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學者:印度為什麼那麼落後
印度學者J. R . 辛德認為, 在近代, 一個國家只要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就可能...過多的人口不僅會把財富消耗掉, 而且還會造成社會矛盾, 致使一個國家貧窮.一、物質性因素
首先是地理因素。它包括國土面積、位置、地形、氣候、地貌等。一個主權國家的地理態勢及其戰略價值受控於這個國家的地形、地貌, 如水域的范圍、海岸線的長短、山脈的分布。中國西北部多高山, 東南部大部分是平原和海域, 這種地理位置造成東南面難守的態勢, 近代帝國主義列強大多從東南海面上向中國進攻。而對美國來說, 向東和向西都是遼闊的水域, 使它同歐亞大陸分隔開來,這在某種程序上決定了美國獨立後同其它國家的國的領土, 是巨大力量的永久源泉。遼闊的領土使得一個國家在對付侵略者時, 可以從容不迫地誘敵深入, 打持久戰。通常情況下, 領土面積廣袤的國家, 極有可能成為實力大國, 但國土面積大的國家對政府權威性的樹立、國家政權的鞏固、族際關系的穩定也增加了困難。值得注意的是, 地理因素對國家實力的影響, 在許多場合下是作為一種隱形的潛在力量發揮作用的。它主要對一國的文化、宗教、國民性格、社會心理產生持久的影響力, 就象愛琴海深深地影響歐洲文明、亞細亞高原深深地影響東方社會一樣。地理因素對國家實力的影響有時也會有反面效應。如以色列地理因素極差,曾被馬克吐溫傷感地描述成「這是一塊沒有希望、令人沉悶傷心的土地」。而它卻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小的超級大國」。
其二是自然資源。自然資源與綜合國力的關系十分密切。印度學者J. R . 辛德認為, 在近代, 一個國家只要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就可能成為強國, 而靠別國資源為生的國家, 難以長期在國際問題上保持獨立的立場。自然資源的種類、蘊藏量及其開采和利用的程度是非常重要的。以礦產資源為例, 其重要性在古代似乎顯示不出來, 即使是在 19 世紀以前頂多也只佔有次要的地位, 但到 20 世紀, 某些礦藏如鈾、石油、鐵礦石對一個國家實力的重要性已愈來愈強, 甚至舉足輕重。鐵礦開采後, 經冶煉成為鋼鐵, 可以成為生產資料, 更重要的是用它可以製造軍艦、飛機、坦克、槍支、彈葯等, 從而形成強大的軍事力量。石油不僅是國家發展經濟的主要動力來源之一, 而且是軍隊進行現代化戰爭的基礎條件。因為石油, 中東一直成為西方大國爭奪的焦點, 爭奪對石油產地的控制權也成為當代國際政治中一個重要方面。另外, 鈾的生產和提煉也日益成為影響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因素。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後, 人們認識到鈾在軍事中的地位。現在, 凡是掌握了鈾的生產技術的國家,其綜合國力顯然超過不能生產鈾的國家。
其三才是問題中提到的人口能力。摩根索認為, 人口數量是構成國家實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其它因素大致相同的條件下, 與其競爭者相比, 一國人力的急劇減少標志著國家實力的下降, 而人力的急劇增加標志著國家實力的增長。克萊因也在自己的「國力方程 P p = ( C + E + M) × ( S + W ) 」中, 將人口列為基本實力 C 的重要組成部分, 並強調人口是決定國力的第一位因素, 並提出以 2 億人口作為滿分( 100) 的臨界標准, 稱 5 000 萬以上人口的國家是不可輕視的國家。如美國、俄國、中國、日本國力的強大的確與人口數量有關, 而澳大利亞、加拿大因為缺少必需的人口, 一直未能佔有象前者那樣大的地位, 人口因素似乎阻礙了它們向大國地位的邁進。當然, 在對人口進行分析時, 不能採取簡單化的方法。對於一個國家來說, 人口的規模應當有個限度, 在限度內, 人口規模較大對於綜合國力的增強有重要意義, 但超出限度, 人口數量過大,反而會使國力減弱。因為過多的人口不僅會把財富消耗掉, 而且還會造成社會矛盾, 致使一個國家貧窮落後。
