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夜郎自大的來歷和含義
夜郎自大,成語,比喻驕傲無知的膚淺自負或自大行為.出自《史記·西南夷列傳》: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
典故:「夜郎自大」屬漢語圈認知率最高的一類成語.漢語工具書都把它釋為對妄自尊大者的諷喻,很多人正是通過這個成語知道古代西南曾經有一個夜郎國.但這成語其實是一段誤讀的歷史. 夜郎故事首見於司馬遷的《史記》.漢武帝開發西南夷後,為尋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於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達今雲南的滇國,再無法西進,逗留期間,滇王問漢使:「漢孰與我大?」後來漢使返長安時經過夜郎,夜郎國君也提出了同樣問題.這段很平常的故事後來便演變成家喻戶曉的成語. 夜郎自大這個成語到清代已廣為流行.清前期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絳妃》中寫道:「駕炮車之狂雲,遂以夜郎自大.恃貪狼之逆氣,漫以河伯為尊.」成書於光緒後期的晚清小說代表作《孽海花》第二十四回寫道:「餓虎思斗,夜郎自大,我國若不大張撻伐,一奮神威,靠著各國的空文勸阻,他哪裡肯甘心就範呢?」[1]
❷ 印度為什麼好攀比,而且總是夜郎自大
根據圖片顯示,莫迪正面站在一間病房中拍照,旁邊有幾張病床,病床上的被褥、床墊、枕頭彷彿都是新的,而那些“病人”全都盤腿坐在病床上,精神狀態非常不錯。整個房間異常整潔,與我們平時看到的印度醫院簡直是天壤之別。
這家“醫院”沒有醫生,沒有護士,沒有任何的醫療設備。所有病人都沒有掛吊瓶,連掛吊瓶的架子都沒有,也沒有床頭櫃,病人甚至連水杯都沒有一個。空曠曠的房間里只有幾張床與幾個病人。牆上的熒幕與投影儀卻格外顯眼。
印度很喜歡搞這行虛頭巴腦的東西,雖然也是展示強大的手段,但是給人一看就不切實際。
❸ 夜郎自大是因為什麼誤認為自己國家是最大的
詞語解釋讀音:yè láng zì dà
詞義:比喻驕傲無知的膚淺自負或自大行為。
近義:妄自尊大
反義:虛懷若谷
出處:出自《史記·西南夷列傳》: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
典故:「夜郎自大」屬漢語圈認知率最高的一類成語。漢語工具書都把它釋為對妄自尊大者的諷喻,很多人正是通過這個成語知道古代西南曾經有一個夜郎國。但這成語其實是一段誤讀的歷史。 夜郎故事首見於司馬遷的《史記》。漢武帝開發西南夷後,為尋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於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達今雲南的滇國,再無法西進。逗留期間,滇王問漢使:「漢孰與我大?」後來漢使返長安時經過夜郎,夜郎國君也提出了同樣問題。這段很平常的故事後來便演變成家喻戶曉的成語。 夜郎自大這個成語到清代已廣為流行。清前期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絳妃》中寫道:「駕炮車之狂雲,遂以夜郎自大。恃貪狼之逆氣,漫以河伯為尊。」成書於光緒後期的晚清小說代表作《孽海花》第二十四回寫道:「餓虎思斗,夜郎自大,我國若不大張撻伐,一奮神威,靠著各國的空文勸阻,他哪裡肯甘心就範呢?」
示例1.要避免夜郎自大的毛病,就得擴大視野,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和經驗。
2.五千年的文化永遠讓我等國人自豪,但不能夜郎自大典故原文選自《史記·西南夷列傳》
及元狩元年①,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②,言居大夏時見蜀布③、邛竹杖,使問所從來④,曰:「從東南身毒國⑤,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⑥」。或聞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國。騫因盛言大夏在漢西南,慕中國,患匈奴隔其道⑦,誠通蜀⑧,身毒國,道便近,有利無害。於是天子乃令王然於、柏始昌、呂越人等,使間出西夷西⑨,指求身毒國⑩。至滇,滇王嘗羌乃留,為求道西十餘輩(11)。歲余,皆閉昆明(12),莫能通身毒國。
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13)?」及夜郎侯亦然(14)。以道不通故,各自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
註:
