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喜馬拉雅山介紹
喜馬拉雅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世界平均海拔最高山脈)
Himalaya Range, Himalayas, Himalayan Mountains
亞洲雄偉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包括世界上多座最高的山,有110多座山峰高達或超過海拔7,300米(24,000英尺)。其中之一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藏語Qomolangma,西方通稱埃佛勒斯峰(Mount Everest),薩加·瑪塔峰),高達8844.43米(29,017.16英尺)。這些山的偉岸峰顛聳立在永久雪線之上。數千年來,喜馬拉雅山脈對於南亞民族產生了人格化的深刻影響,其文學、政治、經濟、神話和宗教都反映了這一點。冰川覆蓋的浩茫高峰早就吸引了古代印度朝聖者們的矚目,他們據梵語詞hima(雪)和alaya(域)為這一雄偉的山系創造了喜馬拉雅山這一梵語名字。如今喜馬拉雅山脈為全世界登山者們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同時也向他們提出最大的挑戰。
該山脈形成印度次大陸的北部邊界及其與北部大陸之間幾乎不可逾越的屏障,系從北非至東南亞太平洋海岸環繞半個世界的巨大山帶的組成部分。喜馬拉雅山脈本體在查謨和喀什米爾(Jammu and Kashmir)有爭議地區的南迦帕爾巴特峰(Nanga Parbat,8,126米〔26,660英尺〕,世界第九高峰)至西藏南迦巴瓦峰(7,756米〔25,445英尺〕)之間,從西向東連綿不斷橫亘2,500公里(1,550哩)。兩個喜馬拉雅山王國尼泊爾和不丹位於山脈東、西兩端之間。喜馬拉雅山脈在西北與興都庫什山脈和喀喇昆侖山脈交界,在北面與西藏高原接壤。喜馬拉雅山脈從南至北的寬度,在201~402公里(125~250英里)之間。總面積約為594,400平方公里(229,500平方英里)。
地理位置 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它聳立在青藏高原南緣,分布在我國西藏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和不丹等國境內,其主要部分在我國和尼泊爾交接處。西起帕米爾高原的南迦帕爾巴特峰,東至雅魯藏布江急轉彎處的南迦巴瓦峰,全長約2500公里,寬200-300公里。
經緯度:27° 59' N, 86° 56' E (北緯27度59分,東經86度56分)。
㈡ 喜馬拉雅山的特徵是什麼
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它聳立在青藏高原南緣,分布在我國西藏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和不丹等國境內,其主要部分在我國和尼泊爾交接處。
喜馬拉雅山西起帕米爾高原的南迦帕爾巴特峰,東至雅魯藏布江急轉彎處的南迦巴瓦峰,全長約2500千米,寬200千米至300千米。主峰珠穆朗瑪海拔高度8844.43米。這些山峰終年為冰雪覆蓋,藏語喜馬拉雅即冰雪之鄉的意思。
珠穆朗瑪是藏語女神第三的意思。她銀裝素裹,亭亭玉立於地球之巔,俯視人間,保護著善良的人們。她時而出現在湛藍的天空中,時而隱藏在雪白的祥雲里,更顯出她那聖潔、端莊、美麗和神秘的形象。
作為地球最高峰的珠穆朗瑪峰,對於中外登山隊員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攀登目標。
喜馬拉雅山
㈢ 喜馬拉雅山在哪 喜馬拉雅山地理位置
喜馬拉雅山在青藏高原的南緣。
分布於中國西藏、印度、尼泊爾、不丹、巴基斯坦等國家。在喜馬拉雅山中部的北坡,山谷冰川上有世界上最宏偉多樣的冰塔。
雅魯藏布江是中國最長的高原河流,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北麓的格瑪央宗冰川。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43米,是人類證明攀登能力的聖地。
南坡從海拔2000多米的山谷上升到海拔8000多米的山峰。山谷水平距離只有幾十公里,但自然景象變化迅速:下部溫暖濕潤,常綠闊葉林生長茂盛,形成常綠闊葉林帶。
