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在家裡做甩餅
材料
主料:麵粉500克,牛奶100毫升
輔料:調和油500毫升(實耗50-80毫升),白糖4-5湯匙,蘋果或者香蕉1個
做法
1、麵粉500克加入100毫升鮮奶、150毫升清水,揉成較軟的面團,分成5個劑子揉圓。
2、在面團表面抹一層油,放入容器內,包上保鮮膜,進冰箱冷藏30-40分鍾(不能速凍)
3、案板上薄薄地擦一層油,將面團取出一塊,放在案板上,在面團上再抹一層油,用手掌壓扁向四周撐開,並向各個方向輕輕提起拉開,像東北二人轉里的拋手絹那樣,在空中拋轉,越拋越大。不會拋也沒有關系,直接在案板上向外抻拉,直到最後把餅皮拉得很薄,像紙一樣。有破洞也沒有關系。
4、再在上面撒上一層蘋果細粒小丁、一些白糖、熟芝麻(也可用豬肉末、蝦皮、蔥花等)
5、然後將面餅按順序折疊:先將餅皮切四刀,不可切斷,將兩邊各自折疊。
6、再將兩邊折疊好的往中間折疊,最後把薄薄的單層也往中間折疊上去,成了長方形後就可以入油鍋煎炸了。
7、還有另外一種折疊法:先把左右兩邊向中間折疊好,再將上下兩頭向中間折疊,折疊成長條形。
8、鍋燒熱,放入油,油溫達到180-200度,轉文火保持溫度,將折疊好的拋餅入鍋煎炸,兩面勤翻動,炸至兩面金黃色撈出控干油即可。
Ⅱ 如何製作印度甩餅,印度甩餅的做法詳解
印度甩餅 做法
材料
低筋麵粉270克,高筋麵粉30克,酥油45克,片狀馬琪琳250克,水150克
做法
高粉和低粉、酥油、水混合,拌成面團,揉至面團表面光滑均勻即可。用保鮮膜包起面團,鬆弛20分鍾。
將片狀馬琪琳用塑料膜包嚴,擀成片狀。
將鬆弛好的面團用壓面棍擀成長方形。擀好的面片,其寬度應與馬琪琳的寬度一致,長度是馬琪琳長度的三倍。
把馬琪琳放在面片中間,將兩側的面片折過來包住馬琪琳。然後將邊捏好,將面片擀長,象疊被子那樣四折,用壓面棍輕輕敲打面片表面,再擀長。重復3次。用保鮮膜把面片包嚴,鬆弛20分鍾。
把三折好的面片再擀開,擀成面片。將面片從較長的這一邊開始捲起來。將卷好的面卷包上保鮮膜,放在冰箱里冷蔵30分鍾。
將鬆弛好的面分成均等的小劑,每一份都先搓成長條,然後螺旋裝的落在一起,壓實。再擀成薄薄的一片。
烤箱預熱175度,烤5分鍾即可。
Ⅲ 印度甩餅配方比例,最好精確點!
印度甩餅口味:甜:香蕉。蘋果。草莓。菠蘿。 咸:蔥油。香酥。蔥花雞蛋。 印度甩餅做法二 類別: 印尼料理 工藝: 烤 口味: 甜味 主料: 小麥麵粉1000克 輔料: 雞蛋黃500克 調料: 白砂糖150克 鹽3克 煉乳(甜,罐頭)300克 牛油100克 製作工藝 1. 將水和煉奶攪勻,放入沙糖、鹽拌至融化; 2. 放入麵粉蛋黃拌勻成面團; 3. 打面機打面團至有一點起筋(快打),再慢打至柔滑即可; 4. 靜止10分鍾,等其柔滑光亮; 5. 用手抓一小球,抓至光滑,表面塗上牛油放入盆內; 6. 3小時後可以用; 7. 先捏成一個小圓團,再擀幾下,便放入小平鍋中加熱; 8. 當平鍋中的餅快熟,有點脹起來的時候,利索地用手把它拎起來,一下子扔到旁邊那個爐子的火中去; 9. 餅被火一烘,膨脹起來,即可。 工藝提示 1. 不能存放、味道單一、底味不足!最多2天(因為有雞蛋,所以發起); 2. 傳統、煎出來表面脆!成本低! 食用方法 早餐|中餐|晚餐| 食譜營養 小麥麵粉:麵粉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鈣、鐵、磷、鉀、鎂等礦物質,有養心益腎、健睥厚腸、除熱止渴的功效,主治臟躁、煩熱、消渴、泄痢、癰腫、外傷出血及燙傷等。 