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和印度兩國外交關系不好的根本原因
國家間關系好壞親疏,從根本上來說都是因為國家利益。尤其是冷戰結束後,國際關系中意識形態的因素大幅減少,國家利益更加凸顯。
印度曾經長期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統治期間,印度的政策是向南擴張以控制印度洋,向北則控制喜馬拉雅山區諸國,防範俄國的擴張。英國殖民勢力撤出後,這樣的戰略方針仍然在印度占據著主導地位,只不過「北防俄國」變成了「北防中國」而已。同時印度繼承了英國所劃定的所謂「麥克馬洪線」,非法侵佔中國領土,甚至長期不承認西藏是我國領土,對我國提出了無端的領土要求,並試圖通過武力來鞏固其非法所得領土。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就是這樣打響的。此外,印度一直希望能夠成為世界性大國,爭奪在南亞乃至整個亞洲范圍內的主導權,而中國悠久的歷史,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在世界上尤其是亞洲范圍內的巨大影響,一直讓印度很是羨慕和嫉妒。再有一點,就是中國一直對巴基斯坦提供各類援助,而巴基斯坦與印度因為「克什米爾」問題一直關系緊張。
不過近來中印關系還是有了不錯的發展。2003年印度總理訪華時明確承認了中國對西藏地區的主權,中國則支持印度「入常」,兩國之間找到了共同的利益所在。因此,中印關系裡,合作和競爭兩方面的因素會長期並存,但隨著印度逐漸以務實態度來處理對華關系,加上中國不斷提升的綜合國力和影響力,中印關系中合作將日漸成為主流。
2. 印度是信佛的國家卻又為啥不幫助中國
首先,創立於印度的佛教在13世紀就在印度滅亡了,現在印度的佛教是從其他國家反傳回去的,目前佛教在印度只佔千分之五,所以印度不是信佛的國家,印度主體宗教是印度教,佔百分之八十六,再說印度為什麼不幫我們,中國國土面積960萬,人口14億,年GDP 99萬億,印度國土面積298萬,人口13億,年GDP2.7萬億,那麼,實際情況是只有中國31%大的國家,養活著與中國基本一樣多的人口,但僅僅創造出中國3%的收入的國家,指望他是很難得,應該說他們的確自顧不暇,而且印度也在面臨經濟崛起,在同一區域里競爭,它的最大競爭對手就是中國,客觀上不允許他們幫助我們,印度自獨立以來,一直視中國為假想敵,所以,不要在意印度是否幫助我們,我們所資助的巴基斯坦,時刻牽制著印度的手腳,我們實際上都不屑於將他當做正式的對手;
3. 為什麼印度永遠無法與中國相提並論,看李光耀的臨終
因為,中國的現行的政治體制,還延續著歷史上秦漢以來的體制精髓,雖然在表面上是一個外國名稱的幫派組織主政,但在政治和社會的體制上始終貫徹或延續著中國帝國社會歷史的體制(統)屬,又稱體(統)。
在這個體制下,有著強大的(統)一行為的意志力,在一個目標上可以提調舉國之力施為,以壓倒一切的勢力施之以暴風驟雨之勢改變一切。
而印度則無法享有這樣的優越條件,歷史上的印度成為(統)一的中央集權制時代很短暫,宗教信仰多而雜,沒有形成始終如一的信念,且在英國的(統)治中形成了依賴性,導致了印度語和英語並存多重語言下思維的多重化,從而形成了缺乏戰略性的深遠思考限制而表淺的即時性思維慣性,只顧眼前利益而不考慮長遠發展,這種缺乏歷史思想意識底蘊的狀態,嚴重的限制了印度舉國勢態延續的形成。
所以,當中國與印度在沒有外部勢力的干擾下進行較量,很顯然印度會處於絕對的弱勢之中而永遠無法與中國相提並論。
... ...
