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有什麼軍事家

印度有什麼軍事家

發布時間:2023-01-04 19:32:03

Ⅰ 請問印度歷史上有沒有什麼名將啊感覺印度半島上的民族沒什麼戰鬥力啊,總是被侵略。

古印度史詩《摩訶婆多羅》賞析
如果大家要問我《摩訶婆多羅》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我可以毫不猶豫的回答——「人物」。整個大史詩登場人物有數千個(看看比《三國》多了多少倍?),重要人物數百人,光稱得上主角的人物就有十多人。更可貴的是這些人物幾乎個個都性格鮮明,而且不象其他古代著作那樣喜歡將人物臉譜化,幾乎正義的人物都有邪惡的一面,而邪惡的人物也有善的一面。頗類似《銀河英雄傳說》的人物刻畫方式。

毗濕摩可以說是史詩中品格最高尚的英雄。幾乎一生都在為他人犧牲。為了父親的幸福,他放棄了王位與愛情。放棄權利的他,卻負擔起國王和撫育王室後人的全部責任。無論是般度一族,還是持國一族,都視他為親生爺爺。雖然他有無數機會奪取權力,但他從來都沒有這樣做。哪怕他採取了一切辦法來遏制難敵一夥的邪惡行徑,也沒有選奪權這條路。就這一點來說,毗濕摩很象楊威利,處於權力的中心,卻又不願違背自己的原則,利用權力去消滅自己討厭的東西。因為在他心中國家利益重於一切,內亂是他最不喜歡看到的。但內戰爆發時,他又象一位普通的俱盧戰士那樣參加了他最喜愛的孫兒——般度五子的敵對陣營,可以這么說,一開始他就打算讓自己成為舊帝國的陪葬品。毗濕摩的死亡,也是大史詩寫得最細致最動情的死亡。他的死亡超越了戰爭,雙方的戰士都脫下鎧甲向他致敬。象般度五子和持國百子這樣的夙敵竟然站在一起也沒有刀劍相向。可以這么說,盡管毗濕摩並沒有任何子嗣,但他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卻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父性。

般度五子也是史詩的核心人物。其中偕天和無種形象稍嫌單薄。但貢蒂的三個兒子卻個性鮮明。感覺上很象「劉關張」。

堅戰是正義的化身。在五子中最仁厚,也最有政治才能。(治理天神城就是最好的證明)因為他的仁慈,戰爭中他的戰車車輪從不落地,從來都是一塵不染。可是史詩並沒有將他臉譜化。他和其他四個兄弟被流放十三年,就是因為他嗜賭如命的惡習造成的。他甚至毫不猶豫的用兄弟和妻子作為賭資,眉頭都沒眨一下。此外,在置老師德羅納於死地的最後關頭,他撒了一句謊,這也是正法所不允許的。(當然那瞬間他的戰車也落到了地上)准確的說堅戰是一位亂世梟雄,仁慈只是他披的外衣。試想沒有他的默許,阿周那和怖軍怎麼敢殺那麼多人?

阿周那是史詩最著力刻畫的一位文武雙全的大英雄。處世冷靜,作戰勇猛,義薄雲天,頗似武帝爺關公。是般度軍萬年不變的第一勇士。雖然史詩後期,他的兒子激昂在武勇方面有超越他成為第一勇士的趨勢,但激昂再勇猛也是他的兒子。我個人認為,他最出彩的並非殺死了無數的名將,或是擁有第一勇士的美譽,而是為了對抗世俗成見,毅然向放牛出身的妙賢伸出罪惡的黑手。打破了王子必然娶公主的老套情節。

怖軍是一個很率真很粗暴的角色。他殺死魔王希丁波後,接著就強娶了他的妹妹。在淪為奴隸時,還咆哮著要砸爛主人難敵的屁股;大哥堅戰把兄弟們的自由押上賭桌時,他是唯一一個敢跳出來要燒掉堅戰手的人。(要知道堅戰在五兄弟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流放期間,般度五子寄居在摩差國。摩差國王後的哥哥空竹無理調戲黑公主,包括堅戰和阿周那在內的四兄弟都不敢吭聲,因為害怕被難敵發現行蹤壞了大事,可是他卻不管,乘著黑夜暗殺了空竹,惹來一大堆麻煩。

黑天也許是史詩中最核心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表面上他是正法的守護者,可是實際上卻是一個徹徹底底的道德背離者。平民出身的他,具有很強的反抗精神。作為一名民族英雄(雅度族)他對抗過因陀羅、濕婆,殺死了無數由他們撐腰的神仙妖怪;作為一位哲學家,他逆印度傳統的遁世與苦修哲學而行,奉行入世的行動哲學,時常嘲笑用遁世來表現自己清高的那些賢哲。他動員阿周那參戰的講話——《薄迦梵歌》(《神之歌》)已經成為入世行動哲學的經典之作。作為一位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尊崇的是手段服從目的,根本不在乎手段是否符合正法或道義。俱盧軍的幾任統帥幾乎都死於他的詭計。連最無恥的難敵都罵他是無恥之徒。作為傳統守護者毗濕奴大神的化身,竟然以這樣的叛逆形象出現,這就可以看出在列國時期印度人思想的解放程度。

迦爾納和難敵可以說是史詩中的兩個第一反派。但這兩個反派卻被刻畫得十分立體與豐滿。甚至超過了許多正面人物。

迦爾納名義上是光榮的太陽神之子。實際上卻是一個被遺棄的私生子。原本應該與般度五子享受同樣待遇,(本應是般度六子的老大)可是因為被遺棄,從小就遭到社會不公的待遇。這使他對藐視自己的上層貴族恨之入骨。他恨阿周那,只因為自己擁有與他同樣的才能,卻因為出生被人輕蔑。他自卑又自負、心胸狹窄、心狠手辣,卻又很重信義。在最後關頭也沒有背叛對他有知遇之恩的難敵。因陀羅就是利用他藏在內心深處的善良,化裝成一個可憐的人,騙走了他從娘胎里帶來的「光輝之鎧」與「太陽神耳環」,(這兩件寶物是他父親太陽神送他的戰無不勝的保證)交換了一件只能用一次的「因陀羅至寶」。在恆河邊他向母親貢蒂發誓不殺一個親兄弟,可是最後卻被親兄弟阿周那殺死。生活中他是一個被命運扭曲的小人,在戰場上卻又是一位光明磊落的戰士。

難敵應該算是一位亂世奸雄。一方面,在他身上凝聚了許多人性的丑惡面,比如貪婪、殘忍、嫉妒。但同時他也善於拉攏人心,以及擁有作為戰士的英雄氣概,頗有霸者之風。是一位很有才能的領袖。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史詩——《摩訶婆多羅》。當我閱讀完時,不由得掩卷長嘆,驚嘆於古印度人奔放的思想、以及浪漫的情感。它描述的故事和人物,絕對不比我們現在津津樂道四大流行幻想小說《銀河英雄傳說》、《亞爾斯蘭戰記》、《羅德島戰記》、《龍槍編年史》差。

Ⅱ 世界最偉大的軍事家排名

孫子...世界史上最偉大的十大統帥 排名 姓名 國家及身份 1 拿破崙 法蘭西第一帝國締造者、軍事家、政治家 2 漢尼拔 迦太基統帥、戰略家 3 愷撒 古代羅馬...

