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民居有哪些

印度民居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1-06 05:48:21

① 國外特色的民居有哪些

巴布亞紐幾內亞--A形茅屋(民居)

巴布亞紐幾內亞是太平洋西南部的一個珊瑚島群,氣溫高,濕度大,降水多,大部分地區為茂密的雨林所覆蓋。當地的居民以圖騰劃分部落和村莊,以母系血統劃分家庭。一個家庭一個茅屋--茅屋就是他們的住宅,眾多的茅屋整齊地排列成直線構成村莊,村莊中心是用於跳舞的空地,當然這些舞蹈都具有特殊的慶典和儀式意義。A形茅屋,高度可以達到25米,上半部裝飾著抽象的圖案,下半部用編織的草席做牆,後部逐漸傾斜到達地面,屋頂覆蓋茂密的茅草。

② 少數民族的民居名稱

客家民居 傣家竹樓 蒙古包 "井乾式"住宅 等
在中國西南方(包括湖南,四川,雲南,貴州等省)的少數民族,尤其是西南的苗,瑤,侗,傣族等等,由於氣候炎熱濕潤,所以該地區少數民族的住宅多以穿斗式木結構房屋為主,在承重柱之間的圍護結構通常不用磚瓦等砌築,而主要以竹編成柵欄,或者在在竹柵欄上糊泥,這就是所謂的"木骨泥牆",這樣在夏季時不容易擋住涼爽的穿堂風,由於我國西南地區普遍濕潤多雨,故少數民族兄弟還經常將住宅架高,用以抵禦地上的潮濕地氣,也就是所謂的"桿欄式住宅",另外由於多雨的氣候,該地區還有很多"風雨橋"--即在橋上搭建亭子一類的建築物,用以遮風避雨.此地區的住宅尤其是傣族,侗族的建築,它們的屋頂坡度很大,檐角起翹亦很顯著,目的就是方便雨水迅速由屋頂跌落地面,加速排水.另外這種建築形式也使建築外型更加輕巧美觀。
在四川西部及西藏地區生活的藏族,羌族同胞也發展出了適應本地區氣候條件的特色民居,由於該地區處於高原,且廣布高山,羌族同胞就地取材,用當地極易獲得的石材建造了"碉樓式"住宅,而青藏高原由於喜馬拉雅山脈的阻擋,印度洋的潮濕水汽很難輸送上青藏高原,故而該地降雨極少,所以藏族民居多為平屋頂,呈稜台狀的堡壘式建築,而平屋頂也方便人們平時晾曬衣物和食物,材料多為石材.布達拉宮就是這種建築樣式最為經典的範例。
在西北地區(包括青海,甘肅,寧夏,陝西以及山西的部分地區),回族同胞由於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建築多模仿伊斯蘭教的模式,穹頂成為當地建築的顯著特色,當然,普通回族民居多用黃土夯築而成,通常也做成平頂式樣,這與當地少雨水,且位於黃土高原的氣候特徵也是相適應的,另外,黃土高原上的漢族同胞也因地制宜的發展出了"窯洞"式住宅,土族同胞的"地窨院"(在平地上開掘豎井,在井內的垂直面上向內開鑿居室,嚴格說應該算做窯洞的一個形式)也是中國民居歷史中的偉大創造。
位於新疆地區的維吾爾同胞,創造出了特色的"阿以旺",就是以夯土夯築成平頂房屋,並以多個單元組合成院落的形式,這種夯土建築冬暖夏涼,很好的抵禦新疆地區白天的酷熱和晚間的嚴寒,也是維吾爾同胞在與自然環境的斗爭中總結出的十分有效的建築形式.
居住在東北地區(吉林,遼寧,黑龍江和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少數民族,如滿族,鄂倫春族等,由於生活在茫茫大興安嶺的林海之中,豐富的木材資源使他們發展出了"井乾式"住宅,即用粗重的原木以"井"字形層層疊壘,直至房屋成形,這種房屋堅固厚重,能夠很好的抵禦東北地區冬季刺骨的嚴寒以及熊,虎的大型食肉動物的威脅。
生活在蒙古高原的蒙古族,達斡爾族同胞,由於是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所以住宅可拆卸性和重組是否方便是他們的首要條件,所以誕生了"蒙古包",到了適宜放牧的地方,只要支起木架,在木架上蒙上氈毯和獸皮,就成了簡易的住宅,要到下一個牧場的時候只要很輕松的拆解,放在一個大車中就能拉走,十分方便。
在我國東南地區(福建,廣東,江西,台灣,香港),生活著一個特殊的群體--"客家人",他們的祖先是東晉時期由於戰亂陸續南遷的中原漢族,由於初到南方,人生地不熟,出於自我保護和強烈的宗族觀念,客家人創造出了土樓式建築,通常為圓形或者方形,外牆為堅固的三合土夯築而成,並有射擊孔,可以抵禦外敵的侵擾,房屋全部向內部敞開,表現出很強烈的向心性,通常一個宗族共住一樓,共同抵禦外敵騷擾。

