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農業帶來了什麼

印度農業帶來了什麼

發布時間:2023-01-11 08:12:20

A. 初一地理印度農業發展的好處

印度的典型氣候分為雨季旱季和熱季,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降水多達1000~2000毫米左右。印度的乞拉朋齊是印度降水量最多的地區,最多達8000~10000毫米左右。由於印度是一個兩面臨海的國家,海拔多在1500米以下,夏季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給印度帶來大量降水,為農業發展帶來了良好的基礎。印度人口眾多耕地面積也是中國的數倍至多,而且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國。
印度地處喜馬拉雅山南麓的恆河平原土地肥沃。印度的地理條件對農業太有利了,氣候溫暖雨水充沛,印度的農作物屬於一年三熟。而且印度國土面積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但是人家的耕地面積卻超過我們百分之五十。

B. 旱情導致印度水稻減產,維持糧食出口限制,對當地經濟帶來什麼影響

印度糧食減產會對經濟造成一些影響

印度一直以來是地處西亞的一個農業大國,印度每年的各種糧食產量也是十分豐富,並且還在國際糧食出口市場上占據較大的份額;但是今年由於副熱帶高壓持續存在於北半球,導致今年夏季 全球多個國家都遭受了嚴重的高溫天氣,而印度也遭受了長時間40℃以上的烘烤,這也導致印度的農作物出現大幅度減產情況,今年印度的水稻產量大大減少,這也會對當地依賴糧食出口的經濟造成嚴重打擊,同時也會影響全球糧食貿易。

C. 古印度農業有什麼成就

棉花的栽培是古印度居民最突出的農業成就。個別地區還種植了水道。畜牧業也得到了較大發展,人們已經馴養了黃牛、山羊、綿羊、豬、狗、象、駱駝、雞等。狩獵物有鹿、野牛、虎、熊、野兔和魚類。

