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女王帶領多少軍隊

印度女王帶領多少軍隊

發布時間:2023-01-08 01:49:54

㈠ 印度的章西女王帶領起義軍保衛章西城。 這句話哪裡錯了

保衛章西城錯了。

㈡ 印度王自稱有7億大軍,唐朝使節帶領8000番兵,為何他就繳械投降了

因為古印度的國王是把自己吹噓成有自己七億大軍的,而當時的盛唐根本就不怕他們,所以唐朝使節僅僅帶了8000兵士,就能讓印度繳械投降。

王玄策也不會任人宰割,便拿著唐太宗的信物去各個國家借兵,當時的尼泊爾和吐蕃國借給了王玄策8000士兵,就這樣王玄策開始反擊,當時的阿羅順卻宣稱自己有7億士兵,企圖矇混過關。玄策見阿羅順是不見棺材不落淚,就開始攻城,結果三下也五除二就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7億大軍的影子都沒見到。而阿羅順也在第二次反擊中被抓。

王玄策的這一行為也使印度的各國紛紛為唐朝進貢,有的國家為了表示臣服還說自己和李世民是一個祖宗,就是老子。

㈢ 印度民族起義經過:章西女王是怎樣領導這壹次起義

爆發

1857年5月9日英國駐印度軍團第3輕騎兵團的85名印度士兵拒絕使用擦拭了豬油的子彈被判處10年苦役。5月10日密拉特的孟加拉部隊第11輕騎兵團和20輕騎兵團發動叛亂,釋放第3騎兵團士兵,並攻擊英國人居民區,把所有能找到的歐洲人和印度的基督教徒都殺光了,把房子燒毀了。在密拉特的英國士兵有2083人並有12門野戰炮,印度士兵有2500餘人,或許是由於當地的英國軍官覺得可以控制局勢,於是沒有通知其他地方的英國守軍,而對反抗者的行動反應又慢,使得起義軍隊前往德里前進。

5月11日起義軍隊到達德里,當地的印度人加入反英運動,攻擊紅堡,殺掉5名英國人並要求居住在當地的莫卧兒帝國皇帝 *** ·巴哈杜爾·沙復位,他勉強同意成為叛亂的首領。西帕衣團繼續屠殺城裡的英國人和基督教徒。

支援與反對

反英分子看法不一致。非常多印度人加入抗英運動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希望恢復莫卧兒帝國或者馬拉特帝國。印東公司在1853年佔領了章西地區,叛亂爆發以後,該地區的女王拉克希米·巴依發動暴力反抗。

非常多 *** 教徒因為宗教原因參加反抗運動。但是,一部分印度人不支援這壹次起義。旁遮普的錫克教徒對莫卧兒帝國恨之入骨,他們和英國人站在同一條戰線。在Oudh地區,遜尼派的人民不希望什葉派的莫卧兒復位。南部地區的印度人當時並沒有受到東印度公司的管轄,所以只是零星反叛,沒有大的起義活動。

印東公司重新佔領德里

英國沒有馬上反擊。最後,兩個兵團從密拉特和西姆拉出發,進攻德里,一路上殺了無數的印度人。與此同時,一些英國部隊離開印度的土地,被調動去俄羅斯參加克里米亞戰爭。英國人走了近兩個月的路程後,在德里附近的Badl-ki-Serai村同印度反抗者交戰,並逼他們撤退德里。在這座大城市裡,反抗者非常容易得到援軍和糧食,英國軍隊為數不多,無法攻打反抗者的基地。

結果

起義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1858年8月,英國議會通過法案,撤銷東印度公司。

㈣ 印度民族大起義的故事

1857年5月,在印度爆發了轟轟烈烈的民族大起義。這是印度歷史上第一次由下層人民和部分愛國封建主進行的抗英獨立戰爭。起義持續了兩年多時間,席捲了整個印度的六分之一領土,有十分之一的人口參加了起義,這場獨立戰爭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有力地推動了印度獨立運動的發展。

19世紀上半葉,英國為加快國內工業資本主義發展,對印度進行更加瘋狂的殖民掠奪和奴役,給印度人民,特別是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等社會下層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同時也損害了部分印度封建王公的利益,使印度各階層同英國殖民者的矛盾十分尖銳,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民族起義在全國醞釀起來。英印軍隊中的印度土著雇傭兵是當時印度唯一有組織的力量。這些給英國殖民者當兵的印度士兵,在大起義前已達25萬人,他們大部分來自破產農民和手工業者,多數是為生活所迫才受雇於英殖民者的。英殖民者為加強對士兵的控制,干涉他們的信仰,觸犯他們的種姓,削減他們的薪餉,激起了廣大士兵的強烈不滿,他們多次舉行武裝反抗,成為印度人民反抗英殖民統治的核心力量。

