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政府禁止棉花進口的原因
原因是,棉花是製作口罩的原料。就在此前印度都已經禁止向中國出售口罩,而現在要對華「關閉」棉花市場。忘恩負義,關鍵時候「捅刀子」!
❷ 印度為什麼限制進口中國玩具
印度官方的說法是
為了保護本國玩具產業
我國已經關於此事向WTO遞交嚴正抗議
❸ 印度存在強烈的經濟民族主義情緒,中國企業該撤時就撤|新京智庫
印度市場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大。
研討會上,多位專家認為,印度的市場沒有我們想像那麼大,中資企業投資印度要有強烈的風險意識,該撤時就要撤。
印度對中國有嚴重的經濟依賴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與南亞合作研究中心秘書長劉宗義表示,印度對中國有嚴重的經濟依賴,這在新冠疫情暴發不久就暴露出來了。
印度很多的出口創匯產品,其上游原料來自中國,比如制葯業,70%的原料葯是從中國進口的。中國一停工停產,對印度經濟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印度 社會 的中右翼,對這個事情反應強烈,要求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同時,在中國出現新冠疫情之後,印度決策者認為,這個對他們而言是一個難得的良機。他們認為中國停工停產了,世界其他國家可能需要更多的進口印度的產品。所以,當時印度政府就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外資,特別是游說一些在中國的大型跨國集團到印度投資,並且提供了大量的土地。到現在印度的這種政策也沒有改變。
印度認為新冠疫情之後,全球的價值鏈和產業鏈必定會發生調整,而這種調整最重要的特徵,就是美國提倡的「去中國化」。印度在「去中國化」方面已經遠遠走在了前面,在很多方面都採取了非常果斷的「去中國化」措施。
印度禁用很多中國的App,排除中國很多產品,排除中國國企的投資,一個重要的目的,除了實現所謂的自力更生之外,還有就是為自己國內壟斷財團攫取市場的目的。所以是一箭數雕、一石數鳥,考慮得比較全面。
但是從短期來看,印度是無法實現其目標的。中國建立的價值鏈和產業鏈是花了40年時間建立起來的。即使印度人比中國人更加辛勤、更加努力,沒有10年、20年的時間是很難實現這個目標的。
從2014年之後,中國對印投資是增長很快的。截至目前為止,中國對印度的投資額,印方統計大概在80億美元左右,還有說可能達到200億美元。中國的一些國企和大型私企對印度投資比較多,特別是在一些風投領域,騰訊、阿里巴巴等企業對印度投資增長很快,因為大家覺得印度今後十年可能是像中國過去幾年一樣,成為一個增長非常快的市場。
但是劉宗義表示,中國對印度的投資受兩國關系和邊界問題的影響很大。比如2016年中印之間出現問題後,中國對印投資也就開始下降。洞朗對峙結束之後,2017年、2018年又開始回升。
在貿易方面,中國從2006年開始出現對印度的出超,並且數字越來越大,到2018年、2019年時,兩國的貿易額是八九萬億美元,中國對印度的順差就達到五六百億美元。兩國貿易的這種狀況,主要是因為印度產業結構問題造成的,印度製造業不發達,對中國出口商品以原材料、農產品為主,而從中國進口主要是工業製成品、機電產品、太陽能元器件、手機元器件這些電子產品為主,所以兩國的貿易不平衡。
但印度認為問題主要是市場准入問題,所以它希望中國擴大對印度產品的進口。在2018年之後,中國對印度的市場開放方面已經做了很大的讓步,對印度的大米、食糖做了非常大的讓步,但是這些讓步沒法彌補雙方的貿易赤字,所以印度仍然不滿意。
印度的本土企業想要過來接盤
劉宗義表示,這次新冠疫情之後,印度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凸顯出來,使得印度感到非常擔心,擔心它的經濟安全,所以它希望實現所謂的自力更生、獨立自主。
印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對中國投資的限制,對於中國國企進入采購市場的限制等。印度採取這些限制行為,一方面是想對中國施壓,另一方面跟莫迪政府的政權基礎有關系。莫迪政府的政權基礎是建立在大財團、大資本家的基礎上,所以他希望為這些印度壟斷財團攫取市場。這個市場原來是不存在的,中國企業,比如阿里巴巴、騰訊、華為來了之後,給他們新創造了很多消費者、創造了很大的市場。現在,這些印度的本土企業就要過來接盤了。
