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作為人口大國如何發展,這對我國有什麼借鑒意義
印度今天已經是世界上人口最年輕的國家之一.由於出生率高,這一趨勢至少還能持續20年.到2025年,印度人的平均年齡還將只有30出頭一點;70%的印度人將處於工作年齡,到2050年時,印度將比中國多2億工作人口!
當然,問題是必須給那麼多的印度工作者以足夠多的工作崗位.印度並沒有很充裕的時間.印度流行一個詞,叫「機會之窗」.機會之窗打開了,就的你會不會利用了.印度財政部說:「這是我們最後的機會.」一旦國家發達了,人們就會拒絕生孩子,人口就會進入老化階段.
印度的未來有個關鍵前提:全國教育體制的發展.印度至今在這方面是失敗的.因此,印度主管部提出一個設 :把學校私有化.原因是:市場經濟體制能夠更好地適應印度社會對學校教育不斷增長的需求.而目前的政府體制官僚主義之嚴重是眾所周知的.
美國高盛投資銀行估計,如果印度用好它的「機會之窗」,那麼它的有利的人口發展曲線完全可能使它在今後50年裡保持5%的經濟年增長率.這樣,印度將在30年後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2印度作為人口大國如何發展,這對我國有什麼借鑒意義?
從經濟方面來看:
中國最需要學習的是印度走出去的精神,依賴於長期的英語教育和海外關系,印度人總是能在歐美建立許多許多商業關系,印度發達的軟體業和制葯業都得益於此,而很多到了海外的中國人只會寫論文,也是由於英語和高等教育方面的底氣,使得印度人開拓海外市場的自信比中國人要強,中國人有世界工廠,但還未有成功的世界貿易,其實中印這方面可以互補,這樣說並不是掩蓋中國華僑的貢獻,東南沿海的例子已經很說明問題了,只不過由於高等教育體制等問題,中國的英語應用教育並不是開口講的英語!
印度最應該向中國學習的是基礎教育,印度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和潛在的市場,發展的問題在於基礎勞動力素質!這造成了社會貧富的嚴重不均和產業發展不平衡,導致印度的中產階層的實際消費能力遠落後於中國大中城市的工薪階層.至於房地產,這是東亞國家的通病,印度可以通過發展基本建設而不是房地產來拉動經濟,房地產業只會加劇富裕階層對中下階層索取的慾望,如果印度能探索出自己的路就好了!其實中國在這方面並不是什麼很好的榜樣,只不過傳統上人民比較重視基礎教育而已,而印度傳統上只重視精英教育,其實只有大多數人的利益被認可了,印度社會才會有均衡發展的可能.
Ⅱ 眾所周知火葯是中國人發明的,為什麼印度會有人自稱火葯是他們發明的
作為一個中國人,大家在上小學的時候就知道中國的四大發明是哪些物品了。而且對於中國的火葯大家也是非常熟知的一個東西,畢竟在千百年來一直都能夠在歷史的記載上,能夠看到這些火葯的大量使用。並且也能夠看到這些火葯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非常多的貢獻,以及帶來了很大程度上生活的轉變。
所以在事實上他們最早出現的火器還是在蒙古軍在列印度的過程中,遺漏在戰場上面的火箭,這個火箭也就是郭寶玉在1221年追擊印軍的時候所用的火葯箭。所以他們在撿到這些遺留的火箭的時候,就會聲稱這些是自己使用的火器,但是在歷史上事實應該是中國在那個時候早就發明了火葯了。所以盡管一些印度人們他們宣稱火葯是由他們先開始發明的,但是相信了解一些史實的人們或者是經過了有關學者的調查或者是研究之後,都會認為中國才是真正的火葯發明的國家。
Ⅲ 美國網友熱議:印度人和中國人有何不同,誰更成功
外國網友在美國論壇上發帖:中國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國,他們誰更成功?誰更優秀?