爆發民族大起義的導火線是塗油子彈問題。1857年初,殖民當局用牛油和豬油做潤滑油塗在子彈上,這帶有明顯的種族、宗教歧視,嚴重傷害了廣大信仰印度教士兵的感情,軍隊嘩變事件不斷發生。3月29日,第三十四團一名士兵懷著對殖民者的滿腔怒火,開槍打死3名英國軍官,被處絞刑。這一事件加速了民族起義的爆發。

5月10日,駐德里附近米魯特的印度士兵首先起事,點燃了印度民族大起義的烈火。他們放棄宗教偏見,用曾經拒絕使用的塗油子彈打擊英殖民者。起義士兵焚燒軍營、襲擊教堂、封鎖鐵路、釋放囚犯。當晚,米魯特起義軍乘勝向德里進發。德里城內軍民紛紛響應,嚴懲英國軍官,燒毀殖民者住宅,打開城門迎接起義軍。起義者很快就佔領了古都德里,成立了起義政權,對英國統治者心懷不滿的貴族和僧侶也參加起義隊伍,初步形成了一個包括各階級、各種族力量的反英戰線。

英殖民者急忙從各地調兵圍攻德里,4萬起義軍英勇戰斗,不斷出擊,連挫英軍,使其無法前進一步。德里起義的重大勝利沉重地打擊了英殖民者,有力地推動了各地反英斗爭,起義烽火很快遍及印度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北方奧德省的勒克瑙、坎普爾起義在全境取得勝利,對從東南方向進攻德里的英軍造成很大威脅;中印度的詹西起義軍由女王率領,攻佔了市區,恢復了女王王位;印度南部的海德拉巴和孟買起義也取得了勝利。

在起義迅猛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德里、勒克瑙、詹西等大城市為中心的起義據點。德里成為英軍進攻的首要目標。德里起義軍在挫敗英軍進攻後,沒有乘勝出擊,在戰略上採取守勢。隨著斗爭的日趨嚴峻,混進起義隊伍的封建王公貴族陰謀叛變,地主富商哄抬物價,他們還私通英軍,內外勾結,嚴重地削弱了起義隊伍的力量。9月14日,英軍向德里發起總攻,在猛烈炮火的支援下攻進城裡。起義軍同敵人展開巷戰,頑強戰斗6天6夜,打死敵軍5000餘人,最後被迫退出了德里。9月19日,德里陷落後,奧德省的首府勒克瑙成為起義軍的中心。1858年初,集中在勒克瑙的起義軍已達20萬人,但大部分人的武器是馬刀。3月初,英軍集中9萬裝備精良的軍隊和180多門大炮進攻勒克瑙。起義軍不畏強敵,英勇作戰,堅持了兩個多星期後,於3月21日撤離勒克瑙。

此後,詹西又成為起義的中心。3月25日,英軍進抵詹西城西南。25日,雙方展開激烈的炮戰,詹西女王親臨前線指揮,帶領士兵沖鋒陷陣。4月4日,由於內奸出賣,敵人從南門攻進城裡,女王帶領1000名戰士沖向敵人,與敵展開白刃戰。後北門也陷落,女王見大勢已去,被迫於當晚突圍。5日,詹西城失陷。德里、勒克瑙、詹西等起義中心相繼陷落後,各地分散的起義軍約15—20萬人轉入游擊戰。中印度起義軍自詹西陷落後,即向卡爾皮集中,並決定據守這一戰略要地。但當即受到北印度和南印度敵軍的夾擊,不得不於5月22日撤離,向西邊的瓜廖爾進軍。6月1日,起義軍解放瓜廖爾,建立了臨時政權。英國對此十分恐慌,從各方向調兵遣將進攻瓜廖爾。17日,戰斗在城東南郊激烈展開,詹西女王始終和起義士兵一起奮戰。起義軍作戰非常勇敢,由於遭到敵人炮火的猛烈轟擊,起義軍傷亡越來越大,但詹西女王仍不斷地向前線聚集部隊,英勇抗擊敵人的進攻,堅守最後的防線,最後壯烈犧牲,表現了她非凡的勇氣和英雄氣概。20日,起義軍退出瓜廖爾,轉戰各地,與英軍周旋,使英軍疲於奔命,一籌莫展。但由於起義軍內部發生矛盾,無法協同作戰,英軍實行收買政策,許多封建主叛變投敵,起義軍首領有的退走尼泊爾,有的被害遇難。到1859年底,各地零星的游擊戰最後都停止了。