從長遠來看,印度經濟當中存在一股非常強烈的經濟民族主義。印度的政權基礎中,印度人民黨或者國大黨所代表的都是大資本家、大財團的利益。他們覺得這批人完全可以為其所代表的集團提供足夠大的市場,所以印度的政界和資本家實際上心態並不是非常開放的,他們的市場並不是特別願意向世界開放,而是想獨占這個市場。
當然,現在印度採取去中國化措施的同時,莫迪也聲稱印度是世界上最開放的市場,希望美國、日本、韓國、歐洲的國家帶著資金和技術來投到印度市場,幫助印度發展它自己的製造業,但是僅此而已。投資可以,錢就不要賺了。這是他們的真實想法。
中國不發展起來,印度就沒希望
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副院長、國際關系研究所副所長孫興傑表示,印度有點自欺欺人,它認為自己有人口紅利。實際上,人口數量並不一定意味著人口紅利,也有可能是人口負擔或者人口炸彈。莫迪上台之後,他對自我預期是非常高的,而為了提高GDP,老是修改GDP統計方法。
其實自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化一個很重要特徵,就是從直接貿易變成了間接貿易,就是產業鏈合作。但這個產業鏈不是想有就有的。投資也好,貿易也好,印度主要是依賴中國的。所以中國不發展起來,印度是沒希望。印度的經濟結構非常畸形,如果不發展製造業,印度的人口就會變成負擔,而不是紅利。
孫興傑表示,對於印度的這些小心思,我們還是有信心的。雖然現在出現很多「卡脖子」的問題,但是中國人的基礎性力量,是中國人埋頭苦乾乾出的產業鏈,這一點無論是特朗普還是莫迪,都是改變不了的。
印度的市場沒有我們想像那麼大
劉宗義同樣認為,印度雖然確實是個比較大的市場,人口也將近14億,但是印度是一個二元化非常嚴重的市場。其中的兩三億人和剩下的十億人,在經濟上完全不是同一個概念。那十億人可能維持基本的生存和溫飽可能都是一種奢求。所以對印度這個市場,雖然確實是很有潛力,但是印度的市場沒有我們想像那麼大,這個問題必須客觀的看待。
劉宗義表示,中國在印度已經有很多投資,現在的問題並不是中國企業不遵守當地法律、不遵守國際規則,而是印度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這種問題我們沒法通過經濟的手段來避免。
對於中國企業來說,劉宗義建議,對於在印度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應該積極申訴,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通過WTO來解決,盡管能實現維權的希望是比較渺茫的。
中國一些國企過去在印度的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為它的基礎設施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現在既然在這個市場中得不到什麼好處,該放棄時我們也只能放棄。
劉宗義判斷,印度的經濟民族主義必然還會繼續盛行。它不僅是不希望中國企業在印度賺錢,而且它也不希望西方企業在印度賺錢。雖然過去兩年,印度在手機製造方面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但這是因為印度提高了小米、VIVO這些手機的零部件進口關稅,以促使中國製造廠商把零部件放到印度去生產,所以它的國產化率提高很快。但是長期來看,這對於中國企業是不利的。所以我們必須要有所考慮,中國企業該撤資的時候就撤資。印度確實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市場,但是這個市場可能不屬於我們的。
中印的經貿合作出問題,對印度很不利
外交學院國際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凌勝利表示,近期中國企業在印度的遭遇,反映的是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的一個縮影。不僅在印度,在越南、委內瑞拉,中國企業走出去,可能會遇到很多的干擾因素。特別是像印度這種國家,沒有成熟的全球化的心態。
所以,我們去投資的時候要多研判,另外就是要合力合利,要和印度當地企業合作,把利益捆綁在一起,這樣才能活下去。如果只是一個外來身份的話,可能是站不穩的。