而新加坡的開國元首李光耀,是純正的來自於中國大陸的真華人,且在思維意識上還保留著較早的傳(統)性,沒有現代中國大陸人被外國思想(統)治的干擾,具有黃土高原人所特有的認識事物的分辨能力,因而在很多的事情上、尤其是在政治方面,有著獨特清醒的認識與分析,對於全球的各主流勢力的發展走向有所掌握。
是而,在中國和印度的問題上的看法,也是有著獨到之處的。
譬如:
「在中國,地方政府得聽從中央的指示。整個國家以一致的步伐向前邁進。但印度的內部差距太大,無法像中國一樣在單一制度下保持(統)一」。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是享譽世界的知名政治家,他對於世界各個國家的未來都有著很獨到的預測。
李光耀還較完整的保留著「人不與獸交」的生物種屬觀念,拒絕根其他種族通婚配偶,這在二戰後的創建新加坡率華人歸於一隅,便可體現的很清晰真切,他主張純粹的黃土高原人是全球人類文明的源泉,雜交者便會失去這樣的優勢。
... ...
因此,中國與印度相比較的話,他們在根本上就不是一個重量級的,類似於成.年人跟嬰幼兒比摔跤,優劣態勢不可同日而語。
4. 印度為什麼和中國過不去
歷史雖然中國的佛教是從印度引過來的,可是在那些朝代上,中國跟印度也沒什麼過不去的,印度的釋加摩尼佛是我們中國的如來佛。可如今呢,特別是在近代。中印同樣被侵略過的,同樣是人類歷史文明做出貢獻的國家,本應該是同病相憐。可如今的中印總是因為這樣那樣的事鬧別扭!本來我們應該是2個國家一起面對以美國為首的強大的西方軍事壓力。可惜啊!印度是軟體上是全求有名,中國是世界工廠,如果能好好相處的話。相信美國的亞洲特別是中印周圍的國家的干涉或者進入是很難的,可是呢,你以為美國在日本的駐軍就是針對中國,難道就沒有想壓制你們印度嘛。難道中國在那場戰爭中反讓你們印度認為中國怕了你們嘛難道你們以為你們的餓那烈火導彈真的能打贏中國的導彈,難道。。。。。。。,最後一個,難道你們真以為跟中國打仗,中國的三軍是象你們的佛一樣是吃素的嗎??別把你們的國內政治因素,而把中國當作你們的籌碼。你們記住了,中國人起碼別的不敢說,陸軍戰,在中國的歷史上還沒怕過誰!!!!!!!!!可憐的阿三民族。考慮好你們自己的民族前景。再來跟中國比拳頭。真以為自己那麼厲害的話,那來吧!我們等待著這場戰爭。誰輸誰贏打了再說吧!
同為發展中的大國(包括領地與人口),和中國的領土劃分存在爭議,印度人好張揚,不務實,不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導致國防自產能力、公路學校等公共設施極不健全,雖然有廉價勞動力,但相較中國四通八達的道路,一流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外企還是傾向於中國投資。舉個例子,印度國防基礎設施建設相當落後,武器自產能力嚴重不足,卻拿那麼多錢搞航母。
中印崛起使世界向東轉是當前輿論的一個熱點。從目前的國際地緣政治現象上來看,確實有這樣一種可能性。然而,目前的現象只是一種表象,並不能從根源上說明問題,更不是未來的預演。
誠然,現今的中國和印度都處在一個崛起的過程中。由於中印兩國國家規模巨大,這個崛起的過程對於世界地緣政治格局有著不可忽視的改變。只是,僅僅這樣並不足以使世界向東轉,充其量也就是讓世界向東看。至於是不是向東轉,還得看未來兩國的走向。
輿論對於中印的看法很多。有說雙方對抗,也有說雙方合作,但大多數似乎多對中印兩國的前景非常樂觀。因此龍象共舞往往被世人津津樂道。甚至於忽略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基本要素,即封閉實力體內的必然斗爭。
