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高種姓為什麼都白,印度明星阿米爾汗是什麼種姓
從阿米爾•汗的膚色可以判斷,他不是低種姓,汗是Khan,源於突厥語,是君主和領袖的意思,是穆斯林貴族。印度種姓制度形成之後,阿米爾汗的家族才進入印度,雖然阿米爾汗信奉伊斯蘭教而不是印度教,但是膚色白皙,身份地位高,掌握大量財富的阿米爾汗家族,如果按照種姓制度來分,就算不是最高的婆羅門,至少也是剎帝利。
印度高種姓皮膚白皙,而低種姓膚色黝黑,因為印度高低種姓是不同的種族,而且幾千年來不同種姓之間不通婚,所以至今印度人的膚色仍然各不相同。
3000多年前,地球經歷小冰期,全球氣溫下降,高緯度地區生活條件急劇下降,東歐平原的古印歐人不得不南下遷徙,其中的雅利安人翻越烏拉爾山,進入阿富汗高原,一支向西進入伊朗,另一支南下進入印度。
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征服當地原住民,為了鞏固地位,設計了種姓制度,種姓制度從上到下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雅利安人的上層占據前兩個等級,為了方便統治,原住民的貴族和領主也可以成為剎帝利,而平民只能是更底層的吠舍和首陀羅,而戰俘的後代則是四個等級之下的達利特,又稱賤民。
在一個村莊,四個種姓有自己的生活區域,不同的寺廟和水井,不同種姓之間幾乎互不通婚,如果是高種姓女子嫁給低種姓男子,會被家族「榮譽謀殺」,如果是低種姓女子嫁給高種姓男子,需要付出巨額嫁妝,但是種姓越低,通常也越貧窮,不可能支付巨額嫁妝。
雖然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已經3000多年,但是種姓制度的存在導致印度 社會 仍然是分隔的,不同的膚色也被保持下來。
印度種姓很好區分,膚色白皙,相貌接近歐洲人的是高種姓,而膚色黝黑的,甚至接近黑人的是印度原住民,是低種姓,歐美國家的白人進入印度,由於膚色的原因,會默認是高種姓。
阿米爾·汗的種姓是高種姓,叫做阿什拉夫。 這倒和膚色關系不大,看膚色劃分種姓的辦法只對印度教徒有效。但他是穆斯林,遵循的是印度穆斯林內部獨特的種姓劃分。
大約在3200年前,來自中亞皮膚白皙的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皮膚黝黑的原住民達羅毗荼人。為了更好的統治這片土地,雅利安人發明了種姓制度和印度教。
種姓制度規定不同種姓不能通婚。因為不能通婚,這就最大程度的保證了雅利安人血統的純粹性,所以高種姓膚色要比低種姓白不少。 後來印度的征服者先後有波斯人、突厥人、蒙古人,這些人種膚色也比較白,也屬於高種姓。
但在今天印度的南部地區,因為通婚和天氣的影響。這一區域的高種姓普遍膚色較黑與低種姓人群區別不大了。 看膚色判斷種姓有一定道理,但是並不絕對。 (這個辦法只對印度教徒有效)
我們所熟知的印度種姓劃分基本是印度教的那一套,從高到底把人分成: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達利特(賤民)五個種姓。 印度默認所有外國人屬於第二種姓剎帝利,屬於高種姓。
印度穆斯林的種姓劃分相比之下就要簡略很多。 他們把印度所有的穆斯林分為三個種姓:阿什拉夫、阿賈拉夫、阿賈爾。
阿什拉夫是高種姓,相當於印度教的剎帝利;阿賈拉夫則是低種姓,相當於印度教的吠舍;阿賈爾則相當於印度教所講的賤民。
但是我們不能這么一概而論,因為這畢竟只是穆斯林發明的,遠沒有印度教那麼誇張。 印度的穆斯林不同種姓之間是可以通婚與接觸的。
阿米爾·汗的家族本身是阿富汗普什圖人(又稱阿富汗人、帕坦人)中的貴族,家族中出過非常多的有名人物。
像印度第三任總統扎基爾·海珊與阿米爾·汗的爺爺就是親兄弟,爺爺的另一個親兄弟曾經是巴基斯坦的教育部長。
他名字里的汗,英文寫成Khan(可汗),這個姓在印度一般是蒙古人或者普什圖人用,在印度也只有穆斯林里的貴族有資格用這個姓。
印度另外幾個名字里帶汗的明星也是屬於穆斯林里的貴族 。在印度從事電影行業的大都是高種姓。因為高種姓可以演低種姓的角色,低種姓沒有資格演高種姓的角色。
在印度,成功的人絕大多數都是高種姓!
