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有什麼媒體
報紙,廣播電視,網路傳媒。
B. 印度國家有哪些重要的報紙
發行量排名前三位的都是印地語的報紙。
第一,Dainik Jagran (覺悟日報),發行量高達一千六百萬
第二,Dainik Bhaskar (太陽日報),發行量達一千四百萬
第三,印度斯坦報,發行量一千二百萬。
英文報紙發行量比較大的是
《印度時報》和《印度斯坦時報》,都只有八九百萬份的發行量
還有很多其他語言的報紙。
C. 《今日印度》是家什麼媒體
《今日印度》(India Today)創刊於1975年,是印度的頭號英文雜志。報道國內及全球最新的政治、經濟新聞等。
D. 印度媒體:為什麼中國如此有魅力
印度《商業在線》10月30日文章,原題:如何解釋中國的魅惑?
中國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學者和記者熱衷於談論中國,各種研討會也喜歡關注中國。眼下,中國熱毫無降溫的跡象。對於全球的政府、智庫和學院來說,中國的魅力不可抵擋,這真是前所未有。中國的一舉一動都要受到審視、研究、討論,被寫入書籍、文章、論文、專欄和評論。如何解釋這種匪夷所思的現象?
可以肯定這既跟中國的GDP排名無關,也不是因為中國可能很快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同時,這也和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或美國欠中國億萬美元的事實無涉。這類事的確引起人們的關注,但不能解釋中國所散發的那種真實「魅惑力」。
登山家喬治·馬洛里被問及為何對攀登珠穆朗瑪峰情有獨鍾時,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因為山就在那兒!」事實上,中國就像珠穆朗瑪峰,不僅高聳在那兒,而且在很多方面符合丘吉爾描述俄羅斯的名言———「謎中之謎」。
我們知道有一些規則手冊,數百年來,世界許多國家藉助它們制定國內政策和經濟框架,與外部世界進行地緣政治和外交博弈。但它們都沒法用於預測中國在某個特定環境下的決定或行動。因為中國的規則手冊獨一無二、自成一體。它經歷數千年演變,其規則和習慣根植於內向、自戀、有些多疑和大一統主義的封建社會。同時,它吸收了涵蓋文學、藝術、科學、政治、治國和軍事戰略等人類進步各個方面的燦爛文化。
中國文明充滿活力、韌勁、自信,因自居世界的中央而帶有一絲驕傲。就此而言,沒有其他文明與中國文明接近。正是這種鮮明的中國特性影響其對內對外的行為。只有印度有望理解中國的動機和態度,因為印度過去也曾以駕馭矛盾和復雜性出名。印中暗裡針鋒相對,或許就是因為彼此太了解對方的緣故。因為印度可以說擁有跟中國一樣悠久的傳統和燦爛文化。
近年來外界對中國著迷,究其原因,在於中國調和「不可調和」矛盾的出色表現。近幾百年來,中國飽經瘟疫、侵略和戰亂的蹂躪,又經歷了為維持純粹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而產生的恐怖和騷亂;而現在,中國創造了經濟奇跡和工程壯舉,舉世震驚和欽佩。
中國之謎在很大程度上也跟分析家們未能看透中國發展模式有關。中國的發展模式建立在其所稱的「自由市場社會主義」基礎之上。在這種模式下,外國資本家和投資者與強有力政府的政策專家,結成了一種奇怪但卓有成效的夥伴。
E. 世界著名媒體有哪些
代表媒體:
1)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簡稱AP)
2)合眾國際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簡稱UPI)
3)路透社(Reuters Ltd,簡稱Reuter)
4)法新社(Agence France Press,簡稱AFP)
5) 俄羅斯通訊社(簡寫ITAR-TASS)
6)衛星通訊社(Sputnik news agency & radio,簡稱Sputnik)
7)德意志新聞社(Deutsche Presse Agentur,簡稱DPA)
8)新華社
拓展資料:
1、路透社
路透社的創立者保羅·朱利葉斯·路透(1816—1899年),在哈瓦斯通訊社當翻譯。1849年離開該社,在德國的亞琛設立通訊機構,利用信鴿向布魯塞爾傳遞商業及股票行情,但效果並不理想。
1850年,英吉利海峽海底電纜鋪設成功。第二年,路透於倫敦正式創辦了路透社。其傳播的內容,大部以商業消息為主,訂戶多為銀行家及證券經紀人,後來才逐漸增加政治及外交消息,開始了現代意義上的消息報道。
路透社一開始得不到倫敦報界的支持,處境艱難。如《泰晤士報》便是反對路透社最力的一家。