其四是經濟能力。經濟能力不僅被重商主義所推崇, 國際關系學家對它也十分關注。在經濟能力的眾多指數中, 有幾個指數必須著重指出: ( 1) 工業能力。工業能力對於國家實力至關重要, 處於領先地位的工業國家實質上就是大國, 因此, 國家工業化就成為世界各國追逐的目標。( 2) 農業能力。它包括糧食產量、可耕土地的公頃數、農業經濟作物的數量和質量、進出口農作物數量等。需要指出的是, 雖然工業化時代的到來大大地降低了人類對於農業依賴的程度, 但作為人類必需的基本物體條件, 農業生產一直是維系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的基礎性產業。( 3) 外貿能力。它由一國進出口總額佔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反映出來, 一般說來, 貿易順差國家幾乎就是經濟能力較強的國家。另外有一點值得指出, 就是研究一國經濟能力是否強大, 主要不在於對該國的縱向比較, 而取決於國家間的橫向比較, 美國學者保羅. 肯尼迪認為, 一個國家今天是否強大和富有, 並不取決於它擁有的財富是否多, 而主要取決於它的鄰國比它擁有的是多是少。18 世紀中葉的荷蘭較之 17 世紀時更為富有, 卻失去了大國地位, 這是因為它的近鄰英國和法國比它擁有更多的實力和財富。20世紀的英國較之處於世界顛峰時的維多利亞時代擁有更多的財富, 卻淪為二流國家, 原因是不少西方國家的實力超過英國。因此, 衡量國家實力的經濟實力, 其核心不是看它量化後的絕對值, 而是看它與其它國家經濟實力的比較值。
其五是軍事能力。軍事能力與國家綜合實力的關系極為密切。因為在國際政治生活中, 一個主權國家只有擁有強大的國防, 才能對那些企圖挑釁、入侵的國家或集團產生震懾作用, 達到遏制軍事沖突的目的。現代意義的軍事能力與現代化工業文明前的軍事能力已有質的不同。當代軍事能力更突出對質量即軍事人員素質、軍事高科技和 科學戰略戰術的研究。當然,作為極具威懾力的核力量的出現, 使人類對軍事能力認識的境界進入了「核時代」。如今, 由於高技術的發展, 軍事上已開始由「核時代」向「信息時代」轉變, 「信息戰」將成為 21 世紀國家間戰爭的主要特徵。 在測度一國軍事能力方面還需考慮以下兩個因素。(1) 國防科技工業能力。這是維持一國軍事能力的基礎, 它往往使軍事能力變得強大或虛弱。一般說來, 軍事能力強大的國家必定是國防科技工業強大的國家, 而國防科技工業強大的國家幾乎就是軍事大國。如德國和日本正是擁有了強大的國防科技工業能力, 才能夠發動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 2) 軍事同盟能力。 一國或若干國家為了實現國家安全目標而結合成為具有同盟性質的軍事集團, 早已司空見慣。通常情況下, 凡能有效地參與軍事集團或政治聯盟的國家,均會使本國的軍事能力有所增益。冷戰時期的北約集團和華沙條約組織, 使其參與國的軍事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強, 這已成為各國首腦人物和戰略家們的共識。
其六是科技能力。在當今世界上, 科學技術日益成為影響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首要因素。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最有生機的因素, 對世界經濟的發展 和各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影響。具體表現在科學技術突破性進展必然導致生產力的飛躍發展, 從而為一國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的進步提供堅實的基礎和動力。這是影響一國實力消長變化的關鍵因素。當前, 新技術革命的進展會使科學技術因素迅速轉化為直接生產力, 在較短的時間里實現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轉變。現在, 誰掌握了較多的科技成果, 誰就掌握了經濟發展的主動權, 誰就在國際競爭的大舞台上把握了優勢。因為越是擁有高新技術的國家, 就越具有發展經濟、加強國防、控制國際局勢和別國的資本。在國際政治生活中, 某些科學先進的國家, 常常限制或禁止出口自己手中掌握的高新技術, 以期達到對別國實行控制的目的。 二、政府性因素
政府性因素在確定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時也具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這主要涉及到對政府質量的測度和評價問題。通常有3 個測度和評價指數。
