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四吠陀佛教為什麼在印度消失

四吠陀佛教為什麼在印度消失

發布時間:2023-01-01 22:25:15

Ⅰ 佛教為什麼會在它的發源地印度消失呢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原因很復雜,大體說起來有以下幾點:
1、伊斯蘭教入侵印度,大肆破壞佛教,殺死了很多僧人,焚燒了幾乎全部的大寺院,強迫佛教徒改宗伊斯蘭教。
2、婆羅門教復興,吸收了佛教很多義理,成為了印度教。印度教吸取佛教教義後,對佛教造成了巨大沖擊。比如印度教的商羯羅主大師,跟許多佛教徒辯論並取得勝利。按照印度的規矩,辯論失敗了, 是要歸順勝利的一方的宗教的。
3、佛教教義的經院化和密教化。教義的經院哲化使得教義變得越來越精緻,復雜,也越來越繁瑣,日漸脫離了普通信眾的需求(一般老百姓都不懂這么復雜的哲學,也懶得去了解那麼多)。密教化就是佛教的修行越來越和印度教的密教修行趨同,有很多類似男女雙修等內容。逐漸被印度教取代。所以有些印度的宗派甚至認為佛陀就是印度教主神的化身之一。

ps:佛教大概是從11世紀到13世紀之間在印度滅亡了,佛陀涅槃(去世)大概是在公元前6世紀,相差了上千年了。怎麼能說佛陀被趕出了印度呢?

Ⅱ 為什麼佛教會產生在印度又為什麼在印度消失了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佛於菩提樹下跏趺而坐,日夜參悟,終得正道。其後遂傳其所悟,於世說法四十九年,在其八十歲的時候,終入涅槃。
國內印度文化研究最權威的專家學者,北京大學林承節教授在其《印度史》中總結了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四大原因:
一、從佛教本身來說,大乘佛教流行後,佛門宣稱捐獻財富可以換取功德。僧侶放棄苦行,貪圖安逸。僧團自身的腐化使得民眾敬而遠之。
二、早期佛教呼籲社會平等,對商人及低種姓群體有巨大的吸引力。隨著印度教的興起,革除了婆羅門教一些繁瑣的儀式,同時呼籲男女平等,佛教的吸引力頓時消失。
三、為吸引信眾,大乘佛法吸收了印度教諸多教義與傳說,最後卻因佛教與印度教界限越來越模糊,反被印度教吸納。
四、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佛教的興盛期全靠阿育王、迦膩色伽王兩大護法明王利用王權的強制推行。一旦失去了帝王的庇護,佛教地位一落千丈。

Ⅲ 佛教為什麼會在印度消失

為什麼佛教會在印度消失?不同的人會提出不同的解釋。例如,因為外敵入侵壓迫佛教。但我不認為是這樣,為什麼我們國家經歷幾次大的滅佛運動,反而更加有生命力呢?我想佛教從印度消失的主因是因為佛教徒錯誤地解說法義,將佛教的中心思想──緣起,解釋為印度教或婆羅門教三世輪回及梵我的思想。我相信,這才是使佛教從印度很快消失的真正原因。當緣起錯解為有個主體或自我時,印度的佛教就完全消失了,而且什麼都不遺留,只是印度教的附屬品罷了,這也是我們要吸收的教訓。

錯誤的解釋必定是從一些這類的情況開始,而這事件是不是有意造成的呢?這就難以得知了。婆羅門教為佛教之敵且想並吞佛教是一個事實,因此很可能有人故意要毀滅佛教。我無心誹謗婆羅門教,但是這種推測的可能性很高。佛教並不主張常見,它不說有個「人」、「我」或「眾生」,沒有人在生死輪回中流轉。佛教中無人、無眾生,但現在既然把緣起解說成貫通三世,就有個流轉其間的「眾生」或「人」,這實在是佛教真正的滅亡!