Ⅲ 印度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一、阿育王(公元前272年—前242年在位)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國君,曾經建立起古代印度最大的帝國,版圖幾近南亞次大陸的全部。《阿育王經》等數部漢譯佛典中載有大量關於他的生動故事。他是通過激烈的爭權之戰弒兄而得王位的,後又於公元前260年(一說262年)發動了殘酷的征服羯陵伽國的戰爭,造成了數十萬人傷亡。

巨大的災難帶給他沉重的精神負擔,終於使他幡然悔悟,決定改行和平國策,宣揚「正法」。「正法」以少行不義,多做善事,慈悲、慷慨、真誠、純潔為要旨,集中體現了當時優良的宗教道德。執政中期,他皈依了佛教。

阿育王自己亦身體力行,廣泛會見不同派別的宗教領袖,並向他們布施。他甚至為被佛教斥作「邪命外道」的正命派開鑿洞窟,供其使用。他的正法政策為經歷了數百年動盪的印度社會帶來了30年和平,階級矛盾和宗教矛盾明顯減少,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生活在穩定中有所提高。

二、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obíndronath Thakur) 1861年5月7日 出生於加爾各答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領袖。泰戈爾是一位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 1913年 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1941年8月7日 泰戈爾逝世於加爾各答。

在外國,泰戈爾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詩人。除詩外泰戈爾還寫了小說、小品文、游記、話劇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詩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語寫成,在孟加拉語地區,他的詩歌非常普及。 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國歌使用的是泰戈爾的詩。

泰戈爾在印度獨立運動的初期支持這個運動,但後來他與這個運動疏遠了。為了抗議1919年札連瓦拉園慘案,他拒絕了英國國王授予的騎士頭銜,他是第一個拒絕英王授予的榮譽的人。 在他的詩歌中,泰戈爾表達出了他對戰爭的絕望和悲痛,他希望所有的人可以生活在一個完美的和平的世界中。

泰戈爾做過多次旅行,這使他了解到許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他對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寫至今為止是這類描述中最細膩的之一。

三、阿克巴(1556年—1605年在位)是莫卧兒王朝的第三代君主。該王朝在他的治下趨於鼎盛。若論文治武功,自13世紀初德里蘇丹國建立,至19世紀中葉莫卧兒王朝徹底覆亡,六百餘年,穆斯林統治者中能出其右的,沒有一人。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實行開明政策的結果。

他主動放棄了個人信仰的偏見,誠懇邀請各派宗教學者到他的宮廷上來,傾聽他們的說教。他還常將不同教派的領袖人物召集在一起,辯論和研究各種宗教和社會問題,以辨明同異,消除誤解,進而擺脫宗教矛盾,求得社會生活的和諧。無論伊斯蘭教、印度教,還是佛教、耆那教、祆教或基督教,乃至無神論者,他都一視同仁。

作為具體措施,他廢除了非穆斯林的人頭稅和香客稅,允許各宗教建立寺院,自由傳教,對於被迫改宗伊斯蘭教的人亦聽任恢復原來信仰,不加干涉。政府的職位向一切人開放,不問所宗。每遇重大的非伊斯蘭教節日,皇宮也和民間一樣,舉行隆重的慶典。1579年6月22日,阿克巴宣布自己擁有對伊斯蘭教所有問題的最高裁決權,進一步集帝王與教宗於一身。

1582年,他創立了一個新的組織,名為「聖教」。它是一種具有泛神色彩的一神教,力圖冶印度當時的所有信仰於一爐。他的這一嘗試終因信眾寥寥而失敗,但是他內容廣泛的宗教寬容政策還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而給印度社會帶來了普遍的和諧與繁榮。

四、英迪拉·普里雅達希尼·甘地(Indira Gandhi,1917年11月19日—1984年10月31日),印度政治家,印度獨立後首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的女兒、是印度現代最為著名及存有爭論的政治人物之一。分別擔任兩屆印度總理,1984年10月31日遇刺身亡。

她一方面為印度在冷戰時期的發展作出了不少的貢獻,但另一方面亦因政治管理上的方針而令其政績上蒙上陰影。因其領導印度的十六年間的政治方針相當硬朗、立場堅定,故後人亦稱其為「印度鐵娘子」。

五、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生在一個印度教家庭,父親是當地土邦首相。甘地19歲時遠赴英國學習法律。1893年,甘地來到英國統治下的南非,領導南非印度人爭取權利。他把印度教的仁愛、素食、不殺生的主張,同《聖經》、《古蘭經》中的仁愛思想相結合,並吸收了梭倫、托爾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漸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論。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為國大黨的實際領袖,使「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開始為印度的獨立而奔波。「二戰」後,印度分裂為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個國家。面對兩國的沖突,對雙方都有重要影響的甘地多次以絕食來感化他們,呼籲團結。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頑固教徒刺殺。

甘地是印度國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現代政治學說——甘地主義的創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爭取能以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參考資料網路——泰戈爾

Ⅳ 世界歷史上的十大軍事家有誰

除了孫武和司馬穰苴之外,其他著名軍事家有姜尚,韓信(多次以少勝多,出其不意),白起(長平之戰),曹操(孫子兵法註解者),衛青(善於草原與少數民族作戰),霍去病(尤其善於孤軍深入),李靖,岳飛(撼山易,撼岳家軍難),成吉思汗(橫掃歐亞),

國外有漢尼拔(大軍從非洲孤軍深入橫慣整個西歐),亞歷山大大帝,(消滅當時最大的帝國波斯)凱撒,(3萬人打敗25萬敵人),沙拉丁(沙漠作戰從未失敗),阿提拉(匈奴在他的帶領下幾乎把歐洲東部其他民族滅族了),

現代的有毛澤東,林彪,彭德懷,朱德,陳庚,粟裕
菲特烈三世(西方軍事理論始祖),
拿破倫(帶領法國人第一次嘗到征服的滋味),
尼爾遜(歐洲海軍軍神,以少勝多打敗當時歐洲最強大的西班牙「無敵艦隊」),
約翰。丘吉而(英國陸軍神話,打敗法國,拯救奧地利,側翼攻擊戰法在當時是最先進的戰術),
海因茨·古德里安(坦克戰爭之父,以坦克為主導武器的戰略思想一直沿用至今),
漢斯。佛蘭克(閃電戰爭之父,利用陸,空配合快速消滅敵人在二戰其間令整個歐洲聞風喪膽)

Ⅳ 寫出一位聞名世界的軍事家的名字

世界十大軍事天才
第一位——成吉思汗(中國)

