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印戰爭爆發原因是什麼尼赫魯為何突然挑起爭端
中印戰爭爆發原因主要是因為當時印度統治者尼赫魯是成長於英國殖民時期,也一直奉行的是一種擴張主義的侵略政策,所以是直接想要去針對中國的邊境。再加上當時的印度國內的整體情況並不是特別的好,其實因為殖民統治讓印度也積攢了大量的社會矛盾,也引發了貧富矛盾和經濟矛盾,所以為了轉嫁這種矛盾,尼赫魯也就選擇了挑起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邊境沖突。與此同時在尼赫魯挑起邊境沖突的時候,也得到了美國和蘇聯的大力支持,這兩個大國也都向印度提供了非常多的軍火,還提供了一些巨額的貸款,在外部力量的拱火下,所以讓中印發生了戰爭。
最後這場戰爭的結局就是印度必須要為自己的所做行為付出相應的代價,而中國的軍隊也對印度軍隊實施了武裝反擊,戰爭結局也毫無懸念,必然是中國勝利。
B. 中國和印度為什麼會鬧糾紛
主要是邊界領土的爭端產生的爭端:
整個中印邊界全長1700餘公里分西、中、東三段;
在每一段邊界上都有爭議地區;
在西段,雙方爭議面積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賽欽地區,除巴里加斯一處外,其餘都控制在我們手中;
在中段,雙方爭議面積約2100平方公里,分為4處,現控制在印度手中;
在東段,雙方爭議面積約90000平方公里,即網上常說的藏南地區,現全部控制在印度人手裡;
在整個中印邊境爭端中,東西兩段是爭議重點,1962年的邊境沖突也是在這兩段打的。
C. 中國和印度的恩怨現在的爭端主要是什麼
印度和中國都是大國
尤其是人口,也同樣是文化悠久的古國
但是印度卻把中國當成一個對手,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上
在領土上,印度和中國有三個地方存在爭議
其中東線面積最大,就是歷史上記載的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現在這一地區大部分控制在印度手中,而且此地是雅魯藏布河谷,可以說是西藏最適合居住的地區,印度已經向此地區移民數百萬,甚至超過西藏自治區的總人口,其他兩個爭議地區則控制在中國手裡。1962年中印曾經有一次短暫的戰爭,對於那次戰爭被印度成為印度陸軍的恥辱,被中國三個師打到了德里附近,但是由於地理上,在西藏通往藏南地區(也就是爭議地區)補給線只能通過一個山谷,而且西藏地區交通運輸條件限制,中國不可能在此地區駐守太多軍隊,但是軍隊少了卻又無法守住此地區,加上政治因素,中國退回實際控制線。這是歷史遺留問題,也可以說是一種歷史仇恨。
至於現在,雖然中國和印度經濟都發展很快,但是印度現在經濟上還是遠落後於中國,加上印度和巴基斯坦戰爭不斷,而中國卻是巴基斯坦的強有力的支持者,中國一直在支持巴基斯坦的軍備,僅次一項就讓印度損失很大,因為印度軍隊數量龐大,而且國內軍事工業不健全,為了不落後於巴基斯坦的軍備,不的不花高價進口俄美的軍備,而且,中國在爭議地區牽涉了印度大約60%的陸軍和50%的空軍,是印度始終無法全力對付巴基斯坦。在歷史上幾次印巴戰爭中,數次都是因為中國的暗中支援才讓印度的策略沒達成。
所以印度一直視中國為對手。
D. 中國和印度的邊境爭端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和印度的藏南邊境的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針對印度媒體關於中印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錫金段對峙(外交詞彙稱「相持」)的報道,中國外交部和國防部迅速做出了回應。類似事件不是第一次發生,在中印邊界劃定之前也還會可能再次發生。中印邊界爭議顯然已經成為維護中印邊境地區和平穩定的潛在威脅,也對兩國之間發展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構成挑戰。
但相比於以前類似對峙事件,這次邊境對峙事件有所不同,釋放出一些危險信號。一是這次印軍越境是在雙方有共識的無爭議邊界地段。按中國外交部說法,印度越境的中印邊界錫金段已由1890年《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劃定,並由印度政府多次以書面形式確認。印度違反條約和共識,既違反了印度承擔的條約義務,也破壞了國際法上的「禁止反言(estoppel)」原則。
E. 中國與印度之戰是怎麼回事
