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和印度軍事實力哪個強
中國的軍事實力要遠超印度,毫不誇張的說,目前的印度還不配做中國的對手,我們50年前打敗過他們,50年後再打敗印度也是很容易的事。
『貳』 中國和印度哪個實力更強
中國實力強。
中國無論是在經濟還是在軍事實力方面都要遠遠強於印度。在經濟方面,中國早就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在軍事實力方面,中國擁完整、全面的軍工建造體系,能夠自主研發和生產先進的武器裝備,而印度軍隊只能拿著軍費到處去買「萬國牌」武器,東拼西湊來裝備自己的軍隊。
『叄』 印度與中國相比軍力到底有多強
印度與中國相比軍力,旗鼓相當。主要還是看誰的戰術戰略更恰當,更能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利用各自天時地利人和,誰就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1、印度戰鬥力並不弱,其國家人口眾多,部隊也多,擁有西方武器庫和俄羅斯武器庫雙方支持,可以說是世界上一流的軍事強國。與中國比,可以說是旗鼓相當。但是印度有其很嚴重的問題,就是依靠外部力量過多,一旦國際對其進行封鎖制裁,印度的國防力量立即就會癱瘓。這點和中國很不一樣,中國自成世界,軍事力量不依靠外界,孰優孰劣,需要看戰場形勢。
2、印度的戰鬥力短板在於其工業。印度缺少完整工業體系。嚴重程度已經危機其農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了,這也是為什麼印度無法像中國這樣脫離世界體系制約的原因。印度工業缺陷,使其成為了永遠長不大的孩子。這種工業短板,在軍事斗爭方面,會影響其設備升級速度。所以印度的軍事發展不具備可持續性。在戰爭中會體現在後勤消耗大的特點,戰鬥力轉化效率低下。
3、印度軍力和中國軍力有相似之處,但是中國軍隊成處於在改革階段,很多新的戰略思想還尚需驗證磨合。印度還固守老舊的模式,有過往經驗可以利用。所以,一切還需根據戰場形式來判斷,若能運用得當,未必老辦法勝不了新方法。
『肆』 中國和印度軍力對比哪個更厲害
中國的軍事力量要比印度強很多很多。
中國陸軍總兵力:150萬人。坦克:8000輛。主戰坦克1000輛。大口徑火炮:超過10000門。
印度陸軍總兵力約42萬人。坦克:主戰坦克:3414輛。步兵戰斗車:БМП-1型350輛,БМП-2型1000輛。
中國空軍規模世界數一數二,大部分裝備較老。但同印度比,裝備並不差,數量是印度的2倍。戰力高於印度很多。
中國海軍規模也很大,有核潛艇,有洲際核打擊能力,戰力高於印度。印度唯一比中國多的是有兩艘輕型航母,戰力不強。
『伍』 中國和印度軍事實力對比
中國軍事實力比印度強。
中國擁有完善的軍事工業體系,軍事科技在跟蹤世界先進技術的同時,不斷提高,並且有很多創新,擁有較強的武器自主開發能力和武器整和仿製吸收能力。空間技術和導彈技術領先歐洲。軍隊再進行信息化建設的同時正邁向外層空間 。
中國是世界少有的幾個能夠單獨設計製造飛機和坦克的國家,單憑這一點中國的戰爭潛力就是無窮的 因為戰爭打起來如果你的武器飛機都是從外國進口的而本國不能獨立製造,那樣的情況將是很悲慘的。二戰中為什麼蘇聯的坦克越打越多,美國的航母越打越多,其超強的戰爭潛力根本不是德國和日本所能比擬的 。
優勢:幅員遼闊的國土,讓我們有能力和有信心不懼怕任何國家的任何打擊 ;
「有限的核力量」 能夠有效喝阻「核訛詐「;
5000年的文化底蘊,使我們再與外敵抗爭中有更加深厚的底氣 ;
