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為什麼不敢正面突擊

印度為什麼不敢正面突擊

發布時間:2023-01-10 13:55:54

㈠ 日本侵華花了14年,為何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棄了呢

因為印度並沒有特別多的資源,而且印度非常的熱,容易滋生細菌,容易讓自己的士兵感染一些不明病毒。所以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棄了。

㈡ 不惜一切代價奪回領土!尼泊爾和印度發生軍事對峙,哪裡來的勇氣

印度當年是英國的殖民者,但是他並不把這段歷史作為恥辱,然而卻認為自己是日不落帝國在海外的血脈繼承者,他們也一直希望能夠成為南亞地區的霸主,這次對准了尼泊爾,主要還是因為他們向來都有爭議的里普列克地區。

北方大國當靠山,尼泊爾不再受制印度
實際上印度軍隊也不敢真的去攻打尼泊爾,並不是說印度打不過,而是沒必要因為一個尼泊爾而導致印度傷筋動骨,而且其實莫迪政府想挑釁周圍的小國,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要轉移民眾的注意力,而並不是為了發動世界戰爭其次,在近年來尼泊爾和北方的各大國家都加強了國際交往,漸漸的也已經擺脫了被印度控制的屈辱,過去以前尼泊爾的國土有14.7萬平方公里對能源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因為他的邊境和印度鄉接壤,所以像石油糧食等等這些都必須經過印度,所以印度就經常以關閉邊境口岸來敲打威脅尼泊爾。
就在尼泊爾非常困難的時候,北方的眾多國家及時為尼泊爾伸出了援手,為他輸送了能源至此,這兩個國家之間的國際交往仍然非常牢固,尼泊爾再也不用擔心糧食和能源上的問題,既然沒有了後顧之憂,自然也就敢和印度對剛了。

㈢ 印度軍事過程中有什麼特點,原因是什麼

印度獨立後半個世紀以來,經濟發展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長期保持穩步發展的態勢,沒有出現重大的危機和動盪.年均增長率,從獨立到1980年為3.5%,從1980年到1990年為5.8%,從1992年至2000年,則提高到6.4%.90年代中後期的部分年份增長率接近8%.現在,印度已經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印度經濟規模位居世界前列.2001年,印度國民生產總值已達到22萬億盧比,約合5000億美元,居世界第11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獨立時的40美元提高到目前的近500美元.按照購買力平價法計算,2001年印度國民生產總值已達25000億美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2500美元.前者存在低估的問題,後者又有高估的問題.綜合來看,目前的發展水平應當在人均800美元至1500美元之間.在國民生產總值中,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從1950年的56.5%下降到2000年的25%,而工業和服務業的比重則分別由15%和28.5%上升到30%和43%.

印度建立了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工業設備的自給率從獨立初期的10%提高到90%,工業產品自給率達80%,軍事裝備的自給率達到70%以上.國內市場的消費品主要由本國製造,還能向國外輸出紡織、製糖、鋼鐵和化纖等製造業和電站的成套設備.通過實施土地改革和推進「綠色革命」,印度糧食產量從20世紀50年代初的5500萬噸大幅度增加到2000年的2億噸,2001年底糧食儲備接近6000萬噸.大米產量居世界第二位,小麥產量居第四位,棉花產量居第三位,茶葉產量居第一位.

最近20多年,印度的對外經濟發展明顯加快.進出口總額從1980年的193億美元擴大到2001年的近1000億美元.外國對印投資從1990年的1.08億美元迅速擴大到2001年的59億美元.印度利用外資的主要方式是借用國外貸款,到2001年3月底,共有外債余額1004億美元,其中長期債務佔97%.外匯儲備也有巨大的增長,2002年9月中旬達到620.21億美元.

獨立後,印度投入巨大力量發展科技,現已進人世界科技大國的行列.在原子能研究與應用、空間技術、計算機及軟體、生物、太陽能應用和前沿科學等方面居第三世界前列.已經建立起從核燃料勘探、開采、提煉、重水生產、反應堆到核廢料處理的完整生產體系,現有14座核電站,9個重水工廠,還有8座核電站正在建設.計算機及軟體技術的發展享譽世界.生物技術已經從傳統的釀造、食品加工、葯品生產向現代遺傳工程、動植物細胞合成、酶的應用、生物冶金和克隆技術等方面發展.