當時國內情況是三年自然災害,國內反右擴大化,生產下降,上億人吃不飽飯。周邊危機四伏:東部沿海面臨蔣介石的反攻大陸的威脅;南方邊境受到越南時事的牽制;雲南邊境又有國民黨殘余勢力的襲擾;北方又受到蘇聯的潛在壓力。國際環境則是:中蘇剛剛交惡,我國失去了重要的軍事和經濟援助;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敵視紅色中國;印度是不結盟運動領袖之一(萬隆會議上雖然周總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風頭全被尼赫魯得去了)。
印度之所以敢於玩火就在於此。所以,中印一開戰,全世界的輿論就立刻倒向了印方,同聲譴責中國(可能除了朝鮮和越南),不僅美英向印度提供了大批軍火,蘇聯也向印度提供了軍事援助。雖然我軍快速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但由於後勤的困難(不僅僅是交通運輸的困難,還有整個中國的糧食生產和軍工生產都很困難),再加上國際和周邊情況的不利,我軍也不可能守得住。因此,按我軍一貫的不打無把握之仗的傳統,撤軍是必然的了。
如果單純考慮問題,我國的利益當然受到了重大損失,但我們如果從整個戰略角度來考慮,將會發現,在暫時消除了印度的威脅後:1、我國克服了三年自然災害,恢復了國民經濟;2、克服了蘇聯毀約的不利影響,建立和完善了軍事工業;3、出兵緬甸,消除了國民黨殘余勢力的影響;4、加強了沿海防禦,使蔣不敢輕舉妄動;5、絕大多數國家認為中國人不是要侵略印度,而只是要捍衛國家利益(如果不是這一仗,恐怕大多數國家要承認印度的既占事實),從而放心中國,為我國的外交打開局面;6、抗美援越。還有「兩彈一星」,所有這些使中國贏得了大國地位。
F. 印度和中國在哪一年打過仗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在藏南邊境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
G. 歷史上中國和印度一共有幾次大的沖突
一次,即1962年中印戰爭。
印度自1947年獨立以來即聲稱其與中國之間的邊界線為英國人劃定的邊界線。而中國人的立場是,由一個帝國主義國家劃定的邊界線是非法的,應重新予以協商。雙方有爭議的地區是克什米爾東部的阿克賽欽高原——印度堅持認為該地區性拉達克山的一部分,以及「麥克馬洪線」沿線地區。
50年代末,中國修築了穿過阿克賽欽高原直至西藏西部的公路直到1959年印度才得知這一情況,並發現中國武裝部隊已經牢固佔有該地區。
隨後,雙方不可收發室免的發生了交火事件。由於印度對中國實力的低估,談判解決問題的努力歸於失敗,印方甚至認為自元朝即為中國固有法定領土的西藏也應脫離中國。
1962年,其時中國剛剛結束三年自然災難,印度政府命令軍隊越過雙方實際控制線,中國對此表示抗議。由於印軍拒不撤回實際控制線印方一側,中國部隊發起反擊。印軍慘敗撤回。中國即宣布停火,並從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後撤數英里。
(7)印度和中國被稱為什麼之爭擴展閱讀
戰爭尾聲
1962年11月21日24時,總參謀部用特急電報下發到各部隊。電文如下:西藏軍區前指、軍區、丁指、康指、新疆軍區並成都、蘭州、北京軍區:為進一步爭取政治上的主動,中央決定我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為了促成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 ,我軍決定於11月22日零時起,主動停火。
並於12月1日開始,主動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的內側20公里地區。
1962年11月22日零時。中國軍隊遵照毛澤東的命令,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
1962年12月1日,中國軍隊主動後撤。到1963年3月1日全部後撤到1959年11月7日的實際控制線20公里以內。這是中國政府出於保持中印友好關系的願望,再一次用實際行動 表示中國主張通過和平談判而不是通過武力來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誠意。
中國邊防部隊奉命將在反擊戰中繳獲的大批武器、車輛進行擦拭維修,將繳獲的其他軍用物資進行整理包裝,於12月中旬交還給印度。對被俘人員,一律不殺、不打、不罵、不侮辱、不沒收私人財物。生活上給予優待,受傷者給予治療。
中國政府的這一舉動,在戰爭史上是史無先例的,得到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贊揚。
H. 如何看待印度與中國的所謂龍象之爭,為什麼印度
長期以來,印度就以中國為比較對象,國家發展方面,也巴望能夠有朝一日得以超越中國。可幾十年過去,不僅「超中」夢想沒有實現,印度與中國的距離反而越來越遠。
印度為何不能超越中國?,從某種程度來說,這折射出了印度三個「基因缺陷」:
一、相對封閉的地緣結構