從地理角度而言,中印是封閉實力體系內的一二號國家。因而,當雙方強大到一定程度,就必然發生實力的碰撞。這種碰撞不一定是戰爭,而是一種分出勝負的過程。政治、軍事、經濟的全方位比拼,直到一方確信自己不再有可能贏得這場較量,並向另一方輸誠。畢竟,在亞洲這個原本廣褒的空間內,很難容下兩個世界超一流國家。如果有一方登頂,另一方必然只能仰望神壇。好比歐洲,在美國真正崛起前戰亂不斷。狹小的歐洲確實很難容納那麼多世界超一流強國。總得角逐出誰登頂,誰成為神壇下的墊腳石。當美國崛起成為超級大國之後,歐洲國家倒是能夠更為平和地相處。歐洲走向和平的本質是歐洲國家的實力溢出慾望變小了,更為可控了。
因而,當中印能夠使世界向東轉的時候,他們就將不得不面對這種決定性的較量。不會有兩個主導者同時存在。否則,其結果只會是誰都成不了主導者。雙方的精力都集中在狹小的利益空間之內,就不會有更多的力量去影響世界。不能對世界發揮不可替代主導作用,世界就不存在向東轉這一說。
正因為當前中印的實力還沒有真正到達能夠使世界向東轉的層面,才會有中印崛起使世界向東轉的構想。這種構想,不可能以人們想像的方式呈現出來。如果說,中印崛起會使世界向動轉,美國也不可能扶植印度對抗中國。主觀意圖看似可變性極大,卻不得不受到客觀因素的極大制約。換言之,不是中國和印度向要合作就能夠合作的。誰忽視歷史規律的車輪,誰就得為此付出代價。
就當前而言,印度實力的每一分增長都是對於中國成為世界主導力量的牽制。同時也可以認為,印度的崛起拖累了世界向東轉的進程。世界的中心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概念,而是綜合了經濟、軍事、文化等各種軟硬因素而共同構成的政治影響力。而一個國家是否感到安全,是否具有優越感,又恰恰是看其與周邊國家的力量對比。由此,中印兩個國家,很難找到一條雙方都滿意的解決辦法。如果說,生存權是互不相乾的,發展權是可以和諧共存的,那麼繁榮權,就幾乎不可能同時存在於中印兩個如此大規模的相鄰國家。就他們互相之間的對比來看,只會有一個國家取得最終的繁榮,而另一個國家,將不得不等待下一輪的戰略契機到來。
未來應該是這樣,要麼中國崛起使世界向東轉,要麼印度崛起使世界向東轉。中國和印度共同崛起,還要使世界向東轉的說法,最好當成一個美妙的童話。體系內只需要一個核心進行力量整合。現今歐盟在整合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就是前車之鑒。
美國人也很清楚中印的力量對比。因此,在與中國進行競爭加合作的同時,對於印度,美國就是幫助了。美國需要在亞洲地區,在中印之間出現一種均勢。印度在實力上落後太多,自然就需要美國的幫助。當然,這種落後並非單靠美國的幫助就能夠實現趕超。美國還會讓印度感覺到他願意借力給印度。在這個前提下,綜合美國的物質幫助,印度產生一種油然的自傲情緒也就不奇怪了。他忽然覺自己確實有資本挑戰中國的潛在主導權,於是便選擇與中國就未來的歸屬權進行一番較量。
除非中國讓出未來,否則這種較量在美國的推波助瀾下就是宿命。換言之,這不僅僅是一場中國與印度的較量,更是一場中國與美國的較量,不能突破美國的均勢戰略,中國也沒有資格站在世界的舞台的頂端。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均勢戰略在印度身上實行還有其特殊性。印度龐大的國家規模決定了其對美國同樣是一個威脅。同時,印度從意識形態層面來說是處於西方體系內的。這就意味著,印度實際上也可以算做西方封閉體系的一員。由此讓美國產生了一個比中國更大的顧忌。即印度的實力發展到一定層面,其不僅僅是在地理范疇的封閉體系內挑戰中國的主導權,其同時還將在意識形態范疇的封閉體系內挑戰美國的主導權。如果說中國崛起,對美國來說是世界主導權的分割,那麼印度崛起,對美國來說就是世界主導權的更替。中國的挑戰是代表一個新的體系的崛起。印度的崛起,則是追求集成當前的美國分配體系。這一問題,在當前看來並不明顯。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中國實力的增加,美國繼續執行均勢戰略的風險將以幾何倍數的形式增長。如果確實要在中國崛起與印度崛起之間進行一個選擇的話,相信美國寧願選擇中國而非印度。
