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醫學界有哪些卓有成就的人以及相關著作
一、《脈經》全書共十卷,九十七篇,為西晉·王叔和編撰。這是我國醫學史上現存第一部有關脈學的專書,是公元三世紀以前我國有關脈學知識的一次總結。《脈經》開宗明義指出「脈理精微,其體難辯」,「在心易了,指下唯明」,《脈經》正是針對這些難點來進行編撰總結的。
《脈經》雖然是一部綜合前代脈學成就的著作,但由於它篇幅簡練、集中,便於學習,在我國醫學發展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國內外影響極大。如唐代太醫署就把它做為必修課程,日本古代醫學教育仿唐制,當然也不例外。
該書著成後,就陸續傳到我國西藏地區,對藏醫學的相關學科起著重大的影響。通過這里,中國脈學又傳入印度,並輾轉傳入阿拉伯國家,對西歐脈學的發展也有所影響。
如:古波斯(伊朗)由拉·阿·阿爾哈姆丹(1247~1318)編寫的一部波斯文的醫學網路全書《伊兒汗的中國科學寶藏》(十三世紀~十四世紀初)一書中,就有王叔和的名字,其中脈學方面的內容也與《脈經》相似。
中世紀阿拉伯醫聖阿維森納(980~1037)的《醫典》中有關脈學的內容,也多大同小異,可見《脈經》在國內外醫學發展史上影響之深遠。
二、《針灸甲乙經》
全名有時也稱《黃帝甲乙經》(《隋書·經籍志》)、《黃帝三部針灸經》(《新唐書,藝文志》等),現一般通稱《針灸甲乙經》。各書所載卷數不一,今本多取其自序所述的十二卷。
今本《針灸甲乙經》全書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其內容系擷取《素問》、《鋮經》(即《靈樞》和《明堂孔穴灸治要》這三部書的有關部分的精華,予以整理重編。
卷一至卷六,依次敘述人體的生理功能,包括五臟六腑、營衛氣血、精神魂魄、精氣津液及肢體五官與臟腑功能的關系等;其次是人體經脈、經筋等經絡系統的循環路線、骨度腸度及腸胃所受;再次是人體俞穴,依身體部位分部敘述其位置。
主治,書中計敘述俞穴348個(其中單穴49個;雙穴299個)而不是如其所說的365穴,這些穴位是按頭、面、項、胸、腹、臂、股等部位排列的;很便於尋檢。每一穴均有針刺的深度、灸灼的壯數,再次敘述診法、重點介紹脈診的內容。
尤其是三部九候;其後介紹針道,針灸禁忌,包括禁穴;最後介紹了病理及生理方面的一些問題,並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綱進行闡釋。
臨床部分也是六卷,依次介紹內科(包括傷寒熱病、中風、雜病)、五官科、婦科、兒科等病症的針灸治療,其中內科共43篇,有外感六淫、內傷七情、五臟病、六腑病、經脈病及五官病等,外科有三篇,主要論述癰疽,至於婦科及兒科,各有一篇各論述20種及10種該科病症。
《針灸甲乙經》的著成,對於我國針灸學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宋、公元6~8世紀,中、朝、日之教學均規定為教授學生的必修課;宋、金、元、明、清重要針灸學著作基本上都是在本書的基礎上的發揮。國外早已有本書英譯本,對國外針灸學的發展也有重要的影響。
三、《肘後備急方》
本書原名《肘後救卒》,計三卷,東晉葛洪所著。今本《肘後備急方》共八卷,其內容主要是一些常見的病證的簡便療法,包括內服方劑、外用、推拿按摩、灸法、正骨等一些十分實用的內容。這部書雖號「肘後」,但卻包含相當多寶貴的醫學史料實用的方劑方法。
書中還提到射工、沙虱、馬鼻疽等多種傳染病,論者認為所謂射工是對一種血吸蟲病的得病描述。而沙虱所描述的是恙蟲病,山有人認為這是血吸蟲病的得病過程。更可寶貴的是書中還指出這種沙虱鑽入皮肉後。如果以針挑取蟲子,正如疥蟲,著爪上映光方見行動也。
這可證明當時已經認識疥蟲,它用疥蟲的大小,檢得方法來比喻沙虱,十分恰當。總之,《肘後備急方》一書,對古代幾種傳染病作了細致的描述在世界傳染病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肘後備急方》中專有一節討論「_犬所咬毒」的處理。書中首先認識到_犬(亦即狂犬)咬人的嚴重性,指出其潛伏朗和病程經過。提出治療狂犬病的方法計約二十種,其中有「仍殺咬犬,取腦傅之,便不復發」之法。
這方法的寶貴之處在於它是以該狂犬的腦組織來敷貼傷口以預防狂犬病之發作,是一種免疫治療的思想萌芽。狂犬病毒原是親神經組織的病毒,在狂犬的腦組織中大量繁殖。用這種組織來治療狂犬病,如果說是在「以毒攻毒」的思想的影響下提出的,它也符合現代免疫治療的基本原理。
四、《華佗針灸經》
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_,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
華佗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游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
華佗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被後人多用神醫華佗稱呼他,又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有傑出醫術的醫師。
五、《本草綱目》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葯學家。後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後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葯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葯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葯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
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被後世尊為「葯聖」
B. 印度醫學家創始人是誰
在印度有著一個規模和歷史比中醫更甚的印醫。
阿育吠陀(梵語:梵語:आयुर्वेद,轉寫:Āyurveda,意為「長生之術」)為印度教及佛教的傳統醫學,也譯為壽命吠陀或阿蘇吠陀,是印度的傳統醫學。在這種治療體系中,人體被認為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身體與自然不調和時,人體的各項機能便會受到阻礙,進而導致生病。在阿育吠陀醫療方法中,主要有三種實施方法:葯草療法、推拿療法及瑜珈療法。
壽命吠陀主要包括三位古印度醫學家的著作,即《遮羅迦本集》,《妙聞本集》和《語帥本集》。
印度的傳統葯學已歷時五千多年,可能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的醫學系統。阿優斐達是由兩個梵文組成的:ayu是指生命,而veda意即知識。買在印度的民間傳說中,這項寶貴的知識是由造物者梵天(Brahma[婆羅摩])所流傳下來的。它和古希臘羅馬的葯學理論類似,把葯草分成五種要素:土、水、火、空氣和大氣外的上空,而葯草也可以分為五味:甜、酸、咸、辛辣和苦。阿優斐達和中國葯草學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強調追求身心和精神上的健康來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阿優斐達的許多理念都具有超越時代的意義:譬如它將飲食及生活習慣看得和葯物治療一樣重要,而這項觀念了廿世紀才剛開紿被醫生所接受。
C. 神經遞質 | 「很多道理」的為什麼
查理 · 芒格(Charlie Munger)在他的人類誤判心理學中談到人的重視理由傾向時提出: 如果人們畢生致力於將他們的直接和間接經驗懸掛在一個解釋」為什麼「的理論框架之上,那麼他們對知識的吸收和使用就會變得更加容易 。哈佛社會心理學家埃倫·蘭格(Ellen J. Langer)也通過實驗證明 在提出要求時給出哪怕毫無意義或不準確的理由,也能使之更容易被接受。 為什麼「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其中一種可能是,「很多道理」也沒告訴你「為什麼」。
一回我在某乎查找問題時發現了一本介紹腦內物質的 神經學 書籍,它有個讓人難以啟齒的名字—— 《為什麼精英這樣用腦不會累》 。由於先看到了書中的部分內容,再在結尾看到書名時,便也沒妨礙我對這本書的興趣。
此書的作者是日本神經科醫生 樺澤紫苑 ,在寫書之時從事腦科學研究已有15年之久。此書 從「腦內物質」的角度出發,綜述人腦的構造與機能,分享順應人腦機能的正向工作方法 。這是一本面向商務人士的暢銷書,誠如作者在書中所言,這不是一本關於腦科學的學術性著作,內容通俗易懂,可能「過於簡單」或「說明不夠充分」。但作為「腦內物質」的入門科普,解釋了很多心靈雞湯、養生常識的「為什麼」,讀來也饒有趣味。
人們擅長使用「腦子有問題」、「神經病」等來表達對舉止異常者的憤怒。這類罵法,應起源於神經科學。英國生物學家、物理學家及神經科學家、諾貝爾心理學獎或醫學獎得主、 頭銜一口氣念完有點喘 的弗朗西斯 · 克里克(Francis Crick)曾在他的著作《驚人的假說(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中提出: 你,你的喜悅、悲傷、記憶、抱負,你的本體感覺和自由意志,實際上都只不過是一大群神經細胞及其相關分子的集體行為。正如劉易斯 · 卡羅爾(Lewis Carroll)書中的愛麗絲(Alice)所說:「你只不過是一大群神經元而已。」
人腦中有數百億個神經元(即神經細胞),神經元之間在結構上並沒有原生質相連,僅互相接觸,其接觸的部位稱為突觸。突觸小體中有突觸小泡,突觸小泡中有神經遞質, 神經遞質由突觸前膜釋放到突觸後膜,使後膜產生興奮(或抑制) 。 神經遞質,即是上文提到的「腦內物質」 ,「腦內物質」是作者在書中對神經遞質的俗稱,並非學術用語。為了表述方便,本文也沿用「腦內物質」這一說法。樺澤紫苑醫生提出, 腦內物質可以改變情感,改變對人對事的態度,從而影響整個人生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書中著重介紹了7種腦內物質: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血清素、褪黑素、乙醯膽鹼、內啡肽。每種腦內物質產生的作用及感受,你一定體驗過。
高三那會,班主任曾鼓勵我們找出心儀大學的照片,將它貼在床頭,並在每天早上起床時復述自己的目標。這種自我激勵的方式並不少見,被譽為「歐洲巴菲特」的博多 · 舍費爾(Bodo Schaefer)在他聞名於世的理財著作《小狗錢錢》中就曾教導讀者製作「 夢想相冊 」並每天查看。關於如何實現自己的夢想,王健林所言成為首富先實現「 先掙它個1個億 」的小目標也是廣為人知的。而這一切,均與 多巴胺 有關。而多巴胺,與大腦獎賞系統有關。