㈣ 印度人打仗厲害嗎

在近代,印度遭到了英國人的長期殖民統治,英國人統治印度長達300年之久。在英國統治期間,印度人爭取獨立和自由的斗爭一直沒有停止。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印度人為追求獨立積極尋求與各大強國合作。有的追隨英國人作戰,有的選擇和德國人合作,有的倒向義大利人,還有的投靠了日本人,幾乎二戰各大戰場都能看到印度人的身影。因此,雖然印度人戰鬥力很差,但出鏡率很高。

作為英國人的仆從軍,大量的英印部隊追隨英國人南征北戰,他們活躍在歐洲、北非和東南亞等各種戰場。由於印度人不喜歡打仗,戰鬥力比較差,所以英國人對印度也沒有抱有多高的期望。不過這並不代表印度人就沒有用,印度士兵有兩大優勢,一個是人多,另一個就是聽話,是英國人最佳的炮灰部隊。事實上,在英國人的訓練和武裝下,印度人是有一定戰鬥力的,畢竟自行車都騎上了,比中國軍隊的裝備水平高了一大截。在英帕爾戰爭中,英印部隊打的還是不錯的,挫敗了日本人進攻印度的企圖,讓人們對印度軍隊刮目相看。不過大部分時間里,英印部隊都在打醬油,給英國人充當炮灰。

㈤ 當年印度為何吞並錫金,吞並錫金時,國際社會為何不出面干涉

錫金,原名哲孟雄,很早以前就是我國的藩屬國,後來被英國人佔領,成為英屬印度殖民地屬地, 國土面積大概為7000多平方公里,自建國起,有300多年的獨立王國 歷史 。

然而, 1975年,常以南亞大國自詡的印度對錫金悍然出兵, 罷黜錫金國王,最後成功吞並錫金,並將其納入自己屬下,名為錫金邦,就這樣,一個主權國家從世界地圖上徹底消失。

印度號稱有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還擁有10多億人,而錫金不過是個擁有60萬人且國土面積狹小的國家, 留著錫金還可以當做自己的戰略緩沖地帶, 然而印度拿下錫金就意味著已經將自己的戰略前沿要地暴露在他人面前,況且這樣做,還可能引火自焚,引起國際 社會 的不滿。

那麼印度為何要冒著違背人道主義且可能被國際制裁的風險,作出吞並一個主權國家這般冒天下大不違的事情呢?

1888年,英國通過隆吐山戰役,逼迫腐朽無能的清政府於1890年與其簽訂了不平等的 《中印藏條約》 ,通過此條約,英國徹底控制錫金。

隨後英國東印度公司委任約翰·懷特進駐錫金並為錫金政務官,剛上任的懷特對錫金的地理地貌和土地開發情況進行了一個全面的勘探, 緊接著便引來大量尼泊爾人移民進入錫金, 目的就是讓這些尼泊爾人開墾荒地,為自己種植糧食。

這些殖民者只顧自己的利益,從來不管別人的死活, 英國往錫金引進大量的尼泊爾人唯一的好處就是促使錫金的農業確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每年的糧食產量也增加了不少,但 社會 問題也非常嚴峻。

尼泊爾人的大量湧入,嚴重擠壓了原先生活在這里的雷布查族人和菩提亞族人的生存空間,他們才是正統的錫金人,對錫金有著高度的國家認同。

但隨後幾年時間, 尼泊爾族人迅速成為錫金的主要民族, 而雷布查族和菩提亞族卻成為了少數民族,所以導致後來的錫金人根本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

另一方面,這些從國外來的移民自然沒有建立起對錫金的深厚 情感 , 只要誰能提供給自己更好的生活就選擇向誰靠攏, 後來也就給了印度吞並錫金可乘之機,這點我們後面會具體講到。

1918年,英國人將內務政權還給錫金國王 塔希·納姆加, 但外交及其他方面還是由英國人代為管理,但至少國王可以對自己的臣民行使一定的權利,所以納姆加對錫金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經濟得到一定改善。

這里提及一下印度,印度早在18世紀就成了英屬殖民地,二戰期間,印度聖雄甘地帶領著印度人解放了思想,開始萌發獨立意識, 二戰結束後,英國元氣大傷,對殖民地的控制能力也就減弱了, 1946年印度各地都爆發了反英運動,英國人為了迅速擺脫危機,最終便同意了印度人實行獨立自治。

按道理,同樣遭受過殖民者掠奪的印度應該對自己的鄰國錫金錶示同情,然而 剛從昔日強國英國手下獨立的印度人認為自己已經得到了霸王之氣, 所以也以老大的身份傲視整個南亞,不僅不同情錫金,反而對錫金有了非分之想。