①元狩:漢武帝第四個年號(前122-前117)。②使:出使。大夏:西域國名。來:回來。③居:呆在。④使問:派人詢問。所從來:從何地弄來。⑤身毒國:古代國名。或譯作「天竺」、「天毒」、「乾毒」等。⑥市:買。⑦隔:阻隔。⑧誠:若。⑨間:走小路,捷徑。⑩指:通「旨」,意旨。求:找到。(11)為求道西:為他們尋找西去的道路。十餘輩:指滇國派出找尋西去之路的十多批人。(12)閉:阻塞。(13)孰與:與……比,哪一個……。(14)然:如此。譯文待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博望侯張騫出使大夏國歸來後』說他待在大夏時曾經看到過蜀郡出產的布帛,邛都的竹杖,讓人詢問這些東西的來歷,回答的人說:「從東南邊的身毒國弄來的,從這兒到那裡的路途有數千里,可以和蜀地的商人做買賣。」有人聽說邛地以西大約二千里處有個身毒國。張騫乘機大談大夏在漢朝西南方,仰慕中國,憂慮匈奴阻隔他們與中國的交通要道,假若能開通蜀地的道路,身毒國的路既方便又近,對漢朝有利無害。於是漢武帝就命令王然於、柏始昌、呂越人等,讓他們尋找捷徑從西夷的西邊出發,去尋找身毒國。他們到達滇國,滇王嘗羌就留下了他們,並為他們派出十多批到西邊去尋找道路的人。過了一年多,尋路的人們全被昆明國所阻攔,沒能通往身毒國。
滇王同漢朝使者說道:「漢朝和我國相比,哪個大?」漢朝使者到達夜郎,夜郎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是因為道路不通的緣故,各自以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漢朝的廣大。成語故事漢朝的時候,在西南方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家,它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可是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更是少得可憐。但是由於鄰近地區以夜郎這個國家最大,從沒離開過國家的夜郎國國王就以為自己統治的國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國家。有一天,夜郎國國王與部下巡視國境的時候,他指著前方問說:「這里哪個國家最大呀?」部下們為了迎合國王的心意,於是就說:「當然是夜郎國最大啰!」走著走著,國王又抬起頭來、望著前方的高山問說:「天底下還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嗎?」部下們回答說:「天底下沒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了。」後來,他們來到河邊,國王又問:「我認為這可是世界上最長的河川了。」部下們仍然異口同聲回答說:「大王說得一點都沒錯。」從此以後,無知的國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國家。有一次,漢朝派使者來到夜郎,途中先經過夜郎的鄰國滇國,滇王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比起來哪個大?「使者一聽嚇了一跳,他沒想到這個小國家,竟然無知的自以為能與漢朝相比。卻沒想到後來使者到了夜郎國,驕傲又無知的國王因為不知道自己統治的國家只和漢朝的一個縣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大?」典故新解夜郎國之所以家喻戶曉,與」夜郎自大「的成語關系頗大。據史書記載,漢武帝派使節到西南{現在的貴州省六盤水市附近},探尋由長安到今印度的通道。經過一年多的艱難跋涉,漢史才到達滇國,見到滇王套羌。滇王曾不無炫耀地探詢:「漢孰與我大?」之後,漢使輾轉到達夜郎國,夜郎王多同也發出了「漢孰與我大」相同的問話。於是,「夜郎自大」就成了人們譏諷妄自尊大者的典故。若追本溯源,「漢孰與我大」的專利應屬滇王,夜郎王不能專美。弄清這典故的由來,並不是要為多同洗刷冤情,更無將夜郎自大該為「滇王自大」的必要。對於誘人探幽發微的視郎歷史文化,大可不必拘泥於前人的巢臼,應認歷史實際與現實的需要尋求新解
❹ 夜郎自大的故事和寓意
夜郎自大中的「夜郎」是指漢代西南地區的一個小國。夜郎是我國在西南地區由少數民族先民建立的第一個國家。戰國以前,夜郎國名無文獻可考。
夜郎之名第一次問世,大約是在戰國時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將軍庄躍溯沉水,出且蘭(今貴州福泉市),以伐夜郎王」,「且蘭既克,夜郎又降」。
這時,人們方知西南有一夜郎國。夜郎國被中原政權記述的歷史,大致起於戰國,至西漢成帝和平年間,夜郎王興同脅迫周邊22邑反叛漢王朝,被漢使陳立所殺,夜郎也隨之被滅,前後約300年。
(4)印度夜郎自大什麼原因擴展閱讀:
成語解析:
【解釋】:夜郎:漢代西南地區的一個小國。比喻人無知而又狂妄自大。
