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文化的精神特點在梁漱溟先生看來是怎樣的
網路知道
梁漱溟先生認為印度文化的精神特點是
ld_sunny888
知道合夥人歷史行家
關注
成為第1250位粉絲
1.以宗教為中心
印度文學、藝術,音樂、舞蹈,雕刻都以宗教為中心,其表現形式和內容也都與宗教有關,連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觀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也都是在宗教的影響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為此,世界學術界在研討印度文化的最大的特點是什麼這個問題時,大家都會毫不猶豫地說是宗教,宗教融於印度文化之中,無宗教就不成其為印度文化。
在學術界也有人稱印度的某些文學作品為純宗教文學作品。世人熟知的《五卷書》這部聞名全球的寓言故事集,也是宗教人士為後代創造的,字里行間流露出宗教的情感,宣揚的是宗教精神。
印度偉大的民族英雄—聖雄甘地,在領導全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巾,他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也源於印度宗教思想的仁愛主義,他是從印度教的「堅持真理」、「戒殺」和「自製」的信條中衍生了非暴力思想。聖雄甘地堅信非暴力思想的宗教道德力量最終將使本質上熱愛主義的英國殖民者改正自己的錯誤。甘地始終認為,「政治上一旦失去宗教也就失去了靈魂」。他運用宗教學說鼓動人民參加反英運動。這種山宗教思想激發起來的愛國熱情,犧牲精神和民族自尊心,其力量是無比巨大的,它迫使英國殖民者不得不放下武器,同意印度獨立。
2.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
我們如果分析研究印度的古、現代戲劇,電影和音樂舞蹈等劇本,不難發現—個規律,即大多以大田圓結尾。而從內容上分析都貫穿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的思想, 其中不時反映出仁愛互助的精神。實際上這是由於受了印度佛教,思想的影響。所以在國內學術界也不乏有人認為印度戲劇、電影,音樂、舞蹈中的六團圓結局是佛教從修養上強調了現實生活中的宗教實踐,它不同於基督教僅勸導人們消極地等待死後靈魂升天的悲觀主義,而是注重精學勤修。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實際上,佛教這一思想的產生,是在與婆羅門教森嚴的種姓制度的斗爭中發展起來的。雖然,婆羅門教不設廟宇,不拜偶像,但是都派生出私人日常生活到國王即位的一套非常繁瑣的理論和祭神儀式,婆羅門祭司被稱為「人間之神」,是知識的壟斷者和人間生活的指導者。他們是人上之人,為第一種姓,其餘的則為第二、三、四種姓,種姓的高低決定一個人的生活和在社會上的地位。公元前6世紀,作為國王和武土的第二種姓剎帝利的力量不斷強大,第三種姓吠舍也在商業活動中掌握了大量的財富,作為第四種姓的首陀羅和排除在種姓之外的奴隸-賤民,他們都對婆羅門傲慢和不勞而獲強烈不滿,反對婆羅門維護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佛教便在這樣的情況下應運而生。佛祖釋迦牟尼反對婆羅門的種性制度,強調梵我不二,苦身修行。主張四姓平等,取消種姓制度,佛教便由此興盛起來。特別是在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偶導下,佛教發展到了極盛時期。由於佛教的興盛與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受佛教影響的文化繁榮起來。無淪是在政治、哲學、文學,藝術、雕刻、音樂,舞蹈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中,都留下了佛教的烙印,即便是卷土重來的印度教(亦稱作新婆羅門教),它也或多或少地繼承了佛教的宗旨。雖然它恢復了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但是,佛教文化所形成的特點,它已無法改變,只能保持現狀或任其發展下去。佛教的哲學,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的仁愛犧牲精神,因果關系,超脫苦修。樂於施捨,印度教也加以吸取。所以,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若要研究印度文化,必須重視研究佛教文化對印度文化的貢獻和影響。