印度人是一群人、一堆人,而並非一個文明!我認為古印度和現在的印度並沒有傳承關系!古印度文明在歷史的長河中已經湮滅!現在的印度是英國人用武力強行捏到一起的一堆碎石,雜亂、糟糕透頂!如果沒有英國殖民,現在的印度會像歐洲那樣,由有很多國家組成,雖然文化相近,卻也爭吵不休。爭吵和斗爭,貫穿印度人的一生!我最欣賞印度人的一點是:「自信!沒來由的自信!」
Ⅳ 歷史上有哪些來過中國並且比較有名的印度人
其實真要說,還是非常多的。
中印文化交流史也是浩瀚兩千年呢。
想到哪寫到哪吧。
曾經來過中國的名人多數是僧人,太多太多了。
攝摩騰、竺法蘭,中天竺人,《四十二章經》譯者。
竺法護,月氏國人(貴霜王朝),《法華經》。對漢傳天台宗影響較深。
鳩摩羅什,龜茲國印度後裔,被強擼到中原,漢傳佛教四大譯師之首。
佛陀耶舍,罽賓(克什米爾地區)人,譯《四分律》。
達摩祖師,馬德拉斯人,漢地禪宗祖師。天下武功當數少林,少林武功源自南印,我就隨口一說。
善無畏、不空、金剛智,中印度人,漢傳密宗祖師。
僧人的部分翻翻書都可以找到很多很多啦。
另外一些和佛教無關的名人:
柯棣華大夫,印度白求恩。
泰戈爾,這個不用說了吧,那張著名的林徽因、徐志摩與他的合影。
尼赫魯,印度開國總理,中國建國前10年中印關系蜜月期的時候來的。
英迪拉•甘地,印度總理,尼赫魯的女兒。少女時被爸爸帶到了中國。她成為總理後與中國關系跌至冰點。
拉吉夫•甘地,印度總理,英迪拉的兒子。開啟中印關系的破冰之旅,推動中印外交正常進程。被小平摸摸頭叫過「小娃子」。我也是隨口一說。
還在世的來過中國的印度名人也很多了,寶萊塢那幾位標志性人物都來過的。
Ⅳ 中國和印度在非洲影響力對比
中國在非洲的國家影響力遠超印度,但印度人在非洲更受歡迎,是有原因的,中國人在非洲也很多,也能吃苦,但跟非洲做生意的主要是國企,很多中國民企其實在非洲也算很成功,比如傳音、華為、海爾等等,但普通中國人去非洲的大多數都是做些低利潤的小生意,餐館、超市、雜貨店、小酒店、養殖場、工廠等等,而且競爭很大。
而印度人去非洲早了幾十年,佔了先機,印度人也很能吃苦,很能打拚,插手了很多行業。印度人外形膚色跟非洲人相近,而且有著所謂「世界最大的民主」光環,容易博得好感,而且很多印度人是入了歐洲或非洲國家的國籍,這些國籍給 他們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印度人在非洲不僅數量多,紮根也要深得很,多出幾十年的打拚時間,他們很多都是來自大家族,有深厚的家族勢力支持。關鍵是插手政治,從政界獲得支持,輕松獲得地皮和項目,而且插手很多高利潤行業
Ⅵ 中國如來佛祖為啥在印度出現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六世紀的印度,一個距今兩千五百多年的人類思想大爆發的時期。與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相近,印度也擁有文化繁榮的「百家爭鳴」時期,出現了一位堪比孔子的佛教聖人——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並非他的名字,而是對他的尊稱,就像「孔子」的稱謂屬於尊稱而不是名字一樣。釋迦牟尼本名叫悉達多,姓喬達摩,屬於印度的釋迦民族,故稱他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佛陀釋迦牟尼出家始末
釋迦牟尼的出生地位於今尼泊爾境內,他是一個叫迦毗羅國國王的長子,父親名凈飯,母親名摩耶。根據當時的習俗,母親生產要回到娘家去生,摩耶夫人在回娘家的路上,路過藍毗尼園,在樹下休息,生下了悉達多王子。
中國唐朝的玄奘法師西行求經,曾經到過佛陀的出生地。據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他曾經看到過標志佛陀誕生的石柱,只是他看到的石柱已被雷擊過,柱頭倒在地下。後世由於沒有人能夠讀懂柱上的文字,因此佛陀誕生的地點就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
直到1897年,考古學家考證出石柱上面的文字,才發掘出藍毗尼園的遺址。
悉達多的母親去世得早,幼年的悉達多是由他的姨母養大。他自小天資聰慧、相貌奇偉,父親凈飯王希望他長大能夠繼承王位,從小就讓他跟著學者們學習文學、哲學,還拜師學習武術。父親把他培養成能文能武的全能人才,希望他成年後能夠建功立業,成為一個「轉輪王」。
悉達多王子在幼年時,就養成了沉思的習慣。世間的諸多現象,都能引發他的感觸和深思:飢渴睏乏,在烈日下耕田的農民;繩索鞭打,口喘汗流拖著犁頭耕地的牛;還有蛇蟲鳥獸弱肉強食的情景,以及老態龍鍾的老人,輾轉呻吟的病人,親朋哭泣送葬中的死人……這些讓人悲傷的場景無不促使他思索一個問題:如何解脫世界的苦痛?
