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
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亞馬孫河流域,非洲的剛果河流域、幾內亞灣、馬達加斯加島東部,亞洲的印度半島西南沿海、孟加拉灣沿岸、馬來半島南部、中南半島西海岸、菲律賓群島和伊里安島,大洋洲的蘇門答臘島至新幾內亞島一帶、澳大利亞的東北部部分.
『貳』 印度半島的自然條件
南亞大部分地區位於赤道以北和北緯30°以南,除馬爾地夫群島和斯里蘭卡島南部接近赤道,屬熱帶雨林氣候,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南部屬熱帶沙漠氣候外,其它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南亞季風氣候的形成,與冬夏海陸之間的熱力差異、行星風帶的季節位移以及青藏高原的地形作用等都有密切關系。根據季風的進退,一年之中可分涼、熱、雨三季。12~2月,從大陸吹向海洋的東北季風帶來晴朗、乾燥、涼爽的天氣,為涼季。在涼季里氣溫日較差較大,西北部有一定的氣旋雨,半島東岸也有較多的降水。3~5月,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北移,氣溫迅速增高,氣候炎熱乾燥,稱為熱季。德干高原中部氣溫達到35℃,塔爾沙漠的絕對最高溫度曾達50℃以上,有時出現沙暴。6~9月,由於南亞地區的持續高溫,在印度西北部產生熱低壓,強烈地吸引著由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偏轉而來的西南季風,從而使西南季風的勢力進一步加強。西南季風經過遼闊溫暖的熱帶海洋,飽含水汽,給南亞大部分地區帶來豐沛的降水,形成雨季。年降水的90%集中於雨季。雨季來臨的時間,半島西部最早,印度西北部最晚,西南季風的晚來早退是南亞雨量變率大的一個主要原因。10~11月為雨季末期,氣溫開始逐漸降低,北部一帶的氣壓也逐漸增高,這樣海陸間的氣壓梯度也逐漸變弱,因此西南季風開始退縮,降水隨之減少,很快轉入涼季。
熱帶季風林佔有廣大面積,其分布與降水量有密切關系。西高止山西側,東部喜馬拉雅山的南側和阿薩姆地區以及斯里蘭卡島大部,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為熱帶雨林區;德干高原大部年降水量為1,000~2,000毫米,樹木為了減少熱季的蒸發,形成乾季落葉;德干高原內部和印度半島西北部,年降水量在500~1,000毫米之間,多為灌木和草原植被;塔爾沙漠及其周圍,雨量很少,為荒漠和半荒漠,僅生長稀疏草本植物和多刺灌。 東北部有大的煤、鐵產地,重工業中心;另有錳、金、雲母等礦藏。農產品有粟、水稻、棉花、甘蔗等,南部經濟作物和種植園比重增加。德干高原位於印度半島上,地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600~800m,高原東西兩側為高度不大的東高止山和兩高止山,兩山之間的高原面久經侵蝕,支離破碎,多殘丘、地壘和地溝。高原地質年代古老,是寒武紀古陸塊,在第三紀喜馬拉雅運動時,被抬升為一些斷塊台地、谷地和丘陵經過長期的風化剝蝕作用,地勢比較平坦,利於農耕,在高原地區,因古代有大規模的玄武岩噴發,經過風化形肥沃的黑土,適宜種植棉,又稱為黑棉土,是印度重要的棉花產區。在中南部地區,降水較少,是印度旱作——花生、玉米的產地,高原的東北部是印度的主要礦產區,礦產資源有鐵礦、錳礦、煤、雲母等礦。鐵礦石大量出口日本等國家。印度半島的主體。為波狀起伏的廣大高原,平均海拔450—900米。西高東低,發源於高原上的各大河流,東流入孟加拉灣,把高原切割破碎,形成大小不一的東西走向的丘陵山地、河谷平原和盆地。高原西部被覆大面積的厚層玄武岩層,風化層保水性能良好,宜於植棉、粟等作物。
南亞印度半島的內陸部分。位於印度南部。屬前寒武紀的古老台地。海拔600米左右,地勢西高東低,北寬南窄,呈倒三角形從亞洲大陸南伸入印度洋。高原東緣是東高止山脈,西緣是西高止山脈,兩山之間的高原面久經侵蝕,支離破碎,多殘丘、地壘和地溝。西北部約占高原面1/3的廣大地區為熔岩所覆蓋。屬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其中雲母儲量居世界首位。 約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左右,好戰的雅利安人集團已經征服溫迪亞山脈以北的大部分印度領土,而溫迪亞山脈則像一道屏障,將半島部分的印度南方及德干高原與北方恆河及印度河流域隔離開。雅利安人的語言從未在南方流行,南方人至今主要操四種非印歐語言,統稱達羅毗荼語,其中每一種都擁有自己的大量古代文學作品。