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軍費和軍購問題
我說句大實話,中國的軍費透明度在世界上算是非常高的了,所謂的「隱性軍費」,美國絕對比中國多,而中國公布的軍費水分就少得多。比如說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開支的就是軍費,而美國的航天開支一律都是算NASA的賬。再比如美國的核武器,核動力設施的開支一律算能源部的賬。情報部門是秘密開支。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費用乾脆單列,但是研究機構一般會幫他們算進去。
在一些西方國家還存在一些「慣例」,例如退役軍人的安置費,傷殘死亡軍人醫療撫恤費用,算作社會福利,文職軍人工資算作政府雇員或公務員開支。准軍事部隊(類似中國的武警,美國的國民警衛隊)算作警察或安全部隊。這些開支都會被統計為民用開支。同時許多與國防有關的工程建設開支,如國防標準的公路,機場,通信設施等都是不列入軍費的。
中國今年軍費增長主要用於幾個方面,第一,給軍人漲工資。第二支付大量裁軍退伍軍人的安置遣散費用。第三,大量的國防工程和軍民兩用工程建設。第四,大量替換,裁減老舊裝備。第五,提高訓練強度和水平。買先進飛機的錢並不算多,為全軍更換07式新軍服,95式步槍卻是天文數字。
印度的情況如何不得而知。但是印度有幾個方面的問題需要注意。
印度不是合法的核國家,它的核武器開發,核材料生產都不會列明賬。它的航天技術幾乎全部是以民用技術名義從國外引進的,它的導彈項目也不會光明正大的列出來。
它用有數量龐大且名目繁多的准軍事部隊,他們的開支多半不會列入軍費。
印度內部的反政府武裝多如牛毛,而持續了幾十年的剿匪行動多半是由准軍事部隊執行的,這樣的開支是算社會治安開支還是軍費?
從另一方面來說,印度在軍隊的基礎裝備上的開支是很貧乏的,例如步槍,火炮,彈葯,服裝等等都非常落後,甚至二戰時期的裝備還在使用。而且基礎的國防設施也很跟不上,軍隊的訓練,裝備的維護都存在問題。他們的錢都集中在買高精尖武器上了。
第三方面。印度的裝備采購釣魚工程居多,一個項目往往拖延多年,預算三年的錢十年都花不出去並不奇怪。例如說印度的126架「先進中型戰斗機」購買計劃,從2005年1月開始招標,原計劃6個星期簽完合同。結果眼看著6年過去了,也沒有下文,現在又有消息說要拖到年底,誰都不知道會不會再拖幾年。
2. 常與沙特爭奪世界第一武器購買國的印度,哪來的這么多錢呢
經常關注軍事新聞的人一定會發現,長期以來,印度一直是全球進口武器最多的國家之一。甚至在很多時候,印度在國際上購買的武器裝備總金額,還要超越著名的土豪沙烏地阿拉伯。然而,在人們的普遍印象中,軍火貿易活躍的印度,在經歷連續數年10%的軍費增長背後,它還是一個農村人口占據多數、貧困人口數量龐大的國家。盡管印度在21世紀保持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可是,印度本國似乎並沒有什麼強勢產業可以帶動國家經濟高速發展,那麼,印度買武器的這些錢又是從哪來的呢?
印度軍人
第四:印度這個單純的“國際軍火采購商”,從表面讀到的軍事新聞來看,它似乎一直出手闊綽,其實,印度也只是表面土豪而已,因為印度真正成交的軍購武器訂單,或多或少也有一些水分。印度這個國家在購買武器裝備的時候有一個特點,在購買之前總會連續不斷的放出他們即將入手一批新武器的特大新聞。
在接下來武器購買成交過程中,印度還總喜歡搞一個全球招標,折騰好久以後,到最後補貼訂單也不一定成交,甚至還經常出現放水的現象。但是這樣一來,特別喜歡“自吹自擂”的印度,就給人們營造了一種它總在“買買買”的現象,讓人們無不贊嘆印度的軍備購買能力。
3. 印度為什麼那麼有錢,軍購的時候一直買特別貴的武器
回答:
1、是因為自己研發能力弱,實在是研發不出什麼好武器。只能去買。那麼人家當然就要宰你了。特別是俄羅斯,當年蘇聯解體的那會兒,印度還某種程度上坑過俄羅斯。
2、另一方印度買武器有外交方面的因素在裡面。印度買高價武器。
4. 印度軍購為什麼左右逢源,中國卻不能
因為對比印度來說,中國更強調自身的發展,因為中國在60年代經歷過國外技術人員全部撤走,從而導致多個開發項目停擺,武器裝備後勤也陷入困境的情況,所以中國更願意自力更生,更願意把重點的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即使是不擅長的技術,也是引進和自產兩手抓,引進的當作主力,自產的當成後備,這就是所謂的兩條腿走路的政策.