印度片偏南方和東面為低種姓族群,而西北靠近巴基斯坦多為高種性!現在隨著 社會 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開放,種姓制度在印度被淡化,但並沒有消失,這是印度的悲哀!!
阿米爾汗是穆斯林,不是印度教徒。不過阿米爾汗是穆斯林中的貴族,他們家以前有一塊領地。阿米爾汗在印度寫作「Khan」,「可汗」的音譯。
印度還有個高種姓?
印度高種性的人也不叫白,比低種性的人膚色淺一點而已。低種性的人天天干農活,太陽暴曬膚色自然深色,讓高種性的人也天天這么干他們也是一樣深色的!
洋人野蠻
⑵ 蒙古人在印度建立了莫卧兒帝國,為何如今在印度不見純正的蒙古人
中華大地,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國土上生活著56個民族,各民族和諧共處,這其中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和東三省的蒙古族,在中國 歷史 上占據著濃墨重彩的一筆。中國 歷史 上第一個非漢族大一統王朝,元帝國由蒙古人一手建立,此後的500餘年 歷史 中中原王朝與北方蒙古部落之間的 穩定 始終是明清兩朝的重心所在。
蒙古族人能歌善舞、善於騎射又熱情好客,在號稱同化能力極強的漢文化面前,仍舊保持著極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然而,在神奇的南亞次大陸上,蒙古人也曾經揮師南下,兵鋒深入印度境內,並且在印度建立起穩固的統治秩序,創造出印度 歷史 上極為輝煌燦爛的莫卧兒王朝。
可是,如今再看印度何處可見曾經蒙古族人的痕跡?或許唯有泰姬陵前的無聲嘆息和史書之中點滴記載了,想要在印度找到一個純正的蒙古族人難如登天,想要在印度看到富有特色的蒙古文化,幾乎不太可能,就好似曾經統治印度331年、由蒙古人建立的帝國未曾傳承下文化般?
在中國都不能完全同化的蒙古族,竟能夠在印度被同化,難道是因為印度文化比中華文明的同化能力更強?
想要弄明白上述問題,就要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正所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首先要弄明白的第一個問題是,蒙古人是如何進入印度的?
蒙古族起源於中國北方大草原,地處溫帶,印度身在南亞次大陸,地處熱帶和亞熱帶,兩者之間相隔萬里,有著巍峨的喜馬拉雅山脈作為阻擋,又是怎樣產生聯系?