雞蛋黃:蛋黃中含有豐富的脂肪、卵磷脂、膽固醇、鈣、磷、鐵等物質;同時含有豐富的高生物價蛋白質;而且維A、維D、維B含量也較多;其中的卵磷脂被人體消化後可以避免智力衰退,增強記憶力,同時還是老年性痴呆的剋星;可促進肝細胞再生,提高人體血漿蛋白的含量,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雞蛋黃性味甘溫,有滋陰、寧心安神的作用,治療陰虛引起的心煩不寐、胃逆嘔吐。 食譜相剋 雞蛋黃:雞蛋黃不能與紅糖、糖精、豆漿、兔肉同食。http://ke..com/view/1328532.htm
Ⅳ 印度甩餅的做法
原料:高筋粉,鹽,糖,雞蛋,黃油,煉乳和水
製作方法:上述原料和成面團.要求是均勻,軟硬適中.然後分成三兩左右的小面團,刷上色拉油,用塑料袋裝好以免風干.靜置兩個小時後,把面團從塑料袋中取出,按平,就可以甩了.利用離心力,將面團均勻甩開後,面餅變得透明而且極有韌性,包入適量的餡料之後折疊,放入西式煎爐.煎至兩面金黃色即可.
香噴噴的印度甩餅,源於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素以歷史悠久和宗教神秘色彩著稱的印度國。就象中國的美食一樣,每一道好吃的美味佳餚都有一個可以道來的小故事,印度甩餅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在印度民間,很少吃得起白麵粉,大多數印度人主要以吃粗糧面為主。這種粗糧面是印度人用一種草葯的塊莖研磨成粉末製成的。一天,美麗善良的女主人家裡來了一位尊貴的客人,可家裡僅有少量的白麵粉,用什麼招待客人呢?急中生智的女主人乾脆將粗糧面與白麵粉摻和在一起,烙成餅給客人吃。可餅如果烙厚了,其韌性太強,不易咬食,於是她利用麵粉的韌性將餅甩得薄如一張紙。客人吃了烙好的餅後競贊不絕口。主人一試,才發現這種餅真的很好吃,不僅味道特別香美,而且富有韌性,特別是在趁熱吃時,更是越嚼越香。後來,這種餅廣為為流傳並經過印度人的改進,在餅中加以多種名貴中草葯,使之味道更加香醇濃厚,從而形成了今天在世界各地享譽盛名的東南亞名吃----------印度甩餅。
印度甩餅於九十年代傳入中國,國人根據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將其加入水果,肉沫等好吃的餡,別有一番滋味。 甜:香蕉。蘋果。草莓。菠蘿。
咸:蔥油。香酥。蔥花雞蛋。
印度甩餅做法二
類別:印尼料理
工藝: 烤
口味: 甜味
主料: 小麥麵粉1000克
輔料:雞蛋黃500克
調料: 白砂糖150克 鹽3克 煉乳(甜,罐頭)300克牛油100克
製作工藝
1. 將水和煉奶攪勻,放入沙糖、鹽拌至融化;
2. 放入麵粉蛋黃拌勻成面團;
3. 打面機打面團至有一點起筋(快打),再慢打至柔滑即可;
4. 靜止10分鍾,等其柔滑光亮;
5. 用手抓一小球,抓至光滑,表面塗上牛油放入盆內;
6. 3小時後可以用;
7. 先捏成一個小圓團,再擀幾下,便放入小平鍋中加熱;
8. 當平鍋中的餅快熟,有點脹起來的時候,利索地用手把它拎起來,一下子扔到旁邊那個爐子的火中去;
9. 餅被火一烘,膨脹起來,即可。 1. 不能存放、味道單一、底味不足!最多2天(因為有雞蛋,所以發起);
2. 傳統、煎出來表面脆!成本低!
