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哪些方面在世界領先
印度在葯品研發方面一直處於領先地位,還有軟體領技術行業也是處於領先的,美國有三分之一的軟體工程師都是印度人,印度的電影業也在世界上也是領先排名的。
第一次成功探測火星的國家就是印度。其它的國家很多是花了幾年的時間,經歷過幾次失敗後才成功的,而印度一次就成功了。印度國家的文明是世界第二古老文明。
❷ 印度在航天技術等各領域都領先中國,是真的嗎
你的老師說得太對了,印度在許多領域都領先於中國。就像印度的GDP增長率是7.5%,而中國的GDP增長率只有6.5%,如果兩國都保持同樣的增長率那麼印度只需要50到60年就能趕上中國的GDP了呢,我認為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喲。
所以在政治體制方面,印度也領先於中國。在語言方面,印度講英語的人數比中國多得多。而在印度,衡量一個人的智商主要取決於他對英語的理解程度,所以從這個定義來看,中國在平均智商上也遠遠落後於印度。
❸ 中國與印度誰的航天技術更先進
印度並不是我們想的那麼落後,世界排名前十的富豪居然有4個印度人,實在讓人吃驚。
就現在而言中國航天領先印度,主要是在載人航天方面。按航天技術發展水平,可將世界航天國家分為三個方陣,美國、俄羅斯為第一方陣,歐洲空間局、中國、日本、印度為第二方陣,加拿大、巴西、韓國等為第三方陣。 中國上載人航天飛行取得圓滿成功,成為繼俄羅斯、美國之後世界載人航天俱樂部的第三個成員。因此,中國目前雖然處於航天第二方陣,但與第二方陣其他成員相比又要領先一些。
1963年,印度在頓巴建成了自己的第一個火箭發射台,並發射了一枚探空火箭。1975年4月19日,印度從蘇聯的火箭發射場發射了印度第一顆自製衛星。1980年7月18日,印度首次從本國的發射場,用自製的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衛星,從而成為世界上第六個具有衛星發射能力的國家。
目前,印度衛星的研發和應用技術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已發射各類衛星30多顆。這些衛星在印度教育、衛生、減災、自然資源利用、國防等方面均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與此同時,印度的運載火箭技術也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2001年4月,印度用「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一顆重達2.54噸的通訊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軌道,這標志著印度跨入了世界航天大國行列。目前,印度已擁有4種類型國產運載火箭:「衛星運載火箭3(SLV-3)」、「加大推力運載火箭(ASLV)」、「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和「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
2001年10月22日,印度成功地用「極地衛星運載火箭」把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2002年2月9日,印度航天科學家對印度自行開發的火箭超低溫發動機進行了一次試驗,並取得成功。運載火箭使用這種發動機可以將衛星送入地球上空3.6萬公里的軌道。2004年9月,第二代「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將一顆重達1.95噸的教育衛星送入地球上空3.6萬公里的軌道。而在此之前,世界上只有中國、美國、俄羅斯、法國和日本5個國傢具備使用超低溫發動機發射對地同步衛星的能力。
印度已建立了完備的航天組織機構,僅航天計劃的主要實施機構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就擁有1.68萬人。今天的印度已經掌握了製造和發射運載火箭、人造衛星、地面控制與回收等技術,並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空間研發體系,在火箭和衛星的製造,衛星發射、跟蹤、制導及控制等方面具備了相當強的實力。