蒙古一詞的文獻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蒙古族最初不過是草原上一個不起眼的小部落,逐水草而居,臣服於草原王者。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被推舉為蒙古大汗,號稱成吉思汗,蒙古帝國宣告成立。我在文章:海陸空各誕生一位世界霸主,下一位霸主會是誰,將在何領域獨霸? 就已經論述了蒙古帝國作為人類 歷史 上第一位陸上世界霸主對於人類文明的意義在於打通亞歐大陸之間的陸上聯系,其對於蒙古族來說,則是將自身民族的血脈足跡灑遍亞歐大陸各處,印度自也不例外。
公元1219年,蒙古帝國西征開始,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在中亞建立了察合台汗國,蒙古族人開始定居在中亞,並且入鄉隨俗中亞的蒙古人開始突厥化,使用突厥語言,皈依伊斯蘭教。
察合台汗國分裂後的公元1370年,西察合台蒙古貴族帖木兒建立起帖木兒帝國,1398年鞏固汗位的帖木兒,沿著 開伯爾山口蒙古大軍大舉 進攻印度 德里蘇丹國 首都 德里 ,洗劫印度北部後而回。 帖木兒帝國對於印度的進攻雖然沒有佔領印度,但是對於印度的富庶安逸的印象卻在蒙古族人的口耳相傳之中流傳下來。
128年之後的1526年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再次兵臨德里城下,這一次蒙古人沒有走,而是選擇留下,一個統治印度長達331年的莫卧兒王朝由此建立。
莫卧兒王朝的締造者巴布爾出生於1483年,出生地大約位於今天烏茲別克的費爾干納,巴布爾的母親是東察合台汗國大汗羽奴思的女兒,正統的成吉思汗後裔。1494年年僅11歲的巴布爾繼承王位,此時帖木兒帝國四分五裂,內部爭權奪利,一片混亂。1497年,年僅14歲的巴布爾短暫奪取帖木兒帝國的首都撒馬爾罕後。
1501年, 巴布爾被昔班尼擊敗,被迫南下,巴布爾先後佔領了今天阿富汗境內的喀布爾和坎大哈。可是面對昔班尼的窮追不舍,走投無路的巴布爾想起了血脈之中關於那片富庶安逸之地印度的傳說,於是巴布爾率領蒙古部落翻越興都庫什山脈,兵鋒直抵南亞次大陸。
1519年巴布爾佔領巴基斯坦,1526年兩次征伐後巴布爾佔領德里,突厥人建立長達320年的德里蘇丹國被滅。巴布爾自封為印度皇帝,他的帝國也被後人稱之為莫卧兒王朝。
莫卧兒在波斯語是蒙古的意思, 莫卧兒帝國,是印度 歷史 最後一個大帝國,從 1526年建立到1857年被英國人所滅,長達331年,在印度這片土地上留下了近3000萬蒙古族後裔,而作為蒙古族發源地的外蒙古不過300萬人口、中國境內的蒙古族也不過650萬人口 (註: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 。莫卧兒帝國對於印度來說意義重大,廣闊的疆域奠定了近現代印度國土的雛形,莫卧兒帝國時期的不少制度至今仍在印度發揮著重要作用。
蒙古人在印度統治的300餘年的 歷史 中,享受著南亞次大陸的安逸,也將自身民族徹底融入到印度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再也不見多少成吉思汗時代蒙古族的民族特色。
雖然蒙古人在印度建立了輝煌一時的莫卧爾帝國,並且留下了如今在印度近乎3000萬的蒙古族後裔,然而這些蒙古後裔早已沒有了純正的蒙古族特色,融入了當地,這與蒙古鐵騎在征服世界過程中執行的政策有著莫大的關系。
蒙古最初由各個游牧部落組成,沒有統一的思想文化體系,成吉思汗時代,蒙古族人口不過170萬,隨著蒙古帝國的征伐擴張,帝國疆域急劇增長,然而蒙古部落的人口增長卻難以跟上這種擴張速度,為了維持帝國的統治,蒙古人建立的各大汗國之間或是被動更多的是主動地選擇融入當地,最為典型的是蒙古在中西亞地區的突厥化,即使在蒙古帝國的發源地元朝其實也在努力的融入漢文化之中。這即是蒙古帝國維持統治的必需,也是因蒙古部落發展初期自身文化薄弱導致的必然選擇。
莫卧兒帝國以及其前身帖木兒帝國,帝國的建立者雖是蒙古人,卻都是突厥化的蒙古人。他們放棄了蒙古語,全面使用波斯語等語言,莫卧兒王朝蒙古貴族通用波斯語,並且皈依了伊斯蘭教,莫卧兒帝國的高層貴族也主要由蒙古人、突厥人和阿富汗人構成。
如果說 莫卧兒帝國的建立者巴布爾還殘留著一些明顯的蒙古人特徵,等到其繼任者胡馬雍開始,波斯人的血統逐漸占據上風,成為莫卧兒帝國皇室的主流,並且由於長期與波斯貴族通婚,這種趨勢愈演愈烈。
沙賈汗統治時期可以說是莫卧兒帝國最為興盛的時代,沙賈汗不斷向德干高原用兵,吞並了艾哈邁德納加爾,帝國的版圖擴大到科佛里河附近。巔峰時期的莫卧兒帝國,疆域從喀布爾到吉大港,從克什米爾到卡維里河,除半島極南端以外的整個次大陸都納入了莫卧兒帝國的版圖。
如今,距離蒙古人在印度建立的王朝,莫卧兒帝國滅亡不過164年, 從蒙古高原走出,一路跋山涉水進入中亞, 跨越興都庫什山脈,先是在中亞突厥化,又在印度波斯化,最終這些遠征而來的蒙古人已然完全融入到印度的各民族之中, 再也看不到蒙古人的影子。蒙古是莫卧兒王朝的名字,蒙古人在印度最終從一個民族成為一個符號和象徵,沉寂在 歷史 的長河之中,不復存在。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為什麼印度的蒙古人被同化了,而在中國的蒙古卻還能保持著蒙古族特色?難道是印度的文化同化能力更強?