而印度的左右逢源,那是機遇,別忘了印度以前很長的一段時間是英國的殖民地,更是英國在東方的橋頭堡,西方國家都比較容易接受印度.而前蘇聯因為要打通南下太平洋的戰略,也需要印度幫助,印度也樂於配合,因為當初蘇聯在阿富汗是直接威脅到印度的敵人巴基斯坦的.
美國曾經也想要扶持巴基斯坦和伊郎來抗衡蘇聯和印度,只不過巴基斯坦畢竟地小資源少,發揮不出太大的作用,而伊朗更是發生了革命,幸好不久後蘇聯在阿富汗陷入了困境,不久後也解體了,印巴核問題後,美國和印度的關系才開始變的好起來,因為這時他們針對的是同一個國家,中國.
中國也並非沒有左右逢源的機會,只不過因為雙方的制度相差太遠,根本不能做到互相信任,中國是60年代被蘇聯耍了一把,怕了,不敢再過分依靠國外,而西方國家也對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別樣的眼光去看待,更加不敢放心的去合作(當然,說的是90年前一年發生的那個事之後,如果沒那個事情,或許中國也能左右逢源,做的比印度都要好的多!).這是中國不能左右逢源的原因之一.
PS:當年的中國跟西方國家的關系跟目前的印度非常的相似,不同的是當年西方是想拉近跟中國的關系,拉中國一起抗衡蘇聯,即使不能成為盟友也至少是起到牽制的作用,目前的印度跟當時的中國何其相似啊,只不過他們針對的對象換成了現在的中國。
5. 印度到處軍購軍費支出為什麼比中國少
中國軍隊總員額就比印度大的多,每年的衣食往行的基本開銷就很驚人了,還有作訓費用。為了留住人才,工資也在上漲。還沒有算裝備更新。武器研發費用其實是單獨下撥的。印度除了高級一點的軍官,普通士兵的收入和待遇是很低的。人員的維持費比我們低的多。以我軍的規模和裝備體糸完善程度都遠在印度之上。何況,我們其實裝備更新和升級速度也比印度快。只不過我們在國內買了更多的東西。
6. 印度的外貿赤字嚴重,拿什麼來軍購
外貿赤字只是反映一個階段的外貿統計——只要有外匯儲備,就不影響進口付匯。
另外,即便外匯儲備不夠用,可以將一段時間內的出口外匯收入由國家先行控制住,用於采購軍購時的外匯支付。或者與軍火商商定遠期付款,這樣可以在出口收匯中調劑外匯用於支付軍購等等——辦法很多。
所以,外貿赤字嚴重,拿什麼來軍購這個命題是偽命題。
7. 印度政府將採取什麼樣的軍事采購策略呢
近期印度政府在軍購上不斷的實行大手筆,采購了很多最新的軍事裝備,這些軍事裝備很多都已經開始裝配到印度軍隊了。根據媒體最新消息,印度政府打算改變自己以往的軍事采購政策,開始實行新的軍事采購政策,印度的新軍購政策就是租借,印度現在開始考慮向外租賃軍事設備了,其實在很早以前印度政府就向美國政府租借了無人機和海軍艦炮。
從這就可以看出來印度政府目前對於海陸空三軍都打算採取租借的方式來提升自己的軍事實力。近期印度的空軍的戰鬥力就嚴重缺乏,雖然印度政府購買了法國的陣風戰斗機,但是也很難說印度政府不會為了對抗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壓力而進行租借戰機。不過這也是印度政府的聰明之舉,在有限的資金投入中盡可能地增強自己的軍事力量,不過印度日後萬國造可能就會更加響亮了。
8. 中印戰爭後,印度軍購如何走上不歸路
被打了才知道差距,有的人是靠自力更生來減小差距,有的人是靠外援花錢購買來減小差距,印度是後者,結果是錢花的不少,事辦成的不多。
