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30年首次進口印度10萬噸大米,難吃的印度大米買來做什麼
作為糧食產量大國,我國在大米上完全能夠自給自足,不過為了滿足市場對於多元化產品的需求,我國一直在東南亞地區進口大米,其中泰國和越南的佔比最大的。如果說進口泰國和越南的大米是為了滿足國內市場對於大米不同口感的需求,那麼此次進口印度大米就讓人不得不聯想到進來越南逐漸高漲的大米進口價格了。而且隨著近幾年一直在越南泰國等國家進口大米,這些國家在大米出口上獲利豐厚,也越來也貪婪。多元化進口無疑是目前最好的選擇,畢竟越南瘋長米價的目的大家也不會看不清,自然是不能放縱。國內市場雖然是比較偏愛越南、泰國的大米,但也不是非其不可,越南也不是不可替代。這樣看來,進口印度大米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Ⅱ 看印度人吃米飯,那個米又長又大,他們是如何種植的
他們的水稻基本上都是單季稻。
中國的水稻不僅在產量上,而且在品種上都遠遠超過印度。每種米的產量都高於印度米,但與印度米不同的是,中國米軟糯香甜,而印度米粘度低,所以煮成米飯後,顆粒分明,特別適合炒飯。所以從口感上來說,印度米的口感比中國米好。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Ⅲ 同為人口大國,為何印度對外出口糧食,中國滿世界買糧食
這個問題很容易理解,印度之所以會對外出口印度大米,是因為他們急需用錢,而我國之所以要購買大米,是因為我國人口對大米需求量高於國內生產大米的總量,國內的大米不夠吃,那就只能去外面購買。
01、印度出口大米的原因
印度雖然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但是這個國家經濟發展並不完善,印度國家經濟來源靠的就是對外出口大米。印度這個國家的地理位置是非常適合種植大米,每年印度大米的產量,都要高於印度人民的消耗量,這么多優質印度大米,留在國內他們也吃不完,不如賣出去增加經濟收入。
還有個原因是因為現在我國人口雖然巨大,但是願意去種地的人少之又少,毫不誇張的說,在我國有不到一億的人在種地,卻有十幾億的人在等著吃,國家也是被逼無奈只能去國外進購大米。
Ⅳ 同樣是農業大國,為何印度向全世界出口大米,而中國滿世界買大米
“民以食為天”,中國是一個農耕大國,自古以來就有炎帝神農教人們播種五穀,這也迎來了農耕時代,大禹治水進一步推動了我國水利工程,為農耕灌溉奠定了最早的基礎,到了戰國時期,鄭國修建“鄭國渠”,進一步改善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環境,在工業化進程當中,可耕種的土地其實並不多,若不進口糧食,就意味著要開墾新的土地,這對環境也是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所以我國需要大量進口。
Ⅳ 都是人口大國,為何印度每年出口大米,中國卻要進口呢
一、卷首
都是人口大國,為何印度年年出口大米,中國卻年年進口?隨即,有許多熱情的網友讀者,加入探討。筆者看完後,有兩個感受。
其一:網友讀者的牛逼水平,讓我這天天寫文的人,自慚形穢。語言幽默詼諧,亦庄亦諧中就精準解答了。我啰里啰嗦一大堆,卻比不過網友讀者的一兩句,如何不自慚形穢?
其二:如今才真正懂了,為何許多人都說,印度就沒法跟中國比。看看網友讀者的這些留言,一股大國情懷撲面而來——民皆如此,其國必昌!
於是壯著膽子,寫此文試回答下這個問題,依如前文一樣:僅是筆者的一家之言,井底蛙噪一聲,以期拋磚引玉
既,中國由於自古及今,都講究以人為本,用咱定義的人口大國,去套印度,實在是有點,驢唇不對馬嘴,就別給人家瞎操心了。因此最後千言萬語匯成一句:幸虧我生在中國,是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Ⅵ 為什麼全球四分之一的大米市場願意為印度大米買單
全球四分之一的大米市場願意為印度大米買單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印度大米營養豐富。
其實印度產的大米跟中國的大米非常不一樣,中國大米煮出來就是黏黏的一團,但是印度大米煮出來就是顆顆分明。這主要是因為印度生產的大米主要是秈米,這種大米最大的優勢就是比較抗餓,這也是印度的國情所決定的,畢竟印度的人口眾多,而且當地還是比較窮的。
這種大米在加工的時候都會用水充分的泡一下,這樣就去掉了很多的澱粉。所以這種大米其實口感會更好,在全球范圍也是更受歡迎的。印度大米跟西班牙大米有點相似,但是印度這個國家一般的收入都來自於農業,而他們的大米的出口價格也不高,因此他們的大米就受到了一些大量需要大米,但是自己國家的農業又很有限的國家,比如巴基斯坦、東南亞國家、非洲國家等等。
Ⅶ 同樣是人口大國,為何印度向全世界出口大米,而中國滿世界買大米呢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國,也是一個農業大國,它擁有世界10%可耕種的土地,面積多達1.6億公頃,人均佔地面積為0.16公頃,這個數字大約是我國的兩倍,根據歐盟的報道,印度是全世界出口大米最多的國家。
目前我國糧食自給率大約在85%,要是糧食產量跟上需求,必然就會造成糧價上漲,消費水平就會日益增高,這樣下去只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進口可以避免這種情況,以免出現印度的困境。
Ⅷ 中國向印度進口了10萬噸大米也是印度首次對華出口大米,這意味著什麼
眾所周知,今年中國和印度的關系尤其不好,現在的印度士兵還佔領著青藏高原班加湖周邊一帶,在前線的印度士兵就多達5萬人,後方還有30萬印度軍人保持高度警惕。但最近階段,我國居然以每噸300美元的價格向印度進口了10萬噸大米,共花費了3,000萬美元。有人說這是中國為了討好印度,緩和兩國關系之舉,這種說法太不靠譜了,3000萬美元對於大國貿易來說實在是太毛毛雨了。
一般我們進口大米是從東南亞的泰國、緬甸、越南和南亞巴基斯坦,而現在這些國家的大米價格都在紛紛上漲,很多國家限制出口,而印度仍然在以很低廉價格出口大米,所以這一事件不要過度解讀。
Ⅸ 中印同為人口大國,為啥一個要進口糧食一個要出口
眾所周知,中國和印度分別為世界上的人口第一、第二大國。人口多,所消耗的糧食量自然也巨大。所幸,袁隆平爺爺培育出來的“雜交水稻”解決了這個問題,所以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正是有了這雜交水稻,才解決了人口大國“吃飯難”的問題。如今,我國人民再也不用忍飢挨餓,這都得感謝袁隆平老爺爺。
不過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
我國既然是產糧大國,為何每年還要大量進口糧食?印度同樣也是人口大國,為何卻是糧食出口大國?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差異呢?
當然,我國大量進口糧食的原因還有很多,主要就是上面這三條。雖然我國糧食產量大,但我國也是超級人口大國,所消耗的糧食也是非常巨大的。
只有大量進口糧食,才能更好地解決糧食供給不足的問題,讓我國人民都能吃上飽飯,不像六七十年代那樣,想要吃上一頓飽飯都是奢望。
如今,國家富強了,吃上一頓飽飯已經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