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的文字失傳了
印度有四百多種語言,是誰說失傳了的,呵呵
主流是就孟加拉語。
B. 印度的印章文字為什麼會消失
隨著印度河文明的消失,印章文字也隨之失傳了
C. 古印度文明為什麼會消失
古印度文明會消失是因為當時強大的古印度王朝——孔雀王朝的覆滅,導致印度區域一帶不斷被外族和外國所入侵。而這些國家入侵後,卻都積極地把自己國家的文化和思想輸入了進來,而古印度文明則不斷的受到排擠。
同時,伴隨著中亞地區阿富汗境內的突厥人的興起,就在1001-1026年間,該王朝就曾經先後17次侵入北印度。雖然,他們最終並沒有在印度建立起其有效統治,但他們所信仰的伊斯蘭教在印度區域的影響力卻在不斷擴大,從而使古印度文明在最終遭受到了徹底的、毀滅性的打擊之後,走向了滅亡。
古印度文明的起源
印度河流域的文明產生時間約為公元前3100年,由達羅毗荼人(或叫哈拉巴人)組建城邦,發展社會生產。
而恆河文化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吠陀時代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時期,約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後期約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
前期經典很少提到家庭,社會仍具部落性質;後期部落社會分解為4個瓦爾納的社會。4個瓦爾納中首陀羅為最低層,吠舍為中層,剎帝利和婆羅門為上層。
D. 古印度所創造的文字是什麼
在公元前20世紀,印度古代文字出現,這些文字大多刻在石頭或陶土製成的印章上,稱為印章文字。
印章一般用皂石、黏土、象牙和銅等製成,大多雕有不超過20個銘文,還有許多形象生動的浮雕。其題材主要是當時常見的動物,古代印度河流域人民狩獵、航行、娛樂等情景,以及宗教神話內容。其中很多符號是象形的,可能還處在象形文字階段,但又因有表音節和重音的符號,所以也被認為是向字母文字過渡的表音文字。
E. 古印度文字
古代印度自公元前第1千年中葉至公元8世紀使用的文字。主要見於印度各地出土文物及石刻上。在此之前,哈拉帕文化時期,印度河流域曾產生過象形文字,但隨哈拉帕文化的結束而絕跡。前第 1千年中葉、雅利安人建立國家,才逐漸產生字母系統的文字,此即古印度文字的開始,其記述的語言主要為雅利安語的梵語和俗語。8~9世紀時,中國造紙術傳入南亞,紙寫典籍逐漸增多,古雅利安語逐漸發展為近代印地語,古代字母亦為近代字母取代,古印度文字逐漸不為人知。19世紀後,有關銘文和文獻陸續被發現,1837年英國學者J.普林塞普(1799~1840)釋讀阿育王銘文成功,同時,印歐語系和古雅利安語的研究也有重大發展,這樣就奠定了古印度文字研究的基礎。
在千餘年的發展過程中,古印度文字曾使用多種字母(或字體),以記錄古雅利安語(又稱印度 -雅利安語)的各類語言、方言以及南印度的不屬古雅利安語的土著語言,演變相當復雜。大體而言,古印度文字使用了兩類字母:婆羅謎字母和伽羅斯底字母,兩者皆來源於西亞的阿拉美亞字母。婆羅謎字母在印度的使用較伽羅斯底字母為早,可能為兩河流域旅印的商人帶入,前7~前6世紀間已有流傳,但當時書寫材料多為棕葉之類,今已毫無留存;伽羅斯底字母(或譯盧字母)狀如驢唇,又稱驢唇體,大約在波斯統治中亞及印度西北邊境時傳入(前5世紀),僅使用於印度西北一帶。現存婆羅謎字母和伽羅斯底字母的最早銘文皆見於阿育王石刻和石柱,兩體並用,可見當時文字並未統一。以後婆羅謎字母又演變為多種不同字體,主要有悉曇體和藍查體,7世紀後又形成天城體,行用至今。伽羅斯底字母至3世紀後即不再使用。此外,在印度南部還有用婆羅謎字母書寫的古泰米爾銘文,其語言屬於非雅利安語的土著語言(達羅毗荼語),這是20世紀有關古印度文字的新發現之一。現已知古泰米爾文銘文約76件。近年阿里卡梅杜遺址發現了20餘件陶器上的題銘,對研究印度南部的歷史及土著文化很有幫助。古印度文字隨佛教和印度文化傳入中亞、東南亞諸國,對各國文字發展有一定影響。
