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咖喱利用了很多辛辣的香料味道比較重你知道跟印度的氣候有什麼關系嗎
咖喱利用了很多辛辣的香料味道比較重主要是因為當地的氣溫比較高。
印度人喜歡香料的原因是盛產香料+能掩蓋氣味+促進食慾。
咖喱起源於南亞次大陸,最早出現在印度地區。對於印度人來說,咖喱大概就是「把許多香料混合在一起烹飪」的意思,不特指一些調料或搭配,而是一大類做法。
一道咖喱通常會用到姜黃、辣椒、大小茴香、孜然、肉桂、丁香、胡椒、豆蔻等等十幾種甚至更多種香料,因此咖喱的外觀和口味可以說千變萬化,雖然在許多人印象里就是糊糊般的一坨。
❷ 印度街頭甜品,這3款,非常衛生
拋開衛生層面,印度的街頭 美食 真的頗具品鑒的屬性。
但是提到印度街頭小吃,人們字里行間又總是帶著「驚訝」的語氣。
甜得 讓人驚訝,臟亂差程度讓人驚訝,食材及味道也讓人很驚訝!
甜,是印度甜品的一大特色,至於衛生問題,以下這3款著名的印度街頭甜品,是被大多數遊客譽為相對衛生和安全的,也讓許多遊客專程慕名一試。
lassi(拉洗),是印度非常常見的飲品。起源旁遮普。類似一種酸奶,一般 有 有芒果、香蕉等口味選擇。但在配料上每個地區稍有不同。在聖城瓦拉納希,會加入一種神秘配料Bhang lassi。這種做法非常受印度瑜伽 士 和 苦行憎 的喜愛。當然,也吸引有不少外國遊客的好奇心。
別以為印度物價不高,lassi就很便宜,在聖城瓦拉納希,售格最低的Bhang lassi,一杯也要200盧比(約人民幣20元)。
許多街頭小吃都是直接「用手」製作,但半液態狀的lassi基本上全程都是使用勺子等工具的。畢竟 旅遊 業也是當地主要經濟來源之一,許多店鋪均已改用一次性木勺和杯子。
但傳統上 lassi是用一種陶制杯子裝盛的。有的會加入風味糖漿,例如玫瑰糖漿就是其中一種。再在上面撒上葡萄乾、堅果等就完成了。
據說口感絲滑涼涼,這款甜品也是少有的,不會甜si人的甜品之一,味道較為外國人所接受。相對其他小吃來說,製作過程算是頗為干凈衛生 的了 。
口味濃郁、乳脂醇厚的碎腰果甜點上常常點綴著閃閃發亮的銀制箔片。在眾星雲集、黏稠甜膩的印度甜食中,腰果糕和它多種多樣的衍生甜點,生產於南印度的喀拉拉邦和泰米爾納德邦,以及西印度的果阿和古吉拉特地區。
生腰果糕經搗碎、軟化後、再加入用豆蔻和玫瑰香料調味的棕櫚糖漿一同碾碎,直至產生糊狀物,將油脂豐富的糊狀物攤開後放涼,切成菱形,再在上面點綴上可食用的「銀制箔葉子」。看起來相當有派頭!
每逢重要節日,例如印度的「排燈節」,人們還會使用價值更高的金制「箔葉子」來代替銀制的。
在印度,甜食更多是作為款待客人的小吃,它象徵著歡迎,也是所有歡慶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這種用果仁、牛奶和食糖組成的甜食,也被遊客認為是印度甜食里比較美味的一種,它的製作過程中使用的香料也不復雜。而且就像烘焙店一樣,在印度也有專門賣這類 糕店 的店鋪,無論是店鋪環境還是糕點,看起來都非常干凈,味道亦更適合外國人。
著名的印度「湯圓」名為Gulab Jamun,是一種煮在糖水裡的甜品。
在印度街頭不難找到它的身影,用鐵鍋煮,有勺子舀再盛裝在一次性塑料碗中。看起來挺干凈衛生的,就是這種甜度有點「嚇人」。
其實之所謂稱它為印度「湯圓」,純粹只是因為它是印度食物,其實是它是圓的,大小也和中國的湯圓相似。
但是其實味道跟湯圓卻一點也像。它的口感更像「海綿」,是浸透了玫瑰糖水的奶製品。雖然說是玫瑰糖水,但不少人卻覺得味道更像荔枝,總之就是很新奇的甜食。
這種街頭甜品看起來還是非常衛生的,但如果還是覺得不太放心的話,也可以選擇在超市購買盒裝的。
印度超市也有印度「湯圓」出售。但也有遊客認為,看得見的街頭製作,說不定比「看不見」的預包裝品來得更干凈衛生。聽起來……好像也不無道理。
今天分享的「印度街頭甜品,這3款,非常 的 衛生,也很安全!」到這里。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❸ 印度人做的食物為什麼看起來口味那麼重呢
序言:我們在看印度人做飯的時候,他們無論什麼食材都可以做成一鍋糊糊的樣子。看起來非常不好吃,而且在做菜的過程中喜歡加很多的調料,口味比較重。雖然看起來不好吃,但是印度的許多食物味道都是不錯的。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下,為什麼印度人喜歡吃重口味的食物?
