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費爾康多少架

印度費爾康多少架

發布時間:2023-01-05 17:16:43

① 印度空軍的戰斗機

蘇-30MKI戰斗機
2001年4月28日,俄羅斯和印度在伊爾庫茨克簽署了俄向印度轉讓成批生產蘇-30MKI殲擊機許可證的合同,這是兩國迄今為止簽訂的一項金額最大的軍事技術合同,價值33億美元。除了向俄羅斯直接購買32架蘇-30MKI戰斗機外,印度還得到俄方授權,在今後17年內生產140架蘇-30MKI殲擊機。蘇-30MKI成了印度空軍裝備的最新型戰斗機。
蘇-30MKI是俄羅斯蘇霍伊實驗設計局研製的先進全天候空中優勢重型戰斗機,主要任務是國土防空、護航、海上巡邏等。該機採用翼身融合體技術,有很好的氣動性能;全金屬半硬殼式機身,機頭略向下垂,大量採用鋁合金和鈦合金,傳統3梁式機翼;具有機動性和敏捷性好、續航時間長等特點,可以進行超視距作戰。該機裝有著名的AL-31F渦輪風扇可操縱推力矢量發動機,具有高度機動性。最大起飛重量達30噸,最大平飛馬赫數能達到2.35。
蘇-30MKI主要機載設備有N-101相干脈沖多普勒雷達,具有邊跟蹤邊掃描和下視/下射能力,可同時攻擊兩個目標,有很強的抗干擾能力。綜合火控系統將雷達、紅外搜索/跟蹤感測器、激光測距儀與頭盔顯示器協同起來,並顯示在廣角平視顯示器上。戰機雙翼下有12個武器掛點,可以掛載4~6枚R-27中程空空導彈、R-73近距紅外空空導彈等。
「幻影」2000戰斗機
從法國進口的49架「幻影」2000戰斗機是印度空軍的新型主力戰機之一。
「幻影」2000戰斗機是法國達索公司研製的超音速戰斗機,主要任務是截擊和制空,亦可執行對地攻擊任務。「幻影」2000採用與「幻影」III相同的無尾三角翼氣動布局,但應用了電傳操縱、放寬靜穩定度、復合材料等先進技術以及大推力的渦扇發動機和更先進的電子設備,所以作戰能力大幅度提高,屬第3代超音速戰斗機。
「幻影」2000戰斗機裝備有9個外掛架(機身下5個,兩機翼下各兩個),執行截擊任務時可帶兩枚R530中距和兩枚R550近距空對空導彈,用於對地攻擊時可載各種炸彈。另外,印度還和法國簽訂了價值3.78億歐元的合同,以購買10架法國的「幻影」2000H型戰斗機。2000年10月9日,印度空軍參謀長蒂普尼斯稱,空軍計劃使用「幻影」2000型戰斗機來實施核武器的投放。
「美洲虎」攻擊機
印度空軍還裝備有116架英法聯合研製的「美洲虎」攻擊機,主要用於近距空中支援,有多種改型。
從外形上看,「美洲虎」頗有特點———它在機翼上部裝備有導彈掛架,迎面一看,彷彿在肩膀上扛了兩枚導彈。該機最大飛行馬赫數為1.5,最大作戰半徑1300千米,機上裝有兩門30毫米航炮,可外掛各種空對地武器,最大載彈量約 4.5噸。
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法國空軍的「美洲虎」戰機曾參戰實施對地攻擊,結果被地面火力擊傷多架。
LCA戰斗機
2001年1月4日,由印度自行研製的輕型作戰飛機(LCA)首次試飛成功。印度軍方高度評價這一成功,稱之為「一個歷史性的里程碑,值得印度自豪」。LCA因此成為印度空軍的「未來之星」。
LCA飛機整個研發過程歷時近18年,可謂路途坎坷。據印度媒體稱,LCA整體技術十分先進,號稱是「世界上最輕的多功能戰斗機」。這種輕型超音速戰斗機集速度、機動性、加速性、可靠性於一體,符合現代空戰的嚴格要求,能實施全天候制空、對海、對地攻擊作戰任務。
從公布的照片看,LCA飛機頗似「幻影」2000的濃縮版。在未來,LCA飛機將與蘇-30MKI重型戰斗機構成輕、重搭配。LCA的機載雷達很有特點,它是一部多功能雷達。它具有探測、追蹤、地形迴避和制導武器發射等功能,在計算機系統的處理下,掃描和追蹤可同時進行。多普勒脈沖使其具有俯視射擊效果和地形繪制能力。LCA共有7個裝備外掛點,在武器的配置上力求作到最大的適應性,即可發射各種導彈、炸彈和火箭。根據任務需要,LCA可發射空對空導彈、空對地導彈、空對艦導彈。
米格—21戰斗機
20世紀50年代初期,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出米格-21「魚窩」戰斗機,此後曾不斷改進,出口到全世界37個國家。印空軍擁有4種型號125架米格-21戰斗機。
作為一種性能優異的單發輕型超音速戰斗機,米格-21重量輕,機動性好,爬升快,跨音速和超音速操縱性好。從外形上看,米格-21小巧靈活,戰機的最大飛行馬赫數能達到2.1,作戰半徑270千米。武器裝備有:一門23毫米雙管機炮,備彈200發,翼下4個掛架可帶4枚K-13A紅外空對空導彈或「先進環礁」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也可帶火箭彈或常規炸彈。載彈量一噸。
也許是由於服役時間太長的緣故,印度空軍的米格-21戰斗機事故率較高。為解決這一問題,印度空軍出資數億美元,從1999年開始與俄羅斯合作,對其進行技術改造,希望米格-21能繼續承擔主力戰斗機的重任。
米格—29戰斗機
作為當今世界優秀的第3代戰斗機之一,米格-29在國際軍火市場上一直頗為暢銷,曾出口10餘個國家。在印度空軍中,米格-29戰斗機也是當仁不讓的「頂樑柱」。
米格-29戰斗機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雙發高機動性超音速戰斗機,可執行截擊、護航、對地攻擊和偵察等多種任務。俄羅斯出具的技術任務書上說明,米格-29的近距作戰和超視距作戰性能均優於美國的F-16和F/A-18。
米格-29戰斗機採用全後掠下單翼,雙垂尾正常式布局,帶有較寬的機翼前緣邊條,液壓助力機械式操縱系統,全金屬半硬殼式機身,復合材料結構佔全機重量的7%,作戰半徑574千米,最大平飛馬赫數能達到2.3。米格-29戰斗機的特點是強調飛機的高亞音速機動性、加速性和爬升性能,但不具隱形能力,是典型的第3代戰斗機。
米格-29戰斗機裝備有大功率脈沖多普勒雷達,具有下視/下射能力和超視距攻擊,機翼下有8個外掛點,可攜帶先進的中距和近距空空導彈,如R-60紅外空空導彈,也可攜帶R-73A或R-73E紅外空空導彈以及各種炸彈和火箭等。機上裝有「警笛」3全向雷達告警系統,還有獨具特色的頭盔瞄準具(可用於導彈離軸發射)等。
印度「導彈之父」、總統卡拉姆曾多次在公開場合直截了當地指出:「弱小並不令人尊重,因此,印度(在軍事上)必須強大。」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印度「以軍強國」的願望越來越強烈,三軍不斷購買先進武器裝備,修改作戰理論。作為未來戰場上的主力,針對宿敵巴基斯坦空軍的「先發制人」戰略,印度空軍認為,國土防空作戰理論已經過時,
並提出一種全新的作戰理論,即「戰略性威懾防空」。
「戰略性威懾防空」就是指印度空軍利用信息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優勢,在承受住敵對國最初的攻擊後,用現代化技術和高性能的遠程飛機,通過空中加油,延長空中作戰時間,對入侵之敵進行大縱深和遠距離的反擊作戰,以求「後發制人」。
印度空軍認為,巴基斯坦空軍已制定了「先發制人」的空戰理論,謀求將印空軍戰機摧毀於「巢穴」,縮小其空軍兵力的劣勢。因此,印度空軍必須要承受住巴基斯坦空軍的第一波「先發制人」的打擊,然後對巴基斯坦進行毀滅性的反擊,從而獲取戰爭的勝利。在2005年10月份巴基斯坦空軍舉行的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高分2005」演習中,巴基斯坦空軍就重點演練了「先發制人」的打擊戰略。所以,印度空軍官員稱,「戰略性威懾防空」的目的就是要利用強大的災難性的遠程戰略反擊能力給對手以震懾,讓其不敢輕舉妄動,以不戰而屈人之兵。
印度空軍的「戰略性威懾防空」理論指出,印度空軍能否「後發制人」,關鍵是能否在巴空軍「先發制人」的打擊中生存下來。因此,印度空軍必須構築完善的預警系統,盡早發現巴空軍襲擊徵兆,以進行有效防護。印度空軍已經與以色列簽署合同,購買4架「費爾康」預警機,並自行研製3架預警機,使印度空軍在2012年以前的預警機數達到7架,實現全天24小時的偵察監視和指揮作戰,並打造印度空軍的空中指揮中心。另外,為防止巴空軍的攻擊,印度還加緊打造可用於防空的導彈防禦系統,自行研製「天空」防空導彈。
同時,「戰略性威懾防空」還強調,反擊作戰應把戰場引向敵領空,以減少空戰的附帶損傷。為此,印度空軍決定購買空中加油機。據悉,印度已與烏茲別克簽署協議,購買6架伊爾-78空中加油機,並選派飛行員和技術人員赴烏學習伊爾-78空中加油機的駕駛、空中加油及維護與保養技術。印度空軍已裝備4架空中加油機。印度空軍官員稱,經空中加油後,印度蘇-30MKI戰機的續航能力將提高3倍以上,其他飛機也可在空中加油機的幫助下攻擊7000公里范圍內的任何目標。
而且,為增強「戰略性威懾防空」的效應,印度空軍計劃從俄租賃或購買圖-22戰略轟炸機,並在未來15年內,將現有39個戰斗中隊擴編為55個,裝備190架可執行核打擊任務的蘇-30MKI戰斗機。軍事專家稱,一旦印度空軍裝備圖-22戰略轟炸機,印度空軍的戰略反擊能力將會得到大幅提升。
此外,印度空軍的「戰略性威懾防空」理論還認為,取得空間優勢和信息優勢是印度空軍實施「戰略性威懾防空」的重要條件。因此,在該理論的指導下,印度空軍新戰略計劃《空軍2020年遠景規劃》就強調,印度應利用其在信息技術和空間技術領域的核心競爭優勢,加快天基預警、偵察、通信力量建設,奪取制空天權,全面提升空軍的縱深戰略打擊能力。
為此,印度不斷加大太空投入,分別參與俄羅斯和歐洲的全球導航定位系統,研製各式衛星和太空武器。印度空軍計劃,最遲在2007年以前擁有一套以衛星為基礎的軍事偵察和監視系統。

