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旦戰爭爆發,印度能撐多久
一旦爆發戰爭,印度子彈能維持一周。
戰場上子彈的消耗量是最多的,雖說子彈的造價成本很便宜,但一場戰爭下來也是一筆十分龐大的開支。前不久印度軍火庫給出了一組數據,億現在印度的彈葯儲存量,在戰爭中只能維持一周的時間,其實這也並不奇怪,畢竟印度是一個軍工業落後,一向都是依靠進口的國家,所以說彈葯的欠缺也是很正常的。
就連美國每年都要在中國大量進口子彈,目前國際上有65%的子彈都來自中國,一旦戰爭爆發,我國就會終止對外出口子彈,留下來自己用,所以說在戰爭中我們再也不用擔心子彈不夠用了。
Ⅱ 子彈都造不出的印度,是如何造出原子彈的
因為印度的發展重心在原子彈上,對其他的軍事發展都不怎麼關心。所以別看現在印度還造不出子彈,但是一旦他們把精力騰出來,還是可以搞的,只是前幾十年裡在發展原子彈而已。
當時印度非常的自信,認為自己就是當大國的料,那麼自己就不能當小弟。所以為了成為大國,那麼原子彈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印度從開始這項研究開始,就投入了非常多的人力物力。印度在幾十年的時間裡面,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發展原子彈上,所以雖然發展得慢,但是最後還是有一定收獲的。
Ⅲ 二戰初期各國子彈儲備究竟是有多少
二戰初期各國子彈儲備你可以根據當時各國的子彈生產量來大致估算一下:
使用的子彈數量最少是咱們中國了,當時共產黨軍隊消耗的子彈數量僅有2000萬發,每個士兵只能分到幾枚子彈。簡直是少得可憐。
不過也正由於二戰時,我國子彈的數量太少,吃足了沒有子彈的虧,所以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拚命的生產子彈,如今已成為世界生產子彈的頭號大國,甚至現在每年還給美國出口近10億發子彈。
Ⅳ 連子彈都造不出來的印度,他們的制葯業能力為啥這么強
在中國的古代人們曾經說過“用葯如用兵”,是指用葯和用兵都要謹慎,否則會出現死亡的現象。因此醫葯行業受到各國的重視。但是印度這么一個人均生產總值十分低,連子彈都無法製造的國家,卻是醫葯領域當中處在世界的前列。是因為窮人是生產主力,如果生病整個國家生產無法運行,所以國家大力扶助醫葯產業。因此印度的制葯產業快速的崛起。
中國人知道印度的醫葯產業厲害是通過一部電影《我不是葯神》得知的,其實這是一部真實改編而成的電影。印度的醫葯行業的確是處在世界的前列,形成這種情況主要是靠著印度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建立的。因為如果窮人生病無法得到醫治,必定會引起社會的動盪,到頭來難堪的還是政府。
Ⅳ 小小子彈大大奧妙,為何印度至今無法造出能用的子彈呢
印度真正面臨的問題不是造不出子彈,而是無法成批量的造出合格的子彈讓士兵使用。更別提自主研發子彈了。其實這不能怪印度的軍事工業太拉跨,而是子彈這種東西雖然沒有什麼太大的技術含量,但是消耗量太大,而且對成批次的子彈質量要求很高。其實國外很多射擊愛好者都能夠自己加工和製造子彈,所以子彈加工並不困難,但是你不能一個軍工廠僱傭一萬個人天天手工造子彈吧。而且戰場上一個士兵基本上會帶上200-300發子彈。所以一個團或者一個師打一場遭遇戰所需要的子彈簡直是天文數字。
所以印度現在的問題就是無法大批量的生產出合格的子彈。其實能夠自主研發和生產子彈是國防工業化的初步標准。其核心就是標准化,對於印度這個處於前工業化時代的國家,這是很難實現的。我國在建立時的核心就是工業化,但是就算是如此重視,我國的工業化也是在美國和蘇聯的幫助下建立起來的。 雖然現在很多人反對美國,反對蘇聯。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蘇聯幫助我們打好了工業的底子,而美國人則教會了我們什麼叫做標准化。
Ⅵ 為什麼說印度的軍事武器哪怕小小的一顆子彈都需要進口
印度莫迪總理正在推進印度裝備國造,很多引進裝備都要求在印度國內製造,提高印度軍工製造業水平,比如進口法國的「鮋魚」級常規潛艇,與俄羅斯聯合研發的「布拉莫斯」導彈等,印度製造的水平會慢慢提高。
印度人也比較馬虎,很多事情想不周全,臨時買救急也存在,比如1999年印巴卡吉爾沖突,炮彈突然打光了,印度趕緊全世界去高價急購,類似的急購坦克,導彈也時有發生。
從莫迪的政策看得出來,他很想使印度成為能自行製造武器裝備的國家,這會一步一步來,現在看,印度依賴進口一時還改變不了。
Ⅶ 中印軍事力量對比
