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烈火6導彈的詳情
「烈火-6」型洲際彈道導彈的最大射程將會達到8000到1萬公里之間,其最大射程幾乎為印度4月剛首次成功試射的「烈火-5」型遠程彈道導彈射程的2倍。按照這個射程來推算,未來的「烈火-6」型導彈在印度境內發射時,其射程不僅能覆蓋整個歐亞大陸和大洋洲,而且可以到達南、北美洲和南極洲的大部分地區。
《印度快報》23日援引一名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可靠消息人士的話稱,印度新一代的「烈火-6」型導彈不僅設計射程遠,而且在各個技術層面上也要比印度過去研發的各種彈道導彈要先進得多。同剛剛完成首次試射的「烈火-5」彈道導彈相比,「烈火-6」的彈徑僅有1.1米,為「烈火-5」彈徑的一半。「烈火-6」導彈設計為三級固體燃料推進,因而長度將達到40米、發射時重量約為55噸。這比17.5米長、50噸左右重的「烈火-5」明顯大一號。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稱,未來的「烈火-6」導彈將會採用多種載具發射,既可以採用陸基車載機動式發射模式,也可以採用海基水下發射模式。在導彈的戰斗部方面,「烈火-6」將能攜帶10個核彈頭同時打擊多個目標,這要比「烈火-5」攜帶3個核彈頭的攜帶量大得多,因而「烈火-6」的威力將更大,對敵方反導系統的突防能力也將更強。
從印媒披露的具體數據來看,其計劃在2014年首次試射的「烈火-6」的各項技術指標尚不及美國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發展的「民兵-3」型洲際彈道導彈。同為三級固體燃料推進的彈道導彈,後者1.25萬公里的最大射程要比印度的「烈火-6」強不少。不過從數據上來看,印度「烈火-6」同美國的「民兵-3」相比也並非全面不敵。
Ⅱ 印度烈火-3中程導彈有哪些特點
「烈火-3」採用固體火箭推進,組裝快,能在較短時間內進入發射狀態,而且可以部署在鐵路或公路機動發射平台上,不易被捕捉和摧毀。這一特性使人們很容易聯想起冷戰中的明星,即蘇制SS-24「手術刀」鐵路機動彈道導彈。
「烈火-3」有效載荷在0.6噸至1.8噸之間,可以攜帶核彈頭。
蘇聯的SS-24「手術刀」比「烈火-3」早誕生20年,體積與射程都更大,當年深為西方所畏懼。作為後來者,「烈火-3」吸收了近二十年來彈道導彈攻防的新觀念、新技術。因此,雖然「烈火-3」比「手術刀」在各方面的數量指標上都要小一號,但在精確度與突防能力上有獨到之處。相比之下「烈火-3」可以說是「小手術刀」,但性能卻遠超印度的國防需求。
「烈火-3」已經保證了印度的地區強國地位,但印度的戰略雄心和相關產業的固有發展規律將推動著它追求更遠的打擊能力。
早在「烈火-3」去年第一次試射失敗之際就有消息傳出,印度有比「烈火」系列更大的導彈計劃。
Ⅲ 印度19日導彈烈火-5在哪裡落地射到哪裡引爆了
落到印度洋澳大利亞西部海域,引爆?怎麼可能沒這個技術!
現在連再入大氣層後,落下來的是不是一堆廢鐵都不知道!