在《清凈道論》以前,沒有任何可依據的文獻記載結生識是緣起的開端,接著產生新的有,並在果報之後隨著煩惱招感來世。這樣清楚的文字證據是在一千五百年前,只有在《清凈道論》中,才出現三世輪回和結生識的記載。

如果你要《清凈道論》之前的證據,則應該到第三次結集會議上去找。那時某些所謂「假的僧人」被命令離開僧團,而那些「真的僧人」則不必,在篩選過程中,僧人被要求表達對佛法的觀念。如果有任何僧人不是「分別論者」【譯注二】,未把生命分析為緣生法、蘊、界、六入,而像漁夫之子嗏帝比丘認為有個輪回生死的主體,那麼他就會被視為「非分別論者」,而因抱持常見的邪見,被逐出僧團。

也就是說,在第三次結集時,那些認為有個主體的僧人被去除僧籍,只留下那些不這樣認為的僧人。我們由此可知,常見始於二千二百多年前的第三次結集,那時有許多人偽裝成佛教僧人,他們認為有個主體或自我,這個事實本身就足以被視為是導致佛教教團以自我來詮釋緣起的根本關鍵。雖然這些僧人被逐出僧團,但很可能仍然有些人(僧團中或僧團外都有)相信有個自我,並以此教導別人。

總之,我很想說明,在佛歷三百年第三次結集之前,基本教義還保持純正。但從那之後,佛法漸漸傾向主體、自我的觀念,而開始變得模糊不清。錯誤的佛法就從當時開始傳播,如各位所知,佛教最後從印度消失了。然而為什麼耆那教【譯注三】, 或更適合稱為塞那教( Saina ),卻沒有從印度消失?那是因為它的原始教義從未被改變過。

佛教的基本教義從主張「無我」轉變到有「我」時,佛教便消失了。自我的觀念進入佛教當下,佛教隨即自然而然地從印度消失。這就是緣起被錯解的現象,而文獻證據則是由《清凈道論》開始。以上我所要說的是,緣起的詮釋在何時開始違背佛陀本懷。

Ⅳ 為什麼佛教不在印度了

佛教和印度教的斗爭(公元7-11世紀)