回答者: 杜彧彧 - 一級 2010-3-17 19:43

客家民居 傣家竹樓 蒙古包

回答者: 1095786501 - 一級 2010-3-19 18:14

蒙古等游牧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為適應游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游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160厘米、長230厘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 ,幾塊連接,圍成圓形 ,長蓋傘骨狀圓頂,與側壁連接。帳頂及四壁覆蓋或圍以毛氈,用繩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一圓形天窗,以便採光、通風,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覆以氈。蒙古包最小的直徑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數百人 。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動式兩種。半農半牧區多建固定式,周圍砌土壁,上用葦草搭蓋;游牧區多為游動式。游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或馬車拉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蒙古族定居者增多,僅在游牧區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薩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時也居住蒙古包。

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寒風呼嘯,大地點綴著許多白色的帳篷。它們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稱的「格爾斯」。自從有蒙古族以來,人們就開始使用蒙古包。這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但究竟是何時開始使用的,無人知道確切的時間。

蒙古包成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數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終年趕年他們的山羊、綿羊、氂牛、馬和駱駝尋找新的牧場。蒙古包可以打點成行裝,由幾頭雙峰駱駝馱著,運到下一個落腳點,再重新搭起賬篷。

西藏的傳統民居,與西藏的其他文化形態一樣,具有其獨特的個性。藏族民居豐富多彩,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區的帳房、雅魯藏布江流域林區的木構建築各有特色,就連窯洞也能在阿里高原上尋見。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典型的藏族民居用土石砌築,形似碉堡,通稱碉房。一般為2至3層,也有4層的。通常底層做畜舍,上層住人,儲藏物品,還有設經堂的。平面布置逐層向後退縮,下層屋頂構成上一層的曬台。廁所設在上層,懸挑在後牆上,廁所地面開一孔洞,排泄物可直落進底層畜舍外的糞坑中,以免除清掃的麻煩;設有兩層廁所的,上下層位置錯開,使上層污物能暢通無阻地落到底層糞坑。
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御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採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築形式。
藏族帳篷有冬夏帳篷之分。冬帳篷,由氂牛毛編織而成,先編成一定寬厚的深棕色或黑色、白色氈條,然後根據需要尺寸縫織成帳篷,這種帳蓬能適應高原暴雨、風雪及高寒氣候。大小不一,形狀有長方、正方、六角、多角等形。用立架或支柱撐起。室內凈高約1.6-2m。帳頂系好氂牛繩,四周釘堤樁牽牢,用木樁或牛羊角樁錨釘。帳頂留有天窗,可通風、採光、出煙,雨天可以遮蓋。四周常用草皮或石塊壘砌矮牆,以御風寒侵襲。
夏帳篷,為夏天牧民外出時使用的一種輕便帳篷。它由白布帆布、藏布織成,有正方形、長方形。四周飾黝黑、褐或藍色邊。大型帳篷還飾有工藝精湛的吉祥八寶、五福捧壽、白雲點獅、六道輪回等類圖案。還有可容上百人聚會的大帳篷,由既保溫又抗曬的雙層帳篷等。具有濃厚的宗教裝飾色彩,在青山綠茵的曠野,散布著點點白帳,縷縷炊煙,別具情趣,很具藏族文化特點。
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氂牛氈毯,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採光之用;四周用氂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 ,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於搬遷等特點。
阿昌族的住房一般是磚瓦、木石結構的四合院建築。房屋一般分為兩層,人居住在正屋,屋內設有神龕、燭台、長桌和火塘,樓下圈養牲畜,廂房和樓上堆放糧食及其他生活資料。
阿昌族的村寨錯落有致,與村寨四周的山光水色互相映襯,渾然一體,好似一幅恬靜悠然的山水畫。

白族
大理地區至今保存著崇聖寺三塔、南詔太和城遺址、南詔德化碑等名勝古跡。大理城現已被列入國務院首批批準的我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白族

蝴蝶泉�
坐落在雲南大理舊城北20公里、蒼山的雲弄峰下神摩山麓。蝴蝶泉面積約50平方米,用大理石欄桿圍護。泉邊有古樹一棵,橫卧泉面而過。每年農歷四月,古樹即發,屆時,彩蝶從四面八方雲集至此,飛舞翩躚,一隻只"連須鉤足",從樹枝倒懸於泉面,宛如一條條綵帶。泉四周更是群蝶飄忽,色彩斑斕,人稱"蝴蝶會"。傳說一雙情侶因反對封建王公霸佔女方雯姑,雙雙跳入潭內,化為蝴蝶一對,才使原來的無底潭化為一弘池水,改名為"蝴蝶泉"。現泉邊有郭沫若書題的"蝴蝶泉"石牌坊。�

大理三塔�
南詔時期修建,亦稱"崇聖寺三塔"。位於雲南大理市西北蒼山洱海之間。建築宏大,氣勢雄偉。主塔千尋塔,高69.13米,為多層密檐式磚塔,共十六層。每層正面均設有佛龕。塔 頂為鐵鑄圈盤,中立葫蘆形寶頂。南北二小塔均為八角形多層塔,雕有各式紋樣。千餘年來 ,雖經多次地震和風雨侵蝕,仍巍峨屹立。��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納20多人 休息;小者,也能容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 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 一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 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 烏尼」(長約3 . 2 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 「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 用毛繩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 安家落戶了。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 的地氈,擺上傢具,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 一些傢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 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 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 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 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土家族吊角樓
土家族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所建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籬笆,院後有竹林,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壁,松明照亮,一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寧靜生活。土家族土家族,全國現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陽、黔江等縣也有分布。
苗族、土家族多居住在山區,坡度較大。建房時都喜歡建造有古色古香的吊角樓。這種吊角樓,飛檐翹角,三面有走廊,懸出木質欄桿。欄桿上雕有萬字塔、喜子格、亞字格、四方格等象徵吉祥如意的圖案。
懸柱有八棱形、四方形、底斷常雕綉球,金爪等各種形體。吊角樓一般兩層,樓上樓下鋪樓板,樓上開有窗戶,通風向陽。窗欞刻有雙鳳朝陽,喜鵲嗓梅,獅子滾球以及牡丹、茶花、菊花等各種花草,古樸雅秀,既美觀又實用,很有民族住房的特色。
東北的鄂倫春和鄂溫克族人民,以前由於過著流動性很大的狩獵生活,為了適應環境,他們住在非常簡單的一種蓬子里,這種蓬子叫「希楞柱」,俗稱「撮羅子」它高約一丈,直徑一丈二尺左右,用二十五至三十根落葉松桿搭起成傘形的窩棚,夏天以樺樹皮做蓋,冬季用麋鹿皮圍起來。他們根據野獸多少而移動住處:一般夏天和秋天住一處最多十天;冬天獵取灰鼠時,二、三天就搬一次家。把一個山的灰鼠打光再轉到另一個山上;男人把撮羅架搭好,女人用馴鹿隨後,把用具馱運到新的住處。
我見過那院落寬敞,雄偉壯觀的四合院,也見過那狀如蘑菇,漂亮美觀的哈尼族蘑菇房,還見過那端莊穩固,古樸粗獷的藏族碉房。但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還是陝北窯洞和羌族碉樓。

陝北窯洞

在很久很久以前,大風把黃土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帶到了陝北,造就了這片金黃而遼闊的土地。在這片土地上,居住著淳樸的人們,他們所居住的房屋就是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陝北窯洞。

這種窯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陽,被靠山。門朝開闊的地帶,少有樹木遮擋。一個院的窯洞一般只修3個至5個。最中間的為正窯,兩邊常放雜物或是小的房間,也可以貯存糧食。

走進窯洞的內部,內側有灶台、鍋等。洞頭壘著土炕。土炕正中間的下有一個洞,用來生火,這樣到了冬天也不會感覺到冷。這種窯洞夏天也很涼快,真是冬暖夏涼!

羌族碉樓

羌族是四川的一個少數民族,他們獨具特色的民居就是----碉樓。

在羌語中,碉樓被稱為「鄧籠」,意為美麗、高貴的房子

羌族人有「依山而居,壘石為屋,高者十餘丈」的習俗。碉樓的高度在十米至三十米之間。用於御敵、貯存糧食和柴草。羌族民居為石片砌成,平頂房,呈正方形。多數為三層,每層高約三至四米。有著強烈傳統民俗文化。

總之,每個民族有他們各自的特點,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民居。但我認為它們都是古樸而純潔的美!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課文原文
客家民居

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著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客家人是古代從中原繁盛的地區遷到南方的,他們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邊遠的山區,為了防備盜匪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便建造了營壘式住宅,在途中摻石灰,用糯米飯,雞蛋清作粘合劑,以竹片,木條作筋骨,夯築起牆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樓。它們大多為3至6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雄偉壯觀。大部分土樓有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歷史,經受無數次的地震撼動,風雨侵蜍以及炮火攻擊而安然無恙,顯示了傳統建築文化的魅力。

客家先民崇尚圓形,認為圓是吉祥,幸福和安寧的象徵。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與卦之間設有防火牆,整齊劃一.

客家人在治家,處事,待人,立身等方面,無不體現出明顯的文化特徵。比如,許多房屋大門上刻著這樣的正楷對聯:」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後子孫讀與耕」,表現了先輩希望子孫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的願望.

客家人那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的品格值得我們學習,土樓內所保留的民俗文化,讓人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久遠.