成吉思汗,冷兵器時代閃電戰的英雄。他的蒙古騎兵讓歐洲的基督教世界、西亞的伊斯蘭教世界全部心驚膽寒。他生平爭戰無數,滅國百餘,兵威之勝無人能及。他的子孫建立起的蒙國帝國更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人們稱他們為「世界的征服者」。
第二位——亞歷山大(馬其頓)
一直感覺亞歷山大是個傳說中的神話人物。伊蘇斯一役,他以四萬餘人對抗波斯大流士的十六萬人。以五千人傷亡的代價擊斃敵軍十萬。在高加米拉之戰中,更是一舉打敗波斯軍20餘萬人(有史料稱:大流士集結了來自24個部族的軍隊約100萬人),而自己僅傷亡數百。這一切都太讓人無法相信了。他的戰爭的觸角一直到達印度。有時候想一想,如果那個時候,他的軍隊繼續前進,前進,最終到達中國,將會是怎樣一副情況。中國的戰國名將能敵得過他么?
第三位——漢尼拔(迦太基)
漢尼拔在與羅馬的戰爭中,他率領六萬人插入羅馬境內,孤軍奮戰,屢創奇跡。坎尼一役更是把他的生命推上的巔峰。但是,愚蠢的迦太基的權貴們卻斷送了這個上帝賜給他們的天才。漢尼拔最終成了一個失敗者,但是,他的名字比任何一個勝利者都讓人尊敬。
第四位——拿破崙(法國)
在世界近現代史上,有誰能和拿破崙相提並論?拿破崙,這個差一點就成了全歐洲大皇帝的人,是世界軍事史上的一大奇才。土倫戰役拿破崙初露崢嶸。之後,他在軍事上的成就簡直讓人無法相信。試問有誰還能像他那樣取得那麼多場輝煌的勝利?試問有誰能像他那樣讓整個歐洲都為之顫栗? 他是法國人心中永遠的驕傲。整座阿爾卑斯山都在我的腳下!」[ 轉自鐵血社區
第五位——儒略·凱撒(古羅馬)
凱撒大帝,古羅馬的象徵。同時他也是一位極會用兵的人物。
他征戰高盧,積累了足夠的實力。後來,他與龐培爭雄,在法薩羅一戰以弱勝強,一舉擊潰龐培。其後兵鋒指處,無人能敵。小亞細亞、北非、西班牙,一次次戰爭中,凱撒幾乎成了勝利的代名詞。
第六位——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德國)
你知道坦克戰么?你知道閃電戰么?如果是,那你一定聽說過古德里安這個名字。因為他是坦克之父,因為他是閃電戰英雄。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堪稱二戰中陸地上最優秀的統帥。初戰波蘭,閃電戰粉墨登場,一舉擊潰了堅強的波蘭人。 再戰法蘭西,他在兩周之內橫掃法國。他的進攻速度不僅令對手,甚至令他的上級和希特勒都感到心驚膽寒。三戰蘇聯,他更是將閃電戰發揮至極詣。在五個月內,連戰連捷,兵鋒所指,擋者披糜,戰車直逼莫斯科城下,俘虜蘇軍幾達兩百萬人。雖然德國戰敗了,但請你記住這個人的名字——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第七位——亞歷山大·瓦西里耶維奇·蘇沃洛夫(俄羅斯)
蘇沃洛夫,俄國歷史上的第一名將。他是西方戰爭史上罕見的用兵奇才。他在俄土戰爭中屢建奇功,他在遠征義大利時大敗法軍。他是拿破崙時代唯一一個能於拿破崙相匹敵的統帥。可歷史卻遺憾地沒有能給他們正面交鋒的機會。
第八位 ——卡立德(阿拉伯)
每一個民族都有他們的英雄。阿拉伯民族也不例外。在公元七世紀阿拉伯民族的擴張中涌現出了無數的名將。卡立德便是其中之一。他被阿拉伯人驕傲地稱為「安拉之劍」。他率阿拉伯大軍在雅穆克戰役中大破東羅馬軍。他使得當時另一傑出人物東羅馬皇帝希拉克悲哀地和敘利亞告別:「美麗的敘利亞,永別了!」
第九位 ——隆美爾(德國)
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隆美爾這個名字。當時一下子就記住了這個人,因為他有一個美麗的外號「沙漠之狐」。他是二戰中最出色的將領之一。法蘭西戰役中他率領的第七裝甲師贏得了「魔鬼之師」的稱號。該師殲滅敵人之多、自身損失之少、運行速度之快、挺進距離之遠都讓人無法相信。在北非的戰爭中,他更是屢屢以弱勝戰,創下無數輝煌戰績。他強悍勇猛,如同下山之虎;他狡詐多智,如智,如同機警之狐。他是勇敢和機智的夢幻組合。丘吉爾曾這樣評價隆美爾:「盡管我們在戰爭浩劫中相互撕殺,請准許我說,他是一位偉大的將軍」。

第十位——李舜臣(朝鮮)
是朝鮮歷史唯一一個拿得出手的人物。他是百年難得一見的海戰奇才。很難相像在朝鮮壬辰衛國戰中沒有了他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鳴梁海峽之戰中,他以十二艘戰艦擊退倭艦三百三十餘艘更是創下了世界海戰史上的一個奇跡

這些人或為將、或為帥,或運籌帷幄、或身先士卒,但都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人才,他們幾乎都不同程度的影響了中國的歷史。

中國十大軍事天才

袁崇煥
明末最冤死的將領,在天啟、崇禎兩位皇帝任寧遠總督的時候,牢牢守住了明朝的北方門戶,曾讓努爾哈赤戰死,並讓皇太極無所適從,袁崇煥的死等於明朝的北大門失去了一把重鎖,同時由於他的以戰求和的戰略思想最終未能實施,導致了明朝了滅亡。
岳飛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將領之一。在宋朝那個重文輕武的朝代,能出這樣的將才實屬不易。幾乎憑一己之力扭轉乾坤,破朱仙鎮,破拐子馬,破鐵浮圖,都快直搗黃龍了,其軍事領導才能已得到了歷史的認可。但最終也是死於自己人手裡,壯志未酬,也未能該寫歷史。
衛青和霍去病
他精勇武藝,善長騎射,對匈奴作戰屢立戰功,最後被拜為大將軍。衛青在抗擊匈奴的戰斗中立下赫赫戰功,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但他不居功自傲,待人寬厚誠實,關心體貼將士,深受將士愛戴。
霍去病,開創了閃電戰的先河,一支孤軍殺敵無數,叫匈奴人心緊膽寒
白起
戰國四大名將——起翦頗牧,首推白起。白起一生領兵打仗無數,共殲滅六國軍隊一百餘萬。攻六國城池大小七十餘座,奇跡是在那個戰火連天的歲月,一生從來沒有打過敗仗,並且經常以少勝多。既是高超的戰術家又是高明的戰略家。其指揮的戰爭的規模之大,戰斗之殘酷後世鮮有能比者。
白起將趙國元氣大傷為秦國後來統一天下打好了基礎。
孫子
他不但是出類拔萃的軍事天才,助吳王稱霸於春秋時代,耕作重要的其所著的孫子的十三篇兵法,言簡意賅,歸納出戰爭的原理原則,是最有系統的軍事理論,舉凡戰前准備、策略運用、十分周嚴完備。
孫子兵法蘊含了豐富的謀略思想,跨越了時空與國界,在軍事、商戰、處世、外交及人際關系等方面,為現代人開啟了邁向成功的新思維。
直到現在,兩千五百年前的孫子兵法,仍不斷廣泛地流傳。
諸葛亮
歷史上的諸葛亮雖然並不像三國演義中那樣近乎於神,但在軍事領導才能方面也超乎常人。配合東吳赤壁大破曹操、平定蜀中使劉備三分天下、以一己之力抗北魏、七擒孟獲平南蠻。但面隊司馬懿無可奈何、六齣祁山而無功,最終未能最終魏晉一統天下,暴露了其並非無所不能,也因此對中國歷史的影響程度並不大。
項羽
一個中國歷史上近乎於神話的人物,史上第一戰神。出自將門,18歲為將,開始帶兵打仗,推翻秦朝統治的最大功臣。亦帥亦將,不僅擅用謀略,更能身先士卒,破釜沉舟的戰役不僅改變了整個大局,更被永載史冊。26歲時稱王,但最終未能保住。33歲時結束了其傳奇一生。
李陵
曾經率領五千步兵對抗匈奴十一萬人與匈奴單於親率的3萬騎兵遭遇。首仗,李陵消滅數千敵人。單於大驚失色 ,急招附近8萬騎兵馳援。見敵人越來越多,李陵命部下向南且戰且退,殺抵3000,數日後來到一個山谷里。在撤退過程中,漢軍不少戰士中了敵箭,李陵讓重傷者上車,有兩處箭傷的駕車,一處箭傷的繼續戰斗,這樣,又斬敵3000。漢軍繼續南撤,來到一山下,這里樹木茂盛,匈奴騎兵施展不開,而漢朝步兵在樹木間輾轉殺敵數千人。當時漢軍一個小官叫管敢,受上級所辱,一氣之下投降匈奴,並透露漢軍無後援、弓箭也將用盡,已無力支撐了。於是匈奴急攻,漢軍又斬敵數千人
,並殺敵堅持十多天卻無人援救,下馬投降。
韓信
楚漢戰爭期間,韓信率兵數萬,開辟北方戰場。破魏之戰,針對魏軍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勢,暗從側後偷渡,攻其不備,俘獲魏王豹。井陘之戰,背水為陣,使將士死地求生,人自為戰,大破趙軍。淮水之戰,藉助河水,分割楚軍,將齊、楚聯軍各個擊滅。四年二月,被封為齊王。參與指揮垓下決戰,擊滅楚軍。韓信熟諳兵法,戰功卓著,為漢王朝的創建作出了重要貢獻。其用兵之道,為後世兵家所推崇。