其實這個問題,與其說是蒙古人被印度文化同化,不如說是蒙古人因為自身人口不佔優勢,為了維持統治,主動選擇融入中亞、印度,並且蒙古人進行的同化選擇更多也是伊斯蘭文化或者是突厥、波斯文化,與所謂的印度文化,其實關聯性並不高。
我們常常自豪於中華文化的同化能力,古往今來,多少民族、部落在中華大地上閃亮登場,最終都逃不過被同化的命運, 強大如匈奴、鮮卑、柔然、室韋、契丹、黨項、 沙陀等等民族如今安在?血脈早已融入到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之中,不分彼此。
那為什麼蒙古人在印度被同化,而在中國卻還保持著民族特色呢?
在古代世界,一個民族被同化總體來說,除了戰爭之外的和平手段無非兩種,一種是因為人口數量弱勢一方主動融入,通常手段有通婚或者自上而下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另外一種則是數量占據優勢一方強勢容納,比如漢唐時期中原王朝強盛時期,周邊多少部落紛紛歸化,轉為中央王朝治下的良民。
蒙古人在中亞首先數量上並不佔據優勢,在沙漠、山地居多的中亞和西亞地帶,蒙古人更是被切割成為一小塊,分散在各地,與此同時的是,蒙古人在中亞地區建立的汗國並不穩定,內部的權力爭奪異常激烈,戰爭時有爆發,為了壯大自身勢力,通婚聯姻成為最好的選擇,代代聯姻之下,本身在人口上處於弱勢的蒙古人在中亞、西亞乃至印度自然也就順理成章的被同化了。
反觀之,蒙古族在中國情況就大不一樣了。一方面蒙古大草原是蒙古族的發源地,這里聚集著大量的蒙古部落,另一方面成吉思汗的豐功偉績讓後續蒙古部落追崇,也就減少了對中原文化的嚮往之心,特別是土木堡之變的爆發,讓蒙古與中原王朝之間的實力達到平衡,中原文化的吸引力大大降低,這種同化速度自然大大減弱。
另外一點,蒙古人在中國的同化是文化上的同化,在中亞和西亞乃至印度的同化則屬於宗教上的同化。
宗教歷來具有排他性,蒙古人本身人口在中亞和西亞乃至印度便處於弱勢,若是不能夠在宗教上的支持,固然以蒙古人強悍的武力可以鎮壓住一切不服,然武力終究不是長治久安之道,進行宗教上的同化是唯一也是無奈的選擇。
與此相反的是,文化上的同化,特別是中華文化的同化,則更為開放和自由,不拘信仰、地域,不限人種、民族,凡是認同我中華文明者皆為中華之子民,若是不認同我中華文明者即使出身漢民族亦非我中華之子民。正如孔子所言: 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
中華文化的同化更為包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華文明在不斷的同化中汲取養分,化他為己,壯大自身,更加璀璨!這種同化是一種基於自身民族文化優秀而強大的無比自信!
