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稅改後印度收入增長緩慢,印度稅改夠對我國出口企業有什麼影響
2017年7月1日,印度在全國范圍內啟動GST制度改革。這場號稱「印度1947年建國以來最大一次稅改」已實施兩個月,其稅制設計、徵收管理以及運行效應受到了各方關注,必將對印度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GST全名為商品和服務稅務法案(The Good and Services Tax),這里可以被理解為消費稅。因為它只針對消費環節征稅,只有商品被消費時,才會徵收稅款,並且在印度全國實行統一的稅率。GST的建立是為了優化稅種、簡化稅制,創造一個統一的印度市場,GST的實施可以有效避免重復征稅現象,進而有效減輕印度境內企業的稅務負擔。
根據《華爾街日報》指出GST稅改後,印度的汽車業、物流業、零售業、媒體與娛樂業、以及水泥業等五大行業將受惠。這些行業的產品有望因減稅而降低銷售價格,相應的進口成本下降,將進一步利好我國出口市場。
但是此前,許多經銷商大量拋售現有庫存商品,引發印度大規模的拋售狂潮,尤其以汽車為代表的奢侈品最為嚴重。商家降價促銷希望消費者購買,背後還有更為深刻的原因。稅改之後,如果零售商可以從批發商處獲得完稅證明,消費稅是可以減免的。如果零售商無法獲得完稅證明,將繳納更高的消費稅。但此前經銷商們獲得完稅證明並不普遍,這促使經銷商不得不盡快打折清理庫存。稅改之後,這種重復納稅的情況將不再出現。
❷ 印度經濟增長放緩是真的嗎
據報道,莫迪去年11月突然宣布廢除面額500盧比和1000盧比的紙幣。這兩種紙幣佔印度流通貨幣的86%,它們不再是法定貨幣的消息一傳出,印度人民趕緊將手中的大面值紙幣花掉或是兌換成小面值紙幣。
印度中央銀行近日發布的年度報告顯示,央行至今已回收價值約15.28萬億盧比的紙幣,相等於被廢除紙幣的99%。印度政府原本以為即使廢除大面值紙幣後,仍會有多達5萬億盧比被暗藏起來,屬於為逃稅而未申報的黑錢。
曾為印度前政府提供咨詢的替代政策中心主席古魯三美說:「這個數據顯示廢除紙幣行動徹底失敗。總理顯然言過其實。各行各業流失了這么多就業機會。人民怎麼可能再相信莫迪和他的數字。」
印度反對黨迅速將矛頭指向政府和央行。前財政部長奇丹巴蘭姆指出,廢除大面值紙幣促使央行必須印製新鈔,而印新鈔的費用比永久銷毀的紙幣幣值還要高。他在推特發帖嘲諷:「有關經濟學家理應獲頒諾貝爾獎。」
印度央行的年度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的一年內,該行耗資796.5億盧比印製新鈔,這是17年來最高的。成本上漲自然影響盈利,央行派發給政府的常年股息為此銳減一半,使政府收入縮減。
印度央行近日發布聲明辯護稱,大面值紙幣被廢除後,納稅人數增加了,恐怖組織所獲得的資助也「幾乎完全」截斷了,這是該指令成功之處。
印度央行也說,印製新鈔成本上漲,是因為新鈔換了新設計,另外由於必須在短時間內將新鈔運往全國各地,部分新鈔必須經由空運,為此增加了開銷。
❸ 建國已經70多年的印度,為啥發展緩慢呢
可能是印度在獨立之後選擇的發展方向錯誤,從而導致印度的發展很慢,這估計是最大的原因
❹ 為什麼印度經濟增長不穩定
因為工業基礎不穩固,沒有完善的工業供應鏈,而且政策規劃不長遠,沒法促進工業穩步發展,農業又受氣候影響大,產量不穩定,社會治安差等因素。
❺ 印度為什麼發展不起來你知道原因嗎
說起印度,很多人的印象就是臟亂差,思想落後,發展速度非常的緩慢,長期發展不起來。印度之所以發展不起來是因為其地理環境非常的復雜,而且在國內還形成了上千個邦和部落以及各種少數民族,其語言也是有著上千種語言。所以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印度的經濟發展。可以對比一下2000多年前的我們,那個時候我們就已經在秦始皇統治下統一了文字和語言。
雖說地理環境基本上將印度已經包住了,不過在興都庫什山脈卻還是出現了個缺口,這就是所謂的開伯爾山口。印度的一整套被征服史,外國軍隊都是從這個山口侵略進來的。但是由於地形太過於的復雜,所以對於印度基本上也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另外聖雄甘地搞了個非暴力運動,雖說解放了印度,但是沒有通過暴力革命和打土豪分田地,其經濟命脈還是牢牢的掌握在殖民國的手中。就靠著西方人的補貼高發展,那基本上是做不出什麼成績的。
❻ 與中國相比,印度人口增長速度有什麼特點影響人口數量變動的因素有哪些
相較於中國,印度人口基數雖然不大,但印度人口的增長速度卻很快。
印度作為一個典型的發展中國家,其發展格局非常不均衡,人口數量變動的地區間,城鄉間的差異顯著。
影響印度人口的因素:經濟的發展,這是現階段印度人口增長的最重要推動力。
科學技術進步,尤其是醫療技術的進步,促使印度的人口死亡率下降,加之其政府對醫療器械,葯品等領域的特殊政策,使印度底層人民依然可以以更低的代價獲得效果更好的器械,葯品等。