隨著海拔的升高和溫度的降低,喜溫的常綠闊葉樹逐漸減少甚至消失,耐寒的針葉樹逐漸增多,2000m以上的針葉樹為針葉林帶;再往上,熱量不足,樹木生長困難。灌木取代了森林,出現了灌木帶。4500米以上為高寒草甸帶;500米以上是高寒荒漠區;更高處是高山的永久雪帶。
//www.exoplanetwar.com/pic_8d5494eef01f3a298c8c035a8b25bc315d607cda?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㈣ 喜馬拉雅山形成原因
問題一:喜馬拉雅山主要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印度板塊向北漂移,與亞歐板塊相撞,板塊擠壓,亞歐板塊上拱、抬升,形成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
問題二:喜馬拉雅山脈是怎麼形成的? 雄偉的喜馬拉雅山高聳在歐亞大陸上,被稱為「世界屋脊」的珠穆朗瑪峰,就屬於這一山系。那麼,喜馬拉雅山是怎樣形成的呢?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地球科學家現在大體上可以講出它的故事。
盤古大陸的形成和分裂。在5億年前,地球表面已經存在某些大陸塊體,它們在海洋中漂移,後來才逐漸聚合在一起。大約在4.2億或3.8 億年前,現北美洲和歐洲碰撞,並結合在一起成為勞亞大陸。其間,現在的非洲、印度、澳洲、南美洲和南極洲也相互碰撞,並且結合在一起,成為岡瓦那大陸。大約在3.6或2.7 億年前,勞亞大陸和岡瓦那大陸又互相碰撞,並且結合在一起,成為盤古大陸。在2億年前,盤古大陸開始分裂。有人認為,在漫長的地球歷史中,象大陸這樣合而分、分而合的過程,也許曾經多次出現,每次拼合和分離的時間大約5億年。
東亞大陸塊的形成。一個大陸可能由多個塊體組成。中國的華北塊體、華南塊體、塔里木塊體都是古生代以前的古老塊體。在2.5億年前,它們已經互相碰撞,並結合成東亞大陸。在塊體之間由碰撞產生褶皺。之後,青藏高原的羌塘塊體和 *** 塊體,相繼和東亞塊體碰撞聯在一起。直到0.5億年前,印度次大陸才和東亞大陸碰撞。
印度次大陸的漂移。印度次大陸原先是岡瓦納大陸的北緣,後來向北漂移和歐亞大陸結合。在0.8億年前,印度尚未與歐亞大陸結合,漂移速率為每年10cm;在0.5億年前,印度已與歐亞大陸結合弗漂移速率下降為每年4.5cm。印度板塊向北漂移,與歐亞板塊碰撞,不僅推動歐亞板塊一同向北移動,而且俯沖到歐亞板塊下方,使印度板塊的大量物質聚存在歐亞板塊的地殼和上地幔處,產生了全球最高的喜馬拉雅山和大陸中最大的青藏高原。
喜馬拉雅山脈最終形成。喜馬拉雅山脈是印度次大陸與歐亞大陸碰撞形成的。它的形成過程尚有爭論。這里提出一種多次隆起的解釋,並開列一個形成過程的時間表:5000萬年前,當印度板塊向歐亞大陸前進時,在 *** 雅魯藏布江的縫合處,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的下方俯沖,出現第一個俯沖帶;3500萬年前,印度板塊繼續推進,當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接觸時,印度板塊的岩石層發生分裂,地殼仍在雅魯藏布江縫合帶處向下俯沖。由於沖擊的力量,印度板塊的地殼物質受到擠壓,堆積在縫合帶附近,形成山脈,奠定喜馬拉雅山脈的基礎; 2100萬年前,當印度板塊在縫合帶處俯沖的深度達到100km 時,由於歐亞板塊上地幔的浮力太大,該俯沖被迫停止。但印度板塊仍向北遷移,並出現第二個俯沖帶。由於這個俯沖帶的作用,使它上方的地殼隆起,基本形成世界最高的喜馬拉雅山;1100萬年前,由於同樣的原因,歐亞板塊上地幔的浮力,使印度板塊的俯沖帶又被迫停止。印度板塊繼續北上,出現第三個俯沖帶,再一次使喜馬拉雅山隆起。根據這種解釋,喜馬拉雅山脈的隆起不止出現一次,而是多次;並且喜馬拉雅山脈的物質成分,主要是印度次大陸地殼,而不是歐亞大陸上地幔的物質。
問題三:喜馬拉雅山形成原因 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澳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形成的。印度板塊仍在以每年大於5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動,喜馬拉雅山脈仍在不斷上升中,同時還處於板塊邊界碰撞型地震構造帶上。
