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李嘉誠在印度投資什麼視頻

李嘉誠在印度投資什麼視頻

發布時間:2023-01-05 14:25:04

『壹』 當初李嘉誠「手握」半個英國,馬雲也曾買下半個印度,後來怎樣

成功的企業家有很多相似之處,就拿李嘉誠和馬雲來說就是他們的眼光都是向前看得,很多事情上面他們都佔了先機,只有想到別人想不到的事情,才能獲得最大的利益,而一旦失去了先機,只能看著被人賺錢了,當初李嘉誠買下半個英國,馬雲更是買下了半個印度,大家一定很好奇,如今怎麼樣了,我們接著往下看。



如今阿里巴巴企業在印度平穩的發展,雖然不及在中國的火爆的程度,直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但是也算發展良好,加上印度是一個人口大國,購物這方面的需求一定是很大的,這個市場的蛋糕還是很鮮美和分量很足,馬雲為了發展企業,也邀請了自己的好朋友去參與印度公司的管理,相信這個公司一定是未來可期的,對此熒幕前的你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貳』 李嘉誠上個世紀買下半個英國,馬雲更是買下半個印度,如今怎樣了

雖然現在是一個有流量就有錢的時期,但事實上有錢人從來就不需要熱度,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熱度,平常的一舉一動,一個小的決定,都會被媒體報道,被眾人所知。就比如李嘉誠、馬雲這類世界百富榜上都赫赫有名的有錢人,他們的任何動作都讓人過度關注。

那麼要說起香港首富李嘉誠買下半個英國這件事,恐怕就得追溯到上個世紀了,那時候的香港首富的身價顯示有高達8500個億,了解資本家不太愛說實話這一特點的人大概也會猜想,這應該只是冰山一角吧。而當時富得流油的李嘉誠是選擇把錢大量投到英國,4000億港幣的投資簡直足以買下半個英國,很多國民也對此憤憤不平。

不過現在的他早已移民加拿大,嚴格說起來,他已經算不得是一個中國人,所以中國富豪榜里,也自然不會出現他的名字,很多人對他在英國投資4000億的這件事有所耳聞,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馬雲也偷偷買下半個印度這件事呢?


今天馬雲經營的阿里巴巴、支付寶等一些互聯網產業,也都有投放在印度以及各個國家,對於這外界也有些評價說馬雲的野心很大,很有想法,在計劃操控著巨大的一盤棋。這些我們不得而知,那麼到時候馬雲會不會仍然是咱們中國的首富呢,對此大家怎麼看?

『叄』 千億富豪遭印度隔空喊話,讓他補交400億,他說了什麼

在中國,有一個傳奇人物,他會受到不同的人對他不同的評價,人們一邊恨他又一邊尊重他,一邊鄙視他又一邊愛他,這個傳奇人物就是前華人首富李嘉誠。不過在香港人的眼中,對他更多的看法是他讓香港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富豪們住在金鑾殿,而窮人們卻住在廉價房。

如今,已經91歲高齡的李嘉誠,已經沒有過多的精力去參與那些瑣碎之事。雖然李嘉誠的華人首富位置早已經被取代,但是在人們眼中李嘉誠這個名字似乎永遠會跟「華人首富」這四個字聯系在一起,它就像一個特有的標簽一樣,跟隨李嘉誠一生。

『肆』 誰清楚,李嘉誠蛇吞象,當初6億是如何60億和黃。我很想知道

和記黃埔,是香港第二大英資洋行,資產價值六十多億港元。而長實只是一間資產不到7億的中小型公司。李嘉誠不但控得和黃,還做到兵不血刃,他由此而被譽為「超人」。和黃一役,李超人究竟有何超人高招?

