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怎麼不住海邊

印度人怎麼不住海邊

發布時間:2023-01-10 14:04:36

❶ 為什麼很多印度富豪會選擇待在迪拜,為什麼不待在印度

因為迪拜他的地理位置非常適合經濟貿易的往來。所以很多的印度富豪選擇在迪拜發展自己的事業也是很正常的。當然印度富豪裡面也有很多的伊斯蘭教徒。而且中東地區有非常多的伊斯蘭教徒。所以說在宗教文化上可以說是非常相通的。當然也有由於迪拜他的基礎設施建設非常的出色,也使得很多人都會選擇去迪拜居住。

當然也由於迪拜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這里成為了中東自由貿易港。所以在這里進行商業貿易往來是非常方便,而且非常快捷的。所以不光是印度很多富豪居住在這里,其他國家的富豪也有很多,主要是因為這里的地理位置太過於重要,對於自己的商業貿易發展可以說起到了非常至關重要的作用。

❷ 印度人為什麼那麼黑

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混有澳大利亞人種成分.一般認為印度斯坦人主要是公元前14世紀左右遷入的古代雅利安游牧部落與當地達羅毗荼人的混血後裔,故有人稱之為「雅利安-達羅毗荼人」.膚色從淺褐至黑色都有,其中上層較白,下層較黑.
印度人是何人種
首先,從身體外表特徵看,印度人膚色表現黝黑.從這一表象看,很多人認為印度人是黑種人.然而劃分人種的外表特徵除膚色、頭發形狀、面部等特徵外,還有其他許多主要依據,如骨骼.骨骼不同,人種不同.以頭顱骨為例,頭顱骨周邊近橢圓形的是白種人;頭顱骨周邊呈三角形的是黃種人;頭顱骨周邊近似方形的為黑種人.而印度人的頭顱骨周邊近似橢圓形.從這一主要區分依據看,印度人膚色雖然表現黝黑,但不是黑種人,而是白種人.
其次,從印度人原居地看,印度人原是居住在黑海和裏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約在距今4000多年前遷往今日的印度半島.印度半島大部分在北緯10°-30°之間,地處熱帶,熱帶強烈的太陽輻射,使今天的印度人皮膚變得黝黑.可見印度白種人的皮膚黝黑,是通過人類遷移後,在新的環境影響下表現出來的.
所以說今日印度人大部分是白種人,只有印度南部分布著少量黑種人.
可見,認識人種,既要看外表特徵,更要看內在特徵及原居地.不然我們將會簡單地從外表膚色說印度人是黑種人.
同樣,非洲北部、亞洲西部的阿拉伯人雖然膚色較黑,卻都是白種人.

❸ 印度人種

印度人是何人種
首先,從身體外表特徵看,印度人膚色表現黝黑。從這一表象看,很多人認為印度人是黑種人。然而劃分人種的外表特徵除膚色、頭發形狀、面部等特徵外,還有其他許多主要依據,如骨骼。骨骼不同,人種不同。以頭顱骨為例,頭顱骨周邊近橢圓形的是白種人;頭顱骨周邊呈三角形的是黃種人;頭顱骨周邊近似方形的為黑種人。而印度人的頭顱骨周邊近似橢圓形。從這一主要區分依據看,印度人膚色雖然表現黝黑,但不是黑種人,而是白種人。

其次,從印度人原居地看,印度人原是居住在黑海和裏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約在距今4000多年前遷往今日的印度半島。印度半島大部分在北緯10°-30°之間,地處熱帶,熱帶強烈的太陽輻射,使今天的印度人皮膚變得黝黑。可見印度白種人的皮膚黝黑,是通過人類遷移後,在新的環境影響下表現出來的。

所以說今日印度人大部分是白種人,只有印度南部分布著少量黑種人。

可見,認識人種,既要看外表特徵,更要看內在特徵及原居地。不然我們將會簡單地從外表膚色說印度人是黑種人。

同樣,非洲北部、亞洲西部的阿拉伯人雖然膚色較黑,卻都是白種人。望親採納

❹ 印度擁有那麼長的海岸線,為什麼它沒有海岸風景呢

看印度的地圖,我們知道,印度的國土有點像個半島,很多國土深入到海洋裡面,也就是說,印度擁有漫長的海岸線。根據統計,印度的海岸線長達5500多公里。這么漫長的海岸線,不能說印度沒有海岸風景。印度的海岸風景還是有的,之所以印度的海岸風景名不見經傳,毫無名聲,原因有三:1、印度的旅遊業不發達,很多海岸線沒有開發;2、印度已經開發的海岸風景,破壞嚴重,臟亂差;3、對於海洋,印度人更加嚮往恆河。