食用方法
早餐|中餐|晚餐|
Ⅳ 印度甩餅 和 印度飛餅 是一個東西嗎
印度甩餅 和 印度飛餅 是一個東西,只是廣東喜歡用「飛」,北方用「甩」或薄餅
飛餅起源於廣東一帶餐廳和面點師傅或街邊賣煎餅的合作的點子,請南亞人扮,有水果餡,牛肉餡,豬肉餡,還有蔥油餅,印度不吃牛肉和豬肉,蔥油餅是中國人的發明美食。因其獨特的口味而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歡迎。中國人發明的印度神油也很受歡迎
Ⅵ 酥脆度max的印度飛餅,不需要甩餅就能輕松做
roti canai或roti prata是一種開酥的印度薄餅。其實它本身在印度幾乎找不到,是印度移民在大馬發明的食物,所以有些國家也叫它馬來飛餅。我小的時候在香港旅遊見到大師傅把餅飛到空中甩地薄得透光而且完全不破當時真的超喜歡。不過當時他們做的都是夾香蕉巧克力果醬之類的甜食,後來我到大馬旅遊才發現原版是搭配咖哩吃的。
當然在家裡真的很難做到那樣,不說飛餅的手法就得專業去學,家裡廚房也根本沒那麼大地方鋪開。我的靈感來自於中東——我讀那邊的美食書時發現那邊的一種超薄的酥皮(filo酥皮,用來做baklava蜜汁果仁酥)有時也會像印度拋餅那樣靠甩拉出那種薄度。所以我突發奇想我能不能用filo酥皮的傳統作法來實驗roti prata?結果一試發現真的成功了而且很好吃。
配方:
這個配方是我自己做過很多次filo酥皮之後研究出來的。我們用的是燙面,55%的含水量,另外需要一些油與白醋來使成品變脆(用鹼好像也可以)。可以考慮用奶或者雞蛋代替水。水量千萬不能多不然擀的時候特別容易糊一起。
(7份餅)
200g 中筋麵粉
110g 熱水(五六十度)
一勺鹽
兩到三勺白醋,或小蘇打/食用鹼
兩到三勺油。
(如果做甜品類的roti prata也可以加點糖)
1. 所有材料混合在一起。用筷子或勺子將面先均勻地攪成面絮狀沒有過多的乾粉(這么做能最快揉成面團不臟手,如果你直接上手和面會造成的是一部分形成面團另一部分還是完全的乾粉,這樣就需要花很長時間揉把乾粉徹底吸收進面團。)揉到剛成型就蓋住醒面15分鍾然後再揉,這樣幾乎半分鍾就能把面揉致表面光滑了(醒面可以讓面團里的麵筋變軟以及發展從而使揉面更容易)。面分成6-8個小球。
(圖是很久之前照的,這次忘記照湊合看吧- -)
2. 如果你做的計量多那分批擀,一次最多疊7份不然薄厚很不均勻。先是把每一張麵皮都擀成小圓片,約莫是兩個手掌的大小。擀好後都在表面抹一層澱粉疊起來。注意用澱粉(或澱粉與麵粉對半)是重要的,麵粉有筋性,加入過多額外麵粉會讓酥皮變硬從而不脆。每張麵皮的大小不必要太一致,差不多一樣大即可,小了一點就用手拽到差不多大。
3. 疊好後開始擀。擀的方法有特殊技巧:1)先用手掌均勻地按壓從中間向四周輕推,翻個面再推一下。這樣可以進一步讓每張麵皮厚度大小一致。2)我們要像方法2里擀餛飩皮那樣用擀麵杖在表面壓出均勻的車轍印把面餅壓薄。因為菲洛酥皮較濕,只能向一個方向擀壓一遍不要貪心一次性壓到很薄。3) 用擀麵杖輕推一下麵皮,把車轍印推平。
關於 2) 為什麼要用壓而不是推擀擀麵杖的方式?因為直接滾著擀麵杖擀會造成中間的麵皮被擀得很大而表面的兩層卻還是很小,最後讓每張麵皮大小都不一致。壓車轍印能使每張麵皮被拓寬差不多同樣的程度。
4. 把所有麵皮都分開,重新抹粉然後繼續重復3的步驟。一般來說總共需要壓3到4遍達到理想的薄度。注意:1)隨著麵皮變薄它們的吸粉性也會變差,所以每擀一輪抹粉就要少一些。抹太多粉會導致麵皮變干甚至干到出現乾裂。最後理想的薄厚度是把酥皮攤在書上你可以看到所有的小字。差不多擀第二輪就能薄到透光以及看到字了,但是我們需要薄到能透到看到所有小字。如果有麵皮之間比較沾的情況處理方法是先繞著圈把四周的都分開,然後從比較不沾的方向開始慢慢撕開。但即使撕壞也別氣餒,因為我們最終是要折到一起,中間有幾張有洞最後是看不出來的,把粘在一起比較厚的地方扔掉保留餘下的部位即可。
5. 最後所有酥皮疊一起然後折疊成容器裝得下的大小(酥皮已經很薄不太會粘,所以不需要抹粉),用保鮮膜包住需要的時候直接打開就好啦。因為不含蛋奶類保存時間還是蠻長的,密封好可以放一周。
