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在哪個時期是美術的鼎盛時期

印度在哪個時期是美術的鼎盛時期

發布時間:2023-01-08 03:08:12

㈠ 佛教美術的印度佛教美術

釋迦牟尼在生存期間也許已經有造型行為,但現在沒有留下遺品。印度現存最早的佛教美術遺品,是孔雀王朝阿育王獅子柱頭,在裝飾著法輪、獅子、大象、瘤牛、奔馬的圓形浮雕飾帶頂板上有 4隻圓雕獅子。它受到希臘、波斯的強烈影響,製作於前3世紀。早期佛教美術的另一遺物是桑奇大塔。桑奇大塔塔門上以本生故事和佛傳雕刻為中心,表現出華麗的裝飾紋樣。大約製作於公元前3世紀至前2世紀。
從印度美術的起源看,在比佛教美術的發生更為遙遠的時期,就已有了相當優秀的作品。在這一傳統的基礎上,由於西方文化的流入和佛教的勃興,造型活動突然活躍起來,注入新的氣息,開始大量製作洗練的美術品。在印度佛教美術的早期,雖然製作附屬於堵波而以本生、佛傳為主的作品,但構成主題中心的釋迦形象並沒有出現,僅以寶座、法輪、菩提樹、佛足跡來象徵它。佛像最早從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製作的呢?這是佛教美術研究中的重要課題,很早就有犍陀羅說和馬圖拉說之爭,而現在認為:公元1世紀末2世紀初,佛像既在當時印度北方的犍陀羅地區製作,也在中部的馬圖拉地區製作。本來,佛陀即釋迦的像才稱為佛像,但由於佛教分支眾多,造像也多樣化,所以逐漸把與佛教有關的圖像全部稱為佛像。不斷製作佛像的佛教美術越發盛行,並隨著佛教的傳播,從印度傳至東方各國,通過中亞,傳到中國、朝鮮、日本;又通過南路,波及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等國。印度這一發源地,在佛教極盛後,印度教、伊斯蘭教形成強大勢力,佛教信仰衰微,佛教美術慘遭厄運,但仍留下大量優秀的佛教美術遺物。特別是在今天的印度共和國,由於在寺院的建築及其裝飾中大量使用石料等永久性材料,所以可以追思當時佛教美術繁榮的盛景。在德干高原的中心,阿旃陀石窟和埃洛拉石窟出現的宏大規模的佛教題材壁畫,堪稱代表性作品。馬圖拉佛陀立像(印度)犍陀羅佛教美術犍陀羅位於今天的巴基斯坦和阿富□兩國之間,曾為貴霜王朝政治中心,也是古代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接觸點。公元1世紀起,這里曾繁榮過希臘、羅馬風格的佛教美術,因而有希臘式佛教美術或羅馬式佛教美術之稱。它的影響甚至波及中國和日本。犍陀羅佛教美術的鼎盛期至5世紀末,以後,由於貴霜帝國的瓦解而衰亡。

㈡ 古印度文明的「黃金時代」是指什麼時候

笈多王朝時期,古印度的宗教哲學、文學藝術達到鼎盛,被譽為古印度文明的「黃金時代」。其中尤以佛教藝術著稱,那時名作迭出,流派紛呈。這個時期的建築、雕刻、繪畫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是古印度古典藝術的頂峰。

㈢ 印度繪畫藝術發展史是怎樣的

印度繪畫藝術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學時期的岩洞壁畫。原始的線條畫是印度次大陸最早的視覺藝術作品。這些線條畫繪制印度的史前岩畫於岩洞之中,因此又稱岩畫。迄今已發現的岩畫達數百處,它們主要集中在以今中央邦首府博帕爾市為中心的半徑約100英里的范圍之內。印度岩畫的年代約從公元前5500年延續到公元4世紀。這些岩畫主要描繪狩獵場面和各種野生動物,也有描繪人類舞蹈活動或殯葬場景的。早期岩畫的作者都是原始部落民,岩洞既是他們的棲身之所,也是他們的畫廊。這些岩畫主要畫在砂岩上。後期岩畫有表現騎馬、騎象和戰爭等人類生活內容的,也有表現巫術和屬於生殖崇拜的符號。從畫面可以看出,當時的武士已經在使用刀劍和盾牌。因此,它們顯然是鐵器時代的作品。所用顏料有紅、黑、粉、綠、藍、黃、橙、紫諸色,均為天然礦物顏料。在比姆貝特卡發現的巨幅岩畫《騎馬的人的行列與騎象的人》,氣勢恢弘,色彩絢爛,畫面內容已經十分豐富。據考古推斷,該畫可能創作於吠陀時期或還先於吠陀時期。有些岩畫的作者已經產生了原始的透視意識,在畫母牛時還要捎帶將其腹中的牛犢畫出,畫羚羊時竟然將其內臟也要表現出來。這樣繪畫表現手法在全世界都是十分罕見的。史前岩畫是印度繪畫的起源之處,也是印度壁畫的前身。