印度一直是宗教氣氛相當濃厚的地區,公元前1500年前後就有了吠陀教的雛形,公元前900年前後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婆羅門教,公元前500年前後則進入一個「諸教並起」的時期,佛教迅速興起,耆那教、順世論等「六師外道」也取得了發展,而傳統的婆羅門教內部也出現了「六派哲學」。經過長期的發展,佛教先是分裂成各種部派,此後又興起了一種與原先各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婆羅門教在遭受一定程度的挫折之後,逐漸改革成為更加成熟的印度教;與此同時,在遙遠的阿拉伯半島興起了一種全新的宗教——伊斯蘭教,它批判地吸收了猶太教、基督教的一神論思想,並以阿拉伯民族的武力征服為載體,很快就傳播到了從大西洋之濱到印度河畔的廣大地區。但在7至11世紀的印度,影響力較大的宗教主要還是印度教、大小乘佛教。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經過了許多波折。孔雀帝國、貴霜帝國的統治者大力宣揚佛教,使佛教一度取得國教或接近國教的地位;但此後的笈多帝國和南印諸小國統治者卻都以婆羅門教作為國教,佛教雖然仍受到保護,但發展勢頭已有所衰落。
公元7世紀,戒日帝國再次在印度北部實現了短暫的統一。戒日王大力弘揚佛教,使佛教一度出現中興局面,著名的佛教翻譯家玄奘也是在戒日王統治時期到達印度的。但佛教的發展已經顯露出了明顯的頹勢,隨著戒日帝國的瓦解,佛教的黃金時代也就一去不復返了。雖然佛教在錫蘭、東南亞、中國、朝鮮、日本都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功,但它在印度本土卻日益衰落,直到德里蘇丹國的征服者給予其最後一擊,使其徹底在印度絕跡。佛教在印度的沒落,我認為主要是如下原因導致的:
首先,佛教的部派分裂、尤其是大小乘分裂嚴重影響了佛教的發展。佛教和基督教、伊斯蘭教不同,它從一開始就沒有嚴密的組織,更沒有統一的管理(雖然有過幾次全佛教範圍的結集活動)。因此在佛陀入滅後不到百年,原始佛教就開始分裂為部派佛教。到公元1世紀,又產生和以前所有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大乘」在宇宙觀、道德觀上都與原先的「小乘」大相徑庭,且對小乘大加貶抑,形同仇敵。佛教一直面臨著婆羅門教及由其發展而來的印度教的強力挑戰,此時又加上大小乘的內訌,使許多佛教小國也無所適從,更阻礙了佛教的進一步廣泛傳播。後來從大乘佛教內部又分化出「中觀行派」和「瑜伽行派」等不同派別,當公元7世紀玄奘到達印度時,他所看到的情景已經是「十有八部,各擅鋒銳;大小二乘,居止區別。」(《大唐西域記》卷十)此時信仰小乘的國家仍然比信仰大乘的多,大小二乘的爭奪空前激烈。但即使在戒日帝國佛教最發達的地區,佛教信徒也只佔一半比例(據玄奘推測),更不用說其他地區了。部派分裂也使佛教教義日益復雜,僧侶長期沉浸於哲學辯論中,與現實生活嚴重脫離,當然不可能贏得廣大下層群眾的支持。
其次,印度教和佛教的區分越來越小,佛教的生存空間被擠占。佛教和耆那教都曾嚴厲批判婆羅門教「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的三大綱領,此後婆羅門教經歷了長期的漸變,從多神崇拜逐漸轉化為三大主神崇拜,產生了「梵我合一」的一神論雛形,在神學理論上有了很大進步;在宗教儀式上也做了較大簡化,種姓壓迫也有了一定松動(盡管是不情願的松動)。雖然印度教也沒有嚴密的組織,甚至比佛教更加鬆散,但它深深根植於民間習俗中,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群眾基礎,這是佛教所無法比擬的。印度教還具有超強的包容性和靈活性,它可以隨時將異教的神祗吸收到自己的神祗系統中來,最後甚至乾脆宣稱佛陀也是印度教毗濕奴大神的化身,達到同化佛教、吸收佛教的目的。8世紀的印度教改革家商羯羅更是從神學思想到組織形式都全方位地向佛教學習,經過改革的印度教和大乘佛教已經非常接近。而大乘佛教神化佛陀、造出「三世十方諸佛」和大大小小的菩薩,已經違背了佛陀的原始教義,反而與印度教的主神崇拜越來越近。公元7世紀佛教中興起了新的「密教」,與印度教的性力崇拜如出一轍,喪失了佛教的獨特性。至此,佛教在與印度教的斗爭中已經沒有優勢可言,逐漸為印度教融合吸收。
再次,印度商業的衰落使佛教失去了重要的支持者。商人始終是印度佛教的支柱,原始佛教信徒中商人占的比例就非常大。佛教之所以能迅速興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印度商業尤其是對外貿易的發達。婆羅門教是一種異常保守、社會組織形式僵化的宗教,它極力反對人口流動,甚至視出海貿易為莫大的罪狀,這當然不能贏得商人的支持。婆羅門教嚴格的種姓制度也限制了吠舍種姓之外的人從事商業,那些想從商業中大賺一筆的剎帝利當然會反感。而佛教則與城市文化、商業文化息息相關,為商業活動提供了理論支持。孔雀帝國、貴霜帝國在北印實現了大范圍的統一,商業活動更加活躍,佛教也因此取得了極大發展。然而隨著羅馬帝國的衰亡和印度政治局勢的變化,印度的對外貿易自公元5世紀起逐漸衰落。到公元6世紀中期,印度與東羅馬帝國和波斯的貿易已經基本終止,海上貿易也只能保持較低的水平。到了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興起後,阿拉伯人逐漸控制了印度洋尤其是印度西海岸的海上貿易,使得印度商人的勢力進一步下降,對佛教的支持自然也減少了。更重要的是,由於無法通過外貿從國外輸入金銀等貴金屬,印度的貨幣減少了,商品經濟因此受到抑制,農村自然經濟的地位反而進一步上升,這當然有利於根植自然經濟的印度教的發展(由於人口流動減少,印度教種姓體系也更加穩定),而不利於適應商品經濟的佛教的發展。
第四,印度在中世紀的長期分裂更有利於印度教而不是佛教。在印度古代歷史上,凡是統一程度比較高的大帝國如孔雀帝國、貴霜帝國和戒日帝國都十分推崇佛教,笈多帝國雖以婆羅門教為國教,但也對佛教採取保護政策。因為印度各地的經濟文化狀況差別很大,帝國需要比較統一的意識形態來維持其統治的穩定性,而此時婆羅門教還沒有完成改革,在思想體繫上還很幼稚,最符合這個條件的只有佛教。在統一帝國內部,物質文化交流都比較頻繁,農村自然經濟受到沖擊,也更有利於佛教而非婆羅門教(以及後來的印度教);婆羅門教強調種姓制度和禁止人口流動,只能給統一帝國帶來離心力,加重地方的分離傾向。尤其是像貴霜帝國這樣由外來民族建立的帝國,其統治者在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下只能被視為「不純的剎帝利」,地位在本土的婆羅門和剎帝利之下,他們當然無法忍受這種待遇,於是只能大力推行佛教,抵消種姓制度的影響。然而自從戒日帝國分裂後,在長達500年的時間里,印度始終沒有出現比較統一的帝國,連北印度地區也長年處於諸國混戰下,封建割據局面異常混亂,全國性的經濟聯系被嚴重抑制,自給自足的地方經濟占據絕對統治地位,印度教便趁機大行其道。在分裂局面一直很嚴重的南印地區,印度教更是一直占據統治地位,這更證明佛教需要統一的政治局面做催化劑,印度教卻在分裂的政治局面下如魚得水。
第五,公元7-8世紀起興起的印度教「性力派」「虔誠派」等新派別對群眾有很強的吸引力。舊的婆羅門教歧視婦女,種姓壓迫十分嚴重,將許多女性和低種姓群眾推到了佛教那邊。但性力派、虔誠派、林伽派等新興派別卻主張信徒人人平等,否定或淡化男女之別和種姓之分。這些宗派在民間非常流行,雖然並非印度教的主流,卻奪取了佛教的大批信徒,進一步促成了佛教的衰落。
這樣,到了公元7世紀中期戒日帝國分裂後,佛教虛假的「黃金時代」就結束了。印度再也沒有出現支持佛教的大帝國,除了在摩揭陀、孟加拉等少數地區,佛教在各地都被印度教壓倒。因此到公元11世紀突厥人入侵時,佛教就像泥足巨人一樣被迅速擊垮,大量的印度佛教典籍也無法挽回的喪失了,這是人類文化的一大劫難。