作者如是介紹獎賞系統: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多巴胺在兩種情況下會分泌:
1) 慾望得到滿足;
2) 預感慾望即將得到滿足。
其中對我們尤具意義的,是預感慾望即將得到滿足也會分泌多巴胺,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需要「夢想相冊」,需要切實可行的小目標。多巴胺 並不會長時間或長期連續分泌 ,我們需要不斷查看「夢想相冊」來補給多巴胺。多巴胺追求更多快感刺激,一旦一個小目標實現, 一事成事事成 ,它會激勵我們走向下一個目標實現。
多巴胺也 喜歡變化和挑戰 。 一成不變 的東西或 安於現狀 的念頭,都會影響多巴胺的分泌。混吃等死般安逸的生活,誠如叔本華所言,往往導致無聊。同樣,面對機械重復的工作或生活,我們要學會從中尋找創新和挑戰。
我自小就十分愛拖延,不見 Deadline 不行動。
Deadline 前的心情,體會過一次就絕不想再體會第二次。但人生中倒掉的 Flag,不拖到 Deadline 佔八成也不為多。對抗 Deadline 期間,也如上圖所示,往往效率倍增,這與焦慮不安的心情,都要部分歸功於 去甲腎上腺素 。
去甲腎上腺素也叫戰斗或逃跑激素,在人直面精神壓力、必須在戰斗和逃跑之間抉擇時分泌,使人注意力高度集中,幫助人做出判斷。 「 工作記憶 」負責臨時儲存信息,查看簡訊驗證碼,在填寫驗證碼之前腦中記住驗證碼,依靠的就是工作記憶。 注意、意識到某件事,腦中一直有個念頭,都是記憶工作處於運轉狀態的表現 ,都會分泌去甲腎上腺素。好處是我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提高效率。但如果長期處於這種高壓狀態,便會導致去甲腎上腺素不足,影響工作記憶運轉。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 只用功不玩耍,聰明孩子也變傻 」。工作記憶無法正常運轉,更是抑鬱症的一種表現。我們需要休息,我們在休息的時候要忘掉工作、盡情放鬆。
Discovery頻道紀錄片《透視人體極限》第2集《精力體能》里講述了一個例子,辛基 · 埃伯利在攀登新墨西哥州的桑迪亞山時,手扶的岩石松動脫落,幾乎壓在他身上,帶他沿斜坡向懸崖滑去。這塊巨石重達 544千克 ,依靠手臂、肩膀、胸的力量,他非但沒有被壓死,竟還將石頭從身上推開了!這是 世界卧推記錄的1.5倍 。
無獨有偶,弗吉尼亞州的勞倫 · 柯納基和亞利桑那州的湯姆 · 博伊爾都曾通過 抬起汽車 挽救別人的生命。雖然爆發出這么大的潛能的人並不多,但日常生活中偶然「超常發揮」的例子卻不少見。常被人津津樂道的是「 火災蠻力 」,老太太在火災逃生中,也能搬得動一個冰箱。就我自己而言,我的某位朋友曾對我搬了一個極重的行李箱上樓而感到驚訝。這種潛能的揮發,一個關鍵因素就是 腎上腺素飆升 。
有人喜歡蹦極、速降、跳傘等高難度、高挑戰的極限運動,追求驚險與刺激。這類人通常被稱為「 腎上腺素癮君子 」。 腎上腺素是一種戰斗激素,也稱壓力激素,當人面臨戰斗或身處戰斗之中時分泌。 這聽起來和去甲腎上腺素很像,與去甲腎上腺激素不同的是, 去甲腎上腺素主要作用於腦和神經系統,而腎上腺素主要作用於腦以外的身體內臟器官,尤其是心臟和肌肉 。
腎上腺素飆升時,心跳速度加快、血壓上升,將血液輸送到肌肉中,調動更多肌纖維,短時間內 提高身體機能和肌肉力量 。同時血糖升高、瞳孔放大,頭腦清醒, 專注力和判斷力也得到提高 。但如果壓力過大,腎上腺素 分泌過剩 ,便會使心跳急劇加速,陷入極度緊張的狀態, 喪失理智 ,做出自己都無法理解的事情來。身體上的表現則為, 肌肉僵硬 ,無法正常運動。
我們對工作 壓力大 、 熬夜 會 影響身體健康 、產生 過勞肥 的事實非常熟悉。這與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無法對付過大的壓力、分泌 皮質醇 有關。按照身體機能的規律,腎上腺素和皮質醇都是白天分泌量大,夜晚分泌量小。如壓力仍要求身體在夜晚分泌大量腎上腺素和皮質醇,就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皮質醇有「 免疫抑製作用 」,大量皮質醇會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皮質醇還會 抑制淋巴細胞 的機能, 增高患癌風險 。同時 抑制胰島素 的作用,引發 肥胖、糖尿病 等。別太壓力,別熬夜,注意休息,這些耳熟能詳的告誡應該得到應有的重視。
「早晨起來/擁抱太陽/讓身體充滿/燦爛的陽光/滿滿的正能量……」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樣,在看到這個視頻的時候挺直了腰板……不知你是否還和我一樣,曾在早晨聽到鬧鍾後死賴在床上,嘟囔著「不想起床、不想上班」……關繫到起床狀態的,是 血清素 ——早晨它分泌充足時,人便充滿朝氣,頭腦清醒,身體滿滿正能量;分泌不足時,便意興闌珊,不想起床不想上班。
血清素也被稱為「治癒物質」,在它分泌旺盛且活性較強時,可以讓內心穩定和平靜,可以控制激動和沖動。在它分泌不足或活性低下時,人就會陷入心煩意亂、坐立不安,易怒、易抓狂的狀態。
深呼吸 可以用來平復緊張、憤怒等負面情緒,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促進了血清素的分泌。書中作者介紹了 接受日照 、 有節奏的運動 、 咀嚼 等提高血清素活力的方法,深呼吸、大聲朗讀、散步、慢跑等,均屬於有節奏的運動。 光是想像早晨起來到戶外去擁抱太陽,打拍子並口誦滿滿正能量,我的精神就不禁為之一振!
睡眠有多重要呢?我們在一切預防身體、精神疾病,保持健康,塑形美體,養顏美容等正向分享中,都會看到人們如何強調 睡眠的重要性 。書中指出,一個人連續5天每日睡眠不足5小時,認知能力就會下降到和連續48小時不睡覺的人達到同等水平;過勞死(主要是心肌梗死、腦出血等心腦血管疾病)與工作量和工作難度並無直接關系,而與睡眠時間長短存在明顯聯系。
我們前面講到的幾種腦內物質,也與睡眠息息相關。但直接被稱為「睡眠物質」,與睡眠重度相關也最為人所知的,是 褪黑素 。書中如是描述褪黑素對睡眠的作用:
褪黑素不僅可使心跳減慢,體溫、血壓下降, 促進自然入睡 ,還具有 很強的抗氧化作用 ,其抗氧化作用是維生素E的2倍。抗氧化可 降低動脈硬化的概率 ,預防心肌梗死、腦出血等心腦血管疾病。比起抗動脈硬化,抗氧化對 抗衰老 的意義更為人所知。除此之外,褪黑素還有 抗癌作用 ,可抑制癌細胞增殖、抑制血管新生、修復DNA等。健康覺、美容覺並不是虛妄的口號,睡眠對人的短期影響很顯著,但有許多誘惑促使我們將其忽視;睡眠對人的長期影響並不顯著,但我們應將它牢記,時常勸誡自己。
李敖曾言他的博聞強識得益於看書時把每本書大卸八塊,將書中內容分門別類的讀書方法,李笑來在《把時間當做朋友》中援引了這個例子論述靈感的來源,並言「 靈感的出現,只不過是『量變到質變』的那一瞬間突然綻放的鐵樹之花 。」季羨林在《治學漫談》中則說:「 靈感這東西不能說沒有,但是,它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勤奮出靈感 。」美國廣告大師詹姆斯 · 韋伯 · 揚在《創意的生成》一書中提到創意生成的兩大原則:「 創意是舊元素的新組合;洞悉事物間的相關性是生成新組合的基礎。 」基於這兩個原則,他提出創意產生的步驟:大腦盡量收集原始素材並將其拼貼、咀嚼,充分娛樂和放鬆,刺激想像力和感知力,等待創意光臨,將其加以應用,並逐步修正和完善。 乙醯膽鹼 可以解釋這些方法為什麼奏效。
乙醯膽鹼可以促進海馬發出θ波,使神經突觸更容易連接。 更易連接意味著: 關聯性較弱的信息更易碰撞出火花;記憶更易被固定。 前者意味著 靈感和創意 ,後者則意味著 記憶力 。靈感閃現的本質是 腦中信息的相互連接 ,這就要求這些 信息必須是先存儲在大腦中****的 ,越大量的信息,越有迸發靈感的可能。所以,大師們在談靈感之前,總是先強調勤奮;所以,「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
人在睡眠時乙醯膽鹼分泌旺盛,接觸、嘗試新鮮事物、放鬆休息,也有助於促進乙醯膽鹼的分泌。記憶力和創造力要求我們再一次強調睡眠和休息的重要性。
伸直你的右臂向上舉過頭頂,你能堅持多久呢?
印度有一位名為阿馬爾 · 可傑的苦行僧,自1973年開始將自己的右臂舉在空中,距2011年被報道時,他已高舉手臂38年未曾放下。苦行僧通過 極端痛苦的肉體折磨 和 冥想 修行,來拉近與神明的距離。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直接的修行方式—— 吸食大麻 ,迷幻中他們更能和神明溝通。
如果了解了 內啡肽 ,苦行僧們的修行方式也就更好理解了。
在承受極端痛苦的肉體折磨或冥想時,腦內會分泌內啡肽。 內啡肽又被稱為「腦內毒品」,是一種內成性的類嗎啡生物化學合成物激素,它能與嗎啡受體結合,產生跟嗎啡一樣的鎮痛效果(內啡肽的鎮痛效果是嗎啡的6.5倍)和欣快感,太過強烈時甚至會產生恍惚感。
很多人「 無辣不歡 」,這被認為與內啡肽有關。辣並不是一種味覺,而是一種痛覺。為了應付舌頭上的灼痛感,內啡肽會被分泌,在鎮痛的同時給人帶來快樂。這種快樂被認為與 Runner's high (跑步者的喜悅)類似,跑步者在 Runner's high 之前,會感到疲憊和痛苦,當運動量超過某一階段之後,分泌內啡肽(但不僅僅是內啡肽),迎來 Runner's high,便感覺痛苦減少,身體輕盈,神清氣爽。
早睡早起、注意休息、運動、讀書、冥想,在許多成功人士的自傳、鋪天蓋地的網路分享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對這些生活方式倡導。從腦內物質的角度解釋,它們確實是有益的。需要注意的是,腦內物質最為重要的原則就是 平衡 ,不可通過營養劑、葯品等外部方式進行干預,應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調節自身的分泌。
後記:
此書並沒有介紹通過科學研究方法得出的結論,而是從廣大讀者更為熟悉的生活經驗出發介紹腦內物質的作用和調節方法,並不能使人完全信服。「在手中只有錘子的人看來,每個問題都像是釘子」,人體是復雜的,加上作者在書中的部分描述略顯牽強附會,我們也有理由懷疑作者是否過分強調了腦內物質對人的作用。寫作過程中我曾幾度猶豫是否要中斷,但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 共感 以及我從這些 生活方式中得到的益處 還是推著我寫完了。且不論書中的說法是否存在偏頗,筆者個人的記錄、解讀也可能存在偏頗,因此本文 僅與你做信息分享,不做知識傳播 。若能發現並指出錯誤,很高興我們就離真理更近了一步。
D. 印度超級數學天才拉馬努金是不是一個可以超越愛因斯坦的神人
印度超級數學天才拉馬努金是不是一個可以超越愛因斯坦的神人?