凌勝利表示,中印經濟合作的量不大,雙方經濟結構的互補性比較弱。印度對中國有很強的貿易逆差,這是因為印度有很多產品,特別是工業製成品,需要從中國進口,除了中國外,沒有這么物美價廉的東西。但是中國需要從印度進口的東西並不是很多,所以問題不在於中國,而在於印度和中國的產業結構差異。
印度應該知道,它的工業化和國產化,其實是需要向中國學習的,需要跟中國合作。中印的經貿合作,對於印度而言有利可圖的。如果把中印的經貿合作搞差了,對印度來說並不好,對中印關系就更不好了。中印關系比較大的增長點就在經濟,如果經濟搞不好,雙邊關系就會進一步惡化。
企業投資印度要有強烈的風險意識
孫興傑進一步補充,認為現在的全球化結構在中心地帶出現了坍塌,就是美國要退出。中國海外企業走出去的前提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對這種轉折的認知現在還是不夠。我們要進行風險的評估,不要著急走出去。
印度的市場不一定比中國市場要好,沒走出去的企業要慎重,走出去的企業該撤還是要撤出來,要不然就被套死了。
孫興傑認為,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可能需要做一些改變。比如我們認為印度有14億人口,這是一個很強大的市場。但印度市場不是那麼開放,非常封閉。所以這個市場其實有一半可能是我們想像出來的。
同時,多人口並不代表這就是一個大市場。從世界經濟體系的角度來講,印度是一個邊緣國家或者半邊緣國家,所以它是一個邊緣市場。
孫興傑表示,中國企業到印度市場去,要有防範意識,產業鏈具有等級性、壟斷性,到印度去投資一定要有博弈思維,我們不是去做福利的。對企業來講,能走出去當然好,賺了錢當然好,如果走不出去或者對方是非常邊緣的市場,那就需要調整思路,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定要有非常強烈的風險意識,這樣的話至少能夠避免損失。
投稿、合作、聯系我們:[email protected]
菅義偉新官上任「三把火」,設立「數字擔當大臣」為哪般
美國「斷供」了,華為會怎樣?
❹ 深度:印度武器裝備這么差,為什麼不從中國買
印度武器裝備差嗎?目前來說,整體上是比中國要差一點。主要是印度自己的研發能力不足。
印度的武器主要從美、蘇購買。但是,印度的全系列導彈,與我國差不多,從短程、中程到洲際導彈,他們都有。
印度海軍裝備航母,就比我國早幾十年。
中印關系,自印度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尼赫魯上台後,企圖干涉中國內政、侵佔我國領土,將源遠流長的中印友好關系破壞後,雙方關系一直不友好,所以,印度不會購買中國的武器。美俄對印度的軍售也沒有太多的壁壘,只是要錢。
❺ 印度停止進口中國石油,這是出於什麼考慮
印度停止進口中國石油,事實上這對印度造成了許多不良後果,比如油價、物價上漲等問題,那麼印度出於何種考量做出損人不利己的事呢?筆者從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推測,一是限制從與印度接壤的陸地國家進口的新法規 ,二是反華政策的延伸,三是疫情原因導致的印度石油需求量減少從而使印度減少了顧慮。
隨著疫情發展,印度經濟活動遭到拖累,根據印度公布數據顯示,19-20財年,印度燃油需求增長僅0.2個百分點,這對於印度這一新興經濟體而言是不正常的,大量煉油廠處於產能過剩的階段。另外,有趣的是,中國實際上不對印度出口石油,畢竟大陸本身就是石油進口大國。中國在全球各地都擁有油田的股權,是全球主要石油貿易商,經常參與印度石油項目的投標,印度停止的實際上是對這些石油貿易商的進口貿易,印度完全可以更換石油貿易商,油價波動只是暫時性的。正因為種種考慮,印度便打出停止對華石油貿易這一籌碼,延續反華策略。
❻ 停止進口中國石油,印度為什麼要這么做
印度確實採取了停止進口石油的舉措,印度作為一個極度依賴石油進口的國家,做出此舉動確實有點令人費解。不過結合疫情的當下,印度做出此番舉動倒也可以理解,疫情之下對石油的需求顯著下降,很多煉油廠產能過剩,所以印度難免出現了不需要進口石油的錯覺,但是不難看出這又是印度自己給挖的一個坑。
一、印度在美國後面亦步亦趨,服從意識很明顯。隨著美國與中國互相制裁不斷加深,印度作為美國的小弟,也是對美國的指示絕對服從,停止進口中國石油,成為了向美國效忠的舉措,更是忽略自己的利益要去捧美國的臭腳,但是從過往的事件,美國並沒有把印度放在眼裡,甚至正眼都不瞧一下印度,所以印度對美國的服從只能是自作多情。