南方也試圖對迄今名之為「雅利安」的壓迫或影響進行抵制,但實際上南方與「雅利安」北方在宗教、藝術、文學、哲學及其他許多文化領域的雙向密切交流已經持續了數千年。印度文化中無疑存在南北差別,但印度文明是南北通用的整體名稱。我們只能推測吠陀時代的南方是什麼樣子。偉大的敘事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說,南方及錫蘭棲息著曾經與吠陀英雄戰斗過的野獸和惡魔,這樣說是為了維持對被他們征服的北方人的輕蔑性描述。但是,雖然也可能發生過戰斗和襲擊,得到大山屏蔽的遙遠南方,除溫迪亞山脈東西兩端近海平原易遭侵擾外,其餘部分一直未受雅利安人控制。不過,錫蘭(今斯里蘭卡)在公元前6世紀曾被一群操雅利安語的人從海上侵入並定居,不久後或可能稍早,也遭到過印度南部達羅毗荼人侵略。
印度文明的悠久歷史和輝煌成就表明,印度民族是一個富於創造性的偉大民族。
舊石器時代的印度先民,主要靠狩獵和採集維持生存。他們逐食物之源而遷徙,一般居無定所。後來,他們學會用火燒烤食物,並用動物皮毛和樹葉遮蔽軀體。他們也開始馴服野狗。大約在距今12000~8000年這一期間,印度先民開始種植穀物,馴養家畜,製作陶罐,同時學習縫紉衣服。考古學家們在印度各地,特別是在印度西北部和德干高原,均發現了大量新石器時代的打磨精緻的石制工具。這一事實說明,印度先民的分布已經相當廣泛。印度地域遼闊,物產豐饒,對於遠古人類來說顯然是一片樂土。除了夏季炎熱之外,印度的自然環境是十分優越的。由於自遠古時代起就非常適宜人類生存,印度對不同地區的人類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從非洲、大洋洲和歐亞大陸,先後有不同的種族侵入或移居印度。現代印度人,基本上就是這些種族的混血後裔。即使在今天,印度的人種依然相當復雜。因此,印度歷來有人種博物館之稱,也有人類學的天堂之說。西方一些大學的人類學專業,即以印度作為學生進行實習和研究的基地。 印度教徒相信萬物皆有靈魂,死後,其靈魂轉移到新的軀體。現今,這種觀念基本上做如下理解,即:人可以再生為許多種昆蟲或者動物。因此,奶牛、山羊、小蟲和昆蟲都必須受到尊重。在印度,奶牛為何在供給肉類的動物中受到獨一無二的特別尊崇還是一個謎團。
印度教無需其信奉者大量聚集在廟宇中,其木製的廟宇不是聚會的場所,而是信仰的聲明。教義飽含日常生活和獲得永生的行為規則,也逐漸強調生命的輪回。這一觀念在為現狀的悲慘祈福的同時,也給信徒灌輸了某種希望。對生活貧困、地位卑微的信徒來說,它提供了一種慰藉,即:一個人如果行善,死後就能得到回報,其靈魂可以進入一個可敬可佩的人的身體;另一方面,死去的人的靈魂在返回塵世的過程中,可能進入一個較小的動物體中。
『叄』 印度半島是屬於什麼氣候類型
印度半島也稱印度次大陸: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每年10月至翌年2月為涼季,平均氣溫10℃以上;3~6月為熱季,高原中部可達35℃左右,7~9月為雨季。年平均降水800毫米。廣義的印度半島還把印度河-恆河平原包括在內。
南亞大部分地區位於赤道以北和北緯30°以南,除馬爾地夫群島和斯里蘭卡島南部接近赤道,屬熱帶雨林氣候,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南部屬熱帶沙漠氣候外,其它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
印度半島(又稱南亞次大陸或印巴次大陸)是喜馬拉雅山脈以南的一大片半島形的陸地,亞洲大陸的南延部分。大體位於北緯8-37度,東經61-97度。由於受喜馬拉雅山阻隔,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但面積又小於通常意義上的大陸,所以稱為次大陸。 總面積約為209萬平方公里,人口約為13億。 印度次大陸的國家大體位於印度板塊,也有一些位於南亞。當中,印度、印度河以東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和不丹位處大陸地殼上;島國斯里蘭卡位處大陸架;島國馬爾地夫位處海洋地殼。
『肆』 南南亞熱帶是什麼氣候特點,他是分布與那裡
(1)以三種熱帶氣候類型為主
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島的南部是熱帶雨林氣候
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南部是熱帶沙漠氣候
印度半島、恆河平原、喜馬拉雅山脈南麓是熱帶季風氣候
(2)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一年分涼、熱、雨三季.