傣家竹樓

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進了綠色的世界。遠遠望去,到處是一叢叢綠色的鳳尾竹,和遮天蓋地的油棕林。在竹林深處不時傳來雞犬之聲,卻看不到村寨、房舍,顯然那一幢幢竹樓都藏在濃綠的竹林中了。

竹樓是傣族傳統的建築形式。傣族人民居住區地處亞熱帶,地溫高,據說竹樓利於防止酷熱和濕氣,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著「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習慣。

傣族村寨多則二三百戶,少則一二十家,都由一幢幢別致的竹樓組成。村邊都有防護林帶。每家竹樓四周,都用竹籬圍著。籬內種植各種花木果樹。可謂「樹滿寨,花滿園」。竹樓下有較大的空地作院子。整個竹樓呈正方形,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一般作關牲口和堆柴禾用。竹樓由二十至二十四根柱子支撐。屋內橫梁穿柱。有的橫樑上雕刻著花紋。離地七八尺處鋪樓板或竹蔑,將樓房隔為兩層。屋

頂用茅草編織的草排或木片覆蓋,近年大都改為用瓦頂。

如果你到傣家作客,走進竹籬,登上木梯,便來到屋外的走廊,進門,是一寬大堂屋,中間鋪一大塊竹席,這是全家活動的中心,也是招待客人的地方。兩側是用木板或竹篾隔成的卧室,外人是不能入內的。傣家竹樓建築結構一般都比較簡單,但十分寬敞,別致美觀,室內通風也很好,你在室內坐著,只覺清風徐徐,花果飄香。

建造竹樓,是傣家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按照傳統習俗,先要選好地方,打好地基,再立柱架梁。一幢竹樓最主要的是中柱。中柱一般是八根。選擇中柱是件嚴肅而隆重的事情。中柱從山上運進村寨時,大家都要去迎接,並潑水祝福。傣族還有個風俗:一家蓋房,全村幫忙。新樓落成時,還要舉行「架竹樓」儀式。這時候,全寨子的人都蜂擁而至,喜氣洋洋,像過節一般熱鬧。同時還要請「贊哈」(歌手)唱「賀新房」的曲子,據說這樣才能吉祥、平安,家道興旺。
雲南少數民族民居薈萃<3>2007-02-08 03:33 傣族民居——干欄式建築 傣族民居分為干欄式建築、地面建築、土掌房三種。干欄式建築主要分布在西雙版納全境和德宏州的瑞麗,遮放壩子。干欄式住房以竹術為材料,木材作房架,竹子作檁、掾、樓面、牆、梯、欄等,各部件的連接用榫卯和竹蔑綁扎,為單幢建築,各家自成院落,各宅院有小徑相通。房頂用草排或掛瓦。瑞麗的干欄式建築體現出較高的水平。地面建築主要為芒市、盈江等地採用,為土牆平房,因受漢族影響,已不是傣族固有的住宅形式。土掌房,是居住在紅河流域地區的主要住宅形式,大量分布於雲南中部和東南部地區。土掌房以木樑柱和土牆承重土質平頂,形成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因地勢建成二、三層的土樓,層層壘進,呈階梯形,有天井、樓層,一般居家擁有十數間房屋,平頂上可涼犧糧食或堆放農具。土掌房建造容易,冬暖夏涼,特別適合於乾熱河谷地帶的氣候。 景谷傣族住土木結構平房,房頂不高,用茅草或瓦覆頂。分中堂,左右兩廂。中堂置三角火塘,為煮飯、會客之處。左廂房為長輩卧室,右廂房為子女卧室。 孟連傣族為干欄式竹樓。白族建築——「三房一照壁」

白族的住宅,因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技術水乎不同,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房屋形式。高寒山區的白族人民多居住單間或兩間相連的「垛木房」或「竹籬笆房」。壩區白族人民多住土木結構的瓦房。其布局則採取「三房一照壁」和「一正兩耳」或「四合五天井」等形式,院落寬敞,陽光充足。多數人家還設有花壇,種植山茶、石榴、掛花、香橡等花木,花草芬勞四溢,環境優美舒適。白族人民十分重視照壁、門樓的建築。照壁用白灰粉刷,由名人題寫「萬紫干紅」、「旭日東異」或「福」、「壽」等象徵吉祥如意的大宇。四周山牆也一樣彩畫著各種山水、花鳥、蟲魚圖案,每個角落的裝飾都很講究,給人以生動活潑、均勻對稱、和諧優美的感覺。面富於獨特風格的門樓,其建築裝橫更傾注了白族人民的藝術智慧。一般都是斗拱重疊,飛搪串角,附以泥塑、木雕、石刻、凸花青磚、大理石等組合的立體圖案,。其造型之優美,結構之嚴謹,可與內地殿閣婉美。許多門扇是由錢空三層的花、鳥、蟲、魚、人物等以及浮雕圖案所組成,顯得玲現剔透、精巧優美。有的門樓、隔扇不用一顆鐵釘,僅以鑿出卯眼相接,卻十分堅固牢實。所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白族人民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水平。
彝族民居一大特色——土掌房
在彝區,各地、各支系傳承的居室建築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並與當地的居住習俗有密切關聯,從村寨的聚落到住宅的地址;從房間的分置到什物的堆放;從建築結構到民居信仰和禁忌,都表現出獨特的民族風情。

民居特色

村寨彝族是農牧兼營的民族,村寨的分布與座落有其獨特的傳承。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區、半山區,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選擇向陽山麓,順山修建,以山腰、山樑處居多,山腳、河谷地帶較少。《元陽縣志》載:「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壯麗、資源豐富的山區,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層層,村後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種,多數村寨都有一條水溝從中流過。」