② 印度的軍事實力如何,真的有那麼差嗎

印度軍事實力難道真的那麼落後不堪?其實並非如此,你真的了解嗎?

大家都知道,最近印度和中國的關系因為邊境戰事很是吃緊,印度最高領導人甚至發言稱,印度已非1962年的印度,時代在發展,我們也很清楚的意識到,每一個國家都在進步和成長,中國也已經非1962年的中國,但是即使中國現在發展成世界上赫赫有名的第三大國,我們對於印度的態度是不容小看的,印度之所以敢說出這種話,他也是有一定的實力所在的。

烈火導彈發射瞬間

「大地」系列陸基彈道導彈是短程彈道導彈,分為「大地-1」「大地-2」和「大地-3」三種型號,射程分別為150公里、250公里和350公里。

在三軍航空兵中,海軍的圖-142、空軍的蘇-30和幻影-2000等機型均具備核作戰能力,可以配備核炸彈和核導彈。

印度一方面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戰略核威懾力量,並強調核反擊能力的建設。

目前,印軍已經配備反導系統,具備一定的反導作戰能力,能夠對幾千公里飛來的對方彈道導彈進行攔截,為首都新德里和金融中心孟買等大城市和其它戰略目標提供一定程度的空中保護。

所以中國今天最明智的選擇就是如果認認真真,用真實端正的態度面對別的國家的挑釁,不用輕視對方,也不可以強化多方,要與一個對手相抗衡,就要從這個對手的多方面考慮,腳踏實地的分析敵人的弱點和優點,這樣才會戰勝對方,贏得自己的領土與爭議。望採納

③ 中國在中印邊界軍力布署

美國媒體9月4日刊載旅居加拿大的印度作者哈里·桑德(Hari Sud)的文章,文章題為「中國對印度的軍事優勢正在消失」,文章對中印軍力對比做了一些分析,還提到,中國如果發起對印度的戰爭並沒有什麼意義,中印兩國應當加大經濟和貿易往來。文章的主要內容如下:

美國合眾國際社亞洲在線報道,文章首先說,中國言與行或導致類似1962年的另一場沖突。中國不喜歡印度作為一個全球性大國的崛起,還對印度未來五年的軍事采購計劃有所猜疑。

文章提到,中國在八月中旬開始進行一場代號為「跨越-2009」(Stride 2009)的大規模實兵軍事演習,調遣50000部隊遠離基地遠程機動。根據分析,這場演習表明中國准備好對國家任何一處地方有事時,能夠作出快速反應,這場演習還展現了,中國基礎設施的有效性,已經允許部隊快速部署到成百上千公里之外的地方。演習計劃在10月1日,也就是新中國的60周年大慶時達到高潮。文章說,中國在中部省份維持有30-40個師的預備役部隊,但是中國西藏和印度邊境地區在快速部署的區域之外,只有一條建設在永久凍土上面的鐵路線與內部省份地區相連接。盡管這場演習不是專門針對印度,但最近忙於巴基斯坦邊境地區的印度,或許需要調整其防務位置了。

文章提到,在1978年中印達成協議,兩國將在喜馬拉雅山區維持現狀,避免軍事建設。1998年事情有所變化。印度在東段地區維持30000部隊,在西段維持20000部隊,印度沒有在邊境地區修築新的公路和提升基礎設施,事後表明這是一個錯誤。在過去30年來,印度與中國舉行了13次高級別的邊界問題談判,最近一次是在7月份,但成果寥寥。