關於這場大起義的性質,西方國家認為是印度兵變或是封建王公叛亂,企圖否定這個重大事件的政治意義和民族性質。馬克思最先對這一事件作出了民族起義的判斷,列寧也稱這次起義為印度土人反抗英國的起義,印度革命者把這次起義稱為第一次印度獨立戰爭。斷定這次起義為民族大起義是有充足理由的。民族起義是指各階級共同進行的以推翻外國統治為目標的起義。在近代通常發生在殖民地,在半殖民地一般沒有民族起義,只有抵抗外來侵略的民族戰爭。殖民地之所以會發生民族起義,是因為外國殖民者對殖民地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不僅壓榨人民,也損害了某些封建主的利益,在一定條件下,會促使他們和下層人民一起結成統一戰線,共同發起反殖民起義。印度大起義就是這種情況。

轟轟烈烈的印度民族大起義在英國殖民者的殘酷鎮壓下雖然失敗了,沒有達到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的目的,但它卻給英國殖民者以沉重打擊,使英國消耗戰費4000多萬英鎊,大批英國軍官和士兵斃命,打破了英國殖民者不可戰勝的神話,增強了人民斗爭的`信心。

繼這次起義後不久,爆發的1860年孟加拉農民起義就是與這次民族大起義有密切聯系的。這次民族大起義是印度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起義以前的100年是英國征服印度和建立殖民統治的時期,起義以後,迫使英國為了加強殖民統治,而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撤銷東印度公司,由英國女王直接統治印度;下詔書尊重當地王公的權利,調整了與封建主階級的關系;徹底改組軍隊,增加英籍士兵人數;加強鐵路、通信建設等。這些措施不但加速了印度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也促進了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發展和壯大,為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徹底瓦解創造了物質基礎。這次民族大起義又是印度民族斗爭史上的里程碑。在此之前是以愛國的封建主為領導的舊式起義和斗爭,在此之後則是以資產階級為領導的新式起義和斗爭。印度民族大起義打亂了英國的侵略部署,間接地支援了其他亞洲國家的反英斗爭,在亞洲近代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

這次民族大起義被英國殖民者殘酷地鎮壓下去了。起義的失敗,除了統治印度的英國資產階級實力強大,英軍武器精良,裝備先進,起義軍裝備和紀律都不如英軍外,其主要原因是:

第一,掌握起義領導權的封建主在英國威脅利誘下,紛紛投降叛變,使起義遭受極大的損失。起義爆發後,一些封建主因其特權被剝奪,與殖民者發生矛盾而參加了起義,但在英國殖民者的收買政策下,除少數土邦王公外,多數都叛變投敵了。

第二,起義軍組織分散,行動上各自為政,缺乏得力的領導人和統一的領導,不能協調一致地打擊敵人。德里起義軍聲勢很大,也建立了政權機構,但並未成為領導全國的中心,使德里保衛戰成了孤軍作戰。以後在各地開展的游擊戰也是互不配合,結果被英軍各個擊破。

第三,起義軍在軍事上採取單純防禦戰略,使敵人掌握了主動。北印度各地的印籍士兵發動起義後,幾乎同時向德里集結;德里失陷又一起向勒克瑙轉移,而且均取守勢。當時德里並不是英軍要地,如北印度起義軍不向德里集中,而向旁遮普的白沙瓦、孟加拉的加爾各答、西印度的孟買、南印度的馬德拉斯等戰略要地發起進攻,就可大量牽制敵人,使戰局完全改觀,由於起義軍採取了單純防禦戰略,使英軍能調集兵力,進攻起義的中心地區,接連攻克德里、勒克瑙、詹西,使起義失敗終成定局。

㈤ 印度土兵大起義有多少人參加

印度民.族大起.義,又稱印度雇.佣軍兵變、土兵起.義,是指1857年到1859年由印度封.建主領.導的、以印度雇.傭兵為骨.乾的反.抗英國殖民統.治和爭取民.族獨.立的起.義,發生在北部和中部印度,主要領.導者是章西女王和巴哈杜爾·沙二世。

這次起.義終結了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管理印度的體.制,使得印度置於英國直接統.治之下,故此常被視為印度的第一次獨.立戰爭。

19世紀上半期,印度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極力把印度變成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激起農.民和手工業者的極大仇.恨。英國在印度實行兼並封.建主領地的政.策,引起許多貴.族的不滿。

1849年英國吞並旁遮普以後,取消20萬印度雇.傭兵的特.權,激起印度雇.傭兵的不滿情緒。

早在1856年 ,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就在廣大城鄉進行各種形式的反英宣.傳。