【出自】:《史記·西南夷列傳》:「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
【示例】:駕炮車之狂雲,遂以~。恃貪之逆氣,漫以河伯為尊。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絳妃》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近義詞】自命不凡、旁若無人、目中無人、妄自尊大、自以為是、目空一切、鷽鳩笑鵬、目無餘子、惟我獨尊、妄自菲薄、目空四海、不可一世、井蛙語海、唯我獨尊、自高自大
【反義詞】謙虛謹慎、大智若愚、自暴自棄、自慚形
❺ 推翻夜郎自大的五大原因
夜郎並非自大,歷史上的「夜郎國」曾是一個國富兵強的泱泱大國。
其一,古夜郎地廣數千里。《史記·西南夷列傳》稱:「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
其二,「夜郎國」國富兵強。《史記·西南夷列傳》有載:「竊聞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餘萬」。
其三,「夜郎國」是外貿大國。《史記·西南夷列傳》有載:「元狩元年,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今印度),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大夏」即古代的波斯帝國,這四川的商品是通過夜郎國轉口印度,再由海上商船運抵西亞波斯等國的。
❻ 夜郎自大這個成語有何由來為何說被人們誤會了幾千年
夜郎自大作為成語首次運用是在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的《絳妃》篇中,被人誤會是因為:近現代的漢語文化中,大家沒有深究“自大”二字在此處的意思,而是很主觀的把其與“驕傲自大”畫了等號,所以“夜郎自大”這個成語被人誤會了幾千年。
作為一國之君,起碼得對國家的戰略方位十分清晰才行,所以他見到漢朝的使者便好奇詢問:“漢朝到底在哪裡?漢朝疆域與夜郎國比如何?”其實問這些問題十分的合理也是應當的,他們也是僅僅在對外界的好奇下,無知的口吻去問的問題。但是故事發生的太久了導致大家都不知道這個成語背後具體發生了什麼,反而會拿“夜郎自大”去形容一些人驕縱狂妄,目中無人。
❼ 夜郎自大的來歷和含義
夜郎自大,成語,比喻驕傲無知的膚淺自負或自大行為。
出自《史記·西南夷列傳》: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
漢朝的時候,在西南方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家,它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可是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更是少得可憐。但是由於鄰近地區以夜郎這個國家最大,從沒離開過國家的夜郎國國王就以為自己統治的國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天,夜郎國國王與部下巡視國境的時候,他指著前方問說:「這里哪個國家最大呀?」部下們為了迎合國王的心意,於是就說:「當然是夜郎國最大啰!」走著走著,國王又抬起頭來、望著前方的高山問說:「天底下還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嗎?」部下們回答說:「天底下沒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了。」
後來,他們來到河邊,國王又問:「我認為這可是世界上最長的河川了。」部下們仍然異口同聲回答說:「大王說得一點都沒錯。」從此以後,無知的國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次,漢朝派使者來到夜郎,途中先經過夜郎的鄰國滇國,滇王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比起來哪個大?」使者一聽嚇了一跳,他沒想到這個小國家,竟然無知的自以為能與漢朝相比。卻沒想到後來使者到了夜郎國,驕傲又無知的國王因為不知道自己統治的國家只和漢朝的一個縣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大?」
❽ 「夜郎自大」這個成語的來由是什麼有什麼歷史典故嗎
一、夜郎自大誤讀
「夜郎自大」屬漢語圈認知率最高的一類成語。漢語工具書都把它釋為對妄自尊大者的諷喻,很多人正是通過這個成語知道古代西南曾經有一個夜郎國。但這成語其實是一段誤讀的歷史。