問題就出在, 當時英國將錫金列為英屬殖民地的屬地, 這讓很多印度人認為,既然你曾經是我的屬地,那麼現在也應該成為我的一部分,曾經都是在一個大鍋里吃飯長大的,那麼現在也應當不可分離, 印度人將自己的思想凌駕在錫金之上。

印度獨立後,錫金也向英國人求情,希望夠能當家作主,但英國人不準,錫金仍舊是英國的一個自治領, 後來英國將託管錫金的權利交給了印度, 但阿三認為自己才剛剛獨立,這個時候動手吞並錫金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所以便和錫金國王簽訂了《維持現狀條約》。

按國土面積和人數來看,印度也算是南亞的一個大國,所以錫金人覺得傍上印度這個大腿,自己終於可以迎來穩定建設自己國家的時刻,然而印度並不這么想,印度高層一致認為, 為使自己將來在吞並錫金的時候讓其反抗不那麼激烈,所以現在就應該將勢力滲透入錫金,並讓錫金對自己產生依賴。

英國人走後,印度便開始用自己「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照耀整個錫金, 錫金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封建君主專制國家,後受到印度影響,越來越多的錫金人開始萌發主人意識,便要求錫金國王進行改革,迫於壓力,錫金模仿印度也成立了國大黨。

這下錫金便有了兩大敵對勢力: 一個是主張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大黨,一個是權力欲超強的錫金王室。

印度先是扶持國大黨勢力,讓其有與王室斡旋的資本,隨後選擇隔岸觀火,慫恿這兩大勢力進行斗爭, 坐等誰弱幫誰,1949年6月,印度的計劃如願得逞,錫金國內爆發內亂,處於弱勢一方的錫金國王被迫向印度求援, 尼赫魯趁這個機會派兵進駐錫金並委任拉爾成為錫金首相, 雖然首相只是輔助國王執政,但名義上,國王的大部分權利都落入到了首相手中。

印度派兵進駐錫金,並對錫金高級行政長官進行委任,不管怎麼講,錫金也是一個主權國家,按照現行國際法則,印度的行為是不合理的。

印度為促成行為合理化, 於1950年12月逼迫錫金王室與自己簽訂了《印度錫金和平條約》, 目的就是讓錫金主動承認印度在錫金的行為是合法的,這樣也就不會讓自己落下一個侵犯他國主權的罵名,錫金就這樣成為了印度的保護國,實際上印度吞並錫金之心已昭然若揭。

1968年,新上任的錫金國王為維護王室利益私自罷黜印度委任的首席行政長官並要求印度廢除此前簽訂的和平條約 ,此行為引起錫金國大黨和印度的不滿,於是反印和反王室這兩股勢力在錫金首府甘托克展開了正面對決, 印度軍隊又入境鎮壓導致大規模流血事件。

在此次暴亂中, 印度共擊斃錫金民眾大概6萬多人,還逮捕了3000多名要求擺脫印度控制, 實現獨立的激進分子。

經此一役,錫金國內的激進獨立團體幾乎全軍覆沒,這也為印度接下來吞並錫金打足了基礎,後來印度覺得錫金王室的存在對自己的進一步行動確實是種障礙,於是 1973年,印度故伎重施,派軍隊攻進錫金國王府邸,囚禁了錫金國王,強行對錫金進行軍事管制。

但印度的慾望還沒有得到滿足,於是在 1974年9月,印度通過憲法修正案,將錫金列為自己的一個聯系邦, 並決定在印度兩院為錫金增加一個議會席位。

印度這種未經事先協商,便私自將錫金納入印度邦屬的行為遭到錫金國王和民族黨的強烈反對,於是印度在 1975年又軍隊開進錫金, 這次不是囚禁錫金國王,而是將其直接罷黜,錫金國王見大勢已去,索性卷資逃往了美國。

同樣為確保自己的行為合情合理, 印度還在錫金搞了一場所謂的公投, 其實不管公投結果如何,印度對錫金的控制已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在此次公投中,屬外來移民的尼泊爾人「立了大功」。

國大黨的大部分成員都是尼泊爾人,其中有很多人都投了贊成票, 而原先世代生活在錫金,是錫金真正主人的雷布查族和菩提亞族卻淪為少數民族,在此次公投中影響力微不足道。

但由於雷布查族和菩提亞族人對錫金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並不願意接受國家成為印度邦屬的事實,於是一部分首鼠兩端的錫金人便開始在自己的辦公之處立起我國的國旗, 希望加入我國,目的就是讓我國出兵幫助錫金趕走印軍。