印度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一個硬傷。他牽制和挑戰中國,事實上在阻礙實力流自大西洋流向太平洋。由於當前世界的主導者是美國,實力流也必然選擇美國周邊流動。與實力流向太平洋方向流動相比,美國不可能接受實力流向印度洋方向流動。如果這種假設發生,則美國將淡出世界主導者的行列,而不僅僅是當前面臨的主導權被分割的可能性。從實力流規律上來說,中國不首先成為世界的主導者,印度就無從成為世界的主導者,一點機會都沒有。當今世界的主要經濟交互平台是海洋,以海洋為基礎才能實現實力流的大規模轉移。實力流的孕育和轉移絕對不會是憑空的。印度試圖挑戰中國的主導權,換句話說甚至是在挑戰客觀規律,挑戰美國的底線。即便印度於不可能中找到可能,在沒有新的主導者分割美國主導權之前,美國絕對有能力也有決心去阻止上述假想成為現實。
由此可見,印度成為世界向東轉這個歷史進程主導者的想法,至少在當前一個歷史階段下是沒有機會的。來自客觀和主觀的因素共同限制了印度崛起的程度。他沒有什麼機會在這個時期成為世界超一流的政治核心。如果說中國能夠使世界向東轉,並成為超一流強國,那麼印度的最高成就,也僅僅是世界一流國家。中國不能拉開這樣一個差距,就無從談起世界向東轉。反之亦然,印度要使世界向東轉也必然要拉開與中國的差距。
5. 印度為什麼老跟中國過不去
一直以來,印度就把中國當作競爭對手,兩國十分相似,同樣都是文明古國、同樣在亞洲大陸、同樣都人口密集、且同樣都是發展中國家。於是印度總覺得中國能做到的他也一定能,但事實上,印度的發展遠遠不及中國。
而且印度正受到西方國家操縱加入「反華游戲」,諸如美國領導的「印太戰略和四方安全對話」,印度已經成為西方國家堅持不懈、咄咄逼人、陰險狡詐的政策的一個目標。
中國不計前嫌伸出援手
印度政府在疫情初期拒絕了中國的幫助,認為憑借著本國的國力可以安全帶度過這次疫情,但事情的發展並沒有像印度所想的那樣發展,疫情大規模爆發,單單憑借印度現在的醫療資源已經無法應對現在的局勢。面對印度疫情緊張、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中國也展現了大國的風度,雖然此前與印度有很多不愉快,但是面對疫情,中國還是選擇了以大局為重。
可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印度媒體卻在背後下 「黑手」,試圖給中國抹黑。印度向中國購買制氧機的時候,印度媒體宣稱中國存在故意哄抬物價的情況,事實上的情況卻是,印度本土的一家公司從中國買來的制氧機故意抬高價格,賣給當地的患者。
不僅如此,印度的某些媒體還對中國生產的制氧機進行抹黑,並找出所謂的證據證明其真實性,但中國製造的制氧機在歐美的市場上得到了認可,並不存在印度所說的出現質量不過關的情況。所以,印度媒體口中的「真相」,外界自然也能分得出真假。
6. 中國與印度始終存在邊界領土爭端,為什麼中印邊界問題經過多次談判卻始終無果
中印之間的矛盾,主要是印領異人過度澎脤領土擴張政策引起,占我藏南九萬平方公里,及西段侵佔我四點五萬平方公里拉達克地區,及邊境一些領土引起的,多次談判,一直不放棄,不讓步,態度強硬,導致談判無果的!完全由印方引起!印應承擔這一切責任,及到起的一切後果!現在,正不斷加強該地區的國防實力,增兵該地區,企圖以武力強化那裡的軍事壓力。叫囂印己不是62年的印度,威協我國,司馬昭之心招然若揭!
7. 中國和印度的關系為什麼一直不太好
由於中印兩國在藏南地區的邊界問題還未解決,所以說,兩國關系始終保持一種不冷不熱的狀態。
8. 中國和印度關系怎麼樣
中印尚有領土爭端
又同為發展中大國
民族、文化也截然不同
曾今有交戰歷史
貿易摩擦不斷
中國和印度的宿敵巴基斯坦關系非常好
印度親美 是美國亞洲戰略包圍中國的棋子
綜上所述:中印關系很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