從1857年2月到4月,軍.隊起.義事.件不斷發生。5月11日,起.義者進入德里,擁立莫卧兒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為印度皇帝,成.立了由十人組成的行政院為領.導機.構。起.義者佔領古都德里,激發了各地起.義的迅速發展 。年輕的章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於6.月領.導人.民起.義。起.義波及北印度和中印度廣大地區,中心是德里、坎普爾、勒克瑙。從6.月上旬到9月中旬,起.義者進行英勇的德里保衛戰。7月初,巴雷利起.義領.袖巴克德·汗到達德里,被任命為德里起.義軍總司令。但巴哈杜爾·沙二世周圍的封.建貴.族反.對巴克德·汗,致使起.義軍失去統.一指揮。9月中旬,在血戰6天之後,德里陷落。巴克德·汗率軍出走法魯哈巴德。巴哈杜爾·沙二世屈膝投降,後被囚在仰光。德里陷落後,奧德首府勒克瑙成為起.義軍的中心。

1858年初,集中在勒克瑙的起.義軍接近20萬.人 ,其中3.5萬以上是孟加拉軍團的印度雇.傭兵。2月19日至3月19日,起.義軍在勒克瑙進行艱苦的保衛戰,最後被.迫撤出城市。3月22日至4月3日,在章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領.導下,起.義軍進行詹西保衛戰。6.月,這位女王在瓜廖爾犧牲。

㈥ 你知道印度詹西女王的事跡嗎

詹西女王,是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著名領袖之一。原名馬努.芭伊,出生於印度貝拿勒斯士邦的一個小官員家庭,她從小喜愛騎馬射獵,武藝超群。後來嫁給詹西土王甘加達爾·拉奧,成了詹西王後,改名為拉克西米·芭伊。拉奧1853年去世後因無子嗣,芭伊就以養子監護人的身份代行詹西土王職權,因而被稱為「詹西女王」。

6月初,英軍包圍了瓜遼爾。詹西女王率軍沉著應戰,多次打退敵人的瘋狂進攻。6月18日,英軍以優勢兵力攻陷瓜遼爾城,女王率軍在城外同敵人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激戰。女王隊伍剛撤出城,一股英軍立即圍了上來,面對四面八方圍攻上來的敵人,女王毫無懼色,獨自一人沖鋒陷陣,揮舞著佩刀勇猛地砍殺。這時,一個英國騎兵從後面突然襲來,頓時,女王的頭部、右眼血流如注,但她仍然用盡最後的力氣,揮動佩刀將喇傷她的英軍騎兵殺死,而自己也隨之跌下馬來。這時,一個忠實的女僕立即沖上來,把女王救出重圍。幾分鍾後,詹西女王拉克西米·芭伊,為了印度民族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年僅23歲。

㈦ 「印度的貞德」是誰

章西女王名叫拉克希什米·拜依(1835—1858),是19世紀中葉印度民族大起義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由於她在起義中英勇殺敵,其帶有傳奇色彩的事跡在印度人民中廣泛流傳,被譽為「印度的貞德」。

拜依生於印度的貝拿勒斯。父親是馬拉塔邦首相的扈從,所以她很小便隨父母住在馬拉塔首相巴吉·拉奧二世的王府里。她長得聰明伶俐,活潑可愛,王府中的大人們都十分喜愛她。從小她便和首相的養子薩希布和唐提亞·托比結為好友,一起玩耍,學習騎馬、射箭。7歲時她已騎術嫻熟,常和夥伴們外出打獵。8歲時,她便嫁給章西土王甘加達爾·拉奧成了王後(印度女子習俗早婚)。

拜依生活的時代,正是印度逐漸淪為英國殖民地的時期。1849年,印度大邦旁遮普被英國吞並,富庶的章西地區便成了英國侵略的目標。1853年,拜依的丈夫去世,她沒有兒子。英國的印度總督大賀胥勛爵便乘機利用「喪失權利說」(即某一土邦王公沒有男嗣,其國土便自動喪失),兼並了章西的土地。這引起了章西人民的強烈憤慨。拜依這時剛剛以養子達莫達爾·拉奧監護人身份登上王座,她立即向英國殖民當局提出抗議。英國殖民當局對此根本不予理睬,反而對女王的品德進行污衊,並把王公的約60萬盧比的遺產也搶走。面對英國殖民者的種種暴行,章西女王十分氣憤,她拒絕了英國當局每月給她5000盧比的生活津貼,義正詞嚴地說:「我絕不放棄我的章西!誰膽敢佔領章西,就讓他來試試!」

女王懷著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開始進行反英宣傳,准備發動起義,驅逐英國人出印度。這時,印度各階層人民心中的不滿正在增長,同殖民者之間的民族矛盾日趨尖銳,到處都像堆積了乾柴,只要一顆火種便會燃起燎原烈火。1857年5月10日,在德里附近的密魯特起義引發了轟轟烈烈的印度民族大起義。