悉達多王子已有的學識和未來所擁有的權力,都無法解決這些問題,於是他便決定出家。二十九歲時,在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他偷偷出城,進入一個森林,換去王子衣服,剃去須發,開始禪修悟道。
悉達多一開始在尼連禪河修了六年的苦行,嘗遍艱苦辛酸,結果徒勞無功。於是他走進尼連禪河洗去六年的積垢,接受一個牧女供養的牛奶。到一棵樹下,向東方盤腿而坐,發誓「我今不證的無上大覺,寧可讓此身粉碎,終不起此座。」
終在一個明亮的夜裡,克服魔障,覺悟成佛。而他頓悟的這棵樹,被稱為菩提樹。
「如來佛」是一切佛的尊稱
「如來」是從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一個名詞,意思是「真如」,一切事物的真實情況,又有「如實」之意。
《金剛經》中釋迦牟尼自己給「如來」下過一個註解:「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無來也無去,也就是不動也不靜,當然無喜也無憂,這個道理就是如來。
也就是說「如來」是成道成佛者的通稱,等於我們稱呼孔子為聖人,稱釋迦牟尼為「如來」一樣,是佛陀的一個名號。佛經對「如來」的解釋是「乘真如之道而來」,釋迦牟尼佛可以稱釋迦牟尼如來。
「如來」也就成「佛」的代號,人們習慣把「如來」和「佛」連在一起稱「如來佛」,是把相同的稱謂疊加,表示的還是同一個意思。
釋迦牟尼成佛後,首次在鹿野苑說法,佛教把這第一次說法叫「初轉法輪」。從說法開始,佛教也就正式建立了,也就具足三寶。
佛教的三寶:佛、法、僧,佛指的就是釋迦牟尼佛;法就是佛根據自己對一切事物如實的了解,講出來讓弟子們學習的言教;僧就是圍繞著佛陀身邊出家的弟子組成的團體。
佛陀教化的方式是接近平民的,對不幸的人們表示同情,讓人們斷除內心的煩惱,以求解脫,種善因,得善果。
據記載佛居住最多的地方是摩揭陀國的王舍城,城外有個竹林,後人稱為「竹林精舍」,是當時佛說法的重要地方。
印度的佛教只有一千六百年的歷史,在公元十二世紀消亡了。今天印度的佛教是十九世紀後期重新傳入的,中間七百年印度沒有佛教。印度佛教的消亡,是突厥由中亞細亞侵入印度,一路破壞造成的。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
佛教傳入中國,史書上最早的記錄是在公元前2年的西漢時期,中亞一個稱為大月支國的國王派遣使者伊存來到漢朝的首都長安,他口授佛經傳給一個叫景盧的人。
一般公認的佛教最初傳入中國的年代是漢明帝永平十年,也即公元67年。漢明帝派去訪求佛法的使者,從印度帶回來經書和佛像,還有一批一同來到中國的印度僧人。第二年,即公元68年,在洛陽建成中國第一座官方佛教寺院「白馬寺」,距今已經有1900多年的歷史。
白馬寺因為「白馬馱載經書和佛像到達中國」而得名。可以說,佛教在中國得到官方統治者的的認可,始於漢明帝年代,「白馬寺」就是最好的見證。
佛教在中國的繁榮,與官方組織與民間自發對佛經的翻譯工作是分不開的,最早的翻譯工作就是漢明帝時期由官方主持翻譯的《四十二章經》。漢代對佛經的翻譯分兩個系統,其一是小乘佛教,以《阿含經》和「禪數」為主;其二是大乘佛教,以《般若經》和凈土為主。這些翻譯工作,為後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公元四世紀,中國佛教界出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即中國佛教間的領袖道安大師。他是我國佛教制度的建立者,少林寺的中國僧人一律姓「釋」,就是從他提倡和開始的。因此,和尚又被稱為「釋家弟子」。