據地質考察證實,早在20億年前,喜馬拉雅山脈的廣大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稱古地中海,它經歷了整個漫長的地質時期,一直持續到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紀末期,那時這個地區的地殼運動,總的趨勢是連續下降,在下降過程中,海盆里堆積了厚達30000米的海相沉積岩層。到早第三紀末期,地殼發生了一次強烈的造山運動,在地質上稱為「喜馬拉雅運動」,使這一地區逐漸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經地質考察證明,喜馬拉雅的構造運動至今尚未結束,僅在第四紀冰期之後,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還在緩緩地上升之中。
問題四:喜馬拉雅山脈是怎麼形成的呀? 喜馬拉雅山位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兩板塊互相擠壓碰撞,地殼隆起,經過漫長的嘩質過程形成喜馬拉雅山
問題五:喜馬拉雅山脈的成因 通過大陸漂移的假說
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為印度洋板塊和亞歐版塊交界處,
形成擠壓運動
因而形成喜馬拉雅山脈
要贊哦
問題六: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是 答案A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板塊運動的相關知場。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導致日本、台灣等地多火山地震。
問題七:喜馬拉雅山脈是怎樣形成的? 喜馬拉雅山位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
是由於兩板塊互相擠壓碰撞,地殼隆起,經過漫長的地質過程而形成的
㈤ 喜馬拉雅山是空心的內部到底藏著什麼
喜馬拉雅山脈位於青藏高原南巔邊緣,它是中國海拔最高的山脈,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是東亞大陸與南亞次大陸的天然界山,也是中國與印度、尼泊爾、不丹、巴基斯坦等國的天然國界,西起克什米爾的南迦-帕爾巴特峰(海拔8125米),東至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全長2450km,寬200~350km。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是珠穆朗瑪峰,在藏語中,是第三女神的意思,海拔高達8844.43米(岩面高度,而雪蓋高度為8848米)。據相關數據顯示,珠穆朗瑪峰平均每年增高1厘米。
這個結果從某種意義上面說明了喜馬拉雅山下面是存在生命的,但是具體的結論需要深入內部進行勘測,但是目前世界上的科學技術,沒有達到這樣的水平,科學家們會推陳出新,不斷研究。前面說了,科研人員也發現喜馬拉雅山脈的內部存在著水資源,那麼,這些水資源是怎麼來的?是不是在喜馬拉雅山脈形成之初就留下來的?還是形成之後才有的?當然,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恐怕一時半會兒也是不行的,只能等到科學進步之後,對喜馬拉雅山脈進行進一步的勘測,才能回答這個問題。
㈥ 喜馬拉雅山是什麼樣的山
喜馬拉雅山(the Himalayas )
喜馬拉雅山脈位於西藏自治區與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國邊境上,東西綿延2400多公里,南北寬約200—300公里,由幾列大致平行的山脈組成,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在我國境內是它的主幹部分。平均海拔高達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1座,這些山峰終年為冰雪覆蓋,藏語「喜馬拉雅」即「冰雪之鄉」的意思。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 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