曾經占據大半亞歐大陸的蒙古帝國早已灰飛煙滅,化作 歷史 長河之中的浪花,成吉思汗帶領自己的子孫後裔將蒙古族繁衍壯大,足跡遍布亞歐大陸諸多地方。可是而今,還能剩下幾處還保持著純正的蒙古民族特色?
武力得來的征服能保障一時的統治,卻無法帶來長久的安定,唯有文化才是一個民族繁衍生息不斷壯大發展的根源!
文明沒有高低上下之分,能夠傳承至今的文明都必然有著輝煌的過去,以及優秀之處。我們睜眼看世界,既要看到世界之大,也要看到自身之強,保持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昂首向前,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本文圖源網路,侵刪!
⑶ 印度的「莫卧兒帝國」是蒙古人建立的嗎
莫卧兒王朝,又名蒙兀兒王朝(1526年-1857年),是巴布爾建立的印度朝代。該帝國的官方語言是波斯語,但是統治者是有突厥血統的蒙古人,是帖木兒(Timur Lenk)的後裔,信奉伊斯蘭教。
⑷ 問:印度人種以哪個為主
印度在歷史上有<人種博物館>之稱
從身體外表特徵看,印度人膚色表現黝黑。從這一表象看,很多人認為印度人是黑種人。
然而劃分人種的外表特徵除膚色、頭發形狀、面部等特徵外,還有其他許多主要依據,如骨骼。
骨骼不同,人種不同。以頭顱骨為例,頭顱骨周邊近橢圓形的是白種人;頭顱骨周邊呈三角形的是黃種人;頭顱骨周邊近似方形的為黑種人。
而印度人的頭顱骨周邊近似橢圓形。從這一主要區分依據看,印度人膚色雖然表現黝黑,但不是黑種人,而是白種人。
其次,從印度人原居地看,印度人原是居住在黑海和裏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約在距今4000多年前遷往今日的印度半島。
印度半島大部分在北緯10°-30°之間,地處熱帶,熱帶強烈的太陽輻射,使今天的印度人皮膚變得黝黑。可見印度白種人的皮膚黝黑,是通過人類遷移後,在新的環境影響下表現出來的。
所以說今日印度人大部分是白種人,只有印度南部分布著少量黑種人。
可見,認識人種,既要看外表特徵,更要看內在特徵及原居地。不然我們將會簡單地從外表膚色說印度人是黑種人。[編輯本段]分類多數學者認為,印度有以下五類人種:
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亞人,達羅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種,印度的雅利安人,蒙古人種.
(一)尼格利陀人:
其基本特徵是身材矮小,皮膚為深褐色,頭發烏黑,鼻寬唇厚,肩窄腿短,胡須和體毛不多,臂長.據有關學者認為,這部分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今天的安達曼人,印度沿海地區的卡達爾人和巴拉因人等以及比哈爾邦山區的一些土著人均為他們的後代.
(二)原始澳大利亞人:
由於身體特徵和澳大利亞的土著人非常相似由此而得名.他們大都長頭型,身材矮小,頭發烏黑而捲曲,鼻寬唇厚,膚色為褐色,中印度大多數土著部落民屬於這類,南印度也有分布.比如比爾人,傑糾人,蒙達人,奧朗人,堆德人,孔德人等等.印度之外,斯里蘭卡的維達人為典型代表,所以又稱維達類型人.有學者認為,這種人早於達羅毗荼人,所以也稱他們為"前達羅毗荼人".
(三)達羅毗荼人:
又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種,這一種人從西班牙和摩洛哥到印度都有分布.據有關人類學家研究,它分幾支,早於雅利安人,從不同時期進入印度.這種人的特徵是:長臉型,中等身材,卷發呈淺褐色,唇薄,皮膚為淺褐色.操達羅毗荼系語言,使用象形文字,是這一種人創造了印度河流域文明.