南亞次大陸的地緣格局非常獨立,其東,有巴坎—若開山脈;北面是喜馬拉雅山脈和西藏高原;西邊,是俾路支高原和興都庫什山脈,南面則是一望無際的印度洋。這些高等級的地緣屏障,嚴重阻斷了地球上其他主要地緣板塊與南亞次大陸之間的交流溝通,換一個角度,也對印度文明的安全和獨立發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地緣結構的相對獨立,意味著當印度文明實現對南亞地緣板塊的覆蓋後,很容易就喪失了繼續對外拓展影響力的動能。外來威脅的較小,讓印度文明不像古代的中國那樣,長期遭受漠北游牧勢力的威脅,故需要採用中央集權的政治形態,最大限度的集中國內資源加以應對
當然,印度倒也不是一點外患都沒有。興都庫什山脈對面的中亞游牧民族,就時不時翻山越嶺過來侵略——而這正好是印度農耕文明的天敵。
然則,盡管中亞游牧武裝會周期性的襲擾南亞,甚至取得政治優勢,可他們並未在在文明體系層面,實現對印度文明的顛覆與取代。
這又是為什麼?內因方面是因為印度文明有著龐大的體量,深厚的底蘊,鏟除難度較高。而外因方面,也跟中亞自身地緣條件的缺陷有一定關系。
中亞地處亞歐大陸內陸腹心,是中國、蒙古、印度、波斯以及阿拉伯等自古以來的亞洲強勢地緣勢力的中樞交匯之地。犬牙交錯的地緣格局,再加上中亞本身相對較弱的地緣潛力,這內外因素決定了,這塊地方,不便於孕育出一個強大並且可以長久維系的本土力量,在更多的時候,它都是周邊列強的逐鹿場,並為勝利者並入麾下。
不過,不管是東亞大陸、蒙古高原,抑或西亞的波斯高原、美索不達米亞,這些歷史悠久的亞洲強勢地緣板塊,它們的本部核心區,跟中亞的地緣關系都是十分之疏離的。這即意味著:哪怕有一個外部力量,一時將中亞征服佔領,其對該出之統治基礎也不可能強勁穩固。只要這個外部勢力的自身實力略有下降,其它勢力,乃至於中亞的土著都有可能趁虛而入,使該地統治易主。
中亞的動盪與混亂,既大大削弱了它入侵南亞次大陸的勢能,也意味著——那些得進入印度的中亞入侵者,鑒於其背後缺乏一個穩固的大後方,故不便聚集出強大且穩定的力量,使得自家的原有文明,對印度文明顛覆和替代。甚至於,為了鞏固自家千辛萬苦才取得的印度統治權,這些外來戶倒是極有可能會根據次大陸的世紀情況,對自個兒做些改變。這種自我改變的後果,就是這些外來勢力在建立對南亞的統治後,文明屬性層面卻開始本土化,其最後之結局,就是自身漸漸融入印度文明。
既沒有可能繼續擴大文明邊界,也沒有被顛覆和替代的可能;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長期穩定,其後果就是內部矛盾就得以凸顯,折射到政治上,次大陸內部各地緣板塊之間的「窩里斗」,就成為印度文明貫穿古今的一條發展脈絡。
二、地緣核心的肢解
政治上的大一統,一個最直接、最基本標准,就是中央集權。不過,謀私乃人之本能,南亞內部各次級地緣板塊的本土地緣勢力,也存在著博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天然沖動——而自然而然的會與中央集權產生沖突。尤其是那些相對邊緣的板塊,在中央集權體制下,它的本地區利益,或會因為中央之統籌規劃而受到限制乃至於損害——這不可避免的會招致這些邊緣板塊勢力的怨言、嫉恨乃至反對。這種情況下,要鞏固中央集權體制,一個必要前提就是——國家必須存在一個足夠強大的本部核心區。
一個強大的本部核心區,能夠為中樞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讓它擁有壓制邊緣的能力。借這種強大的本部勢力,來樹立中樞的最高權威,進而確保中央集權可以維系。而換句話,中央集權制度下,各邊緣地區的資源會加速向本部匯集,位本部的強勢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撐。
中國即是這種政治架構的經典代表。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本部核心區——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綜合地緣實力算得上是世界一流,而從區位來看,也大致處在東亞大陸高開發價值區域(即中國東中部)的中央,這意味著以此為依託的中原王朝,其之地緣擴張能夠得到強有力的支撐,並隨著這種政治和地緣影響力的擴散,完成對東亞大陸大多數次級地緣板塊的征服和吸納。
而與中國相似,古印度文明的本部核心區,也是依託兩條河流而成——即恆河流域跟印度河流域。當然,恆河、印度河的檔次,比長江、黃河那還是差遠了。但考慮到南亞次大陸本身的規模也不能與東亞大陸相提並論,這樣來看,以這個南亞版兩河流域為依託,一統南亞也差差夠用了。
只是,盡管本部的地緣實力足夠,不過印度卻並沒有因此,打造出跟中國一樣的中央集權。相反,貴為次大陸兩大核心板塊之一,古印度文明發源地的印度河流域,在之後的歲月中,甚至從印度文明體系中剝離,皈依了伊斯蘭文明。現在的印度河流域,已經是巴基斯坦國的核心板塊。
印度文明為何連發家之地都保不住?