文章還說,對於中國的「威脅」印度有自己的評估,已決定尋求在邊界地區的軍事建設。八個山地師在喜馬拉雅山區進行作戰訓練,還將增派兩個師,此外,60000印度地面部隊將被派往靠近達旺地區的東部邊界,還有20000部隊將增派到西段邊界的拉達克地區。在東部,三個曾被廢棄的機場被激活,在西部,也有三個機場被重新啟用,距離中國西藏邊界只有200公里的一個主要機場將被升級成能夠起降蘇-30戰機,這個機場是對中國鐵路線的一個主要威脅;印度還開始其他一些公路的建設,其中一條將通過馬拉里-若唐山Manali-Rohtang)將拉達克與印度其他地區相連。

文章接著評論說,印度的上述進展可有效地應對中國現有的優勢,此外,與1962年的時候相比,印度部隊在叢林和山地作戰的能力更強,1999年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的卡吉爾(Kargil)沖突中的表現大概向中國表明,印度已經不會像在1962年的地面戰中輕易地被擊敗了。中國贏得了1962年的沖突,使用了經典的中國戰爭策略,在地面戰中,印度的士兵由並不能勝任的將軍指揮,而且,中國士兵使用的沖鋒槍具有優勢,它們迅猛的火力壓倒了攜帶二戰時期「李-菲爾德」步槍的印度兵。但是,事情已經發生了變化,印度的突擊步槍能夠與中國的媲美,印度的將軍們也學會了戰爭的藝術。

文章提到,印度將在未來五年中接收新型的軍事裝備,它的新下水的核動力潛艇將在2012年或者2013年前完全形成戰力,而且,從俄羅斯訂購的航母也將有望加入印度海軍服役,印度自製的輕型戰斗機以及進口的中型戰斗機將形成戰力,所有上述這些裝備,再加上適合在喜馬拉雅山區作戰的超輕型火炮將部署到位,2014年之前,印度軍隊的火力將達到現有的兩倍,是1962年的十倍。

對印度最大的威脅是從中國西藏發射的射程達到1500公里的巡航導彈和印度洋上的中國海軍艦隊。印度的工業核心地帶和軍事基地在上述導彈的射程之內,而且新型制導系統讓這些導彈的打擊精度極高。遭受200枚巡航導彈的集中攻擊時,根本無法防禦,印度唯一的希望在於(假設)這些導彈在飛躍喜馬拉雅山區飛行600公里之後,丟掉了它們的攻擊目標。印度利用在馬六甲海峽的西部出口附近的海軍基地對抗中國海軍在印度洋的動作。

文章最後提到,中國發起對印度的戰爭沒有什麼意義,中印兩國應當加大經濟和貿易往來,這可以帶來更多的財富。

哈里·桑德(Hari Sud)是前C-I-L公司副總裁、前投資戰略分析家、國際關系專家,曾就讀於旁遮普大學(Punjab University)和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旅居加拿大已有34年。

印度目前在中印邊界東段駐軍10萬人,在中印邊界西段的印控克什米爾駐軍40萬,到2020年和中印邊界附近的印度駐軍總和將達到60萬。印度正在采購126架戰機,曾大江認為到2020年印度空軍將擁有1900餘架飛機,20架F-35,20架蘇35或米格35,130架F-16C/D或F-18E/F,200架蘇30,49架「幻影」2000,116架「美洲虎」,78架米格-29,165架米格-27,79架米格-23,400架米格-21,各型運輸機250架,「費爾康」預警機10架,偵察機和教練機等400架。曾大江認為到2020年印度陸軍將突破100萬人,分為6個戰術司令部,裝備4000輛坦克,其中1500輛T-90裝備21個坦克團(每個團71輛或72輛T-90),2500輛T-72改進型裝備40個坦克團(每個團62輛或63輛T-72改進型)。

2009年印度擁有1700餘架飛機,3000輛坦克,98萬陸軍。2020年印度將擁有1900餘架飛機,4000輛坦克,100萬陸軍。如此龐大的印度軍隊,動用其一半的軍事實力攻入西藏是有可能的,中國不可大意。

