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人的基因和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有關聯嗎
當然有關系!所有人類有99.9%的基因是完全一致的。
譬如,見到好吃的食物你會流口水吧,古印度人也會,古巴比倫人也會,古埃及人也一樣。熱的時候會流汗吧,所有人都會……這就是大家都具有共同的基因。
人與人之間只有最後0.1%的基因是有差異的。這是不分國界人種的。
當然,你不能以此說我們來自古印度或者哪裡,而是所有人類都能追溯到共同祖先,這個祖先生存的時代遠遠早於各個文明誕生以前。
2. 印度人和阿拉伯人在血統上有何淵源
印度人從身體外表特徵看,印度人膚色表現黝黑(北部地區部分人皮膚雪白)。從這一表象看,很多人認為印度人是黑種人。然而劃分人種的外表特徵除膚色、頭發形狀、面部等特徵外,還有其他許多主要依據,如骨骼。認識人種,既要看外表特徵,更要看內在特徵及原居地。不然我們將會簡單地從外表膚色說印度人是黑種人。阿拉伯人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 北非和南阿拉伯的一部分人混有尼格羅人種血統 游牧的阿拉伯人又稱「貝都因人」(意為 荒原上的游牧民)
可以有三種方式來判斷一個人是否為阿拉伯人
1 政治 如果他生活在阿拉伯國家 也就是這個國家是阿拉伯聯盟(Arab League)(或者更含糊一點 阿拉伯世界(Arab World))的一個成員 這個定義包括三億多人
2 語言 母語是阿拉伯語 這個定義包括二億多人
3 基因 祖先曾經生活在阿拉伯半島
對於上述因素考慮的重要程度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大多數認為自己是阿拉伯人的人們是考慮到政治和語言的因素 但是也有人雖然滿足上面的兩條 但是基於基因的考慮認為自己不是阿拉伯人 不太多的人只根據政治而不把語言考慮其中 這樣庫爾德人(庫爾德語屬印歐語系 而阿拉伯語是閃含語系 顯然不是一個民族 甚至不是相近的民族) 柏柏爾人自己不認為自己是阿拉伯人 (但是有些人不這么看 例如有些柏柏爾人認為自己是阿拉伯人 阿拉伯的民族主義者認為庫爾德人是阿拉伯人)所以 僅以「阿拉伯人」這個概念來論其人種 還是挺復雜
3. 雅利安人是印度人的祖先嗎
應該說不全是。印度人基因中大概有40%左右的雅利安人血統。
雅利安人,原是南俄羅斯草原的一個古老游牧民族,後逐漸南遷征服南亞次大陸,和當地人融合成了今天體征獨特的南亞次大陸人。
而今天的俄羅斯人和波蘭人雅利安人基因佔50%左右。
所以說,印度人的祖先不全是雅利安人,還有雅利安人遷徙到南亞次大陸之前的當地土著。
4. 神奇的印度人到底是什麼人種膚色怎麼和全世界都不一樣
國人對於印度人的印象,除去奇葩的生活習慣、奇怪的飲食行為外,就在於那一身奇異的膚色了,印度人的膚色差異較大,皮膚黑的人比黃種人黑,皮膚白的人,和歐洲白人差不多,加上較大的五官,看起來倒是與黑人更加接近一些,可實際上,印度人是白種人。
所以總的來說,印度人膚色奇特有許多原因,根本之處還是在於其他人種的入侵或遷移,造就了如今我們看到的現象。
5. 中國南方地區哪幾個省的人相貌與體態最像東南亞人
V嶺南的人種與族群 曾祥委 一 人種,是體質人類學的話題,與民族有關,但有分別。民族是人類的文化認同群體,而種族指人類的生物學基礎。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民族可以有許多變化,而人們的種族,作為遺傳特徵卻被保留下來。同一民族,可以來源於不同種族,反之,不同民族可以屬於同一種族。 二 要了解南方的人種與族群,得先從中國的人種與民族說起。 從大的格局看,古代亞洲北部分布的人種是蒙古利亞種,外貌上有濃密的直發、扁鼻,蒙古眼、黃皮膚,鏟形門齒更是其遺傳特徵,北京周口店出土的猿人即此種類型。 而東南亞,在古代居住的是一種「黑矮人」,在人種學上,被稱為尼格羅人。遺傳特徵上,有較深色的皮膚,有時帶橄欖色,闊鼻、突鄂、厚唇等。這個人種,今天在東南亞的少數族群中還可以找到,如菲律賓、馬來群島等處。