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菩提樹是什麼意思
菩提樹釋義:常綠喬木,葉子卵圓形,前端細長,花托略作球形,花隱藏在花托內,果實扁圓形。從樹干中取出的乳狀汁液可制硬樹膠。原產印度,相傳釋迦牟尼曾坐菩提樹下頓悟佛理,所以菩提樹被佛教稱為聖樹。
唐朝初年,禪宗六祖慧能寫了這么一首關於菩提樹的詩,流傳甚廣,所以後世許多人都認為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菩提樹,其實是人們誤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樹不僅存在,而且又名思維樹,是一種桑科榕屬常綠大喬木。慧能所寫的"菩提本無樹"這一詩句,大概是從佛家理論「四大皆空」里作了引伸而來的吧!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在英語里,「菩提樹」一詞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寬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類學中,菩提樹的拉丁學名為Ficus religosa,有神聖宗教之意。
菩提樹不僅身世豐富,且實際用途十分廣泛。葉片心型,前端細長似尾,在植物學上被稱作「滴水葉尖」,非常漂亮;枝桿富含白色乳汁,取出後可制硬性樹膠;用樹皮汁液漱口可治牙痛;花入葯有發汗解熱、鎮痛之效;枝幹上會長出氣生根,形成"獨樹成林"景觀;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的某些地方,人們將其氣生根砍下來,作為大象的飼料。
拓展資料:
菩提樹(學名:Ficus religiosaL.)是榕族榕屬的大喬木植物,幼時附生於其他樹上,葉革質,三角狀卵形,基生葉脈三出;葉柄纖細,榕果球形至扁球形,花柱纖細,柱頭狹窄。花期3-4月,果期5-6月。
菩提樹在中國廣東沿海島嶼、廣西、雲南北至景東,多為栽培。日本、馬來西亞、泰國、越南、錫金、巴基斯坦及印度也有分布,多屬栽培,但喜馬拉雅山區,從巴基斯坦拉瓦爾品第至不丹均有野生。
傳說在20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是在菩提樹下修成正果的,在印度,無論是印度教、佛教還是耆那教都將菩提樹視為「神聖之樹」。政府更是對菩提樹實施「國寶級」的保護。
菩提樹喜光、喜高溫高濕,25℃時生長迅速,越冬時氣溫要求在12℃左右,不耐霜凍;抗污染能力強,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肥沃、疏鬆的微酸性砂壤土為好。菩提樹幼林在熱帶地區(水分充足的地區)生長迅速。
『貳』 印度有一種神樹結的果是㮋圓形是什麼
關於神樹印度苦楝neem oil的傳奇故事http://ke..com/link?url=t9wnjXNE1yj0j2nq1wgG0Af9r8U_
『叄』 印度國樹是菩提樹,世界上真有此樹嗎
有的
[編輯本段]名稱種類
【物種名稱】菩提樹
【中文別名】阿里多羅,印度菩提樹,思維樹,畢缽羅樹,覺樹
【拉丁學名】Ficus religiosa
【英文名稱】Bo tree ;Pipal tree;Bo-tree fig
【科屬分類】桑科、榕屬
[編輯本段]時空分布
菩提樹原產印度,因此通稱印度菩提樹,別名覺悟樹、智慧樹。相傳梁武帝天監元年(502 年),印度僧人智葯三藏從西竺引種菩提樹於廣州光孝寺壇前。從此我國廣東、雲南均有菩提樹生長。 是印度國樹。
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各地的叢林寺廟中,普遍栽植菩提樹,它在《梵書》中稱為「覺樹」,被虔誠的佛教徒視為聖樹,萬分敬仰。
[編輯本段]個體特徵
菩提樹屬桑科常綠喬木,大喬木。一般樹高15米,直徑2米。樹皮黃白色或灰色,皮平滑或微具縱棱,冠幅廣展;樹干凹凸不平。樹枝有氣生根,下垂如須,側枝多數向四周擴展,樹冠圓形或倒卵形,枝葉扶疏,濃蔭覆地。葉互生,近革質,三角狀卵形;或三角狀長圓形,先端驟尖,延長成尾狀,基部寬楔形至淺心形,全緣或波狀;深綠色,有光澤,不沾灰塵,被看作聖樹的象徵。葉形美觀,常用作詩畫題材。花生於葉腋,不見真面目,稱隱頭花序成對腋生。無總梗,扁球形。雌雄同株;雄花很少,生內壁近口部,無柄,花被片3,雄蕊1枚;雌花有梗或無梗,花被片3-4,花柱近頂生。癭花多數,花被片4-5;子房有柄,花柱線形。隱花果,扁平圓形,冬季成熟,紫黑色。花期3-4月,果期5-6月。
[編輯本段]生理特徵
菩提樹樹干富有乳漿,可提取硬性橡膠;花可入葯,有發汗解熱之功。它適於寺院、街道、公園作行道樹。
[編輯本段]植物特性
落葉性喬木,高10-20公尺,全株平滑,樹冠巨大。單葉互生,心形或三角狀闊卵形,具葉柄,全緣波狀,革質,卵圓形或三角狀心形,表面光滑,先端長尾狀銳尖,葉基截形或淺心形,側脈8~10對。 花:花期7~10月。果實:隱花果腋出雙生,扁球形,表面散生多數紫色斑點,基部具有革質之苞片3 片。葉互生,滴水的葉尖乃該品種特徵,是適應熱帶雨林而成,此樹的根壓大得驚人,在早上可以見到樹葉分泌出水由葉尖滴下。
[編輯本段]栽培方式
春季為扦插適期,選取去年生粗壯枝條扦插,扦插前插穗基部先浸水10分鍾或利用發根劑處理,促進發根,整枝修剪可於冬季進行,維持樹形美觀。