D. 印度農業的經驗教訓

農產品價格政策的變化及其影響
在1965年以前,印度農產品價格政策的重點放在保護消費者利益上,政府通過低價收購,進口和配售來實現保護。這種政策雖然保證了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相對穩定,卻帶來了生產發展緩慢、政府收購量無法增加而糧食進口劇增的後果。1965年以後,印度的農產品價格政策發生了轉折性變化,就是把重點放在保護生產者利益上,同時兼顧消費者利益。這—政策是印度農業政策調整的里程碑。
政府通過規定農產品(主要是糧食)的購銷價格、政府配售制度、緩沖庫存等措施來實現穩定農業收入和保護消費者利益。政府規定,農產品支持(收購)價格的機構,是1965年成立的「農產品價格委員會」(1985年更名為「農產品成本和價格委員會」)。這個委員會主要根據農產品成本,並考慮到工農產品比價、作物之間的比價及供需狀況、農民的合理利潤等因素,每年向政府提出關於農產品支持(收購)價格的建議,然後經政府確定並在收獲前正式公布。
執行糧食價格政策的機構是印度糧食公司和各邦的糧食和民用供應部門。這兩個機構不僅承擔政府的糧食收購任務,而且負責糧食的貯藏、加工和批發供應。—方面,政府通過上述機構及其代理機構(主要是供銷合作社)按規定的價格收購糧食;另—方面,政府通過上述機構把政府收購的糧食批發給設在各城市和鄉鎮的「平價商店」,再由「平價商店」按政府規定的價格零售給持供應卡的居民。這種收購和供應不僅是政府保證糧食平價供應和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而且是對生產者進行價格支持的主要手段。 印度農產品價格政策的支持對象主要是小麥、大米、玉米等糧食作物,在70年代中期實現糧食基本自給之後,價格支持的對象逐漸擴大到黃麻、大豆、油料等20多種農產品,其目的是為了調節種植業的生產結構,促進平衡發展。印度農產品價格政策依賴於價格補貼,價格補貼是支撐印度農業生產的基點,也是價格政策得以實現的物質保證。糧食價格補貼主要是經營補貼和緩沖庫存補貼。隨著糧食配售量和收購價格的提高(糧食配售量1961年只有400萬噸,到1991年增加到2060萬噸;每噸小麥的收購價格從1977/78年度的1125盧比提高到1991/92年度的2250盧比),結果是財政補貼越來越多,1980/81年度糧食補貼共計65億盧比,到1989/90年度增加到247.6億盧比。小麥補貼佔小麥批發價的58%,大米佔40%。1990/91年度,小麥平均補貼1.12盧比/公斤,大米0.8盧比/公斤。如此巨大的耗費,必然造成國家財政的沉重負擔。不僅如此,農產品補貼的大部分利益被控制大量剩餘農產品的大農所得,也被城市上、中等收入集團分享,而廣大城鄉貧民所得的份額很小。
農業信貸政策
印度農業貸款來源於各類機構(例如農業信貸合作社系統、商業銀行和地區農業銀行)和私人放債。在印度獨立初期,私人放債是主要的來源。以1951年為例,私人貸款占農民貸款總額的92.8%。針對這種情況,印度政府採取了大力支持和發展農村信貸合作機構的政策,以抑制猖獗的高利貸活動。為實施這—政策,政府花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並逐步形成了農業和農村發展銀行領導下的信貸合作社系統。這個系統在向農業及其有關活動提供低息貸款方面,起了很大作用。1970/71年度,信貸合作社系統提供的農業貸款占農業貸款總額的6.6%。在各種貸款機構中居主導地位。但是,僅依靠這個系統的貸款,遠遠滿足不了農民的需要。1970/71年度,信貸合作社系統的貸款僅占農民貸款總額的20.1%(其他貸款機構佔9.1%),農民70.6%的借款仍需向私人借貸。
6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綠色革命」的廣泛開展,農業投資需求激增,農業貸款供求之間的差距隨之迅速擴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對14個商業銀行實行了國有化,後來又建立了地區農業銀行和農民的服務合作社機構,這些機構參與農業信貸,向農業及其有關活動提供低息貸款。從此,印度農業信貸政策發生了另—重大變化,即從單獨地依靠農業信貸合作社系統提供農業貸款,轉變為依靠商業銀行等多種機構提供農業貸款,極大地擴大了農業貸款來源。商業銀行在農業貸款領域的地位僅次於農業信貸合作社系統, 1986年占農民貸款總額的28.8%。不僅如此,貸款的方向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即優先向農業和農村小規模工業貸款,積極參加各種扶貧計劃,直接向具體的項目和受益人(主要是小農、佃農和農業勞動者)提供貸款。1987年,商業銀行對項目受益人的貸款占貸款總額的44.5%。多種農業貸款機構的迅速發展,有力地削弱了印度農村中的高利貸勢力,1988/89年度,機構貸款已佔農民貸款總額的57.4%,而私人貸款下降到42.6%,其原來的絕對優勢已不復存在。
盡管印度的農業信貸政策在擴大農業資金來源、推動農民採用現代農業技術、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仍需解決—些存在的問題。其中包括:信貸機構在地區上分布不平衡,有的機構過分強調獲利原則,—些貸款用於非生產性用途,—些貸款到期不還。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農業資金的供應和農業生產的發展。
扶貧計劃和農村綜合發展計劃
由於印度的土地分配不合理,農業生產水平低,廣大農民特別是小農、邊際農和無地農民仍未擺脫貧困。據政府的全國抽樣調查資料,農村低於貧困線的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重,1956/57年度54%,1967/68年度56.5%, 1977/78年度50.8%,1988/89年度28.4%。雖然農村貧民的比重在不斷下降,但其絕對數字並未減少,均為2億多人。
農村貧困是困擾廣大人民的嚴重問題,但長期以來並未引起政府的足夠重視,經濟發展計劃和政策主要向發展重工業和基礎工業傾斜,注意農村發展和農業生產發展中的—般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的貧困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貧困問題愈顯突出,印度政府和各界人士也逐漸認識到,農村貧民的大量存在,不僅是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也是影響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因此,從70年代後期起,印度經濟計劃和政策的重點轉向緩解農村貧困,並實施了—系列扶貧計劃。主要有:農村綜合發展計劃,全國農村就業計劃,農村無地者就業保證計劃,農村青年自營職業培訓計劃,農村婦女和兒童發展計劃和乾旱地區發展計劃。這些計劃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
農村綜合發展計劃始於1979年,隨後在全國范圍內迅速擴大,並成為印度政府「六五」計劃直至「八五」計劃中扶貧部分中的中心內容。這個計劃的目的是改善農村貧民的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生產率,主要通過發展種植業、畜牧業、農村工業、商業和服務業,為農村貧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擴大收入來源,使他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到貧困線以上。農村綜合發展計劃所需要的資金,分別由財政和貸款兩方面解決。
印度「八五」計劃中的扶貧計劃,強調要因地制宜地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要在乾旱地區發展小型灌溉工程,要通過村民委員會、合作社和其他民間組織促使廣大人民參加扶貧計劃,要進—步提高受益人的償還能力,注意培養受益人的技術能力,注重「在冊種姓」和「在冊部落民」的受益比重。
農村綜合發展計劃取得了較大成績。據印度國家銀行關於評估農村綜合發展計劃扶貧效果的抽樣調查(在10個縣抽樣調查1000戶)得出的結論是:創造了就業機會,增加了收入,縮小了貧困差距。在所調查的縣份中,按平均計算,每個家庭增加的就業的數量為78日/人;平均每戶增加的收入1372盧比,平均31%的受益家庭超過了貧困線。
支持農業合作社的發展
農業合作社是印度政府實現農業發展規劃的重要手段。農民通過合作社,組織起來保護自己的利益。它的類型很多,主要的有農業信用、銷售、耕種、牛奶、漁業、農產品加工、消費以及住宅合作社等。例如,經營生產資料供應的合作社向社員提供信貸、種子、化肥、農葯等,銷售合作社的主要目標是保證合作社成員的農產品能在市場上以較高的價格售出。它們又分好幾類,有的還從事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銷售,有的只銷售某些特殊的農產品,如水果、蔬菜、棉花、煙草等,以減少風險,獲得較多的利益。加工合作社主要從事蔗糖的加工、棉花及羊毛的加工和精紡以及稻穀和牛奶的加工等。印度農村也有從事工業生產的合作社,它們主要生產農業投入品和機械,其中較有影響的是化肥生產合作社,其產量已佔全國總產量的20%。
印度的農業合作社有以下特點:(1)入社自願,民主管理。理事會由社員大會選舉產生,每屆任期多為5年,大會通常每年召開—次,審議合作社的工作;(2)民辦官助。政府對合作社十分重視,在組織上和經濟上給予支持,包括培訓、補貼和資金援助,幫助合作社發展生產、加工、銷售等事業;(3)以加工企業為核心,發展農村工業,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原因主要是加工的利潤豐厚,同時還得到政府的重點扶持。牛奶的收購、加工和分配系統也很有特色,在推進發展奶業的「白色革命」、提高人民營養水平中起到了積極作用。
印度在發展合作社中也有—些問題。主要是:(1)基層合作社的規模小,力量薄弱,服務功能受到限制;(2)政府的行政干預比較多。政府—方面對合作社投資,同時又從合作社拿走—定的紅利;據說,經濟狀況越好的合作社,受到政府的干預也越多,影響了農民辦社的積極性;(3)地區之間以及社與社之間的差距很大,多數農產品不分級,加工深度不高,農民不能獲得應有的利益。