(四)印度雅利安人:
他們原與歐洲的雅利安人屬同種,為與歐洲的雅利安人相區別,所以叫印度雅利安人.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一度趁世界人種移動的風潮,分東西兩個方向移動,一支由中亞進入歐洲,成為今天的歐洲人的祖先,另一支則由中亞向南,越過興都庫什和喀喇昆侖兩高原,居留在伊朗高原和印度,成了伊朗人和印度人的祖先.雅利安人開始占據印度西北部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一帶,後來,漸次向東發展,直至恆河上游地區.他們發現此處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因此遷入者日益增多,構成了印度的雅利安人種.雅利安人原為白人,其長相明顯具有歐洲人特徵:身材高大,長頭型,胡須多,鼻樑細高,頭額寬及皮膚白皙等.今天不少印度人屬於他們的後裔,或成為他們的混血種,血統較純正的人現在亦可見到,例如拉其普物夫,查特人等,主要分布在旁遮普和拉賈斯坦等地.也有人說,現在印度教中的僧侶可能是血統較純的雅利安人.印度古籍<吠陀>和<史詩>中都提到過一種信奉火神的雅利安人.
(五)蒙古人種:
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亞洲內陸相連,因地理和歷史上的種種原因,亞洲的蒙古人在不同時期,從北部和東北部進入南亞次大陸,蒙古人其膚色為黃色或褐色,臉扁平,突鄂骨,鼻小,唇厚,肩寬,胡須和體毛少.蒙古人分長頭型和寬頭型兩種.長頭型的分布在阿薩姆和邊疆地區的土著民中,寬頭型分布在傑德崗等地.
⑸ 阿米爾汗是個什麼姓氏
阿米爾·汗的種姓是高種姓,叫做阿什拉夫。這倒和膚色關系不大,看膚色劃分種姓的辦法只對印度教徒有效。但他是穆斯林,遵循的是印度穆斯林內部獨特的種姓劃分。
阿什拉夫是高種姓,相當於印度教的剎帝利;阿賈拉夫則是低種姓,相當於印度教的吠舍;阿賈爾則相當於印度教所講的賤民。
印度種姓劃分基本是印度教的那一套,從高到底把人分成: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達利特(賤民)五個種姓。印度默認所有外國人屬於第二種姓剎帝利,屬於高種姓。
印度穆斯林的種姓劃分相比之下就要簡略很多。他們把印度所有的穆斯林分為三個種姓:阿什拉夫、阿賈拉夫、阿賈爾。
阿米爾·汗的家族本身是阿富汗普什圖人(又稱阿富汗人、帕坦人)中的貴族,家族中出過非常多的有名人物。
像印度第三任總統扎基爾·海珊與阿米爾·汗的爺爺就是親兄弟,爺爺的另一個親兄弟曾經是巴基斯坦的教育部長。
他名字里的汗,英文寫成Khan(可汗),這個姓在印度一般是蒙古人或者普什圖人用,在印度也只有穆斯林里的貴族有資格用這個姓。
印度另外幾個名字里帶汗的明星也是屬於穆斯林里的貴族。在印度從事電影行業的大都是高種姓。因為高種姓可以演低種姓的角色,低種姓沒有資格演高種姓的角色。
⑹ 印度人是蒙古人的後代嗎兩者之間有沒有關系
印度人和蒙古人,這兩個概念在很多人看來應該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相互之間也沒有什麼太大的關系,但其實在印度人眼中,他們一直認為自己是蒙古人的後代,這兩個看起來八桿子打不到一起來的人群,為何會有這樣的淵源呢?究竟在歷史上,印度和蒙古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系,印度人難道真的就是蒙古人的後代嗎?這件事情究竟要追溯到什麼時期,當時又發生了怎樣的事情,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當今的印度在國際上算是一個大國,它不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和我們一樣擁有著龐大的人口,而且它在當下也是金磚國家的其中一位,世界上發展迅猛的國家更是有它的一份。