④ 關於預警機的問題

清點世界范圍內的各型預警機:1美國E—2C「鷹眼」 這是世界上裝備數量最多的預警機,中國台灣、目本等都已購買並投入使用。 E-2C可在9 150米高度全天候執行海軍的各項任務.並可在556千米的距離上探測各種飛機。自動目標跟蹤和高速處理能力使每架E-2C能同時跟蹤2 000多個目標。並控制40多個空中截擊任務。E-2C是當前的標准生產型.E-2T要出口中國台灣,「鷹眼「2000是最新改進型。 2004年10月,美國海軍對E-2C進行空中加油試驗.這表明美海軍有意將其從傳統的空中預警角色向空中指揮與控制平台轉換。 2 美國的 E—8「聯合之星」與E-2和E-3進行空中預警不同,E-8主要負責對地面目標的警戒。該機採用波音707-320C客機的機體,在前起落架後面裝有7.32米長的相控陣雷達天線,罩在一個「獨木舟」形的整流罩內。具有多種工作模式的雷達可以探測離前線150-175千米的靜止目標。當該機在9 145-12 200米高度巡航時,其雷達可以在8小時內覆蓋100萬平方千米的范圍。目前的生產型為E一8C。3 俄羅斯的A—50「中堅」在伊爾-76運輸機的基礎上改裝,加裝了有下視能力的空中預警雷達,加長了前機身,並在機翼後的機身背部裝上了直徑9米的雷達天線罩。其雷達作用距離可達400"600千米,可探測和跟蹤地面和水面上低空飛行的飛機和導彈。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製,1984年正式服役。目前的發展型有A-50U、A-50I、A-50M三種型號。4 美國的E—3 「望樓」 美國空軍開發的全天候遠程空中預警和控制飛機,以波音707-320B型民航機為基礎,更換發動機,加裝旋轉天線罩與電子設備而成。機載電子設備以有下視能力的多普勒雷達為核心,通過機載計算機的控制把各電子設備分系統結合在一起。當E-3A在8 850米的高度上值勤巡航時,有效探測半徑為370千米,可同時處理600個目標。 E-3A是美國空軍首批生產型, E-3B是E-3A的改進型,E-3C是美 軍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型,E-3D是英國型,E-3F是法國型。5 E—10A 美國正在開發的一種預警機,計劃替換RC135、E-8和E-3。該機以波舌公司767-400型增 程商務機為基礎,機身較大,說明後端有空間承載多名感測器操作人員、信息處理人員及作戰治理人員。除了防禦巡航導彈和跟蹤水面目標之外,空軍還希望作戰治理、指揮和控制系統(BMC2)的初始配置能支持如作戰識別、控制無人機(UAV)等任務,並在執行空勤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E-10A的有效載荷包括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雷錫恩公司的多平台雷達技術插入項目,可提供改進的地面目標指示器功能,以及用於跟蹤巡航導彈所需的能力。6 瑞典的「薩伯」2000型「「百眼巨人」裝備「愛立眼」雷達系統的預警機已形成一個系列,最突出的特點是機背上像背著一根超大號的平衡木,此為雙面側視相控陣天線。標志產品是「百眼巨人「S100,即「薩伯「340預警機,還有EMB-145SA預警機等。「薩伯「2000是「薩伯「340的出口型,以「薩伯「2000客機為搭載平台.性能更完善。具有360。全方位探測、跟蹤空中和海上目標的能力,可在370千米的距離內探測到戰斗機7 英國的「獵迷」預警機英國在「獵迷「MR.MK1的基礎上獨立研製的預警機,與E-3等其它預警機的最大區別是不採用支架在機身上的旋轉天線罩,而是採用安裝在機頭和機尾的一對雷達天線,共用一部發射機,由波導開關控制交替接通,以完成360。全方位的目標搜索。以具有下視能力的多普勒雷達為核心,來自雷達與其它電子設備的信息全部通過數據處理系統結合為一個整體。遲遲不能服役的主要技術問題是雷達系統。 8 澳大利亞的「楔尾」採用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的多波段多功能電子掃描相控陣(MESA )雷達。MESA雷達比傳統的機載預警與控制系統(AWACS)雷達更有效,因為它不用依靠旋轉機械來監控空中目標。它的掃描天線有兩塊,一塊垂直安裝在後機身上方,彷彿給飛機加了塊「背鰭」,另一塊則水平安置在「背鰭」上部,兩塊天線就像搭積木一樣相互疊加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天線陣。「背鰭」天線可覆蓋左右各120度方位,平面天線可覆蓋前後各60度,從而構成360度全方位覆蓋。這種布置方式有效地消除了機身各部位對雷達波的遮擋和干擾。其最大飛行馬赫數達到 0.78,最大航程7000公里,滯空時間大於9小時。 如此與眾不同的雷達工作起來仍然是毫不含糊的。「楔尾」可跟蹤300個目標,在9000米高度飛行時探測距離達850公里,對戰斗機目標下視探測距離為370公里,還可用增程工作方式提高探測距離。它能在任何天氣條件下鎖定600公里范圍內的180個目標,同時指揮24架飛機作戰。這么大的范圍相當於澳大利亞國土面積的1/3。由於採用了最新科技成果,E-737「楔尾」雷達的信息處理速度比E-2C預警機高出10餘倍。此外,它還裝備有電子戰系統和電子情報偵察系統,可以對敵電子輻射源進行定位和識別,其作用與E-3預警機相似,加上高速處理能力和專用的降噪軟體,可使「楔尾」具有發現隱形飛機或巡航導彈的潛力9 日本的E—767預警機這種大型預警機的載機為波音-767,對高空目標的探測距離達780千米,內部所裝預警設備基本上與美國空軍E-3預警機類似,一次空中加油可飛行22個小時。目前倭國已裝備4架,還計劃采購6架。如此一來,倭國自衛隊便擁有了20多架先進預警機。數量僅次於美國10 美國的「海王」Mk7型預警直升機「海王」Mk7型將替代「海王」Mk2A型預警直升機。它繼續使用「海王」直升機機體,但加裝了全新的「塞伯拉斯」任務系統。該系統以「水上搜索」2000型多普勒雷達為基礎,還綜合了MkⅫMode4型敵我識別系統.能同時跟蹤250個海面或空中目標。11 以色列「費爾康」707,「費爾康「707是世界上第一架採用固態相控陣雷達技術的實用預警機,載機是標準的波音707。與傳統的預警機相比,「費爾康」安裝了6個格板形相控陣雷達,可360度全方位覆蓋。雷達工作頻率選為L波段是為了探測諸如巡航導彈、直升機、戰斗機及小型艦船等小目標,其探測距離為對戰斗機、攻擊機370千米,對直升機180千米.可以同時處理100個目標。12 卡—31預警直升機該機由卡-27反潛直升機發展而成,裝備有E-801M機載雷達,可同時跟蹤20個目標。假如在3 000米高度飛行,它可在110-115千米外識別戰斗機大小的空中目標,在200千米外發現水面艦艇。該雷達系統包括一個6米長、l米寬的相控陣天線,重約200千克,每10秒旋轉一周。13 印度的HS748 ASP預警機 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以HS748飛機為基礎改裝的空中偵察、預警和控制試驗平台。其天線罩重約175千克,可以容納尺寸達3.6米×1.1米x0.2米的E/F波段平板陣列天線。1999年1月,HS748 ASP原型機墜毀。之後,印度政府決定租借俄羅斯的A-50。日前,印度又從以色列購買了「費爾康」預警機。中國的預警機有KJ2000和KJ200 中國的KJ2000預警機是一種「空地雙優型預警機」,飛機頂部採用的是三部相控陣雷達,呈三角形排列,每部負責掃描120度空間范圍,三部可構成360度全方位探測。機腹下面有一部大型對地有源相控陣合成孔徑雷達。KJ2000預警機雷達系統性能先進,創造性地使用「瞬態極化」等數十項先進技術,對空中和地面移動目標有非常好的探測能力和效率。其機載雷達對高空目標的偵測距離為1200公里,對低空和水面目標的探測距離為800公里,經過空中加油,該機甚至可以實施24小時不間斷偵察監視。可同時跟蹤1800個目標,處理700~900個目標,能夠做到同時自動引導和指揮100批次2000架飛機進行攔截作戰。同時,可以檢測1500個地面移動或固定目標,對敵方目標進行評估,自動引導和指揮飛機、導彈對其進行攻擊。由於在探測隱形技術上取得突破,單機可探測300公里內的現役任何隱形飛機,雙機可探測700公里內的現役任何隱形飛機。

⑤ 中國和印度武器對比

根據GFP2017年公布的軍事實力情況顯示,中國目前大約有714艘的軍艦、68艘潛艇、2955架飛機和9150輛裝甲坦克,緊隨其後的就是印度的軍事實力了,軍隊現在擁有6464輛裝甲車、2086架飛機、14艘潛艇和大約400艘軍艦。

印度陸軍的裝甲力量涵蓋,常勝者主戰坦克、阿瓊主戰坦克、T-55/T-54中型坦克、T-72系列主戰坦克、PT-76輕型水陸兩棲坦克、 BRDM-2(4×4)裝甲偵察車、白鼬(4×4)裝甲偵察車、BMP-1/BMP-2 Sarath AIFV/APC、OT-62/OT-64、、BTR-50/BTR-60、T-54/T-55裝甲救援車、WZT-3裝甲救援車、常勝者裝甲救援車、作戰工程拖拉機等等。

中國陸軍是公認的世界第一,無人敢惹!

