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玄奘西天取經經過了多少個國家
玄奘西天取經經過了110個國家。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陳禕,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市)人,其先潁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
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
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
《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跡為原型。
(1)長安來了多少印度人擴展閱讀:
貞觀元年(627年)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長途跋涉五萬余里。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二十九歲的玄奘,玄獎為究竟瑜伽唯識學,始道途西行。在途中經蘭州到涼州(姑藏),繼晝伏夜行,至瓜州,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嘗艱苦。
抵達伊吾(哈密),至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碎葉城、迦畢試國。
赤建國(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
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
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行程13800餘里。
玄奘經過以下地方:
1、玉門關
中國漢代長城關隘及障塞烽燧(烽火台)遺址。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北境。史籍記載,漢武帝為抗禦匈奴,聯絡西域各國,隔絕羌、胡,開辟東、西交通,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
分段修築障塞烽燧。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由令居(今甘肅省永登縣)築塞至酒泉(今甘肅省酒泉市),元封四年(前107),由酒泉築塞至玉門關。王莽末年,西域斷絕,玉門關關閉,漢塞隨之廢棄。
2、高昌國
高昌國是西域的一個佛教國家,位於今新疆吐魯番市高昌區東南,是古時西域交通樞紐。為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線,當東西交通往來的要沖,亦為古代新疆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之一。
高昌歷史文獻,有《新唐書·高昌傳》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公元5世紀中葉至7世紀中葉,在這個狹窄的吐魯番盆地中,曾先後出現四個漢族獨立王國。
先後分別是闞氏高昌、張氏高昌、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貞觀十四年(640年),高昌國為唐所滅,置高昌縣,後設安西都護府統之,安史之亂時高昌被回鶻侵佔。
3、屈支
屈支,又作龜茲、鳩茲、屈茨、歸茲、丘茲、屈茲、苦先、曲先、苦叉等等,乃是古代龜茲語kutsi,梵文Kuci之音譯,今稱庫車。
其國境相當於今新疆庫車縣周近地區。漢通西域以後,龜茲歸屬西域都護府。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龜茲和於闐、疏勒、焉耆(或碎葉)一起成為唐在西域的「安西四鎮」。
龜茲位於「絲綢之路」的天山南麓分支上,地處要沖,是為印歐文化與漢文化的交流融合之處。
4、碎葉城