Ⅳ 為什麼佛教在印度幾乎消失了

佛教在印度(天竺)滅亡之後,卻流傳至西藏、蒙古、中國、東南亞、東北亞、韓國、台灣、日本及小部分流傳到世界各地。
佛教在印度的滅亡,是亡於穆斯林的入侵。公元十世紀,阿富汗回教入侵印度,哥奇林的蘇丹王,征服印度「旁遮普」,在印度西北部建立穆斯林王朝,佛教在該地土崩瓦解,盪然無存。穆斯林征服北印度,穆斯林的國家及軍隊,攻佔北印度、南印度、克什米爾、旁遮普等等地區。
佛教失去當局政權的支持,於是北印度,全盤伊斯蘭化。

Ⅵ 問個問題,佛教為什麼會在印度消失

最主要原因是由於當時已經沒有證悟佛法的聖人住世了,另一方面傳統的婆羅門(印度教)趁此佛教衰落之機,大量復活蔓延於各地(大力攻擊佛教,佛教徒卻無力還擊。),到八世紀起,印度教即正式成為印度宗教的主流,佛教則處於每況愈下的局面。
在種種混亂的政治社會思想背景之下(戒日王舍壽之後),一部分無明愚痴的印度佛教徒被動或是主動的開始接受了婆羅門與印度教的祭祀與咒語思想,開始將只存表相的佛法混入印度教婆羅門傳統思想,用以吸引無知而苦難的民眾信受,這就是印度密教的濫觴,本質上已不是佛教了。
到八世紀時,佛教徒受到印度教廣大的迫害,勢力傾危,為求生存流亡至東印度,更是大量吸收當地譚崔左道印度教性力派思想,在經由同化以求不被傾覆消滅的狀態下,以譚崔密教的型式存活著。因為其教義內容類似於極度淫穢的印度教左道性力派,因此被稱為左道密宗。
後來由於回教徒入侵了印度的時候,發現到說這些人所行的都是男女雙修之法,跟他們回教的這種清凈而且是對男女之間的這種道德標準是很高的要求,是彼此相牴觸的;所以他們對於當時的這些秘密大乘的所代表的佛教,是極為厭惡的,所以對於當時的這些佛教就全部把它摧毀掉,連寺院都摧毀掉。這個就是密教(秘密大乘的密教)興盛了之後,佛教必然會滅亡的一個歷史事實。
而印度密教(偽佛教,本質已不是佛教)遭受到回教徒的入侵破壞,必須尋求出路,因此位處鄰近的西藏,自然成為密教化後假佛教僧人的最佳選擇,於是蓮花生這一類的密教散兵游勇,只能進入荒涼的西藏才得重整旗鼓,由此可見藏傳傳的(從其所供雙身「佛」可見一斑!)也並不是佛教,所以在此勸請大家遠離是幸!
以上整理僅供參考!