李嘉誠退出九龍倉角逐,將目標瞄準另一家英資洋行——和記黃埔。

和黃集團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和記洋行;二是黃埔船塢。和黃是當時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財閥所控的最大上市公司。

和記洋行成立於1860年,主要從事印度棉花、英產棉毛織品、中國茶葉等進出口貿易和本港零售業。初時規模名氣不大,遠不可與怡和、置地、鄧普、太古等洋行相比。到二戰前,和記有下屬公司20間,初具規模。

黃埔船塢有限公司的歷史,可追溯到1843年,林蒙船長在銅鑼灣怡和碼頭造木船。船塢幾經遷址,不斷充資合並易手,成為一間公眾公司。到20世紀初,黃埔船塢與太古船塢、海軍船塢並稱為香港三大船塢,形成維修、建造萬噸級輪船的能力。除此,黃埔船塢還經營碼頭倉儲業。

二戰之後,幾經改組的和記洋行落入祈德尊家族之手。該家族與怡和凱瑟克家族、太古施懷雅家族、會德豐馬登家族,並列為本港英資四大家族。20世紀60年代後期,祈德尊雄心勃發,一心想成為怡和第二。他趁1969~1973年股市大牛沖天,展開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收購,把黃埔船塢、均益倉、屈臣氏等大公司和許多未上市小公司歸於旗下,風頭之勁,一時無兩。

祈德尊掐准了本港人多地少,地產必旺的產業大趨勢,關閉九龍半島東側的碼頭船塢,將修船業務與太古船塢合並,遷往青衣島,並將其他倉場碼頭統統轉移到葵涌去發展。騰出的地皮,用來發展黃埔新村、大同新村、均益大廈等。祈德尊滿天開花大興土木,地產成為集團的支柱產業。

傳媒說祈德尊是個「食慾過盛、消化不良」的商界「大鱉」。他一味地吞並企業,鼎盛期所控公司高達360間,其中有84間在海外。祈德尊雖長有「鋼牙銳齒」,「腸胃功能」卻太差,「腹瀉不止」——不少公司狀況不良,效益負增長,給他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幸得股市太旺,祈德尊大量從事股票投機生意,以其暫獲彌補財政黑洞。

1973年中股市大災,接著是世界性石油危機,接著又是香港地產大滑坡。投資過速、戰線過長、包袱過沉的和記集團掉入財政泥淖,接連兩個財政年度虧損近2億元。1975年8月,匯豐銀行注資1.5億港元解救,條件是和記出讓33.65%的股權。匯豐成為和記集團的最大股東,黃埔公司也由此而脫離和記集團。

匯豐控得和記洋行,標志著祈德尊時代的結束,和記成了一間非家族性集團公司。匯豐物色韋理主政。1977年9月,和記再次與黃埔合並,改組為「和記黃埔(集團)有限公司」。韋理有「公司醫生」之稱,但他一貫是做智囊高參輔政,而從未在一間巨型企業主政。又因為祈德尊主政時,集團虧空太大,公司醫生韋理上任,未見其妙手回春——和黃的起色不如人們預想的好。

乘虛而入,是戰場常見並有效的戰術。李嘉誠在覬覦上九龍倉的同時,也垂青和記黃埔。 他放棄九倉,必然要把矛頭對准和黃。 輿論皆說,和黃一役,足見李嘉誠是聰明絕頂的人。

其一,李嘉誠成全包玉剛收購九龍倉的心願,實則是讓出一塊肉骨頭讓包氏去啃,自己留下一塊瘦肉。因為九龍倉屬於家族性公司的怡和系,凱瑟克家族及其代理人必會以牙還牙,殊死一搏反收購。包氏收購九龍倉,代價沉重,實際上與怡和大班打了個平手。怡和在港樹大根深,收購九龍倉,必有一番血戰惡戰。

反之,淪為公眾公司的和記黃埔,至少不會出現來自家族勢力的頑抗反擊。身為本港第二大洋行的和黃集團,各公司「歸順」的歷史不長,控股結構一時還未理順,各股東間利益意見不合,他們正祈盼出現「明主」,力挽頹勢,使和黃徹底擺脫危機。