或許我說的這些就是你對印度最深刻的印象了,但你不知道的是,印度這個13億人口的國家裡,還有少許拿著印度國籍的印度人認為自己是蒙古人的後代。
這並不是印度人騰空而出的一個奇怪想法,有心的人從歷史資料里一查找就可以知道,印度這個國家早期曾被蒙古人佔領近300年的時光,所以當印度人號稱自己是蒙古人的後代時,並不是一個奇怪的言論。
我們都知道蒙古國的騎兵隊是天下第一,這讓他們在廣闊的陸地上作戰可謂是沒有對手。所以蒙古國早在成吉思汗統治的時候,就有攻列印度的計劃。
可惜的是成吉思汗的鐵騎隊沒有見過以大象作為坐騎的象兵,印度人所騎的大象可謂力大無窮,它們早被馴象人訓練到可供駕馭,使得許多大象都有了戰斗的能力,成為在戰場上印度騎兵的重磅武器。
同時印度的地勢也並不如他預料的那般平穩,充滿了各種錯綜復雜的河流讓蒙古的騎兵無法施展自己的本事。再加上進攻印度的時候是盛夏,蒙古將士們頂著高溫還沒開始戰斗便滿身都是汗,堅持不住的人都直接中暑昏迷了。
這讓成吉思汗率領的軍隊戰鬥力受到了嚴重打擊,直接導致成吉思汗的首次進攻印度以失敗告終。
那麼作為成吉思汗的後代,帖木兒和巴布爾都吸取祖宗的教訓,讓蒙古人民不僅逐漸適應了蒙古周邊的地形氣候;更是在時間的推移下讓蒙古的領地一點點地向印度地區延伸,並非成吉思汗那般直接攻打到印度的主要領地。
不同時期的帖木兒和巴布爾都曾帶兵進攻印度,也都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巴布爾回憶錄》的「1525年,巴布爾向南出發進攻印度的邊界,第二年成功占據了德里這個重要城市,印度的諸侯聯軍對巴布爾率領的軍隊毫無還手之力,不到一年的時間,巴布爾征服印度的絕大部分地區,莫卧兒帝國正式建立。」
從中可以看出,帖木兒只是享受作為勝者的愉悅感;而巴布爾則直接在印度建立了莫卧兒王朝,開始了印度被佔領331年的殖民時光。
畢竟是巴布爾成立的莫卧兒王朝,自然管理這個王朝的重要人物主要都是他率領過來的蒙古人民。那些曾經輔佐印度君王的臣子們,巴布爾並沒有將他們全部殺了以絕後患,而是讓部分不順從莫卧兒王朝的臣子流放去了國家的邊境做苦力活。
其餘表現出忠誠的臣子則在王朝中另外給他們安排些悠閑的崗位,讓他們安然度過自己的晚年生活。
既然朝堂都大換血,人民的生活更是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不論是執法的官兵還是從商的普通人,蒙古人開始逐漸的占據了主要的地位,熟悉的面孔被帶有大鬍子的蒙古人取代。這讓想繼續過日子的印度人不得不開始與蒙古人打交道。
印度剛剛被蒙古人佔領的時候,由於蒙古人長相粗獷又不修邊幅,與瘦弱的印度人一對比起來,顯得蒙古人看起來十分的兇狠。
在埃利奧特的《印度史》里,就有細致描寫蒙古人在當時印度人心裡的樣子——「那時候他們的臉龐有著火一般的顏色,他們幾乎都戴著自製的羊皮帽,摘下帽子的頭發是極短的。他們的眼睛很不大卻包含著凶光,似乎可以將銅器穿出一個孔來。」
由此可見,本身印度人就因為軍隊不夠強大導致國家被佔領而對蒙古人產生了恐懼的想法,害怕他們會利用勝者的優勢給印度人的人身安全帶來威脅;再加上身形的絕對壓制,使得印度人更加屈服於蒙古人立下的規則。
在蒙古人長達330年的殖民里,蒙古人民的豪邁與不拘小節的作風,讓蒙古人被越來越多的印度人開始接受。從排斥蒙古人的靠近到接受蒙古人與印度人聯姻,這個時間過渡的並不漫長。
蒙古男兒看慣了英姿颯爽的蒙古姑娘,漸漸的被溫柔體貼的印度女孩所吸引,雖然初到印度雙方的語言並不相同,但在長久的相處後也讓他們的言語和行為開始相通了。
