❶ 印度叫阿三,韓國叫棒子,此典故出自哪兒
印度阿三是由「紅頭阿三」演變過來的。「紅頭阿三」語源是上海地方話,舊時上海有各國租界,英租界內一般的差吏(小警察)多是從英殖民地印度調來的印度人,他們因為信仰錫克教,頭上都纏頭巾做為制服,印度警察的頭巾冠以『紅色』,這是「紅頭」的由來。 1、種說法: 韓國自己的解釋是因為當年朝鮮人(也稱高麗)與漢人軍隊作戰的時候勇敢地用棒子打馬,使得漢人大為頭痛,所以漢人稱朝鮮為高麗棒子. 2、種說法: 高麗棒子起源於上世紀的中國東北! 清末,覬覦東北的日本人開始向東北進行大規模滲透和殖民,在9.18東北淪陷後更是達到高峰。而要進行殖民最重要的就是移民,尤其初期日本在華人員多數是軍人,日常統治和管理也需要人!但限於日本本國狀況,經費等問題,所以從日本本土不可能調來足夠的人手,於是,日本 就從當時早就與日本「合並」的朝鮮半島征調大量的韓國(朝鮮)人來華,這些韓國人在接受了所謂「日韓同祖」 的教育後,來華後開始為虎作倀。但是日本人對韓國人根本不信任,所以這些朝鮮警察手裡沒有任何武器,還不如中國的偽警察,偽警察還發一根警棍。 無奈之下,這些韓國(朝鮮)人就用朝鮮婦女洗衣服的洗衣棒當打人的武器。這些韓國(朝鮮)人,就隨身帶根棒子,稍見人不順眼,就用棒子一頓毒打,由於這些韓國(朝鮮)人比日本人還凶,所以老百姓背地叫他們高麗棒子 。 3.種說法 一種說法為:已故史學家羅繼祖在其所著《楓窗脞語》一書中有所論述。全錄如下: 棒子 解放前,呼朝鮮人、韓國人為「高麗棒子」,不解所謂。解放後禁用,知非美稱。然其意義為何尚懵然也。及讀王一元《遼左見聞錄》,中有一則雲: 朝鮮貢使從者之外,其奔走服役者,謂之「棒子」。其國婦女有淫行,即沒入為官妓,所生之子曰「棒子」,不齒於齊民。鬢發蓬鬆,不得裹網巾;徒行萬里,不得乘騎;藉草卧地,不得寢處火炕。蓋國中之賤而勞者。 始知其人為私生子,世世相襲,遂自劃為一階層,略如吾浙之墮民。雍正元年曾諭令削除墮民籍而習俗仍相沿未革。清末,商部有折再請削除,文見楊壽枏《思沖齋文別鈔》謂乃據浙江紳士、江蘇候補同知盧洪昶等呈請,中言浙江墮民散處各郡不下二萬餘人。予婦家蕭山,曾聞墮民男女自為婚配,皆執賤役,是民國初年猶然也。徹底鏟除恐在解放後。朝鮮之「棒子」當亦早返為齊民矣。
❷ 中國人為什麼稱印度人為阿三,稱韓國人為棒子,稱日本人為鬼子
阿三:主要為上海人稱呼英租界內的印度警察,因其「a sir」發音不標准,酷似上海話諧音「阿三」,另一說是「I say 」都是戲謔調侃的說法
棒子:來歷類似於阿三。日本侵華在東北有很多朝鮮籍巡警,但是他們不能帶
槍,只能帶警棍——棒子因此得名。另外特別說明,有人說隋朝的時候,高句麗打隋朝軍隊用棒子,「十分英勇,給中國人深刻印象」,我敢肯定這是意淫,隋朝時的文獻由國家保管至今仍有很多失散,一種俗稱不可能有這么強的生命力跨越一千多年,況且唐,滅掉高句麗,還用得著繼續留著這種稱呼?純屬國內朝鮮族意淫
鬼子:鬼子」是道士對魔鬼的蔑稱(依據《聊齋志異--畫皮》)。由於最早震動全國的侵略軍是白種人,而在一些鬼怪畫中的小鬼大多是面目扭曲的形象,所以中國人民就把五官「怪異」的白種人憎稱作「鬼子」,後來用以泛稱侵略者。特別需要注意的文化現象是,華族人罵外族人一般都用「鬼子」這個詞,而華人罵華人一般都用「匪」一詞。
❸ 印度為什麼叫三哥
「印度阿三」來自「十里洋場」時期的吳語上海話,吳人極喜加「阿」字,而上海話中與「三」相關的詞彙(阿三、八三、癟三、十三點、豬頭三)多為貶義詞。
上海當年的英租界中經常會有從印度調來的「公務員」,負責一些雜事,而這些印度人是英國人的忠實「爪牙」,整天警棍亂舞,因此上海人便蔑稱其為「阿三」。而今,「印度阿三」一詞已經廣泛流傳開來,多含國人嘲弄印度之意。