養殖方法:菩提樹的養護方法於一般花木的養護方法基本相同,沒有什麼特殊。要求土壤肥沃,透氣良好,陽光充足。澆水要求見干見 濕,一次性澆透。夏季兩、三天干透再澆水;冬季可一周澆一次,盆栽兩 年換盆一次。土質可用原田土與腐葉土,松針土都 可以。喜溫暖多濕、陽光充足和通風良好的環境,以肥沃、疏鬆的微酸性沙壤土為好,冬季溫度低於5℃時,無凍害現象,較耐寒。
常用扦插繁殖。扦插以4-6月為宜,選取頂端嫩枝,長20厘米,留2-3片葉,下部葉片剪除,剪口要平,剪口常分泌白色乳汁,用溫水洗去,稍晾乾後扦插,插後30天能生根。
栽培::盆栽幼苗放半陰處,株高30厘米時,可放室外栽培。幼苗每年春季換盆,補充新鮮肥沃土壤,改換大盆。成年植株每2-3年換盆1次。生長期每2周施肥1次。盛夏除正常澆水外,需多噴水,秋、冬季逐漸減少澆水。冬季室內栽培要求陽光充足和通風。
病蟲害::常發生黑霉病和葉斑病,發病初期,每半月用200倍波爾多液噴施1次。常有介殼蟲侵害葉片,可用氧化樂果1000倍液噴殺。主要蟲害是蚧殼蟲中糠蚧和吹棉蚧。這兩種蚧殼蟲都是屬刺吸式害蟲,其體外有一層蠟膜,故一般的殺蟲劑效果均不佳。用吡蟲啉或吡蟲啉的改良劑,如萬里紅,頂紅等,其效果較好。發現蟲害,可用萬里紅稀釋3000倍噴霧滅殺。
應用:菩提樹樹姿美觀,葉片綺麗,是一種生長慢、壽命長的常綠風景樹。幼苗期盆栽很有觀賞價值,常用來點綴會客廳、書房。
[編輯本段]宗教內涵
唐朝初年,禪宗六祖慧能寫了這么一首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流傳甚廣,所以後世許多人都認為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菩提樹,其實是人們誤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樹不僅存在,而且又名思維樹,是一種桑科榕屬常綠大喬木。慧能所寫的「菩提本無樹」這一詩句,大概是從佛家理論「四大皆空」里作了引伸而來的吧!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在英語里,「菩提樹」一詞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寬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類學中,菩提樹的拉丁學名為Ficus religosa,有神聖宗教之意。
菩提樹似乎天生來就與佛教淵源頗深,據傳說,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答摩·悉達多,他年青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於有一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7天7夜,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所以,後來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聖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
歲月如水,兩千多年過去了,佛祖當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樹經受了無數風風雨雨,有著神話般的經歷,在佛教界被公認為「大徹大悟」的象徵。我國浙江普陀山文物展覽館內至今陳列著四片菩提樹葉,據說就是從這棵樹上採摘下來的,所以歷來被人們視為珍寶,倍加珍惜。1954年印度前總理尼赫魯來華訪問,帶來一株從這棵樹上取下的枝條培育成的小樹苗,贈送給我國領導人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以示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周總理將這棵代表友誼的菩提樹苗轉交給中國科г罕本┲參鐫把�ぃ�參鐫暗牧斕己橢骯ざ際�種厥櫻��難�ぃ�怪��ぷ倫常�σ睹�ⅰC康憊�諭飧呱�襖詞保�參鐫暗惱飪悶刑崾骶突岜磺氤隼矗�郵芨呱�塹畝ダ癯�蕁!拔母鎩?動亂期間,植物園被冠以「封資修」、「花花草草」等罪名,建制撤銷,人員流散,這棵菩提樹也被迫離開植物園,流離失所。值得慶幸的是,有心人悄悄地把它藏起來,並用心管理,使之大難不死。十年浩劫之後,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四處尋找這棵菩提樹,先後訪問了幾十個園林單位,幾經周折,才最終把它找回來。目前,經過植物園職工的精心養護,這棵菩提樹長勢良好,枝繁葉茂,欣欣向榮,似乎象徵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永放光芒,中印兩國人民友誼永存。 據考證與考察,我國原來並沒有菩提樹,它最初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被引進的。據史籍記載,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僧人智葯三藏大師從西竺國(印度)帶回菩提樹,並親手種植於廣州王園寺(後來該寺改名為光孝寺)。從那以後,我國才開始有了菩提樹,並在南方各省區寺廟中廣為傳播。今天,廣州海幛寺仍然還有3株300多年樹齡的古菩提樹呢!