毛澤東
他的戰略戰術打敗了武器裝備遠勝於我們的老美,這難道不夠格。

Ⅵ 為何印度還保留著元帥軍銜|中美俄英法等強國可都沒有元帥了

我們知道,元帥是軍隊里最顯赫耀眼的頭銜,在中國古代,元帥通常指的是統帥全軍的軍事一哥。文字記載的元帥一詞,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33年),晉文公的「 」謀元帥」,就是考慮軍隊主帥的人選,晉國名將先軫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元帥。到南北朝時期,元帥開始正式成為統領全軍的官職名稱,後來就有些泛濫了,一般作為率軍作戰的主帥,相當於二戰時期的方面軍司令吧。而將軍則是高級武官的職位,地位要比元帥低一些,以明朝為例,有帶兵實權的統兵之官,分為總兵、副總兵、參將、游擊將軍、守備等銜,而翼元帥府和五軍都督府等統軍首腦,就相當於現在的元帥。 元帥一詞用以表示最高軍銜,始於16世紀的法國軍隊。至上世紀80年代,很多國家都設有元帥軍銜,蘇聯甚至設有蘇聯大元帥、蘇聯元帥和蘇聯海軍元帥 、軍兵種主帥和軍兵種元帥四個元帥等級軍銜。例如蘇聯陸軍的軍兵種元帥還分為炮兵元帥、裝甲兵元帥、工程兵元帥、通信兵元帥等。 例如前幾年的俄羅斯衛國戰爭勝利日閱兵式上,一位俄軍老將軍滿身披掛軍功資歷章,一看就知道身經百戰,有網友評價「 」就像是打了一百年的仗」。這位令人尊敬的將軍,是退役蘇聯空軍司令,空軍元帥葉菲莫夫,他是二戰時期的功勛飛行員,座機是伊爾2黑死神強擊機,獲得過2次蘇聯英雄金星獎章,3次列寧勛章,5次紅旗勛章,三級蘇聯武裝力量為祖國服務勛章。1984年出任蘇聯國防部副部長,兼任蘇聯空軍司令,統帥全蘇聯的空軍。 蘇聯衛國戰爭時期最耀眼的元帥,毫無疑問是朱可夫。不過,蘇聯元帥還有去他國任職的非俄羅斯血統,例如在1949年5月,蘇聯元帥羅科索夫斯基被派到波蘭任國防部長,成為波太上皇。羅科索夫斯基是斯拉夫化的波蘭人,羅科索夫斯基的家人一直生活在華沙,但他本人自認為是俄羅斯人,在他的回憶錄里有一段接待波蘭軍人的文字:我們以真正的俄羅斯人的好客接待了波蘭同志。 俄羅斯目前唯一在世的蘇聯元帥,是前蘇聯國防部長亞佐夫。2014年11月,俄總統普京、國防部長紹伊古還親自出席了慶祝亞佐夫90歲大壽儀式。 美國海軍五星上將切斯特·威廉·尼米茲 美國的軍銜比較特殊,因為准將就擁有一顆將星。因此美軍的四星上將相當於其他國家的上將。美軍的最高軍銜為五星上將,1944年12月由美國國會批准正式設立,相當於其他國家的元帥,該軍銜只在戰時授予,被授予五星上將軍銜的高級將領總共只有10名。 英國是實行軍銜制較早的國家,而且在陸海空三軍都設有元帥軍銜(Field Marshal)。目前英聯邦國家都採用英國式的軍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的元帥區分為帝國元帥和軍種元帥兩個級別。 中國人民 *** 在1955年首次授予軍銜,將軍級分為少將,中將,上將,大將,元帥是最高軍街。有十位戰功卓著的軍事家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一開始我軍還有設立大元帥的構想,理由是蘇聯的斯大林就被授予大元帥,所以我國也理應有大元帥軍銜,軍方還特意製作了一套大元帥軍銜和禮服。不過,這事最後被拒絕了。 1988年,我軍實行新軍銜制的時候,取消了元帥軍銜,最高軍銜為上將。這也符合國際潮流,目前大多數國家已經取消了元帥軍銜。就是俄羅斯也取消了蘇聯式的元帥軍銜,僅保留俄聯邦元帥,不過這一軍銜很少授予,僅有俄羅斯前國防部長謝爾蓋耶夫一人擁有這一軍銜。俄羅斯海軍還保留蘇聯式的俄海軍元帥軍銜,不過從沒授予過,現任俄羅斯海軍總司令科羅廖夫,軍銜也僅為上將。 目前,在主要軍事強國里,都取消了元帥軍銜,和平年代,一般不設元帥軍銜。非舉國大戰,一般不授予元帥軍銜,這已經成為各國共識。只有極少數國家還保留著元帥、主帥和次帥等古老軍銜。 例如印度就保留了元帥軍銜,作為英聯邦成員,印度與英國軍銜制度一樣,元帥軍銜也在是戰爭時期才會授予。不過,由於近幾十年印度曾經與周邊鄰國爆發了幾次戰爭,所以印度軍隊有三位將領被授予元帥軍銜。目前唯一在世的元帥是阿爾瓊辛格,他在2002年被授予印度空軍元帥軍銜。阿爾瓊辛格也是目前世界主要軍事強國里威力的元帥! 上圖是印度手持文明棍的將軍們,這是印度海軍上將D.K.喬希,距離元帥僅一步之遙。印度的將軍們都是很紳士的貴族,相比之下就是美國海軍也如同土鱉一般。當然,戰鬥力另算。 好了本期我們就到這里啦,喜歡看印度奇葩一面的小夥伴歡迎關注大同學黑阿三,保證每天更新讓你的好奇心得到滿足。 點贊富一生,評論富三代。我們下期再見呦!