超強的戰爭承受力無與倫比 (為祖國統一為人民犧牲,為打敗侵略者犧牲舉國認同);
「人民解放軍」是老百姓心中的「定海神針」 ;
而我們更加不能忽略的是現在的政府不是媚外割地的「滿清政府」不是親美賣國的「國民政府」是一個說話算數,威嚴的有影響力的大國政府!一個敢於為了國家統一不怕任何犧牲的政府 。
劣勢:海軍 ,空軍的劣勢再短期內無法徹底改變;
軍隊長期沒有現代化作戰的經驗, 能否打贏一場高科技戰爭有待實戰檢驗;
印度地大人口多,可其戰爭潛力卻很差,沒有自己成熟的軍工系統,多數都依賴進口。打一個克什米爾戰爭,竟然要從外國緊急進口炮彈!其軍工產業可見一般,但畢竟印度戰略縱深大,任何一個大國想一下子吃掉印度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其短期的軍力在南亞地區仍可稱雄 ;
並且再對陣小國上絕對不處下風 但要對陣「大國」實力稍遜 ;
但其政府對軍事的熱衷和投資是一些國家所無法比的 。
優勢:1;政府的大力支持 2;地大物博 人口眾多 3;印度民眾的戰爭承受力強(可能與其宗教有關)4;優越的地理位置。
劣勢:1,武器多為進口 沒有自己成熟的軍工業 2;其獨特「民主體制」對於一些決策性的東西總是猶豫不決 。
中國的軍事實力強
『陸』 中國的軍力打得過印度嗎
印度在裝備水平方面比中國強。
中國由於長期受到美國主導的西方武器禁運和技術封鎖、同時中國擁有非常完備的國防工業體系、所以無論是西方社會也好、和中國有著共同利益訴求的俄羅斯也好,都不願意把先進的軍事裝備賣給中國。
首先中國的本質是一種帝國模式、即有一個唯一的行政單位、以及自上而下的統一形勢。戰略縱深廣、戰爭潛力強、人口眾多。幾千年來經歷過無數復雜的變革和戰爭、政治智慧和軍事智慧非常好、如果把先進的技術或者武器裝備賣給中國、那可想而知中國將能夠締造出一支多麼可怕軍隊。
印度裝備有大批先進的武器裝備、俄羅斯外銷的戰斗機、賣給印度的版本都比賣給中國的先進。因為印度沒有完備的國防工業體系、俄羅斯也好美國也好、都不擔心印度。而中國恰恰相反、一旦有技術被中國吃透以後、中國就會奉行拿來主義、大批量生產。對其進行改造,改的喪心病狂。
中印兩國的軍事力量對比、印度的優勢是能夠在世界范圍內左右逢源,有先進的武器裝備和豐富的使用經驗、能夠獲得國際社會的支持。
中國的優勢是、我有完備的國防工業體系、雖然裝備上不及你的先進、但卻不存在代差,不會說你一樣裝備比我先進幾十年,不存在這種差距。既然不存在代差,我就可以利用我的產能來以數量進行彌補,同時我有導彈優勢。前不久的太空授課、證明了中國中繼衛星的強大,我導彈的精度要比你高的多。
但兩國都有各自尷尬的地方。
印度是國防工業體系太差、所謂國產的阿瓊坦克和光輝戰斗機,設計圖都需要國外來完成,很多東西不具備生產能力,就連維修保障都有嚴重問題。這也是西方和俄羅斯不擔心他的原因,根本構不成威脅。如果和中國爆發戰爭,即使勝利好處也是美俄等大國來拿,輪不到他。
中國是工藝流程方面不行、造成裝備質量容易出問題、品質參差不齊,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完善。
『柒』 印度和中國綜合實力哪個更強
經濟總量印度比不上中國,但人均創造出的價值,人均的可支配收入,印度遠遠高於中國,這也是印度內功強於中國的主要表現,中國要想在綜合實力上超過,得花上最少20年的時間,而且前提是印度經濟發展原地踏步,停滯不前。
『捌』 印度和中國的軍事實力哪個更強如果兩國交鋒誰勝算更大
中國更強。
政治環境、經濟實力與完備的國防工業體系是中國的優勢。
而印度對內,宗教、種姓造成的困擾和混亂,會嚴重阻礙國家發展。
印度雖然實現了民主,但民主需要一個社會基礎屬性的支持,在社會基礎屬性不成熟的情況下,印度的民主,反而造成了政府權威性受到威脅,無法有效的整合資源與貫徹政策。