章西女王見時機已到,積極響應,於6月4日在章西舉起義旗。她組織章西軍民首先將儲存有軍火的星堡佔領,擊斃了反抗的英國軍官,其中包括英國在章西的最高指揮官鄧洛普。接著,女王率衛隊趕來,親自指揮起義軍攻打章西城。起義軍騎兵團6月7日向市區中的英軍碉堡發起猛攻。堡壘中的印度籍士兵紛紛倒戈,投向起義軍,8日,英軍招架不住,豎起白旗投降。起義軍佔領了全城,舉行了歡慶勝利的示威遊行,然後將平日惡貫滿盈的殖民者斬首示眾。拜依再度登上王座,向世界及印度庄嚴宣告:「世界屬於上帝,印度屬於德里莫卧兒皇帝,章西屬於拉克希米·拜依女王!」與此同時,印度各地都爆發了武裝起義,給英國殖民者以沉重打擊。

英國當局驚恐萬狀,從國內及鄰近地區調來大批軍隊,妄圖撲滅起義的烈火。英軍集中重兵,向起義的中心城市發起進攻。英軍接連攻下北印度的德里和勒克瑙後,便於1858年1月集中兵力向中印起義中心章西發起進攻,指揮進攻章西的是英軍司令休·羅斯爵士。3月20日,英軍抵達章西南郊。

章西女王面對凶惡的敵人,毫不畏懼。她親臨前線,指揮起義軍。她下令實行堅壁清野,斷絕敵人的糧草供應。在前線來往巡視,監督防禦工事的修建,並組織大炮的布置和准備。敵將羅斯也供認:「人們看見千百名章西婦女跟隨著拉克希米·拜依,來往於大炮和軍火庫之間從事工作。」在章西女王鼓舞下,起義軍民同仇敵愾,士氣高昂。

3月24日清晨,戰斗正式打響。25日雙方展開了激烈炮戰。女王冒著敵人猛烈的炮火,「一直在繁忙地指揮戰斗。她親自察看每件事務,不斷傳下重要命令,哪段城牆危險,她立刻命人去搶修」。在女王的帶領下,章西軍民奮勇還擊敵人的炮擊,打退敵軍多次進攻,使敵軍傷亡慘重。同時,女王還派人請求她童年好友、擔任卡爾皮起義軍領袖的唐提亞·托比前來解圍。4月1日,托比率兩萬多人趕來支援自己的好友,從背後把英軍打了個措手不及,英軍四散潰逃。但托比麻痹大意,陶醉在勝利之中,沒料到老奸巨猾的英軍很快便重整旗鼓,發起反擊。托比的軍隊很快被擊潰,死傷慘重,被迫撤回卡爾皮。

章西失去外援後,成了一座孤城,處境險惡。英軍加緊了圍攻。4月3日,英軍進攻城北門,女王親臨前線,鼓勵將士們奮勇殺敵。她還把自己的金銀財寶獎勵立功的將士。起義軍士氣大振,又打退了英軍的進攻。正當北門戰事正酣,在內奸的策應下,英軍從南門攻人城內,直逼王宮。女王率軍死守王宮。這時英軍已大批入城,燒殺擄掠,無數平民死於敵人的屠刀之下,全城屍橫遍野,火光沖天。女王見狀怒火萬丈,率1000名士兵向敵軍沖擊。她手持佩刀,率軍與敵展開白刃戰。她武藝高強,連續砍翻數名英軍。正在這時,手下告知北門失守。女王不禁失聲痛哭,對信使說:「我決定親手點燃軍火庫,和它同歸於盡。」後來,在部下再三勸阻下,才決定連夜突圍,保存起義軍的力量,以便日後與英軍戰斗。4日深夜,章西女王乘漆黑的夜色,女扮男裝,身穿盔甲,腰間挎著佩刀,身背養子達莫達爾·拉奧,騎著一匹白馬,由幾十名隨從騎馬掩護,向外面突圍。女王邊殺邊沖,終於在5日凌晨殺出了重圍,擊退了追趕的英軍騎兵。

章西女王抵達卡爾皮,與她童年時的好友薩希布和托比會合。這時印度起義軍處於困難境地。章西失守後,原為起義軍攻佔的大城市幾乎全被英軍攻陷。據估計,全國各地的起義者還有15萬至20萬人,他們主要在三個地區以游擊戰形式同英軍戰斗,其中以中印度的章西女王、托比和薩希布領導的起義軍力量最強大。巴伊等三人決心以父輩和祖輩為捍衛馬拉塔獨立而英勇斗爭的事跡鼓舞自己,決心與英軍血戰到底。