3、對於海洋,印度人更加嚮往恆河

國際上,大部分國家的民眾,都會對大海充滿嚮往,希望自己的有生之年可以到各處的海岸風景區、沙灘遊玩幾次,越對越好。但,對於印度的民眾,他們嚮往的是河流——他們的母親河恆河。他們希望自己可以在恆河吃喝拉撒睡,最終埋葬在恆河。對於很多印度民眾而言,一生之中,能去一次恆河,就滿足了。至於大海,靠邊站吧。這樣的境況,讓印度人更加不熱衷於開發海岸風景區。

❺ 為什麼印度人屬於白種人,站在一起還沒我們白

對於印度人的皮膚,大多都是黑色或者是黃色,按照膚色來說,確實如此,但是印度人確實地地道道的白種人,看清楚,是白種人,白種人和白人是兩種意思,有些人的皮膚很白,但有可能是黃種人甚至是黑人,當然白種人的皮膚也並不一定都是雪白雪白的顏色,也有黑色和黃色的,人種相同,但是膚色各不相同,千萬不要把這個弄混了。

那麼印度人既然是白種人,為什麼大多數印度人卻沒有我們中國人白?這個就要從印度人的起源來看了,印度人最早是居住在黑海和裏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約在距今4000多年前遷往今日的印度半島,由於印度處於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很多時候都處於乾旱,風吹日曬,使皮膚變得乾燥,溫度還高,日光照射強度很強,所以經歷這幾千年的變化,皮膚一點一點的變黑,再加上印度原先是一片殖民地,居住著很多黑人,他們的後代使印度人的膚色不在白皙,所以大部分印度人的皮膚沒有我們中國人的皮膚白。