3.以詩代史
印度文化另一個特點是以詩代少,眾所周知,印度人至今尚未寫出—部完整的屬於全印度人民的歷史書,目前印度最權威的歷史書是《高級印度史》, 由R·C·與字達、H.C·賴喬杜里和卡利金爾·達塔合著。但是,從全面整體的觀念來考這本書,也還不是屬於全印度的歷史書,況且史料尚缺乏,有不少是以傳說和神話為依據的,有些地方也沒有經過嚴格的考證。那麼,印度為何寫不山一本完整的屬於自己的歷史書呢?這與古印度人善於以詩代史有關,由於印度獨特的氣侯和地理環境,古印度人富於幻想,愛作詩,他們往往把古代歷史上的大事記和英雄人物加以改編,並與豐富多彩的神話故事混在一起,寫成一本本長詩加以傳頌。天長臼久,致使後人分不消哪是詩哪是史了。印度最為著名的兩人史詩《羅摩衍耶》和《摩訶婆羅多》就是以詩代史的代表作。為此, 世界學術界稱這兩部文學巨著是印度的古代史書。經過學術界多年的考證,《羅摩衍那》產生於印度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歷史階段,詩中描寫的人與事都是那時代的人與事。例如,「詩中宣揚的道德教條,已經是封建社會的東西,羅摩代表的是新興地主階級,他持以為生的是農業, 而羅波那則代表沒落奴隸主,他以吃內為生,進行游牧活動。從民族矛盾來看,羅摩皮膚是黑色的,是原始印度人的代表。而羅波那,雖然名義上是一個羅剎,實際上是一個婆羅門,他是外來雅利安人的代表。整個一部《羅摩衍耶》歌頌的是新興地卞階級,而通過一夫一妻制, 強調女子的貞節, 表現了作者對王位繼承的純潔性的關心」。《摩訶婆羅多》這部世界—上最長的詩,實際上是把寫古印度王國(相當於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紛爭的史實,那個時代正是印度次大陸上林立著為數眾多的小王國,大小王國為了稱雄一方,你征我戰。所以,國內外學者都認為, 《摩訶婆羅多》不是一部單純的史詩,它反映了古印度很長一個時期內的社會心活和思想面貌。詩里不但有那個時代的人與事的傳說,還有印度教的教規和法典, 以及古印度哲學思想流派形成的記載;另外,詩中還有治國之道, 包括政治、法律、道德、風俗等也佔了相當大的篇幅。所以,印度學術界亦稱《摩訶婆羅多》是古印度的—部網路全書。
㈡ 古代印度比較有名的文學宗教作品有哪些啊
《五卷書》
風靡世界逾千年之久的東方智慧
絕版近二十年
唯一中文全本季羨林譯著
修身、齊家、治國法則 為人、處世、交友智慧,
古代印度皇室必讀書 風靡世界逾千年之久
多達五十多個翻譯語種 影響遍布全球
季羨林先生高度贊譽 首譯中文全本
這是一部征服了世界的寓言童話集。
不同譯本的《五卷書》走遍世界每一個角落,而季羨林先生翻譯的《五卷書》是唯一的中文全文譯本。
世界上所有民族裡產生寓言和童話最多的就是印度,現在流行世界各地的寓言和童話很少不是從印度傳出來的。
而印度最有名的故事集便是《五卷書》,它被印度皇室作為政治和修身的課本,是一座智慧寶庫。
《五卷書》分為《朋友的決裂》《朋友的獲得》《烏鴉和貓頭鷹從事於和平與戰爭等等》《已經得到的東西的失去》和《不思而行》等五卷,是印度皇子們的必讀書,其中修身、齊家、治國法則,為人、處世、交友智慧,哲言警句俯拾皆是。
《五卷書》不僅用於教育印度王子們治國安邦之策,也因其趣味濃郁的內容獲得普通人民的喜愛,並用於學習為人處世之道。
2016年6月李安導演現身的上海電影節尤其引人關注,近日李安導演的精彩發言也刷爆朋友圈。從他的發言可以看出,李安導演是一位東方文化積淀非常深厚的電影人,談到電影與文化,談到電影對故事的探討,他曾說:人為什麼要寄託在一個故事性的結構里去尋找智慧?它的故事本身很重要,而印度教的故事是最棒的。基督教也好,佛教也好,全部都輸給它……我覺得裡面都是寶藏。」
印度故事最經典的著作就是《五卷書》。非常巧合的是,終於拿到奧斯卡小金人的萊昂納多主演的《荒野獵人》前半段,正是《五卷書》中的第一段故事的開篇。
很多人知道《聖經》是世界上翻譯成外國文字最多的書,而僅次於《聖經》的書就是用梵文寫成的寓言童話集《五卷書》。但是要說到《五卷書》的影響,季羨林先生說,恐怕連《聖經》都要屈居第二。
為何如此說呢?