喜馬拉雅山脈自南向北大致可分為三帶:南帶為山麓低山丘陵帶,海拔700—1000米左右;中帶為小喜馬拉雅山帶,海拔3500—4000米左右;北帶是大喜馬拉雅山帶,是喜馬拉雅山系的主脈,由許多高山帶組成,寬約50—60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數十個山峰的海拔在7000米以上,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各山峰終年為冰雪覆蓋,呈一片銀色世界。
喜馬拉雅山脈在地勢結構上並不對稱,北坡平緩,南坡陡峻。在北坡山麓地帶,是我國青藏高原湖盆帶,湖濱牧草豐美,是良好的牧場。流向印度洋的大河,幾乎都發源於北坡,切穿大喜馬拉雅山脈,形成3000—4000米深的大峽谷,河水奔流,勢如飛瀑,蘊藏著巨大的水力資源。喜馬拉雅山連綿成群的高峰擋住了從印度洋上吹來的濕潤氣流。因此,喜馬拉雅山的南坡雨量充沛,植被茂盛,而北坡的雨量較少,植被稀疏,形成鮮明的對比。隨著山地高度的增加,高山地區的自然景象也不斷變化,形成明顯的垂直自然帶。
南坡從海拔僅2000多米的河谷上升到8000多米的山峰,河谷的水平距離不過幾十公里,自然景象卻迅速更替:低處溫暖濕潤,常綠闊葉林生長得鬱郁蔥蔥,形成常綠闊葉林帶;海拔升高,氣溫遞減,喜溫的常綠闊葉樹逐漸減少,以至消失,而耐寒的針葉樹則漸增加,在2000米以上為針葉林帶;再往高處,熱量不足,樹木生長困難,由灌叢代替森林,出現灌叢帶;在4500米以上為高山草甸帶;5300米以上為高山寒漠帶;更高處為高山永久積雪帶。
北坡氣候干寒,降水量少,自然景觀的垂直分布的層次也比南坡少得多。
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
據地質考察證實,早在20億年前,現在的喜馬拉雅山脈的廣大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稱古地中海,它經歷了整個漫長的地質時期,一直持續到距今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紀末期,那時這個地區的地殼運動,總的趨勢是連續下降,在下降過程中,海盆里堆積了厚達30000餘米的海相沉積岩層。到早第三紀末期,地殼發生了一次強烈的造山運動,在地質上稱為「喜馬拉雅運動」,使這一地區逐漸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經地質考察證明,喜馬拉雅的構造運動至今尚未結束,僅在第四紀冰期之後,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現在還在緩緩地上升之中。
中國地處歐亞板塊東南部,為印度板塊、太平洋板塊所夾峙。自早第三紀以來,各個板塊相互碰撞,對中國現代地貌格局和演變發生重要影響。自始新世以來,印度板塊向北俯沖,產生強大的南北向擠壓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馬拉雅山地,這次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喜馬拉雅運動分早、晚兩期,早喜馬拉雅運動,印度板塊與亞洲大陸之間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發生強烈碰撞。喜馬拉雅地槽封閉褶皺成陸,使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合並相連。與此同時中國東部與太平洋板塊之間則發生張裂,海盆下沉,使中國大陸東部邊緣開始進入邊緣海-島嶼發展階段。尤其重要的是發生於上新世-更新世的晚喜馬拉雅運動。在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三大板塊的相互作用下,發生了強烈的差異性升降運動,全國地勢出現了大規模的高低分異。差異運動的強度自東向西由弱變強。由於印度洋不斷擴張,推動著剛硬的印度板塊,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向亞洲大陸南緣俯沖擠壓,使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這種以小的傾角俯沖於亞歐板塊之下的印度板塊持續向北的強大擠壓力,在北部遇到固結歷史悠久的剛性地塊(塔里木、中朝、揚子)的抵抗,產生強大的反作用力,使構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殼的重疊,上地幔物質運動的加強和深層及表層構造運動的激化,導致地殼急劇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積大幅度急劇抬升,於是形成雄偉的青藏高原,構成我國地形的第一級階梯。