♥ 印度的數學家拉馬努金與愛因斯坦不是一個級別的人,他僅僅只是印度人自己的自吹自擂一種意淫,是印度人心目中的神。而愛因斯坦是世界上公認的物理學巨匠,世紀偉人,現代物理學奠基人。【愛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出生於德國,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猶太裔物理學家】。自愛因斯坦建立相對論之後,推翻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量子力學則改變了人類對物質結構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人類認識到微觀世界不再呈現宏觀世界的准確性,而是變成了測不準原理。現如今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已經誕生了一個多世紀,物理學卻再也沒有出現過「顛覆性」的理論。
● 1000年來印度人認為的最偉大的數學家,拉馬努金(1887年12月22日-1920年4月26日)是印度 歷史 上最著名的數學家。
印度的拉馬努金,少年時期的拉馬努金讓人敬而遠之;拉馬努金的中學同學在回憶他時說:我們包括老師在內完全不能了解他。確實,當時拉馬努金的表現太不尋常了,他可以將圓周率π和自然指數e的小數點後上百位都背下來,考試只需一半的時間就交卷,校長在頒獎禮上介紹了拉馬努金時說,滿分根本不足以評判他的成績,對拉馬努金而言,數學符合是他最美的語音 ;為了證明5000個方程,在大學里除了數學以外,所有科目都不及格。人人都認定拉馬努金是天才,但是在冷酷制度下,這個天才卻無法在任何一所南印度大學里拿到學位。不僅拿不到獎學金,而且還被學校開除。
雖然未受過嚴格的數學訓練,他卻獨立發現了近3900個數學公式和命題;它他所遇見的數學命題,在後來有許多得到了證實;其直覺跳躍甚至令今天的數學家感到迷惑。一個未經過訓練的天才,成為了他的時代中最偉大數學天才之一;拉馬努金的數學成就,在後來的計算機科學、電氣工程、數學和物理等許多領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意義和影響。為了紀念拉馬努金對數學的貢獻,印度總理辛格宣布,其誕辰為「印度數學日」,印度人把他和聖雄甘地、詩人泰戈爾等等人稱作印度之子。
兩個人都是神,但不是同一個類型的,最好不要硬比。
拉馬努金是印度數學家。在圓周率和一些計算數學(算數)領域有很大貢獻。但是其牛逼程度還比不上高斯、歐拉、希爾伯特、牛頓、伯努利家族等這些人。他在數學上有一席之地。
愛因斯坦則是物理學上一座難以逾越的豐碑,可以與之媲美的只有阿基米德和牛頓二人。這三人是開創性大神。
拉馬努金和愛因斯坦是不同領域的兩位仙。要論二人在各自領域的地位誰高,顯然是愛因斯坦高的多。如果用道教中的神來比擬,愛因斯坦相當於四方之神,幾乎是最高神了。而拉馬努金大約相當於某個地區的神仙,比方說類似於托塔李天王,守護著三江口,很厲害,但還有更厲害的諸多大神。這只是比喻,任何一位數學家都很厲害。
當然,愛因斯坦盡管地位很高,但他的數學似乎不太好,相對論需要一門數學分支叫「微分幾何學」,他大學時沒學好,這差點影響他獲得最後的相對論方程。愛因斯坦的牛在於「思想能力」,他幾乎用純粹思辨的方式,看透了物質、時空、運動的深邃真理。可以說,他透支了人類科學的幾百年發展成果。自他以後,人類幾乎再沒有取得什麼像樣的科學理論成果。除了楊振寧的「宇稱破缺理論」,大約可以算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理論成果。近百年取得的科學成果基本都僅僅是「技術成果」。
不是!
一)《天才數學家拉馬努金》
2016.7.30
施里尼瓦薩·拉馬努金出生於印度南部一個偏僻小鎮(1887年12月22日-1920年4月26日 ,終年32歲死於肺結核病.)
2016年4月.俄羅斯著名投資人尤里·米爾納在自己家中舉行了一場小規模的晚宴,到場嘉賓包括Google CEO皮查伊,Google創始人布林,Facebook創始人兼CEO扎克伯格及其他數十位矽谷領袖.在晚宴上,米爾納放映了一部導演馬修·布朗最新拍攝的傳記體電影——《知無涯者》.影片講述了印度傳奇數學家拉馬努金的一生.
這位非凡的天才數學家施里尼瓦薩.拉馬努金(1887.12.22~1920.4.26)生命靈魂己經重回人間投胎成了極優秀的數學家陶哲軒(1975年7月17日出生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現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數學系)
所以他是為了上一世未曾完成的心願而努力今生.前世的他缺少學院式的專業訓練,卻完成了影響人類文明發展的多項數學定理.而今世的他受過最嚴格的學院式正規訓練又一次成了著名數學家(還是地球人類專業數學家裡大腦iq最高的人)再來挑戰新的數學高峰.
只是他尚未獲得大腦神經系統的超級進化,這從他現今的大腦神經系統運算最高速度只有1200次/秒即可知.故他將面臨著多項數學難題的挑戰而難以過關.這也算是他今世人生的進化攻關課題了.
如果什麼事都容易的話,講進化生命也就是不存在的事了.
人生正是以挑戰看起來的不可能而達目標才是生命實現進化的真正證據.
人間古往今來,所有的卓越成就者都證明了此項規律.
所以不論是你還是我,或是陶哲軒都得在現實中真的做到這項法則,才是自已今世的生命進化得以實現.不然都最多隻是自我安慰而已.
"做到原先看起來不可能做到的事"也是每位希望進化自已生命者此生的攻關難題.但是人間的正常人都一生進化幾乎看不出有什麼長進的原因卻是---盡干一看就知道是容易做得到的事.例,就為了娶妻生兒女,買房買車再升個職加點工資什麼的.這類沒難度更沒 科技 的事對靈魂智慧與光球智慧的成長都是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卻是大量的人當成了自已一生奮斗的目標!所以與生命進化實在扯不上毛關系.難怪正常人的大腦顯意識智商從長大成人到退休時從未實現過1%的增長,事實上許多人到退體年齡時的大腦智商卻是全都倒退了.生命活成了---倒退模式.
還有那些富二代,富三代中的一些缺腦子的人,不知利用已有的優勢資源為自己生命進化提供幫助,卻盡干努力耗光自已財富的事,讓生命盡快終結了事,更愚痴的就投身到吸毒專業戶中奮斗終身去了.那位在33歲就被暴斃的大帥哥迪拜王子就是這種人的代表人物.
更不用說太多的人還沒到退休年齡其全身己被疾病糾上不離又不棄了.然後還自作聰明地將責任推卸給工作太累或家庭負擔太重才使身體患病這種連鬼都不信的理由.
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才是希望不做正常人的最應當擁有的人格特徵.若缺少這種人格特徵,那麼講進化自已只能是水中抓月了.至少我是從沒見過水中可以抓到月的,抓魚卻是容易的事!
宇宙中還有一項法則:一切容易的事都是留給生命要退化的人!
否則世上哪來的"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而流傳千古不衰?
更令人難以至信的卻是拉馬努金的靈魂曾經在前世投胎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天才數學家約翰·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ss ,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德國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大地測量學家,近代數學奠基者之一!
二)《天才數學家高斯的輪回》
2019.3.25
有人問數學家高斯的成就與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成就相比誰更大?
我是認為他們的成就完全相當,而且這是高斯與愛因斯坦各自在數學與物理領域最了不起的對人類文明的卓越貢獻均已載入史冊.
當然重點更是出人意料之外了-----高斯在1855年2月23日逝世之後其擁有的二位生命靈魂之一卻被導演精心安排而在1878年5月投胎成了愛因斯坦,然後他就於1879年3月14日在德國成功無誤地出生了!
高斯另一生命靈魂就被安排到印度投胎成了施里尼瓦薩·拉馬努金(出生於印度南部一個偏僻小鎮1887年12月22日-1920年4月26日)
即:
高斯的二位生命靈魂=愛因斯坦+拉馬努金
這個等式在宇宙十維空間里的宇宙信息中心(宇宙資料庫)中就有十分詳細完整的記載了高斯生命靈魂在地球人間的輪回歷程.畢竟他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數學家耶.
不過另一更容易讓人不願相信的事實卻是:愛因斯坦的生命靈魂又被導演安排重返人間做人了,只不過這次他是成功地做成了中國人!現今他就在北京的某高中做為十分優秀不凡的高中學生而已.