碎葉城是唐朝在西域設的重鎮,位於中亞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以東,楚河流域的托克馬克市附近,是中國歷代王朝在西部地區設防最遠的一座邊陲城市。
也是絲路上一重要城鎮。它與龜茲、疏勒、於闐並稱為唐代「安西四鎮」。曾經多次修築城牆,唐代碎葉城就是仿長安城而建。
② 《長安十二時辰》中曹破延,他的民族對長安的貢獻真的很大嗎
康國在《大唐西域記》中稱為「颯秣建」,並且寫到:國大都城周二十餘里,極險固,多居人。異方寶貨,多聚此國。土地沃壤,稼穡備植,林樹蓊鬱,花果滋茂,多出善馬。機巧之技,特工諸國。氣序和暢,風俗猛烈。
從公元4世紀以來,粟特人就不斷在吐魯番、河西走廊、長安和洛陽定居。尤其隨著公元651年阿拉伯征服波斯薩珊王朝,進而於712年征服粟特地區,東遷唐朝的粟特人大量增加。曹破延來到長安城的公元744年(天寶三年)就是這一時期。
國博古代中國展吐魯番阿斯塔納古墓群出土的公元664年「翟那寧昏母康波密提」墓誌磚,墓主是曹破延的老鄉,來自康國的粟特人。墓誌銘使用漢字但從左往右寫。
③ 長安城人口多少外來的居民有哪些
唐長安城
唐長安城,即隋大興城,是隋唐兩朝的首都、京師,也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和中國古代最大的都城,唐長安城是按照漢民族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城市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三部分組成,面積達84平方公里,是世界古代面積最大的都城。城內百業興旺,最多時人口超過100萬,顯示出古代漢族民居建築規劃設計的高超水平。唐朝末年遷都洛陽後這里被後梁太祖朱溫下令拆毀,其遺址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的城區、東郊、南郊(大部分)和西郊(小部分)等大片地帶。1996年,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簡介
唐代長安城
唐長安城,隋朝稱之為大興城,其興建於隋朝,唐朝易名為長安城,為隋唐兩朝的首都,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為宏偉壯觀的都城,也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它是隋文帝君臣建立的中國古代最宏偉的都城,反映出大一統王朝的宏偉氣魄。為體現統一天下、長治久安的願望,城池在規劃過程中包攬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法天象地」,帝王為尊,百僚拱侍。為容納更多的人口以及遷徙江南被滅各國貴族以實京師的宏偉計劃,將城池建設得超前邁古,面積達84平方千米,隋唐陪都洛陽城的2倍;是漢長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時期的拜占庭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大7倍,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達城大6.2倍,古羅馬城也只是她的五分之一,此後幾百年間,她一直是人類建造的最大都城,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城」。長安城由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組成,城內百業興旺,最多時人口超過100萬。唐王朝的建立後,對唐長安城進行了多方的補葺與修整,使城市布局更趨合理化。龍首原上大明宮的建立,使李唐王朝統治者更加佔有高亢而優越的地理位置。站在龍首原上,俯瞰全城,更顯一代帝國一統天下的氣度與風范。
2歷史背景
唐長安城