由此可見,印度停止進口石油確實有很多主觀和客觀的原因,但是整體而言印度還是缺乏清醒的認知,幫助美國對抗中國並沒有什麼好處,畢竟對於美國而言,並不會把印度真正看在眼裡,希望印度能夠迷途知返,不要一條路黑。
❼ 印度不歡迎,「中國貨」全線滯留海關是怎麼回事
6月23日開始,一條關於「金奈中斷了來自中國貨物的清關,並且,在場的已清關貨物也要100%開箱檢查。據說這個政策還要擴散到印度全部口岸」的消息突然間在中印貿易圈子裡流傳。
經記者了解,最近一周,來自中國的貨物在印度多個港口和機場的清關遇到阻礙,包括印度最大的幾個港口和空港,金奈、孟買、德里和班加羅爾。其中,有物流行業人士透露,6月18日,一批抵達孟買港的貨,已經滯留超過一周。另有三批中國貨物在新德里空港滯留超過兩天。
6月26日下午,志象網得到最新消息,孟買港所有中國貨物的入境申報單被鎖。這意味著,海關系統中,所有來自中國的貨,都無法清關。
迄今為止,印度官方仍位給出明確說法。海關當局只是對進口商表示,中國貨物的清關將出現延誤,但未給出理由。中央稅務部門也表示,並未發出限制中國貨物的命令。
(7)印度不向中國進口什麼心態擴展閱讀
受波及的還有眾多外國企業:
根據路透社報道,幾家美國大企業也受到影響。蘋果、思科、戴爾和福特汽車等產品,以及富士康的電子元件,都在金奈港被抽檢,不能及時清關。這些公司都依靠從中國進口成品或零部件來服務印度市場。
彭宇告訴記者,中國貨物突然被扣留查驗,行業內流傳的原因,是印度海關收到的一份緝毒情報——來自中國集裝箱中有走私毒品。而印度媒體Business Today則提供了另一種說法,稱因為新冠病毒疫情在北京復發,讓海關對來自中國貨物更加謹慎。
❽ 印度為什麼禁止進口中國電信設備
主要還是從國家的安全上說,其次是為了保護本國的相關企業的利益。我在印度看過一篇報紙,就是關於討論是否允許從中國進口電信設備的問題的,當中說到的主要觀點就是:
1.擔心今後印度依賴於中國的電信設備,而逐漸失去自己的技術的自動權;
2.中國的東西便宜,各通訊公司希望購買中國的設備,給本國的相關企業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甚至一些企業倒閉。
❾ 中國重新成為印度最大貿易夥伴,印度為何離不開中國製造
雖然疫情嚴重損害了印度經濟,損失了大量民眾收入,但也被印度視為推動“印度製造”崛起的契機。去年,印度開始限制從中國進口產品,一些產品仍然面臨滯留在港口的問題。與此同時,印度開始扶持自己的製造業,甚至直接“貼錢”。然而,提高製造能力不是一天的事情,印度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例如,印度的行動不僅沒有影響中國品牌手機的銷售,反而實現了增長。中國將在2020年再次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因為它不能離開“中國製造”。
不難看出,印度雖然講擺脫對外依賴,但身體還是老實的。不過,這也是意料之中的。疫情期間,印度消費大幅下降。為了實現長期穩定增長,印度需要中國企業的投資。根據印度銀行的預測,2020年的經濟增長率將為負7.5%,這是歷史上最糟糕的表現,印度經濟何時復甦尚不清楚。
❿ 又「突襲」中企,印度也要對華搞「經濟脫鉤」
印度又對中國企業「下黑手」!在此前對小米、華為發起「突擊查稅」後,這次,印度政府部門又盯上了vivo和中興通訊。
當地時間5月31日,有外媒報道,印度企業事務部聲稱收到來自匿名信源的舉報,相關中資企業可能存在欺詐等違規行為,將對其審計報告進行認真審查。相關報告可能在7月發布,調查結果也將決定相關「案件」是否會被轉移到「專門負責嚴重商業欺詐」的執法部門進一步處理。
其實從今年4月開始,印度政府部門就啟動了對vivo的調查,以查明其在「所有權架構和財務報告方面是否存在重大違規行為」,同時還要求有關部門研究中興通訊的賬簿,並「緊急」提交調查結果。不過到目前為止,調查的具體內容和結果都沒有披露。
在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趙干城看來,印度打著「調查財務欺詐」的旗號,其實是為其不合理的行為披上一個「合法」的外衣,以執法之名行打壓中企之實,進而阻止中方資本進一步深入、開拓印度市場。