西雙版納傣族全民信奉小乘佛教,對菩提樹十分敬重、虔誠,幾乎每個村寨和寺廟的附近都栽種了許多菩提樹。如果誰家人口不安寧,豬瘟雞死,五穀欠收,也要在村寨和寺廟附近栽種一些菩提樹,乞求佛祖的保佑。每到佛節,信男信女們就在大菩提樹幹上拴線,獻貢品,頂禮膜拜。傣家人什麼樹都可以砍伐,但菩提樹卻是千萬千萬不能砍伐的,即使是菩提樹的枯枝落葉也不能當柴燒,砍伐菩提樹就是對佛的不敬,就是罪過。解放以前,傣族封建領主制定的法律里就有這么一條:「砍伐菩提樹,子女罰作寺奴」。在傣家人的文學藝術里,菩提樹則是神聖、吉祥和高尚的象徵。在舉行婚禮時,歌手總會唱道:「今天是菩提升天的日子」。在情歌里,少女們則會對心愛的男友唱道:「你是高大的菩提樹」或「你象枝葉繁茂的菩提樹」等。此外,在傣家人的諺語里,還有「不要拋棄父母,不要砍菩提樹」這樣的詞句。
在西雙版納,菩提樹隨處可見,但其中有兩株卻特別值得一提。一株在景洪市勐龍鎮曼達赫村,胸徑近2米。人們通常所見的菩提樹都是青枝綠葉,而這株菩提樹則在生長青枝綠葉的同時,還會長出一種白色枝條,白如霜雪,毫無青綠之色,且每年都長,每次僅長出一至二枝,決不超額。據當地民間傳說,當年佛祖釋迦牟尼出遊傳教時,曾在這株菩提樹下小憩,於是,此樹感佛祖厚愛之恩,特長出白色枝條作為回報。當地傣族群眾視此樹為「神樹」,在其四周砌起磚牆進行保護。每年此樹長出白色枝條時,膜拜者、參觀者紛至沓來,絡繹不絕。另一株在景洪市郊曼廳公園的旁邊,樹干十分粗大,要5個成年人張開雙臂才能合圍,據說其樹齡已有800多年,但長勢依然旺盛,枝葉成蔭。據說,此樹與泰國的一株同齡菩提樹是「兄弟樹」,系當時中泰兩國兩位身居王位的摯友互植。這兩位摯友原來都是有志的平民,經過艱苦努力,奮發拼搏,分別在泰國和西雙版納獲得王位,那位泰王前來西雙版納親手種下這株菩提樹,西雙版納王也遠赴泰國種下一株菩提樹。他們共同的願望是讓兩株菩提樹同生共長,中泰兩國人民永遠和平共處,友誼長存。至今,西雙版納的傣族群眾仍然十分愛護這株菩提樹。
[編輯本段]醫葯用途
菩提樹不僅身世豐富,且實際用途十分廣泛。它樹干粗壯雄偉,樹冠亭亭如蓋,既可做行道樹,又可供觀賞;葉片心型,前端細長似尾,在植物學上被稱作「滴水葉尖」,非常漂亮,如將其長期浸於寒泉,洗去葉肉,則可得到清晰透明、薄如輕紗的網狀葉脈,名曰「菩提紗」,製成書簽,可防蟲蛀;枝桿富含白色乳汁,取出後可制硬性樹膠;用樹皮汁液漱口可治牙痛;花入葯有發汗解熱、鎮痛之效;枝幹上會長出氣生根,形成「獨樹成林」景觀;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的某些地方,人們將其氣生根砍下來,作為大象的飼料
『肆』 10多年才完成修復的神秘青銅神樹,究竟長什麼樣
今年國內最為熱門的幾件大事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三星堆古遺址的再次開始挖掘,三星堆古遺址被譽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延續時間最長、范圍最大、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遺址,位於我國四川省廣漢市的鴨子河南岸,三星堆古遺址距今已有500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差不多是古代夏商時期左右,它的發現也證明了長江流域同樣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截止目前三星堆古遺址出土的文物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