1858年,倫敦《廣知晨報》在路透的鼓動下,成了該社的第一個報紙訂戶。緊接著《每日電訊報》、《前鋒晨報》、《晨間郵報》、《標准報》等相繼成為路透社的經常客戶。在激烈的競爭面前,《泰晤士報》也不得不採用路透社的消息了。
在得到倫敦報界的支持後,路透社的業務迅速膨脹起來。美國的南北戰爭、歐洲的法德關系,成了其國際報道的重點。同時,路透社還將觸角伸向了未被開墾的亞洲、非洲、大洋洲,並同歐洲其他兩大通訊社展開競爭。
2、美國聯合社
1848年,墨西哥戰爭期間,為了及時報道這場戰爭,紐約市的6家大報成立了一個聯合採訪部。戰爭結束後,那6家報紙又出於共同采訪國外新聞的目的,在聯合採訪部的基礎上,合股組織了「港口新聞聯合社」。
這6家合股人,共租用兩條船,迎接入港的歐洲船隻採訪新聞,所需經費由合股人分擔。1856年,港口新聞聯合社改組為紐約新聞聯合社。此後,紐約新聞聯合社便迅猛地發展起來。
哈瓦斯通訊社、沃爾夫社、路透社的最初出現,是作為以贏利為目的的個人企業來創辦的,與報界並無直接關系。
而紐約新聞聯合社,一開始就是以報紙之間合作社性質的組織出現的;其存在和發展的目的,不在乎營利,而在於為報紙提供消息。
3、法新社
全稱為法國新聞社,成立於1944年,是與路透社、美聯社和合眾社齊名的西方四大世界性通訊社之一。前身是由夏爾·哈瓦斯於1835年創建的「哈瓦斯通訊社」。法新社是西方四大通訊社中資格最老的。
英國路透社創辦人朱利葉斯·路透,德國沃爾夫通訊社創辦人伯恩哈德·沃爾夫都曾在該通訊社工作過並加以仿效創辦了自己的通訊社。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哈瓦斯社的業務迅速發展,僅在巴黎就有工作人員300多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黎淪陷,但哈瓦斯社並未停止工作。1944年8月,巴黎解放,為戰爭所迫而離開新聞社的工作人員紛紛返回。後哈瓦斯社與在抵抗運動中成立的幾個通訊社合並在哈瓦斯社原址上成立了法新社。
同年9月,法新社以法令的形式獲得臨時公共機構地位。法新社名義上是獨立的報業聯營企業,實際上是法國官方通訊社。
法新社領導機構包括三個組織:(1)管理委員會是法新社最高領導機構,委員任期三年,管委會由社長兼總經理主持;(2)高級委員會負責監督法新社章程的實施;(3)財務委員會負責監督預算的執行和財務管理。
法新社業務上分三大部:新聞部、總務部、技術部。而攝影部較小,從屬於新聞部。總社每天通過各條線路用各種文字編發新聞稿。在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新聞稿訂戶約3500家。
1957年1月10日,法國政府發布一項法令,規定法新社應准確、迅速、清晰並完全獨立地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向全世界各地發消息,報道世界政治、金融、體育新聞和傳送各種圖片。報道分別用法、英、西、德、阿、葡文供稿。
其中法文稿11條線路,占所發消息文字的60%,英文稿3條線路,占所發消息文字的15%。英、西、德文稿在總社編譯,文稿在開羅中東社代為譯發,葡文在里斯本和聖保羅翻譯。
4、塔斯社
俄通社和塔斯社都是俄羅斯新聞通訊社的簡稱。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於1992年1月22日簽署命令,在塔斯社與俄新社的基礎上成立俄羅斯新聞通訊社,簡稱俄通社。
同時,俄通社中建立獨立的塔斯社機關,負責協調獨聯體各國新聞事宜。自1992年1月30日零點起,塔斯社播發的新聞稿已正式採用俄通社-塔斯社電頭。
5、新華社
新華通訊社,簡稱「新華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通訊社,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性通訊社。現任社長、黨組書記李從軍,總編輯何平,副社長魯煒、周錫生、周樹春,中紀委駐社紀檢組長劉越,秘書長張錦。
新華社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創建於江西瑞金的「紅色中華通訊社」,1937年在延安改為現名。70多年來,隨著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新華社的職能逐步加強和拓展。新時期新華社主要擔負著黨的耳目喉舌、國家通訊社、消息總匯和世界性通訊社的職能。
履行上述四項職能主要通過三種形式:一是傳統形式的報道,包括文字、圖片、圖表通稿、專線稿、專特稿,國內、國際參考報道等;二是新形式的報道,主要是在新技術條件下興起的網路、信息、音頻、視頻、手機簡訊等業務;三是社辦報刊。 新華社現有工作人員13,000多人。