只要能照顧並為股東帶來利益,股東不會反感華人大班入主和黃洋行。這便是李嘉誠最初的出發點。

其二,李嘉誠權衡實力,長江實業的資產才6.93億港元,而和黃集團市值高達62億港元,蛇吞大象,難以下咽。和黃擁有大批地皮物業,還有收益穩定的連鎖零售業,是一家極有潛質的集團公司。本港的華商洋商,垂涎這塊大肥肉者大有人在,只因為和黃在本港首席財主匯豐的控制下,均暫且按兵不動。

李嘉誠很清楚,匯豐控制和黃不會太久。根據公司法、銀行法,銀行不能從事非金融性業務。債權銀行,可接管喪失償債能力的工商企業,一旦該企業經營走上正常,必將其出售給原產權所有人或其他企業,而不是長期控有該企業。

在李嘉誠吸納九倉股之時,他獲悉匯豐大班沈弼暗放風聲:待和記黃埔財政好轉之後,匯豐銀行會選擇適當的時機、適當的對象,將所控的和黃股份的大部分轉讓出去。

這對李嘉誠來說,不啻是個福音。長實財力不足,若藉助匯豐之力,收購算成功了一半。

其三,李嘉誠夢寐以求成為匯豐轉讓和黃股份的合適人選。為達到目的,李嘉誠停止收購九倉股的行動,以獲匯豐的好感。

李嘉誠賣了匯豐一份人情,那麼,信譽卓著的匯豐必會回報—還其人情。這份人情,是否是和黃股票,李嘉誠尚無把握。

為了使成功的希望更大,李嘉誠拉上包玉剛,以出讓1000萬股九倉股為條件,換取包氏促成匯豐轉讓9000萬股和黃股的回報。李嘉誠一石三鳥,既獲利五千九百多萬港元,又把自己不便收購的九龍倉讓給包氏去收購,還獲得包氏的感恩相報。

在與匯豐的關繫上,李嘉誠深知不如包玉剛深厚。包氏的船王稱號,一半靠自己努力,一半靠匯豐的支持。包氏與匯豐的交往史長達二十餘年,他身任匯豐銀行董事(1980年還任匯豐銀行副主席),與匯豐的兩任大班桑達士、沈弼私交甚密。

李嘉誠頻頻與沈弼接觸,他吃透匯豐的意圖:不是售股套利;而是指望放手後的和黃經營良好。另一方面,包氏出馬敲邊鼓,自然馬到成功。

1979年9月25日夜,在華人行21樓長江總部會議室,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嘉誠,舉行長實上市以來最振奮人心的記者招待會,一貫持穩的李嘉誠以激動的語氣宣布:

「在不影響長江實業原有業務基礎上,本公司已經有了更大的突破—長江實業以每股7.1元的價格,購買匯豐銀行手中持佔22.4%的9000萬普通股的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股權。」

在場的大部分記者禁不住鼓起掌來,有記者發問:「為什麼長江實業只購入匯豐銀行所持有的普通股,而不再購入其優先股?」

李嘉誠答道:「以資產的角度看,和黃的確是一間極具發展潛力的公司,其地產部分和本公司的業務完全一致。我們認為和黃的遠景非常好,由於優先股只享有利息,而公司盈虧與其無關,又沒有投票權,因此我們沒有考慮。」

李嘉誠被和記黃埔董事局吸收為執行董事,主席兼總經理的仍是韋理。

記者招待會後的一天,和黃股票一時成為大熱門。小市帶動大市,當日恆指飈升25.69點,成交額4億多元,可見股民對李嘉誠的信任。李嘉誠繼續在市場吸納,到1980年11月,長江實業及李嘉誠個人共擁的和黃股權增加到39.6%,控股權已十分牢固。其間,未遇到和黃大班韋理組織的反收購。

1981年1月1日,李嘉誠被選為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成為香港第一位入主英資洋行的華人大班(註:包玉剛入主的怡和系九龍倉不屬獨立洋行),和黃集團也正式成為長江集團旗下的子公司。

