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吧里有人說印度孟買的經濟實力只是相當於我國的小縣城
調侃的說法,中國哪有這么大的縣城。
孟買的GDP總量大概在1450億美元左右,約為上海的65%,雖然,基建,地鐵,交通等等都還是比較落後,但確實還算是一個比較發達的城市。
孟買的金融業的軟體產業都是比較發達的,還有寶萊塢,1930年成立於孟買,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寶萊塢已然成為一個不遜色於好萊塢的龐大影視帝國,也成為了孟買的支柱產業。
更是印度對外的門戶。
❷ 孟買附近盛產什麼,孟買成為了印度最大的什麼工業中心
孟買位於印度洋沿岸,附近盛產棉花—,而成為印度最大的棉紡織工業中心
❸ 印度孟買的金融中心在哪條街
印度最大的金融中心,被譽為印度的上海。印度最大金融中心孟買印度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占據了南亞次大陸的大部分區域,國土面積達到了298萬平方千米。
❹ 孟買在哪裡
在印度
是一個港口城市
就想中國的上海一樣
新德里才是首都
❺ 孟買是哪個國家
孟買不是國家,是屬於印度的城市。
孟買,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是印度最大的海港和重要交通樞紐,素有印度「西部門戶」之稱。孟買位於馬哈拉施特拉邦西海岸外的撒爾塞特島,面臨阿拉伯海,面積為437.77平方千米,總人口約為1400萬,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孟買是印度的商業和娛樂業之都,印度儲備銀行、孟買證券交易所、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和眾多印度公司的總部都設在孟買。
該市也是印度印地語影視業(稱為寶萊塢)的大本營。由於其廣闊的商業機會,和相對較高的生活水準,孟買吸引了來自印度各地的移民,使得該市成為各種社會群體和文化的集結地。
孟買文化
孟買是印度娛樂中心,是印度電影的誕生地(1896年7月7日在此拍攝印度第一部電影),最初是無聲電影,後來在20世紀初加上了馬拉地語對話--印度最古老的電影配音。孟買還以大量的電影院聞名,包括亞洲最大的IMAX圓頂劇院,在這里唱主角的是寶萊塢、馬拉地語和好萊塢電影。
孟買市區背依青山,面臨大海,廣闊的海濱沙灘和幽靜的街頭花園,使市容典雅秀麗。在月牙形的海岸上,一座座新式的高樓大廈和舊式樓宇交相輝映。入夜,華燈耀彩,金光萬點,使孟買又有「皇後項鏈」的美稱。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商務部-孟買簡況
❻ 印度孟買在哪裡
印度孟買位於馬哈拉施特拉邦西海岸外的撒爾塞特島,面臨阿拉伯海。
❼ 孟買在哪裡
孟買的地理位置是:北緯19度,東經73度。
孟買,1995年以前稱Bombay,是印度西部濱海城市,印度第一大港口,棉紡織業中心,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孟買大區是印度整個國家人口第二密集的地區,2016年的人口統計顯示,該地區人口大約2130萬(僅次於人口2500萬的印度首都新德里)。孟買也是印度最富裕的城市,這里的百萬富翁和千萬富翁冠絕印度所有城市,重要的貿易中心和港口城市。
在孟買島上,距海岸16公里,有橋梁與堤道相連。孟買1534年為葡萄牙所佔, 1661年轉屬英國,為亞洲重要的貿易中心。孟買位於馬哈拉施特拉邦西海岸外的撒爾塞特島,面臨阿拉伯海。孟買港是一個天然深水良港,承擔印度超過一半的客運量,貨物吞吐量相當大。
孟買的氣候環境:
孟買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受到季風的影響,因而有明顯的雨旱季之分。而且,在北面有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作屏障,阻擋了來自北方的冷空氣,使得這里的氣溫比同緯度地區要高一些。
孟買全年氣溫都大於20℃,6月到9月為雨季,10月到次年5月為旱季。孟買夏季多雨,潮濕悶熱,氣溫最高達44℃,冬季氣溫一般也高達25-30℃左右。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孟買
❽ 孟買作為印度的深海良港,是貿易中心,為何不能帶動貧民的收入
孟買帶不動貧民收入的原因太多太多了,原因也是非常的復雜。從多方面來說,大概有4個原因。
一、印度的矛盾。
印度的民主與種姓觀念復雜交織,貧民不能從事一些高等的工作,只能做一些低下的工作,當然工資就不高,所以收入也很低啊。
所以這些貧民就自然而然的習慣了自己命運,他們已經不想反抗了。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去孟買看到的一片樂呵呵的景象。在孟買的洗衣廠,從炙熱太陽暴曬下洗衣人的表情上,我們看不出他們眼中的不滿與憤懣,更多的是從容地幹活。這些貧民沒有抱怨,反而是守著這份世代洗衣祖業,享受簡單的快樂。
在孟買就是印度的富人區,國際金融中心只是孟買的一張「美麗的臉」。孟買還有另一張「無奈的臉」,那就是無處不在、無法根除的貧民窟。我們的眼中,孟買這些貧民窟的條件現象時,都會無奈地搖頭,但是土生土長的印度人已經接受了自己的命運,可悲又可嘆!
❾ 印度孟買簡介
孟買在印度跟上海在中國的地位差不多,不過高速路好像只有一條,孟買機場旁邊是亞洲最大的貧民窟,很多人晚上直接睡在地上,在地上大小便。。
那邊好多人都坐在地上,穿的都很舊,富人區卻很有錢。。。
看到外國人走在街上喜歡圍上去推銷自己的商品,不買就跟著你。。。
還有那邊的的士都是很少有倒後鏡的。。。看起來滿恐怖。。。
別人的,順便貼上去。。希望有幫助哦。。
南亞次大陸、印度半島位於赤道以北,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季風氣候區和熱帶森林氣候區。這里終年氣溫偏高,雨量充沛,北部地區河流交錯,灌溉出無比廣闊肥沃的土地。這里,各種熱帶植物叢生,花繁果茂,大部分地區宜於穀物生長。良好的農耕自然條件,保障了人們穩定的衣食之源,印度河流域文明在這基礎上產生了。在公元前30世紀上半葉,這里的居民創造出絲毫不遜色於蘇美爾和古埃及文明的南亞次大陸早期文明。考古材料表明,這里的農作物品種豐富,還是世界上最早的產棉地區;城市建設整齊劃一,水平相當高;手工技藝更是令人驚嘆,各式各樣的陶製品、石刻印章、雕刻、銅器製作、金銀手鐲、珠寶飾物等可謂美侖美奐。參與印度河流域考古發掘的英國馬歇爾爵士說:「這些從史前5000年以前的房屋裡出現的東西,可以說與今天倫敦的第一條大街珠寶店裡出售的相差不多。」[1]
由於這里氣候炎熱潮濕,食物易於腐敗,因此上古印度居民基本上隨時獲取,及時消費,不重視積蓄,貧富分化在相當長時間內不甚明顯。在吠陀時代,雅利安人中大部分是自耕農,他們擁有自己的土地,「我們確信,當時沒有地主,沒有貧民,也沒有百萬富翁,更不會有赤貧。」[2]一直到中古,歐洲學者游歷印度,還贊嘆道「印度是一個永不會匱乏的富足國家。」[3]當然,貧富分化從吠陀時代中後期開始就客觀存在著,但生活在農村公社裡的自耕農始終是上古印度農業生產的主要力量。公元前3世紀駐在孔雀王朝首都的希臘人麥伽斯梯尼認為:「農民是印度人數最多的一個等級。他們不使用武器,不打仗,只管種地。他們向國王或自治城市交納賦稅。」[4]他們與奴隸一起承擔了社會基本勞動,從而推動了古代印度文明的不斷發展。
優良的生態環境,使印度文明早熟,成為古代東方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並創造了獨特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