公元581年2月,楊堅受禪代周稱帝,國號大隋。由於楊堅是以北周舊臣取而代之建立的新王朝,故隋初仍以漢長安城為都。然而這只是權宜之計,這座自漢興以來已歷780年之久的舊都城已不再適合新的大一統王朝的需要。首先,漢長安城歷時已久,城中宮宇朽蠹,供水、排水嚴重不暢,污水往往聚而不泄,以至生活用水多受污染,水質咸鹵,難以飲用。其次,漢長安城北臨渭水,由於渭河不時南北擺動,都城有被水淹的危險。據《隋唐嘉話》記載:「隋文帝夢洪水沒城,意惡之,乃移都大興。」 因此楊堅決定在東南方向的龍首原南坡另建一座新城。開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愷的主持下,僅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建成了宮城和皇城。開皇三年(583年),隋王朝遷至新都,因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為大興公,因此便以「大興」命名此城。隋煬帝繼位後,開鑿運河連接大興和揚州。大業九年(613年),動用10餘萬人在宮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總體格局至此基本形成。
李淵起兵造反,攻大興城建立唐朝,在此定都,並更名為長安,改大興宮為太極宮。因太極宮地勢較低,而長安城盛夏氣溫很高,異常燠熱,使得住在太極宮有「湫濕」,唐太宗李世民決定在長安城北禁苑中的龍首原高地,為其父李淵修建避暑行宮,最初叫做永安宮。不料工程進行到一半,太上皇李淵就溘然長逝,永安宮的建造隨之中斷。後來唐高宗李治又以未完成的永安宮為基礎,進行大規模的再建工程,使之不再是一座離宮別殿,而是作為象徵帝國無上皇權而使用的正式皇宮,並改名大明宮。太極宮很快就被大明宮所取代。中唐時期隨興慶宮的修建又帶來街東里坊的變遷。
唐代長安城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得十分迅速。在盛唐時期,長安城一直充當著世界中心的地位,它已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人口約有50萬(有資料顯示,長安城的人口極勝階段超過100萬)。安史之亂後逐漸衰落。唐末黃巢攻入長安,城市遭到嚴重破壞。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並把宮室拆毀,屋木也一起運走。後來,駐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認為城廣人稀,不利於防守,於是對城市進行改築,縮為「新城」,也就是五代、宋、金、元的長安城。至此,有著325年歷史的隋大興唐長安城便宣告廢棄。
3選址與初創
唐長安城明德門復原圖
新的城址選在哪裡?當時文帝君臣並不想離開關中,另建新都只是出於對漢長安城本身的不滿,與它所處的整體環境沒有任何關系,灞河以西、渭河南岸這一區域在交通、軍事、經濟等方面,仍然是關中建都的最佳位置。對於新都的選址,經過一番認真的調查之後,文帝選在了漢長安城東南二十里的龍首原之南。龍首原的南部原區與之以北漢長安城所征地本是相連一體的一塊原區。從地形條件來分析,由於秦嶺山脈在西安城南折向東北,造成西安地區的地形東南高而西北低。發源於秦嶺山地的灞河、滻河和潏河等,均受到這種地形特點的制約,縱貫今西安東南地區,趨向西北入渭。這些河流切割了西安市區的平原,使其成為東南、西北向的長條形。相對而言,只有灞、滻、潏河之間的這塊平原最為開闊,東西寬約17公里,南北長約40公里,以龍首原為分界線,形成南北兩個不同的地形單元。
4布局
漢長安城選取了龍首原北地勢最平坦的一塊,建立起了一代帝都。隋文帝准備放棄漢都
唐長安城 位置
,另擇新址,龍首原南區就成了首選之地。龍首原南這塊平原就是今天西安城及其郊區所在地,它相對於北區來說,地勢相對起伏較大,愈向東南,地勢愈高。但是原面開闊,面積更廣。選作都城更有迴旋的餘地。而且更便於從東西兩面引水入城,解決城市用水的問題。同時原南依靠山原,將都城與渭河遠遠隔開,再無洪水沒都的危險。就當時的情況來說,以隋朝幅員之大,地域之廣,隋文帝把新都定在此地,的確是經過了縝密考慮的。隋大興城較漢長安城面積大一倍以上,這和龍首原南開闊的地形環境有很大的關系。今天的西安城址就是在唐代皇城的基礎上延續發展而來,由此也可證明隋唐長安城在城址選擇上的正確性。