登山
㈦ 喜馬拉雅山在哪個國家
喜馬拉雅山不屬於任何某一個國家。
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它聳立在青藏高原南緣,分布在中國西藏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和不丹等國境內,其主要部分在中國和尼泊爾交接處。
西起青藏高原西北部的南迦帕爾巴特峰,東至雅魯藏布江急轉彎處的南迦巴瓦峰,全長2450千米,寬200~350千米。據最新測定數據表明,珠穆朗瑪峰平均每年增高1厘米。
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澳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形成的。印度板塊仍在以每年大於5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動,喜馬拉雅山脈仍在不斷上升中,同時還處於板塊邊界碰撞型地震構造帶上。
(7)印度那邊的喜馬拉雅山是怎麼樣的擴展閱讀:
喜馬拉雅山脈最典型的特徵是扶搖直上的高度,一側陡峭參差不齊的山峰,令人驚嘆不止的山谷和高山冰川,被侵蝕作用深深切割的地形,深不可測的河流峽谷,復雜的地質構造,表現出動植物和氣候不同生態聯系的系列海拔帶。
從南面看,喜馬拉雅山脈就像是一彎碩大的新月,主光軸超出雪線之上,雪原、高山冰川和雪崩全都向低谷冰川供水,後者從而成為大多數喜馬拉雅山脈河流的源頭。不過,喜馬拉雅山脈的大部卻在雪線之下。創造了這一山脈的造山作用依然活躍,並有水流侵蝕和大規模的山崩。
㈧ 喜馬拉雅山脈的成因
問題一:喜馬拉雅山是怎麼形成的? 在2.25億年前,這里卻是一片汪洋大海。然而,在距今4000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南面的印度(印度洋板塊)向北面漂移,平均每年漂移6―12厘米。又過了2000多萬年,印度與亞歐(亞歐板塊)碰撞了,印度被擠壓到亞歐之下。在他們的碰撞之處,底層受到強烈的擠壓,產生褶皺,隆起成山,從而形成了最高大的喜馬拉雅山。據了解,這兩個板塊還在以每年5.08厘米的速度互相擠壓,迫使喜馬拉雅山繼續升高,它的主峰珠穆朗瑪峰還在以平均每年約1.27厘米的速度繼續升高。
問題二: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原因什麼板塊和什麼板塊碰撞 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澳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形成的。印度板塊仍在以每年大於5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動,喜馬拉雅山脈仍在不斷上升中,同時還處於板塊邊界碰撞型地震構造帶上。
喜馬拉雅山脈 (梵語:hima alaya,意為雪域),藏語意為「雪的故鄉」。位於青藏高原南巔邊緣,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脈,其中有110多座山峰高達或超過海拔7350米。是東亞大陸與南亞次大陸的天然界山,也是中國與印度、尼泊爾、不丹、巴基斯坦等國的天然國界,西起克什米爾的南迦-帕爾巴特峰(海拔8125米),東至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全長2450km,寬200~350km。
問題三: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是 答案A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板塊運動的相關知場。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導致日本、台灣等地多火山地震。
問題四:喜馬拉雅山主要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印度板塊向北漂移,與亞歐板塊相撞,板塊擠壓,亞歐板塊上拱、抬升,形成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