由於尼格羅人種向澳大利亞移民,在澳大利亞形成了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 東北亞的蒙古利亞種與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互相擴散,在種群交叉的地區,形成了現代我國華南各民族與東南亞各民族所屬的南方蒙古人種。考古的證據表明,這種混化,至少在中石器時代就開始了。 上世紀的遺傳學,有關中華民族起源的研究表明:中國的人種有兩大群體。南北兩大種群的棲居地大致以北緯30°的長江和一些山脈為自然分界。 居住於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與北方漢族屬於同一種群;居住於南方的少數民族與南方漢族地也同屬於一個種群。南方漢族與北方漢族的遺傳基因相距較遠;南方少數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遺傳基因相距也比較遠。 北方種群,包括居住在北方的漢族、維吾爾族、裕固族、滿族、藏族、回族、錫伯族、保安族等。其中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東鄉族和回族中混有高加索人種的遺傳特徵。另外,屬於北蒙古利亞種的分布,還包括北美洲的阿塔帕斯卡人、愛斯基摩人和皮馬人,日本人,朝鮮人,蒙古人和俄羅斯亞洲部分的少數民族。這裡面,特別有意思的是美洲印地安人的遺傳因子與蒙古利亞種北群一致,提示這個類型的人種經朝鮮、日本,通過白令海峽進入美洲並成為美洲印地安人的祖先。這一點與上世紀興起的瑪雅文明與中國古代文明,以及印地安文化與中國商文化的同質研究結果不謀而合。為中華文明的古代傳播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啟迪。 南方種群,包括南方漢族,土家族、白族、彝族、苗族、布依族、水族、畲族、仫佬族、壯族、侗族和京族等等。除了中國南方人,還包括泰國人,印度尼西亞人和菲律賓人。這一區域,正是蒙古利亞種與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的「混化區」。 這種「混化」,綿延了很長的過程,而且在局部地區有差異。例如有史以來,「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就導致沿海地區不斷有南亞、中東人來往和留居。漢代以後到宋元時期,從粵西徐聞而粵中番禺而閩省的漳、泉二州,這些通商口岸都有不少阿拉伯——波斯商人留居下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閩南地區還有這類報告。這些人口往來無疑對局部地區的人種帶來影響。 三 談到嶺南,學界意見比較一致,認為原來分布著百越族群,現今兩廣黎、壯、布依等民族是「初民」,而廣府、客家和潮汕族群中都有大量南遷的北方人。 有史可稽的大規模移民,要追溯到秦末戍守五嶺的十萬大軍,其中一部由趙佗帶領,融入南越族群中。漢文帝時,朝廷使者到嶺南,趙佗「棄冠帶」、著越服、「椎鬢箕倨」,同於越俗,可見北人並不佔優勢。 其後,晉室南渡,史書記載有「避難嶺表」者。「五胡亂華」造成的最大影響是漢文化中心南移,在今南京為中心的古揚州地區形成新的語言——文化群體。自公元四世紀至七世紀,是「南朝通語群」的形成時間。 到唐末、五代,大規模、持續的戰亂迫使揚州,包括江淮地區的人民大量南移,其中,進入江西的鄱陽湖流域的群體,後來對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的人種格局都有影響。 目前,廣東的族群大致呈規則分布。山上,是瑤、苗、畲、壯、布依等少數民族;山邊,是客家人,其一部在清康熙後移居沿海地區山邊;水邊,是廣府人;海邊,是潮汕人。 廣府人,其底層是南越人,秦以後不斷有北方移民進入。其最大的認同群體,是傳由宋代遷入的「珠璣巷移民」,計一百四十餘姓,遍布珠江三角洲。 客家人,與瑤、畲相鄰。瑤、畲同屬,其族源有「蠻說」、「越說」之爭,更可能是多源的,包括蠻、越在內。在傳說時代其祖先曾分布於河南東南、山東西南和河北一部,後來經由江淮,約於隋唐時期進入嶺表,其遷移路線與客家一致。客家人與之為鄰,文化、血緣上自然有許多互動、混化。 潮汕人的底層是閩越。唐初,陳洪、陳政、陳元光祖孫入閩,河南光州固始四十八姓軍校增援,開府漳州,據有其地數十年。後來五代王潮、王緒、王審知又由光州固始入閩稱王。