然而,當時真正執掌錫金政權的是錫金國大黨,所以,以這些 少數民族組成的民族黨的行為根本就不能代表國家行為, 我國自然不能同意。

其次,這是錫金人在自己處於極度危險的情況下才提出的決定, 關於其忠誠度還有待考量, 如果我國貿然接受這些人的請求出兵援助錫金,那麼事情肯定會變得更加復雜化,與此同時, 我國也會面臨戰爭擴大的風險, 因此不能同意。

但事後,我國也一直不承認印度對錫金擁有主權,直到2003年才有所松動,作為鄰國這也算是仁至義盡了。

首先,印度對錫金的統治和佔領其實是循序漸進的,並不是突然出手, 比如最先印度就逼迫錫金簽訂和平條約,讓錫金承認印度在錫金的行為是合法行為, 雖然這是一種被迫行為,但在當時整個國際上看來這卻是錫金自願行為。

而且後來印度在徹底吞並錫金之前還舉行了一次公投, 按照公投的結果顯示有大部分人願意(實際由印度在其中干預)加入印度,就像後來英國脫歐一樣,其他國家想干預此事也就沒有了口實。

其次,縱觀當時的國際背景, 美蘇冷戰還尚未結束, 當時整個國際也被分為 社會 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而且誰也不含糊誰,印度又實行的是騎牆外交策略,即兩邊都討好。而美蘇為了控制印度,都在作出最大的努力。

在印度吞並錫金這件事上,美蘇兩國不可能站出來支持,因為這是違背道義的,但這兩個國家 誰也不願意站出來指責,因為不管是誰充當出頭鳥,都可能將印度推向自己的敵對面, 況且當時的聯合國幾乎都由美國控制,所以很多國家針對此事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最主要的是,美蘇兩國剛在越南戰場進行了一次角逐, 1975年越南戰爭結束,美蘇兩國剛從越戰泥潭中走了出來, 不可能馬上捲入到處理印度的事情當中,而當時我國自己的事情也沒有處理完,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管理這件事情。

第三可能就是關於錫金的自身原因,錫金雖然是一個主權國家,但由於其國土面積實在過於狹小, 人微言輕,錫金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實在不足為道, 沒有人願意站出來為錫金主持公道,這也很正常。

畢竟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 所謂的人道主義和國際規則秩序,也幾乎是為弱國制定的, 就像我們現實生活當中,規則的制定者從來就不是窮人,錫金的滅亡也剛好體現了這一個道理。

強者恆強,弱者恆弱 」,發展才是硬道理,要想保證自己不被欺負,就得先確保自己擁有發達的肌肉, 地位和臉面都是靠實力爭取而來的, 而不是主動示弱,祈求他人憐憫得來的,這就是我國為何要突破某些國家重重阻攔,不遺餘力的發展自己的實力的根源所在。

錫金人的生活現狀並不樂觀,雖然印度每年的財政支出都會向錫金邦傾斜,但錫金人仍舊很難建起對印度的認同感, 一方面是因為抵抗情緒,另一方面則是大部分錫金人信奉的是藏傳佛教, 和印度人信奉的主流宗教即印度教在教義或習俗語言方面都有很大的出入,宗教信仰不同,怎麼可能會打成一片?

國家如果沒有力量,人民的生活怎麼可能得到保障? 錫金因為自身能力太弱,被印度吞並,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就不得不聽從印度人的安排,雖然很可悲,但也很無奈,真理,永遠都在大炮射程之內。

㈥ 印度要求刪除印度變種毒株的說法,為何印度不敢於正視自己

印度要求刪除印度變種病毒這樣的說法不敢正面現實,這是現在他們的情況,現在印度的這個病毒的變異已經不是一個兩個了,發生了好多次這樣的情況,有的情況比較嚴重,有的就是特性上有一些改變,但不可否認確實是有的。

這種變異的病毒它本身的特性是有改變的,有的發作時間特別短,在24小時以內就會正常發作,然後直接威脅到人們的生命,有的就是具有了更強的潛伏性,在前期的時候就算是進行新冠核酸檢測,你仍然沒有辦法檢測到他,反正什麼樣的情況都有,要不然為什麼叫它變種了,這個情況在世界各地都有出現,只不過有的比較嚴重,有的比較輕。