一個非常關鍵的地緣因素是,在印度河流域跟次大陸主體板塊之間,出現了一個總面積六十萬平方千米的塔爾沙漠。
之所以用「出現」這個詞彙,是因為最初此地並非沙漠。只是氣候環境的變遷,以及人類活動導致當地植被慘遭破壞,致使這塊土地後來慢慢的荒漠化。而這種自然環境的改變,也深深影響到了南亞次大陸的地緣政治格局。
首先,塔爾沙漠的出現,嚴重妨礙了印度河流域與次大陸其他部分——尤其是恆河流域之間的交流與聯系。這種物理層面的強勢阻斷,大致二者不僅無法跟中國的長江、黃河流域一般,隨著文明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逐漸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反而漸漸走向分離乃至對抗。
而中亞勢力的滲透,更使得這種剝離得以加劇。印度河流域正好處在南亞次大陸的西北端,是中亞進入南亞的首站,也是必經之地。這種地緣關系,意味著印度河流域不可避免的受到中亞的深度輻射。再加上中亞游牧武裝的強勁軍事實力,這種種因素,導致雖然印度河流域本身的地緣潛力遜於次大陸另一個核心板塊——恆河流域,但卻依然而已自成一派,跟恆河流域分庭抗禮。
而隨著伊斯蘭文明的崛起,中亞土著勢力陸續皈依,在他們的強勢影響下,印度河流域的人文特質也逐漸出現變化。
雖說伊斯蘭無法再整體上將南亞的原生印度文明替換。不過至少在跟中亞關聯密切的印度河流域,伊斯蘭仍然取得了優勢地位。再加上塔爾沙漠的存在,大幅削弱了印度河流域和以恆河流域為代表的南亞主體板塊之間的交流與聯系,久而久之,印度河流域最終從印度文明體系中剝離出來,成為伊斯蘭文明的一部分。
印度河流域的伊斯蘭化,大大削弱印度文明的整體實力。而印度河流域與次大陸主體部分,尤其是恆河流域的地緣與文明沖突,更對後者形成了強力牽制,讓它不能積蓄出足夠的力量,來鞏固對孟加拉、德干高原等次大陸其它邊緣板塊的絕對壓制。這樣一來,中央集權也就不可能實現。
三、種姓制度的束縛
上古時,中亞的雅利安人翻越興都庫什山脈,遷往南亞次大陸定局,並戰勝南亞土著,成為這個板塊的統治者。只不過,相較於南亞土著(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總體規模較小。雅利安人為了在這種不利格局下,使自己族群的統治地位長期維系,就鼓搗出了一套種姓制度,將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印度人,劃分成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大種姓,甚至連列入種姓的資格都沒有的賤民。這裡面,雅利安人基本上都被劃入婆羅門、剎帝利這兩大高等種姓,經過時光洗禮,慢慢的發展成後來的印度斯坦人;而達羅毗荼土著則統統的劃入吠舍、首陀羅這兩個低賤種姓,乃至於賤民。鑒於雅利安人,還有之後歲月中陸續由中亞遷入南亞,並在當地確立統治權的中西亞族群,這部分人的膚色都普遍較達羅毗荼人更白,所以這種階級劃分,也沾染上了十分明顯的種族歧視色彩。
這種劃分法,自然會招致低種姓達羅毗荼人的憤慨。為了避免這幫土著反抗作亂,危及自身統治,印度斯坦人旋開創出印度教,通過宣揚「今生受苦、來世就可以得享幸福」的印度教教義,給低賤種族洗腦,讓他們接受今生受苦受難,可以換得來世福報的觀念,借用此法,消滅低種姓的反抗意識,從精神層面把他們徹底奴化。
當然,從效果看,這套印度教義也確實達到了創建者的目的。印度文明在長達數千年的歲月中,一直基本保持穩定,像農民起義之類的階級革命幾乎很少發生,印度教中讓被統治者安貧樂道的教義可謂「居功至偉」。(相應的,同樣誕生於印度的佛教,卻由於提倡眾生平等,不利於印度種姓階級社會的穩定,反倒在當地逐漸消亡)
只是,凡事有利必有弊。