有了官方的支持,佛教在中國蓬勃發展,到五世紀初,中國的又出現一位卓越而充滿智慧的佛學大師,他就是有著印度血統的鳩摩羅什。鳩摩羅什和後來的玄奘法師共同成為佛教經典翻譯事業中的兩大巨匠,他們翻譯的佛教經典,不僅是佛教的寶藏,更是中國哲學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盛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鼎盛時期,各個佛教宗派先後興起,百花齊放。唐宋以後禪宗成為佛教的主流,禪宗的獨特智慧就是「見性成佛」,《六祖壇經》的問世,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在中國的整個佛教發展期間,對釋迦牟尼佛的稱呼一直是佛陀和世尊。也就是說,在傳統意義上的佛教中,釋迦摩尼與「如來佛」沒有形成特別的關系。釋迦摩尼是佛教聖人,「如來」則是對一切佛的尊稱。
但是到了明清時期,因為話本小說的流行,以及後來《西遊記》的出現,「如來佛」逐漸成為釋迦牟尼佛的專用稱謂。
1986年,影視版的《西遊記》播出之後,我國人民受到影視作品的影響,「如來佛祖」的叫法更加深入人心,如來佛祖和釋迦牟尼被劃上了等號。釋迦牟尼就是如來佛祖,如來佛祖就是釋迦牟尼。但是,如來佛和阿彌陀佛只是神話小說中另一個世界的佛,與現存佛教中的「釋迦牟尼佛」沒有直接關系。
佛教一度與道家、儒家並稱為「儒道釋」三家,由此可見其對中華文化和哲學思想的嬗變產生的巨大影響。佛教中「抑惡揚善」的精神,對中國普通老百姓的稟賦養成也具有引導和教化的重要意義。
我們是一個提倡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佛教的持續存在,也將對中華文化和哲學思想繼續施加正面的影響。
Ⅶ 為什麼中國人稱印度人為印度阿三
印度阿三詞源考證
這是小弟去年讀《舊上海租界史話 》做的摘錄片段。看著各大軍壇「愛國青年」談及印度是大都蔑其為「阿三」。估計沒多少人知道「阿三」的來歷,特地花了點時間錄入,和弟兄們分享。《舊上海租界史話 》作者:上海歷史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薛理勇研究員。
《辭海》對「巡捕」一詞的注釋是:「帝國主義在舊中國『租界』內設置的****,是壓迫人民和維護其特權的重要工具。」但未對為什麼把租界設置的****叫作「巡捕」作出解釋。
在《中英南京條約》簽定後,上海開埠,上海道為避兔「華洋雜居」而引起華洋之間的沖突,與英國領事簽訂了《上海租地章程》,劃出一塊地皮作為英國人的「居留地」。該《章程》共23條,其中第十二條中講: 「更夫之僱用得由商人與人民妥為商定。惟更夫之姓名須由地保、亭長報告地方官查核。關於更夫規條當另外規定。其負責之更長,須由道台與領事會同進派。」「更夫」是中國特有的行當,其由地保委派,負責夜間敲更巡視,提醒居民火燭小心和關閉門窗,而英文中無與「更夫」對等的詞,於是英文本《章程》中意譯為Watchman,而Watchman再轉譯成中文時,其除了有夜間巡視的更夫之義外,還有衛士的意義。於是英國領事阿禮國就根據《章程》在英租界組建了一支由20人組成的Watchman隊伍,設更夫兩人,除了夜間巡視外,還負責白天的地方治安。1853年小刀會起義爆發後,上海租界面對這一突發事件,感到為保衛租界之安全必須建立更強的治安力量。英、美、法三租界未經中國政府之允許,擅自修改1845年《上海租地章程》,推出了經篡改的1854年《上海租地章程》,其中有關更夫的條款被篡改成「watch or police force」,變成「建立更夫、衛士或****力量」,租界當局就為在租界里建立police找到了依據。