❻ 印度人生活的習性是什麼

印度人生活的習性:
1、主食
大米及麵食,烹調方式有炒、煮、燴三種,
喜加入各種香料,尤其是辛辣類香料。印度食素者特別多,而且社會地位越高的人越忌葷食。根據教規,印度教教徒和錫克教教徒不吃牛肉,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耆那教徒則既忌殺生,又忌肉食,而佛教教徒的教規是最嚴格的:不可殺生,不可食肉,不可食用「五辛」,飲水前必須用濾水囊過濾……
2、語言文化
系由許多族源相同、語言文化和生活方式接近的地區性民族集團組成。把他們聯系在一起的是印度斯坦語,其中包括印地語和烏爾都語,均屬印歐語系印度語族。
印地語以天城字體的梵文字母為基礎,包含較多梵語詞彙,是印度的官方語言。
烏爾都語則是在莫卧兒王朝時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中既有印地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又有突厥語和其他語言的詞彙,其書面語用阿拉伯字母拼寫。
印度原住民(達羅毗荼人)使用的達羅毗荼語雖然與印地語、梵語、吐火羅文有聯系,但不屬於印歐語系,而是自成一派,屬於達羅毗荼語系。
3、宗教信仰
印度斯坦人主要信奉印度教,部分信奉佛教和伊斯蘭教。
4、婚嫁
印度斯坦人盛行父系大家族制,常由三、四代人組成。印度教徒實行種姓內婚,多為父母包辦。婦女地位低下,寡婦不許再嫁。
寡婦殉葬之事,至今時有發生。印度教徒一般採用火葬,余燼投河。
恆河是印度教的聖河,認為骨灰投入聖河是人生最好的歸宿,可來世得福。為此,很多病人、老人不惜長途跋涉來到恆河岸邊,等待最後時刻的降臨。
5、服飾
男子:一般穿無領長袖寬衣,下著圍褲或著寬大衣褲。
婦女:上穿淺色開襟短袖緊身衣,下圍彩色
紗麗,一端裹住腰身,另一端搭在肩上。紗麗與緊身衣之間袒露一段腰身。婦女首飾很多,不少人喜戴鼻飾。
紗麗——就是一塊四五米長的布,或素雅、或鮮艷,或相近、或對比,圍裹之中顯得恰到好處。
泰戈爾有一句形容紗麗的詩:「長發飄柔的婦人,把紗麗從屋頂欄桿上掛下來……」印度的婦女大多體態豐腴,她們穿著紗麗,半遮半露,顯得綽約美麗,一如神秘的印度。
圍巾——夏天,無論天氣多熱,印度婦女凡是穿傳統服裝紗瓦克米茲的,都要配一條同色紗巾。到了冬天,各式圍巾幾乎是男女老少的必備品。
6、職業分工
印度斯坦人主要從事農業。農村實行種姓服務制度,按傳統職業分工。恆河地區是印度主要農業區之一,北部主要種植小麥、
玉米、 大麥和豆類;南部種植水稻、油料作物、甘蔗和棉花等。一部分人在工廠、礦山做工;手工紡織普遍,以棉紡、刺綉及金屬製品等精巧手工藝著稱於世。近年來資本主義有較大發展,但在農村中主要是封建性小農經濟。
8、生活習慣
1)、大便以後用水沖洗屁股,而不用手紙
印度的居民一般廁所都有沖洗設備,普通百姓大便時則手拿一口杯水,習俗規定用左手洗屁股,所以到商店挑食品不得用左手。這其實是一個好習慣。其好處首先痔瘡的發病率大大減低;其次可以大量節約紙張,對保護地球資源、綠色工程的保護和發展,都極為有利。光這一項,就能節約大量木材。但旅居在印度的僑胞,認為有傷大雅,大都還不習慣,至今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習慣,仍然用手紙。而我卻採用了這個方法,用紙反而在心理上感到不衛生,不習慣了。
2)、樹葉當飯盆板凳
印度人在集體用餐時,吃飯用的飯盆常常是樹葉做成的。這種盆兒由幾片很大的整片樹葉相拼疊而成,內外兩層,樹葉和樹葉之間用比火柴棍還小的小枝條「縫」起來,葉盆呈圓形,周圍還有一個翹起來的邊緣,所以其模樣和金屬飯盆一樣,而且所有葉盆的形狀和大小一致,顯然是由一個模子壓制出來的。開始我以為用這玩意兒會不大衛生,而且老擔心它會漏,因此不大樂意用。但後來我完全改變了這種想法,因為我發現它有明顯的優點:首先,僅由幾片樹葉製成,而熱帶地區大葉片多著呢!所以取材極容易,造價很低。其次,這種餐具很輕,且不怕摔碰,搬運方便,很適合集體和野外用餐。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飯後處理容易,不用洗,一扔了事,而且很容易被大自然消化,基本不存在污染問題。至於衛生方面,其實,根本不用擔心,本地人常常用這種葉盆吃飯並不鬧肚子,外國人(包括筆者)用了之後也沒什麼問題,所以大可以放心享用這種獨具風情的樹葉快餐盆!
3)、不吃牛肉,但喝牛奶
印度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產奶大國,牛奶在印度人的飲食結構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每天早晨和傍晚,到國營奶站打奶的人絡繹不絕,有的大家庭一打就是幾升。很多印度人的早餐就是一杯茶,再加幾塊餅干。而印度人喝茶一般是要加牛奶和糖的。
在德里的菜市場,還能買到雪白的奶豆腐,吃起來有很濃的奶香味。印度人特別喜歡吃甜食,印度餐最傳統的甜食也是用兩種乳酪和糖製成的。
4)、側頭表同意
在印度的一些邦(如西孟加拉邦)里,人們表示贊同或應允時,不是點頭,而是將頭向右邊側一側。外國人起初常常誤會。有的書上說印度人(包括孟加拉國人)用搖頭表示同意。其實,這是不準確的,因為側頭和搖頭畢竟是不同的動作。印度人側頭表示同意時,有時動作幅度很大,連整個上半身都側向了右邊,這就跟搖頭有更明顯的區別了。
5)、用右手付款
印度人買東西付款時只用右手遞錢,對方找零錢時也只用右手,絕不用左手。有人告訴我,一個當地人若用左手付錢,那是很不禮貌的。我用了很長時間才在某種程度上培養了只用右手遞錢的習慣。之所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有時候忘了這一規矩使了左手。但大概因為我是「老外」吧,我還沒遇上對方在我用左手付錢時生氣的。
其實,不只是付錢時有這個講究,在一些較為正式的場合遞送其他東西(特別是禮品之類),若不用雙手而只用一隻手時,也應該用右手。
6)、飲用的是生水
因為這里氣候炎熱,又普遍喜吃咖哩(印度咖哩世界第一)、生洋蔥等,此類食物具有良好的殺菌能力。長此以往,就形成了他們喝生水的習慣。就是到了大飯店、大賓館,首先給客人也是杯生水。一般人,尤其西方人聽來感到是太不講衛生了。但印度人民卻像茹毛飲血時代的人類一樣,適應了環境,加上常吃咖哩、洋蔥等,可以有很強的抵抗力。如果人類鍛煉到這樣的地步,該為地球節約多少能源啊!
7)、活埋兒童驅魔
這種讓常人不可思議的「活埋」儀式在佩拉於爾村沿襲了已經足足57個年頭了。參加這一祭祀儀式的兒童首先失去知覺,然後再被放入預先准備好的臨時墓穴,用土完全掩埋60秒之後,再將他們挖出來。據說這是當地一種傳統的宗教習俗,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祭祀兩位能夠驅趕妖魔的女神。
那些村民們為了讓心中的願望早日實現,爭先恐後地將自己的孩子「活埋」。按照當地習俗,被埋的女孩必須是青春期以前的女童,男孩子則不被強求參加這種儀式,所有孩子的年齡從4歲到20歲不等。
令人稱奇的是,「活埋」儀式進行的整個過程中,被埋孩子的父母以及來自省里的政府官員也在一旁「神色從容」地觀看。目光慈祥的住房和城市發展官員杜雷拉吉平靜地注視著眼前的一切,這位祭祀儀式的主要嘉賓這樣告訴記者,「我是應本次活動組委會的邀請出席這個盛典的,其他我也沒有什麼太多好說的。」