夜郎故事首見於司馬遷的《史記》。漢武帝開發西南夷後,為尋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於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達今雲南的滇國,再無法西進。逗留期間,滇王問漢使:「漢敦與我大?」後來漢使返長安時經過夜郎,夜郎國君也提出了同樣問題。這段很平常的故事後來便演變成家喻戶曉的成語。
夜郎自大成語至遲清代已廣為流行。清前期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絳妃》中寫道:「駕炮車之狂雲,遂以夜郎自大。恃貪狼之逆氣,漫以河伯為尊。」成書於光緒後期的晚清小說代表作《孽海花》第二十四回寫道:「餓虎思斗,夜郎自大,我國若不大張撻伐,一奮神威,靠著各國的空文勸阻,他哪裡肯甘心就範呢?」
其實夜郎國君並非妄自尊大向漢王朝叫板。夜郎是僻處大山的方國,即便現在交通也多受限制,兩千多年前更是山隔水阻,偶有山外客來,急於打聽山外世界,實為人之常情。不過,一個有偏誤的成語,不經意間廣泛宣揚了一個古國的歷史,至少,在最廣大民眾中恆久延續了一個古代的記憶,這又是成語作者不曾想到的。
二、夜郎文明釋讀
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稱:「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大約戰國時代,夜郎已是雄踞西南的一個少數民族君長國。漢武帝時,唐蒙奉命於公元前135年出使南越國,了解到夜郎位於巴蜀通往南越的要道上,有便捷的水路可通抵南越的都邑,便向朝廷建議開發西南夷,依靠巴蜀的富裕、夜郎的水路和精兵,有效控制南越的分裂變亂。漢武帝採納了他的建議,在夜郎地區設置郡縣,將夜郎劃入版圖。公元前111年,夜郎派兵協同征伐南越反叛,遣使入朝,漢王朝授予夜郎王金印。
夜郎國的具體位置,史籍記載都很簡略,只說:「臨牂牁江」,其西是滇國。牂牁江是漢代以前的水名,今人根據其向西南通抵南越國都邑番禺(今廣州)的記載,考訂為貴州的北盤江和南盤江。多數人認為,夜郎國的地域,主要在今貴州的西部,可能還包括雲南東北、四川南部及廣西西北部的一些地區。在考古發掘未提供出可靠證據前,這樣的爭論必然還將繼續下去。
夜郎滅國於西漢末期,漢成帝河平年時(公元前28—25年),夜郎與南方小國發生爭斗,不服從朝廷調解。漢廷新上任的牂牁郡守陳立深入夜郎腹地,果斷地斬殺了名叫興的夜郎末代國王,並機智地平定了其臣屬及附屬部落的叛亂。從此後,夜郎不再見於史籍。
夜郎國存在了約300多年,其文明發展在西南地區具有較大影響。漢開發西南夷後,在鞏固國家統一的大戰略中,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歷史上還有過的夜郎
進入21世紀後,貴州數縣市及湖南有關縣市曾爭相更名為夜郎。似乎歷史上曾出現過不同的夜郎。事實還真如此。
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多次在詩作中提到過夜郎:
「我愁遠謫夜郎去,何日金雞放赦還。」(《流夜郎贈辛判官》)
「天地再新法令寬,夜郎遷客帶霜寒。」(《江夏贈韋南陵冰》)
李白所說夜郎,為唐玄宗天寶年時在今貴州桐梓一帶所設的夜郎郡,時間上距夜郎滅國已700多年。此前晉朝也曾在貴州設置過夜郎郡,地點大約在今貴州北盤江上游,距夜郎滅國也已300多年。
歷史上用夜郎作縣名更出現過多次,上述前後兩夜郎郡的首邑都叫夜郎縣。此外,唐初在今貴州石阡一帶曾設置過夜郎縣。不久在今湖南新晃一帶又設置過夜郎縣。宋代也短時間在湖南新晃設置過夜郎縣,這是歷史上最後一個叫夜郎的縣名。
這些夜郎地名存在時間都不長,從南到北,從西到東,往復變換。它們與古代夜郎文明已無直接聯系,更多隻是後人附庸古稱的地名符號罷了。不過作為歷史時間上的連綴點,這些符號仍是大有意義的,試想,如果沒有這些連綴符號,沒有李白的詩句,夜郎還能保持廣泛的知名度嗎?
探尋夜郎文明是我們的歷史職責,用科學客觀態度看待探尋夜郎文明的工作是應有的平常心。夜郎的神秘性,以及歷史文化潛在的巨大現實社會價值,已引起社會各方面對夜郎的關注。
❾ 歷史典故夜郎自大,這件事在當時到底是怎麼回事
謙遜有禮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而一個人若是狂妄自大,不懂"山外有山,樓外有樓"的道理,便容易被人們搬出"夜郎自大"的故事來教訓一番。
"夜郎"等同於"自大",這樣簡單地劃上等號,真的合適?
夜郎提出自己的疑惑,其實也不過是一個疑惑。這個國家雖然在以中原為中心的版圖上偏居西南,但也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文明。以西南諸國為標准,夜郎疆域廣大,國富民殷,國力強盛,並無自誇之舉和自大之風。只是當我們讀《史記》,從司馬遷和國力更加強盛的大漢的視角去看,夜郎便是驕傲自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