李嘉誠以小搏大,以弱制強。長江實業實際資產僅6.93億港元,卻成功地控制了市價62億港元的巨型集團和記黃埔。按照常理,既不可能,更難以令人置信,難怪和黃前大班韋理,會以一種無可奈何、又頗不服氣的語氣對記者說:

「李嘉誠此舉等於用美金2400萬做訂金,而購得價值十多億美元的資產。」

『伍』 李嘉誠在印度投資了多少錢

5萬

『陸』 李嘉誠實際有多少身價呢

據福布斯雜志社統計的數據,李嘉誠的身價是33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2200億元左右,但是根據2014年2月份李嘉誠先生在長江集團業績發布會現場親口所說,過去十多年他的身價被外國的這些雜志起碼低估了50%以上,那麼李嘉誠先生實際身價應該在600億美元以上,這一視頻在鳳凰網可以找到。

『柒』 當初李嘉誠買下半個英國,馬雲更是買下了半個印度,如今怎樣了

一直以來,關於李嘉誠買下「半個」英國的說法,一直深受大家的關注。據內部人士稱,李嘉誠家族在英國的投資已達4000億美元。這難以置信。他在英國的投資涉及英國各行各業,尤其是一些基本的安全行業,這些行業基本上是李嘉誠的資產。當年李嘉誠買下半個英國,馬雲更是買下了半個印度,現狀如何?

『捌』 李嘉誠現在的產業布局,主要在哪幾個國家

李嘉誠現在的產業現在遍布世界很多個國家,但是主要的產業還是在中國。他旗下擁有長江實業、和記黃埔、長江基業、電能實業,產業觸角遍布全球52個國家,橫跨通信、基建、港口、石油、零售等各個領域。

李嘉誠先生在商海縱橫數十年,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事實上這個世界上沒有必定的成功,所以在做任何事之前,首先考慮會不會失敗,而後降低各種導致失敗的可能性,「未慮勝先慮敗」,這是他成功的秘訣之一。20歲到30歲是一個人賺錢和存錢重要時期,而管錢,即理財,則是30歲之後的事。因為隨著年齡越大,賺多少錢已經不重要,反倒是打理財富的重要性凸顯,30歲之後,尤其要注意管好自己的錢。

『玖』 李嘉誠曾買下半個英國,馬雲也買下過半個印度,如今怎樣了

說到中國的首富,大家應該第一就能聯想到馬雲吧!但其實中國香港的首富,大家應該也都認識是李嘉誠,而李嘉誠在過去的時間里創造的財富,並不比馬雲的要少。能做到首富的位置,他所付出的努力和其中的困難應該也只有他能知道,我們常人是無法想像得到她所遇到的困難的。

但是他們貧困的生活載不住他們人口眾多,而人口多的話,就意味著她們的消費能力是有潛力的,把雲看中的是未來發展的投資回報,而不是在短期內就看到成果,他想把印度打造成像中國一樣的市場。其實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首先就得讓印度的人民脫貧,這樣他們才有經濟實力去購買商品。但是這對於馬雲來說應該不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這就相當於重新創立第二個阿里巴巴。在有中國作為前進的條件下,相信他在印度的發展也並不是非常困難的。

『拾』 李嘉誠做了什麼為什麼被印度稱為「老賴」

這是因為曾經李嘉誠將自己旗下的公司中的印度電信業務轉賣給了其他的公司,並且從中獲取了89億美元的收入。但是李嘉誠還有買方公司根本就不是印度的本土企業,而且印度國內認為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印度政府向這兩家公司征稅。因為印度政府對於企業的稅收都是雙向收稅的,對於印度本土企業收稅比較低,但是對於海外企業收稅非常的高。

所以我們看到李嘉誠之所以能夠如此成功,不光是他非常精明的頭腦,而且也是因為李嘉誠對於各國的法律都非常的熟悉,才會使得李嘉誠能夠從中獲利。

閱讀全文

與李嘉誠在印度投資什麼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3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0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