Ⅶ 佛教在印度消亡的真實原因

根據聖嚴法師《印度佛教史》來說
印度佛教滅亡的二大因素

一、阿拉伯(回教)軍隊入侵印度
約九世紀開始回教軍隊開始不斷入侵印度,到了十一世紀,波羅王朝末期及斯那王朝時代,回教軍隊更加深入,終將佛教的最後據點之東印一隅,也被一掃而光。於是,密教的大師星散,多經克什米爾諸地而避入西藏,部份則逃至尼泊爾一帶。碩果僅存的那爛陀寺,也祗剩下七十餘人。不久王室改宗回教,未逃出的佛教徒,不改信回教,便入於印度教,西元十二世紀之末,佛教便在印度絕跡了。

二、再來就是左道密教的興起,左道密教就是相對於純正密教,左道密教破佛戒律,吸收外道法,結果就是如此。以佛教的本質而言,唯有理解並實踐四諦法,才能達成真解脫的目的;唯有實踐戒定慧三無漏學及四攝六度,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若藉佛法之名而行外道之實,佛教豈能不亡!

從上可知,佛教之在印度滅亡,有兩大因素:一是佛教自身為了迎合印度的外道,結果也變成了與外道合流而使自己融入於印度教中。二是回教軍隊的屢次入侵與徹底摧毀,而使佛教沒有了容身之地。

Ⅷ 佛教為什麼會在發源地印度衰弱

距今一百年前的一八九一年一月,現代印度佛教復興之父達摩波羅(Dharmapala)正當盛年,從錫蘭來到印度,首次朝禮菩提迦耶。當他看到當地的佛寺及寺中的佛像時,不禁潸然淚下。

可惜,印度民族向來不注重——史紀錄,史料闕如,使得印度佛教的滅亡原因,呈現眾說紛紜的局面。茲就手邊資料簡介各家說法如下:

一、佛教吠陀化

佛教以反吠陀文化而創始,卻以融吠陀文化而滅亡。

「佛元八世紀以來,佛教外印度教之復興,於具有反吠陀傳統之佛教,予以甚大之逼迫。內以『唯心』、『真常』、『圓融乙、『他力』、『神秘』、『欲樂』、『頓證』思想之泛濫,日與梵神同化。幸得波羅王朝之覆育,乃得一長期之偏安,然此末期之佛教,論理務瑣層玄談,供少數者之玩索;實行則迷信淫穢,鄙劣不堪!可謂無益於身心,無益於國族。律以佛教本義,幾乎無不為反佛教者!」

「敵者之摧殘,不足為佛教害,受吠陀文化之熏染,則佛教致命傷也。」「圓融之病,深入佛教,或者以此為佛教光,而吾則恥之。或者以此為不執著,則又謗佛之甚者!」

很顯然的,印順導師認為,印變教的復興與回教徒的入侵迫害,並不是印度佛教滅亡的主因,主要的還是由於「佛教梵化」。

二、印度教的仇視

儀模法師《印度佛教的興起和衰亡》一文中,則認為印度佛教滅亡的主因,是印度教的仇視。

「然而佛教何以遭致衰敗以至滅亡之禍呢?其原因很多,主要的原因,為印度教的仇視,印度教是婆羅門教後期復活的名稱。當佛教興盛的時候,婆羅門教並未失去他們的潛力,在朝執政的人,仍有不少的婆羅門教徒,以致後來復興的力量自必強大。同時在佛教徒本身也不振作了,同婆羅門教那時最後腐敗以致佛教興起的情形,殆無二致了。印度富有的寺廟都一天一天的走上腐化的一途,失去了社會的信仰。加之在第五六世紀的外來的諸族,都樂於接受印度教的領導,以致佛教在印度失去了宗教上的地位。到了第八世紀的婆羅門教大師庫馬雷巴陀為最後的印度教打擊佛教及耆那教的一個人,同時婆羅門教為謀復興的緣故,處處模彷彿教的形色和內容,復因佛教大乘變質的密宗盛行,有些學者把印度教義也有不少的糝雜在佛教里。佛教變質後,加之在十二世紀的末期,為回教侵入,佛教徒被害,佛寺被焚者甚多,一個在印度興起的佛教,終於在特殊的璟境中宣告滅亡了。」