據悉,印度內閣已批准一項預計耗資1億美元的無人月球探測計劃。作為計劃的第一階段,印度將於2008年前發射一顆小型環繞月球的無人探測器,並以此為基礎,准備在2015年之前實現宇航員登月。
而印度的整個「登月」計劃將分三個階段進行,首先是向月球發射探測裝置,然後發射登月機器人,對月球進行多項科學研究,最終幫助印度宇航員登月。
在第一階段中,無人月球探測器將攜帶配有紅外線和X射線頻率的高精度遙感裝置。這一裝置與探測器一起將在距離月球100公里高度的環月球軌道運行兩年,這期間,它將勘察月球表面,繪制完整的月球成分地圖和三維地理圖。
目前,有關探測任務的設計和試驗工作已經開始。
❹ 印度的什麼技術最先進
核能技術、空間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海洋技術等領域,印度具有很強的實力。
❺ 印度哪些方面強於中國
第一點是雄心,古人雲非志無以成學,印度不遺餘力的希望控制印度洋以及像東發展,毫不掩飾其稱霸南亞的決心;
第二點是兵員,印度的人口結構更能支持持續長期的戰爭;
第三點是軍事投入,印度花大價錢將其軍隊武裝到牙齒,其真正的軍事實力絕不止我們在網路上看到那些翻跟斗的文藝兵能夠概況的;
第四點是地緣,印度比中國的戰略環境要好的多,進可掌控「世界島」的中央,退可聯合日俄以自守;
第五點是地理,其國土平坦,補給迅速,北方有喜馬拉雅山系為天然屏障,南方德干高原與恆河平原自成天府,其雨季降水量非常大,物種豐富,氣候濕熱,利於本土防禦而不利於進攻;第六點是其政治傳承穩定,除了少部分共產主義勢力和伊斯蘭勢力,其政治基本傳承聖雄甘地一脈,長期穩定;
第七點是經濟發展迅速,可以預見的是印度將來的經濟規模與中國不相上下;
第八點是人才,印度65年來,循序漸進的建立了一套完備的教育制度,印度人才遍布全球,在軟體服務業等行業具有相當優勢;
第九點是外交,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出於制衡中國的考慮尤為扶持印度,且印度周圍,錫金以被滅,不丹、尼泊爾、緬甸、東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等過與印度基本沒有嚴重的利害沖突;
第十點是價值體系,中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盛行,而印度印度斯坦人雖然只佔四分之一強,但其國民多信奉印度教、伊斯蘭教,民族凝聚力強於中國
❻ 印度的軍事實力和航天技術能和中國比么
航天技術中國是全面超過印度的,這個毫無疑問,主要是主席當年高瞻遠矚,中國的航天工業起步比印度早,而且早期投入比印度大。
軍事實力方面分情況了,
核武器中國比印度強,領先10年到15年應該不成問題,
核潛艇方面我們也強很多,還是由於我們起步早,
飛機方面差不多,都不強,飛機的發動機方面都搞不定。空軍方面,中國比印度強一些。
航空母艦方面,印度比我們的確強很多,
我個人覺得整個海軍方面,印度都比我們強一些,
陸軍就算了,我覺得我們肯定強很多。
但是印度的軍事引進比我們方便很多。這個中國很吃虧
❼ 為什麼印度的IT 和醫葯比中國還發達
不要小看了印度。在我們一貫的印象當中,印度就是貧窮和落後的代名詞。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印度在很多方面都領先中國,有的更是遙遙領先,值得我們學習。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印度的電影產業,IT和醫葯研發。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當屬印度的醫葯研發。印度的仿製葯全球聞名,廣受好評。不但價格極其便宜,而且療效與原版葯沒有一丁點的差別。不要以為仿製葯物很容易,仿製葯雖然比原研葯要容易一點,但研發的過程同樣充滿著艱辛和探索。而印度強悍的醫葯研發技術為仿製葯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那為什麼印度的醫葯產業如此發達,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國家的重視,努力和勇氣。