英軍向卡爾皮大舉進犯,薩希布率軍迎敵,但因英軍炮火太猛烈而後退。章西女王為了支援他們,一馬當先,率領騎兵沖入敵陣,英軍右翼陣腳大亂。但這時英軍的駱駝兵攻了過來,起義軍招架不住,被迫撤出卡爾皮。章西等人率軍退到戈帕爾普爾,於6月1日解放了瓜廖爾,建立了臨時政府,並以此為根據地。英軍十分驚恐,調集重兵向瓜廖爾進攻。

這時起義軍首領沒接受女王的勸告,不整頓防務,而是把寶貴時間浪費在歡宴上。當英軍進攻時,十分驚慌。女王十分鎮定,親自整頓軍隊,自願防守東部防線,並發誓:「我准備全力以赴盡我的責任。」女王對面是英將史密斯的軍隊。女王和兩個女友騎馬率軍向敵英勇進攻,多次迫敵後退。6月18日,英援軍趕到,司令羅斯親自指揮。女王不顧敵軍的猛烈炮火,前仆後繼地發起攻擊,傷亡很大。英軍的駱駝兵也沖了過來,並突破女王的防線。女王腹背受敵,身邊只有十幾名騎兵。她手舞戰刀,想沖出敵人包圍,英騎兵在後緊追。女王擊斃一名騎兵,這時一條小河擋住去路,馬跳不過去。後面的英騎兵圍了上來,女王身中數刀,右眼失去,鮮血浸滿了戰衣。女王忍痛將砍傷她的敵軍打死。這時女王昏迷墜下馬來。侍者把她扶到一間茅屋裡,女王終因傷重流血過多而壯烈犧牲,年僅23歲。

女王去世不久,印度大起義也失敗了。但章西女王的英名永遠為印度人民所懷念。在她及千百萬先烈精神鼓舞下,印度人民經過100年英勇卓絕的戰斗,終於在1947年8月15日贏得了民族獨立。章西女王永遠活在印度人民心中。

㈧ 章西女王的主要事跡是什麼

章西女王的主要事跡如下:

1、章西女王:1853年,英軍進攻章西,章西女王毫無懼色,身穿戎裝,親臨前線指揮,率領起義軍英勇奮戰,最後壯烈犧牲。

2、1858年6月1日,女王葩依所率起義軍同托比的部隊匯合,進駐瓜廖爾。瓜廖爾是印度中部的一個軍事重鎮,應該說,義軍佔領瓜廖爾後,對其他地區的起義軍也非常有利。但由於德里的莫卧兒王朝已投降英軍,各地起義軍群龍無首,盲目作戰。鑒於這種情況,葩伊和托比推舉他們的另一位好朋友、當時也是起義軍一個重要領導人的薩希布為起義軍領袖。同時,還任命其他各部大臣。托比擔任起義軍總司令。女王葩伊立下誓言:「我將全力以赴,擊潰英軍!」

3、羅斯看到起義軍到瓜廖爾,就立刻率軍前來圍剿。女王奉命鎮守東門,抗擊英軍。女王和她的女友曼達爾、卡希縱馬戰斗。起義軍們見女王如此驍勇,信心倍增,士氣高昂,多次打退了英軍的進攻。

4、6月17日,瓜廖兒終於被英軍攻陷,為了掩護義軍主力突圍,女王率領一百多名義軍在東門外斷後。戰斗從清晨一直持續到黃昏。在她翻身落馬的一刻,她用盡最後的力量將那名刺傷她的英軍的一條胳膊砍了下來。女王掙扎著要從地上爬起來,就在轉身的那一刻,一名英軍近距離向她腹部開了一槍。罪惡的子彈貫入了女英雄的腹腔!女王捂著血如泉涌的肚子,再一次痛苦地倒下了。

㈨ 印度建國後,軍隊戰鬥力如何

印度這個國家,成立僅僅幾十年光景,但和周邊鄰國的爭端和戰爭,幾乎就從未間斷過,除了老對頭巴基斯坦,還武力吞並錫金,控制

不丹

當年斯里蘭卡內戰時,為了顯示自己南亞帶頭大哥的實力,印度也曾自告奮勇,以十萬之兵對陣反政府武裝猛虎組織。無奈實力不濟,三年時間里,猛虎組織越戰越勇,而印軍卻損失慘重,不得不灰溜溜地撤回國內。

1962年,我國正經歷三年困難時期,印度趁機入侵我方領土,雙方很快展開對攻,結果印軍一擊即潰。連號稱打遍歐亞無敵手的印度傑特聯隊,也被我軍全殲。


(尼泊爾軍隊)