雖然說印度上是大米出口的第二大國,但是印度大米的產量是比較低的。雖然擁有世界上1/10的耕地和良好的日照時間。因為氣候的原因,糧食的收成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現在印度國內仍然有超過2億人處於飢餓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將食物味道做的口味比較重,也會減少飢餓的狀態,同時能滿足更多人的胃口。
❹ 印度撒香料沒食慾
題主是否想詢問「印度撒香料有沒有食慾」?有。印度菜裡面香料多的最重要的原因。印度撒香料有食慾。印度共和國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領土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46.3。
❺ 看到網上說,印度人家裡,基本每家都有幾十種香料,都是哪幾十種,誰知道的給說下
印度咖喱
印度菜
印度菜餚和咖喱是密不可分的,從開胃菜到點心,都糅合有或濃或淡的咖喱香,從北方的微辣到南方的超辣,咖喱隨著地域的變化辣的程度也逐漸在升級。
印度可說是咖喱的鼻祖,地道的印度咖喱會以丁香、小茴香子、胡荽子、芥末子、黃姜粉和辣椒等香
料調配而成,由於用料重,加上不以椰漿來減輕辣味,所以正宗的印度咖喱辣度強烈兼濃郁。正因為印度咖喱太辣,不太合廣州人的口味,所以印度白咖喱鮮菌是在
咖喱粉中加入了腰果茸、乳酪和忌廉,令咖喱味來得有些淡,但吃來仍有淡淡咖喱香;配合上鮮白菌就更健康,絕對是老少皆宜。印度咖喱雜菜,則以洋蔥、蒜頭、
姜、腰果、茴香子等調配成印度咖喱,味道甘甜不算太辣,配合雜菜就更能中和辣味。
印度菜用的咖喱通常都是粉狀的,咖喱,印度話叫Masala;要認識Masala,要先認識辣
椒———印度話叫Mirch,紅的叫Lal,綠的叫Hari,只有紅的用來煮咖喱,但煮出來的不止紅色,還有黃有綠、有橙有啡,大中小辣兼而有之。而印度
咖喱中更是可分重味和淡味兩種,黃咖喱、紅咖喱和瑪莎拉咖喱屬重味,綠咖喱、白咖喱屬淡味。一般來說,白咖喱與羊肉、綠咖喱與豆腐、瑪莎拉咖喱與海鮮、黃
咖喱與羊骨、紅咖喱與雞是比較好的搭配。嘗試印度菜式,還請「點紅選綠」,由最不辣吃到最辣,階梯般體會其中的層次同深度。胡椒(Pepper)香料中的國王。在印度,上等的胡椒出產於喀拉拉邦一帶。辣椒(Chillie)印度產有不同的顏色、大小的辣椒,辛辣味的程度也不同。印度菜一定有辣椒調味,不然就不叫印度菜。肉桂(Cinnamon)印度的肉桂和歐洲cappuccino上灑的肉桂粉完全是兩回事―――圖中那一條條像樹皮的東西就是印度肉桂。口感甜而芳香濃郁。是印度奶茶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做法很簡單,就是把肉桂和紅茶茶葉、牛奶一同煮開。印度最好的肉桂也產自喀拉拉邦。葫蘆巴(Fenugreek)性溫熱,帶有一種類似於苦瓜一樣的清苦味道。煲排骨湯、魚湯、雞湯的時候加入三四勺就行,煲出來的湯清涼潤肺,還能降低血糖和膽固醇。主要出產於印度的古吉拉特、拉賈斯坦等邦。Garam masala在印度語里garam是熱的意思,而masala是醬或混合香料的意思。 Garam Masala是由不同研磨的香料而組成的,可以獨立使用也可以和其他的香料一同使用。 Garam Masala氣味辛辣,但並沒有像辣椒那樣濃重。
Garam Masala是印度極為普通的一種調料,它的配方也隨地域的不同有所變化。 最普遍的配方就是加以黑白鬍椒、丁香粉、月桂葉粉,長胡椒(叫做Pippali,也可以用辣椒代替)、當地產的孜然、肉桂粉、小豆蔻、肉豆蔻、八角茴香、芫荽籽兒。由於地域不同,當地的其他調料也會被加入。但沒有哪一個被認為比其他的更正宗。