( 1) 政體。政體類型的選擇對政府統治國家和國力增強的影響至關重要。一般說來, 獨裁主義、專制主義的政府常以壟斷或集權的方式治理國家。它強調絕對的歸屬主義和政治全能精神, 從而使這種政體能在戰爭或緊急狀態下發揮超常作用。當然, 這種政體極易導致軍事化、政治內耗和國家爭端。從長遠的利益上講, 可能會因此影響國力的持續發展。特別是當前國家和國際社會進入和平發展時期, 這種極權政體模式則可能成為國力增強的障礙, 而那種民主式的政體卻能成為國力增強的潤滑劑。因此, 在分析社會制度這一因素時, 既要注意社會制度的性質, 也要考慮社會制度的運行問題。如果一個國家社會制度的運行好, 各方面機制比較健全, 那麼國家就會穩定發展, 國家的綜合國力也就會不斷增強。
( 2) 政府權威性。主要從 3 個方面理解。一是政府制定政策的正確程度和政府的工作效率。一個國家要適應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發展和變化的趨勢, 就必須提出切合實際的新目標, 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政府比較精幹、富有效率, 由它所控制的協調的社會運行就比較通暢、連貫, 資源可以得到合理的利用, 生產力水平會迅速提高, 國防力量也會不斷加強, 從而使綜合國力強盛。二是國家行為對地方行為的統帥程度, 即政府政策的推進情況, 地方的執行程度和國民對政府行為的認同程度。國家政令暢通, 上情下達迅速, 解決問題效率高, 國家的整體利益能夠得到維護, 就能促進社會穩定, 經濟繁榮, 形成強盛的國力。三是政府政策的時空張力, 即政府政策的持續貫徹時間和影響的空間范圍。一個國家要求穩定, 就必須保持一種基本模式, 特別是要使政策的連續性得到加強, 否則, 朝令夕改, 就會損害國民對政府權威性的認可。
( 3) 政府的外交質量。政府的外交質量是極不穩定的因素之一, 但卻能將看似穩定的其它因素有機地統一起來, 並給予它們方向和質量。作為一門政治藝術, 外交能運用國家權力的不同要素, 以最大的作用, 影響那些在國際局勢中最直接涉及國家利益的問題。一個國家的外交部門若能正確估計國際政治生活、國際軍事格局、國際經濟秩序的變化和發展趨勢, 從本國的利益出發, 既堅持原則, 又靈活機動地與其它國家進行交往, 它就能在世界上正確樹立自己國家的形象, 為本國贏得應有的國際地位。因此, 一個國家外交質量的高低, 也會直接對綜合國力產生影響。許多國家由於採取了正確的外交政策, 盡管它們在經濟、科技和國防力量上不一定十分發達和強大, 但它們仍舊在國際政治生活中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這說明較高的外交工作質量可以彌補其它方面的不足, 為提高本國的綜合國力作出貢獻。
三、精神性因素
在考慮物質性因素、政府性因素的同時, 必須充分估計精神性因素對綜合國力的影響。這里所講的精神性因素指的是: 民族性格和國民士氣。 民族性格的確是難以捉摸和含糊不清的。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蘇聯為例就可以說明。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英法等國家在《凡爾賽和約》中對德國的領土、原料資源、工業能力以及軍事編制等方面作了限制, 以為這樣可以從此削弱德國的綜合國力, 但這顯然犯了一個錯誤,即他們沒有把德國人的民族性格考慮在內, 正是這一因素使德國人靠頑強的努力又建成了一個強大的國家。同樣,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當希特勒向蘇聯發起進攻時, 西方許多軍事家們認為蘇聯肯定抵擋不了德國人的攻勢, 但蘇聯人民在蘇維埃和斯大林的領導下, 不僅擊退了德國法西斯的瘋狂攻勢, 而且幫助東歐國家從法西斯的鐵蹄下解放出來。他們之所以在對整個戰爭的估計上發生差錯, 一個重要原因是只看到戰爭初期希特勒在武器裝備上的優勢, 而沒有考慮蘇聯各民族的性格。正是這種頑強的民族性格使蘇聯各族人民在最困難的日子裡, 能夠團結一心, 誓死捍衛民族的獨立和尊嚴。這種千百年來積淀的頑強、不畏強暴的民族性格可以成為寶貴的綜合國力因素, 這種因素有時比什麼武器都要強大。