問題五:喜馬拉雅山脈是怎麼形成的? 雄偉的喜馬拉雅山高聳在歐亞大陸上,被稱為「世界屋脊」的珠穆朗瑪峰,就屬於這一山系。那麼,喜馬拉雅山是怎樣形成的呢?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地球科學家現在大體上可以講出它的故事。
盤古大陸的形成和分裂。在5億年前,地球表面已經存在某些大陸塊體,它們在海洋中漂移,後來才逐漸聚合在一起。大約在4.2億或3.8 億年前,現北美洲和歐洲碰撞,並結合在一起成為勞亞大陸。其間,現在的非洲、印度、澳洲、南美洲和南極洲也相互碰撞,並且結合在一起,成為岡瓦那大陸。大約在3.6或2.7 億年前,勞亞大陸和岡瓦那大陸又互相碰撞,並且結合在一起,成為盤古大陸。在2億年前,盤古大陸開始分裂。有人認為,在漫長的地球歷史中,象大陸這樣合而分、分而合的過程,也許曾經多次出現,每次拼合和分離的時間大約5億年。
東亞大陸塊的形成。一個大陸可能由多個塊體組成。中國的華北塊體、華南塊體、塔里木塊體都是古生代以前的古老塊體。在2.5億年前,它們已經互相碰撞,並結合成東亞大陸。在塊體之間由碰撞產生褶皺。之後,青藏高原的羌塘塊體和 *** 塊體,相繼和東亞塊體碰撞聯在一起。直到0.5億年前,印度次大陸才和東亞大陸碰撞。
印度次大陸的漂移。印度次大陸原先是岡瓦納大陸的北緣,後來向北漂移和歐亞大陸結合。在0.8億年前,印度尚未與歐亞大陸結合,漂移速率為每年10cm;在0.5億年前,印度已與歐亞大陸結合弗漂移速率下降為每年4.5cm。印度板塊向北漂移,與歐亞板塊碰撞,不僅推動歐亞板塊一同向北移動,而且俯沖到歐亞板塊下方,使印度板塊的大量物質聚存在歐亞板塊的地殼和上地幔處,產生了全球最高的喜馬拉雅山和大陸中最大的青藏高原。
喜馬拉雅山脈最終形成。喜馬拉雅山脈是印度次大陸與歐亞大陸碰撞形成的。它的形成過程尚有爭論。這里提出一種多次隆起的解釋,並開列一個形成過程的時間表:5000萬年前,當印度板塊向歐亞大陸前進時,在 *** 雅魯藏布江的縫合處,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的下方俯沖,出現第一個俯沖帶;3500萬年前,印度板塊繼續推進,當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接觸時,印度板塊的岩石層發生分裂,地殼仍在雅魯藏布江縫合帶處向下俯沖。由於沖擊的力量,印度板塊的地殼物質受到擠壓,堆積在縫合帶附近,形成山脈,奠定喜馬拉雅山脈的基礎; 2100萬年前,當印度板塊在縫合帶處俯沖的深度達到100km 時,由於歐亞板塊上地幔的浮力太大,該俯沖被迫停止。但印度板塊仍向北遷移,並出現第二個俯沖帶。由於這個俯沖帶的作用,使它上方的地殼隆起,基本形成世界最高的喜馬拉雅山;1100萬年前,由於同樣的原因,歐亞板塊上地幔的浮力,使印度板塊的俯沖帶又被迫停止。印度板塊繼續北上,出現第三個俯沖帶,再一次使喜馬拉雅山隆起。根據這種解釋,喜馬拉雅山脈的隆起不止出現一次,而是多次;並且喜馬拉雅山脈的物質成分,主要是印度次大陸地殼,而不是歐亞大陸上地幔的物質。
問題六:喜馬拉雅山脈的成因 通過大陸漂移的假說
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為印度洋板塊和亞歐版塊交界處,
形成擠壓運動
因而形成喜馬拉雅山脈
要贊哦
問題七:喜馬拉雅山脈是怎麼形成的呀? 喜馬拉雅山位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兩板塊互相擠壓碰撞,地殼隆起,經過漫長的嘩質過程形成喜馬拉雅山
㈨ 喜馬拉雅山簡介
喜馬拉雅山,座落在中國境內部分,為我國最大的山。做為整個山脈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山和最新褶皺形成的山脈。位於青藏高原西南部,分布在我國西藏自治區與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等國的邊境線上,其主要部分在我國與印度、尼泊爾的交界線上。「喜馬拉雅」,是梵文的譯音,意為雪之家。山東西長約2400公里,南北寬約200-300公里,平均海拔高度為6000米以上,山勢高峻林立,高峰雄偉,超過7000米的山峰有50多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1座。雄踞地球之巔,刺破青天,昂首天外,俯視群山,為萬山之首的海拔8848.1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就聳立在我國西藏自治區與友好鄰邦尼泊爾的邊界線上。