有些配方將香料和香草混合,另一些則把香料碾碎與水、醋或是其他液體攪拌做醬。如用椰奶醬等。有時候堅果、蔥頭和蒜也是不必可少的原料。一般Masala是在用之前就做好的以很好的釋放它獨特的味道。
中所周知Garam masala 的味道還是會因個人口味及地區不同而不同的。印度西北地區的Garam Masala一般包括丁香、小豆蔻、桂皮,八角茴香或肉豆蔻。 如果立即使用的話就可以加入黑胡椒,但要保存的話,不免香味就要遜色不少。
印度菜
一
般袋裝的Masala相對用的都是比較便宜的香料,如乾的紅辣椒、干蒜粉和乾薑粉、芝麻等等。。。
同時袋裝的Masala在製作過程中直接買入調料粉進行配製,因保存不當而失去原有的香氣。然而整個或保持新鮮的香料在烹飪的時候放入打碎機攪拌使用則不
會失去任何香味兒,而為整道菜填色不少。
一般在使用Masala的時候,要在動、植物油中炒出香味再放入其他食材。許多印度或巴基斯坦的廚師都不用粉狀做好的Masala,而選用整個的香料和香
草來烹飪菜餚。可見它們的不同之處!
在一些菜的製作過程中,放入調料的順序還是有許多講究的。就已喀什米爾的一種叫 Roghan josh的咖喱為例,芫荽、姜、辣椒要分別研磨。其他需用的調料也要分別研磨碎備用,放入的時候也是有主次順序的。一般先放芫荽,然後逐次是薑末、Garam masala,最後再放辣椒。
❻ 印度人為什麼總是把菜做成"糊糊",有四個原因
大家每次說起印度都會想到兩個字「奇葩」,身上無時無刻透漏著神奇且神秘的色彩。
印度人喜歡吃咖喱,咖喱就是用蔬菜、肉塊等切碎後放在一起煮然後加入咖喱粉或咖喱塊,直至煮到糊狀的食物。印度人吃的大都是這樣賣相的食物,並且是將這種糊糊澆到米飯上一起食用。
為什麼印度人喜歡吃這種菜做成糊糊呢?
1. 歷史 彌留
印度在古代是一個倒賣香料的國家,從本國、中國或其他國家進口香料然後再賣給歐洲人獲得了大量利潤,很早就對香料有一種痴迷。這些香料觸動了印度人的舌尖,同時還具有許多好功效。然而將這些香料的味道發揮至極致的就是將食材煮至熟爛,再加入各種香料混合燉煮。許多人認為,印度人的口味都偏重,製作食物往往看不到食材原本的樣子,他們彷彿吃進去的就是各種香料,然而食物本身只是陪襯品。而把各類食材煮成糊糊,讓香料之魂完全融入食材的靈魂,讓每一口進食都充滿香料的美味。因此印度人的餐桌上,從香料進入他們的生活起,糊糊也進入了他們的生活。
2. 民俗文化
印度人喜歡用手直接捻取食物,不論大人還是小孩,一定是要右手吃飯。給別人遞送食物、餐具等,也必須用右手。在他們看來,右手是最干凈的,而左手是最臟的。所以他們進食時會用干凈的右手去觸碰食品,這如同時對神靈的敬畏,唯有親手觸摸食物,嗅聞食材的滋味,揉捏食品並且感受它的溫度,才能夠咀嚼到食品最最真實的感覺。使用刀叉,阻礙了食物傳達出快感。用手更利於菜品與米飯的混合,還能感受溫度,以免送入口中燙傷口舌。正是糊狀的食物滿足了他們在對神明和在觸感和味覺的上的追求。通過用手攪拌,將米飯與湯汁混合均勻,並將食物送入口中。
3.氣候原因
印度大部分地區地處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終年高溫,年平均氣溫達22度以上。炎熱的天造成了大部分的新鮮食物不利於長時間的保存。印度大部分家庭中沒有冰箱,所以將新鮮的食材加入大量的香料做成糊糊起到腌制的作用,也更利於放置和儲存。另外,印度主要為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炎熱,雨季降水量巨大,而且印度具有世界上十分之一的耕地,主要種植的就是水稻。因為受到日照時間影響,位於赤道附近的印度種植的大米成熟的速度快,一年能夠達到兩熟或者三熟,生長周期很快。所以印度大米的又細又長,就是我們所稱的秈米。這種米飯煮熟之後沒有什麼粘性,而且口感干松,沒有那麼香甜軟糯,而是粒粒分明。所以印度人將食物製成粘稠的糊糊狀與米飯一同進食大大增加了米飯的香味和口感。同時糊糊也使鬆散的米飯更容易送入口中。