天才數學家施里尼瓦薩.拉馬努金(1887.12.22~1920.4.26)生命靈魂也己經被安排重返人間投胎成了極優秀的數學家陶哲軒(1975年7月17日出生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現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數學系)
各種古今天文學家;
多樣中外地理高人;
拉馬努金名世知少;
沒法超過愛因斯坦。
具有超自然洞察力的印度天才數學家——拉馬努金
大師風采 huijiaorz 5個月前 (10-20) 412℃ 0評論
拉馬努金性格敏感、固執,生病的期間喜怒無常、愛發脾氣。而且對人際關系也是全然的無知,總能給人以天真、誠懇。拉馬努金的這些性格會在後續的故事中得到一一體現。
德國數學家克萊因曾經說過:推進數學的,主要是那些有卓越直覺的人,而不是以嚴格的證明方法見長的人。而拉馬努金就是憑借超自然的洞察力,取得了大量深刻的數學成果。要知道,這在數學史上是非常之罕見的。甚至不過分的說,拉馬努金是空前的一位。
作為理性主義者的哈代評價說:拉馬努金知識的局限性和它的深奧性同樣令人吃驚。哈代甚至覺得天才的拉馬努金可以比肩歐拉和雅可比。但即使天才,也說明「直覺」不是萬無一失的,拉馬努金筆記本中的公式有小部分是錯誤的。單就對於數學發現,沒人知道未受系統數學教育的拉馬努金是如何做數學研究的,或者說是如何發現那麼深刻的公式的?對!沒人能清楚這些。
成績離譜的少年
1887年12月22日,拉馬努金出生於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埃羅德,種姓雖是婆羅門,但家境並不算富裕。年幼時的拉馬努金就開始沉迷於安靜思考,常常會提出一些問題。一直到中學畢業,成績都是好到離譜。前面又說到他敏感,比如9歲時,貢伯戈納姆市政廳組織了小學考試,算術部分滿分45分,他得了42分。而另一個同學得了43分,這讓他傷心氣氛,拒絕與該同學溝通。
11歲的拉馬努金閱讀了龍尼著作的《龍氏三角形》,該書是當時南印度各學院及英文預備學校里最流行的一本英國教科書,內容相當深,13歲的拉馬努金能夠掌握全書。拉馬努金與其他孩子的不同之處:就是成績好、有上進心,心中充滿強烈的求知慾,毫不鬆弛的專注;對玄奧的異像很有興趣,喜愛神秘,常常沉迷於哲學和神學之中。正可謂前途無量、未來可期,是個名副其實的別人家的孩子!14歲的拉馬努金被同班同學視為外星人,不合群、無法交流,不懂他說什麼的人。
1903年,拉馬努金在離開市立中學前得到一本卡爾的名為《純粹數學與應用數學基本結果匯編》,書中收錄了5000多個方程,還有定理、公式、幾何圖形等其他的數學知識,內容囊括了代數、三角、微積分、解析幾何、微分方程等幾乎19世紀的大部分數學知識。但是書中很少定理的證明,有些甚至連注釋都沒有。這本書無疑是拉馬努金的樂園,自此對數學狂熱專一,沒人清楚他在這本書里收獲了什麼、得到了什麼樣的靈感和訓練。
無法畢業的天才
1904年,拉馬努金從市立中學畢業,進入貢伯戈納姆的政府學院。由於成績優異而獲得獎學金。入學後的拉馬努金不會聽數學課以外的課,也不會做其他課程的功課。這與他曾經各科都很優異的成績形成鮮明的對比,因此而被取消獎學金。由於校規規定有獎學金,才能免學費。由於失去了獎學金,學費加大了父親的壓力,而這又加大了拉馬努金的壓力,他並不想為了獎學金而花費時間在其他科目上,於是拉馬努金離家出走了。
離家出走的拉馬努金到馬德拉斯的帕協阿帕學院入學,在這里雖然得到了資深數學教授辛加拉維魯.馬達利爾的賞識,但同樣因為其他科目的不及格,而無法獲得學位,這意味著畢業後的拉馬努金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成為退學的失業人員或者無業遊民。拉馬努金的世界裡只有數學,心無旁騖,不想在其他的事情上花費過多的時間。
無業遊民找工作
為了維持生活,拉馬努金嘗試了為學生補習數學的工作,只是他的補習並不按照教材、書本來講,對學生成績的提高也無明顯效果。至此,拉馬努金無學位、無工作,數學上也沒有與其他數學家的溝通,在這種情形下,拉馬努金整整獨立研究數學5年,因為沒錢買草紙,拉馬努金用粉筆在石板上演算,以至於胳膊肘被磨出老繭。幸運的是,他的家人對他非常寬厚,並不逼迫其工作。正所謂「嗜欲淺著天機深,嗜欲深者天機淺」,拉馬努金有了不少的成果,堆滿了自己的筆記本。
拉馬努金的媽媽為了改變他,讓他負起家庭的責任,給他安排了婚姻。於是婚後的拉馬努金,於1910年再次來到馬德拉斯,向推銷員一樣的推銷自己,以期望找到一份工作。這期間,拉馬努金帶著自己的筆記本,作為學位證書使用。
經過多次的輾轉,接觸上了有影響力的數學家拉馬錢德拉,並在「四顧茅廬」後,最終拉馬努金在橢圓積分和超幾何數方面的才氣,打動了拉馬錢德拉。而拉馬努金只要求工作能維持生活就好,要有足夠的閑暇。更幸運的是,拉馬努金真的是遇到了伯樂,拉馬錢德拉明白這個「閑暇」是為數學爭取的。在短暫的內洛爾市稅務師工作後,拉馬錢德拉為了不讓這平庸的工作窒息拉馬努金的才氣,贊助他留在馬德拉斯,而在1911年拉馬努金在《印度數學會雜志》上發表他的第一篇論文,自此登上印度數學及世界數學的舞台。在拉馬錢德拉資助的一年多時間里,拉馬努金比較高產,但仍然沒有職業,於是拉馬錢德拉引薦其進入馬德拉斯的港務信託處工作,起初只是財務科的一名三等四級職員,後來拉馬錢德拉繼續幫助拉馬努金獲得了只拿薪水幾乎不幹活的閑差,這讓他有時間去思考數學,即使是上班時間。對這種情況,馬德拉斯港口的總工程師斯普林爵士和港務信託處總會計長納拉亞納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們同樣是拉馬努金的伯樂。
拉馬努金經常收集碼頭上的包裝紙用於演算,而且竟然把這些稿紙夾帶在工作文件中遞交給了斯普林爵士,這讓斯普林爵士非常惱怒,斯普林將納拉亞納叫到辦公室質問,在納拉亞納告知是拉馬努金的筆跡後,斯普林爵士一笑置之,並無脾氣。而作為拉馬努金頂頭上司、同事的納拉亞納是數學會的一名成員,有著不錯的數學功底,因此成為拉馬努金的顧問、良友,整天一起搞數學,只是納拉亞納會要求速度放慢,推算的步驟不能太跳躍,必須放到納拉亞納能理解的節奏上。而因為斯普林爵士的賞識,使得拉馬努金進入「英國印度」的 社會 。
千里馬遇伯樂
雖然拉馬努金的數學才氣已經是小有名氣,同時也不缺乏質疑:拉馬努金到底是不是一個天才?倫敦大學學院的數學教授希爾給出了中肯的評價和建議,希爾的回信使得拉馬努金決定與歐洲的數學家進行交流。沒錯!拉馬努金需要一個有「分量」的伯樂,於是他先後給聲譽極高的英國數學家貝克、霍布森、哈代寫信,只有哈代幫助了他。拉馬努金在給哈代的信中提到素數定理,該定理最早由勒讓德給出,又由高斯改進,而拉馬努金給出一個更好的結果,這成果吸引了哈代。信中還附上了一個9頁的論文,哈代讀信的當天沒有搞懂拉馬努金的公式,也無法透過論文判斷寫信的印度小伙是不是天才,於是找到好友李特伍爾德,尋求幫助。在兩人半夜三更、3個小時的審查之後,他們意識到拉馬努金確確實實是一個天才。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哈代在劍橋向人展示了拉馬努金的小論文,並在自己生日的第二天給這位印度小職員回信,信中字里行間無不體現出急切、興奮,並鼓勵和要求拉馬努金提供嚴格精確的證明,這中要求一直保持在之後的交流中。
下面的這個公式就是信中小論文第3頁底部:\int_0^\infty\frac{1+(\frac{x}{b+1})^2}{1+(\frac{x}{a})^2}\cdot\frac{1+(\frac{x}{b+2})^2}{1+(\frac{x}{a+1})^2}\cdots dx=\frac{1}{2}\pi^{\frac{1}{2}}\frac{\Gamma(a+\frac{1}{2})\Gamma(b+1)\Gamma(b-a+\frac{1}{2})}{\Gamma(a)\Gamma(b+\frac{1}{2})\Gamma(b-a+1)}∫0∞1+(ax)21+(b+1x)2⋅1+(a+1x)21+(b+2x)2⋯dx=21π21Γ(a)Γ(b+21)Γ(b−a+1)Γ(a+21)Γ(b+1)Γ(b−a+21)
再來一個
\int_{0}^{\infty} e^{-x^{2}} d x=\frac{\sqrt{\pi}}{2}-\frac{e^{-a^{2}}}{2 a+\frac{1}{a+\frac{2}{2 a+\frac{3}{a+\frac{4}{2 a+\cdots}}}}}∫0∞e−x2dx=2π−2a+a+2a+a+2a+⋯4321e−a2
無從知道數學大師哈代看到這些公式的感觸。請體會一下是什麼感覺,你會想到這公式是如何得到的嗎?要知道這樣的工作成果,在拉馬努金的筆記本里有太多了。
哈代的評價和回信,使得拉馬努金的命運有了轉機,沃克、斯普林和馬德拉斯數學界的其他人因哈代的信而增強了信心,當然包括拉馬努金本人。在收到哈代回信的6個禮拜後,關於拉馬努金的安置最終使得拉馬努金獲得獎學金,他可以自由的做數學,到大學聽課,使用圖書館。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拉馬努金專注於自己的數學研究,而與哈代的多次通信中,依然沒有向哈代提供證明,這甚至讓李特伍爾德和哈代誤會了拉馬努金,文化與地理鴻溝確實不大方便且易於產生誤會。
哈代在一開始就有意要拉馬努金到劍橋發展,可能會礙於宗教、政治等原因,拉馬努金沒有去英國的意向。但是通信的效率確實有點太低了。於是哈代委託內維爾說服拉馬努金到劍橋,在內維爾與拉馬努金的接觸中,也僅僅是三日第三次見面就已經被拉馬努金的真誠打動,讓內維爾意外的是拉馬努金沒有再否定自己去劍橋的意願,其中緣由也並不確定。在接下來,拉馬努金的資金問題得到解決,安置好家人後,啟程去了英國。
要知道印度是有種姓制度的,很難想像如果不是「婆羅門」種姓出身的拉馬努金在推銷自己的路上還要徘徊多久,可能在與一些人接觸時就會吃閉門羹。對於拉馬努金來說,能遇到納拉亞納、斯普林爵士、哈代等等這些人,他太幸運了。
拉馬努金短暫的春天
來到劍橋後,拉馬努金與哈代幾乎天天見面,工作就從拉馬努金的筆記本開始入手。拉馬努金得到了哈代的悉心指導,開始學習嚴格和證明。筆記本中的部分內容在經過哈代的篩選和編輯後,完成了一些論文的發表。在應該的4年間,共發表20篇論文。或許是由於飲食、作息的不規律和高強度的數學專注工作,使得拉馬努金病倒了,然而得病的真正原因和所得病患並不確定。又由於一戰的爆發,海路封鎖,物資匱乏;作為嚴格素食主義者的拉馬努金,吃不到自己喜歡的印度菜,得不到母親或妻子的照料;三一學院的研究院申請被拒絕;由於家庭糾紛,與印度中斷了書信;在得病期間,數學的工作又處於停滯;在這種情況下和那個時代背景下,敏感的拉馬努金身心疲憊。一個印度人置身海外、舉目無親,雖然和哈代交流頻繁,但除數學外是沒有交流的。敏感加病重的拉馬努金不知道是壓力大,還是心靈受到創傷,最終選擇在火車站跳軌自殺,幸好火車沒有撞到他。
為緩解拉馬努金的狀態,哈代為拉馬努金提名了皇家學會會員,並獲得通過,正式的成為皇家學會會員,這一榮譽的分量遠比三一學院研究員要重的多。得到這一喜訊後,拉馬努金的狀態確實有所好轉。之後李特伍爾德又幫助拉馬努金成為三一學院研究員。
天才的隕落
一戰結束,海路沒有了潛艇的威脅,功成名就的拉馬努金將回國提上了日程。1919年3月27日,拉馬努金回到了印度,盡管拉馬努金有了充足的經費,能夠確保富裕的生活開支,但家庭糾紛更是讓本就陰郁沉悶的拉馬努金,雪上加上,多多少少未能得到精心的照顧。在這最後的短暫時光里,拉馬努金完成了臨終前的最後一個問題「仿θ函數」,之後不久便在貢伯戈訥姆去世。
拉馬努金是個迷,他的手稿里很多莫名的方程式,所獲得已知的數學成就也非常高,但是那些方程式他自己都沒有合理的解釋,他的解釋他通靈了,得到了神的啟示。就算那些方程式是正確的有意義的,我們可以認為他有個很牛逼的後台作弊了,得到一個很牛逼的答卷!但是他作弊了,成就是他的嗎?