㈦ 中國和印度軍力對比

在軍事上,首先看軍事技術。印度的導彈技術大約相當中國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導彈的水平達不到中國巨浪1的水平。當時中國已經擁有洲際導彈和核潛艇,而印度到現在還不具備獨立發展這兩項技術的能力。印度發展的藍天防空導彈其彈體來源於前蘇聯的薩姆6,三叉戟低空導彈存在嚴重技術問題,性能還不如中國80年代發展的紅7。中國在當時高空防空已經發展了TMD的「反擊」。

航空技術是印度與中國差距最小的軍事技術領域。因為中國主要精力投入導彈方面,相對航空技術投入少,獨立能力比較導彈和航天技術差一些。但是來自國外的技術封鎖使中國的航空工業獲得了非常寶貴的獨立開發能力。印度航空工業一直依靠外國的技術援助,依靠外國產品生產許可證生產先進戰斗機,因此雖然在一段時期內印度裝備戰斗機比中國先進,但是印度一直沒有獲得完整的航空技術能力。在開放以後得到國外先進技術的支持以後,最近10幾年中國航空技術突飛猛進已經遠遠將印度拋在身後。這是綜合國力和綜合技術能力和工業能力的差距。中國出口技術給巴基斯坦的FC-1在近兩年不斷採用新技術升級使得其技術完全超過印度的LCA輕型戰斗機,在氣動設計、發動機、機載武器等方面優於LCA成為一型高性能中檔戰斗機。

在海軍裝備方面,印度根本沒有一個強大的造船工業,因此印度強大的海軍只能是沙灘上的大廈。印度的國產軍艦必須依靠外國提供全部技術,包括設計、船體材料和建造工藝、動力、武器、雷達以及總體等等。一旦失去外國技術援助印度立即一籌莫展。如核潛艇是印度一直夢寐以求的裝備,但外國由於防止核擴散條約的限制無法提供印度技術援助,幾十年印度只好乾等這毫無辦法。雖然印度已經特許生產過先進潛艇如德國209級和俄羅斯「K」級。但是現在印度還是要依靠外國來援助才能製造潛艇。中國核潛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現在中國海軍艦艇的技術水平已經基本達到歐洲的水平,超過俄羅斯。現在影響到中國軍工技術水平的主要是基礎工業水平。

在陸軍技術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現在還不能生產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陸軍不想要。進口重炮還要進口炮彈。總之在低技術的陸軍武器裝備上印度仍然沒有自主生產能力。

總體上看,印度的軍事技術主要依賴進口。只是在個別的方面如計算機方面可以自己生產,當然IC還要進口。

印度的軍事能力,依靠進口裝備和技術,印度保持了與中國相當的軍事技術裝備。因為中國龐大的軍隊不可能迅速全部換裝新裝備,同時也沒有這個需要。但是印度的軍事力量的發展極度不平衡。中國軍費使用上大致裝備采購、人員開支、訓練和裝備維護各佔三分之一。而西方發達國家在人員和訓練、裝備維護的開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軍費開支主要是人頭費和裝備采購費,而訓練和裝備維護費佔比例不和理。海軍航母艦隊基本上是駐港艦隊,空軍飛機事故率居高不下,陸軍坦克等裝備的完好率極低都是這種情況的體現。印度的裝備體系非常混亂,表現出缺乏軍事管理能力。印度陸軍光步槍的子彈就有7.7毫米、北約7.62X51毫米、俄制7.62X54毫米、7.62X39毫米、5.56毫米等多種體制,而且在部隊裝備5.56毫米步槍以後,居然沒有安排子彈生產。只好到國際市場上采購了幾千萬發子彈。

從歷史上看,印度從來是在戰爭發動前突擊在國際軍火市場上采購彈葯和武器零部件來提高裝備的完好率和戰備率。這樣的情況使得印度非常難以應付突發的大規模軍事沖突。下卡吉爾沖突就是例證。印度在這樣一場小規模的邊境沖突中,對手還是穆斯林武裝,幾乎用光了庫存的大口徑炮彈,戰後在國際市場突擊采購。從這種情況來看,印軍雖然裝備比較先進,但後勤和管理非常落後,這在1963年與中國的邊境沖突中已經表現出來了。但現在並沒有顯著改進,這是印軍的軟肋。印軍沒有能力進行一場較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如朝鮮戰爭規模,甚至如上甘嶺戰役這樣規模的戰役也沒有能力持續進行,上甘嶺美軍消耗炮彈130萬發,志願軍消耗炮彈40萬發,戰役持續40多天。