民居在我國西南地區,彝族分布范圍較廣。因此,其民居類型為適應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響,而顯得比較復雜,不過彝族民居在各民族中卻有廣泛的代表性。一般說來,彝族民居類型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瓦房、土掌房、閃片房、垛木房、茅草房等。
居住習俗彝族實行一夫五妻制的小家庭,兒女婚後另建住房,自立門戶,僅幼子與父母同住。彝家院落寬敞,以供生產和生活之便,尤其是在置辦紅白喜事時,可以廣納賓客。居室內,正房堂屋靠牆處供奉著天地祖宗處於牌位,供桌上擺設著香爐及虎、獅雕像;正中安放八仙桌,用於接待客人;左側有常年不熄的火塘,由三塊石頭支成,俗稱「鍋庄」,用以取暖禦寒,熱水烤茶,火塘周圍是家人圍坐議事的地方。正房兩側房間為當家兒子媳婦的卧室,兼存放貴重物品。一般長子居左,次子居右。老人、小孩及客房設在側廂房。大門後做磨房,正房樓上是糧倉,樓下為畜廄。
彝族民間建築
多建於斜坡上。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梁,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曬場。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擔上墊木,鋪茅草或稻草,草上覆蓋稀泥,再放細土捶實而成。多為平房,部分為二屋或三層。
土掌房冬暖夏涼,防火性能好,非常實用。

回答者: cf槍神cs - 三級 2010-3-20 15:00

一、木構架庭院式住宅

這是中國傳統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數量多,分布廣,為漢族、滿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數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這種住宅以木構架房屋為主,在南北向的主軸線上建正廳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對峙建東西廂房。由這種一正兩廂組成院子,即通常所說的「四合院」、「三合院」。長輩住正房,晚輩住廂房,婦女住內院,來客和男僕住外院,這種分配符合中國封建社會家庭生活中要區別尊卑、長幼、內外的禮法要求。這種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國城鎮鄉村,但因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點。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為代表,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

二、「四水歸堂」式住宅

中國南部江南地區的住宅名稱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體一致,只是院子較小,稱為天井,僅作排水和採光之用(「四水歸堂」為當地俗稱,意為各屋面內側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這種住宅第一進院正房常為大廳,院子略開闊,廳多敞口,與天井內外連通。後面幾進院的房子多為樓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頂鋪小青瓦,室內多以石板鋪地,以適合江南溫濕的氣候。江南水鄉住宅往往臨水而建,前門通巷,後門臨水,每家自有碼頭,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三、「一顆印」式住宅

雲南省(中國西南部)的「一顆印」式住宅可以作這類住宅的代表,在湖南(中國南部)等省稱為「印子房」。這類住宅布局原則與上述「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轉角處互相連接,組成一顆印章狀「一顆印」式住宅建築為木構架,土坯牆,多繪有彩畫。

四、大土樓

大土樓是中國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圍成環形的樓房。一般為 3~4層,最高為6層,包含庭院,可住50多戶人家。庭院中有廳堂、倉庫、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這種住宅防衛性很強。客家人為保護自己的生存創造獨特的建築形式,至今仍在使用。

五、窯洞式住宅

窯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國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等黃土層較厚的地區。利用黃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窯洞。這種窯洞節省建築材料,施工技術簡單,冬暖夏涼,經濟適用。窯洞一般可分為靠山窯、平地窯、磚窯、石窯或土坯窯三種。

六、干闌式住宅

干闌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部的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區,為傣族、景頗族、壯族等的住宅形式。干闌是用竹、木等構成的樓居。它是單棟獨立的樓,底層架空,用來飼養牲畜或存放東西,上層住人。這種建築隔潮,並能防止蟲、蛇、野獸侵擾。

別具特色的朝鮮族民居(組圖)

朝鮮民居

生活在東北的朝鮮族是一個勤勞智慧的民族,它不但有著色彩亮麗、形式特異的民族服飾,而且有著極具特點的飲食、祭祀、喪葬等等民族風俗。特別是朝鮮族民居建築,更表現出鮮明的朝鮮族民族的風俗文化。

今天,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田野鄉間,仍然可以看到許多黑瓦白牆的朝鮮族傳統民居。你看那晨曦中,裊裊炊煙籠罩下的小村落,一個個院落,一幢幢小房,黑瓦和白牆相映,其中勞作著朝鮮族男女,一幅蘊味十足的民族風情畫。

1700多年前的《三國志》里就記載了早期生活在東北的朝鮮族居住方式,書中寫道:「居處作草居土室,形如冢,其戶在上,舉家共在中,無長幼男女別」。約一千多年前,朝鮮族已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建築形式,並且根據屋頂形狀、所用建築材料、屋內結構劃分出不同的類型。