相信不少的80、90後都看過南派三叔的《盜墓筆記》吧,在《盜墓筆記》中三叔描繪的那顆秦嶺神樹,那時真的是讓人浮想連篇啊,現在一顆真的青銅神樹被挖掘了出來,真不知道三叔的盜墓筆記中還有多少是真的啊,這世上是不是真的存在著雲頂天宮,魯王宮,西王母之墓這些傳說中的神秘之地。
『伍』 古代有哪些有名的神樹比如印度的菩提樹,中國的梧桐樹一類的。不論國度,越多越好
《神異經》記載:東北荒原內有棗樹,樹高五丈,枝葉散開,有方圓一里大。棗長六七寸,其橫圍還要超過六七寸,熟後,顏色如同硃砂一樣黃。既使幹了,也不萎縮。氣味甘潤,與其它棗子完全不同,吃了可以安神保體,增加氣力。 《神仙傳》中記載:吳郡有個人叫沈義,被神仙接到天上。他說在天上看見了老君,老君賜給了兩枚雞蛋大的棗子。 《神異經》記載:東北有一種樹,高達五十丈,枝葉有八尺長,名叫」桃」,結的果實有三尺二寸,連核一起吃了,會延年益壽。 《廣洲記》記載:廬山上有一種山桃,大小如檳榔,外形為黑色,味道酸甜。常常有人上山去採摘,只能在山上吃飽,不能帶回山下,否則就會迷失回家的路。 《神仙傳》記載:樊夫人與她的丈夫劉綱,都學習了道術,兩個都認為自己的法術高明。庭院中有兩棵大桃樹,於是夫妻兩人分別念咒語施展法術;樊夫人施法術的桃樹,枝條相互搏鬥,過了好久,劉綱施法術的桃樹竟然跑出了籬笆。 《神異經》記載:東方有一種梨樹,樹有一百丈高,葉有一丈長,六七尺寬,叫作」梨」。梨的直徑有三尺,切開梨,肉如娟素一般白。吃後可以成為地仙,不吃不喝也不感到飢餓,可入水火中無損傷。 《神異經》記載:南方的大荒原中,有一種樹,叫山楂。兩千年才開花,九千年才結果,開的花為紫色。高有一百丈,樹冠極大。葉長七尺,寬四五尺。顏色與綠青相象,皮與桂相似,味道如密,紋路如甘草,味如飴糖。果實長九圍,沒有瓤、核,剖開如凝酥。吃了山楂的人可以活一萬二千歲。 《山海經》說:宣山上有桑樹,粗五十尺,樹枝四通八達。葉子有尺大。木質為紅色,花是黃顏色的,葉子是青色的。名叫」帝女之桑」。(婦人主管桑蠶,所以用帝女來稱桑。) 《十洲記》記載:」扶桑」在碧波浩瀚的大海中。上面有大帝宮,是東王的治所。其中有椹桑樹,高幾千丈,粗三千多圍。兩棵樹同一副根,相互依偎在一起,所以叫」扶桑」。仙人吃了它的果實,身體會變成金黃色。樹雖然很大,但它的果實和中原地區桑樹果實差不多大,只是長的少,並且是紅顏色。九千年結一次果,味道又香又甜。 《括地圖》記載:從前,烏先生隱居在芒尚山,他的兒子就定居在那裡,使百姓變成吃桑葉,三十七年後,用絲把自己裹起來。九年之後,長出翅膀,再過九年就死了。這種桑樹樹高千仞,大蓋是變成了蠶類吧。芒尚山離琅邪山有兩萬六千里。 《玄中記》說:天下最大的樹是」扶桑」,上邊沒有枝丫。」扶桑」上通到天,下面又蜿蜒曲折,通達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