但作者認為佛教在印度,只是名義上滅亡,實際上卻還存在於印度人中。

三、密教傾向頹廢

印順導師和儀模法師雖然都認為,密教的興起,正值印度佛教的末期,卻不認為密教是印度佛教滅亡的主因。但宇井伯壽則認為密教傾向頹廢是印度佛教滅亡的主因:

「……超岩寺……是密教專門這場,所說的多半是左道派。左道派由印度教性力派(sakta)衍變而來,以淫慾即是道等,不重通達文字之實修,含有很多卑俗低級的成分。密教所包含的採用了印度教,在長期擴展其范圍中幾乎攝取了印度教所有諸神只的一些儀式,於是製作了頓接近混合淫猥的丹多羅文學。密教中昕表現修道稱為金剛乘、大樂乘,左道派很多行徑是呈現出頹廢與靡爛。……密教如此的漸次隆盛,跟隨著印度各地佛教更加衰徽,佛教恐怕完全淹沒於印度教中去了。……西元一二〇三年,回教的將軍巴古代那·克里基焚毀了超岩寺,迫害殺戮所有的佛教徒,有些遁隱、還俗,逃到尼泊爾等邊境,從此佛教的形骸清失。」「印度的密教是介入了印度教令人不喜歡的成分,又墮人人性本有的弱點而召致佛教滅亡。……所以印度佛教的滅亡,認為是中觀派、瑜伽行派末流偏重學術理論之傾向為遠因,密教傾向頹廢狀態為近因。呵斥小乘佛教為淺薄,相反的實際上多著重於信行方面,這是此一時代普遍存在的現象。」

楊白衣教授亦持類似說法:

「他們(密教)不特說出許多諸佛菩薩,就是從來在佛教未曾說過的很多明王以及外道神仙,也都認為是大日如來的化身了。不但如此,更攝取很多民間信仰,而用大曼荼羅納入正規。他們認為不必為了實踐大乘佛教的六波羅蜜,用盡心氣。蓋眾生本來就具足佛性故,只要念諸聳,誦持陀羅尼,與密教儀式,就可容易到達——即身成佛。所以密教承認現世的幸福快樂,主張人間的煩惱隋欲不可克服抑壓而應加尊重,只要能把不純的愛欲升化到對一切眾生的慈悲即可。」

四、回教的迫害

西元一二〇二年回教徒侵入印度,破壞維克羅摩屍羅寺(超岩寺),殺害僧尼,印度佛教僧團就算是滅亡了。其實,印度佛教早巳消解到印度教里去,失去獨立宗教的價值,也可說是早巳滅亡。自回教徒侵入印度之後,許多佛教學僧帶著佛典逃亡別國,佛教正式滅亡。

日本學者明石惠達認為,印度佛教從來不曾取代過婆羅門教的地位,即使像阿育王、迦膩色迦王以國家的力量支持佛教僧團和佛教教學,但婆羅門教仍在民間具有相當勢力。佛教在西北印度接受希臘、伊朗文化的影響,發展為世界性的宗教,並豐富其哲學內涵,表面上表現得很輝煌,但也意味著漸漸脫離民眾。佛教崇尚寬容,未曾壓迫其他宗教,甚至在後期也採納其他宗教的精神和教理,因而喪失佛教本來的固有宗旨。難怪婆羅門教能夠翻身為印度教來復興,而佛教卻變成印度教化,回教一迫害,就整個消聲匿跡了。

在阿拉伯語中,「偶像一稱為but或budd,事實上就是從梵文的buddha(佛陀)挪過來的。不幸的是,回教主張「聖戰」,任何異教徒如不改信回教,即行殺戮。「當他們(回教徒)到達這個地點的時候,他們包圍了它……這個城市立即陷於慘境,在同一年上帝就君臨了它。禁止人民崇拜偶像(佛陀的塑像),偶像都被回教徒焚撓了。有些人民也被焚燒了,其餘的被殘殺了。」