Ⅶ 希望大家提供幾個外國古代著名的軍事政治家

諾貝爾全稱: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
凱撒
凱撒的全名為-葛約斯˙尤利烏斯˙凱撒(Gaius Julius Caesar,西元前102~前44年),是活躍於古羅馬政治的政治家、軍事家)。
猶太教的精神領袖:摩西
猶太以色列國王:大衛王、所羅門王
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統一兩河流域,頒布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古代波斯阿黑門尼德王朝:大流士一世
波斯帝國創始人:居魯士二世
波斯帝國國王:大流士一世
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著名國王:阿育王
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
古希臘斯巴達王國國王:李奧尼達
古羅馬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愷撒
古羅馬統帥、政治家:龐培
羅馬帝國第一位皇帝:屋大維
古羅馬奴隸起義的領袖:斯巴達克
迦太基統帥、軍事家:漢尼拔
上帝之鞭:匈奴王阿提拉(我是看了電影知道的喔,沒有看樓上的答案)
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國王和查理帝國皇帝:查理大帝
伊斯蘭教歷史上的英雄:薩拉丁
中亞帖木兒王朝的奠基人:帖木兒

Ⅷ 外國有哪些著名的軍事家

亞歷山大三世 亞歷山大三世(公元前356~前323.6.13)古代馬其頓國王( 前336~前323 ),著名軍事統帥。亦稱亞歷山大大帝。腓力二世的兒子。幼年時受到嚴格的宮廷教育,酷愛兵法。16歲隨父征戰。前338年在喀羅尼亞之戰中率部英勇作戰,取得勝利,為馬其頓在希臘諸城邦中取得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礎。前336年夏,父親遇刺身亡後他繼承王位。隨後平定宮廷內亂,鎮壓北方部族暴動。繼而揮師南下,血洗底比斯,迫使希臘諸城邦再次確認馬其頓的霸主地位,並推舉他為希臘聯軍最高統帥。 前334年春率約3萬步兵、5000騎兵、160艘戰船組成的聯軍開始東征。5月在格拉尼庫斯河畔擊敗波斯軍,乘勝佔領呂底亞、卡里亞、呂基亞、安哥拉(今安卡拉)等地。前333年在伊蘇斯之戰中擊敗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統率的軍隊。翌年攻佔提爾(今黎巴嫩蘇爾)、加沙,接著進入埃及,被擁為法老(國王)和「阿蒙神之子」。為建立東征的後方基地,在尼羅河口興建亞歷山大城。前331年10月在高加米拉之戰中殲滅波斯軍主力,繼而南下奪占巴比倫、波斯都城蘇薩和古都波斯波利斯,以及米底古都埃克巴坦那。前330年夏率部沿裏海南岸繼續東進,經帕提亞(安息)、阿里亞、德蘭吉亞那,北上巴克特里亞(大夏)和粟特,在中亞轉戰近三年。前327年夏到達印度河上游(旁遮普)。翌年打敗波魯斯王國後停止東進,於前324年春返抵巴比倫(見亞歷山大東征),次年6月病逝。 亞歷山大征戰10年,建立起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他發展了古希臘的軍事體制和方陣戰術,創建既能乘馬又能徒步作戰的「龍騎兵」;戰略上,決策果斷而靈活,善於利用有利態勢孤立和打擊敵人;戰術上,重視步騎協同,發揮騎兵的突擊作用,善於出敵不意和大膽穿插、迂迴包圍。常能以少勝多,速戰速決,把古代軍事學術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馬略軍事改革 古代羅馬軍事家和政治家G.馬略 (前157~前86)推行的以雇傭兵製取代公民兵制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公元前 2世紀末,由於羅馬奴隸佔有制的發展、土地兼並和連年戰爭,小農紛紛破產,公民兵制的基礎遭到破壞。公元前 111年羅馬與篡奪努米底亞王位的朱古達發生戰爭 。因羅馬軍隊腐敗,指揮無能,以致戰事曠日持久。公元前 107年馬略首任執政官 (前104~前100、前86年,他又 6 次當選執政官),授權征討朱古達,並開始推行軍事改革。他於公元前 105年取得了這次戰爭的勝利。繼而在公元前104~前103年在高盧 (今法國一帶)南部和義大利北部與日耳曼人的金伯爾和條頓諸部落的戰爭中取得勝利,同時完成了軍事改革。 馬略改革的主要內容有突破按財產資格服役的限制,將徵集公民兵改為募兵制,招收窮苦公民服役 。規定士兵服役期為16年。服役期間由國家供應裝備、給養和支付軍餉。退役士兵由國家分給土地。擴充軍團人數,由4500人增至6000人;實行新編制,1個軍團包括10個聯隊,1個聯隊下轄3個中隊,中隊下分2個森圖里亞 (又譯百人隊);採用不同武器、兵種和訓練程度為基礎的戰斗隊形,以增進作戰的靈活性和指揮效能;增加工兵和機械裝備。加強軍紀和訓練。 馬略的軍事改革對羅馬歷史發展有深遠影響。改革擴大了兵源,增強了軍隊戰鬥力,同時使軍隊性質逐漸發生變化,成為社會、政治斗爭的重要因素。 橫掃亞歐的帖木兒 帖木兒(1336 ~1405.2)帖木兒帝國創建者,軍事統帥。生於中亞謁石城(在今烏茲別克境內) 附近一突厥化蒙古貴族家庭。曾任西察合台汗國大臣。14世紀60年代政局動亂時期,周旋於河中地區(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諸封建主之間。擊敗政敵後,於1370年殺死同盟者海珊,自立為大埃米爾,建都撒馬爾罕。1372~1388年五次出征花剌子模,征服阿富汗、伊朗。1389~1395年三次遠征金帳汗國,同時入侵伊拉克,佔領巴格達;北進南高加索,奪取喬治亞和亞美尼亞,並侵入俄羅斯境內。1398年進兵印度,攻陷德里。1399年西征小亞細亞。1402年7月在安哥拉之戰中,打敗奧斯曼土耳其軍隊。至此,建立起東到北印度、西達幼發拉底河、南瀕阿拉伯海和波斯灣、北抵裏海和鹹海的大帝國。1404年率兵20萬東征中國。第二年死於進軍途中。 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1537.2. 6~1598.8.18)日本戰國時代末期封建領主,統一全國的武將。生於尾張國中村(今屬名古屋)。原姓木下,後改姓羽柴,賜姓豐臣。早年為尾張國大名(領主)織田信長的部將,屢建戰功。1577年信長開始統一全國的戰爭後任征西先鋒,在中國(今本州西部地區)、四國、九州等地指揮作戰,先後平定播磨(今兵庫縣南部)、備前(今岡山縣南部)、美作(今岡山縣北部)、但馬(今兵庫縣北部)、因幡(今鳥取縣東部)五國。1582年進攻中國,包圍高松城(在今岡山市附近),與毛利氏決戰。同年信長被部將明智光秀殺害後,與毛利氏講和,回師討伐光秀,並擁立信長幼孫秀信為繼承人。