就說這屋頂吧,從形式上就有懸山式、廡殿式、歇山式、平頂式;從建築材料來看呢,有用泥和草蓋的草房,有用木頭建的木楞子房,又有磚木結構的瓦房等等。可是不論什麼形式的房子都以朝鮮族最喜歡的白色——白灰刷牆,而且瓦房的瓦片都特別大。

蓋房子是朝鮮族同胞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從前那得請陰陽先生選房基,還得祭「宅神」,宴親朋,特別隆重,而在建房過程中,上房梁時還要寫上樑文,這中間還有說道。

傳統的朝鮮族民居門多、窗少,而且窗和門的形式相差不多。第一次見到這種結構的房屋時,很難分辨出哪個是窗,哪個是門。其實呀,朝鮮族民居的門、窗不但有區別,而且有許多特別方便的功能。

③ 建築名稱有哪些

1、埃菲爾鐵塔(法語:La Tour Eiffel;英語:the Eiffel Tower)矗立在塞納河南岸法國巴黎的戰神廣場,於1889年建成,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埃菲爾鐵塔得名於設計它的著名建築師、結構工程師古斯塔夫·埃菲爾,全部由施耐德鐵器(現施耐德電氣)建造。

④ 世界各國著名代表建築比如美國白宮泰國泰姬陵

亞洲區
中華門
朝鮮 普通門
韓國 景福宮
日本 皇居
日本 桂離宮
日本奈良 法隆寺
日本 姬路城天守閣
日本 松琴堂
日本 富士山
日本 鳥居
越南 獨柱寺
寮國 香通寺
柬埔寨 吳哥窟
緬甸 仰光大金塔
泰國 泰王宮
馬來西亞 極樂寺
新加坡 獅頭魚尾像
尼泊爾 斯瓦揚布納特窣堵坡
印度 泰姬?瑪哈爾陵
印度 卡爾利支提窟
印度 佛祖塔
印度 康達利耶?瑪哈迪瓦廟
印度孟買 巴哈加支提窟
印度 桑契一號窣堵破
印度 摩多哈拉聖井
斯里蘭卡 白佛塔
臨水舞台
東南亞水鄉
印度尼西亞 婆羅浮屠
伊朗 波斯波利斯大台階及浮雕
伊朗 伊斯法罕大清真寺
科威特水塔
土耳其 伊斯坦布爾聖索菲亞大教堂
伊斯蘭 阿拉伯廣場及咖啡館
美洲區

加拿大 史迪瑞公園圖騰柱
美國 自由女神像
美國 總統山
美國國會大廈
美國 傑弗遜紀念堂
美國 華盛頓紀念堂
美國 林肯紀念堂
美國 白宮
美國 金門大橋
尼亞加拉大瀑布
美國 曼哈頓高層建築群
墨西哥 凝神武士群像
墨西哥 卡斯蒂略金字塔
墨西哥 巨石頭像
秘魯 那斯卡圖線壁
巴西 基督山
巴西 巴西利亞議會大廈
智利 復活節島巨人石像
印第安民俗
美洲印第安圖騰柱
大洋洲區

澳大利亞 悉尼大鐵橋
澳大利亞 悉尼歌劇院
澳大利亞變色石—— 艾爾斯巨石
紐西蘭 毛利民居
百米噴泉
非洲區

埃及 卡納克阿蒙神廟
埃及 阿布辛伯勒神廟
埃及 「斯芬克斯」石像
埃及 基薩金字塔群
幾內亞 新娘面紗瀑布
肯亞野生動物園
肯亞象牙門
非洲民居
歐洲區

俄羅斯 民居及木教堂
俄羅斯 冬宮
俄羅斯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
俄羅斯 華西里?伯拉仁諾教堂
俄羅斯 克里姆林宮牆及鍾樓
法國 凡爾賽宮
法國巴黎 埃菲爾鐵塔
法國 巴黎凱旋門
法國 四大洲噴泉
法國 巴黎聖母院
法國 古羅馬卡爾水道橋
法國 聖?米歇爾修道院
西班牙 阿卡沙堡
西班牙 戈地公園
西班牙 阿爾罕布拉宮獅子院
英國 白金漢宮
英國 倫敦塔橋
英國 倫敦國會大廈
英國 阿芬頓「白馬」
英國 斯頓亨治「環狀列石」
英國 迷津
義大利 威尼斯水城 聖馬可廣場
義大利 比薩斜塔
義大利 圖拉真紀功柱
義大利 佛羅倫薩市政廣場
義大利 羅馬斗獸場
義大利 西班牙大台階
梵蒂岡 聖彼得大教堂
德國 科隆大教堂
丹麥 美人魚
德國 新天鵝堡
希臘 雅典衛城
希臘 邁錫尼獅子門
阿爾卑斯山
荷蘭 風車、鬱金香田園風光

⑤ 印度建築的風格及特點是什麼

印度建築的風格及特點:

1、印度建築的風格,首先體現在平行法穹隆建築。

此種平行建築的穹隆建築物的優點是沒有橫壓力,而古典式與哥特式的建築物則因用輻射式的穹隆常感到橫壓力的壓迫。所以更細微而精美的支柱在印度建築物中是可以用的。

此型式的另一結果是在穹隆內部的頂中心使用吊鍾飾物,穹隆的飾物也是向心的圈環形狀,而不是羅馬式或哥特式穹隆的垂直線條。此種樣式可以有多種變化而不致失去良好的趣味,並且因之使耆那教穹隆成為精緻屋頂的最優美的樣式而為其他地方所不能見到的。

2、其次,是表現出裝飾超過了建築本身。

在印度的寺廟中,裝飾品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印度的廟堂是光彩奪目的裝飾品的薈萃,富麗堂皇的裝飾把建築物的輪廓線條都蓋沒了。

雕梁畫棟,各種形體儀態的雕刻以及裝潢點綴,重重疊疊,使人眼花繚亂,給人的印象是,它們不是一個整體,而是各種圖案的匯集,內容異常豐富,使人迷惑,似乎沒有設計與安排,只是如此這般地適應裝飾的需要而已。因此,與其說這種寺廟是建築,不如乾脆說它是裝飾。

⑥ 印度尼西亞的房屋是高腳屋,原因是什麼

印度尼西亞處於赤道附近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常年高溫多雨,氣候潮濕,高腳樓一方面可以避開地面徑流的影響另一方面通風性好.適於人類的生存.

⑦ 印度的建築文化

先看印度。印度是世界上發祥最早的文明古國之一,文化還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它在歷史上至少有兩次大的變革,一次是在莫卧兒王朝時期,產生了把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交融的印度---薩拉森文化。在15~19世紀統治的莫卧兒王朝時間的印度---薩拉森文明,成為印度的主要民族傳統,泰姬陵就是這個時期的的經典之作,是穆斯林文化的本土服務性。在世界文物古跡中,它足以與萬里長城、金字塔媲美,被印度譽為「瑰寶」。

這是印度總統府大廈,其蒼穹形圓頂直徑為8米,用青銅封頂。印度總統府建築群位於首都新德里市區的瑞希那山上,1929年落成,原名維多利亞宮,是英國殖民統治印度時期的總督府,整個建築群為典型的英國皇家傳統建築風格,同時又點綴以印度傳統的屋頂小、挑檐和格窗且雕刻、壁畫裝飾及裝修大部分採用了印度教風格。兩種不同風格建築藝術的巧妙結合,使之堪稱世界建築史上的經典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印度取得獨立,總理尼赫魯為了體現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意志,自覺地引進國際現代主義後出現的民族傳統的現代演變。尼赫魯邀請來國際現代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柯布西耶設計的議會大廈等標志性建築,形象強勁有力,又採用了一些取自印度本 土的符號號語匯。此外,柯布西耶在印度的艾哈邁達巴德還留下了一些典型的現代建築實例。對印度來說,這可以說是新一輪處來的建築文化輸入。此後,有多西、柯里亞、瓦爾等不少致於從理論和實踐上探索時代要求和傳統特色相結合的建築師。正是這種群策群力的探索使印度在保持城市和建築特色中做出的卓越的貢獻。

⑧ 世界各地的房屋特點

中國各地的居住建築,又稱民居。居住建築是最基本的建築類型,出現最早,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由於中國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情況不同,各地民居也顯現出多樣化的面貌。

中國漢族地區傳統民居的主流是規整式住宅,以採取中軸對稱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後兩院,居中的正房體制最為尊崇,是舉行家庭禮儀、接見尊貴賓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內,以游廊相連接。北京四合院雖是中國封建社會宗法觀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築上的具體表現,但庭院方闊,尺度合宜,寧靜親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華北、東北地區的民居大多是這種寬敞的庭院。
堂屋和土樓

中國南方的住宅較緊湊,多樓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積長方形天井為中心的堂屋。這種住宅外觀方正如印,且樸素簡潔,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廣。

在閩南、粵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團住宅,其平面有圓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單層建築廳堂和周圍的四、五層樓房組成,這種建築的防禦性很強,以福建永定縣客家土樓為代表。在中國的傳統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樓獨具特色,有方形、圓形、八角形和橢圓形等形狀的土樓共有8000餘座,規模大,造型美,既科學實用,又有特色,構成了一個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樓用當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單屋,繼而連成大屋,進而壘起厚重封閉的「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土樓。土樓具有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和強烈的宗族特性。樓內鑿有水井,備有糧倉,如遇戰亂、匪盜,大門一關,自成一體,萬一被圍也可數月之內糧水不斷。加上冬暖夏涼、防震抗風的特點,土樓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襲,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數民族居住建築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居住建築也很多樣,如西北部新疆維吾爾族住宅多為平頂,土牆,一至三層,外面圍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則用石塊砌築外牆,內部為木結構平頂;蒙古族通常居住於可移動的蒙古包內;而西南各少數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結構干欄式樓房,樓下空敞,樓上住人,其中雲南傣族的竹樓最有特色。中國西南地區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腳樓最具特色。吊腳樓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沒有地基,以柱子支撐建築,樓分兩層或三層,最上層很矮,只放糧食不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圈養牲畜。