再有經濟實力,兩國雖然都已製造業為主,大量依靠代工,但中國已經開始從低端加工轉向高精尖技術。
國防工業體系,中國雖然在諸多裝備的研發上有借鑒其他國家裝備的成功案例,但這並不為過,能夠懂得吸納技術就是好的,且中國可以實現90%以上的自產,而印度大部分卻不能自產。
印度自研的LCA光輝戰斗機和中國的殲10,其實起步定位是一樣的,但中國的殲10已經發展了改進型,而印度的LCA仍舊不能平穩上天。印度閱兵式上,LCA是被一輛卡車載著出境,這多少反映了印度的現狀,雄心勃勃,但心有餘而力不足薄。今天的印度,甚至就連製造一顆步槍子彈都存在問題。
戰爭拼的是消耗,印度70%以上的國防裝備依賴進口,雖然有些裝備在技術上有領先,但卻沒有拉開代差。如果只是單純的中印交戰,印度在第一輪消耗拼過去過後,也就不剩什麼東西了。
如果美國支持,美國最會發戰爭財,所謂養虎為患,任何人口大國對美國都是威脅,無論這個國家專制與否,因為地球很小,資源有限,這涉及到根本的生存空間問題。老大吃慣了大蛋糕,是不會妥協吃小份兒的。所以,中印交戰,美國不會希望有贏家,也就沒有輸家贏家這一說了。
俄羅斯同理,但縱觀這幾年俄羅斯的發展,沒有什麼好依靠它的。
『玖』 中國和印度的軍事實力哪個強
說實話我真的從來都不關心政治的因為我覺得那太無趣的可能這是絕大多數的女生不會關注的事情,相反男生對這些可能更了解一下。我看我的那些男同事都是購買國外產的手機的都不買國產說是國產的不好,我只能說每個小公民只是看到了這些的小利益沒有看到大的危機,但我覺得國產的也挺好的長期支持國產科技,只有每一個公民支持國產科技這樣我們自己的科技才能很快的崛起,要真的分析的話這個我們可以人側面看出來的。
『拾』 中國和印度軍力對比
在軍事上,首先看軍事技術。印度的導彈技術大約相當中國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導彈的水平達不到中國巨浪1的水平。當時中國已經擁有洲際導彈和核潛艇,而印度到現在還不具備獨立發展這兩項技術的能力。印度發展的藍天防空導彈其彈體來源於前蘇聯的薩姆6,三叉戟低空導彈存在嚴重技術問題,性能還不如中國80年代發展的紅7。中國在當時高空防空已經發展了TMD的「反擊」。
航空技術是印度與中國差距最小的軍事技術領域。因為中國主要精力投入導彈方面,相對航空技術投入少,獨立能力比較導彈和航天技術差一些。但是來自國外的技術封鎖使中國的航空工業獲得了非常寶貴的獨立開發能力。印度航空工業一直依靠外國的技術援助,依靠外國產品生產許可證生產先進戰斗機,因此雖然在一段時期內印度裝備戰斗機比中國先進,但是印度一直沒有獲得完整的航空技術能力。在開放以後得到國外先進技術的支持以後,最近10幾年中國航空技術突飛猛進已經遠遠將印度拋在身後。這是綜合國力和綜合技術能力和工業能力的差距。中國出口技術給巴基斯坦的FC-1在近兩年不斷採用新技術升級使得其技術完全超過印度的LCA輕型戰斗機,在氣動設計、發動機、機載武器等方面優於LCA成為一型高性能中檔戰斗機。
在海軍裝備方面,印度根本沒有一個強大的造船工業,因此印度強大的海軍只能是沙灘上的大廈。印度的國產軍艦必須依靠外國提供全部技術,包括設計、船體材料和建造工藝、動力、武器、雷達以及總體等等。一旦失去外國技術援助印度立即一籌莫展。如核潛艇是印度一直夢寐以求的裝備,但外國由於防止核擴散條約的限制無法提供印度技術援助,幾十年印度只好乾等這毫無辦法。雖然印度已經特許生產過先進潛艇如德國209級和俄羅斯「K」級。但是現在印度還是要依靠外國來援助才能製造潛艇。中國核潛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現在中國海軍艦艇的技術水平已經基本達到歐洲的水平,超過俄羅斯。現在影響到中國軍工技術水平的主要是基礎工業水平。