直到今天,潮汕族姓仍多稱來自光州,可見移民規模之大。這個族群自閩南一直到雷、瓊二州沿海邊分布。 值得注意的是,廣東三大族群中,有兩個族群的認同與福建有關。粵東客家80%以上的姓氏,稱來自福建寧化石壁村,而潮汕人則有80%以上族姓稱來自福建莆田。另外廣府人則有80%族姓稱來自南雄珠璣巷。這種認同,大約產生於宋以後,容另文介紹。 有關廣東漢族三大族群人種差異的專門研究,目前可見的只有中山大學人類學系陳華等人1997年進行的體質測量成果。經抽樣910名三代內分別講廣州話、潮汕話,客家話的大學生,33項指標和數據統計,結果是: 身高:潮汕人平均高於廣府人,高於客家人。潮汕人的平均身高值,男性168.2mm、女性156.8 mm;廣府人男性167.8 mm,女性156. 3 mm;客家人男165.9 mm,女154.6 mm。 頭面部指數: 頭長寬:潮汕人頭型相對較寬而短,客家人相對較窄而長,廣府人介乎二者之間。 頭長高:客家男性頭頂部相對較高而短,廣府男性的頭頂部相對較低而長,潮汕男性介乎兩者之間。潮汕女性的頭頂部相對較高而短,廣府女性的頭頂部相對較低而長,而客家女性介乎兩者之間。 頭寬高,客家人頭頂較高而窄,廣府人的頭頂部相對較低而寬,潮汕人介乎兩者之間。 形態面:客家男性面部相對較窄而高,潮汕男性的面部相對較寬而低,廣府男性介乎兩者之間。潮汕女性面部相對較窄而高,客家女性面部相對寬而低,廣府女性介乎兩者之間。 鼻子:客家人鼻子相對寬而短,廣府人相對窄而長,潮汕人介乎二者之間。 口:客家人相對口唇較寬,口裂較短;潮汕人相對口唇較薄,口裂較寬;廣府人介乎兩者之間。 容貌耳指數:客家人耳朵相對較寬而短;潮汕人耳朵相對較窄而長,廣府人介乎二者之間。 以廣府人、潮汕人和客家人頭面部10項指標與廣西壯族、海南黎族、雲南傣族、雲南彝族、藏族、哈薩克族的均值及15省漢族的均值和變異范圍進行比較,計算出群體間的歐氏距離,類聚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廣東客家人與廣府人的相似性較大,這兩個族群與廣西壯族有較大的相似性;潮汕人與15省漢族群體的相似性較大。這表明,客家人和廣府人與百越民族的融合程度較高,而潮汕人與百越民族的融合程度較低。 以廣東漢族三大族群頭面部及體部測量的10項指標與華南漢族、華中漢族及華北漢族進行比較,結果表明: 廣府人和潮汕人與華北漢族的相似性較大,他們的祖先可能來自中國北方較偏北的地區,他們在南遷的過程中較少與沿途的其他漢族群體融合;而客家人與華南漢族及華中漢族的相似性較大,他們的祖先可能來自中國北方較偏南的地區,他們在南遷的過程中可能與沿途的居民有較大程度的融合。 但,這個結論也許還需要遺傳學的驗證。
6. 雲南人有資格說廣西人是馬來
您好,經過境內基因組研究調查發現,雲南少數民族人口基因大部分均來自印度南亞高原區域地帶,部分民族基因上和漢族藏緬人群有很大關系,其中雲南境內特有的獨龍族基因和漢族幾乎一致,但是也有很意外的結果,雲南境內馬來人種基因較為顯著的民族主要有 苗族 傣族 瓦族 壯族,布朗族 高山族,專家發現,這些人群基因和沿海地區省份基因相似,有很大關系,所以很確定沿海地區曾經是馬來人種到境內的第一通道。
7. 中國祖先來自印度
中科院科學家和外國同事最近完成了對最早的中國現代人——田園洞人化石的研究,結果顯示,田園洞人距今4萬年,為有年代數據的最早的中國現代人。研究人員對北京田園洞人骨骼化石進行的對比分析結果表明,中國人的祖先未必完全來自非洲。北京時間今天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將披露這一消息。 比山頂洞人早1萬年 田園洞位於周口店遺址區西南6公里處。日前,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尚虹、同號文及其他同事和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特林庫斯教授完成了對田園洞人類化石的研究。 研究表明這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現代人,該批人類化石的地質年代為4.2萬至3.85萬年前,比山頂洞人還要早1萬年左右。同時,這也是迄今在歐亞大陸東部所測出的最早的現代型人類遺骸。