❼ 印度人的生活節奏為何如此之慢

與中國人比起來,印度人的生活節奏真是慢到了讓人恨不得要猛抽一鞭子的地步。慢速印度在德里,很多的中產家庭早起後,先泡杯印度早茶,再從信箱里取出《印度時報》或《印度斯坦時報》,不緊不慢地從頭讀到尾,不時與家人討論一番政治局勢、股市走向或明星八卦,然後進早餐,然後再出門上班。他們的作息時間表,基本上比中國上班族晚2小時:八九點早飯,一兩點午飯,晚上八九點晚飯。這是德里人多年不變的作息時間表。盡管全球化的大潮沖擊著這個古老的國度,盡管印度精英們也常常憂心忡忡於「中國速度」,但德里人就是不願意快馬加鞭、只爭朝夕。這種對「慢」的堅持,相較於對「快」的崇拜,更讓我覺得難能可貴。如果你與印度人深度聊天的話,還會發現,印度之「慢」還要分三六九等呢。孟買人喜歡嘲笑德里的慢,說德里官老爺太多,效率太低;德里人則反唇相譏說,在孟買,進地鐵不用自己走,自然有人把你擠進去,這樣的生活有何樂趣;加爾各答人則在旁冷笑說,德里和孟買都是被現代化和全球化污染的地方,在加爾各答這座泰戈爾和特蕾莎修女曾生活的城市,轉角可邂逅浮生舊夢、隨處可遇見智者哲人的城市裡,享受原汁原味的印度慢生活,才能找到真正的心靈皈依。這些「拼慢」的段子,總讓從凡事拼快的上海來的我,既心生感動,又心馳神往。而不緊不慢的印度人,又喜歡做兩件中國人已經少做的風雅之事。第一,仍然喜歡閱讀哲學、文學和靈修之書,並且常常將書做為朋友互贈的禮物。在德里市中心的「圓圈」書店裡,至少有1/3的空間擺著這一類的書籍,駐足細讀者眾多。有人當場就買了好幾本,讓店員包裝好做為禮物。每與印度人談起國際上知名的印度作家,他們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第二,印度人仍然願意把時間浪費到辯論這件美好而「無用」的事上。平日的傍晚,德里的咖啡館里,常會碰見三五朋友坐而論道,爭論一些相當嚴肅但基本上與日常生活無關的宏大政治話題,如印巴局勢,政府對某種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是否失當,中國和印度發展模式等,讓我這個從上海來的人一開始很不適應。在海邊沙灘休息的印度人後來讀到阿馬蒂亞·森的著作《慣於爭鳴的印度人》,才知道「爭鳴」是印度自古而來的傳統。在這個極端多樣化的國家裡,有眾多不同的追求、大相徑庭的宗教信仰,因此人們的觀點也是異彩紛呈。誰也說服不了誰,但誰都要辯上幾句,誰也不怕把時間浪費在這件沒什麼投入產出比的事情上。由此我漸漸明白,這仍然是一個把精神需求放在首位的國度,效率從來不是它的第一追求。盡管從統計數據上看,它算不得一個十分成功的國家,但它的可愛之處也在於此——盡管外表看起來亂哄哄、吵鬧鬧,但大部分人的心底卻是舒適有依的。離開印度前,一位居住在喜馬拉雅山的作家告訴我這樣一句話:「成功是容易的,因為可以靠人力爭取;幸福才是困難的,因為只能妙手偶得之。」聞之,醍醐灌頂。