首先它的出身不同凡響,據說是古印度的一個國王,有三個笨得要命的兒子,「對經書毫無興趣,缺少智慧」,有一個「精通許多事論而享大名」的婆羅門,寫下了《五卷書》,在六個月內教會了三個王子統治論。
因此《五卷書》是印度皇室的教科書。修身齊家治國,為人處世交友,人生智慧無所不包,也因此流傳於世,「被用來教育青年」。
其次《五卷書》的文學價值得到高度肯定。《五卷書》中收集了大量的民間故事,並在流布過程中經過文人學士的反復編纂修改,採用連串插入的敘述方式,駢散相間結合的行文,大量的諺語、格言的運用,使其呈現出一種宏大敘事的架構,並填充以豐富飽滿的血肉,稱得上一部文學經典之作。
但因其中文譯本的稀缺性,《五卷書》並不為我們所熟知,不可不說是一大憾事。
重慶出版社的這次精裝再版,不僅再現季羨林先生的完整譯本,並附大量由巴列維文轉譯的阿拉伯文譯本插圖,樸拙可愛,頗具異域色彩,可謂彌補了這一大文化缺憾。
㈢ 印度文學的印地語文學
開始於10世紀,成就最為顯著,出現金德·伯勒達伊( 約12世紀 )、格比爾達斯( 約15世紀)、加耶(1493~1542)、蘇爾達斯、杜勒西達斯等一系列作家和詩人,創作出不少優秀作品。如伯勒達伊的《地王頌》,蘇爾達斯的《蘇爾詩海》,杜勒西達斯的《羅摩功行錄》等。烏爾都語文學興起於11、12世紀,比較明顯地接受了波斯文學影響。最早運用烏爾都語創作的是詩人哈佳·瑪蘇德·薩迪·蘇萊曼( 1047~1121) ,但第一個獲得重大成就的詩人是阿密爾·霍斯陸 ( 1253~1325 ) 。米爾札·迦利布( 1797~1869)的創作被譽為烏爾都語文學的典範。孟加拉語文學產生於10世紀前後,最早的書面作品是《恰利耶歌集》,形成於10~12世紀之間。錢迪達斯(14世紀)的《黑天頌》和維德亞伯迪(14世紀)的《維德亞伯迪詩集》對後世影響較大。
中古印度文學對周圍國家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的志怪小說、說唱文學、唐代的傳奇和變文等,都受到影響。
㈣ 印度古典文藝理論七大派是什麼
印度古典文藝理論七大派是:味論派、庄嚴論派、風格論派、韻論派、曲語論派、相宜論派,驚奇論派。
現代印度文學(第一次世界大戰~1947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激化了印度人民同英帝國殖民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鼓舞下,印度人民反帝反殖的斗爭日益高漲。印度作家的思想也發生深刻變化,作品中更具有強烈的反帝反封建戰斗精神。
1936年,以普列姆昌德為首成立了全印進步作家協會,印度文學進入新階段。現代印度文學以表現人民的疾苦和斗爭,揭露英帝國主義和印度上層統治者的罪惡為重要主題。在與西方頹廢派、神秘主義及個人主義傾向的斗爭中,現代印度文學沿著現實主義的方向前進。普列姆昌德是現代印度文學的傑出代表。
相關信息
(1947年以後) 1947年印度宣布獨立 ,原來的印度分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印度文學進入新階段。仍是多民族多語種文學,以各地的方言為基礎的語言不下幾百種 ,主要的有15種左右 。1965年 ,印度政府宣布印地語為國語。英語可作官方語。
又如印地語文學作家伊拉錢德爾·喬希、阿蓋伊受到弗洛伊德主義影響,40年代阿蓋伊開始倡導實驗主義文學,對印地語文學進行革新。這一流派在50年代相當活躍 。中古印度文學對周圍國家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的志怪小說、說唱文學、唐代的傳奇和變文等,都受到影響。