E. 印度農業特點,印度農業以什麼為主

1、生產結構的特點:一是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又以糧食作物為主;二是農業結構的變化具有一定的「惰性」。2、農業的發展特點: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封建的、個體的和資本主義的經濟成分並存,每個農戶的經營規模較小;傳統農業占優勢地位,現代投入較少;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不平衡日益擴大,這是由於各地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環境條件以及採用現代技術的程度不同造成的,導致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在地區之間的不平衡。

一、印度農業特點

1、生產結構的特點

印度的農業生產結構特點:一是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又以糧食作物為主;二是農業結構的變化具有一定的“惰性”,長久以來印度的農業生產部門結構的格局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2、農業的發展特點

(1)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

印度農業的社會經濟結構特點:封建的、個體的和資本主義的經濟成分並存,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每個農戶的經營規模較小。

(2)傳統農業占優勢地位

印度傳統農業的特點:一是農業對氣候和雨水等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很大,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常遭受季風的危害而造成水旱災害;二是以傳統的生產工具和手工勞動為主,現代投入較少。

(3)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不平衡日益擴大

印度由於各地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環境條件以及採用現代技術的程度不同,造成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在地區之間的不平衡。其中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區(特別是旁遮普邦和哈里亞納邦)生產水平高,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較高;南部和東部地區的生產水平和糧食產量相對較低。

二、印度農業以什麼為主

1、印度農業以種植業為主,其中又以糧食作物為主。在1988/89年度,種植業內部結構為:糧食產值占種植業總產值的48.3%,油料佔12.7%,蔬菜和水果佔10.4%,棉花佔3.8%,煙草佔0.5%。

2、印度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80%的人口以農業為生。自給自足為印度農業的最大特徵,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大部分農民只能使用傳統的生產工具和勞作方式。

F. 印度農業的發展成果

印度的農業也取得了很大成績。在1951—1991年期間,農業年均增長3.7%,糧食產量從1950/51年度的5100萬噸增加到1990/91年度的17622萬噸,增加3.46倍。根據糧農組織的資料,印度1994年穀物總產量為21248萬噸,人均佔有量為231公斤。在個人消費支出中,食品開支的份額,從1960/61年度的72.4%下降到1992/93年度的55%。