趙干城還給出了一個數據:2021年,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超過740億美元,成為印度頭號貿易逆差來源,「這或許也是讓新德里感到焦慮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印度第一次向中國企業「發難」。去年10月,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向vivo、OPPO、小米、一加發出通知,要求獲取這些手機及其組件的有關數據和細節;調查完成後,今年1月,印度財政部要求小米印度公司補繳高達65.3億盧比(約合人民幣5.5億元)的稅款,理由是小米「謊報」支付特許權使用費將資金轉移出境。4月,印度執法機構又直接以小米涉嫌違反印度外匯管理法為由,凍結其約555億盧比(約合人民幣48億元)資金。
「這樣的做法不僅會打擊中國投資者的熱情,也給全球資本釋放了一個錯誤信號」,趙干城說道。據彭博社5月31日報道,一個包括美國蘋果公司和印度一些本土 科技 巨頭在內的游說團體,此前一天致信印度相關政府部門,認為該國對 科技 行業使用特許使用費的機制有待完善,他們普遍擔心,印度執法部門的做法可能導致相關領域的企業出現「寒蟬效應」。
印度方面對vivo和中興通訊啟動調查的時機也十分微妙。當天,中印雙方剛剛舉行了邊境事務磋商和協調工作機制第24次會議,會議提到,「同意認真落實兩國領導人和兩國外長達成的重要共識,推動邊境局勢進一步緩和降溫」,並「盡快舉行第16輪軍長級會談」。有輿論指出,印度方面試圖將邊境糾紛與中印的經貿互動進行整體掛鉤,以此給中方施壓。
趙干城也注意到,最近一段時間,印度軍方頻頻在中印邊境問題上對中方發起無端指責,包括對中國在領土內推進橋梁建設指手畫腳等。
再聯繫到過去兩年多來,印方對中企的態度「陰晴不定」,經常會隨著情勢的變化而變化。2020年中印加勒萬河谷沖突發生後,印度先後下架了200多款中國APP,同時開始加強對在印中企的「合法合規性調查」。2021年3月,中印關系出現一定程度的緩和,印度官方又稱可以 「有選擇地考慮中國的投資」 。而當中印邊境談判在下半年再次陷入僵局時,新德里又以「偷稅漏稅」、「詐騙」、「偷竊利益」等各類名目,開啟針對中企的「稅務突襲」等行動。
到了2022年1月,中印舉行第14輪軍長級會談時,印度口風又變了,表示正在考慮放鬆對部分中國投資的限制。但好景不長,很快,新一輪針對中企的調查再次啟動。
根據外媒曝光的數據,截至目前,印度企業事務部已經啟動對500多家中國公司賬簿的檢查程序,中國投資和中國企業似乎已經成為印度「隨時可以打擊的對象」。
對此,趙干城認為,印方對中企態度的反復很難說沒有搞政治操弄之嫌,至於這一波最新的打壓是否和邊境談判有關,目前還沒有確鑿的證據,但對於印方近期的一些動向,包括是否會祭出新的策略,我們仍需保持密切的觀察和警惕。
印度政府的「對華產業替代」政策最早起步於2020年,計劃在全球范圍內不斷尋求中國替代品,融入西方創新和價值鏈,並推行以生產掛鉤激勵計劃(PLI)為代表的產業政策,同時鼓勵當地企業和外來資本加強印度自主生產能力建設。
據相關報告預測,印度通過推行以上計劃,將會減少約20%的中國進口。去年,印度政府又13次發布PLI計劃,涉及到多個領域,與此同時,印度還加快了相關國際資源的募集,試圖通過構建多元化的供應鏈,支持本國製造業的發展。
此外,印度還利用西方對中國在安全方面的焦慮,加大了與美歐國家之間的經濟互動。按照印方公布的數據,美國在2021至2022財年已經超越中國,成為印度的最大貿易夥伴,其中,美印貿易額為1194.2美元,中印貿易額為1154.2億美元。
實際情況真是如此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5月31日表示,中印雙方統計口徑不同,導致各自公布的貿易數字有所差異。根據中方主管部門數據,2021年,中印雙邊貿易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達到1256.6億美元,中國仍是其第一大貿易夥伴。
趙干城指出,事實證明,盡管莫迪政府大造輿論,給中國企業在印的正常經營活動製造種種障礙,但中印經貿合作仍處於發展的「快車道」,甚至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中國製造」在印度市場也廣受歡迎。
「對華搞『 科技 脫鉤』和『產業切割』不符合經濟規律,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為不會受到印度企業的歡迎」,趙干城進一步表示,對於如何處理中印關系,莫迪政府不能執迷不悟,應該回到正常的邏輯思路上來,營造公平、透明、可持續的經貿投資合作環境,進一步擴大雙邊互利合作,為兩國和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