—————————————————————
roti prata部分:
一張酥皮取出來表面刷一層奶油,要把乾粉都刷干凈不然吃起來會沙沙的。
(如果你想更酥,可以把它切成絲再捲起來這樣酥脆度再x2)
然後捲成長條。卷的步驟相當於給添加酥層了。
把小尾巴壓在餅的下側然後壓扁。先醒一會因為現在擀更薄只會回縮地嚴重。表面要刷一層油防止乾裂。
可以再來一個蔥油餅。用豬油與紅蔥頭青蔥煉制蔥油後刷面上,然後同樣方式疊起來壓扁。
最後醒10分鍾左右把面壓成薄餅。記得用手從中間往四周壓與抻拉。
最後中火薄油兩面煎到金黃就可以。
傳統上的話會配一些酸奶或豆子之類做的咖哩masala醬但是家裡香料不足就沒弄。不過因為充滿黃油的香味單吃它真的就很香。
Ⅶ 印度飛餅為什麼要叫印度飛餅
印度飛餅發源於東南亞的馬來半島,是當地土著馬來人十分喜愛的傳統美食。後來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輾轉流傳至印度,在印度它的製作方法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加入了西餐所特有的元素,因而漸漸在全世界流行開來。它因印度而成名,所以被人們稱作印度飛餅,後來的人們漸漸淡忘了它的起源地,傳入我國後,因其獨特的異域風味,精美製作工藝,極具表演性的製作方法,贏得很多人偏愛。
「印度飛餅」是享譽印度的一道名小吃,是用調和好的麵粉在空中用「飛」的絕技做成,它具有美味可口、濃郁香酥的特點。有10多個品種。製作飛餅的廚師在餐廳現場表演製作,瀟灑大方,技術精煉,會為您的用餐增添無限情趣。飛餅(又名印度薄餅),是印度的特色風味美食,其製法用料講究,特別適合廣東人的口味。色、香、味俱全。
Ⅷ 印度飛餅人人皆知,真的是印度的街頭小吃嗎
印度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國家,盡管他們在方方面面都有趕不上中國的地方,但出於好奇,我國人民還是非常喜歡到這個國家去旅行,而且因為經濟水平不是特別發達,所以他們的物價相對於中國來說比較便宜,這也大大的促進了他對中國遊客們的吸引力,那麼准備去印度,關於「吃」的事情,你都了解透徹了嗎?
1 印度沒有印度飛餅
印度泡菜就像印度人一樣,別具一格,他們的泡菜採用油、鹽、檸檬汁、醋來製作,而且各種食物都能做泡菜,所以看到芒果泡菜或者是檸檬泡菜都不必驚奇。
Ⅸ 印度飛餅原料
印度甩餅也可稱之為印度飛餅,是近年來非常流行的一項餐飲技術,製做印度飛餅是很好的致富門路,它香味獨特,有異國風味.印度甩餅製作簡單,易學易掌握,投資少見效快,特別適於缺少資金,可是有創業的激情,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創業夢想的人們.
印度甩餅的來歷:印度甩餅發源於東南亞的馬來半島,是當地土著馬來人十分喜愛的傳統美食.後來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輾轉流傳至印度,在印度它的製作方法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加入了西餐所特有的元素,因而漸漸在全世界流行開來.它因印度而成名,所以被人們稱作印度飛餅,後來的人們漸漸淡忘了它的起源地,傳入我國後,因其獨特的異域風味,精美製作工藝,極具表演性的製作方法,贏得很多人偏愛.
印度甩餅的原料:高筋粉,鹽,糖,雞蛋,黃油,煉乳和水
印度甩餅的製作:上述原料和成面團.要求是均勻,軟硬適中.然後分成三兩左右的小面團,刷上色拉油,用塑料袋裝好以免風干.靜置兩個小時後,把面團從塑料袋中取出,按平,就可以甩了.利用離心力,將面團均勻甩開後,面餅變得透明而且極有韌性,包入適量的餡料之後折疊,放入西式煎爐.煎至兩面金黃色,這樣印度甩餅就製作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