只能說發射成功了,至於落地有沒有成功,那就誰也不知道了。畢竟他劃了一個600KM-1000KM的誤差范圍,而且連回收儀器倉也沒有,不過就算有也沒法打撈了,連啊三自己也不知道彈頭哪去鳥。
當年中國1980年東風5是怎麼試射的:
1980年5月,一支由18艘艦船、4架直升機、5000餘名海、陸、空軍將士和航天、海洋、通訊等科學工作者組成的遠洋特混編隊進入太平洋,到距中國大陸約1萬公里以上的南太平洋上,奉命完成我國由運載火箭「東風5號」運載的我國第一枚試驗型彈道導彈全程飛行試驗落區的軌道測量、數據艙回收和彈頭落區的警戒護航任務。宣布的落點區域為4萬多平方公里。
已經被宣布為落點區域的海域周圍出現了美國、前蘇聯、澳大利亞、紐西蘭及英聯邦的反潛偵察飛機、巡洋艦、特種測量船和潛艇,他們的目的多,基本都是想探測中國在火箭技術上的情報,希望意外地「搶」到中國彈道導彈的數據艙。對於中國的海上護航編隊來說,他們的任務就是,要攔截任何外國艦船和飛機進入落區,要不惜一切代價打撈到數據艙,否則發射就是「失敗」。
導彈發射20分鍾,第二次進入大氣層後,彈頭在5000米高空打開降落傘,放出儀器倉。儀器倉落入海中後,在海中放出染色劑.導彈彈頭在預定海域濺起了80多米高的水柱,打撈飛機的航空攝影裝置、水下聲吶系統及時發現、測到,導彈的數據艙已彈出並濺落在預定海面,打撈飛機、打撈船、潛水員一齊撲向數據艙。14分鍾後,打撈指揮中心報告:數據艙回收完畢。
Ⅳ 印度成功試射烈火-5 彈道導彈 狂言 覆蓋中國全境什麼事情都拿中國做目標 中國可以防禦阿三彈道導彈的威脅嗎
中國的彈道導彈技術領先印度30年,中國的「東風-31」無論是射程、精度、數量還是可攜帶彈頭數量都遠遠領先「烈火-5」。印度近年來頻頻以中國為目標口出狂言理由有這樣幾點:1、印度想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所以他要搞核武器,洲際導彈,大搞軍備競賽。2、美國為了圍堵中國,支持印度大力發展導彈跟核武器。3、中國的發展速度令印度羨慕嫉妒恨,急於超越中國的心態使他這么做。
印度這樣叫囂主要還是一種政治上的目的,謀求自身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和滿足自己大國的心態。除非印度人腦子壞了向中國的北京上海發射核彈,那中國可以在30分鍾內讓印度的國土從世界的版圖上永遠消失。
所以LZ不用擔心,阿三還沒那個膽量向中國發射導彈,即使發射,那麼在自西向東這么長的戰略縱深上,也會有攔截導彈把它攔下來。
Ⅳ 印度烈火導彈的試驗
1989年5月22號: 烈火-1;
1992年5月29號: 烈火- II,昌迪普爾綜合試驗靶場(ITR),試驗失敗;
1994年2月19號: 烈火- III;
1999年4月11號: 烈火-2-01,印度標准時間上午09:47,惠勒島綜合發射平台IV,鐵路機動平台;
2001年1月17號: 烈火-2–02 ,昌迪普爾綜合試驗靶場;
2002年1月25號: 烈火-1 (SRBM) ,昌迪普爾綜合試驗靶場;
2003年1月9號: 烈火-1,惠勒島;
2003年7月4號: 烈火-1,惠勒島;
2004年8月29號: 烈火-2-03, 印度標准時間下午12:55,惠勒島綜合發射平台IV,機動發射平台,目標射程: 1200 公里,使用了一個抬高的彈道;
2006年7月9號:烈火-3 ,印度標准時間上午11:03 ,惠勒島, 試驗失敗;
2007年4月12號:烈火-3 ,印度標准時間上午10:52,惠勒島,試射成功。
2008年5月9號:烈火-3 ,惠勒島,試射成功。
2010年2月7號:烈火-3 ,印度標准時間上午10:46,惠勒島,試射成功。
2011年11月15號:烈火-4, 印度標准時間上午9點,奧里薩邦,試射成功。
2012年4月19號:烈火-5,印度標准時間上午8點05分,惠勒斯島,試射成功.
2012年7月13號:烈火-1,試射成功.