宗教信仰方面,印度國內宗教信仰眾多,但主流的宗教主要是伊斯蘭教,印度教等,這些宗教的教義等方面也是對其人口增長的一大推動。
各國之間聯系的日益密切也使得印度可以通過人口的增長獲得更多人口紅利
❼ 印度落後的真正原因
印度發展遲緩的原因大致歸納如下:
1.政府收入相對不足
印度其實是個聯邦制國家,國家權力分散在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兩層,財政上也分散在中央和邦政府兩層。這就導致中央財政收入打折較多。而印度作為發展中國家,財政收入基數低的情況也很明顯。錢不多,還不能捏在一起花,必然加重政府的財政困難。
2.基本消費不少
印度國內資源和產能不足。特別是在能源和糧食上,印度都不能自給,這就要求用不少硬通貨來換取,同時政府不得不為糧食生產投入大量補貼,2012年印度在農業補貼上就嚴重超支。印度的人口基數也是造成這一負擔的因素之一。
3.制度不適
1)印度的民主制度,必然導致其政權輪換頻繁。民主制度的好處是能較好地在各種利益平衡上頻繁調整,但過多的調整也使其缺乏一個持久的經濟建設目標和政策。民主制度並非解決所有社會問題的良葯,一般而言,在國家進行大調整時就需要集權制度,而需要保持平衡路線時採用民主制度則更有效。印度現在想要一個大調整,卻又被民主制度所限制,而且這種情況看來短期內不太會改變。
2)法制建設與經濟發展不匹配。比如,印度土地始終是私有制,國家對於土地使用沒有決定權。在印度,一個工業園或者一條道路,因為土地問題無法解決而被迫放棄的情況屢見不鮮。這雖然保護了小部分人的利益,但在政府與個人達不成協議時,政府就明顯缺乏一個合理的法律手段,只能放棄,從而損失了更多人的利益。這在法制建設上是需要思考怎麼解決的。再如,政府為發展經濟往往出台很多優惠政策,但在實施上很多制度法規建設又沒有同步跟上,這都是法制方面的問題,特別是承擔立法的議會方面的問題
4.政府的能力不足:
1)印度中央政府在財政支出方面上缺乏以經濟建設為重點的明確方針。比如,印度政府的好高騖遠特點非常明顯,理想過於遠大,不切實際,在國防上投入過多,這些錢短時間內就算投入也不會有什麼回報,也不會讓多數人得益。如果換成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2)對於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缺乏敏感性。在印度,道路、公共交通、水電煤、教育、公共交易平台等經濟基礎方面始終並不如人意。特別是對於平民來說,這些方面均不高效或普及率低。
3)政府效率低下,腐敗嚴重。最新公布的世界腐敗評價,印度的腐敗程度比中國還略嚴重一點。而印度政府效率的低下也是有目共睹的。這都影響了政策和法律的執行效果。
5.風俗成為包袱
1)印度的種姓是一種帶有行會意味的等級制度。一個種姓的人能進行的職業是被限制的,而被僱傭者與僱傭者間也往往存在一種固定關系,這都限制了人力資源的自由流動。種姓的等級制度也造就了占種姓多數的低種姓和賤民在教育、財富等方面與高種姓的不平等地位,很多人才能被種姓制度所壓制,得不到正常發揮。
2)印度傳統文化中壓制慾望的味道濃重,使很多底層社會的人都安於現狀,缺乏積極性,勞動效率自然也受影響。
3)印度社會節奏緩慢,且人們往往安於這種緩慢的節奏,很多地方都缺乏革新精神。比如造同樣的一座樓房,印度人往往會化十倍於中國人的時間才能造好,當你看到印度人依然用頭頂小罐的方法在運輸水泥沙石混凝土時,作為中國人真的很難想像這是在21世紀的印度,在中國,機械化程度明顯高出不止一個檔次。當然並不是所有地方都是這樣,在知識分子為多數的軟體行業,印度人的革新能力也是顯著的。
❽ 印度面臨的諸多經濟問題有哪些
(1)失業和貧困失業和貧困是印度經濟發展的兩大痛楚。雖然歷屆政府都把增加就業和消除貧困作為執政的重要目標,但一直收效不大。印度的10億人口中有1/3文盲。年人均收入目前還不足480美元,其中有3億人日均收入不足1美元。赤貧的城市新移民在印度各大城市隨處可見。印度經濟增長緩慢,人口迅速增長,目前印度人口超過10億,比獨立初期翻了兩番,且還在以2%的年增長率增加,每年新增人口及新增勞動力都在1500萬人以上,這使印度經濟難以吸收不斷增加的勞動力,印度的失業問題日趨嚴重。在「一五」計劃結束時,印度積存的失業人數為530萬,到1980年增加到2070萬,約占勞動力總數的8%。同時也使人均收入增加不多。由於印度製造業增長速度遠低於服務業,因此能夠提供的就業機會很少。2002年,印度製造業吸納了620萬勞動人口,而有「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製造業有1.6億名從業人員。高速發展的印度IT產業約有100萬名從業人員,不足全部勞動力的1%,雖然其產值佔印度GDP的4%。失業一方面將擴大數以億計的貧困人口隊伍,另一方面又增加了解決就業問題的難度,從而繼續阻礙印度經濟發展,特別是現代化進程。(2)製造業發展滯後印度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經濟增長主要還是靠服務業的增長,服務業也主要是靠軟體IT產業,製造業還不強。