而愛因斯坦,無需贅述,我個人認為他的成就在物理學界絕對的無敵存在,整個構建了一個全新體系!是超過牛頓的,因為牛頓的很多原理我們老百姓都可以理解,甚至中國古人在沒引進牛頓理論之前已經在很多方面成功運用!不是說牛頓不夠偉大,只能說愛因斯坦更加偉大!
他是數學中專攻數論這類的人才
無可奉告,這倆人我都不認識,隔離了嗎?
E. 印度的吠陀醫學
吠陀 醫學 擁有著五千年的 歷史 ,而常見的 瑜伽 也是屬於吠陀醫學的一個分支。對於吠陀醫學你了解多少呢?下面是我分享的印度的吠陀醫學,一起來看看吧。
印度的吠陀醫學
瑜伽風行全球,讓阿育吠陀這一擁有5000年歷史的傳統醫學受到關注。
瑜伽只是阿育吠陀醫學的一個分支,根據阿育吠陀的理論,我們每個人天生就是由獨一無二的三大生命能量構成的,瓦塔、皮塔和卡法這三種能量 決定 了我們的身體以及精神結構,它們同樣決定了我們在防治 疾病 時需要哪種飲食、鍛煉以及 治療方法 。
在美國,阿育吠陀的崛起是一種新現象。一系列由 針灸 、 按摩 、瑜珈、捏脊、冥想和草葯構成的新時代治療方法正在主流醫學中獲得立足之地。
隨著瑜伽在世界范圍內大行其道,瑜伽背後的一個整體的 健康 生活方式體系——阿育吠陀(Ayurveda),浮出水面。
阿育吠陀,歷經5000多年歷史考驗,是世上最古老的醫療傳統之一。瑜伽僅僅是其中的一個分支。如今,阿育吠陀醫學正引起新一輪健康風潮。
5000年來沿用至今
5000多年來,阿育吠陀一直在無數印度傳統家庭中使用著。有證據表明阿育吠陀醫學曾豐富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醫學體系。
上次 感冒 的時候,你也許並不會把體內產生的痰液看作是一種神秘力量的驅使。同樣你也不會仔細考慮你的膽汁是否具有某種精神意義。但是一種5000年前起源於印度的古老醫療方法——阿育吠陀醫學認為,在你的身體系統中,這些體液的平衡對於健康是至關重要的。
阿育吠陀(Ayurveda),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醫學體系,中文一般譯為“阿育吠陀”或“生命吠陀醫學”,“Ayus”指的是生命,“Veda”指的則是知識或者智慧,兩者結合在一起,在梵文中的意思是指“生命的科學”,或是指生命或長壽的知識。
5000多年來,阿育吠陀一直在無數印度傳統家庭中使用著。其影響波及南北半球幾乎所有的醫學系統,因此印度阿育吠陀被譽為“醫療之母”。
由早期的文獻可看出,阿育吠陀的醫生對於 植物 的強力醫療特性具有先知灼見,可說是現代葯理學的開山鼻祖。他們也對體內系統的運作極為了解,甚至有證據指出阿育吠陀醫師為患者動過人體手術。此外,此系統從古到今都同樣強調飲食與靈性的重要性。 中醫 以及“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醫療方法,都可見到阿育吠陀的影子。
有證據表明阿育吠陀醫學曾豐富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醫學體系。通過與印度的海上貿易,埃及人了解了阿育吠陀醫學。亞歷山大大帝的入侵,使希臘人和羅馬人接觸到阿育吠陀。傳統的尤那尼(Unani)醫學就是在這種交流中形成的。在第一個千年的早期,隨著佛教東傳,阿育吠陀醫學也傳播到東方,並對藏醫學和傳統的中醫草葯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三大能量構成基礎
通過飲食、練習、草葯、按摩以及冥想來保持人體內三大生命能量的平衡是阿育吠陀醫學的基礎。
阿育吠陀醫學基於一種理論:宇宙的一切,包括人體,都是由最基本的五種要素組成的,那就是:土、風、火、水和空間。這幾種元素在人體中以不同的比例呈現,構成人體內三大生命能量(稱為“doshas”),分別為瓦塔(Vata)、皮塔(Pitta)和卡法(Kapha)。通過飲食、練習、草葯、按摩以及冥想來保持三大生命能量的平衡是阿育吠陀醫學的基礎。
根據阿育吠陀的理論,我們每個人天生就是由獨一無二的三大生命能量構成的,瓦塔、皮塔和卡法這三種能量決定了我們的身體以及精神結構,比方說我們是肥胖還是消瘦,我們是容易相處還是容易暴躁。它們同樣決定了我們在防治疾病時需要哪種飲食、鍛煉以及治療方法。
那些瓦塔佔主導地位的人,往往身材比較單薄,思維敏捷,而且容易不斷地變化。當處於平衡狀態的時候,瓦塔者是活潑、有創意的人。但是,當他們處於不平衡狀態的時候,就變得很容易出現焦慮、失眠和 消化 不良等狀況。
那些體內多半是皮塔的人往往是肌肉型的,他們是極端的,同樣是雄心勃勃的。在處於平衡狀態的時候,他們很友好、聰明,同時具有很強的領導能力。但是,在失去平衡的時候,他們通常又是批判性的,急躁同時具有侵略性。
卡法者往往有很強的承受力,同時擁有平靜的特質。當處於平衡狀態下,他們是和藹、忠誠的,同時擁有寧靜的外表。但是失去平衡的時候,他們很容易體重增加,充血,同時拒絕改變。
其實,很少有人是100%的瓦塔、皮塔和卡法體質,你極有可能是幾種體質的混合體,因為這三種能量存在於每個生命體中,並且會不斷地相互作用,但終究會有一種是主導。
幾百年來,在印度,通過這種能量棱鏡來觀察身體已經成為 文化 的一部分,就如同在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尼泊爾和中國等國家一樣。在美國,阿育吠陀的崛起是一種新現象。一系列由針灸、按摩、瑜珈、捏脊、冥想和草葯構成的新時代治療方法正在主流醫學中獲得立足之地。
美國的吠陀教學
在印度,阿育吠陀醫學是官方醫療系統的一部分;而在美國,也開設了一些阿育吠陀培訓機構。
在印度,有超過150所學院教授阿育吠陀(Ayurveda),在那裡,學生們研習《遮羅迦集(Caraka Samhita)》和《妙聞集(Susruta-samhita)》等古代經典著作。通過五年的學習,他們獲得阿育吠陀醫學學士學位,之後他們同樣可以繼續學業以獲得博士學位。
這些機構的流行無疑是考慮到了,印度有80%的人口正在使用阿育吠陀治療法——要麼是完全使用,要麼是和西方的治療方法相結合。雖然,在百年的英國殖民統治期間,阿育吠陀醫學的實踐被大量壓制,但是在20世紀早期印度贏得獨立後,這種古老醫學又重新抬頭。
1970年,印度議會通過了一項 法律 規范認可要求。一年之後,阿育吠陀醫學成了官方醫療系統的一部分,而這種醫療系統先前都是由西方醫學來統治的。
在美國,第一代的阿育吠陀從業者是在印度接受訓練的。其中的先驅者之一是斯科特·格爾森(Scott Gerson),他在1982年創建了國家阿育吠陀醫學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yurvedic Medicine)。
作為唯一一個同時獲得傳統醫學學位和阿育吠陀博士學位的美國人,格爾森在曼哈頓北部70英里(約合112.65公里)的紐約州創建了布魯斯學院,在那裡他運行了一個為期三年的阿育吠陀培訓計劃。該研究所佔地7英畝(約合2.83公頃),在用作研究和 教育 設施的同時還充當戒毒靜修中心。他擁有最大規模的阿育吠陀文獻 收藏 以及一個花園來 種植 草葯以治療病患。
1984年,印度普納(Pune)的前醫療主任、阿育吠陀專家瓦桑特·拉德(Vasant Lad),在美國新墨西哥州中部城市創建了阿爾布開克阿育吠陀研究所(Ayurvedic Institute in Albuquerque)。該研究所有一個戒毒中心,同時提供為期兩年的培訓計劃,復制了印度的阿育吠陀學院的課程。
在美國,其他的培訓機構包括由大衛·弗勞利(David Frawley)在1988年創辦的美國吠陀學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Vedic Studies)和1999年成立的美利堅阿育吠陀學院(Ayurveda Institute of America)。
但是,不像在印度,阿育吠陀在美國不是一個官方認可的醫葯形式,並不受政府監管。2000年,全國阿育吠陀醫學會(National Ayurvedic Medical Association)成立於加利福尼亞州的聖克魯斯,以建立行業標准。但現在,阿育吠陀醫生仍然是一個沒有執照的職業,對這些從業者的培訓或認證沒有國家標准,所以你如果選擇這種方式的話,自己就要小心。
診斷從何而來
一旦醫生確定了你的三大生命能量,檢查了你的症狀,他會針對飲食、運動、冥想等調整三大生命能量的方式,提出自己的建議。
當你去看一個阿育吠陀醫生時,他或她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確定你的三大生命能量,這通過問你關於你的飲食、習慣和最近疾病的問題,還會檢查你的牙齒、舌頭、皮膚、眼睛和身體結構。這些醫生也許還會檢查你的尿液、糞便、說話方式、聲音以及脈沖。
一旦醫生確定了你的三大生命能量,檢查了你的症狀,他會針對飲食、運動、冥想等調整三大生命能量的方式,提出自己的建議。
根據阿育吠陀的傳統,某些食物對於特定的生命能量有促進內部和諧的作用,而另外一些則會引起失衡。在阿育吠陀醫學的觀點中,人體的發育與衰老以及人體各要素的循環和我們所吃的食物有關。相似的,每一種生命能量都有它特定的推薦練習 養生 法。
比方講,那些活潑的瓦塔者會被建議做一些較安靜的運動,比如走路或者慢跑,而那些行動遲緩的卡法者則可能被告知練習 網球 或者壁球。你的醫生同樣可能從阿育吠陀醫學600多種草葯配方中,開出一種處方給你。
嚇人的 排毒 療法?