與民族性格有些類似的是一個國家的國民士氣, 這是一個更難以捉摸的因素, 但它在構成國家綜合國力的眾多因素中卻是不可忽略的。摩根索給國民士氣下了一個定義: 「國民士氣是一個國家在和平與戰爭時期決意支持政府外交政策的程度」。這種因素滲透在國家的所有活動之中。國民士氣往往以一種社會心理和公眾輿論的形式提供某種氛圍, 依靠這種氛圍, 政府的政策在推行中才能得到有效的支持。國民士氣在日常生活中不易表現出來, 一旦國家受到外來勢力的威脅, 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的國民士氣將強烈地表現出來, 並且在某些時候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國民士氣有較大的穩定性, 當某種輿論比較符合多數人的願望時,國民精神會大振, 這時國民士氣起著增進綜合國力的作用。而某種消息同國民的期望不相吻合時,將會產生一股消極的社會心理和公眾輿論, 象腐蝕劑一樣瓦解人們的鬥志。任何國家的國民士氣都將在某一點上崩潰。這種導致國民士氣崩潰的關節點在不同的時候、不同的政治現象中是不完全相同的。例如一次大的經濟危機會使人們對政府的政策以及能力產生普遍的懷疑; 一次戰爭的失敗會使國民的士氣低落。然而在許多情況下, 國民士氣的增強或衰落, 往往要經過一段過程。因此, 一個國家要增強自己的綜合國力, 就必須時刻注意社會生活中各種參數的變化, 並積極引導, 以鼓舞人們的士氣, 從而更有力地組織物質性因素,鞏固政府性因素。
從以上要素進行對比,不難得出,雖然印度同為人口大國,為何卻被中國國力甩了幾條街的結論了。
⑵ 為什麼新世紀各國都爭相發展網路戰部隊世界各國的最新進展如何可不可以詳細給我解答一下,謝了
專職網路攻擊和防護任務,如美國防部「紅色小組」等。在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以及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國網路戰部隊參戰的影子。目前,美軍共有3000至5000名信息戰專家,5萬至7萬名士兵涉足網路戰。如果加上原有的電子戰人員,美國網路戰部隊人數應該在9萬人左右。奧巴馬政府在大幅削減導彈防禦系統、F-22戰機采購費用的同時,卻加大投入,加速推進網路戰部隊建設。韓國網路戰部隊據報道,韓國國防部已組建了網路戰特殊部隊——反黑客部隊,吸納了數萬名信息戰專業人員。韓國國防部還計劃大幅擴充網路戰司令部兵力,使人數從現有的500餘人翻一番,並在未來3年之內將兵力再翻一到兩番,打造成一個□ 魏岳江薛玉忠 孫立華由大將指揮、實力更強的網路戰部隊。日本網路戰部隊日本防衛廳決定在今年年底前組建一支由5000餘名軍中計算機專家組成的網路戰部隊,主要任務是負責研製開發可破壞其他國家網路系統的跨國性「網路武器」,並承擔自衛隊計算機網路系統防護、清除病毒、修復程序等以及開發進攻性「網路武器」、研究網路戰的有關戰術等,同時支援反黑客、反病毒入侵等任務。印度網路戰部隊印度建立了專門負責網路中心戰的網路安全部門,將在所有軍區和重要軍事部門的總部建立網路安全分部。由於印度具有較高的軟體和計算機水平,可以較為輕松地開發和引進先進伺服器、防火牆以及超級計算機,徵召大批高水平黑客入伍。印度網路戰部隊的網路進攻作戰能力不容小視。朝鮮網路戰部隊據報道,朝鮮軍方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十分重視電腦和網路人才的培養,今年首次成立了網路戰部隊,主要實施破壞對方軍隊指揮通信網、伺服器等網路系統的戰爭。據韓國專家通過對朝鮮情報戰的模擬試驗結果顯示,朝鮮的「黑客」能力達到美國中央情報局水平,就連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指揮控制所和美國本土戰斗網也可能會隨時受到入侵。 俄羅斯網路戰部隊 網路信息戰被俄軍賦予了極高的地位——「第六代戰爭」,「實際上已成為一種變相的突擊樣式,起到了與火力突擊效果相同的作用」,為確保信息對抗中的主動地位,俄軍建立了網路戰部隊——俄羅斯稱為特種信息部隊,專門負責信息戰的防護與實施。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的網路戰部隊也在世界上具有極高的「聲譽」,掌握的「遠距離病毒武器」和「微波武器」威力巨大。英國網路戰部隊英國軍情六處早在2001年就秘密組建了一支由數百名計算機精英組成的黑客部隊,以應對外國勢力和恐怖分子的網路襲擊。與此同時,英國積極與美國、加拿大合作,建立網路作戰單位,加強如計算機病毒、「黑客」進攻等方面的研究。以色列網路戰部隊以色列不斷從民間招募黑客和科技奇才,組建了自己的網路戰部隊。在持續不斷的中東沖突中,以色列的網路戰部隊表現出色,比如2006年的黎以沖突中,以色列黑客成功地對真主黨電視台的直播節目進行了攻擊——實況轉播中斷了,真主黨領導人納斯魯拉的漫畫像出現在屏幕上,下面打著一串字幕:「納斯魯拉,你滅亡的時間提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