❽ 印度人為什麼那麼黑

從印度人原居地看,印度人原是居住在黑海和裏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約在距今4000多年前遷往今日的印度半島。

印度半島大部分在北緯10°-30°之間,地處熱帶,熱帶強烈的太陽輻射,使今天的印度人皮膚變得黝黑。可見印度白種人的皮膚黝黑,是通過人類遷移後,在新的環境影響下表現出來的。

印度人包括印度各族人民。總人口13億,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30%,海外主要分布在美國。

其他較大的民族包括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固族、泰米爾族等。72%人說印度-雅利安語,25%說達羅毗荼語。

❾ 印度人是什麼人種馬來人呢馬來群島分布在哪裡

印度是白種人,馬來人是黃種人

❿ 印度人和印第安人的區別

1、印第安人是當年歐洲人對美洲土著居民的錯誤稱呼.哥倫布到了美洲,誤以為自己到了印度,所以就稱當地人為印度人.但兩者從人種方面差別很大.印第安人屬於蒙古人種,是黃種人.而印度人當中黃種人數量非常少,只分布在印度的東北部(實際上那當年是咱們中國的,後來被英印佔領的),主要是白種人(亞利安人,歐洲人的本家,但膚色較深)和土著的黑人(亞利安人征服前的主要居民,膚色較其他地區黑人較淺,個子較矮,我見過的很少有超過1.60米的).
另外,印第安人很少用Indian這個稱呼,尤其在美國,他們一般自稱為Native American,其他族裔的現在大多稱他們為Native American。如果用印第安人來稱呼他,他們會不高興,可能這一稱呼是白種人強加給他們的有關。
2、印度人從外貌看上去,有的像歐洲的白種人;有的又似非洲黑種人;也有黃皮膚的亞洲黃種人,總之三大人種都聚齊在印度,再加上他們之間的混血,堪稱"世界人種博物館"。印度人種構成復雜是由於在印度漫長的歷史中屢遭外族的入侵和佔領,大量來自歐洲,中東、中亞及東亞的外來民族進入了印度,使這里成為蒙古人種、歐羅巴人種與印度當地土著居民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黑種人)的交匯地。
從身體外表特徵看,印度人膚色表現黝黑。從這一表象看,很多人認為印度人是黑種人。然而劃分人種的外表特徵除膚色、頭發形狀、面部等特徵外,還有其他許多主要依據,如骨骼。骨骼不同,人種不同。以頭顱骨為例,頭顱骨周邊近橢圓形的是白種人;頭顱骨周邊呈三角形的是黃種人;頭顱骨周邊近似方形的為黑種人。而印度人的頭顱骨周邊近似橢圓形。從這一主要區分依據看,印度人膚色雖然表現黝黑,但不是黑種人,而是白種人。
其次,從印度人原居地看,印度人原是居住在黑海和裏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約在距今4000多年前遷往今日的印度半島。印度半島大部分在北緯10°-30°之間,地處熱帶,熱帶強烈的太陽輻射,使今天的印度人皮膚變得黝黑。可見印度白種人的皮膚黝黑,是通過人類遷移後,在新的環境影響下表現出來的。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怎麼不住海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3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0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