㈤ 印度的風俗
印度的風俗如下:
1、印度人與友人見面很講禮節,通常是雙手合掌,表示致意。合掌時,對長輩宜高,對平輩宜平,對幼輩則低,以分別示以尊敬、對等和關懷。迎候佳賓則敬獻花環,表示由衷的歡迎。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人在贊同或同意對方意見時,往往是搖頭而不是點頭。
2、印度殯葬火葬通常選擇聖河河畔舉行;水葬通常選擇把屍體推入水中,任其隨波逐流漂走;天葬或野葬,把屍體丟在野外或林中,讓禿鷹啄食或野獸飽餐,穆斯林則實行土葬。
3、在印度的傳統上十分重男輕女,因為女兒結婚時,父母必須准備一筆豐富的嫁妝,如果沒有嫁妝,女兒是嫁不出去的。印度人慶祝孩子出生與平安成長的方式,就是到寺廟進行「普迦儀式」、唱頌祈禱文,然後和親朋好友舉行餐宴。
4、印度小孩出生後父母都會找人為他們占卜,孩子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孩子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視,因為這可以決定孩子未來的婚姻對象。
5、印度教徒死亡時,都會在河壇舉行火葬儀式。印度教徒去世後,家人會以黃色或白色絹布包裹屍體,然後放在兩根竹製擔架上,以遊行方式抬到河壇火葬地點。
6、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中上層人士吃素者很多,越是身份的人草食者越少(也吃雞蛋、黃油、牛奶,印度教徒中的肉食者禁食牛肉魚。但印度教徒忌在同一食盤中取食,伊斯蘭教進飯館就餐時,應按照菜譜食豬肉、牛肉,印度有許多素食飯館和旅供給肉食。
印度文化的特點
1、以宗教為中心。
印度文學、藝術,音樂、舞蹈,雕刻都以宗教為中心,其表現形式和內容也都與宗教有關,連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觀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也都是在宗教的影響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為此,世界學術界在研討印度文化的最大的特點是什麼這個問題時,大家都會毫不猶豫地說是宗教,宗教融於印度文化之中,無宗教就不成其為印度文化。
在學術界也有人稱印度的某些文學作品為純宗教文學作品。世人熟知的《五卷書》這部聞名全球的寓言故事集,也是宗教人士為後代創造的,字里行間流露出宗教的情感,宣揚的是宗教精神。
2、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
如果分析研究印度的古、現代戲劇,電影和音樂舞蹈等劇本,不難發現—個規律,即大多以大田圓結尾。而從內容上分析都貫穿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的思想,其中不時反映出仁愛互助的精神。實際上這是由於受了印度佛教,思想的影響。
所以在國內學術界也不乏有人認為印度戲劇、電影,音樂、舞蹈中的六團圓結局是佛教從修養上強調了現實生活中的宗教實踐,它不同於基督教僅勸導人們消極地等待死後靈魂升天的悲觀主義,而是注重精學勤修。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㈥ 印度文學方面,kaviprasiddhis是指什麼,求大神解
怎麼一堆答案都在亂答……
(您是那位提問Barahmasa的問主?)