一種共分五部分的排毒療法可清除身體的毒素,但其中包括催吐、輕瀉、灌腸、灌鼻、放血等步驟。
雖然一些清潔技術能夠被安全地自己執行,但是一套完整的帕奇卡瑪排毒療法只能在一個訓練有素的醫生指導下執行,而他能夠確保程序被正確地實施,同時根據患者的健康狀況縮短它。
除了對你的飲食、生活方式和習慣做出建議,你的醫生可能同樣建議你接受一種共分五部分的排毒療法來清除你身體的毒素,這種療法被稱為帕奇卡瑪排毒療法(panchakarma)。
為了使你的身體做好准備,你需要每天做一個精油按摩——被稱為油療法(Snehan),來將體內的毒素通過熱療法(Svedana)或者通過待在加有葯的蒸汽室內發汗來引導到胃腸道。
經過三至七天,你能夠開始做帕奇卡瑪排毒療法的治療,其中包括以下一種或者多種步驟:
Vamana:在此過程中,病人喝一種草葯用來催吐,以消除肺部的黏液,這些黏液往往會導致反復支 氣管炎 、 咳嗽 、感冒或者 哮喘 。
Virechana:在此過程中,患者服用一種輕瀉劑來清潔肝和膽的毒素,以減輕腸易激綜合征、腹部 腫瘤 及黃疸。輕瀉劑是一種類如番瀉葉、西梅干、麩皮、亞麻籽殼或蒲公英根的典型草葯。
Basti:在此過程中,患者被給予 中葯 灌腸來 清理 較低處的腸子,以減輕 便秘 、腎 結石 、腰酸和多動症。
Nasya:在此過程中,草葯油被灌入到病人的鼻子,來清潔鼻腔,以治療 偏頭痛 、 鼻竇炎 、面癱和精神障礙。
Rakta Mokshana:在此過程中,病人接受放血來清潔 血液 中的毒素,以預防反復發作的 濕疹 、 痤瘡 、 疥瘡 、慢性 瘙癢 和 蕁麻疹 。
但在所有的灌腸劑和放血把你嚇跑之前,有一種治療方法你保證會非常享受——阿育吠陀按摩(Ayurvedic massage)。
因人而異的按摩療法
像所有的傳統治療方法一樣,按摩的方式隨著人體構成中佔主導地位的三大生命能量的配比不同而不同。
在阿育吠陀醫學中,按摩是一個恢復體內能量平衡的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這種做法可以軟化組織、滋養皮膚、刺激內臟。
像所有的傳統治療方法一樣,按摩的方式隨著人體構成中佔主導地位的三大生命能量的配比不同而不同。對於一個消瘦的瓦塔者,他的皮膚一般是乾燥的,同樣容易得感冒,醫生就會用一種滋潤、溫暖的油,同時使用舒緩、輕柔的輕撫方式。
對於一個通常擁有油性皮膚,溫暖的體溫的皮塔者,醫生將會用一種較輕的向日葵或椰子油,並會用一種更深、更慢的按摩方式。這能夠平息皮塔者火熱的情感傾向。
對於一個體重比較重、總體比較平靜的卡法者來說,芥菜或麻油可以幫助激發他們遲緩的新陳代謝,同時伴隨有力的按捏來促使他們的流通。
阿育吠陀其他的按摩方式還包括:
Abhyanga:這是一種全身精油按摩,通常在一個溫水浴後使用,據說這種按摩方式能夠滋養五臟六腑,撫慰心靈以及舒緩肌肉。
Pichil:在一個全身按摩的過程中,葯油將會被傾倒到身體上。
Sirodhara:油會被澆在額頭上以治療抑鬱和焦慮。
Nhavaraki:成捆的葯用粥包裹在身體上以刺激出汗。
猜你感 興趣 :
1. 古印度有哪些文化遺產
2. 印度瑜伽的發展歷史
3. 古印度神話的淵源歷史
4. 為什麼印度教不吃牛肉
5. SPA按摩手法有哪些
F. 世界上十個最偉大的醫學家 世界上十個最偉大的醫學家有哪些
1、威廉·奧斯勒爵士:加拿大醫生,現代臨床實踐之父。
2、希波克拉底:致力於了解機體的運行機理,了解器官的內部聯系理論,診斷和預後的相關性。
3、伊格納茲·塞梅爾魏斯:匈牙利醫生,其最大的貢獻在於應用統計學的方法建立手術和醫療的衛生條件。
4、約瑟夫·李斯特:英國醫生,無菌手術之父。
5、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之父,形成了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論。
6、安德雷亞斯·維薩里:比利時醫生,現代解剖學之父。
7、伊本·西那:波斯醫生,預防醫學的創始人。
8、愛德華·詹納:英國醫生,醫學免疫學的創始人之一。
9、吉恩·馬丁夏科:法國病理學家,現代神經學的創始人之一、醫學影像資料應用的先驅。
10、路易·巴斯德:法國科學家,一直致力於通過研究、教學和公共衛生措施幫助預防和治療感染性疾病。
G. 古印度的醫學
在醫學方面,《阿闥婆吠陀》中已記載了77種病症之名,並開出了對症的葯方,當然,這些記載也夾雜著巫術謎信。最著名的醫學著作是《舍羅迦本集》和《妙聞本集》。相傳舍羅迦是迦膩色迦的御醫,2世紀人,他的書被譽為醫學網路全書,探討了診斷、疾病預後和疾病分類問題,並把營養、睡眠與節食視為維護人體健康的三大要素。書中提到的葯物有500種。妙聞稍晚於舍羅迦,他的書內容比較廣泛,除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外,還研究了內科、外科、婦產科和兒科病症達1120種。尤其是在外科手術上有相當高的水平,書中記有120種外科器具,並有撥除白內瘴、除疝氣、治療膀胱結石、剖腹產等手術方法,所記葯物多達760種。這兩本書今天仍有實用價值。
H. 印度的阿輪吠陀(Ayurvdeic )和阿輸吠陀(Ayurvdea)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印度傳統醫學、生命之學阿輸吠陀(Ayurveda)已有6000年以上的歷史,是全世界有記載的最古老的醫學系統,其最早的醫學文獻出現在公元前4500年。印度人至今仍沿用這一醫療系統。阿輸吠陀是梵文,由兩個字合成的:Ayur意指「生命」, Veda意為「知識」,其影響波及南北半球幾乎所有的醫學系統,因此印度阿輸吠陀被譽為「醫療之母」。由早期的文獻可看出,阿輸吠陀的醫生對於植物的強力醫療特性具有先知灼見,可說是現代葯理學的開山鼻祖。他們也對體內的運作極為了解,甚至有證據指出阿輸吠陀醫師動過人體手術。此外,此系統從古到今都同樣強調飲食與靈性的重要性。中國的中醫以及「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醫療方法,都可見到阿輸吠陀的影子。
作為一種「生命之學」,通常總會涉及到「維系與促進健康」和「解釋與治療疾病」兩大方面。就「維系與促進健康」而言,阿輸吠陀包含有相當於今人所言「養生保健」方面的種種知識;從解釋與治療疾病」的角度看,阿輸吠陀自然要對「疾病」—這種生命體的固有現象,有所認識,做出解釋,並提供解決的辦法。因此人們大多習慣於從實用的角度、按照當代的學科概念,將阿輸吠陀解釋與理解成一種技藝體系或醫學體系——「古代印度醫學」或「印度傳統醫學。然而實際上,在人類文明的早期,許多醫學的知識體系都具有較後世所言「醫學」更為寬泛的內涵與外延。例如在中國最早的書志中,將醫學的「經典」、「葯方」與求長生不老的「神仙方術」、研究性學的「房中術」著作歸為一類,通稱「方技」。以為其共性在於:此「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又如在希臘語中,「治療」(Therapeia)一詞的原意是「侍奉」。以食物對人進行「侍奉」既包括以植物治療疾病的知識,也包括營養學方面的知識。同樣,阿輸吠陀認為:所謂健康,並非僅僅是遠離疾病困苦,還應該進一步達到肉體、精神、靈魂的幸福與充實狀態。中國傳統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在於強調人體陰陽的平衡,而阿輸吠陀則更加廣泛地關注人類與自然、家族、友人、職業、文明、理念、習慣、真理、神靈等待與自我之間的關系協調。總之,所謂印度的傳統醫學,在思考「健康的維系與促進」、「疾病的解釋與治療」時,實際上是將肉體、精神與靈魂三者為一體加以考慮的。其中包含了許多在今人看來應屬社會、人倫、宗教的問題,但在阿輸吠陀的理論體系中,這些都是與「健康」直接相關的問題。
阿輸吠陀誕生於古代印度,自然會與存在於當時社會的各種哲學流派、宗教學說具有血肉相連的密切關系,盡管其中存在著不少涉及社會、人倫、靈魂的內容,但她畢竟不是一種哲學或宗教,而是一門相對獨立的學問。其關鍵在於歸根結底阿輸吠陀是以人類的肉體存在、健康為基本立足點,由此延伸到生存的環境——自然界與社會,在此基礎上,構建起「生命之學」的大廈。由此觀之,應該說阿輸吠陀的本質是一種自然科學,只不過這種誕生於古代的自然科學,帶有更多學問尚未分化時代的歷史特徵。也正因如此,一些學者將阿輸吠陀視為印度的「元科學」或「母科學」。
印度的醫學體系包括阿育吠陀(Ayurveda,又稱生命吠陀)醫學和悉達(Siddha)醫學。它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醫學體系。五千多年來,它在無數印度傳統家庭中使用著。
阿育吠陀傳統醫學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吠陀時代。它以世界上最古老的有記載的綜合醫學體系而著稱。