鑒於今生註定受苦受難;首陀羅、吠舍以及賤民們,對高高在上,又統治階級把持的國家和政權,自然不會有任何認同感;而且,印度教的太過強勢,還嚴重削弱了世俗權力的含金量,治權在相當程度上被教權壓制(在種姓制度框架下,作為印度教祭司的婆羅門處在第一等級,而由國王、官吏等世俗官吏組成的剎帝利,只能名列第二等級)。
世俗權威的受限,其帶來的一個嚴重後果就是:中樞政府派駐各地的職業官僚,很難依託朝廷威儀,對地方予以有效管制——這根中國普通百姓對皇權、官府的敬畏形成強烈對比。
只有在當地經營多年,直接控制低種姓人民的土邦貴族,和那些從精神層面鉗制民眾思想的婆羅門,才能夠贏得百姓的認同與畏懼。
流官制是中央集權的得以推行的基礎。既然流官無法有效駕馭地方,而只能假手當地的祭司和地主,那來自中央的權力,就不可避免的被地方實權派瓦解。
種姓制度是印度社會維持穩定的基石,但卻也是瓦解中央集權的俄利劍。既然種姓制度無法去除,印度的文明內部整合、以及政治上的權集中樞,當然也就成了鏡花歲月。
相對獨立的地緣結構、二元地緣核心的分崩瓦解、以及種姓制度的限制,這三種因素,共同鑄就了印度內部的分裂基因。而內部的撕裂,又對印度打造國內統一市場的努力構成了嚴重的掣肘。甚至連國家認同感和民眾凝聚力都因此大受影響,國家崛起之路也因此波折重重,這種情況下,印度在跟中國的競爭中,也不可避免的被越拉越遠。
當然,對此,印度是頗為不甘的。早在20世紀90年代,印度便開啟了自己的經濟改革,希望從經濟切入,逐步擺脫這種困境,讓印度能夠傲立於現代文明之林。不過近30年過去,這場印度版的改革開放,遠遠未達到預期,期間印度施行的一系列改革政策,都遭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讓效果大打折扣。那麼,這次印度的現代化改革,到底遭遇了哪些困難?為何中國的改革能夠一路凱歌,印度卻束手束腳,成效不彰呢?某種程度上,這是印度這個國家的宿命。而具體點說,又跟印度的一些現實性結構缺陷密切相關!
I. 中國和印度的邊界領土之爭是什麼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和印度的藏南邊境的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整個中印邊界全長約3000多公里,分西、中、東三段。在每一段邊界上都有爭議地區。在西段,雙方爭議面積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賽欽地區,除巴里加斯一處外,其餘都控制在中國手中。在中段,雙方爭議面積約2100平方公里,分為4處,現控制在印度手中。在東段,雙方爭議面積約90000(根據最新的矢量測量法,爭議面積為67000平方公里,印度控制6.3萬平方公里)平方公里,即網上常說的藏南地區,現全部控制在印度手裡。在整個中印邊境爭端中,東西兩段是爭議重點,1962年的邊境沖突也是在這兩段打的。
J. 中國和印度歷史上發生過什麼戰爭,什麼原因造成的
中國和印度發生過中印邊境戰,這是在1959-1963年發生的,期間一直都有沖突,是因為印度不斷的在中國的邊境挑起事端,在中國的領土上設立軍營和界碑,派出部隊駐扎,印度說要按照印度被英國殖民時期單方面劃定的邊界為主!但是此英立邊界嚴重危害了中國領土主權!印度軍方也不斷的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西藏與印度邊界的駐軍發動侵擾!在1962年,毛澤東下達自衛反擊戰決定,調集數百輛解放牌卡車和數萬官兵對印度進行反擊,印軍屢戰屢敗,最後部分軍隊投降,邊境戰暫時告一段落!但是在從此以後的20年間,中印還是有部分沖突!這都是因為英國單方面決定的中印邊境條約有關!但是相關條約中國並沒有簽署和承認,所以此邊境條約應為無效!此條約是英國與印度簽署的,豈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