但信長部將柴田勝家欲立信長三子信孝。1583年,秀吉經賤岳之戰消滅勝家與信孝的聯軍。同年建大阪城,作為統一日本的根據地。1584年與信長次子信雄和德川家康聯軍戰於小牧,失利後媾和,並與家康結盟,確立織田信長繼承人的地位。1585年率10萬大軍平定四國領主長宗我部,出任關白(輔助天皇處理政務的最高官職)。翌年兼任太政大臣,控制軍政大權。1587年興兵30萬進取薩摩國(今鹿兒島縣西部),進而平定九州。1590年出動26萬大軍滅北條氏,平定奧羽地方,完成日本統一大業。1591年將關白職位讓予養子秀次,自稱「太閣」。1593年將北海道正式劃入日本版圖。1592年和1597年兩次出兵侵略朝鮮(見朝鮮壬辰衛國戰爭)。1598年8月因侵朝失敗,郁悶而死。執政期間,丈量農地,增加貢租;收繳武器,實行農、兵分離;統一貨幣,廢除關卡;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領主統治,為幕藩體制奠定基礎。 庫圖佐夫 庫圖佐夫(1745.9.16~1813.4.28)俄國元帥,著名將領,軍事家。出身將門。1759年炮兵工程學校畢業後留校任教。1761年晉准尉並任連長。次年參加遠征波蘭。1768~1774年和1787~1791年俄土戰爭期間,先後在魯緬采夫和蘇沃洛夫麾下任職,作戰勇敢,指揮有方。1774年在戰斗中負傷,失去右眼,得名「獨眼將軍」。出國治療期間,考察普魯士、英國、荷蘭等國軍事。1782年晉准將,1784年晉少將。1792年起先後任駐土耳其大使、陸軍貴族武備學校校長、駐芬蘭俄軍司令、立陶宛督軍和聖彼得堡督軍。1805年俄、奧、英等國結成第三次反法聯盟後,率俄軍主力前往奧地利,迎擊拿破崙一世統率的法軍。鑒於奧軍在烏爾姆被殲,指揮俄軍主力後撤400餘公里,從而保存了實力。奧斯特利茨之戰中,俄軍由於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干預遭慘敗。1806~1812年俄土戰爭中,於1811年出任摩爾多瓦俄軍總司令,採取退避三舍、相機反擊戰法,在同年8月魯什丘克之戰中以少勝多擊敗土軍主力,迫使土耳其簽訂和約。1812年法俄戰爭中,在俄軍失利情況下出任總司令,面對優勢法軍實施戰略撤退和堅壁清野,在博羅季諾之戰中重創法軍後繼續後撤,直至放棄莫斯科。在人民群眾支持下開展游擊活動並組織預備隊,形成兵力優勢後適時轉入戰略反攻,指揮俄軍從北、東、南三個方向進攻法軍,殲敵於別列津納河畔鮑里索夫地區。1813年4月率部向法國本土推進前夕,病逝於西里西亞小城本茨勞(今波蘭博萊斯瓦維茨)。他精通法、德、英、波、土等多種語言,知識淵博,馳騁沙場50餘年,作戰指揮經驗豐富。他繼承和發展了彼得一世、魯緬采夫和蘇沃洛夫等進攻作戰思想,而其戰略防禦理論更為各國軍事家所稱道。他強調在敵強我弱情況下應避免不利決戰,以保存實力;主張疲憊和消耗敵有生力量,不失時機地實施戰略反攻。 沒進過軍校門兒的兵學大師——若米尼 A.H.若米尼(1779~1869),又譯約米尼,生於瑞士帕耶訥市市長之家。19歲參加瑞士軍隊,曾任陸軍部長的副官、秘書長及營長等職。25歲轉入法軍服務,曾任M.內伊元帥的副官 、參謀長 。在拿破崙一世遠征俄國期間,先後任維爾諾城防司令和斯摩棱斯克總督。1813年轉投俄軍供職,任俄皇亞歷山大一世和尼古拉一世的軍事戰略顧問達20年之久,為俄羅斯帝國軍事學院奠基人之一,被授予步兵上將軍銜。晚年定居法國,靠俄國養老金生活,經俄國同意應聘為拿破崙三世的軍事戰略顧問。 若米尼自幼嚮往軍旅生涯,酷愛軍事。1796年在巴黎一家銀行當辦事員期間,為拿破崙 波拿巴遠征義大利取得的勝利所鼓舞,開始自學並潛心研究軍事,大量閱讀軍事著作尤其是軍事歷史著作,匯集整理當時拿破崙軍隊與反法聯盟軍隊的戰況,撰寫軍事行動日誌,記載各參戰國戰況,並對戰局發展進行評論。1798年進瑞士軍隊服役後,通過戰爭實踐逐步走上軍事理論研究的道路,1804年出版第一部軍事著作《大戰術理論和應用教程》。若米尼在該書中運用數學理論論述戰斗隊形、行軍和作戰線等問題,被視為是其軍事思想的萌芽。1805年若米尼到法軍內伊元帥部隊供職後多次參加遠征,在戰火中繼續深入研究戰爭。同年出版《論大規模軍事行動》。1824年撰成《革命戰爭批判軍事史,1792~1801》。1827年出版《拿破崙的政治和軍事生涯》。1830年應俄羅斯帝國皇帝要求將其有關戰爭原則方面的著述匯集成冊,取名《戰爭藝術概要分析》,後經修訂增補改名為《戰爭藝術概論》,1838年出版。該書出版後,不少國家競相翻譯出版,定為軍官必修教材,從而成為若米尼最有影響的代表作。若米尼在書中總結了法國革命戰爭和拿破崙戰爭的經驗,創立了19世紀初期的戰爭藝術理論,提出了不少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作戰原則。 若米尼的軍事思想主要內容有: 關於戰爭政策。若米尼認為,戰爭政策是外交與戰爭之間的一切相互關系。他認為,戰爭不是一門科學,而是一門藝術。 關於戰略。若米尼認為,戰略是地圖上進行戰爭的藝術,研究整個戰爭區的藝術,為入侵別國或保衛本國而在戰場上指揮大軍的藝術,以及把軍隊的大部分兵力集中到戰爭區或作戰地區決定點上去的藝術。 關於戰術。若米尼認為,戰術是指揮戰斗的藝術,即指揮師或獨立支隊獨立作戰,在決定性時間和地點投入主力進行戰斗以及在作戰現地根據條件配置和使用兵力的藝術。 關於戰爭勤務。若米尼認為,戰爭勤務實際上是戰爭准備、保障戰略和戰術使用的科學,也是軍隊移動的應用藝術。 法國大革命產生了一代天驕拿破崙,拿破崙戰爭則培育出若米尼這位近代兵學大師。他撰寫的軍事巨著《戰爭藝術概論》被歐美各國普遍列為權威性軍事教材,曾是美國內戰南北兩軍軍官們囊中的必備讀物。 西方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 卡爾 菲利普 戈特弗里德 馮 克勞塞維茨(1780~1831年),德國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歷史學家,普魯士軍隊少將。1792年,參加了普魯士軍隊。1795年晉升為軍官,並自修了戰略學、戰術學和軍事歷史學。 1803年畢業於柏林普通軍校。1803年起任普魯士奧古斯特親王的副官,參加過1806~1807年普法戰爭。1808年起在普軍總參謀部任職。1808~1809年任軍事改革委員會主席辦公室主任。 1810當時,一些富有愛國熱忱的將軍和軍官,如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博伊恩等反對普魯士臣服於拿破崙1世。克勞塞維茨受他們的委託,於1812年2月起草了一份《日耳曼民族解放綱領》,名為《三個信條》。他在該綱領中提出了聯合俄國、反對法國侵略者的人民戰爭思想。 克勞塞維茨研究了1566~1815年期間所發生過的130多次戰爭和征戰,撰寫了論述荷蘭獨立戰爭、古斯塔夫二世 阿道夫戰爭、路易14戰爭、菲特烈2世戰爭、拿破崙戰爭、1812年衛國戰爭、1813年德意志解放戰爭等許多軍事歷史著作。克勞塞維茨的主要著作是《戰爭論》。 