從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巴等印度河文明遺址發掘出來的赤陶圖案和印章圖像判斷,在印度河文明時期,人們已經擁有很高的審美能力和繪畫技巧。在哈拉巴出土的碩大陶罐上,繪著寫實風格的鳥、樹和葉片。在現存兩千餘枚印章中,動物形象構圖簡潔,筆法洗練,造型逼真,氣韻生動,真實生動地再現了野生動物原始生命的健康與活力。令人驚喜的是,在印章上還刻有想像或傳說中的動物獨角獸的造型,甚至還出現了人物或神的形象。沒有一定的繪畫基礎,是斷難在方寸之間有所作為的。因此,據美術史家推斷,在印度河文明時期繁榮的城市中,可能已有壁畫存在。此外,從現有文獻看,繪畫在處於社會上層的人們的教育與生活中都十分重要。從文學作品中可以獲悉,國王的宮殿與富人的宅邸都飾有壁畫和木版畫。不過,由於年代過分久遠,已無法進行考證。

舉世聞名的阿旃陀壁畫是印度古典繪畫的成熟和典範之作,存於今德干高原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加巴德市西北100公里處的阿旃陀石窟。瓦科拉河(Waghora)奔流到這里後形成一個近乎180度的大轉彎,河谷呈馬蹄形狀。阿旃陀石窟就是在河谷高約20米的花崗岩陡壁上開鑿的,29座石窟沿河谷排列,形成一個巨大的半圓。周圍林木蔥郁,景色如畫。

壁畫創作時間約從公元前200年持續到公元650年,前後跨度達八百餘年。由於佛教的衰微,在河谷中回盪了8個世紀之久的斧鑿之聲終成絕響。

印度河流域出土的印章,與美索不達米亞的印章具有不同的藝術風格。以阿旃陀石窟為代表的豐富而絢爛的壁畫表明,繪畫在古代印度已經是一種高度發達的藝術,並且取得了垂為典範的巨大成就。除了藝術和審美價值外,阿旃陀石窟壁畫還向我們展示了古印度人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向我們展現了真實的古印度社會生活的歷史畫卷,我們從中不但可以看到王公貴族以及名門侍女的生活,而且可以看到苦力、乞丐、農民、僧侶等形形聞名於世的阿旃陀壁畫色色的人物的形象。古代印度的服飾與風尚也逼真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阿旃陀石窟壁畫對於印度本土繪畫藝術和我國敦煌等地的石窟或寺廟壁畫產生過巨大的影響。英國《伯林頓》雜志發表評論說,阿旃陀洞窟藝術「也許是亞洲最偉大的藝術奇跡」。

㈣ 印度美術的笈多佛教美術

笈多諸王大多信奉印度教,但對佛教、耆那教等異教採取寬容政策,後期笈多諸王甚至贈金籌建佛教學府那爛陀寺。笈多時代佛教哲學家無著、世親把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哲學發展到極峰,浸透了唯識玄想精神的佛教古典主義藝術亦臻於鼎盛。薩爾納特的達邁克□堵波,阿旃陀石窟第16、17、19諸窟,桑奇第17號祠堂、第51號精舍,佛陀伽耶大菩提寺等,都是笈多古典主義風格的佛教建築遺構。奧蘭加巴德石窟開鑿於後笈多時代,已偏離了古典主義的規范。笈多佛教雕刻的兩大中心馬圖拉和薩爾納特,在繼承貴霜時代犍陀羅和馬圖拉雕刻傳統的基礎上,遵循笈多時代的古典主義審美理想,創造了純印度風格的笈多式佛像──馬圖拉式佛像和薩爾納特式佛像,代表著印度古典主義藝術的最高成就。馬圖拉式佛像比犍陀羅佛像更加印度化,比貴霜馬圖拉佛像更加理想化,臉型是印度人的,眼神是冥想式的,螺發整齊,身材頎長,背後圓光碩大精美,而最典型的特徵則是半透明的濕衣效果,代表作有《馬圖拉佛陀立像》。薩爾納特式佛像與馬圖拉式佛像造型類似,充滿了寧靜、內向、和諧的基調,最典型的特徵是顯露裸體的全透明衣紋效果,代表作有《鹿野苑說法的佛陀》。笈多式佛像對南亞、東南亞、中亞和遠東佛教美術的影響比犍陀羅佛像更為深遠。印度古代的繪畫遺品極少,阿旃陀石窟和巴格石窟的壁畫便顯得格外珍貴。笈多時代阿旃陀壁畫的風格處於從古典主義的高貴單純向巴洛克的豪華絢麗過渡期間,印度雕刻傳統的表現標准女性美的三屈式,也被許多壁畫所採用,代表作有《須大□本生》、《持蓮花菩薩》等。巴格石窟的壁畫約作於後笈多時代,世俗化、程式化傾向的增加反映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衰微。
笈多印度教美術
笈多時代古婆羅門教向新婆羅門教即印度教轉化,印度教美術隨之勃興。笈多印度教建築的遺構有蒂哥瓦神廟、皮得爾岡神廟、代奧格爾十化身神廟、烏德耶吉里石窟等,提供了以後數世紀印度建築的雛形和範式。笈多印度教雕刻的代表作有馬圖拉的
《毗濕奴立像》、烏德耶吉里的《毗濕奴的野豬化身》、代奧格爾的《毗濕奴卧像》等,風格已逐漸從古典主義向巴洛克風格演變。笈多印度教美術拉開了中世紀印度教美術全盛時期的壯麗序幕。