1854年7月11日,租界的租地人在英國領事館召開大會,決議成立「工部局」,同時由工部局組織設立Shanghai police station,police直譯為****,但在漢字中沒有與police對應的****一詞。當時租界的police是維護租界治安的警力,而在中國的京師有一種專門維持京師治安和保衛京師安全的「巡捕營」,於是人們就把police譯為巡捕,把police station譯為巡捕房。這就是為什麼把租界****叫作巡捕,把****局叫作巡捕房的原因。
公共租界的巡長大多由英國人擔任,低級巡捕則大多來自英國的殖民地印度。法租界的巡長大多由法國人擔任,巡捕則多為安南(越南)人,上海人叫他們為「安捕」。巡長制服的袖子上有三道杠標記,於是上海人又把他們叫作「三道頭」。公共租界的印度巡捕被省叫作「印捕」,但上海人又常背地裡叫他們為「紅頭阿三」,這一稱呼的出典釋法不一,但均很有趣,不妨作一介紹。
據20世紀30年代出版的《上海諺語》中講,在上海當巡捕的印度人大多數是印度錫克族人,他們雖是白種人,但面孔黝黑,同時他們習慣在頭上纏紅頭巾,於是上海人叫他們「紅頭黑炭」(上海人一般把皮膚黑的人叫作黑炭),以後又訛讀作「紅頭阿三」。還有一說認為英文中「先生」通常講作Sir,滬語音讀如「三」,而「三」是單音節詞,滬語(包括江南大多數地方方言)一般在單音詞前置「阿」(或後置「子」、「頭」等)組成片語使用。
於是洋徑浜英語稱「Sir」為「阿Sir」,音讀如「阿三」,是市民對巡捕客氣的稱呼,而「印捕」頭纏紅巾,於是被叫作「紅頭阿三」。聯想起今天的香港人也叫****為「阿Sir」,所以此說是比較合乎道理的。還有一說是這樣解釋的:印度巡捕每天須在長官的指揮下出操,他們在表示對長官指令理解和執行時常齊聲高喊:「Yes Sir!」最初上海人不明白「Yes Sir」是什麼意思,就把巡捕叫作「阿三」。也有的人認為,初來上海的印度巡捕不會講滬語,他們在執行任務時經常要和上海市民打交道,由於語言不通,雙萬交談十分困難,「印捕」常反復講:「I say」作為語言停頓,而上海人見他們老是講「I say」,便把他們叫作「紅頭阿三」。
以上是上海流傳的關於「紅頭阿三」出典的幾種釋法,至於哪一種釋法最接近事實,就由讀者自己去理解了。
曾經在上海生活過的人一定還記得,以前上海街頭經常可以看到耍猴戲的。耍猴者劃地為圈,手敲銅鑼把過路行人吸引過來看,於是猴子在耍猴者的指令下作各種表演。在觀看猴戲時,經常會有人大呼:「阿三!老鷹來了!」上海人都知道,這喊聲是嚇唬猴子的。當時來上海耍猴戲者大多來自山東、河南等地,並大多不會講上海話;而猴子又大多購自雲南、貴州一帶,肯定聽不懂上海話,再講上海城市裡也很少能見到老鷹,那麼「阿三!老鷹來了」到底表達了何種意思呢?原來「阿三」就是「紅頭阿三」,因為印度巡捕的頭是紅的,猴子的屁股也是紅的;「老鷹」不是天上飛的老鷹,而是「老英」——老牌英國人的諧音。「紅頭阿三」是租界的巡捕,他們趾高氣揚,耀武揚威,處處欺侮中國人,而他們又是亡國奴,在英國人面前是奴才,所以上海人喊的「阿三!老鷹來了!」只是借觀猴戲時發泄對印度巡捕的不滿和反抗情緒而已。