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與南亞其他地區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體系。印度古代的種姓制度把人們分為四個種姓:最高一級是婆羅門。婆羅門本為祭司,根據《摩奴法典》規定,可從事教授吠陀經、司祭與接受奉獻這三樣工作,但在8世紀以後祭司逐漸不受重視,潔凈便取代前者,成為婆羅門最主要的特徵。
第二級為剎帝利,《梵書》稱其具有與婆羅門共享「管轄一切生命」的權利。剎帝利是戰士和統治者,掌握實際的政治與軍事權力,但被排除在完整的司祭過程之外,因此不具有宗教上的權力。第三等級為吠舍,即一般的平民,任務是生產食物,並提供各種祭品。《瞿曇》規定吠舍可從事農耕、商業、畜牧與放貸的工作。
最低一等級為首陀羅,首陀羅是沒有人身自由的奴僕,負責提供各種服務。在四個種姓外,還有達利特,即賤民,多由罪犯、戰俘或是跨種姓婚姻者及其後裔組成。他們的身份世代相傳,不能受教育、不可穿鞋、也幾乎沒有社會地位,只被允許從事非常卑賤的工作,例如清潔穢物或喪葬。
❹ 印度人為什麼叫阿三
阿三是阿SIR音譯。“印度阿三”來自“十里洋場”時期的吳語上海話,吳人極喜加“阿”字,而上海話中與“三”相關的詞彙(阿三、八三、癟三、十三點、豬頭三)多為貶義詞。上海當年的英租界中經常會有從印度調來的“公務員”,負責一些雜事,而這些印度人是英國人的忠實“爪牙”,整天警棍亂舞,因此上海人便蔑稱其為“阿三”。而今,“印度阿三”一詞已經廣泛流傳開來,多含國人嘲弄印度之意。
印度阿三是由“紅頭阿三”演變過來的。“紅頭阿三”語原是上海地方話,時上海有各國租界,英租界內一般的差吏(小警察)多是從英殖民地印度調來的印度人,他們因為信仰錫克教,頭上都纏頭巾做為制服,印度警察的頭巾冠以‘紅色’,這是“紅頭”的由來。
阿三的來歷
其一,那時的人形容猴子即“阿三”,舉凡洋人,在國人看來,皆如猴子般形貌舉止,尤其以印度人之面貌黧黑更甚,故此蔑稱印度人為“阿三”。
其二,據說因為印度人由於殖民地的關系,做公務員是要懂英語的,而他們因為懂英語的關系,卻也喜歡在中國人面前擺譜,通常在說一些不流利中文時,總會不自覺地加一句“I SAY……”(我說…)由於I say的發音和“阿三”很接近,因此便有了“阿三”的稱呼。
其三,過去印度人因為自己是不結盟運動的領袖,便狂妄的宣稱美國是一極、前蘇聯是一極,而他們作為不結盟運動的領袖,是當之無愧的第三極。於是中國人便叫他們“阿三”以戲謔之。
其四,印度曾是英國的殖民地,因此有許多印度人為英國政府工作,比如上海租界內就有印度警察,而英國體系的公務人員(尤其是警察)長久以來都習慣被稱呼為SIR,另外上海人一向習慣在單音節的單字前面添加一個“阿”字。所以上海人叫著叫著就把阿Sir叫成了阿三。此說法最為靠譜。
其五,當今網友的說法。印度一直想做老大,但前面不是還有美國和俄羅斯嗎?所以再怎麼排最多也就是阿三了。故曰“阿三”。
其六:以前在上海租界的時候,租用的洋人被稱為洋鬼子,租用的中國人叫二鬼子,(後來被稱為偽軍或二鬼子什麼的,就是中國人,《亮劍》裡面有這個稱呼)。僱傭的印度人叫三鬼子。上海人習慣稱呼前加上阿,比如阿寶,阿亮什麼的,所以後來把三鬼子演變成了阿三,是有貶義的意思,和洋鬼子、日本鬼子是一個意思。
其七:將佛法傳入我國的達摩祖師原是南印度國的三王子。
其八:二十世紀,大印度地區分裂為巴基斯坦和印度,後東西巴基斯坦又分裂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總共三國。
其九:印度阿薩姆邦,該地區出產的紅茶非常有名。其發音顯然近似阿三,因此可能緣於此。
其十:印地語字母表的第一個字母為अ,該字母讀音為“阿”,且該字母形狀就像數字3 。
其十一:民國時期上海的外籍巡捕所著制服,臂章上有三條橫的標記。百姓俗稱“三道頭”。著此類服裝多為印度籍人士,加之其職業是為外籍殖民者充當爪牙,故時人蔑稱之為“印度阿三”。
其十二:出於電影《大話西遊》里唐僧說的“印度阿三”,讓一部分人認識到印度人也可稱“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