[古印度文字字體的演變]
F. 印度的文字不是梵文嗎可我在看印度片的時候,發現片頭的字幕全部都用拉丁字母拼寫,這是怎麼回事
梵文是古印度文,印度曾經幾度被佔領,奴役,已經失落了本身的文明文字,現在主要用的是阿拉伯文,其次就是用的英語。望採納,謝謝
G. 一種文字的字體隨著歷史變遷而在變化,這種變化是整個系統的文字的字體都變化還是部分文字的字體變化
這個完全可以拿我們自身來做印證
倉頡造字,初期漢字幾乎可以說跟其他的古老字形一樣,以形來表意。
拿秦來舉例,書同文,車同軌,第一次文字統一,使用的是小篆,此時的小篆與之前倉頡造的字已經可以說是兩種文字了,但是從倉頡造字進化而來。
中間的王朝統治時期,因避諱而造字的又有很多,秦到唯今止,從小篆到篆書,篆書到隸書,隸書到草書,草書到楷書,楷書到宋體,繁體字與簡體字。這其中,後一位看前一位是怎麼都能看懂的,就像我們現在使用的簡體字,但是我們看繁體字,大概能認出85%左右的繁體字,當然這是我們的中國字,看形而識意,我對印度文字沒什麼研究,不過可以作為參考。
咱們要明白,造出文字,以及在前代文字上進行創新的人,都是有大智慧的,他們不會作出一個所有人都不能明白的文字,縱使是有變化,這個變化也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否則這種文字是不可能流傳出來的,直接就胎死腹中了。
另外在王朝的變更過程中。文字的作用可能比你想想的更大一點,還拿我們自身舉例,秦包括秦之前不說,因為文字未統一,漢成立之時,用的是秦朝官版小篆,後改篆書,再造隸書,為什麼漢都把秦打敗了,還要用秦的小篆來做立國之初的文字?因為文字的轉變需要過程,需要時間,小篆與篆書的差別甚小,文字的變化不是說你改了就改了,需要所有人接受。
文字就是歷史在記錄自己變化的過程。文字變化的過程其實就是歷史變化過程的一個縮影,以越來越簡歷,越來越大眾化,這普及的過程中,初期的推導左右一般都是王朝起的,但是變化的過程是王朝無法完全掌握的,是由所有的識字之人共同進行變化的過程。
所以這個過程在短時間看是部分字體的變化,但是拉長時間後看,確實整個文字系統的變化。
你這個問題,不能脫離時間來討論,文字變化的根在歷史變遷,歷史的計數器就是時間。
純手打,如有觀點不同,望指正
H. 從文字的傳播與演變看印度文化對泰國文化的影響有哪些
從公元5世紀起,印度帕拉瓦文字逐漸傳播到東南亞各地並在8世紀產生第一代字形變體——後帕拉瓦文字。10世紀左右,高棉人與孟人在熟練掌握前兩種文字的基礎上創制了古高棉文字與古孟文字。隨著疆域變化與民族遷徙,古高棉文字與古孟文字傳入到現在的泰國境內並為泰人所掌握。1283年,蘭甘亨國王以古高棉文字為原型,參考了古孟文字的部分特徵,創制了泰文。此後,無論是字母還是正字法規則等,為適應泰語發展而不斷調整。那麼從文字的傳播與演變看印度文化對泰國文化的影響有哪些呢?
綜上所述,從文字的角度看印度與泰國的文明對話,可以管窺到亞洲文明自古以來的交流都是建立在互尊互重、開放融通的基礎之上的。亞洲文明得以呈現出現在的面貌,這是幾千年來互學互鑒、水乳交融的結果。印度與泰國之間文字的傳播與互鑒,只是不同亞洲文明之間相互交流的一個小小的縮影。
I. 印度文字怎麼看著跟藏文很像
藏語和印度語言的起源不一樣,但是藏文是天城文發展來的,當初吐蕃建立後,西藏改信佛教,為了創立本民族文字,藏族依據天城文創立本民族文字,這樣既可以書寫本民族語言,也能適應翻譯佛經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