問題是,印度除了佛教之外,還有印度教,為什麼印度教能夠不被連根拔除,而佛教卻無法倖免於難?A.KWarder認為印度教比較有彈性,無所不可,它主張社會等級制度,與中世紀的封建主義潮流很調和:人們將自己付託給首領,而一切人最終託付他們的靈魂給上帝。因此,印度教能夠深入民間,深入印度文化。印度教的戰土隨時准備作戰,了解這是他的職責,死於戰斗是至上光榮。反之,佛教主張和平、反暴力,剛好成為回教徒殺害的對象。再加上當時的佛教,太過於哲學化,可以說是學院式傳統。它的傳統中心是在各大學,而不在人民大眾之中。當大學被毀,它的傳統力量也就破滅了。群眾不易懂得深奧的哲學,看不出佛教與印度教有什麼不同,他們以鄰居崇拜印度教諸神的單純忠誠來崇拜佛陀和諸菩薩。假如缺少博學此丘的指導,居土佛教就會混合於印度教多彩多姿生動活潑的地方性崇拜。等到佛教寺院被回教徒鏟除,僧侶逃亡國外,佛教自然在印度消失。

佛陀本人的失誤

佛教在印度的滅亡,固然如上所說,有內在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因素,但最基本的,還是佛教教主釋迦牟尼所把的兩項大錯誤,使得佛教不得不在印度滅亡。

印度原是一個種姓階級的社會,社會秩序嚴密,各人各有自己的定位,不容超越,整個社會機器也就得以順利運轉。這種不平等的社會制度,在今日看來,簡直匪夷所思,甚至非常不合理、不合乎人性,但在民智不發達、交通不便的古代社會,卻是安定社會的最大力量。每一個人從出生到老死,都有既定的社會角色,根本不必為自己的前途而煩惱。佛陀的眾生平等理論,美則美矣,在當時卻還是異端邪說,一般老百姓的智慧根本還不足以接受理解,更何況屬於既得利益者的婆羅門和剎帚利階級,必然誓死抵制。佛陀在摧毀安定社會秩序的種姓制度之後,並沒有提出新的社會結構。他只成立僧團,並未建立在家居士團體,更沒有政治組織或組織理論。基本上,他只關心出世解脫,只規范僧團的生活法則,對於在家居士的日常生活或生老病死問題,提示的比較少。結果,出家眾接受在家眾的供養,以修行為務,自成一個隔離的系統;在家眾除了可以從出家眾獲得精神上或心理上的慰藉以外,切身的生活問題,如嬰兒出生、男女感情、結婚生子、士農工商等營生細節,恰好都是佛教僧侶所避諱的。大多數的佛教徒,並不對深奧的生死哲學感興趣,既然世俗層面無法從僧侶獲得指導,只好求助於擅長此道的婆羅門教祭司。婆羅門教多的是神只,正足以滿足大多數民眾的需要,佛教自然就不是民眾的必須了。

佛陀正如其他宗教教主或大多數古代哲學家,對於女性的定位都低於男性。尤其是佛教,更認為女身必須轉世為男身,才有成佛的可能,女性出家也不像男性出家那麼方便,女眾僧團甚至在後來從印度絕跡。這些現象雖然可以從生理方面來解釋,但女性的地位低於男性,卻是不爭的事實。然而,風俗習慣或家庭中的宗教陸祭拜,往往都是由女性來傳承的,婦女在佛教中的地位不高,自然就不會那麼熱衷於維系佛教的傳統,佛教從家庭中漸漸消失,也就不足為奇了。

從社會文化學的觀點來看,佛教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其滅亡當然是遲早的事。

佛教的固步自封與異質化

任何一種習俗或制度,在剛成立的時侯,似乎都有助於社會、宗教、人類的進步,但如果不能隨時修正,日久之後,反而會阻礙進步。許多因素固然促成了佛教的興起和發展,但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後來都變成了佛教衰落的原因。