Ⅷ 印度最中國最大的貢獻就是傳入中國佛教和功夫
印度對中國
在世界上能完整記載歷史的國家就是中國,我國歷史是以各朝代記載歷史,甚至精確到某一事件的時間,這在世界上少有。相比較一些文明古國,雖然有遺跡,但卻沒有相關的歷史記載,即使有記載,也都是些神話故事,可信度很低。這個現象在印度和日本比較突出,特別是印度,該國古代的歷史基本是神話故事組成,故事講得很美妙,但真實度不可信。印度要尋找歷史,還要藉助我國的歷史,那就是唐代高僧玄奘所寫的《大唐西域記》。那麼印度人如何看待玄奘呢?
感謝玄奘
玄奘在國人眼裡,只是一個信佛的高僧而已。雖然《西遊記》中神話了玄奘,但充其量也是一個僧人。如果在印度,他們最感謝的就是玄奘,與我們對玄奘的看法差距很大。印度人為什麼感謝玄奘呢?
因為玄奘寫的那本《大唐西域記》精確記載了印度的一段歷史,印度人現在通過自己的神話故事,無法與歷史對接,但玄奘卻幫助他們解決了這一難題。讓印度有一種找到「根」的感覺。沒有玄奘,印度人不知道他們過去是什麼樣子。
印度一處遺址叫那爛陀,已經是廢墟,但如果沒有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的記載,印度人不知道這片廢墟是何地。玄奘記載了那爛陀在1500年前是一個輝煌的佛教學術殿堂,玄奘就在這里苦讀佛經,並翻譯佛經。到地這片廢墟的人會看到,每一處遺址上都寫著一句話:「什麼時候挖掘,要根據玄奘的記載」。
Ⅸ 抗戰時期,都有哪些著名的外國醫生在中國
抗戰時期,著名的外國醫生在中國的有加拿大的白求恩和印度的柯棣華。
Ⅹ MBA關註:印度人為什麼能在世界頂級職場完敗中國
近10年中,越來越多的印度人進入全球頂尖企業擔任高管;世界500強中,外籍CEO有75位,印度裔就佔10個席位。
「印度效應」為什麼而產生?印度裔CEO的管理能力為何如此超群?這甚至已經成為美國一些商學院研究的課題之一。
登頂世界級企業
2017年9月,世界制葯巨頭諾華公司宣布:諾華全球首席執行官江慕忠於2018年退休,Vas Narasimhan繼任成為新一任首席執行官。
這位新履職的CEO年僅42歲,是個印度人。他有著十分光鮮的履歷:早年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生物科學專業,後進入哈佛醫學院以及哈佛肯尼迪政治學院,分別獲得醫學博士和公共政策碩士學位。Vas Narasimhan的第一份工作在麥肯錫,2005年加入諾華公司。升任CEO前,他擔任諾華全球葯品開發負責人兼首席醫學官。
後來,他親自主導的必應搜索引擎,以及基於雲計算推出的Office 365,均戰績顯赫。尤其雲計算業務,更是成為微軟增長最快的產品,給集團貢獻了巨大利潤。
2014年2月,鮑爾默退位,納德拉順利接棒,成為微軟第三任CEO。
彼時,納德拉麵臨的是「救火」:微軟原本打算靠收購來的諾基亞移動業務,擴充自己的設備部門,卻在蘋果、谷歌面前敗下陣來;而一直以來,鮑爾默樹立的銷售導向作風已將微軟帶偏了軌道。
納德拉上任後,表以極大決心:我將不遺餘力地清除創新障礙,讓公司重新回到先前的軌道上。重要的是,微軟「必須回歸矽谷創業公司的工程師文化,以開發者為導向,主力推動利潤豐厚的雲計算業務」。