北方窯洞和古城民居

中國地域寬廣、民族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結構、裝飾藝術、色調等各具特點。在此,主要介紹一下個性鮮明的北方窯洞和古城內的民居。

中國北方黃河中上游地區窯洞式住宅較多,在陝西、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當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橫洞,並常將數洞相連,在洞內加砌磚石,建造窯洞。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省土地,經濟省工,將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有機結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此外,中國還有保存較完好的古城,這些古城內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遙古城和雲南麗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平遙古城是現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古縣城,是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迄今為止,這座城市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築格局與風貌特色大體未動。平遙是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建築、藝術等方面歷史發展的活標本。

始建於南宋的麗江古城是融合納西民族傳統建築及外來建築特色的惟一城鎮。麗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築禮制的影響,城中道路網不規則,沒有森嚴的城牆。黑龍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為條條細流入牆繞戶,形成水網,古城內隨處可見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⑨ 世界各國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有哪些

中國的民居是我國傳統建築中的一個重要類型,是我國古代建築中民間建築體系中的重要組成內容。我國傳統建築有兩大體系,官式的和民間的。官式的建築如宮殿、壇廟、陵寢、寺廟、宅第等,民間建築如民居、園林、祠堂、會館等。民居,作為傳統建築內容之一,因它分布廣,數量又多,並且與各民族人民的生活生產密切相關,故它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和濃厚的民族特色。從民族的歷史實踐中,總結出它的優秀特徵和經驗,在今天的建築創作中也有加以借鑒和運用。
民居中的特徵,主要是指民居在歷史實踐中反映出本民族地區最具有本質的和代表性的東西,特別是要反映出與各族人民的生活生產方式、習俗、審美觀念密切相關的特徵。民族的經驗,則主要指民居在當時社會條件下如何滿足生活生產需要和向自然環境斗爭的經驗,譬如民居結合地形經驗利、適應氣候的經驗、利用當地的材料的經驗以及適應環境的經驗等,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經驗。
民居分布在全國各地,由於民族的歷史傳統、生活習俗、人文條件、審美觀念的不同,也由於各地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不同,因而,民居的平面布局、結構方法、造型和細部特徵也就不同,呈現出淳樸自然、而又有著各自的特色。特別是在民居中,各族人民常把自己的心願、信仰和審美觀念,把自己所最希望、最喜愛的東西,用現實的或象徵的手法,反映到民居的裝飾、花紋、色彩和樣式等結構中去。如漢族的鶴、鹿、蝙蝠、喜鵲、梅、竹、百合、靈芝、萬字紋、回紋等,雲南白族的蓮花、傣族的大象、孔雀、檳榔樹圖案等。這樣,就到、導致各地區各民族的民居呈現出豐富多彩和百花爭艷的民族特色。
民居建築沒有像官方建築都有一套程序化的規章制度和做法,它可以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自己的經濟水平和建築材料特點,因地因材來建造房子。它可以自由發揮勞動人民的最大智慧,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建築的內在規律來進行建造。因此,在民居中可以充分反映出,功能是實際的、合理的,設計是靈活的,材料構造是經濟的,外觀形式是朴實的等建築中最具有本質的東西。特別是廣大的民居建造者和使用者是同一的,自己設計、自己建造、自己使用,因而民居的實踐更富有人民性、經濟性和現實性,也最能反映本民族的特徵和本地的地方特色。
由此可見,民居的特徵主要是來自於民族的生活習俗、生產方式、宗教信仰、心理愛好和審美觀念,而民居的經驗則來自地方的自然環境和氣候的地理條件。這兩者是不可分割的,是密切聯系的,它們共同組成了民居的民族文化特徵和地方特色。
中國的民居種類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北京的四合院、蒙古族的蒙古包、陝西、河南的窯洞、福建的土樓等等。而其中我認為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是傳統傣族住居。傣族民居是傣族人民根據當地的自然氣候和自然經濟條件,在比較原始狀況下發展起來的一種傳統民居形式,有著很強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歷史特徵。傣族住居因地處偏遠的熱帶地區,形成了與內地迥然不同的建築風格。住居圍護結構輕薄通透,象徵性的院牆——籬笆使住居十分開敞。這就是傳統傣族民居的三大特徵之一適應自然環境。第二大特徵是形式語言:根據地區特有的自然、社會條件和文化習俗,形成了又由整體到細部一系列完善、獨有的造型語言,即纖細、含蓄和柔媚的風格。而其三則是住居是人類對自然、社會和文化形態認識過程的一種註解。傣族人溫和、善良、內向、細膩的心裡氣質決定了其居住的陰性特徵——朴實、輕盈、柔媚,與中原漢式住居渾厚、粗獷、墩實的造型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總之,隨著不斷調查和發展,隨著民居傳統特徵和經驗的不斷總結、提煉以及在新的條件下的不斷改造,絢麗多姿的民居文化將為我國社會主義新建築的創造提供源源不斷的信息和養料。

閱讀全文

與印度民居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3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0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