對於印度佛教滅亡的原因,另外一位學者杜特,提出比較綜合性的看法,這些看法分成五個重點,有些是上述幾位學者說過的,筆者形容為佛教的故步自封與異質化。

(1)伽的超然地位。這種超然地位曾經保證了僧伽的純潔和精神修養的進展,旦日久之後,僧眾們都忘記了教主原來的旨意,變成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團體,專門從事精神上的修養或文化方面的研究,依靠別人的供給來維持自己的生活,漸漸不關懷周遭人群的道德和宗教水準的提高,忽略了對社會人類的教育,使得僧眾睨離廣大人群。譬如,佛教就沒有規定關於誕生、婚姻、葬禮這三件人生大事的法律,像給孤獨長者這位佛陀的最大護法,都可允許兒女們和耆那教家庭出身的人結婚,遑論其他信仰不堅定者。在這種情況下,佛教自然漸漸衰落了。

(2)佛教不幹涉社會習俗的態度。佛陀是一個苦行者、先覺者,而不是一個社會或宗教改革家。他和他的幾泣大弟子,都是出身婆羅門教家庭,因此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實現真理,而非干涉世俗信仰和習慣,因為這些都是緣起法,都是如幻的世俗諦。在他們還在世時,這種態度很得人心,有其一定作用,但後來卻促成佛教的滅亡。初期佛經中,即有婆羅門教諸神的地位;後來的佛寺中,也充滿神和女神、葯義和羅義的偶像,又流行崇拜這些偶像的儀式。後代的人們就專心一致地崇拜這些次要的東西,而忘卻了教主原來的教法,佛教就在這些錯綜復維的信仰和儀式中,失去了自己的本來面目,使得佛教的真正目的隱而不見,終至於滅亡。

(3)比丘學問的退墮。佛教旗幟能夠高掛不墜,佛教僧團能夠受人尊敬,均有賴於組成僧團中心的知識分子。但在西元七、八世紀的時候,從這些佛教學術中心出來的人都不博學,都在非佛教的作家和辯論家的攻擊下敗倒了,這是印度人生活中的嚴重事件,可以引起一個宗教、教派和論師的衰亡。由於僧伽的懈怠,或由於僧團不能吸收最好的知識分子,佛教的學術中心逐漸失去君王和國人的信仰。

(4)密宗的興起。佛陀雖然盡了極大的努力,但還是無法從印度人的思想中,徹匠消除對於阿達婆吠陀中所記載的咒語的信仰,以及神力、占課、巫術等迷信信仰。在初期和梵文佛典中,都有咒語或陀羅尼,這是密宗興起的前兆。密宗作品出現於公元四到八世紀,密宗是高度發展的禪定哲學,在習定的時侯要利用手印、坐勢、壇場、咒語來集中意識。不幸的是,密宗的修持法被許多宗教騙子濫用了,因而眨低了它的價值,毀滅了偉大導師所倡導的高尚教義。密宗興起,使得佛教婆羅門教化,終被後者所溶合兼納,信仰密宗的佛教徒人數很少,又隱居於寺院之中,逐漸被婆羅門的汪洋大海所吞沒。

(5)宗教迫害。佛教不曾破壞其他宗教,卻先後被婆羅門教和回教徒所迫害,因為佛教集中於寺院之中,所以異教徒可以在很短期間內毀滅佛教信徒和他們所收藏的經典手稿。佛教僧侶一受到迫害,就等於佛教滅亡,倖免於難的,也紛紛逃亡到尼泊爾和錫蘭等地,佛教和佛教文物典籍就在印度被徹匠消滅干凈了。(來源:北大博雅好書,作者:鄭振煌)

Ⅸ 在印度有1700多年歷史的佛教,為何突然消亡了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佛教在印度存在過斷代的情況,就連印度的文化都曾經斷代過,更不要提佛教這一個宗教信仰了,而且當初其它國家的入侵導致了印度文化資源的缺失,所以說就連一些佛教文獻都沒有在印度中繼續流傳下去,而且現在大部分的印度人信仰的是印度教,下面是佛教斷代的具體原因。三、印度教的興起

印度教之所以被大量的印度人民所信仰,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印度教吸收了很多其他宗教的優勢以及特點,慢慢的逐漸演化成現在的印度教,當佛教逐漸貴族化的時候,印度教就更適合平民百姓了,到現在印度的一些居民還認為佛教只是印度教的一個分支。

閱讀全文

與四吠陀佛教為什麼在印度消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5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2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