隋文帝楊堅於開皇二年(582年)六月丙申正式頒詔,任命左僕射高熲為營建新都大監,太子左庶子宇文愷為副監,太府少卿張煲為監丞,開始營建新都。第二年三月即已基本建成宮室。同月,隋文帝遷入新都。自決策建都到遷都,只用了10個月的時間。當時除外郭城垣還來不及建成外,其他如宮城、皇城、宮殿、官署、坊里、住宅、兩市、寺觀及龍首、清明、永安等城市引水渠道多已建成,修建速度相當快捷。這一方面由於新都規劃完善,組織施工有方;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新都不少宮殿、官署是從漢長安故城遷建的。如唐玄宗開元初年,長安太廟坍毀,大臣報告說:因為它原是前秦苻堅的太廟,隋文帝遷建於此,故年久朽毀。不管怎樣,如此龐大的鴻篇巨制能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完成,仍然體現出設計者與施工者的天才神工了。唐長安城-修繕與擴建 大明宮模型圖唐朝建立後,對城做了多方面的修葺工作。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唐王朝漸趨鼎盛。人們對生活的追求也不斷提高,當初隋朝這種過於理想化的都城平面布局也逐漸被打破而改變。大的變更是伴隨著兩大宮殿的增修而產生的。
首先,太宗貞觀八年(634年),為了太上皇(即唐高祖)避暑,在太極宮東側郭城的北牆外修建大明宮。大明宮位於龍首原上,高爽清涼,可以彌補太極宮地勢比較低下的缺憾。高宗龍朔年間(661—663)再加擴充,規模與太極宮不相上下而氣魄之宏偉則超過之。高宗以後,唐朝帝王大多以大明宮為主要宮寢,只有在特殊的重大典禮時,才到太極宮按照禮制行事。大明宮由於建在長安郭城以外,它的宮城正門丹鳳門就開在郭城北牆之上,南面恰對翊善坊,坊牆阻礙宮門。因此,為了開通丹風門街,於是分翊善和永昌兩坊,增置了光宅和來庭兩坊。四坊中間打通了一條直通皇城延喜門與郭城通化門之間的東西街道上的南北向大道,朱雀街東比原來多出了兩坊。
第二個重大改變仍然在唐長安的街東。那就是隨著興慶宮的修建而帶來的街東里坊的變遷。興慶宮的位置本為隆慶坊所在,玄宗李隆基即位前與兄弟同居此坊。開元二年(714年),為避玄宗李隆基諱,改隆慶坊為興慶坊,並建興慶宮。開元十四年(726年)將興慶宮的規模又加以擴大,於是侵佔永水嘉坊半坊之地,西面的勝業坊的東牆也因興慶門外街道加寬而l司西退縮,使原來「畦分棋布」的街坊面貌又有所改變。同時也因這些改動均集中於街東而使朱雀街兩側東西對稱的形制也相應發生了一些變化。
總之,從大興城到長安城經歷了隋初創建與唐代增修的兩個發展過程。經過這一歷程,長安城建築更加宏偉壯麗,城市規劃日臻完善,成為中國古代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之一。
唐長安城的面積達83.1平方公里,按中軸對稱布局,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組成。城內街道縱橫交錯,劃分出110座里坊。此外還有東市、西市等大型工商業區和芙蓉園等人工園林。城市總體規劃整齊,布局嚴整,堪稱中國古代都城的典範。
唐長安城裡坊碑刻里坊和東市鳥瞰復原圖
唐長安是一個東西略長,南北略窄的長方形。根據考古實測,從東牆的春明門到西牆的金光門之間,東西寬為9721米(包括兩城牆厚度)。從南牆的明德門到北牆的玄武門偏東處之間,南北長為8651米(包括兩城牆厚度)。兩相比較則東西長出1070米,周長約35.5千米,面積84平方千米。全城建築分三大部分:宮城、皇城和外郭城。宮城位於全城北部中心,皇城在宮城之南,外郭城則以宮城、皇城為中心,向東西南三面展開。
唐朝的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城市,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達到百萬人口的大都市。它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米,全城周長36.7 公里,面積約84平方公里,比明清時期的北京城大1.4倍,是古代羅馬城的7倍。長安城內共有三個建築群:位於北部正中的是宮城,為皇帝和皇族所居;宮城南面是皇城,面積比宮城略大,是中央政府機構所在地;宮城和皇城之外是外郭城,為居民區和商業區。