在陸軍技術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現在還不能生產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陸軍不想要。進口重炮還要進口炮彈。總之在低技術的陸軍武器裝備上印度仍然沒有自主生產能力。
總體上看,印度的軍事技術主要依賴進口。只是在個別的方面如計算機方面可以自己生產,當然IC還要進口。
印度的軍事能力,依靠進口裝備和技術,印度保持了與中國相當的軍事技術裝備。因為中國龐大的軍隊不可能迅速全部換裝新裝備,同時也沒有這個需要。但是印度的軍事力量的發展極度不平衡。中國軍費使用上大致裝備采購、人員開支、訓練和裝備維護各佔三分之一。而西方發達國家在人員和訓練、裝備維護的開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軍費開支主要是人頭費和裝備采購費,而訓練和裝備維護費佔比例不和理。海軍航母艦隊基本上是駐港艦隊,空軍飛機事故率居高不下,陸軍坦克等裝備的完好率極低都是這種情況的體現。印度的裝備體系非常混亂,表現出缺乏軍事管理能力。印度陸軍光步槍的子彈就有7.7毫米、北約7.62X51毫米、俄制7.62X54毫米、7.62X39毫米、5.56毫米等多種體制,而且在部隊裝備5.56毫米步槍以後,居然沒有安排子彈生產。只好到國際市場上采購了幾千萬發子彈。
從歷史上看,印度從來是在戰爭發動前突擊在國際軍火市場上采購彈葯和武器零部件來提高裝備的完好率和戰備率。這樣的情況使得印度非常難以應付突發的大規模軍事沖突。下卡吉爾沖突就是例證。印度在這樣一場小規模的邊境沖突中,對手還是穆斯林武裝,幾乎用光了庫存的大口徑炮彈,戰後在國際市場突擊采購。從這種情況來看,印軍雖然裝備比較先進,但後勤和管理非常落後,這在1963年與中國的邊境沖突中已經表現出來了。但現在並沒有顯著改進,這是印軍的軟肋。印軍沒有能力進行一場較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如朝鮮戰爭規模,甚至如上甘嶺戰役這樣規模的戰役也沒有能力持續進行,上甘嶺美軍消耗炮彈130萬發,志願軍消耗炮彈40萬發,戰役持續40多天。
看起來印度的戰略是在印度設定的條件下,即在印度選定的戰場、時間、戰爭規模等條件下、進行一場預有準備的中低規模的高技術戰爭。如甲午戰爭日本突襲中國、日俄戰爭日本突襲俄羅斯遠東艦隊。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在戰爭一開始就取得決定性勝利,而後依據有利的戰場形勢,通過談判和國際斡旋獲得最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因此印度必然採取精兵主義,從印美空軍對抗演習看印度空軍的精銳有著不可忽視的戰鬥力。但是這個戰略存在著致命的缺點,就是如果對手不按照印度的設想出牌,印度缺乏應變的准備和能力。在1963年印度與中國的沖突中就發生了這種情況。中國的反應超過了印度的估計,結果印軍遭到慘敗。
從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實力比中國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別是長期競爭的潛力方面差距更大。局部沖突中雙方的技術差距不明顯。但可以運用的戰術方面的差距和後勤能力仍然存在著顯著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