提起仿製葯,就要提到印度的葯物強制許可制度,這個制度可謂全球聞名,對那些西方國家的醫葯研發巨頭來說,這個制度簡直臭名昭著,深惡痛絕。但對待那些渴望活下的貧窮的人們,卻是光明,是希望。印度政府曾經因為這個制度,跟西方很多醫葯研發巨頭對簿公堂,但為了本國公民的生存權,印度政府不惜充當「無賴」,不顧本國的國際形象,也要讓民眾抓住這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這確實非常讓人肅然起敬,讓人敬佩不已。除了印度政府,還有一個印度的國家機構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印度的最高聯邦法院,只要有西方醫葯研發巨頭起訴印度政府,聯邦法院絕對會讓它敗訴,法院也承擔了很大的風險。所以,雖然此類國家行為並不是很光彩,但,確實非常讓人敬佩且尊敬。
❽ 為什麼印度一箭可發幾十顆衛星,是不是說明印度火箭技術比中國強
嚴格來說,在印度發射之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航天機構發射過如此多的衛星。印度在2016年6月成功發射了一箭20星,自此開啟了它驚艷世界的征程,中國用長征六號火箭也創造過一箭20星的紀錄,俄羅斯最高紀錄為一箭37星。
更多人認為,印度能把104顆衛星同時發射到太空,那麼它的火箭技術也應該十分先進。此次承擔發射的是印度極軌衛星運載火箭PSLV-C37。印度極軌衛星運載火箭PSLV-C37屬於四節火箭,有固態及液態燃料系統交互使用,第一節為固態推進火箭有138頓重的燃料,直徑為2.8米,其首級火箭推進器是世界最大的推進器之一,它還擁有6枚助推火箭,其中4支在地面就點燃,其他2支則在空中點燃,每支固態輔助推進火箭都有9頓重。
其實,對於航天發射來講,發射衛星的數量多少並代表核心問題。印度這次發射都是將衛星投放到同一個軌道上,航天業內的專業人士都懂得其難度不大。因此航天技術的高低不是只表現在某一個點上,它代表的是一整套復雜的科學體系。
❾ 印度的導彈技術比中國差不少
1、印度烈火5遠程導彈(該導彈算不上洲際導彈)射程5000公里,相當於中國東風5中程導彈(最大射程4000公里,1971年服役)的水平,當然射程比東風5遠了1000公里,但是綜合來說還是一樣水平,比中國1980年服役的東風5洲際導彈(射程1.2萬公里)差了不止一條街。
從這一點來說,印度比中國差40年,一點異議也沒有。2015-1971=44年。
2、中國巨浪1潛射導彈,1982年試射成功,射程2500公里;印度K15海洋潛射導彈,射程750公里,2013年陸上發射成功。比中國至少也相差30年。
3、印度的固體火箭技術由於研製時間早、技術超過中國,再加上印度與俄羅斯聯合研製的超音速反艦導彈,也給印度提供了相關技術,所以印度導彈技術正在收窄。
4、在彈道導彈方面,夠用就行,多少年的差距沒有意義。美國把最先進的和平衛士彈道導彈退役了,老舊的民兵3導彈依然服役。
❿ 印度在哪些方面勝過中國
從兵力現狀來說,印度絕不亞於中國和巴基斯坦。分兵種來看的話,其海軍力量特別突出。印度一直懷有成為印度洋霸主的雄心,在印度洋上的實力僅次於美國,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即將擁有多於一艘航空母艦的國家。
陸軍是其主力,在其130萬軍隊中,90萬是陸軍,在中印爭議的藏南地區,印度在駐扎人數和兵器總量上都擁有戰術優勢,且可以迅速從平時狀態調整為戰時狀態。
空軍方面,印度購買了世界各國先進的武器裝備,實力上除了美軍以外並不亞於其他國家。
但印度也有一些劣勢。第一,其國防基礎工業能力一般。武器進口的多,但消化整合能力不強。其武器國產化率不但低於中國,也遠遠低於美、俄、英、法等大部分主要軍事強國。這意味著,其戰時的可持續作戰能力不高。
最為重要的一點:印度目前是一個趕超型的國家,立志要做印度洋上的霸主,其最大的戰略假想敵就是巴基斯坦和中國,應對這兩個國家可以傾盡全力。但對中國來說,首要戰略重點肯定不是印度,在這一點上,中國和印度並不對等,中國只能用自己的一部分力量來應對所謂的印度威脅,在進行戰略評估時必需將中國的戰略總體能力進行一定程度的「扣除」,才能和印度進行有意義的比較。拿中國的全部國防潛力和印度的全部國防潛力直接比較,對中國和印度都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