從上面的數據我們來看,中國的軍事國防力量,是以本國建造的武器為主,且大部分都是完全自主研製的,而印度不愧為萬國牌,齊聚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武裝裝備,這也彰顯了印度不惜重金而購買的的裝備特點。這種兩種不同的發展思路,會有這樣的特點,印度依靠大量購買的裝備可以迅速的實現現代化的武裝力量,而研製開發的大量資金可以節省下來購買他國的新式武器,能夠通過捷徑擁有一支高科技的國防力量,中國的發展則會因為自主研發的過程需要花費不少的時間。

而在戰爭中,中國擁有自主研製的能力可以大開生產線,無需仰仗別人能夠在戰時動用資源快速的批量的建造各式裝備,而印度這樣的模式則不行會以至於在戰爭中非常的被動。

⑥ 中國和印度,韓國空軍戰力詳細對比

韓國:
韓國現有60架左右的F15K和100架左右F16C。二代機有200架左右F4。另外有引進的E-737預警機(預計為4架,目前可能尚未完全交付)。
韓國的F15K是比較先進的型號,裝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和主動式空空彈,戰鬥力不錯。此外,韓國自行研發T50教練機,並在此基礎上開發EA50殲轟機也將在未來幾年交付(此T50不是俄羅斯的T50戰機)。

印度:
印度現有約50架幻影2000、150架左右SU30MKI、約70架米格29。另外印度有100架米格27殲轟機、120架米格21二代機、130架美洲虎攻擊機。
印度SU30MKI每年都在增加,預計未來幾年總數230-260架左右;米格29K也未交付完,預計未來幾年會有28架左右;因此數量可能會有些出入。另外印度自產的輕型戰斗機LCA也快了(印度自稱的,都「快了」幾十年了),126架陣風的訂單離交付還早,跟俄羅斯一起研發T50戰機。印度目前還沒有預警機,但已列入購買計劃,預計4架。

中國:
中國現有J10約220架、J11約180架、SU27/30約270架。另有180架左右JH7和近千架二代機(將逐年退役,並更替為三代機)。和十幾架空警2000/200預警機。

總體來說,韓國空軍規模最小,但裝備卻最為先進。以美式裝備為主。韓國自身也具備一定的飛機研發能力。不過整體上來說,韓國對美國的依賴性仍然很強。

印度的裝備比較多,以歐、俄系列為多,也有少量來自以色列、美國的裝備。通過售權生產的方式來獲得自身飛機製造能力的提升。不過印度自研飛機遲遲未服役,自行維護的飛機故障率較高,其生產、研發環節還有不少值得改進之處。

中國裝備以俄系和自有體系產品為多,並能夠在將俄系產品消化、吸收後推出自己的改進型產品,比如J11B。因此,單就飛機的生產、研發實力而言,中國在這三個國家中最強。

⑦ 為何歐美等國都願意賣武器給印度

<一>

一般來說,軍購交易是政治的延續,歐美能賣武器給印度,說明印度未被歐美視為對手,也就是說二者的關系良好。

而實際上,印度長時間都奉行不結盟的策略,曾經還是不結盟運動的大哥,所以,印度在第三世界中的地位是相當高的,也是相當有影響的。

所以,歐美都試圖拉攏印度,此外,因為印度和我們有矛盾,所以,歐美更是極力地拉攏印度,而賣武器就是和印度加強關系的渠道之一。

自己不能生產,就什麼東西都得靠買別人的了,不然就沒得用。而縱觀各國,能提供給合適印度要求的武器的,也就是那幾個軍工業強國,歐美、俄、以色列等這些,再說印度也不可能從我們這里買呀,哪放得下那個面子。

歐美不賣武器給印度,印度就只能更多地采購俄羅斯的武器了,單一化的來源必然是有著更大的風險的,所以印度有時候即便歐美俄不願意賣武器,也得求著賣,就比如S400防空導彈系統,這可是印度和俄羅斯談了好久才談妥的,最終印度掏出了50億美金買了5套S-400系統,一套10個億美金,是真的土豪!俄羅斯自然也血賺,俄軍自用的S-400也就是四五個億美金。武器交易基本都是曝賺一倍以上的。

⑧ 軍事各國預警機對比

預警機難度比較大,沒有6個
下面就簡單地給LZ說4個吧
貌似還有個以色列的費爾康
篇幅有限
LZ自己找吧,這幾個才是比較普遍的

1,E-3「望樓」預警飛機是一種具有下視能力的全天候遠程空中預警和控制飛機,它不僅可搜索監視水上、陸地和空中目標,而且可以指揮引導己方飛機作戰。1963年美國空軍防空司令部和戰術空軍司令部提出對空中預警和控制系統的要求,1966年分別與波音公司等公司簽訂了飛機和雷達系統的研製合同,試驗機編號為EC一137D。隨後又以波音707為基礎製造了3架原型機,這就是E-3的前身。1975年E-3的第一架原型機試飛,1977年第一架生產型交付使用。1978年5月已生產8架飛機,初步形成作戰能力。
E-3翼展44.4米,機長46.6米,高12.6米,雷達天線罩為橢圓截面,直徑9.1米,厚1.8米,位於機背,非常醒目。它的最大起飛重量147噸,最大速度853公里/小時,實際升限1.2萬米,續航時間11.5小時。
E一3的主要型別有A、B、C,D四種。E-3A為美軍的首批生產型。其機體與波音707-320B基本相同,但機艙內作了很大的改動。機載設備可分成搜索雷達、敵我識別器、數據處理、通信、導航與導引、數據顯示與控制等6個部分。其中脈沖多普勒雷達可以根據不同的作戰條件把360度方位圓劃分成32個扇形區,分別在每個扇形區內選用恰當的工作方式組合,排出雷達掃描工作程序,以適應下視、超地平線遠程搜索、海上目標搜索和干擾源方位測定等不同作戰任務的需要。在9000米高度上作值勤巡航時,E-3A能以不同雷達工作方式,有效地探測半徑370公里范圍內的高空與低空空中目標和水上目標,並能通過艦艇和車輛上的應答器獲取已方部隊展開情況。系統目標處理容量大、抗干擾能力強,能同時處理4-600個不同目標。

2.中國自行研製並正式列裝中國空軍的大型空中早期預警控制平台,搭載遠程相控陣雷達(Phased Array Radar),採用伊爾76大型運輸機作為載機,機上乘員10-15人(估)。

簡要參數:

最大起飛重量:175噸
最大航程:5500公里
續航時間:12小時
同時跟蹤:60-100個目標
探測距離:470公里
速度:850公里/小時
[編輯本段]媒體參考信息:
A50I是以色列與俄羅斯聯合研製的新型預警機,大致上可以認為是採用俄羅斯A50預警機平台,改裝以色列航空電子系統的一種新型預警機。
固態有源相控陣雷達天線口徑與工作頻率直接相關,天線尺寸和重量控制同樣重要,載機扛著太重的天線飛起來太累人。空警2000雷達的一個原始設計方案的天線反射體重量小於500kg,天線口徑8.88m×1.54m。天線反射體材料有鋁蜂窩夾層板與碳纖維復合材料,因為鋁蜂窩夾層板技術更成熟,最有可能選中。蜂窩夾層板以鋁蜂窩作為芯材,夾層板上下兩面覆蓋的鋁蒙皮與芯材之間用膠粘結的「三明治」結構。
固態有源相控陣雷達T/R組件發射的功率在空間合成,通過增加天線陣面中的T/R組件數量增加雷達輸出功率。一般來說固態有源相控陣雷達全壽命周期成本低,維修方便,具有高精度、多功能、高可靠性等性能優點。
以色列「費爾康」(Phalcon,Phase Array L-band Conformal,L波段共形相位陣列)預警機使用有源相控陣,機頭一個直徑2.9m的圓形陣列,前機身兩側各一個10 ×2m的長方形陣列,屬於二坐標雷達。9100m高度飛行,戰斗機探測距370km,直升機180km,可同時跟蹤100個目標,引導20架飛機作戰。向印度出口的預警機背負式,圓罩內配置等邊三角形排列的3個陣面,每個陣面各掃描120°。印度版預警機和中國的空警2000形式一致了。由於安裝了大功率雷達,空警2000不得不再備一台輔助動力系統(APU),新APU安裝在左側起落架倉後方,上方有APU的進氣口。
中國的空警2000利用了「後發優勢」,採用固態有源相控陣雷達,美國雖然預警機沒有此雷達,固態有源相控陣卻上了戰斗機,這比預警機上的雷達技術更先進。雷達是預警機的基礎,核心卻是信號處理、指揮控制等「軟體」技術,讓一架飛機背著雷達上天並不困難,如何使用雷達才是問題。空警2000進行技術儲備的時候,中國和以色列為了預警機的買賣眉來眼去,顯然這票流產的采購項目讓中國獲得關於預警機信號處理、指揮控制等方面的具體知識。
固態有源相控陣預警機有很多技術難題需要解決,對於已經上天的空警2000來說,時間會解決一切問題的。預警機早期雷達設計資料只是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思路,並不表示空警2000就是這個樣子。
以下消息來自新華網轉載香港媒體《廣角鏡》。參考消息引述香港《廣角鏡》月刊2月號文章文章稱,最近在南京上空頻繁試飛的國產大型預警機,引來軍事迷的激烈爭論。據專家指出,該架稱作「空警-2000」的預警機,採用了相控陣雷達技術,要比目前美俄產品還要先進。它的服役填補了解放軍從前沒有裝備預警機的空白其先進的雷達技術,也令全世界震驚。該預警機採用俄制伊爾-76為載機,但固態有源相近代陣雷達、顯近代台、軟體、砷化鎵微波單片集成電路、高速數據處理電腦、數據匯流排和介面裝置等皆為中國設計和生產。
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以色列在美國強大壓力下雖停止向中國出售預警機,中國更於2002年主動中斷從俄羅斯購買入價格和性能都不符要求的預警機,轉而全力發展更先進的大型預警機。作為空軍天字第一號的國家頭號軍事重點工程之一,它的重要性和被寄予的厚望,從被命名為「一號工程」中可見一斑,其技術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據悉,「空警-2000」的雷達天線並不像美俄預警機一樣是旋轉的,相反它是固定不動的。這印證了「空警-2000」採用的,是比美俄領先一代的固態有源相控陣雷達,由於它只需以電子掃描進行俯仰和方位探測,所以不需要再採用落後的機械掃描轉天線。也可以證明,中國專家已有效解決了天線引臻機射共振的一系列難題。

3.俄羅斯/蘇聯預警機的發展要滯後於美國,其A-50與E-3類似,也是一種大型預警機,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服役,以替換圖-126預警機,北約綽號「中堅」。
它以伊爾-76大型運輸機為平台,安裝了包括脈沖多普勒雷達等設備在內的「熊蜂」大功率電子系統。由於電子技術水平落後於美國,A-50的探測距離和跟蹤目標數量要遜於E-3,但在有地面雜波干擾下識別目標的能力上要優於後者。
當然,針對不足,A-50也在不斷改進。它最露臉的一次實戰是在1996年通過截獲車臣匪首杜達耶夫的手機通信信號,從而確定其位置,引導蘇-25將其炸死。
A-50「中堅」的誕生
曾任俄防空軍總司令的雅科夫列夫將軍有句名言:「要想成為天空的主人,重要的不是你擁有多少利劍,而在於你擁有多遠的耳目。」他所指的「耳目」就是預警機。俄羅斯的預警機是對蘇聯預警機的繼承和發展。早在50年代,蘇聯就在各型飛機上做過嘗試,安裝了空中預警和指揮系統。最終正式使用的機型是以轟炸機為基礎改進的預警機。但是到70年代末期,裝備「蔓」雷達系統的預警機在性能上已經明顯遜於同時代的美國E-3A預警機。此時,防空導彈系統限制了攻擊飛機的飛行高度,需要研製新的雷達系統來探測低空目標。
1969年,織女星-M科研生產聯合體在總設計師B?伊萬諾夫的領導下開始研製名為「熊蜂」的新型雷達系統。這種雷達系統具有下視能力,而且探測距離有很大提高。別里耶夫航空科學技術綜合體的總設計師康斯坦金諾夫將「熊蜂」雷達系統安裝到當時剛剛研製出的寬體軍用運輸機――「伊爾-76」上進行試驗,效果良好。這種新型預警機被命名為A-50,西方稱其為「中堅」。
A-50「中堅」於1978年10月在塔甘羅戈市完成首次飛行,1984年起開始編人防空兵部隊,1985年開始正式裝備部隊。它與第三代超聲速戰斗機「米格-29」、「蘇-27」等一起,組成了90年代的蘇聯空中防空體系。
A-50的性能特點
A-50翼展50.50米、機長46.59米、機高14.76米、機翼面積300米2,飛行機組有5人、技術操作人員10人。動力裝置為4台D-30KP渦輪風扇發動機,單台最大功率為120千瓦。其最大時速850千米、實用升限1.2萬米、最大航程5500千米,能以700~750千米的時速、在8~10千米高度上巡航7.5小時,在離基地1000千米處巡邏4小時。A-50還裝有空中受油裝置,能通過空中加油使留空時間延長至12小時。A-50主要用於搜索和跟蹤空中及水面目標,識別其國籍;控制空中飛行和引導目標瞄準,指揮殲擊航空兵和打擊航空兵攻擊空中、地面及海上目標,向各軍種司令部通報空情和海情;可接收指揮所命令,在機上設有指揮人員時履行指揮所職能;確定無線電輻射源的方位。
A-50「中堅」的主要任務裝備是「熊蜂」無線電技術系統。該系統重20噸,主要包括:帶有被動定位通道的脈沖多普勒高相干三坐標雷達,它可以在自由空間和在地球背景下發現和跟蹤空中目標,戰術機組人員座艙內的拍攝和測繪裝置;主動問答裝置;向截擊機傳達指令或提供目標指示信息的數據鏈系統;處理指揮、引導殲擊機攻擊空中目標的數字計算機系統;國籍識別系統;抗干擾數字通信系統;遙控密碼裝置等。厘米波雷達可探測300~600千米、戰斗機大小的高空目標;200~400千米的地面和低空目標;以及400千米內的海上目標。可同時跟蹤50~60個目標(完善型系統可達150個目標),同時引導10~12架殲擊機。在改進型的飛機上可裝配導彈發動機尾焰探測系統。該系統可在10千米的高空發現距離1000千米處導彈噴射的火焰,從而能夠監視戰術、戰役彈道導彈及海基導彈的發射。
同截擊機的協同是通過固定的自動引導頻道實現的。其中,短波段無線電的通信距離為2000千米,超短波段和寬頻帶無線電的通信距離為400千米。另有衛星通信頻道用以保證全球通信。飛機備有駕駛-導航系統,該系統可全天候、全天時、全球執行領航任務,並將駕駛-導航信息發給專門系統。在指揮部的彩色顯示器上可以清晰地顯示出協同作戰的殲擊機的各種數據,如編號、航向、高度、速度、剩餘油量等。
A-50裝備有自我防禦系統,包括主動和被動電子干擾系統和紅外誘餌裝置。在敵方有組織的干擾和對抗下,無線電電子系統仍然可以正常執行作戰任務。「熊蜂」雷達系統的總設計師伊萬諾夫認為,盡管A-50在探測目標的距離和自動追蹤目標的數量上遜於美國E-3預警機,但在有地面雜波干擾情況下識別目標的能力要略勝對手一籌。A-50能夠不受距離限制,儲存並向地面轉發來自衛星的情報,而E-3則沒有這種能力。
A-50的「熊蜂」無線電技術系統需要10名操作人員,而美國的「望樓」則需要20多名操作人員。與其他的預警機一樣,A-50機身上部裝有一部直徑10.5米、高2米的全方位旋轉雷達天線罩,其安裝位置比E-3A靠前,故前半球視界不如後者,但採用高平尾,後半球視界優於後者。在飛機頭部有空中加油受油桿,頭錐內裝有氣象雷達,頭錐下後側雷達罩內為地形測繪雷達。A-50取消了「伊爾-76」的機頭領航員透明風擋。機翼上面有凸起的衛星通信天線罩,機身腹部前後兩側有電子對抗監視天線罩,尾部也有天線罩。
A-50的實戰表現
從1985年正式裝備部隊到1990年以前,A-50一直擔負常規執勤任務。偶爾參加蘇聯軍隊或蘇軍與其他華沙條約成員國舉行的軍事演習。在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兩架A-50被派往黑海上空巡邏,它們對從土耳其起飛參與攻擊伊拉克的聯軍飛機進行監視,並將所有監視數據及情報傳回俄羅斯。A-50還監視了北約在南斯拉夫的行動。
A-50於1994年底才首次參加了真正的戰爭――車臣戰爭,當時有3架A-50被派往沿伏爾加河機場。1994年12月21日,俄羅斯防空部隊在時隔三年之後重新控制了車臣的全部領空。A-50預警機與「蘇-27」和「米格-31」截擊機構成了嚴密的防空網,阻止了車臣分離主義者通過空中走廊與外國的聯系。特別是在1996年的第二次車臣戰爭期間,A-50預警機截獲了杜達耶夫與他人之間的手機通信,然後在全球定位系統的幫助下??,A-50預警機指揮俄羅斯空軍「蘇-25」攻擊機在距目標40千米的地方發射了2枚導彈,將正在進行衛星通話的杜達耶夫炸死。
A-50的改進計劃
為了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俄羅斯開始了對A-50預警機的改進工作。俄空軍總司令弗拉基米爾·米哈伊洛夫上將表示,A-50預警機是上世紀70年代初研製的,一部分機載設備已經老化,無法勝任現代戰爭更高更精的技術需求,因此必須進行相應的改進。
A-50的改進型為A―50U。A-50U裝備了新型雷達系統「熊蜂-M」,主要加強了情報處理、目標識別、無線電通信(包括衛星通信)及精確導航等功能,探測目標距離和跟蹤目標數量均有所增加,提升了預警能力和抗干擾能力。A-50U具備俯視功能,可在雜波背景中探測到遠距離飛行的轟炸機及巡航導彈等目標。它可對敵方的電子對抗武器進行確定與跟蹤,原來存在的強烈噪音和超高頻輻射問題也有所克服。它採用較低的垂直尾翼,提高了飛行穩定性;起飛重量達210噸,可攜帶更多的燃料,作戰距離更遠,巡邏時間從4小時增加到6小時。
俄羅斯還與以色列聯合為印度空軍研製了A-50E(又叫費爾康預警機)。A-50E安裝了新的「熊蜂-2」雷達系統,提高了發現和追蹤目標的距離,還能夠同時引導更多的殲擊機。A-50E能夠搜索650千米距離內的轟炸機、300千米距離內的殲擊機等空中目標,以及250千米內坦克車隊類的地面目標,同時跟蹤目標的數量可達到300個。