涼季:每年十月的次年二月,盛行東北季風,晴朗、乾燥、涼爽;
熱季:每年三月到五月,盛行東北季風,晴朗、乾燥、炎熱;
雨季——每年六月到九月,盛行西南季風,高溫、濕、降水豐沛.
南亞的氣候特徵
(1)以三種熱帶氣候類型為主
▲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島的南部是熱帶雨林氣候
▲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南部是熱帶沙漠氣候
▲印度半島、恆河平原、喜馬拉雅山脈南麓是熱帶季風氣候
(2)廣布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的成因
亞洲大陸與印度洋之間的海陸熱力差異;
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夏季向北移動);
印度北部低氣壓中心使西南季風勢力加強。
▲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一年分涼、熱、雨三季。
乾季:
涼季:每年十月的次年二月,盛行東北季風,晴朗、乾燥、涼爽;
熱季:每年三月到五月,盛行東北季風,晴朗、乾燥、炎熱;
雨季——每年六月到九月,盛行西南季風,高溫、濕、降水豐沛。
(3)印度河流域的熱帶沙漠氣候
災害天氣:暴雨,引發洪澇災害,乾旱。
南亞人民為了抗禦水、旱災害,修築了許多水利工程,在北部印度河、恆河流域修建了灌溉系統,南部修築了防旱的貯水池。
『伍』 印度尼西亞的氣候類型屬於什麼氣候
印度尼西亞地處赤道周邊,屬熱帶雨林氣候,由於季風而分為干、濕兩季,平地年雨量介於1,780–3,175毫米,山區最多可達6,100毫米,山區以蘇門答臘、西爪哇、加里曼丹、蘇拉威西、巴布亞西部為最高;濕度一般而言相當高,平均約80%;年溫差小,雅加達日均溫介於26至30℃。
印尼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帶,處於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澳洲板塊之間,地震和火山活動頻繁,全國共有火山400多座,其中活火山150多座。著名的活火山有默拉皮火山、喀拉喀托火山、馬拉皮火山等。
地理:
印尼群島分布於北緯6度、南緯11度,東經95度至141度之間,赤道貫穿全境,東西達5,300公里,南北約2,100公里,位居亞洲大陸及澳大利亞間,為太平洋、印度洋間要沖,在全球戰略上居重要地位。
印度尼西亞約由17,508個島嶼組成,其中6,000有人居住,較大的島嶼有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婆羅洲(印尼稱加里曼丹島,島上有部分地區屬馬來西亞及汶萊)、新幾內亞島(島上有部分地區屬巴布亞紐幾內亞)及蘇拉威西島;
島群大致上可分為大巽他群島、小巽他群島、馬魯古群島及巴布亞四部分,首都雅加達位於爪哇島上,為印度尼西亞最大城市,其他主要城市有泗水、萬隆、棉蘭及三寶瓏。
物種:
印度尼西亞地處熱帶,加上面積、群島地形因素,而得以支持世界第二高的生物多樣性,僅次於巴西,動植物混和了亞洲及澳大拉西亞品種。
巽他陸棚上的島嶼(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和巴厘島)曾與亞洲大陸相連,而有許多亞洲動物相,如虎、犀牛、猩猩、亞洲象及豹等,曾大量棲息於東至巴厘島的區域,但現今數量及棲息地已大幅減少。森林覆蓋率約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