回到正題,這個kaviprasiddhis不像Barahmasa,甚至沒有多少英語資料,個人也不懂印地語,所以對照著僅有的一點資料,和機翻的印地語總算找到了基本的定義:
首先從詞源上說,kaviprasiddhis(天城體कविप्रसिद्धि)來自kavi(कवि,「詩歌」)+prasiddhis(प्रसिद्धि,「名聲」、「成就」、「慣例」、「裝飾」,此處也許應該解作「慣例/裝飾」)
kaviprasiddhis類似是一類詩歌修辭手法的統稱,可以理解為「比喻」、「典故」、「誇張」等等,但是核心在於「這些比喻或典故被許多過往的詩人使用,雖然被認為是完全或部分不符合現實」,是一種【詩歌的現實】
kaviprasiddhis根據所描述事物所在的地方,分成「天上」、「冥界」、「地下」:
天上事物的kaviprasiddhis如:①將月亮的黑影處描述為鹿、兔子【自註:對比中國古代的「蟾宮」、「玉兔」等對月亮的別稱】;將雙子座或雙魚座描繪為愛神伽摩(印度神話中愛神伽摩掌管這兩個星座)旗幟的形狀
冥界事物的kaviprasiddhis如:將那伽(通常指眼鏡蛇)和普通的蛇混為一談;將達伊提耶(印度神話中專門破壞祭儀妖魔)、檀那婆(印度神話中一種巨大的妖魔)和阿修羅混為一談
地上事物的kaviprasiddhis,則又可分為四個大類:①源流、②物質、③動詞、④屬性;每個大類又可能分出三個小項:①事物在現實中不存在或不可能;②事物即使現實存在也不描述;③事物只能被描述出自某個特定地方,即使現實中在其他地方也能找到
這類太多就隨便舉幾個例子:月光可以被裝在盆里、邪惡的東西是黑色的、憤怒時身體會發紅……
㈦ 簡述印度上古文學的美學特徵
印度在古代自稱「贍部洲」或「婆羅多」,曾被譯為「身毒」、「天竺」等,到玄奘的時候定譯為「印度」。廣義的印度古代文化圈基本上覆蓋了整個南亞次大陸,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尼泊爾和孟加拉等國家。
印度文明是人類四大文明之一,它和中國文明是兩個四者中僅存的兩個活著的古老文明。印度文化被認為是「聲音中心主義」,它重聲音,輕書寫,重解脫,輕世間,重文學,輕歷史,其獨特深邃的思想在人類心靈的歷史上投下了久遠而普遍的影響。
現存已知最早的印度文明遺存是今天巴基斯坦境內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巴等城市遺址,時間在距今4,000年左右,被認為是和今天的達羅毗荼人有關的古老文明。但除了物質材料,印度河文明在現存的口傳或書寫資料里已經無明顯跡象可循。今天印度文學主線的源頭是吠陀(Veda)文學。它使用著一種叫做「吠陀語」的古老梵語,是後來古典梵語的源頭。在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之後,西方學者在對梵語的研究中重構出一個印歐語系的同時,也推測出一個約公元前2,000多年從興都庫什山脈、帕米爾高原入侵南亞次大陸的雅利安民族。
以吠陀為經典的雅利安人似乎和西遷伊朗高原的波斯人同源並有過敵對關系。吠陀語和古波斯聖典《阿維斯塔》(Avesta)的語言關系極其密切,且名字之間通過否定前綴「a」而具有相反對的含義。吠陀裡面的神(Sura)的敵人阿修羅(Asura)和《阿維斯塔》裡面的大神阿胡拉(Ahura)是同一個詞;吠陀里的神(Deva)在《阿維斯塔》裡面就是魔鬼(Daeva)。此外,也有一些語言學和神話學證據證明他們和公元前18世紀出現在小亞細亞的赫梯帝國關系密切。
吠陀文學是以四部吠陀本集(Vedasa/hitq)作為基本文本流傳下來的,大約完成於公元前1,500—1,000年前後。四吠陀主要是詩體,是口傳文學,它們被稱為真言(mantra),這個詞後來專指咒語。最古老的《梨俱吠陀》以頌歌為主,《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以祭祀禱詞為主,而《阿達婆吠陀》主要是巫術咒語詩。吠陀的聲音被當作永恆的神的語言,在印度婆羅門口中原封不動地傳承了幾千年,而被寫在紙上來研究,只是19世紀以來的事情了。四吠陀里涉及的地域畫出了雅利安人的擴張線路圖,最古的《梨俱吠陀》和稍晚的《娑摩吠陀》的僅僅涉及了阿富汗東部直到北印度旁遮普的所謂「七河」地區,且喜馬拉雅山的名字常被提到,《夜柔吠陀》則到達了恆河流域,而《阿達婆吠陀》則已經進入印度東部的孟加拉地區。