2003年的特點是服務業還在高速增長,農業年景較好,有了3%-4%的增長,製造業開始有所增長,所以這一年經濟發展比較平衡,也更快一些。製造業發展的主要障礙是:由於它們是傳統部門,所以有很多傳統體制還沒有改革,包括政府對產業和投資的管制,對勞動力市場的管制等各種制約,不利於製造業的快速發展。服務業,尤其是軟體業的發展較快,是因為其作為新興部門,政府對其控制較少,所以發展較快。雖然20世紀90年代印度開始經濟改革,但是在製造業方面步伐比較慢,市場開放程度小,沒有利用好廉價勞動力的優勢。(3)投資環境欠佳印度投資環境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效率低下。印度政府機構辦事效率較低,世行報告顯示,在印度成立一家企業需要89天的時間,而中國則需41天。印度的勞動生產率也很低,雖然平均工資比中國低25%左右,但每個工人的產出卻比中國低50%。2、能源不足。印度的電力狀況落後,平均缺電率超過10%,嚴重影響企業的贏利能力。加之資金短缺使印度在短期內難以大量進口石油和建更多的核電站,進一步制約了印度投資的增長。3、政局不穩。印度社會結構、財富分配、種姓制度、貧富分化等常常會引發政治不穩定,進而影響吸納國際資本。4、勞動法嚴格。印度是惟一一個解僱員工需要得到政府批準的國家,企業停業或關閉也受到嚴格限制,客觀上限制了企業投資的積極性。5、環境受損。印度荒漠化程度較高,有1.43億公頃土地受到水土流失的侵蝕。現代工業發展和城市人口增加使河流污染和城市空氣污染問題更加嚴重,影響到經濟持續發展,而且危及人民生命安全。(4)財政赤字居高不下長期以來為解決資金問題,印度政府借諸赤字財政政策,1950年度到現在,幾乎年年有赤字。為彌補財政赤字,政府不得不大量舉借內外債,使得印度的債務增多,幾十年來內外債如滾雪球似地不斷擴大,利息成為印度政府最大的非生產性支出項目。財政赤字居高不下,使物價指數反彈,造成通貨膨脹,對政府平衡預算增加了更大壓力。1990/1991年度財政開支失控,總赤字達到4333億盧比,竟佔到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8.4%,這一時期印度出現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80年代實行高額財政赤字的結果。1991年實行經濟改革以來,財政困難仍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十幾年來,中央政府財政赤字占國內總產值的比率一直超過5%。雖然近年來印度制定了《財政責任和預算管理法》,削減某些財政補貼,但財政狀況尚未根本好轉。印度現已成為世界上財政赤字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多次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警告。(5)基礎設施落後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增長對發展中國家而言關系密切,一個國家基礎設施不足就會成為經濟增長的「瓶頸」,影響跨國公司的投資興趣,嚴重阻礙經濟發展。在印度,公路狀況極差,缺少高速公路,通訊不暢,電力供應不穩,能源嚴重短缺,尤其是石油,基礎設施的滯後影響了外國投資環境,嚴重製約了印度經濟的發展。以交通為例,印度雖然有亞洲最龐大的鐵路網,但陳舊不堪,大部分是國家獨立以前殖民地時代建設的,很難實現現代化的運輸任務。印度目前還沒有一條國際標準的全封閉、全立交的高速公路,港口與機場設施陳舊,所有的港口都出現擁堵情況,交通運輸極端落後
❾ 稅改後印度收入增長緩慢,印度能否能取代中國這位世界工廠
2017年7月1日印度GST稅改和之前突然宣布廢除使用舊版大額紙幣一樣,引發了全球震動。
其實,在這次稅改之前印度已經針對個稅進行簡單的調整。在2017年2月份印度政府宣布把年收入250000盧比(約合人民幣25530元)到500000盧比(約合人民幣51060元)之間收入群體的個稅稅率從10%下調至5%,這意味著有2000萬印度人所交的個稅將會減少一半。在印度個稅占的比重也很小,而且交個稅的人也比較少。根據CNBC報道的最新數據,大約有2870萬印度人提交了所得稅申報表, 但其中1620萬人並未繳納任何稅,因而只有大約1250萬人真正納稅了。這意味著2013年印度納稅人口在總人口(12.3億)中所佔比例僅為1%。
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比印度高,但生產率是印度的3倍,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現在印度想要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還需要繼續努力。印度的基礎設施目前還比較落後,尤其是交通設施。但是印度最有希望,畢竟印度政府也在努力改善國內的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