2012年8月9號:烈火-2,試射成功
2013年9月15日,烈火-5試射成功
Ⅵ 印度烈火-5導彈的印度第三次試射烈火-5遠程彈道導彈
2015年1月31日 ,印度國產的烈火-5型彈道導彈在位於本國東部孟加拉灣海域的惠勒島首次以陸基車載機動方式進行了試射。烈火-5型導彈是印度現有射程最遠的核導彈,其目前公布的5000千米射程足以覆蓋中國全境與部分歐洲地區。按照《印度斯坦時報》的說法,烈火-5型導彈及其原型烈火-3型導彈是為威懾中國量身定做的。但與印度的其他國產裝備計劃類似,烈火-5型導彈同樣是誕生於雄心之中,但最終卻很可能歸於死亡螺旋 。
國際影響
印度長途彈道導彈「烈火-5」初次試射成功。該導彈射程為5000公里,可攜帶3至10枚核彈頭。西方媒體稱,這標記著印度進入「洲際核導彈俱樂部」,而印度國防部長喝彩這是印度的「偉大時辰」。
導彈研發方案是印度核計謀的要害構成局部。從上世紀80年月開端,印度鼎力開展導彈技能,旨在構成海、陸、空「三基核襲擊才能」。「烈火-5」的成功標記著印度核才能的一次長足提拔。前水師軍官、印度軍事專家PKG hose博士當天稱,印度長途彈道導彈襲擊面覆蓋整個中國是此次導彈試射成功的最大意義。印度智庫「政策研討中間」平安專家BharatKarnad則透露表現,印度終於獲得與中國一致的威懾力。他以為,此次成功試射在交際和政治上的意義在於印度能愈加自傲地和中國打交道。
美媒對「烈火-5」的報道也無一破例都提到了中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稱,印度成功發射了該國迄今為止最為進步、可攜帶核彈頭的長途導彈,新德里但願藉此取得威懾中國的才能。
《紐約時報》報道稱,成功試射「讓印度具有了襲擊北京和上海的才能」,印度從此進入包羅中、英、法、俄、美等具有長途核進擊才能的少量國度之列。
Ⅶ 印度烈火導彈的研發意義
印度一些媒體常常將印度的「烈火」導彈與中國聯系起來。早前印度試射「烈火-3」導彈時,《印度斯坦時報》曾指出,這種導彈是專門針對中國而設計的。如果要對付巴基斯坦,「烈火-2」型導彈便綽綽有餘,「烈火-3」型導彈是一個能把中國大部分地區作為目標射程的導彈。此次《印度防務》在報道「烈火-4」時,使用的標題是《「烈火-4」遠程導彈能打擊中國整個大陸》,認為歐洲的目標也將進入其射程范圍。
一旦「烈火-4」試射成功,印度將成為亞洲地區繼中國之後第二個擁有洲際導彈的國家,極大增強印度的戰略威懾范圍。如果「烈火-4」未來部署印度東部地區,將可威懾西太平洋地區,關島美軍遠程轟炸機部隊和第七艦隊,以及中國、日本、東南亞地區均在其威懾范圍之內。如果「烈火-4」部署印度西部地區,將可威懾歐洲許多地區。如果它部署印度北部地區,威懾范圍可達俄羅斯大部分地區。如果它部署印度南部地區,將可威懾印度洋大部分地區海上目標。
一般而言,洲際導彈可攜帶核彈頭,包括單個核彈頭和多個分導式核彈頭,可對5000公里外的戰略目標實施威懾作戰。印度自1998年進行核試驗以來,加緊發展核武器。據西方媒體披露,印度目前至少擁有60到80枚核彈,最多可能擁有200枚核彈,包括原子彈和氫彈等種類。
印度每枚「烈火-4」彈道導彈造價大約800萬美元,可運載1.5噸核彈頭,包括單個核彈頭或者3個分導式核彈頭,能夠對3個不同的戰略目標實施威懾作戰。
「烈火-4」試射成功後,印度很可能研製射程更遠的彈道導彈,包括8000公里甚至1萬公里的型號。與此同時,印度海軍還將利用「烈火-4」的技術,研製核潛艇配備的洲際導彈,以打造海上遠程威懾力量。
Ⅷ 印度試射的烈火導彈5,發射時向哪個方向發射的,目標設在什麼地方,這么說精確命中目標呢,實際射了多遠,
向南發射,
落到印度洋澳大利亞西部海域,
阿三設了個600KM-1000KM的誤差范圍,只要落在這個范圍內都叫精確命中目標。
實際射了多遠是個謎,落點范圍太大,又沒有全程全海域監測(沒這能力),也沒有回收倉。
現在連再入大氣層後,彈頭能不能承受住高溫,落下來的是不是一堆廢鐵都不知道。
Ⅸ 印度連射兩枚彈道導彈有何目的