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院士吳新智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這項研究的巨大意義在於證明了這是有年代數據的最早的中國現代人的化石,盡管廣西「柳江人」年代可能更久遠,但是證據略顯不足。「柳江人測的是山洞中洞壁的年代,而田園洞人的年代測算則是直接用碳14同位素測算了田園洞人化石標本年代,而且還有動物化石年代作為佐證,所以更加可信。」 支持「多地區進化」說 對於人類起源,學界一直爭論不下,吳新智院士向記者介紹了兩種學說,一是「非洲起源」,即現代人從非洲走出,到了歐洲、亞洲,這些非洲的「後來者」完全取代了各個地方的「人」成為現代人的祖先,而「本土人」後代則絕滅了。另一種學說則是「北京人」的後代逐漸發展變化成了中國的現代人,同時也摻雜了外來的人,包括非洲、歐洲「移民」,這種學說不認為非洲是現代人類的唯一起源,而是各地都有現代人的進化過程,因此被稱為「多地區進化」。 而田園洞人的研究結論顯然支持了第二種說法。中科院古脊椎所尚虹、同號文等科學家研究發現,田園洞人的特徵,絕大多數與現代人一致,然而有少數特徵與晚期古老型人類接近。結論是:很難相信現代型人類只是簡單地從非洲向東方擴散並完全替代了當地人。「因為在田園洞人基因中找到了一些與歐洲的尼安德特人相似的基因。」吳新智院士說。 還可能發現其他化石 田園洞人的信息對重建東亞地區古老型人類向現代人的轉化過程有著重要作用。「可以籠統地說,田園洞人是當今中國人的祖先。」吳新智院士說。在周口店遺址相繼發現了「北京猿人」、「山頂洞人」和「田園洞人」,這一地區是否還有繼續發現古人類化石的可能?對此,吳院士表示,包括周口店在內,沿著太行山南麓都完全可能還存在著其他現代人的化石。因為北京西山有大片的石灰岩,裡面有很多山洞,完全有可能是古人類生活或埋葬死者的地方。 頭骨遺失損失難補 「山頂洞人」化石在抗日戰爭時期全部丟失,後來也一直未在周口店發現同期人類化石,「田園洞人」的發掘是否能彌補這一損失?吳新智院士遺憾地說,不能完全彌補,盡管「田園洞人」與「山頂洞人」發現地點相距不遠,又處於同一時期,但是至今未發現田園洞人的頭蓋骨,僅僅發現了下頜骨等其他組織,而對於科學研究來說,頭蓋骨的作用更為重要。
8. 我爸家是福建那邊的,為什麼長的都很像東南亞,馬來西亞那邊的人,還有點像印度人。
福建,雲南,廣西廣東,這4省的本地人相貌特點和東南亞人是相似的。印度的話可能是遺傳基因的長相剛好相似吧。
9. 為什麼有南北印度之分
迄今規模最大的關於印度人的基因測序證實,今天的印度人起源於一南一北兩個不同的祖先群體。
結果顯示,印度人起源於一南一北兩個不同的祖先群體,其中北方祖先群體的基因與今天中東、中亞和歐洲人的基因相近,而南方祖先群體的基因比較獨特,與南亞大陸以外其他任何人群的基因都不相近。
印度南部為德干高原,但更靠近海洋,為熱帶沙漠氣候.
而印度北部多平原,地表徑流較大,大陸性氣候更為明顯.
10. 為什麼「印度人」是白種人而不是黑種人還有埃及的人種
印度人僅僅從顏色上來講不是白種人,其他特徵跟白種人很像。
印度人其實是白種人的一個雜交分支,現在的印度人身上有多種民族的混血基因。印度人的來源,是起源於高加索地區的雅利安白人向南方遷移,其中一支進過數百年到達印度,侵略印度並把奴隸當地棕種人,之後與當地的棕種人(同澳洲土著)同化結合,成為新的民族,之後又受到來自埃及、波斯等具有黑人基因地方的人的侵略,又遭受過幾次來自蒙古的侵略,由多種民族的基因所結合而來的民族。
單純的說他是白人,似乎不妥,只不過這類民族的基因有很大程度來源於白人,跟白人相似,但絕對不是白人,只不過跟其他種族相比他們跟類似於白種人,就像黃種人和馬來西亞一帶的棕種人很像,兩者必然有基因聯系,但不是同一個人種的,而且古代人種的形成漫長,即使他們的基因相似,他們的文化、宗教也完全不一樣。現在國際上一般都把印度、中東一帶的叫做紅種人,分為第四大人種
地球上既有基因較為類似的民族,想中國,日本,非洲,歐洲、北美,這些地區都是有固定的民族。也有印度、中東、西亞、地中海、北蒙古這些地區,這些地區往往處於多個固定民族,容易被其他民族侵略改變而產生新的民族。古埃及的文化是由黑人創立的,但現在的埃及確實黑人白人以及中東的紅人雜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