《戰爭論》的結論是:「戰爭是政治的工具;戰爭必不可免地具有政治的的特性,……戰爭就其主要方面來說就是政治本身,政治在這里以劍代表,但並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規律進行思考了。」對於克勞塞維茨的這一論點,列寧曾給予極高評價。 克勞塞維茨是第一個在西方軍事科學中明確提出了交戰、戰局乃至整個戰爭的一些實施原則: 最大限度使用全部力量; 集中盡可能多的兵力於主突方向; 發揮軍事行動的突然性、快速性和堅決性; 有效地利用既得戰果。 「海權論」鼻祖的馬漢 A T馬漢是美國著名的海軍戰略家和歷史學家。他的「海權論」思想使他聞名於世。馬漢「海權論」思想的要旨是:要擁有並運用優勢的海軍和其他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實現己方的戰略目的。「海權論」思想對美國以及一些海軍強國的海洋戰略產生了深遠影響。美國總統羅斯福稱贊他是「美國生活中最偉大、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戰略家,最後的結局卻是抑鬱而終。 馬漢可以稱得上是將門虎子 。1840年9月27日他出生於西點軍校教授樓。小馬漢的父親老馬漢28歲就成為西點當時最年輕的教授。老馬漢為紀念在西點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塞耶校長,給兒子取名為阿爾弗雷德 塞耶 馬漢。 由於父親是一名軍人,自己又在軍校長大,小馬漢從懂事起,就對軍人的威武羨慕不已。對軍校的一切都耳熟能詳,並且模仿得惟妙惟肖,常常逗得大人們捧腹大笑。 馬漢的父親博覽群書,學識淵博。父親的書房是他最喜歡去的地方,因為那裡有引人入勝的各種戰爭故事。他從小就表現出了驚人的閱讀和理解能力。一些在軍人看來都算枯燥無味的書,例如《海戰指揮手冊》,他卻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書,他產生了對大海的迷戀、對水手的崇敬和對海軍的嚮往。難怪小馬漢成人後,違背父親的意願,不想考西點軍校,非要考海軍學院不可。 1886~1889年、1892~1893年,馬漢兩度出任海軍軍事學院院長。他把自己的先進軍事思想投入到學院的教學中,親自給學員授課,把以前分散的各種軍艦戰術協同起來,形成一個包括戰列艦、巡洋艦、撞角艦和魚雷艦在內的艦隊戰術體系。同時馬漢為了教授內容形象直觀,利於學員理解,還親手製作了各種各樣的艦船模型,並用蠟筆染上五顏六色,以區分各個國家的艦隊。實踐證明,在圖板上和「澡盆」里顯示海上作戰,是一個富有想像力的創造。可以說,它是美國海軍進行模擬演習的開端。 伏龍芝軍事學院的創建者伏龍芝 伏龍芝,米哈伊爾 瓦西里耶維奇,蘇聯黨務和國務活動家,軍事家,卓越的統帥和軍事理論家,蘇聯武裝力量的積極組織者和創建者之一。 1904年加入蘇聯***。1916年伏龍芝被派到作戰部隊進行革命工作。伏龍芝化名米哈伊洛夫在西方面軍全俄地方自治聯合會領導明斯克布爾什維克黨的地下工作,以及第3和第10集團軍中黨支部的工作。1917年二月革命後,伏龍芝任明斯克區革命軍參謀長,領導平定科爾尼洛夫叛亂的斗爭。1917年十月革命時期,他組織了一支由舒亞和伊萬諾沃紡織工人和革命士兵組成的2000人的隊伍,率領該隊伍來到莫斯科,參加了十月武裝起義。 此後他被任命為雅羅斯拉夫爾軍區政治委員,為組建蘇軍部隊做了大量工作。 國內戰爭時期,他領導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重大進攻戰役,取得了徹底粉碎敵人的戰果。這些戰役的特點是:主突方向和實施主突的時間選擇得當;大膽集中兵力兵器於主要方向;廣泛運用正面和翼側的突擊;實施兵力兵器機動的高超藝術以及預備隊的使用得當。 1922年4月任工農紅軍參謀長和軍事學院(今伏龍芝軍事學院)院長。1925年1月任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和陸海軍人民委員,而從2月起兼任勞動國防委員會委員。根據黨的決定進行的1924—1925年軍事改革是在伏龍芝領導下制定和實施的。這次改革是建設蘇聯武裝力量和加強國家防禦能力的重要步驟。 伏龍芝在發展蘇聯軍事科學和軍事學術——戰略學、戰役學和戰術等方面做出很大貢獻。 在伏龍芝領導下奠定了蘇聯武裝力量軍事科學工作的基礎,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國內戰爭的經驗以及軍事技術的發展情況他撰寫了:《工農紅軍的改編》、《統一的軍事學說與紅軍》、《正規軍與民兵》、《彼列科普和瓊加爾回憶錄》、《未來戰爭的前線和後方》、《我們的軍事建設和軍事學術界的任務》等書。 他對軍事科學和軍事學術問題做出一系列重要結論。他認為進攻是軍事行動的主要形式,但也不應忽視防禦的作用,指出必須精通各種規模的防禦形式,以便使防禦成為積極的防禦,為進攻創造有利條件。伏龍芝在其著作中指出,現代戰爭中後方的作用和科學技術進步的作用大大加強,作為蘇維埃國家防禦能力的基礎——國家後方的准備具有重大意義。認為未來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是機器戰爭,所以,給陸海軍裝備技術兵器和加強炮兵、裝甲兵、航空兵的建設,應作為一項首要任務提出。同時,伏龍芝還斷言,戰爭的決定因素是人,離開人,技術兵器是死的。現代戰爭中人和技術的關系問題在他的著作中得到全面論述。 伏龍芝1918年1月起為歷屆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1921年起為俄共(布)中央委員。1924年起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死後葬於紅場。 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許多大城市的區和街道,以及帕米爾山的一座高峰都以伏龍芝的名字命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還有中學、集體農庄、機關、軍艦、軍事院校,其中包括軍事學院和中央蘇軍之家。 二戰名將朱可夫 1945年5月8日午夜,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凱特爾元帥在柏林近郊的卡爾斯霍斯特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代表蘇聯最高統帥部接受德國投降的是格奧爾基 康斯坦丁諾維奇 朱可夫元帥。 朱可夫,1896年12月2日出身於莫斯科西南卡盧加省一鞋匠家庭,19歲時應征入伍,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因作戰有功,獲喬治十字勛章兩枚。 十月革命爆發後的次年,朱可夫加入蘇聯紅軍,歷任騎兵旅旅長、騎兵監察部助理、騎兵第4師師長、騎兵第3軍和第6軍軍長、白俄羅斯特別軍區副司令等職。 