中國和印度的國力比較是多大差距,經濟上從匯率GDP比較印度大約是中國的40%,即中國GDP為15000億美元,印度大約為6000億美元。PPP比較印度是中國的50%強。中國超過60000億美元,印度超過30000億美元。但我從另外角度觀察,印度的農業佔GDP的28%,中國佔12%。而印度糧食產量大約是中國的40%到45%,印度糧食產量2億噸左右,中國最高超過5億噸,去年為4.7億噸以上。另外在經濟作物和畜牧生產上中國遠遠超過印度,中國每年生產超過3億噸蔬菜,5000萬噸水果,5000萬噸水產品,另外各種肉類、糖、禽蛋、棉花等等中國都遠遠超過印度。印度基本上不生產蔬菜,印度教徒吃素,肉類生產非常少。印度的農業產值從好的方面估計也不會超過中國農業產值的30%,差的估計大約也就20%到25%。中國實際上GDP應該超過印度至少4倍。工業生產中國佔GDP的56%,印度佔30%左右。但實際上中國的工業超過印度大約6到8倍。中國在1978年其主要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能源產業都遠遠超過2000年印度的產量。
在軍事上,首先看軍事技術。印度的導彈技術大約相當中國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導彈的水平達不到中國巨浪1的水平。當時中國已經擁有洲際導彈和核潛艇,而印度到現在還不具備獨立發展這兩項技術的能力。印度發展的藍天防空導彈其彈體來源於前蘇聯的薩姆6,三叉戟低空導彈存在嚴重技術問題,性能還不如中國80年代發展的紅7。中國在當時高空防空已經發展了TMD的「反擊」。
航空技術是印度與中國差距最小的軍事技術領域。因為中國主要精力投入導彈方面,相對航空技術投入少,獨立能力比較導彈和航天技術差一些。但是來自國外的技術封鎖使中國的航空工業獲得了非常寶貴的獨立開發能力。印度航空工業一直依靠外國的技術援助,依靠外國產品生產許可證生產先進戰斗機,因此雖然在一段時期內印度裝備戰斗機比中國先進,但是印度一直沒有獲得完整的航空技術能力。在開放以後得到國外先進技術的支持以後,最近10幾年中國航空技術突飛猛進已經遠遠將印度拋在身後。這是綜合國力和綜合技術能力和工業能力的差距。中國出口技術給巴基斯坦的FC-1在近兩年不斷採用新技術升級使得其技術完全超過印度的LCA輕型戰斗機,在氣動設計、發動機、機載武器等方面優於LCA成為一型高性能中檔戰斗機。
在海軍裝備方面,印度根本沒有一個強大的造船工業,因此印度強大的海軍只能是沙灘上的大廈。印度的國產軍艦必須依靠外國提供全部技術,包括設計、船體材料和建造工藝、動力、武器、雷達以及總體等等。一旦失去外國技術援助印度立即一籌莫展。如核潛艇是印度一直夢寐以求的裝備,但外國由於防止核擴散條約的限制無法提供印度技術援助,幾十年印度只好乾等這毫無辦法。雖然印度已經特許生產過先進潛艇如德國209級和俄羅斯「K」級。但是現在印度還是要依靠外國來援助才能製造潛艇。中國核潛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現在中國海軍艦艇的技術水平已經基本達到歐洲的水平,超過俄羅斯。現在影響到中國軍工技術水平的主要是基礎工業水平。
在陸軍技術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現在還不能生產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陸軍不想要。進口重炮還要進口炮彈。總之在低技術的陸軍武器裝備上印度仍然沒有自主生產能力。
總體上看,印度的軍事技術主要依賴進口。只是在個別的方面如計算機方面可以自己生產,當然IC還要進口。
印度的軍事能力,依靠進口裝備和技術,印度保持了與中國相當的軍事技術裝備。因為中國龐大的軍隊不可能迅速全部換裝新裝備,同時也沒有這個需要。但是印度的軍事力量的發展極度不平衡。中國軍費使用上大致裝備采購、人員開支、訓練和裝備維護各佔三分之一。而西方發達國家在人員和訓練、裝備維護的開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軍費開支主要是人頭費和裝備采購費,而訓練和裝備維護費佔比例不和理。海軍航母艦隊基本上是駐港艦隊,空軍飛機事故率居高不下,陸軍坦克等裝備的完好率極低都是這種情況的體現。印度的裝備體系非常混亂,表現出缺乏軍事管理能力。印度陸軍光步槍的子彈就有7.7毫米、北約7.62X51毫米、俄制7.62X54毫米、7.62X39毫米、5.56毫米等多種體制,而且在部隊裝備5.56毫米步槍以後,居然沒有安排子彈生產。只好到國際市場上采購了幾千萬發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