看起來印度的戰略是在印度設定的條件下,即在印度選定的戰場、時間、戰爭規模等條件下、進行一場預有準備的中低規模的高技術戰爭。如甲午戰爭日本突襲中國、日俄戰爭日本突襲俄羅斯遠東艦隊。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在戰爭一開始就取得決定性勝利,而後依據有利的戰場形勢,通過談判和國際斡旋獲得最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因此印度必然採取精兵主義,從印美空軍對抗演習看印度空軍的精銳有著不可忽視的戰鬥力。但是這個戰略存在著致命的缺點,就是如果對手不按照印度的設想出牌,印度缺乏應變的准備和能力。在1963年印度與中國的沖突中就發生了這種情況。中國的反應超過了印度的估計,結果印軍遭到慘敗。

從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實力比中國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別是長期競爭的潛力方面差距更大。局部沖突中雙方的技術差距不明顯。但可以運用的戰術方面的差距和後勤能力仍然存在著顯著差距。

㈧ 印軍最近的麻煩非常多,其遭受了什麼打擊

印軍最近的麻煩真的是非常多連續遭遇打擊,據印度的媒體報道,印度的軍銳部隊非常能吃苦,並且還公布了一則新聞,這則新聞是一個視頻,顯示印度在高原地區的哨兵,因為擔心風太大被吹下懸崖,而用繩子把自己綁在了哨位上,不得不說這些印度士兵真的太拼了。

像這些站在前線的印度哨兵,基本上都是一些低種姓的士兵,原本生活的就比較辛苦,在家裡很有可能會因為沒有糧食而出現死亡的局面。而在軍營裡面既能夠領到一筆不菲的薪水,而且還能夠吃得飽,所以說這種吃虧精神特別強。

如果在作戰之前缺乏詳細的偵查,缺乏跟後方支援,部隊的聯系調入到服氣圈當中,最終只能落到一個負面的結局。除了慘重損失之外,印度軍隊跟巴基斯坦軍隊的炮戰當中也沒佔到便宜,這場大規模的炮戰是印度軍隊發起的,在剛開始的時候確實占據了一定的優勢,但是最終損失最大的還是印度軍隊,巴基斯坦使用了反坦克導彈,給予印軍一次重創。這樣的導彈打的非常准,距離也非常遠,給印軍造成了非常痛的打擊。

㈨ 元朝大軍一口氣擊滅40餘國,為何不敢踏進印度呢

元朝當時之所以沒有對印度發出進攻的原因是因為當時正好是七八月,印度是在南亞大陸上面的,當時正是印度全年溫度最高的時候。當時印度每年都有,因為夏天中暑而死的人,所以當時元朝的將士大多數是來自於北方草原的這些將士,根本就無法適應印度的氣候。雖然當時元朝軍隊有著非常大的野心,但是卻從來沒有想要攻佔過印度。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的時間已經到達了七八月份,是印度溫度最高的時候。由於印度處於南亞大陸,所以每到這個時候都有人因為中暑而死。這些元朝的將士已經習慣了北方草原上的氣候,所以根本就無法適應印度。最後只能放棄對這個國家發起進攻。


㈩ 擁有蘇美後台的印度為什麼敗給中國

我們僅僅從軍事角度做一個分析
1、戰略判斷,印度的判斷就是中國不敢動手,所以他們戰爭准備不足,部隊一線平行拉開,間距過大,裝備適應度不足
反過來,中國方面准確評估了季節影響,戰前搶修公路,囤積彈葯,做好了准備
這就是所謂的有算對無算
2、組織層面,看一下歷史就能發現,印度軍隊中校級軍官基本都是英國人,他們只是充當下級軍官和士兵,缺乏大規模作戰的經驗和參謀作業能力。尤其是印巴分制之後,大批有經驗的軍官和士官去了巴基斯坦
中國62年正好相反,都是百戰精兵,弱一點的,早在戰爭中被淘汰了,又經歷了正規化教育
3、武器裝備層面,56槍族對二戰武器,重武器也是中國占優
4、戰術方面,尤其請看瓦弄之戰,經典,印度人布設了防線,可130師充分貫徹林總的一點兩面,正面先把點,打亂對手節奏,迫使印度人走出預設陣地,然後兩翼下手,快速形成合圍
在貝利小道的突擊,更是突破了第一次緬甸作戰時,日本56師團輕步兵復雜地形穿插的記錄
這么算下來,印度哪有不敗之理?
也充分證明,TG是戰爭大學最好的學生

閱讀全文

與印度為什麼不敢正面突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3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0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