9. 印度的軍購都有那些弊端
其弊端有三:
(1)開支龐大,給國民經濟帶來負擔。
雖然印度在南亞地區也算是區域性大國,且從過去十幾年的發展狀況來看,其經濟和綜合國力都有了很大增強和提高。但印度的大肆軍購(尤其是集中購買外國的高精尖裝備)所付出的「外匯消費」也是相當驚人的。長此以往,必然會給其國民經濟造成負擔。
(2)對洋貨的依賴過大,打擊和約束了國貨的發展,軍隊建設嚴重失衡。
從這個方面來說,我們先要搞清楚一點,其實印軍在基礎設施和裝備上的開支是很貧乏的,例如步兵的輕五器、被服、營房建設等等都非常滯後,有的甚至在二戰時期的裝備現在還在使用。另外,其軍隊的訓練,裝備的維護等等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但它們仍然在外購高精尖裝備上不惜血本,且通常都是只引進裝備,不引進技術。即使是部分裝備技術能夠一同引進,在短期之內又難以消化。時間一久,對洋貨的依賴勢必越發嚴重,國貨的發展備受打擊。
(3)與本國國防與軍隊建設規劃不匹配。
一個國家的對外軍購,必然是與自身的軍隊建設緊密相關的。換句話說,軍購應是構成部隊建設和發展的重要一環。但在印度的對外軍購項目中,釣魚工程不勝枚舉。往往一個項目拖延多年,預算一加再加的事情亦是司空見慣。例如印度的126架「先進中型戰斗機」購買計劃,從2005年1月開始招標,原計劃6個星期簽完合同。結果直至如今,6年過去了也沒有下文,且誰都不知道還會再拖幾年。
10. 印度大量軍購的錢從哪裡來
省出來,摳出來,擠出來,吹出來。其實印度哪有那麼多錢?
印度政府2012~2013年度財政預算。
收入93568億盧比
支出149092億盧比
赤字55524億盧比
財政赤字佔到收入的59%,收入增長約14%,支出增長約18%。
國防開支19341億盧比,債務利息開支31975億盧比,利息支出佔到收入的34%。
我們再看看所謂的外向型經濟。
印度2010~2011年度出口2459億美元,進口3503億美元,貿易赤字1044億美元。
好了,總結一下,印度經濟實際上常年維持高額的雙赤字,兩個赤字都能佔到收入的一半左右。它的國家財政和貨幣政策實際上都是不可維持的。
印度政府花的錢比掙的多一半還多,每年光是還利息就要花掉三分之一的收入。表面上看印度政府收的稅少,但我們要明白,政府花掉的每一分錢最後都是要轉嫁給老百姓的。印度政府度目前的財政狀況如果持續下去,財政崩潰只是時間問題。解決的辦法要麼大舉征稅,要麼印錢,反正最後連本帶利都是印度老百姓買單。
回到軍費上來,中國的軍費大約是印度的2倍多不到3倍,但中國的GDP是印度的4倍多,所以軍費負擔比印度輕。從微觀角度說,中國每年新增六七十架戰斗機,而印度只有10架左右。這主要是因為中國飛機都是國產,比較便宜。而印度國產的飛機比進口還貴。由於進口先進武器佔用了大量的軍費,導致印度的基本軍事開支得不到保證。例如印軍還在使用二戰時期的步槍,幾十年沒有買過火炮,空軍連一架初級教練機都沒有。
也就是說,印度表面上花了大量的錢進行軍購,但實際上投入的錢並不多,只不過由於大量進口武器,被人關注的更多而已。同時由於大量進口昂貴的技術裝備,導致軍費投入之後的產出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