整座長安城規模宏偉,布局嚴謹,結構對稱,排列整齊。外城四面各有三個城門,貫通十二座城門的六條大街是全城的交通幹道。而縱貫南北的朱雀大街則是一條標準的中軸線,它銜接宮城的承天門、皇城的朱雀門和外城的明德門,把長安城分成了東西對稱的兩部分,東部是萬年縣,西部是長安縣,東、西兩部各有一個商業區,稱為東市和西市。城內南北11條大街,東西14條大街,把居民住宅區劃分成了整整齊齊的110坊,其形狀近似一個圍棋盤。[1]
長安城(外郭城)開十二座城門,南面正中為明德門,東西分別為啟夏門和安化門;東面正中為春明門,南北分別為延興門和通化門;西面正中為金光門,南北分別為延平門和開遠門;北面的中段和東段分別與宮城北牆和大明宮南牆重合,西段中為景耀門,東西分別為芳林門和光化門。除正門明德門有五個門道外,其餘各門均為三個門道。據實測,明德門址東西廣55.5米,南北長17.5米,每個門道寬5米。特別是明德們內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更是寬達150米至155米。其他的不通城門的大街寬度也普遍在35米至65米之間,而順城街寬20米到25米。明德門原有台閣式門樓建築,唐末被朱全忠焚毀。
宮城位於郭城北部正中,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2820米,南北寬1492米,周長8.6公里。城四周有圍牆,南面正中開承天門(隋稱廣陽門),東西分別是延喜門和安福門,北牆中部開玄武門。宮城分為三部分,正中為太極宮(隋稱大興宮),稱作「大內」,東側是東宮,為太子居所,西側是掖庭宮,為後宮人員的住處。今天西安城內西五台和北城外自強西路北側鐵路中學內的土崗則是為數不多的大興宮城遺址。
皇城亦為長方形,位於宮城以南,其東西與宮城等長,南北寬1843米,周長9.2公里。城北與宮城城牆之間有一條橫街相隔,其餘三面辟有五門:南面三門,中為朱雀門,兩側為安上門和含光門;東西面各一,分別為景風門和順義門。南面正中的朱雀門是正門,向南經朱雀大街與外郭城的明德門相通,向北與宮城的承天門相對,構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軸線。城內有東西向街道7條,南北向5條,道路之間分布著中央官署和太廟、社稷等祭祀建築。
從城市的平面布局來看,規劃者嚴格講求左右對稱。全城以宮城的承天門、皇城的朱雀門和外郭城的明德門之間的連線,也即承天門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為南北向中軸線,以此為中心向左右展開。為突出北部中央宮城的地位,以承天門、太極殿、兩儀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門等一組組高大雄偉的建築物壓在中軸線的北端,以其雄偉的氣勢來展現皇權的威嚴。之後,隨著不斷增添新殿,才使這種格局有所變化。
天人合一是漢族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深受這一思想的影響,地上的城市往往是天上的寫照,從而使城市稱為宇宙的象徵。「天子」居住的都城更是如此,唐都長安城這一人間傑作亦不例外。
宇文愷將龍首原六坡與《周易》的乾卦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地形制定規劃,終於成就了一座規模宏大、設計周詳、制度謹嚴、布局井然的大都市。
④ 經常看到香港的街邊站著很多印度人他們是做什麼的
去過香港旅遊的朋友會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在香港的街邊會有很多的印度人,無論是從事於小型的經商,或者是一些工作人員,印度人還是存在一定的人群。當然這些人群還是以印度男性為主,他們頭上有著印度人特有包裹頭巾的一種裝扮,所以也給人一個非常直觀性的認識。
無論是任何人群在一個地方,他所在的行業以及他個人的工作,對於一個地方的發展都有一定性的作用,所以香港有今天的繁榮,無論是對於英國人,印度人還是香港本土人,大家都有著一定的努力,才促使香港今天經濟騰飛的樣子。
⑤ 歷史上有哪些來過中國並且比較有名的印度人
其實真要說,還是非常多的。
中印文化交流史也是浩瀚兩千年呢。
想到哪寫到哪吧。
曾經來過中國的名人多數是僧人,太多太多了。
攝摩騰、竺法蘭,中天竺人,《四十二章經》譯者。
竺法護,月氏國人(貴霜王朝),《法華經》。對漢傳天台宗影響較深。