G. 印度在發展農業方面 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借鑒

印度政府開始實施—項農業發展新戰略,這—戰略就是採用以高產品種為主,結合水、肥、農葯等農業技術,發展現代農業的戰略,通稱「綠色革命」。

印度為了增加食物來源,特別是動物性食物的來源,近十年來曾先後推出了旨在發展牛奶生產的「白色革命」和發展漁業的「藍色革命」,取得了—定的成績。

另—主要成效是使印度農業科研和應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農業科學技術要轉化為生產力,涉及到以下四個系統,即研究系統、推廣系統、應用系統和支持系統。隨著經濟的發展,印度逐步建立起了這四大系統。

在70年代中期以前,印度的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是鄉村工作者兼職完成的,70年代中期以後,才形成獨立的由各級專職人員進行的推廣系統。進入80年代以後,這個系統得到了進—步的重視,各邦相繼成立了農業科技推廣站和種子公司,其宗旨是「要把新技術的好處推廣到農戶、農作物和各地區」。科技推廣站及時地提出引進、推廣農業新技術的建議,組織農民進行田間試驗,然後逐步推廣。印度現在有140多個科技轉讓中心。支持系統包括農業信貸系統,價格支持系統和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的合作社系統。

H. 印度發展農業生產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自然條件

有利:
自然:1:屬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熱量充足,適於農作物的生長
2:恆河平原面積廣,德干高原起伏和緩,耕地面積廣,糧食產量大
3:耕地地區有河流流過,有灌溉的水源
4:土壤肥沃,農作物產量提高
人文:1:勞動力豐富且廉價
2:農業發展歷史悠久
3:交通便利
4:市場廣闊
不利:
自然:1:降水過分集中於夏季,季節分配不均,容易出現旱澇災害,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
2: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易發生澇災
人文:1:人口眾多,降低了糧食生產的商品率,不利於農業經濟的發展
2:農業生產方式落後,農產品產量低
3:人多地少,不利於農業大規模的發展

I. 印度的人口給印度的農業帶來了哪些影響南亞其他國家是否也有類似的問題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水資源、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將更加緊張,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可能會引發空前的危機。根據聯合國的最新報告,亞洲的人口增長率出現下降趨勢,但人口密度依然高於其他洲,在東亞和南亞,人均佔有可耕地只有六分之一公頃,隨著人口的增長、土地的壓力和農業灌溉用水的短缺,將迫使上述地區需要增加糧食進口以減少飢餓和改善營養結構。如果溫飽解決不好人口多就存在溫飽問題,比如印度各地的反政府武裝
意味著勞動力大增。
好的影響並不是沒有。首先,而人口眾多也被他們看作大國的指標之一(嫉妒中國的心理在作祟)
但以客觀角度看。這部分人口激增很容易引發宗教沖突,其實印度人口增加弊端還是很大的:自己總結的、經濟水平都相對較低的社會底層和邊境地區,種族劃分現象在目前印度國內還是存在的,而人口增加的大部分集中在教育。
參考資料,從印度國內很多觀點來看,但對印度綜合國力的增長很難有巨大的好處,MS不太全面,更利於發展工業和國家經濟,他們認為人口眾多影響可以分好壞兩方面,貧富差距懸殊導致的示威甚至暴力事件
增加勞動人口 搞的不好的話 就等於增加失業人口 這可能造成社會動盪 貧困或者促使印度發動對外戰爭
人均GDP增長緩慢。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是有類似問題

J. 印度農業發展有利條件有哪些

A大部分地區位於北緯10°-30°之間,多屬於熱帶和C年降水量變化大。

印度水資源豐富,年降雨量39300億立方米。全國36%的地區年平均降雨量超過1500毫米,其中33.5%的地區年平均降雨量為750-1150毫米,33.5%的地區年平均降雨量為750毫米。印度有許多河流。恆河是最重要的河流,全長2700公里,有10多條支流,流域面積106萬平方公里。

雅魯藏布江、戈達瓦里河、納馬達河和克里希納河是印度第二大河流。雨水充沛,河流眾多,為農業生產和灌溉提供了有利條件。灌溉面積佔全國耕地面積的32.8%。

印度是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四季分明。冷季1~2月,夏季3~5月,西南季風雨季6~9月,東北季風10~12月。北方最低氣溫為150攝氏度,南方最高氣溫為27攝氏度,幾乎全年無霜凍。農作物可以全年生長,有豐富的熱資源。


(10)印度農業帶來了什麼擴展閱讀:

印度農業發展成果:

印度的農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1951年至1991年,農業年均增長3.7%。糧食產量由1950/51年的510萬噸增加到1990/91年的1762萬噸,增長3.46倍。根據糧農組織的數據,印度1994年的糧食總產量為2248萬噸,人均佔有231千克。

在個人消費支出中,食品支出佔比從1960/61年的72.4%下降到1992/93年的55%。

閱讀全文

與印度農業帶來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3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0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