上任4年來,他對微軟的戰略思路進行了大幅調整:過去按件計費銷售的軟體變成基於雲的免費服務;讓Azure、企業產品和服務成為公司新的「現金牛」;同時開發和收購一些較好的移動應用,如Outlook、Office 365、Sunrise等。此外,他還開放了很多產品和技術,如.NET開源、Xamarin開源、Visual Studio,以支持iOS和Android開發。
近日微軟Build 2018的開幕演講上,納德拉表示:「智能雲與智能邊緣計算近在咫尺,這是巨大機遇,同時也倍感使命的艱巨。」而大會前夕,他還公布了一項顛覆微軟歷史的決定:Windows不再作為一個獨立的事業部存在。
一代IT巨頭終於甩掉了「歷史包袱」,納德拉成了「刷新」微軟歷史的人。
「印度管理」效應
納德拉在極力用自己的方式讓微軟轉變,但在其所著新書《刷新:重新發現商業與未來》中,他稱自己只是在幫助微軟「進化」。
這個進化,就是重塑企業文化。
納德拉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讓高級管理團隊每個人之間都要深入了解。甚至讓每個管理團隊成員分享自己的愛好與人生哲學。「只有當個人都將自己的熱情與組織目標結合在一起時,企業才能進入最佳狀態。」
「納德拉身上有一種神奇的能力,能將大家團結起來,激勵人們去做他們從未想像過的事情。」同事對他的這個評價,一方面反映了他的個人領導魅力,另一方面也佐證了印度人比較團結的特點。
納德拉的變革在微軟形成了與蓋茨、鮑爾默時代完全不同的文化:曾經競爭至上的文化,一度使微軟在業界頻遭詬病;而納德拉式的溫和領導,正讓這家公司變得「柔性」。
自幼出身多劫但性情溫和的納德拉,懂得一個對付「暴君」(老闆)的辦法:「他們對你大吼大叫,說你是瘋子,指責你試圖毀掉整個公司。但你不要被這種戲劇性場面嚇倒,只要一次次拿著數據去找他們,證明你的觀點。」
這是印度人與生俱來的思維習慣——用思辨的方式解決問題。
資料顯示:很多印度人自小就長於辯論,比如百事可樂女CEO因德拉·努伊,在學生時代就是辯論高手,這使他們即使有不同意見,也不會成為爭執的靶子。
在信仰眾多、文化沖突較大的印度,這是一種絕好的人際關系處理方式。
北京大學國發院BiMBA聯席院長楊壯研究發現,印度人的思辨能力,使得他們的思維方式也和西方有同樣的脈絡。「他們在真正做事的過程中,反映出自己不僅僅是問題的解決者,更重要的是能夠發揮自己的長項。」
富於思辨力,使得印度人在職場上更注重積極溝通。
一個有趣的說法是:中國的CEO要求開會,一到辦公室就綳著臉講話;而印度籍CEO一到會議室,開場白則是「嗨,我來了……」
納德拉說,在開會的時候,不只是讓自己聽,還要盡可能地讓其他人表達自己的看法。傾聽之後,作為領導者,他才能更好地「理解」。
開會的細節反映出:中國的領導者趨向嚴謹,而印度的領導者更注重溝通的效果。
反觀被傳統教育灌輸的國人,盡管聰明、勤奮、服從、執行力一直代表著東方文化的優秀品格,但是這些,在形成領導者的素養上卻差強人意。
不論是差異還是差距,在全球國家實力的角逐中,印度一直把中國作為競爭對象,試圖實現超越。
30年前,中印兩國經濟規模不相上下,而30年後,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印度的追趕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但是與「印度管理」的差距,卻應令中國人細思極恐,奮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