6、合眾社
合眾社:合眾社全稱為美國合眾國際社,是美國第二大通訊社,國際性通訊社之一,簡稱UPI。美國歷史上著名的商業通訊社。由著名報人斯克里普斯創立於1902年。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發展勢頭強勁。1958 年,與赫斯特創辦的國際社合並組成了合眾國際社。
F. 印度真的有媒體上報道的那麼落後嗎
我覺得印度真的和媒體上報道的,差不多印度這個國家真的是比較落後。
第三就是印度這個國家它種族意識比較重,所以就會有很多的不平等的現象。比如印度國家這個國家,他們歧視女性,女性在他們的生活中是很不被尊重的,印度的法律也不夠完善,所以這個國家不管從經濟還是文化都非常的落後。
G. 新印度報紙和媒體怎麼看中國
去年去印度旅行的時候我常看《印度斯坦時報》(Hinstan Times)、《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這是兩份英文日報,主要城市都有出售。在報攤買這兩份報紙的多數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中產人士和遊客,也就是那些坐得起一等、二等火車車廂的人,而買土著語言報紙的似乎多是中下階層的小店主之類,當然,更多的人不買也不看報紙他們更喜歡看有歌舞劇的電視。 印度媒體有新聞報道自由,我喜歡看他們吵吵嚷嚷縱論天下大事的熱鬧勁。難免,我會特別關注涉及中國的報道、評論,可有點驚訝的是報紙上對中國的看法如此負面涉及中國的環境污染、拆遷爭議之類的新聞我倒覺得正常,畢竟這是中國實際存在的問題,但是我感到驚訝的是很多印度的政府官員、大學教授和評論家對中國懷有的強烈戒備心理,比如,中國參與斯里蘭卡的工程,他們就認為這是中國在印度洋牽制印度,華為在印度出售電信設備也被懷疑有礙他們的軍事安全,他們似乎認為中國人在南亞的每一個動作即使外人看來是商業性的都是針對印度的陰謀。 這些報紙上的發言者一點也不諱言他們最大的假想敵是巴基斯坦和中國,前者似乎正越來越遠地落後於印度,但後者則是個強勁的對手。他們對中國過分在意甚至可以用怨恨來表達,讓他們焦慮的主要是三件事:1962年兩國發生的沖突,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夥伴關系,而現在則是經濟發展方面和中國的比較。 我想怨恨的源頭是1962年,在那次邊界沖突中印度遭到挫敗,但就對那片荒僻土地的戰友而言他們現在並不吃虧。可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總是對最近一次重大挫折耿耿於懷,就像今天在中國不少憤青也對日本有仇視一樣。就我個人的觀點來看,今天的中國和日本並非你死我活的關系,同樣,印度和中國也不是。盡管在國家利益上有局部沖突,但是目前的和平和商業合作對雙方的利益更有好處。比如,盡管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外交關系更為親密,經濟合作也得到政府強力支持,但貿易額卻還不到100億美元,而在全球市場的自發作用下,中國和印度兩國的年度貿易額已經超過了500億美元,各自給對方提供的就業機會、稅收收入是巨大的。 對中印經濟和發展模式的比較不僅僅是印度人喜歡說的話題,實際上《金融時報》、《經濟學家》這些有國際影響的媒體在過去幾年做過很多這方面的報道,這些比較在印度引起的反響要比在中國強烈的多,印度人非常在意裡面提到的內容,比如印度在信息產業上的優勢、印度的民主制度的優劣等等,他們的媒體也經常把孟買和上海做比較。但就我在北京的生活經驗而言,我接觸的媒體圈、文化圈的人士大多對印度並不了解,也沒有和印度比較的慾望,北京、上海人喜歡和倫敦、紐約、巴黎看齊,而不是和孟買、新德里拉關系。 在孟買海邊的小餐館我曾經和從班加羅爾來度假的塔魯探討過這個問題,這位電子工程師並沒有去過中國,但他說的話卻深得我心,他說別太相信媒體上的胡扯,那是新德里的政客和編輯的看法,因為他們需要樹立一個敵人,他們就不斷說那就是我們的敵人,人們相信了,就真的以為有了敵人。 問題是,如果雙方都真的以為對方就是敵人,那可就不妙了。 讓我們無言,他喝了一口咖啡,這是英國人傳入印度的飲料,而我喝馬沙拉茶,茶源自中國,也由英國人在印度普及,不過當地人喜歡煮茶的時候加上牛奶、香料和糖,類似巧克力奶茶,濃稠甜蜜。
H. 世界主要媒體有哪些
世界著名媒體介紹如下:
1、英國金融時報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是由James Sheridan及其兄弟於1888年創辦的世界著名的國際性金融媒體。