根據印度神話記載,阿育吠陀的起源頗具傳奇色彩。它是由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創世者梵天(Brahma)在創造人類之前為保護人類而創建的。梵天先把阿育吠陀傳授給醫學之神孿生的雙馬童(Aswins),他們又傳授給專司雷雨的天神因陀羅(Indra)。因陀羅傳授給在人間修行的賢達之士,他們再傳授給他們的後代和弟子。
在歷史上,阿育吠陀的記載首次出現在公元前6000年印度古老的詩歌總集梨俱吠陀(Rig Veda)中。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四部吠陀經典之一的《阿闥婆》(Atharva)問世,其中阿育吠陀作為吠陀聖典的補充——副吠陀,附屬於阿闥婆吠陀。盡管阿育吠陀醫學早已經應用於實踐,但直到此時它才由口頭相傳編撰成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以下為阿育吠陀醫學的八大分支:
1. Kayachikitsa(內科學)
2. Shalakya Tantra(頭頸外科學及治療、眼科學和耳鼻喉科學)
3. Shalya Tantra(外科學)
4. Agada Tantra(毒物學)
5. Bhuta Vidya(精神病學)
6. Kaumarabhritya(兒科學)
7. Rasayana(延緩身體老化的老年學)
8. Vajikarana(生育學)
上述八大分支最早的論述出現在《阿提耶集》(Atreya Samhita)中,它至今仍然在現實生活中應用。
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阿育吠陀醫學分化為兩個學派:阿提耶——內科學派和曇梵陀利(Dhanvantari)——外科學派,從而使其成為一門更加系統化的科學。這兩大學派編寫了阿育吠陀醫學的兩本主要著作—《遮羅迦集》(Caraka Samhita)與《妙聞集》(Susruta Samhita)。這兩本醫學經典均著於公元前1世紀上半葉。《遮羅迦集》由偉大的印度醫祖遮羅迦所著,並經阿提耶補充修改,它至今仍然是應用最廣泛的阿育吠陀內科醫學著作。妙聞繼承了印度醫學始祖曇梵陀利學派的理論,他編寫的《妙聞集》收集了修復外科的各種知識,包括換肢手術、整形外科手術、剖腹手術甚至腦外科手術。同時,他還以發明了鼻整形術而聞名於世。大約在公元500年,第三部重要的阿育吠陀醫學著作《八支心要集》(Astanga Hridaya)問世。它綜合了阿育吠陀醫學兩大學派的觀點。從公元500年至公元1900年,16部重要的葯物專著Nighantus作為對阿育吠陀醫學經典的補充逐一問世,收集記載了各種新葯物,並在用法上進行了擴展,同時摒棄了陳舊的葯物和物質辨別方法。
有證據表明阿育吠陀醫學曾豐富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醫學體系。通過與印度的海上貿易,埃及人了解了阿育吠陀醫學。亞歷山大大帝的入侵,使希臘人和羅馬人接觸到阿育吠陀。傳統的尤那尼(UNANI)醫學就是在這種交流中形成的。在第一個千年的早期,隨著佛教東傳,阿育吠陀醫學也傳播到東方,並對藏醫學和傳統的中醫草葯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阿育吠陀醫學的概念及原理
阿育吠陀醫學不僅是一門醫學體系,而且代表著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阿育吠陀(Ayurveda)由兩個字組成:Ayur指生命,Veda為知識、科學之意,因此阿育吠陀一詞的意思為生命的科學。根據阿育吠陀的觀點,人類應該和自然界和諧共存,而疾病的產生是由於這種和諧被打破了。通過利用自然界及其產物恢復這種基本平衡是阿育吠陀醫學的主要目的。這種觀念不僅貫穿於治療病痛的過程,而且還貫穿於疾病預防的過程。
阿育吠陀醫學的診治更傾向於人的特性而非疾病的特性。在做出診斷之前,病人的年齡、居住環境、社會及文化背景及其體質都是要考慮的層面。診斷的主要手段包括觸摸、檢查和交談,並利用草葯去盈補虧。它們的基本作用是激發專門器官的功能。因此阿育吠陀醫學的目標是通過調節飲食而化解健康問題,同時不會產生副作用。
在阿育吠陀醫學的觀點中,生命由身體、感覺、精神和靈魂構成。人有三種體液(氣、膽汁、粘液),七種基本組織(血液、原生質、肌肉、脂肪、骨、骨髓和精液)以及身體產生的廢棄物。人體的發育與衰老以及人體各要素的循環和我們所吃的食物有關。
根據阿育吠陀醫學的觀點,宇宙中包括人體在內的萬物都是由土、水、火、氣和空間(大氣)五種基本元素組成。人體的生長和發展取決於它所獲的營養,例如食物。食物也由上述五種基本元素組成,經過「生物火」(Agni)的作用而補充身體中的對應元素。人體作為有機生物體,其組織都是由這五種基本元素組合和轉變而成的。
身體健康還是得病取決於整個身體系統是否處於平衡狀態,包括體內各部分是否相互平衡。內在的和外來的因素都可能破壞自然的平衡,進而導致疾病。失衡可以由偏食、不良習慣和無視健康的生活規律而引起。同時,季節反常、不正確的運動、感覺器官的不當應用以及身心的不良作用也會打亂現有的正常平衡狀態。治療方法通常包括通過調節飲食而使身心系統恢復平衡,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和行為,葯物治療以及採取預防性療法。
基本的治療方法可以歸結為「獨處是保持健康的正確方法,並且獨處是使人遠離疾病的最好的醫生。」這也概括出了阿育吠陀醫學的基本目的,即保持和促進健康以及預防和治療疾病。
對疾病的治療主要通過旨在恢復和加強身體機制功能的排毒療法、葯物、合理飲食、運動和養生法等,消除引起身體系統及各組成部分失衡的因素,恢復平衡、強壯體質,預防或減少將來疾病的發生。
在阿育吠陀醫學中,調節飲食是一項重要的治療方法。這是因為人體被認為是食物的產物。個體的精神狀況及其性情受其所吃食物的影響。食物在人體中先是轉化為乳麋,然後再轉化為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生殖要素和精氣。因此,食物是一切新陳代謝和生命活動的基礎。食物缺乏營養或者沒被有效轉化,都會導致各種各樣的疾病。
通常的治療措施包括葯物治療、特殊食物療法以及根據醫囑適當運動。這三項措施通過兩種方式實行:一種是針對疾病的發病因素及各種症狀採取這三項措施對抗疾病本身;另外一種是採取這三項措施消除與發病過程中的病因和症狀相似的影響。
阿育吠陀醫學已經對疾病的發病因素到最終症狀的各個階段和狀態有著十分詳細的分析和描述。這使該醫學體系在潛伏症狀顯現出來之前推知疾病方面具有很大優勢。同時也加強了它在疾病預防方面的作用,從而可以提前採取切實有效的治療措施阻止疾病的進一步發展,或在疾病初始階段採取合理的措施來治癒疾病。
治療疾病的方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a. Shodhana療法(凈化治療)旨在祛除身體和精神疾病的誘發因素。治療過程包括內部凈化和外部凈化。
b. Shamana療法(緩解治療)指對人體內的有害體液進行抑制。
c. Pathya Vyavastha(飲食和運動處方)包括對飲食、運動、生活習慣和心理狀態等方面進行指導並指明禁忌情況。這樣做旨在增強治療措施的效果並阻止病情進一步發展。
d. Nidan Parivarjan(消除致病因素治療) 旨在消除病人在飲食和生活方式方面存在的致病因素。還包括消除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的因素。
e. Satvavajaya(心理療法)主要涉及心理疾病領域,包括如何戒除不健康的心理慾望和如何培養勇氣、增強記憶力和集中精神。
f. Rasayana療法(利用免疫和強身健體葯物的治療)用來增強機體的力量和活力。通過這種治療可以產生許多積極效果,包括全面強身健體,加強記憶力和智力,提高對疾病的免疫力,保持年輕,改善膚色以及保持身心的最佳狀態。同時該療法還具有預防身體組織不成熟的病變和促進人體綜合健康的作用。
風靡歐美的艾薇烏達瑜珈 17日10:28 作者: 出自[千龍網]
艾薇烏達Ayurveda這個源於5000年前古老印度的神奇之術正在歐美掀起一個新的健康風潮—— 歷經5000多年歷史考驗的艾薇烏達,是世上最古老的醫療傳統之一。瑜伽只是其中的一個分支。而隨著瑜伽的世界風行,瑜伽背後的一整個健康生活方式體系——艾薇烏達,浮出水面,在歐美引起新一輪健康風潮。在梵語中,Ayur 的意思是廣義的「生命」,包含了身體、心智、意識與靈魂;而 Veda 的意義則是「知識和智能」,因此 Ayurveda 則可解釋為「生命的智能」。
揭開艾薇烏達的神秘面紗
根據艾薇烏達的哲學,人的能量可分為以下三大類型:Vata(梵文:意指風為主), Pitta(意指火為主)與Kapha(意指水和土為主)。 所有的生命形態都具備這些元素, 當它們處於平衡狀態時, 人們的身心靈會向上提升, 否則就會生病。但因每個人Vata、Pitta與Kapha的組成比重不同, 治療的方法也會因人而異, 所以艾薇烏達也就成為一個非常個人化的醫學。
簡單測試你傾向於哪一種體質?