4. E-2「鷹眼」是美國格魯門公司研製的艦載預警機,用於艦隊防空和空戰導引指揮,但也適用於執行陸基空中預警任務。1956年3月開始設計,其研製三架原型機,第一架於1960年10月21日首次試飛。E-2採用上單翼雙發動機懸臂式四立尾布局。在機身背部的支架上有直徑4.11米的雷達天線罩。E-2的上要型別有:A型,最初的生產型,1964年1月19日開始交付美國海軍使用,共生產56架;B型,在A型上改裝mod-Ax計算機並提高電子設備可靠性的改型,到1971年12月已將能用的51架A型全改為B型;C-2A,用於航空母艦上運輸機;E-2C,現正在生產的具有有限陸上下視能力的預警機,共生產原型機2架,於1971年1月20日首次飛行。E-2C共有定貨164架,除美國海軍外,以色定貨4架,日本13架,埃及11架,新加坡4架。到1990年初已交貨130架。以下情況適合於C型。
動力裝置 2台T56-425渦槳發動機,單台最大功率4910千瓦(6676)馬力,
平均功率4508千瓦(6129馬力),經減速器驅動直徑4.11米的4葉可順槳反
槳螺旋槳。
主要機載設備 包括雷達、電子對抗、通信、數據顯示與控制台等分系統,由QL-77/ASQ中央處理機控制接合為一個整體。雷達,最初用通用電氣公司研製的APG-125峰值功率一兆瓦遠程高解析度搜索雷達,具有海面下視與有限的陸地下視能力。後改裝APS-139雷達。雷達天線為八木端射式,裝在轉速6轉/分的天線罩內,雷達天線的背面是敵我識別天線。1989年後計劃改裝所有飛機,用全輻射孔徑控制天線。降低旁瓣,提高抗干擾能力。在90年代的進一步的改型中用APS-145雷達。電子對抗設備為利頓公司的AN/ALR73被動探測系統,能通過對比裝在飛機頭、尾,平尾兩端的四組天線的接收信號精確地測定輻射源。通信系統包括ARQ-34高頻數據鏈、ARC-158超高頻數據鏈、ARC-51A超高頻通信電台,裝有三台AN/APA-172數據顯示與控制台,其主顯示器能顯示目標的平面位置、速度向量與其他數據。
尺寸數據 翼展24.56米(機翼折疊8.94米),機長17.54米,機高5.58米,
機翼面積65.03平方米,展弦比9.3,雷達天線罩直徑7.32米,雷達天線罩
厚度0.79米,主輪距5.93米,前主輪距7.06米。
重量數據 空重17265千克,最大起飛總重23356千克(帶副油箱27160千克),最大載油量5624千克(帶副油箱8990千克)。
性能數據 最大平飛速度598公里/小時,最大巡航速度576公里/小時,轉場
巡航速度496公里/小時,實用升限9390米,執勤續航時間3~4小時(離航空
母艦320公里)。
E-2「鷹眼」(Hawkeye)是格魯門飛機公司為美國海軍艦隊設計的空中預警飛機,在海軍航母編隊中擔任空中預警和指揮任務,保護航空母艦戰斗群。
50年代末,美國海軍為了加強其艦隊防禦體系的建設,提出要建立「海上戰術諸元系統」。該系統要求能將軍艦、潛艇、陸上基地和空中飛機等所有能搜集到的信息加以一元化處理,共同使用。以便空中、地面、水上和水下統一指揮、協調作戰,提高整個艦隊的防禦作戰能力。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提高海軍空、地、海一體作戰的能力。這種構想,在當時來說應該是具有戰略眼光的,超前的。
這套「海上戰術諸元系統」的主系統設在航空母艦上,要求空、地、海其它各方面有相應的子系統相配合,在空中則要求建立相應的「機載戰術諸元系統」(子系統)。當時,美國海軍已裝備E-1「跟蹤者」。這是美國第一代實用艦載預警機。該機裝兩台渦輪螺槳發動機,背負一個巨大的橢圓形雷達天線罩。主要機載設備有搜索雷達、通信系統、敵我識別器、定向儀表無線電指揮系統等。雖具有一定的探測海面船隻和空中目標的能力。也可引導少量飛機作戰,但多數裝備是初級產品,技術不成熟,總體性能有限。尤其是缺乏向航空母艦傳輸雷達數據的發送裝置,通信性能差。因此,無法滿足「海上戰術諸元系統」的配套要求,於是,美國海軍提出要研製E-1的後繼機。這就是設計E-2「鷹眼」的初衷。
新的艦載預警機由格魯門飛機公司主承包研製,其主要機載設備由通用電機、利頓和阿林斯無線電機公司等提供。1956年3月開始設計,經過方案論證後,共製造了3架原型機。第一架原型機於1960年10月上天。1961年4月19日,裝備全套機載設備的飛機完成首次實用性飛行後,正式編號為E-2A。3年後這種新型預警機開始交付使用。此後,又發展了E-2B和E-2C,現在仍在生產的是E-2C型。E-2T是台灣訂購的6架E-2B經改裝後的新編號,主要是改裝AN/APS-138型雷達、電子監視和敵我識別系統。台灣希望改裝後能達到E-2C的水平。實際上未必能實現,充其量可達到E-2C的中期水平。此外,E-2還派生了一種運輸機,稱為C-2A,共生產了19架,主要用於岸基與航母之間的客貨運輸。
E-2A是E-2的最初生產型,主要機載設備雖不如後來的型別先生,但與E-1預警機相比已有了很大提高。採用了AN/APS-96雷達、單延遲線固定目標對消技術,能抑制海上雜波干擾。可執行海面早期預警和戰術指揮任務,具有海面監視、敵我識別、方位測寶、目標跟蹤和指揮作戰等能力。
從普通概念的飛機來看,E-2預警機的外形確實很奇特。與眾不同的地方,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背上背著一個「大圓盤」,實際上是一個大型的雷達天線罩,通過支架與機身連接,直徑7.3米,最大厚度0.79米。內裝雷達天線和敵我識別天線。由液壓馬達驅動,每分鍾可旋轉6轉。天線罩還可以通過液壓控制升高或降低,停機時最大的下降高度可達0.64米,有利於存放。雷達天線為「八木」端射式天線陣,敵我識別天線陣與之背對背安裝。所獲得的雷達和敵我識別信號,通過一個三通道的旋轉同軸耦合器向飛機內部設備傳送。這就是E-2的第一個特點,也是多數預警機所共有的特點。也是多數預警機所共有的特點。採用這種設計的好處是解決了大型天線陣的安置問題,多少也能提供一些升力,但對總的氣動特性和操穩性能都有影響,阻力增加。
其次是在水平尾翼上安裝了4個垂直翼面。這也是一般飛機所不曾有的。外側的兩個垂直翼面延伸到平尾以下;中間兩片則固定在水平安定面之上,沒有下延。之所以採用這么多垂直翼面,主要是受前方雷達天線罩和支架尾流的影響,使垂尾的氣動效率降低的緣故。經過理論計算和實驗表明,在保證飛機方向安定性的前題下,實現橫側操縱只需要3個舵面就能夠了,所以在左側的第二個垂直翼面上沒有活動的方向舵。另外,為了不影響雷達工作,4個垂直翼面(包括發動機螺旋槳)的大部分使用了玻璃鋼材料。
第三是機翼可以折疊。E-2飛機採用了懸臂式梯形上單翼。機翼前緣有充氣防冰套,內側機翼前緣可打開,以便維護發動機和飛機操縱系統。機翼後緣分三段,外側為副翼,中段和內側為襟翼。水平尾翼有11度的上反角。這些都很平常,與一般飛機不同的是大部分外段機翼可以作為90度的旋轉後向後折疊(一般艦載飛機多採用向上折疊)。原來伸展時的翼展長達24.56米,折疊後就只有8.94米,不到原來的一半,大大減小了在艦上的存放空間。靠近折疊線的固定翼段下面,吊裝著兩台T56-A-8A型渦輪螺槳發動機,單台功率2353千瓦;後改裝T56-A-427(425)型發動機,單台功率增加到3803千瓦。採用4葉可順,反槳恆速螺旋槳,直徑4.11米。
再就是機艙布置,正常條件下可載5名乘員。前面是正、副駕駛艙;後面的機艙內依次排列有:雷達、敵我識別設備和計算機櫃,雷達操作員、作戰情報官司和空中控制員工作台,最後面有衛生間。在執行長時間巡邏飛行時,可多帶一名空勤人員,以便輪流休息。