三、利益驅使下的國際放縱。

上世紀70年代,美蘇正處於冷戰時期,都想拉攏這個南亞次大陸的龐然大物。所以當印度吞並錫金後,兩個超級大國的裝聾作啞,使得印度的侵略行徑如願得逞,野心也越來越大。

蘇聯解體後,印度每年向俄羅斯采購大量軍火,大大緩解了俄羅斯的經濟困局。蘇聯自然不會對南亞這些無關自己利益的事情出手。而美國雖然號稱“世界警察”,但一直把印度當成掌控南亞和太平洋地區的前沿陣地,對於印度的亂來,更不會橫加指責,把兩國關系弄僵。

今年以來,印度不斷向尼泊爾,巴基斯坦等發起挑釁,在自知實力不足情況下,印度再次尋求俄美支持,先後向俄羅斯拋出33架戰機、70萬支步槍以及S-400防空導彈訂單。

相對於只想出售武器呼籲印度冷靜的俄羅斯,美國卻是一副看熱鬧不嫌事大的態度,頻頻為印度撐腰打氣,不僅在印太海域集結了三艘航母,以及與之配套的護衛艦和軍機。還積極邀請印度加入G11,使得戰鬥力疲軟的印度頓時底氣十足。

可以說,印度每一次對於鄰國的恣意妄為,和美、俄為首的國際勢力的縱容沉默,有著直接的關系。

再加上印度既不是靠軍事起義推翻政權,也不是通過獨立戰爭建立國家,而是靠不抵抗運動和平建國。沒有經歷過戰爭,自然不會珍惜和平。對周邊小國的欺凌屢屢得手,又讓印度信心十足,更助長了他們發動戰爭的野心。

㈩ 1857年印度爆發了民族大起義.這次大起義的領導人是誰她的哪些精神值得學習

西女王
章西是印度中部的一個小城,19世紀50年代,這里因一個女王的故事而使章西名聞遐邇,流傳青史。

阿克希米·葩依,1835年生於印度的貝拿勒斯。在三四歲的時候,她隨從父母前往馬拉塔最後一個首相巴吉·拉奧二世的王府居住,同拉奧二世的養子納納·薩希布和坦蒂阿·托皮結成了好朋友。葩依從小精通武藝,7歲就學會了騎馬。1852年,她17歲時嫁給了比她大二三倍的章西王公甘加達爾·拉奧,成了章西王後。

王公死時沒有兒子,葩依在王公臨死時所生的一個兒子不久之後又死去了,所以,按照當時英國所定的規矩,哪個王公死後,如果沒有兒子繼承王位,那麼就要廢除他的領地,收歸英殖民者所有。但是葩依已經領養了一個兒子,並已經以養子的監護人的身份行使王權了。

英殖民政府不管這些,強行兼並了章西。葩依非常氣憤,曾當著英國官員的面說:「我決不放棄我的章西,誰敢佔領章西,決沒有好下場。」面對英國人的無理行徑,章西人民也全力支持葩依的要求,並表示願意和女王一道,與英國殖民者作堅決斗爭。

1857年,印度爆發了反英民族大起義,全國上下都與英國侵略者展開了積極的斗爭。章西人民也在女王葩依的領導下參加了起義,配合其他地方的起義軍抗擊英殖民強盜。6月4日,女王率領章西起義軍佔領了軍火庫,打死了英國在章西的最高指揮官鄧洛普,並最後重新佔領了章西,7月8日,英軍投降,女王葩依重登王位。在萬眾歡騰當中,女王鄭重宣布:「世界屬於上帝,章西屬於阿克希米·葩依!」女王重新執政後,為了配合印度各地的反英斗爭,葩依率軍南征北戰,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者。

1857年9月,英軍攻陷德里,起義軍遭受重大損失。當英軍有了喘息的機會後,便調軍隊撲向章西,次年1月,中印度英軍總指揮羅斯將軍率軍來到章西。勇敢的章西女王葩依早已率軍等候多時了,他們先把糧食運進城中,並在城牆上構築了工事,架起了大炮,作好了一切准備。

羅斯到達章西以後,先派軍隊把章西城圍了起來,接著在城南和城東南修築炮台,准備攻城。女王葩依看準了時機,一聲令下:「開炮!」霎時間,炮聲隆隆、硝煙彌漫,一發發仇恨的炮彈射向英軍陣地。英軍也急忙發炮還擊。雖然英軍的大炮比女王的炮威力大,但起義軍們個個英勇善戰,女王指揮果斷,連續兩天僵持不下。第三天,英軍猛攻南城門,試圖集中火力打開南門。女王見狀,急忙調轉炮位,對准英軍炮台,只聽見「轟轟」幾聲巨響,英軍一座炮台不翼而飛。起義軍暫時壓住了敵人的火力。