4.生活現狀
印度是世界上僅次於中國大米出口的國家,但是印度大米年產量較低,及時擁有世界上十分之一的耕地和長時間的日照時間。但由於受季風氣候的影響,印度雨季短暫,極旱極澇頻發,糧 食收成受到影響。而其中十分之一用於出口。印度人口眾多,人口增長率高於中國,而地少人多。印度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嚴重影響了印度經濟的發展。在印度國內仍有超過兩億的人口處於飢餓的狀態。印度達哈維貧民窟,是目前世界第二、亞洲最大的貧民窟。面積僅1,75平方公里,居民人數就達百萬。就在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資源不充足的環境下。將食物做成稀狀的糊糊更能節約成本,同時也能夠滿足更多人的胃口。即使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印度人也成品嘗到美味的香料食物。
無論哪個國家或哪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但都體現了民族的文化與智慧,大都「因地制宜」,且具有別樣的意味,耐人尋味。我們對此應保持尊重理解的態度,去感受他國的不一樣的文化風情與文化韻味。
❼ 印度小吃紅色的粉末是什麼
印度小吃紅色的粉末是咖喱,這是印度的特色。製作印度咖喱需要大量的香料,如果不添加香料,做出的咖喱沒有味道。此外需要注意,製作咖喱的油一定要足夠的熱,可以選擇自己喜歡吃的油,比如花生油、芥花籽或蔬菜油。
製作咖喱,要添加芫荽、孜然或芥末等香料,將這些香料放入鍋里進行加熱,直到香料開始裂開,香味才會溢出來。香料的製作非常簡單便捷。如果想添加一些肉類,要先將肉放入鍋里煮熟。咖喱在印度是非常重要的,印度人吃飯時,少不了咖喱。
咖喱的味道比較重,不建議吃太多的咖喱,若攝入大量的咖喱,對身體有害處。地道的印度咖喱會以丁香、小茴香子、胡荽子、芥末子、黃姜粉和辣椒等香料調配而成,由於用料重,建議加一些椰漿來減輕辣味。
咖喱拌飯在中國很流行,吃咖喱拌飯不需要再吃菜了,因為咖喱拌飯的味道本身就很重。咖喱最主要的材料就時將黃,然後混進去,添加一些香料等等,把它們磨成粉末後,混在一起食用。
❽ 印度美食為何形似「奧利給」除了貧窮之外,還有什麼原因
印度,印度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總人口可達13.24億,但印度國土面積只有中國的1/3不到,但卻養活了和我們一樣多的人口。不僅如此,印度不但實現了糧食自給自足,還可以向周圍的國家包括中國大量出口稻米,成為糧食凈出口國。
四、人文原因:因為印度相對來說比較貧窮,自然也就不能像我們一樣,幾乎天天可以吃到新鮮的蔬菜,所以說,印度會選擇用大量的香料來維護食材本身的味道,自然也就出現我們看到的那種“奧利給”形狀了。
對於印度美食形狀像“奧利給”,你了解到了么?
❾ 印度人做菜為什麼那麼愛放香料
印度人都愛做菜的時候放些香料,這個香料亂七八糟的,我們看懂到底是什麼,有一些是我們也會用到的,比如孜然粉這些東西,但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我們真不知道到底是干什麼的,只不過他們做菜的時候就喜歡放這個,無論是做什麼菜呀是炒的還是燉的,還是什麼其他類型的都放。
我們理解不了他們的鄉愁到底是為什麼呢,但一個印度人土生土長的印度人絕對知道每一個香料本身到底是干什麼的,雖然那些東西平平掛掛的從外觀上來看基本都差不多,但是他們自己能記住啊。所以我們也沒有必要對印度這種飲食文化事業太大的抨擊,接受不了他就不去吃就好了呀,又沒有誰強令大家必須要吃印度人做出來這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