該報在倫敦、法蘭克福、紐約、巴黎、洛杉磯、馬德里、香港等地同時出版,日發行量45萬份左右,其中70%發行於英國之外的140多個國家。
2、《世界新聞報》
《世界新聞報》(News of the World)是富商基思·魯珀特·默多克(Keith Rupert Murdoch)擁有的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旗下的一份小開型日報(tabloid)。
《世界新聞報》是星期日版的《太陽報》。《世界新聞報》是全英國銷量最高的報章,2004年後期該報的每日發行量達320萬份。
3、《泰晤士報》
《泰晤士報》(The Times)是英國的一張綜合性全國發行的日報,是一張對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發揮著巨大影響的報紙。
《泰晤士報》隸屬於魯伯特·默多克的新聞集團。長期以來,《泰晤士報》一直被認為是英國的第一主流大報,被譽為「英國社會的忠實記錄者」。
《泰晤士報》在英國國內政治和國際關系問題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被魯伯特·默多克收購之後,有指《泰晤士報》的風格逐漸趨向保守。
4、《衛報》
《衛報》(The Guardian)是英國的全國性綜合內容日報。與《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被合稱為英國三大報。
由約翰·愛德華·泰勒創辦於1821年5月5日。因總部設於曼徹斯特而稱為《曼徹斯特衛報》。1959年8月24日改為現名。
總部於1964年遷至首都倫敦,不過於曼城和倫敦均設有印刷設施。該報注重報道國際新聞,擅長發表評論和分析性專題文章。
5、《觀察家報》
觀察家報是英國創刊最早的星期日報紙。1791年創刊,1976年被美國里奇菲爾德大西洋公司購買,1981年2月25日又易手於烏特拉姆公司。
發行量75萬份。該報是政治文藝綜合性報紙,著重政治、經濟和文藝方面的長篇評論。它與政府、政黨領導人關系密切,因而消息也較靈通。
I. 對於印度的媒體你們有何評價
在印度,英語和印地語並列為官方語言。 印度本土的語言就有400多種,印在鈔票上的本國語言也有14種之多。然而就是在這個有著「語言博物館」美譽的印度,一種外來語言――英語,卻堂而皇之地成為這個國家的「國語」,在印度生根、發芽然後茁壯成長。據統計,有著10億人口的印度初通英語的人超過兩億,是世界上掌握英語人數第二多的國家,僅次於美國,而精通英文的人則有5000萬。不要忘了,印度人口的識字率僅為60%。 由於印度語言太多,而且有的語言之間差別甚大,沒有一個通用的「普通話」,南北同胞要溝通起來還真是個麻煩事。這與中國的北方人聽不懂上海話或廣東話不一樣,因為中國人畢竟在閱讀和寫作上用的是一種文字,只是語言的發音有差異而已。而印度則不同,特別是南方,幾乎每個邦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與相鄰的邦的語言可以說是風馬牛不相及。所以說,多虧了在全國能普及開的「普通話」――英語,使得印度人能夠自由地溝通。
J. 印度有哪些世界品牌
一、捷豹
捷豹(Jaguar)是英國皇室御用的頂級豪華車品牌,1935年誕生,創始人為威廉·里昂斯爵士。2008年3月,福特汽車公司宣布已簽署向印度塔塔汽車出售捷豹和路虎業務的最終協議。
二、路虎
路虎(landrover)是英國一家古老的汽車公司,羅孚(rover)是北歐的一個民族,生產自行車時就使用羅孚作商標名。
2008年3月26日,印度塔塔集團出資23億美元,收購福特旗下的捷豹和路虎兩大品牌,在國際車壇引起震動。
三、manish arora
manish arora是印度設計師manish arora的同名服裝品牌,曾獲得"2004年度印度時裝大獎"之"最佳女裝設計師"獎。2007年manish arora第一次闖盪巴黎時裝周,他那充滿異域風情而又摩登的多彩設計,無論是買手還是時裝編輯都大聲喝彩,這場巴黎處女秀為他在巴黎贏得了極高的聲譽。
四、TaTa
TaTa是一家生產客車、功能型汽車、卡車、大巴和防爆車的汽車的印度公司。2008年1月10日其推出號稱世界最便宜的汽車塔塔NANO,售價在2500美金左右。
五、巴拉特石油
巴拉特石油公司是印度第二大石油公司,也是印度第一個擁有高級信息處理設備並在信息技術方面處於領先地位的國有企業。巴拉特的前身是成立於1860年的標准石油信託公司,早期它與英荷殼牌以及ROTHSCHILDS合並成立了印度 ASIATIC石油公司,隨後又與BURMAH石油公司合作成立了印度BURMAH-SHELL石油儲備和分銷公司.最終在1976年經國有化成為巴拉特石油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