後來有關部門下決心研製新型雷達、提高雷達性能。直到E-2C出現後,機載設備性能才有了台階性的提高。E-2C的第一批飛機,除了改裝大功率的發動機之外,還換裝了AN/APS-120型雷達,雖仍以P波段工作,但採用了雙延遲線固定目標對消技術,抗干擾能力加強,具有了一定陸上下視能力,探測距離加大。1976年12月,從第34號飛機起開始改裝AN/APS-125雷達系統,進一步提高了目標探測和抗干擾能力,對不同目標的發現距離分別達到:高空轟炸機741公里、低空463公里,艦船360公里,低空戰斗機408公里,低空巡航導彈269公里。到此還沒有停止,從1983年起開始改裝AN/APS-138型雷達,1990年起又開始改裝AN/APS-145型雷達,使E-2C的抗干擾能力,探測跟蹤距離和數據處理速度不斷加強,達到了可同時自動跟蹤2000個目標,並指揮控制40個以上空中截擊任務的能力。總體作戰性有了質的變化。
從上述介紹不難看出,E-2預警機從問世以來一直在改進發展(主要是機載設備),以克服失天不足,適應日益復雜的戰場環境,滿足用戶的要求。這就是E-2預警機成功的主要原因。
動力裝置
E-2A裝兩台T56-A-8A型渦輪螺槳發動機,單台功率2353千瓦;E-2C改裝T56-A-427(425)型發動機,單台功率增加到3803千瓦。
尺寸數據
機長:17.54米
翼展:24.56米(折疊後8.94米)
機高:5.58米
重量
機重:18,090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23,850公斤
性能數據
最大速度:626公里/小時
升限:9,100米
實用升限:10000米
轉場航程:<3000公里
最大續航時間:〉6小時

閱讀全文

與印度費爾康多少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3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0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