在四吠陀之後,產生了以闡釋吠陀為名的各種散文為主的著作:《梵書》、《森林書》和《奧義書》。它們用吠陀語發展來的古梵語寫成,叫做吠檀多(Vedqnta,意為「吠陀之尾」,「吠陀之後」),充滿了智性的光輝,是包括佛教思想在內的幾乎一切後世印度思想的源泉,其中《奧義書》尤為傑出。此外,還有用於解釋吠陀的六「吠陀支」,即禮儀、語音、語法、詞源、詩律和天文諸學。其中禮儀分成天啟、家庭、法等三經,稱為「劫波經」。它們都被視為吠陀文獻。
在大約與我國西周後期和春秋戰國時期相當,北印度以雅利安人為主的部落逐漸演變為國家,形成十六「大國」和許多小國,隨後,由於公元前3世紀亞歷山大希臘人入侵的刺激,興起於恆河中游的摩揭陀國逐漸統一北印度,最後出現了由印度人自己建立起的唯一的大帝國——孔雀王朝(公元前324—185年)。此間印度思想在奧義書的基礎上逐漸形成數論、瑜伽、正理、勝論、彌曼差、吠檀多等正統六派哲學,以及不承認吠陀神聖的「沙門思潮」,後者分成順世論、生活派(正命派,佛教稱之為邪命外道)、耆那教和影響廣被的佛教等分支,其中耆那教和佛教在後世的發展中形成它們獨特的文學體系。
佛教的產生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重大事件,而由於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公元前273—232年)對佛教的支持與大規模向境外派遣傳教師,使佛教廣泛傳播,成為國際信仰,而印度的文學則隨著佛教的流傳而潛移默化地滲入周邊各民族的文學里。
佛教經典在它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陀去世以後開始結集,耆那教的經典按照其自己的說法,大約也在同一時期或稍晚些時候開始匯編。這兩個宗教的典籍所用的語言分別是某種接近但不同於梵語的民間俗語,充滿了文學色彩。在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期出現了印度最早的書寫形式——阿育王的碑銘。大概在這前後,以一種叫做巴利語(Pqli)的北印度俗語為載體的早期佛教經典傳到了斯里蘭卡。
古代印度社會的基本框架—種姓制度也在這個時期得到強調和固化,這主要表現在法經、法論的產生上。法經產生於公元前六到三世紀,法論是對它的增訂和闡釋,最古老的法論是約公元前二世紀的《摩奴法論》(Manusm3ti),它主要談論人生四階段(梵志、居家、林棲和出家)的責任、統治者的職責、種姓的起源、民法和刑法、懲罰的方式等,其中心思想是種姓制度。種姓是印度文化標志之一,原文是Varza,意為顏色。《梨俱吠陀》里提到過「雅利安色」和「達娑色」。在《梨俱吠陀》里有一首被認為是後加進去的部分叫《原人頌》,說的是諸神以原始巨人補盧沙祭祀,「他的嘴變成婆羅門(Brqhmaza),雙臂變成羅闍尼耶(Rajanya即剎帝利K2atriya),變成吠舍(Vai2a),雙腳生出首陀羅(![dra]」。其中婆羅門是祭祀頌神以與神界交流的祭司;剎帝利是王侯和武士;吠舍是從事農牧業者和工商業者;首陀羅是農民、從事漁獵和剃頭、屠宰等各種「低賤」職業者,或者奴隸、僕役。《原人頌》被認為是《法經》、《法論》思想在吠陀編輯中的反映,是種姓制度的最早依據。