喜馬拉雅山區地帶,在很久以前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地質學上稱為喜馬拉雅地槽。距今約3000萬年左右的始新世末期,地槽底部爆發了一場劇烈的、著名的喜馬拉雅地殼運動,使得久遠淪沉在大海之中的喜馬拉雅升立。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逐步上升,成為「地球的第三極」。據觀察測算,喜馬拉雅山至今還以每年15—50毫米的速度仍在升高。由於喜馬拉雅山脫海成陸很晚,因此,又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山脈。
喜馬拉雅山為青藏高原的南緣,略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山體,其南坡陡峻、險跋,多峽谷,而北坡較平緩,多低山丘陵和盆地。喜馬拉雅山發育有許多現代冰川,面積約為11055平方公里,大部分冰川集中在海拔7000—8000米以上的高峰區。最長的冰川為位於我國境內的西絨布冰川,長22.2公里。冰川融水孕育了諸多河流,成為江河的源泉。喜馬拉雅山南坡系亞洲大河,也是印度的第一條大河——恆河的發源地。恆河是印度的「聖河」,流域區內為印度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我國的雅魯藏布江源於喜馬拉雅山北麓仲巴縣的傑馬央宗曲。雅魯藏布江為我國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其流域是我國酉藏自治區農、林、牧業發展的重要基地。
喜馬拉雅山的隆起,直接影響著我國這一地區的氣候和地質、地理上的變化。西部海拔較高,氣候乾燥而寒冷;東部和東南部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植物繁多;南部谷地,土質肥沃,溝壑縱橫,巍峨瑰麗,桃紅柳綠,富饒美麗,為西藏自治區的主要產糧區。
㈩ 喜馬拉雅山有什麼奇特的自然景色
眾所周知,世界上最雄偉最高達的山脈便是喜馬拉雅山。它在藏語中的意思就是「冰雪之鄉」,它處在青藏高原的南部邊緣,西從帕米爾開始,東到雅魯藏布江的轉彎處,全長一共有2500公里,從中國的西藏自治區一直綿延到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之間,成為向南突出的弧形。
喜馬拉雅山脈上的平均海拔都在6000米以上,比世界上任何山脈的平均高度都高。有40多座7000米以上的高峰;在亞東以西地區,有11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位於中國和尼泊爾邊境的珠穆朗瑪峰海拔為8848.13米,外形像一座金字塔,是世界上的最高峰,它與南極和北極並稱,是地球的「第三極」。
暖濕氣流從一度樣吹到喜馬拉雅山的南坡,使這里雨量充沛、植被也非常茂盛;西北坡比較乾旱,植物也顯得稀少,與南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雅魯藏布江位於喜馬拉雅山的北麓,因為印度洋的暖濕氣流沿著河谷北上,所以谷地內的氣候溫暖且濕潤、森林十分茂盛,在此的農作物一年可以兩熟,水力資源也非常豐富。
山地高度的不斷增加使高山地區的自然景象變化不斷,從而構成了高山地區獨特的垂直自然帶。喜馬拉雅山非常高聳,所以這些垂直的自然帶就十分明顯。海拔2000米的河谷一直上升到8000米的山峰之間的水平距離才幾十公里,可是景色的交替卻是非常迅速:低處空氣空暖且濕潤、森林茂盛、鬱郁蔥蔥,屬於常綠闊葉林帶;到了海拔3000米的地方,氣溫降低,常綠闊葉樹因為喜暖所以在此消失,一些耐寒的針葉樹便在此紮根,形成針葉林帶;再往上升到海拔4000米的地方,熱量明顯不足,樹木生長顯得困難,於是出現了灌叢帶;再高處依次是草甸、地衣等自然帶,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則是終年積雪。所以,如果從山下往山上走,映入眼中的景色,就像從溫暖的華南地區到了嚴寒的極低一般。如此短的距離中,自然景色的變化卻是這么強烈,確實可以稱得上自然界一大奇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