從下面這些條件中,找到最符合你的那一類,那便是你的主導體質類型了—— 其實,很少有人是100%的Vata、Pitta或Kapha體質,你極有可能是幾種體質的混合體,因為這3種能量存在於每個生命體中,並且會不斷地相互作用,但終究會有一種是主導。
比如一個Vata體質的人, 若住在十分寒冷的地區或經常攝取又冷又乾的食物, 就會產生Vata失調, 造成肌膚乾燥粗糙的情況。
而一個Pitta體質的人,肌膚本來天生偏油。 但若過度暴曬於又冷又乾的天氣, 也會產生體內Vata失調, 皮膚狀況可能發生改變,也可能出現乾燥粗糙的現象。
艾薇烏達有著完整的日常保養守則, 包括飲食、冥想、運動、按摩以及各種回春療法, 這些准則絕不只是可有可無的陪襯, 而是療愈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的理論甚至一直為當今西醫所沿用。
艾薇烏達的美麗指引
在美麗這個議題上, 艾薇烏達和化妝品界有著顯著的分歧, 它強調外在與內在的美麗密切關聯, 愈滋潤養護內在, 外在就愈閃耀明亮, 而且體形胖瘦完全不會影響這股自然流露的光芒。
艾薇烏達將美麗分為三部分:外在、內在與隱形——外在美麗:除了指一般對美的標准外,艾薇烏達認為真正的美麗更在於健康的身體。
內在美麗:一個人的內在素質, 包括情緒狀態與心智活動。就像形體可藉由飲食和生活形態來調整,一個人的心智也可以藉由訓練變得更積極正面, 這就是自我發現及珍愛自己的過程。隱形的美麗:則需要較長時間的培養, 它包含一個人的能量、靈感與洞悉力, 這是由內轉化為外, 真正圓滿豐潤、深刻永恆的成熟美。
與眾不同的按摩方式
專業艾薇烏達會根據每個人的脾性或者性格(生活方式、言談舉止等),確定每個人的特點和氣質,從而採取不同的按摩方式。
Abhyanga是艾薇烏達基礎按摩,通過從頭到腳按摩全身,它提供了一個呵護自己、放鬆身心的絕好機會。按摩師的雙手緩慢地、平靜地在身體上移動,精確地在穴位上用力。這種按摩適合那些氣質焦躁、生活壓力繁重、而且毛手毛腳的人群。按摩的時候使用的是溫熱的芝麻油。
Vishesh則能有效幫助恢復精力,按摩的時候同樣採用芝麻油。它適合那些容易精神倦怠的人群。如果兩位按摩師同時按摩,效果更出色。
Shirodhara是用芝麻油按摩頭部的方法,對於精神極度緊張、壓力過大的人群大有裨益,它好比是對大腦的鎮靜劑,並從大腦作用到全身。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按摩不適用於那些患有鼻竇炎的人群。
Garshan是指不藉助按摩油按摩皮膚的方式。按摩師一般要佩戴生絲手套,通過在身體上上下下的輕柔摩擦,達到促進血液循環的目的,能使人立即精神百倍。它跟Abhyanga的操作方法大同小異,都是從頭到腳。對於那些油性皮膚、橘皮組織或者身體肥胖的人群具有無可比擬的好處。
獨特的按摩油——芝麻油
芝麻油是艾薇烏達的基礎按摩油,一般要加熱以後使用。這是因為芝麻油對於調理女性的生理循環極為有利。此外,盡管芝麻油是艾薇烏達按摩中使用最廣泛的植物油,但大量的其他植物油也可以使用,包括玫瑰油、天竺葵、薰衣草、香檸檬、茉莉花精油等等。專業人士強調說,鑒於這些植物精油會滲透進人體肌膚,所以必須注意確保它的品質。
艾薇烏達的飲食觀點
個人體質與自然如果不和諧運作, 就不能期待被真正的治療。任何食物無論多營養, 若不能適當地 消化吸收, 就形同毒素廢物。明智地選擇、技巧地處理, 加上專心的飲食可強化消化吸收能力。艾薇烏達飲食不是以卡路里或營養成分為依據,而是以食物的顏色、味道、溫度、質地是否「吸引」個人體質為本, 而這些食物通常也具有平衡矯正體質的特性。比方說, Vata體質天生干而冷, 就應多食用濕潤且質溫的食物。
來自古印度的瘦身美草 12/7/2003
已有2千多年歷史的印度古醫學系統Ayurveda,它的草本自然療法近來常被歐美時髦的Spa中心所採用,現在甚至連某些纖體中心與瘦身產品也聲稱取法Ayurveda的精神,使用印度的木苦沒葯樹抽取物Gugulipid作為瘦身成分。擁護者表示,這個成分可以刺激甲狀腺、加速脂肪分解,並促進蛋白質合成,理論上即可促使纖瘦肌群的增長。印度方面的研究指出,它可降低人體的膽固醇含量,但尚未獲得歐美學界的廣泛接受。食品葯物學家指出,Gugulipid成分是否有瘦身功效,目前尚未證實,所以必須注意使用上的安全性。而且賓州運動營養學家Clark博士也強調,甲狀腺是人體很敏感的部位,必須小心維持其均衡值;要減肥的話,還是均衡的飲食習慣,加上定時定量的運動最為可靠。
Ayurveda古療法新時髦 印度古醫療法阿育吠陀 張曦娜(班加羅爾) (2004-04-01) 《聯合早報》
所謂「Ayurveda」為梵文,中文一般譯為「阿育吠陀」或「生命吠陀醫學」,總公司在印度班加羅爾的天然草本保健品公司喜馬拉雅葯品公司(The Himalaya Drug Company)研究及技術部執行董事密特拉醫生(Dr. S K Mitra )說,「Ayus」指的是生命,「Veda」指的則是知識或者智慧,兩者結合在一起,其意思是指「生命的科學」,或是指生命或長壽的知識。
治療也保健
密特拉醫生說:「阿育吠陀醫學有兩大功能,它不單是一門治病的知識,同時還是一種教導人們如何生活,如何保持健康的學問。人們身體狀況正常,健康沒出現問題時,阿育吠陀醫學可作為保健養生的知識,生病了則可用以治療疾病。」
由於印度政府對於阿育吠陀醫學相當重視,因此在印度的衛生保健事業上,阿育吠陀醫學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當今的印度,要成為一名具有執業資格的阿育吠陀醫學的醫生都需要經過多年的專業培訓。
酒店提供阿育吠陀服務
密特拉醫生說,近年來阿育吠陀傳到歐美,影響力不小,尤其是在美國頗為盛行,一些名人如麥當娜、好萊塢影星狄美摩亞(Demi Moore)等都將阿育吠陀視為養生保健的方式。
阿育吠陀目前已逐漸演變成一種治療方法,稱為Ayurvedic medicine,被歐美人士視為現代醫學的一種「另類」(alternative)療法,一些患上慢性病的人在治療長期病痛時,並不選擇看西醫,而選擇像阿育吠陀這樣的「另類」醫療方式來調養身體。
在目前的印度,還有不少高級度假酒店提供西方人全套的阿育吠陀療程。若上網搜尋「Ayurveda」,可看到各種營利或非營利的相關機構的網址。
發展成時髦生活方式
目前也有一些著名的護膚品品牌推出Ayurveda產品系列 ,號稱以阿育吠陀醫學的原理開創護膚品。同時,Ayurveda在歐美並已悄悄發展成一種「生活方式」,在一些時髦城市悄然興起。
此外,阿育吠陀醫學的草本自然療法近來常被一些號稱回歸自然的Spa中心採用,發展出以草葯按摩的阿育吠陀按摩(Ayurvedic Massage),甚至連一些纖體中心與瘦身產品也聲稱取法阿育吠陀醫學的治療原理。
阿育吠陀醫療概念:從平衡中獲得健康
密特拉醫生說,阿育吠陀講求的是整體醫療,它的醫療宗旨是全方位的。阿育吠陀療法將身、心、靈視為一個整體,它教導人們與自然界和諧共存,從而達到肉體、心靈和情緒上的健康。
阿育吠陀的功能也即改變人們對生活與生命的態度,以改正身體不平衡的狀態。
阿育吠陀的原理是:造成人們生病的原因是由於體內三大生命能量(稱為「doshas」)失去平衡造成的。人體中的三大能量分別是瓦塔(Vata)、皮塔(Pitta)和卡法(Kapha)。
阿育吠陀醫學認為,自然界和人體由乙醚、空氣、火、水、土五種元素構成。人體內的三大能量也是由這五種元素構成:乙醚和空氣結合形成瓦塔(Vata),火和水結合形成皮塔(Pitta),水和土結合形成卡法(Kapha);一旦這三大生命能量太多或是不足夠都會使到人們生病。
阿育吠陀認為,身體的不平衡是由於不適當的飲食習慣和不正確的生活方式,以及外傷、病毒等因素引起的。在這些因素中,有些因素是自己無法控制的,但是,生活方式和飲食卻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阿育吠陀醫生在診療時,會以詢問的方式,先了解病患的飲食習慣、對壓力的感受、睡眠模式等;再從觀察中來做出結論,包括觀察舌頭、眼睛、皮膚和行為舉止,聽患者的聲音,一旦被醫生診斷出體內不平衡,那麼他們會建議病人改變生活模式和飲食習慣,以及使用草葯或按摩。
阿育吠陀與中國葯草學 異曲同工
天然草葯是自古以來人類用來醫療各種疾病的主要材料,在中國,很早以前就有由戰國及秦漢醫葯學家搜集整理成書的《神農本草》,而作為古文明發源地之一的印度,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葯草植物的國家之一,阿育吠陀和中國葯草學有異曲同工之妙,不但都強調追求身心和精神上的健康來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同時也都廣泛的應用草本植物。
去年初,當沙斯在新加坡肆虐之際,市井中輾轉相傳,一些印度傳統草葯和香料如鬱金香根(Turmeric,又稱姜黃)、羅勒(Sweet Basil,又稱九層塔)、印度楝樹(Neem Tree)具有殺菌、治療發燒和咳嗽的功能,小印度一些香料店的傳統草葯也因而在那段時間銷量增加。
阿育吠陀醫學認為,當身體的平衡受到擾亂時,將食物和草葯正確地配合起來使用,可使身體達到適當的平衡。
事實上,為了改善體質,延長壽命,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服用由天然草葯製成的保健品已成為許多現代人的新時尚。
在談到草本的葯物時,密特拉醫生說,印度醫學界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參考、研究古印度阿育吠陀的草本知識,並以現代科學的方法研製出安全、有效的天然草本保健品,這些產品具有治療及保健功用,不僅在印度本土廣為使用,有一些也已漸漸在各地風行。
I. 世界最偉大的醫學家有哪些,世界上最著名的醫學家
1.威廉·奧斯勒爵士:加拿大醫生,現代臨床實踐之父。
2.希波克拉底:致力於了解機體的運行機理,了解器官的內部聯系理論,診斷和預後的相關性。
3.伊格納茲·塞梅爾魏斯:匈牙利醫生,其最大的貢獻在於應用統計學的方法建立手術和醫療的衛生條件。
4.約瑟夫·李斯特:英國醫生,無菌手術之父。
5.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之父,形成了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論。
6.安德雷亞斯·維薩里:比利時醫生,現代解剖學之父。
7.伊本·西那:波斯醫生,預防醫學的創始人。
8.愛德華·詹納:英國醫生,醫學免疫學的創始人之一。
9.吉恩·馬丁夏科:法國病理學家,現代神經學的創始人之一、醫學影像資料應用的先驅。
10.路易·巴斯德:法國科學家,一直致力於通過研究、教學和公共衛生措施幫助預防和治療感染性疾病。
J. 世界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醫生
1.白求恩
全名諾爾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1890年3月3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共產黨員,國際主義戰士,著名胸外科醫師。1890年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鎮,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產黨,1938年來到中國參與抗日革命,1939年因病逝世。他在中國工作的一年半時間里為中國抗日革命嘔心瀝血,毛澤東稱其為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
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1873年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882—1885年在維也納綜合醫院擔任醫師,從事腦解剖和病理學研究。然後私人開業治療精神病。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夢的解析》,被認為是精神分析心理學的正式形成。 1919年成立國際精神分析學會,標志著精神分析學派最終形成。
3.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公元1822-1895年),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他研究了微生物的類型、習性、營養、繁殖、作用等,奠定了工業微生物學和醫學微生物學的基礎,並開創了微生物生理學。循此前進,在戰勝狂犬病、雞霍亂、炭疽病、蠶病等方面都取得了成果,從而創立了經典免疫學。
4.J.利斯特(Lister,Joseph,1827~1912)英國外科醫生。他認為傷口中的腐爛和分解過程是由微生物所引起。1865年他用石炭酸消毒法進行復雜骨折手術獲得成功,他還用石炭酸消毒手術室、手術台、手術部位和傷口。並用復雜的包紮法包紮傷口。防腐法大大地減少了創傷化膿和手術後的死亡率。但還是沒有完全解決傷口的感染問題。1886年E.貝格曼(1836~1907)採用熱壓消毒器進行消毒,外科才真正進入了無菌手術的時代。
5.弗洛倫斯·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1820年5月12日-1910年8月13日),她創立護士學校,傳播其護理學思想,提高護理地位,使護理學成為一門科學。她因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率護士進行戰地救護而聞名,被譽為「提燈女神」。1908年3月16日,她在88歲高齡時被授予倫敦城自由獎。她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女護士,開創了護理事業。「5.12"國際護士節是全世界護士的共同節日,就是為了紀念這位近代護理的創始人而設立的,這一天就是弗洛倫斯·南丁格爾的生日。
(10)印度神經醫學家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是指扁鵲、華佗、張仲景、皇甫謐、葉桂、孫思邈、錢乙、宋慈、李時珍、葛洪,所屬領域是中醫和中葯。著有作品《扁鵲內經》、《外經》、《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