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印度河流域會有兩個汛期
印度河流域出現沙漠氣候——只是印度河流域部分地區出現沙漠氣候,原因之一是夏季西南季風難以到達。
印度河流域有兩個汛期——印度河流域還有一些地區是熱帶季風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受西南季風影響,有些山地地區位於西南季風的迎風坡,所以夏汛是受西南風影響。
② 說出印度洪澇災害的發生月份並分析原因
印度洪澇災害的發生在6月到9月份,這一段時間印度半島受來自印度洋西南季風控制,西南季風帶來豐富的降雨,可能引發洪澇災害。印度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旱季和雨季很明顯,旱季可能發生旱災。
③ 熱帶季風氣候為什麼4月河流水位最低
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全年高溫,分為明顯的旱季和雨季。通常5—10月為雨季,11月—次年4月為旱季。4或5月為最熱月,最高溫一般在38—40℃之間。
在說說4月:雨季結束,河流水位持續下降,到了4月水位肯定最低了;而且4月是溫度最高的月份,蒸發量大,加劇了水位的下降。
④ 印度缺水月是幾月
這個的話,印度缺水月一般是在6月到9月之間
⑤ 印度洪澇、旱災出現的月份、主要季節,並解釋形成原因。
原因: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冬季: 亞歐大陸和太平洋由於海陸比熱容不同,大陸上氣溫低,空氣收縮下沉,氣壓升高.尤其是高緯蒙古-西伯利亞一帶出現一個強大的高壓中心.而海洋上相反,於是海陸之間出現氣壓差異,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風由陸地吹向海洋(同一水平面上氣流總是由高壓吹向低壓,促使水平氣流由高壓流向低壓的作用力就叫水平氣壓梯度力) 但是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風沒有直接吹向海洋,而是不斷向右偏轉.於是整個亞歐大陸東岸冬季就受到偏北風的控制,由於冬季偏北風從高緯大陸吹出,因此寒冷而乾燥.實際偏北風到達南亞時已經偏轉為東北風.並且南亞北部喜山阻隔,地形閉塞,位於冬季風背風坡,冬季風出現焚風效應,變得高溫乾燥.另外本身緯度較低,冬季太陽高度實際仍然較高,因此冬季出現高溫少雨的天氣.
簡單說南亞冬季風的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候特點:高溫少雨.
夏季:本該出現於南半球的東南信風隨太陽直射點北移,使其控制范圍擴大到北半球.而此時由於海陸熱力性質的不同,南亞附近出現低壓中心,東南信風得以繼續向北移動,但是由於北半球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使東南信風風向不斷改變為西南風.西南季風實際由低緯大洋吹來,因此受其控制南亞出現高溫多雨的天氣.
簡單說南亞夏季風成因:氣壓帶風帶隨季節移動.氣候特點:濕熱.
濕季(6~9月)為赤道氣團,在塔爾熱低壓和赤道西風共同作用下,盛吹西南季風,風力強於東亞的夏季風,帶來潮濕多雨天氣,;乾季(11~4月)為熱帶氣團,盛行東北季風,屬於熱帶信風,伴隨乾燥天氣。在西南季風建立以前,即在雨季來臨之前,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寮國及越南北部除外)是氣溫最高的時期——熱季(一般為3~5月,5月最熱)
⑥ 印度河汛期發生的時間及原因
印度河流域屬於亞熱帶氣候,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點,但由於東北部高山山脈的影響,使氣候通常介於乾燥與半乾燥、熱帶與亞熱帶之間。一年分為四季:12~翌年3月為東北季風季,氣溫低、降水少、濕度小;7~9月為西南季風季,降水多,雷暴多,濕度大,是全年的降雨季節;4~6月是東北季風向西南季風轉變的過渡期,又稱熱季,空氣乾燥、溫度高;10~11月是西南季風後退季,也就是西南季風向東北季風的過渡季節,降雨少,晝夜溫差大,但季節比較涼爽。流域內最高氣溫在45℃左右,最低氣溫在零下15℃左右。平均年降水量約300mm。
從河源至河口,印度河地區年降雨量在125∼500公釐(5∼20吋)之間。除了巴基斯坦山區部分外,印度河流域均在次大陸最乾燥的地區。西風冬季掃過上印度河流域,帶來102∼204公釐(4∼8吋)的降雨量——這對於小麥和大麥的生長極為重要。流域山區降水形式主要是雪。印度河水的一大部分是由喀喇昆侖山、興都庫什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融雪及融化的冰川提供的。季風雨(7∼9月)提供其餘水量。印度河流域氣候包括信德和下旁遮普的半沙漠氣候與科希斯坦、罕薩(Hunza)、吉爾吉特、拉達克及西藏的嚴酷高山氣候。北部1月氣溫低於冰點,而在信德和旁遮普,7月氣溫最高約為38℃(100 ℉)。雅各布阿巴德(Jacobabad)是地球最熱點之一,位於上信德印度河西面,常常記錄到夏季最高溫度49℃(120 ℉)。
印度河水系的主要河流以融雪為源。其流量在一年中的不同時期迥然有異︰冬季(12∼2月)流量最低,春季和初夏(3∼6月)水位上升,雨季(7∼9月)洪水出現,偶有蹂躪性暴洪。印度河及其支流所有的水都是在其流域上游山區獲得的。所以,它們在流出山麓時流量最大,在平原上幾乎沒有地表水流匯入,倒是由於蒸發和滲漏而大量失水。另一方面,在雨季之後時期,滲漏也可增加一些水。在印度河主流中,水位從12月中旬至2月中旬最低。此後河水開始上漲,最初緩慢,而在3月底較為迅速。高水位通常出現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此後河水急遽下降,直至10月初,水位開始較為平緩地減退。印度河年水量約1,440億立方碼——略多於印度河水系總水量的一半。傑赫勒姆河與傑納布河合計水量約為1/4; 拉維河、貝阿斯河與蘇特萊傑河合計水量構成水系總水量的其餘部分。
大量的地理與歷史證據表明,自文明發端以來——至少從4,000年以前的摩亨約-達羅(Mohenjo-daro)時代以來——印度河從南旁遮普至海濱一段一直在改道。
印度河地表徑流一部分來自高山融雪,一部分來自季風降雨,前者變化較少,後者隨氣候而變化,但年徑流量的變化也不大,據1940~1975年的統計,印度河(不包括薩特萊傑河)的年徑流量,以1959~1960年最大,達2297.20億m3,以1974~1975年最小,為1184.64億m3。徑流的年內變化較大,4~9月的雨季平均水量佔全年的84%。
據1924~1978年實測資料統計,印度河干支流發生了多次洪水,其最大洪峰流量為:1955年薩特萊傑河洪峰流量16891m3/s,其支流比阿斯河最大洪峰流量14160m3/s。1955年拉維河,洪峰流量19244m3/s;1957年傑納布河瑪沙拉站洪峰流量31120m3/s;1929年傑赫勒姆河曼格拉站洪峰流量31120m3/s;1942年印度河上游洪峰流量23122m3/s;1973年傑納布河洪峰流量28300m3/s,印度河下游洪峰流量30500m3/s,巴基斯坦淹地360萬hm2,受災人口800萬。1976年印度河下游,蘇庫爾站洪峰流量33988m3/s,相當於50年一遇洪水。1976年洪水淹沒了809萬hm2土地,沖毀房屋1000萬間以上,死亡425人。
⑦ 印度河水系流域圖
印度河流域屬於亞熱帶氣候,具有季風性。4.5月份,灌溉用水多。或者乾旱引起的。水位低,有時高出兩岸,說明雨季來的早。雨量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