戰斗在激烈地進行,女王率兵大顯身手,使敵人遭到重大傷亡,但因為長時間地進行炮戰,起義軍也受到不少損失。英軍看到起義軍南門是個缺口,就重新集中火力猛攻,不久,南門缺口越來越大,章西馬上就要被英軍攻破了。這時,女王立即派人去與附近的起義軍領袖、她的好友托比聯系,請他火速增援。托比得到消息後,立刻發兵章西,不料途中中了英軍埋伏,托比戰敗,只好收兵。女王的處境越來越危險了。英軍趁機猛加大火力攻城,女王寡不敵眾,率軍棄城而走。英軍佔領了章西。

女王葩依將軍隊帶出章西,同托比的部隊匯合在一起,進駐到另一個城市瓜遼爾,此時是1858年6月1日。瓜遼爾是印度中部的一個軍事重鎮,應該說,義軍佔領瓜遼爾後,對其他地區的起義軍也非常有利。但由於德里的莫卧兒王朝已投降英軍,各地起義軍群龍無首,盲目作戰。鑒於這種情況,葩依和托比推舉他們的另一位好朋友、當時也是起義軍一個重要領導人的薩希布為起義軍領袖。同時,還任命其他各部大臣。托比擔任起義軍總司令。女王葩依立下誓言:「我將全力以赴,擊潰英軍!」

羅斯看到起義軍到瓜遼爾,就立刻率軍前來圍剿。女王奉命鎮守東門,抗擊英軍。

羅斯來到後,命令部隊攻城,女王和她的女友曼達爾、卡希縱馬戰斗。只見女王身穿戰衣,手拿鋼刀,騎著一匹白色的戰馬,在戰場上縱橫馳騁。起義軍們見女王如此驍勇,信心倍增,士氣高昂,多次打退了英軍的進攻。

6月18日,英軍決定發動總攻擊,一場惡戰就要來臨了。這一天,女王與以往一樣,率軍襲擊攻城英軍,她本人身著男裝,多次迎著敵人的炮火英勇殺敵。然後迅速回馬城內。英軍看到女王所守的東門不易攻克,就派兵襲擊其他守軍,直到最後,才包圍了女王。

「轟、轟、轟」三聲炮響,城牆開了一個大缺口,英軍迅速向城內逼來。這時女王高喊一聲:「跟我來,攻擊敵人炮兵陣地!」隨著她的一聲吶喊,起義軍騎兵部隊迅速向敵炮兵陣地進攻,敵人看到起義軍沖了過來,趕快放下大炮,去拿步槍,但已經來不及了。葩依的部隊橫掃敵營,頓時血流成河,敵軍屍體遍地。

殺散了敵的炮兵,葩依立即集合部隊,准備攻擊其他敵人,但敵人已經圍了上來,很快,女王葩依陷入敵人重重包圍之中。

「沖出去,快!」葩依戰刀一揮,立刻突圍,起義軍越戰越勇。

敵人數量太多了,女王和她的戰友未能迅速沖出去。只見女王左劈右砍,殺聲不斷,一個個英軍倒在了她的戰馬下。不少英軍看了以後,膽顫心驚,不敢上前。

這時,突然有一名英國軍官認出了身穿男裝的女王,立即喊道:「她就是女王葩依,快,把她活捉!」於是,英軍立即向女王移動過來。女王四面受敵,仍英勇奮戰。敵人人多勢重,揮舞戰刀殺向女王。

女王正在拼殺,突然感到什麼東西猛烈地撞擊著頭部,當她意識到是受傷了時,鮮血已經流遍了她的全身。原來是一個英國騎兵從側面襲擊女王,長長的戰刀從女王頭部右側砍下,將女王的一隻眼睛都砍掉了。但女王仍騎在馬上,揮舞著戰刀,尋找著使她受傷的敵人騎兵,正當她轉過身准備刺殺敵人騎兵時,另外一個英軍又把刺刀捅向了她的胸脯。她突然感到疼痛難忍。但仍然咬緊牙齒,一刀刺向敵人。敵人被殺死了,女王也從馬上摔了下來。

這時,一名隨身跟從女王的女兵剛巧在女王身邊。看到女王翻身落馬,她立刻上前去把女王扶進路旁一座小屋中。房主人看到是章西女王,冒著生命危險去搶救她。但是,由於傷勢太重,流血過多,女王葩依停止了呼吸。這時她才22歲。章西女王死後,起義失敗了。女王葩依以她的生命表示了英國殖民地人民不甘殖民統治的精神,她的事跡不斷地被印度人民傳頌著,鼓舞著印度人民同殖民者進行頑強的抗爭。

閱讀全文

與印度女王帶領多少軍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3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0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