朱可夫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軍事家之一,他的軍事才能和道德品質影響了蘇德戰爭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和結局。然而,有關朱可夫元帥遭遇的磨難和個人生活上的坎坷,直到今天仍是鮮為人知的。 1939年6月,朱可夫調任駐蒙蘇軍第1集團軍群司令,指揮蘇蒙軍隊成功地實施了圍殲日軍重兵集團的哈拉哈河戰役,粉碎了日軍北進的企圖。朱可夫因此被首次授予「蘇聯英雄」稱號。之後,一躍而成為一顆耀眼的明星。1940年6月,他晉升為大將,並被任命為基輔特別軍區司令。1941年1月,朱可夫被任命為蘇軍總參謀長,成為蘇軍的首腦人物。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次日,蘇聯成立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朱可夫成為7名成員之一。7月29日,朱可夫建議斯大林放棄基輔,全力保衛莫斯科。斯大林答道:「真是胡說八道,基輔怎能放棄給敵人?」朱可夫忍不住反駁:「如果你認為我這個總參謀長只會胡說八道,這里也就用不著我了,我請求解除我的職務把我派往前線。」一陣爭執之後,斯大林決定解除朱可夫的總參謀長職務,派他到前線擔任預備隊方面軍司令員。以後的戰爭進程顯示了朱可夫的預見,如果當時斯大林採納他的建議,就不會造成基輔戰役中66萬蘇軍被圍殲的悲劇。幾小時後朱可夫就動身去前線擔任預備隊方面軍司令員。他率領該方面軍在葉尼亞地域成功地實施了衛國戰爭中的首次進攻戰,粉碎了德軍的先頭部隊。 1941年9月,當列寧格勒被德軍包圍時,朱可夫被任名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員,率該方面軍與波羅的海艦隊協同作戰,有力地阻止了德軍的進攻,挫敗了希特勒要將該城「從地球上抹掉」的企圖。 同年10月,首都莫斯科告急,朱可夫又被調回莫斯科,擔任新的西方方面軍司令員,全面負責莫斯科防禦戰的指揮。他在莫斯科近郊以西建立起堅強的防線,頂住了德第4集團軍的正面強攻。當寒冬來臨之際,蘇軍對疲憊不堪凍德半死的德軍發起強大的反攻,迫使德軍敗退,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1942年8月,斯大林任命朱可夫為最高副統帥,趕赴斯大林格勒前線督戰。他會同華西列夫斯基制定了龐大的反攻計劃,使斯大林格勒地域的30萬德軍被圍殲。1943年1月18日,斯大林格勒會戰後,朱可夫被授予元帥軍銜。緊接著他又指揮了列寧格勒破圍戰和庫爾斯克會戰,取得了極大成功。 1945年,德國、日本相繼戰敗投降,此時戰功卓著的朱可夫擔任著最高副統帥、國防部長和陸軍總司令等要職。 1946年6月9日,根據羅織的罪名,斯大林簽署命令,指責朱可夫:「不謙虛,過於傲慢,把戰爭期間取得所有重大戰役勝利的決定作用歸功於己。」指出「朱可夫元帥懷著仇恨,准備網羅一些失意者、被撤職的司令員,從事反對政府和最高統帥部的活動」。朱可夫擔任的三個要職被撤銷,從黨中央委員會中被開除,受到降職處分。 朱可夫元帥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未被平反。直到1995年5月,俄羅斯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五十周年之際,朱可夫的名譽才被徹底恢復,他的大型青銅塑像被豎立在莫斯科紅場附近的馬涅什廣場,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為塑像揭幕儀式剪綵。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英雄,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美國四星上將巴頓 喬治 巴頓 (George S. Patton),1885年11月11日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豪門,1909年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1911年12月調入位於邁爾堡的陸軍參謀部任職。1912年年底在陸軍參謀部辦公室臨時任職,一度擔任陸軍參謀長倫納德 伍德和陸軍部長亨利 史汀生的副官。在此期間他在《陸海軍雜志》上發表改進騎兵軍刀的建議獲得採納,他設計的2萬把「巴頓劍」被配發到美國陸軍部隊,讓他初揚大名。1917年他以軍銜隨潘興將軍赴法參戰,組建了美國第一支坦克部隊。1939年授命組建裝甲旅,晉升為准將。1942年任第一裝甲軍軍長、少將軍銜,同年8月率4萬鐵騎渡大西洋登陸北非。1943年與英國將軍蒙哥馬利聯手取得阿拉曼戰役勝利,肅清了北非德軍後,晉升為中將,任第一集團軍司令,指揮了登陸義大利西西里島戰役。1944年任第三集團軍司令,作為第二梯隊參加諾曼底登陸,利用閃擊戰率軍橫掃歐洲,直至奧地利,9個月間,殲敵140萬,解放大小城鎮1.3萬座,且相對傷亡最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擢升四星上將,任巴伐利亞洲軍事長官,15集團軍司令。1945年12月9日,打獵途中遇車禍不治,死於海德堡。 巴頓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他一生,呈現出鮮明的個人性格特點,引起世人不同評論,很多人認為他是「一位統率大軍的天才和最具進攻精神的先鋒官」和「二十世紀的拿破崙」;但也有人認為他「勇猛有餘、智謀不足」、「驕傲自大、華而不實」。軍事學者指出:「作為統帥人物,巴頓將軍的最大特點就是以他自己的尚武精神去激勵部下,用他的個性去影響部下在戰場上奮勇向前。」 艾森豪威爾歐洲盟軍最高統帥 戰績:1942年6月,艾森豪威爾擔任北非和地中海戰區盟國遠征軍總司令,成功指揮代號為「火炬」的北非登陸戰役。1943年2月,艾森豪威爾晉升為五星上將。 1943年,艾森豪威爾出任歐洲盟軍遠征軍最高統帥一職。1945年10月,艾森豪威爾接任美軍總參謀長職務。1946年4月晉升為永久五星上將。1951年4月2日,艾森豪威爾被任命為北約最高司令。1953年榮登總統寶座,並連任兩屆。 評價:1945年5月8日,德軍無條件投降當天,美軍總參謀長馬歇爾給艾森豪威爾發來電報:「你以戰爭史上最偉大的勝利完成了你的任務,出色地指揮了從來沒有這樣集結起來的最強大的軍隊,成功地解決了涉及各種不同的國家利益的一切可以想像得到的困難。」

閱讀全文

與印度有什麼軍事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3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0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