考底利耶(Kauwilya)約成書於公元前三世紀的《利論》(Artha1astra)是討論統治術的梵語散文體政治著作,它與三世紀筏蹉衍那(Vatsyayana)論述男女愛欲的《欲經》(kamas[tra)一起構成印度傳統人生四大事(法、欲、利、解脫)的世俗部分,在整個印度文學里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這是一個文學的大時代,兩部波瀾壯闊的梵語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出現在人類的視野中。其中《摩訶婆羅多》十萬頌,《羅摩衍那》二萬四千頌,翻譯成漢語每頌四行詩。其豐富性和深刻性遠非兩本小書就可囊括的荷馬史詩可以比擬。
這兩部大史詩是後世印度口傳文學的豐富源泉。它們的插話傳統開創了印度故事的「故事套故事」的經典模式。它們裡面的人物進入印度教那擁擠的萬神殿,直到今天依然矗立在印度城市鄉村的每一個角落,供那些來來往往的人們參拜,無數的節日都來自於這兩大史詩,無數的說書藝人操著各種印度現代語言在唱著這些古老的故事,塑造著印度人的價值、思維、夢想和行為,參與著每一個印度夢境的生成。現代印度之父聖雄甘地在被刺殺的時候,呼喚的正是作為神的羅摩的名字。而且,它們的故事經過長途旅行,被過濾、變形、改造,促成了無數東方文學的偉大作品的問世。《羅摩衍那》裡面的哈努曼形象和猴王孫悟空的形象之間的聯系是一目瞭然的。
大史詩使用一種比較通俗簡易的梵語,具有很強的俗語特點。不同於史詩梵語的印度雅語——古典梵語也在這個時期走向成熟。約西元前四世紀的波你尼(Pazini)的《八章書》(A2wqdhyqy]),又名《波你尼經》(Pazinisutra))總結了幾乎一切梵語語言現象,從語音、語法、詞法里發現並闡發了語言的形而上理性,編織出一張嚴密的聲音符號的網路,憑著對聲音所從來的器官和發生過程、聲音之間的聯合方式以及語言內在結構和理性的高度敏感,理清了人力難及的、類似於數學的說話或者心理之維,成為解釋人類語言空前絕後的巔峰之作。《波你尼經》事實上是印度與西方的文化交流折服和啟發現代西方智識的真正管鍵,它奪目的光輝照亮了比較語言學以及隨之而來的一切思想、文藝和相應的學科領域。
在雅利安文學蓬勃發展的時候,南方印度半島上的達羅毗荼人(Dravidian)在雅利安勢力鞭長莫及的地方發展了他們自己的語言文學。他們的語言屬於達羅毗荼語系,迥異於北方梵語系統所屬的印歐語系,主要有泰米爾語、卡那爾語、泰盧固語和馬拉雅拉姆語,其中泰米爾語傳統最悠久,它的文學的黎明是西元前五到二世紀的桑伽姆文學,是一種豐富優美的詩歌文學。桑伽姆之後,文學創作之光在印度半島上的達羅毗荼人中間黯然退隱,直到徹底印度教化之後虔信運動開始的十一二世紀才重新煥發出新的光彩。
總之,正是南亞次大陸上這豐富深沉的文學根系滋養了印度文明的大樹,使它和中國文明一樣,即使遭受無數滅頂之災,也不間斷地一直存活至今,並且以四散的光芒澤被了整個人類世界。
㈧ 印度文學的近代印度文學
(19世紀中葉~第一次世界大戰) 17世紀後,西方資本主義勢力大舉入侵,到19世紀中葉印度已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一批近代知識分子迅速成長,為民族意識的覺醒准備了條件,同時奠定了近代文學的社會基礎 。近代文學是用許多種地方語言寫成的,此外還有英語文學 。其中最重要的是東印度的孟加拉語、北印度的印地語和以德里、勒克瑙為中心的烏爾都語文學。
孟加拉是當時印度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先進地區,孟加拉語新文學最早反映民族主義思想意識,並推動整個印度新文學的前進。B.C.查特吉是孟加拉近代文學先驅之一。S.C.查特吉(1876~1938)是孟加拉文學史上很有影響的作家。R.泰戈爾是同時用孟加拉語和英語寫作的作家,他是印度近代文學最傑出的代表。印地語新文學的產生與民族解放運動的開展有著密切聯系 ,其啟蒙者和開創者是帕勒登杜 (1850~1885)。他在詩歌 、散文和戲劇領域都有傑出貢獻 ,6幕劇《印度慘狀》為其代表作,也是印地語文學中第一部愛國主義作品。烏爾都語新文學也很豐富,其中以迦利布的作品流傳最廣 ,還有傑出的詩人蘇比拉馬尼亞·巴拉蒂 (1882~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