㈤ 印度美術的新石器時代

印度新石器時代的工具,材料已不限於石英石,器物也不僅是切削打制而成,而且刻槽、磨光,形制多樣。70年代以來在印度中央邦皮姆貝德卡等地發現的岩畫,多描繪狩獵、舞蹈、戰爭場面。有些學者認為最古的印度岩畫年代約在前5500年。
約前4500年印度次大陸出現陶器,並彩繪花紋。在德干南部和安得拉邦發現的巨石古墓,具有世界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普遍特徵,可能是歷史時代印度宗教建築□堵波的起源。
印度河文明時代美術
印度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發祥地。以印度河流域發掘出土的哈拉帕和莫亨朱達羅等古城遺址為代表的印度河文明,亦稱哈拉帕文,據推測是印度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創造的農耕文化。達羅毗荼人盛行母神、公牛、陽物等生殖崇拜。印度河文明城市遺址出土的母神、祭司、舞女、公牛等小雕像,瘤牛、獨角獸、獸主、菩提樹女神等印章,紅底黑紋陶器上描繪的各種動植物花紋和幾何形圖,多屬於祈願土地豐產、生命繁衍的生殖崇拜的形象化或抽象化的符號。構成印度本土傳統藝術最顯著特徵的強烈的生命感,似可從達羅毗荼人的生殖崇拜文化中追溯淵源。作為印度本土傳統藝術特色的奇特的想像力和濃厚的裝飾性,亦可在印度河文明時代的藝術中窺見端倪。莫亨朱達羅著名的大浴池可能曾用於某種原始宗教沐浴儀式,表明印度美術自古便與宗教結下了不解之緣。約前1700年印度河文明突然中斷了(中斷的原因至今不明),但歷史時代的印度美術在精神上仍然與印度河文明時代的美術傳統遙相呼應。

㈥ 印度雕塑藝術發展有哪些過程

繼續經歷著從明暢淳樸向繁縟雕飾轉變的過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印度雕塑藝術擺脫了早期的粗獷拘謹,但又沒有過分浮華繁瑣,呈現出既樸素又華麗,既庄嚴又優美古典的藝術風韻,成為佛教藝術發展過程中空前絕後的典範。笈多時代是印度佛教的鼎盛時代,但當時的佛教在印度的影響已經走向衰落。

笈多時代的佛教雕刻遵循印度古典主義的審美理想,創造了純印度風格的笈多式佛像。這一時期的印度教雕刻,在追求古典主義的平衡、和諧、完美的同時,更強調造型的力度、動態和生命感,顯示出從古典風格向巴洛克主義轉變的趨向。

笈多時代佛教雕刻的成就最大,當時的兩大雕刻中心是馬土臘和薩拉納特。4~5世紀,馬土臘佛像的式樣比貴霜時代馬土臘佛像更加理想化,這一時期的佛像擁有印度人的臉型,希臘式的鼻子,冥想的眼神,整齊的螺發,碩大而精美華麗的光環,頎長勻稱的身材,著通肩式的袈裟。袈裟的衣紋是一道道U字形的細線,具有流水般波動的韻律感;輕薄貼體,像被水浸濕一般半透明,隱約凸現出全身的肉體輪廓。這種濕衣的表現手法,既表現了肉體之美,又烘托出沉思冥想的精神之美,兩者達到了高度的平衡、統一與和諧,臻於古典主義審美理想的極致。

㈦ 印度美術的吠陀時代美術

《吠陀》是來自中亞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的聖典。伴隨著雅利安人的入侵和東進,印度文明的中心逐漸轉移到恆河流域,史稱吠陀時代文化或恆河文化。雅利安人崇拜太陽、雷雨、火焰、河川等自然現象人格化的吠陀諸神。吠陀時代,植根於自然崇拜的雅利安人的游牧文化,開始與植根於生殖崇拜的達羅毗荼人的農耕文化互相滲透、融合,逐漸形成了統一的印度文。同時,達羅毗荼人在南印度更多地保留了土著文化的傳統。從吠陀時代到孔雀王朝約1500年間,目前尚未發現造型藝術遺品,但吠陀後期和後吠陀時代相繼產生的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耆那教和佛教,卻成為歷史時代印度美術的主題。

閱讀全文

與印度在哪個時期是美術的鼎盛時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3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0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