2月6日,印度戰略部隊司令部在位於孟加拉灣奧迪沙近海的阿卜杜勒·卡拉姆博士島的綜合試驗場試射了一枚可攜帶核彈頭的「烈火」-1短程彈道導彈。
報道稱,此外,印度在建立海基戰略威懾方面也取得了進展。2017年12月,第2艘「殲敵者」級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下水。這艘新潛艇將能搭載8枚K-4潛射中程核導彈。
Ⅹ 印度烈火導彈的技術水平
射程
烈火-2的射程也是很有趣的問題,此後更是傳出載荷1噸情況下最大射程3500千米的驚人數據。
長徑比過大易誘發彈體振盪
例如由於固體推進技術儲備不足,只能採用SLV3火箭的現成技術,烈火-2導彈使用1米直徑,20米長度的彈體設計,如此大的長徑比很容易誘發彈體振盪,這也為以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對此認識不足很容易產生加強彈體結構就萬事大吉的想法,相信經驗不足的印度開發機構也是如此,盡管有時加強剛度可以減輕振顫,但是同樣有很多時候,簡單的剛度加強反而會導致振盪更為嚴重。
火箭發動機裝填比不高
沿用SLV3的第一級,烈火-2導彈第一級固體燃料約9噸,為端羥基聚丁二烯(HTPB)推進劑,據稱裝填比達到了0.865,這在導彈發動機中並不突出;導彈第二級重量約為4.2噸,同樣為HTPB推進劑;導彈投擲質量約為1噸。
印度一再宣稱將為烈火-2裝備200千克質量的輕量級核彈頭,具有1.5~25萬噸的當量,如果實現,烈火-2將是非常有威懾性的戰略導彈,可惜印度只進行過2輪核試驗,分別在1974年和1998年。
1998年核試並沒有成功
第一次部分成功,設計1.2萬噸當量,實際5千噸當量。第二次自稱取得了完全成功,根據監測,改進後的原子彈1.2萬噸爆破的確取得了成功,但同時據地震監測的數據顯示,爆炸裝置的當量遠低於印度宣稱的數據。
在1998年5月11日氫彈試驗爆破中,氫彈設計當量2萬噸,但是三次試驗只探測到1.6萬噸的當量,除去原子彈的,2次氫彈爆炸總計4千噸當量只能認為實驗失敗。多年以後,參與其中的部分印度科學家終於承認1998年的核試驗並沒有取得預料的成功,他們指出三次氫彈試爆設計總當量6萬噸,其中1.5萬噸是引爆的原子彈,4.5萬噸是熱核爆炸的當量,但是試驗失敗。如此說來,印度在原子彈的設計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氫彈設計還沒有取得成功。
烈火-2目前有槍無彈
至於在烈火-2中程彈道導彈上裝備25萬噸的核彈頭,單純的原子彈爆炸很難實現超過10萬噸的當量,20世紀50年代美英的超大當量原子彈笨重無比,實在不是可以減重到1噸以內的武器,這是物理定律決定的。氫彈尚未成功,小型化更是遙不可及的未來,也即是說印度的烈火-2等彈道導彈現在實際上處於無彈可用的狀態。
烈火-2導彈5次試射2次失敗
2004年在惠勒島導彈試驗場試射取得了成功,這是烈火-2的第三次試射,也是最後的定型測試,隨後烈火-2正式服役。但是2009年5月對烈火-2導彈進行例行的訓練測試時,第一級發動機分離後導彈就偏離了預定彈道,進行了詭異的高夾角蛇形飛行,導致飛行試驗失敗;2009年11月23日印度時間7點50分,烈火-2導彈進行了首次夜間發射,准備證明其具備全天候實戰能力,可惜第一級發動機分離後,導彈進行了不規則的震顫,令導彈軌道異常宣告實驗失敗。
連續兩次詭異的失敗,很可能是長徑比過大的問題導致的,在我國開發DF-2彈道導彈時,簡單的對DF-1進行加長長徑比過長,也發生過類似的問題。從目前的5次試射看,烈火-2導彈的實際能力很值得懷疑,而且不具備在全天候和各種地形條件下的作戰能力。
2014年烈火-1導彈推遲試驗
2014年2月19日,烈火-1導彈計劃從印度奧里薩邦海岸的惠勒島試射。但由於導彈系統的一些技術故障,戰略部隊司令部(SFC)被迫無限期推遲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