鳩摩羅什,龜茲國印度後裔,被強擼到中原,漢傳佛教四大譯師之首。
佛陀耶舍,罽賓(克什米爾地區)人,譯《四分律》。
達摩祖師,馬德拉斯人,漢地禪宗祖師。天下武功當數少林,少林武功源自南印,我就隨口一說。
善無畏、不空、金剛智,中印度人,漢傳密宗祖師。
僧人的部分翻翻書都可以找到很多很多啦。
另外一些和佛教無關的名人:
柯棣華大夫,印度白求恩。
泰戈爾,這個不用說了吧,那張著名的林徽因、徐志摩與他的合影。
尼赫魯,印度開國總理,中國建國前10年中印關系蜜月期的時候來的。
英迪拉•甘地,印度總理,尼赫魯的女兒。少女時被爸爸帶到了中國。她成為總理後與中國關系跌至冰點。
拉吉夫•甘地,印度總理,英迪拉的兒子。開啟中印關系的破冰之旅,推動中印外交正常進程。被小平摸摸頭叫過「小娃子」。我也是隨口一說。
還在世的來過中國的印度名人也很多了,寶萊塢那幾位標志性人物都來過的。
⑥ 唐代外國人是怎麼來到長安的
唐代的外國留學生與新羅人最多,唐長安城的外國人與波斯人最多,唐長安城中的外國商人,使者,留學生,留學生等,總數不限3萬人,當時來長安禮堂通史的國家地區都拿300個,因為長安比較發達,所以當時的外國人都來到了長安。
⑦ 千年前的長安是個國際大都市,唐朝時期有哪些國外友人來訪
當時有西域人,還有一些阿拉伯人,波斯人都喜歡來長安定居,以及周邊的一些國家,比如說當時的越南,高麗,他們國家的文化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影響,當年他們也紛紛來到長安,有些是為了旅遊和學習,有些直接定居在長安了,所以長安在當時可以說是一座世界級的國際城市。
並且當時,還有高麗人,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朝鮮韓國一代,他們也會通過東北地區進入長安,像現在的韓國,哪怕是朝鮮,他們的文化也是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影響,所以說在當時唐朝的長安可以說是世界上影響力巨大的一座城市,也是一座多元化的大熔爐,雖然外來的移民非常多,但是主要還是以中原文化為主,不少外來人口也會被當地慢慢同化,畢竟在當時還是中原文化強勢的。
⑧ 吐蕃攻入長安為何搶完就走吐蕃人「醉氧」是怎麼回事
吐蕃攻入長安搶完就走是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沒有那麼多的錢來支撐;第二個原因,來自郭子儀的拯救;第三個原因,吐蕃人“醉氧”。吐蕃人“醉氧”是因為他們住慣了氧氣稀少的高原,所以下來長安有點氧氣太多,他們就會身體不適。
第三個原因,吐蕃人“醉氧”。
我們都知道吐蕃人主要是生活在氧氣稀薄的青藏高原,等來到了長安之後,平原地區氧氣充足了,吐蕃人卻受不了了,剛開始的幾天還行,後來就開始各種的不適應,所以只能是撈點東西回老家了。
⑨ 唐朝在長安都會出現什麼國家的外國人,他們是如何生活的
元七至公元九世紀,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唐文化異彩煥發,繽紛燦爛。許多外國人受華夏文明的吸引,紛紛到中國來生活。
另外,唐朝時做官的外國人也很多,甚至有種說法是“唐朝時做官的外國人多達三千,波斯人甚至官拜宰相”。這種說法具體如何不得而知,但孫光憲《北夢瑣言》雲:“唐自大中至咸通,白中令入拜相,次畢相諴,曹相確,羅相劭,權使相也,繼升岩廊。崔相慎曰:‘近日中書,盡是蕃人。’蕃人,蓋以畢白曹羅為蕃姓也”。說明唐代外籍人士在朝為官者不少。
由於唐朝經濟穩步發展,文化高度繁榮,國力強盛,在當時世界上是最先進的國家,處於世界歷史的先導地位,亞非地區,許多國家的使節、商人、學者、藝術家、僧侶、願意到唐朝、到長安。來求學、貿易。當時交往國家多達 70 多個,外國貴族多派子弟到長安的太學學習中國文化。
其次,唐代便利的交通及管理制度為國際交往提供了方便。陸路四通八達。海路開辟更多,有三條路去日本。並開辟了從廣州越南海到東南亞,西亞及埃及和東非的海上交通。因此,唐在當時國際上有很高的聲望,是世界各國經濟文化交往的中心
而長安當時又是中國的中心,在長安生活著那麼多的外國人也就不難理解了。
⑩ 唐僧去印度花了多長時間
來回加在天竺呆的時間一共十七年,帶回了三百多部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