在這種情況下,蒙古和印度的混血寶寶就誕生了。這些父母不是同一國籍的寶寶自出生就是在莫卧兒王朝里,他們就認為自己也屬於蒙古人民的後代。
而這樣的想法就不同於父母均為印度人民的寶寶。在這些小孩的成長歷程里,父母灌輸的都是印度是被佔領的觀念,他們告訴自己的孩子永遠是印度的子民,不能忘卻自己的國家。
但隨著被佔領的時間越來越長,混血的寶寶已經占據新生兒的絕大多數,堅守印度的信念早已開始動搖,取而代之的就是維護好莫卧兒王朝的理念。
這樣的觀念一直持續到1858年,「英國、荷蘭等殖民國家在印度互相爭奪殖民地,最終英國成為最後的贏家,直接讓莫卧兒的皇帝成失去實權。1858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稱號,成立英國所屬印度,莫卧兒王朝正式被推翻。」
從它回歸至今也不過是過了不到170年的時間,比起被佔領的330年來看,在當下印度的偏遠地區里,還是有一些當初莫卧兒王朝的子民存在,他們的孩子就會是蒙古人的後代。
根據史料記載,印度河流域文明是印度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文明,它曾經到達繁榮的頂峰,卻在公元前2000年時短時間衰退,最終完全消失在人類活動足跡里。
在古時候,由於印度地處各個國家的邊界,因此就有很多的國家對印度進行入侵的行為。這些行為也為印度帶來了新文化,新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相互斗爭、相互融合,使印度文化展現了多元性。
由此可見,印度在早期就是一個擅於接受外來文化入侵的國家。巴布爾在印度建立莫卧兒王朝的這段時間里,蒙古人的大量涌進為印度帶來了繁多草原文化。在本土人民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後,也就接受了蒙古人與他們不一樣的行事作風。
對於在蒙古人統治的那331年裡,絕大多數印度人學會了喀爾喀蒙古語,並且一直將說蒙語的習慣保留至今。這些會說蒙語的印度人就可以認為是蒙古人在殖民時留下的後代了。
我們可以知道,印度是一個充滿了豐富的宗教色彩的國家,人人都有宗教信仰,並且它所帶來的影響已經深入到人民生活的每一角落。可以這樣說,在印度這個國家裡宗教起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
「在公元8世紀的時候,商羯羅將佛教和耆那教的宗旨相互融合,將其發展並命名為印度教,據統計全印度有約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
那麼巴布爾在統治這樣一個視信仰為生命的國家時,他將蒙古人民所信仰的薩滿教進行大肆宣揚,同時他也並沒有禁止這個國家的人民繼續信仰印度教,而是以一種包容的心態去接受人與人之間的信仰不同。
印度國土面積不大但耕地面積充足,坐落在南亞大陸的它擁有溫暖濕潤的氣候,這給人民的耕作帶來了絕佳的先天優勢。巴布爾在統治時期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便鼓勵人們大興耕作由此帶動社會經濟。
在331年的和平社會環境下,經濟的繁榮直接讓各個地區的人口數量迅速膨脹。
同時,在蒙古人統治的331年時間里,蒙古人對印度的一些風俗習慣,比如:丈夫逝世了妻子要陪葬、允許兒童與成年人成婚等事件都保持禁止的態度;甚至他們還支持寡婦進行再婚,這使得部分印度人民更加認可蒙古人的統治手段。
結語
所以,在蒙古人對印度進行了長達331年的佔領時期,誕生了很多蒙印混血的孩子。再加上蒙古人不僅僅對本土的居民保持一種文化認同和宗教寬容的態度,而且提高了當時社會的經濟發展,這些行為和結果就讓一些印度人一直到現在都認可自己是蒙古人後代的身份。
由此可見,要讓一個國家的人民認可自己的身份,一要能讓他們產生一種歸屬感,二要能讓他們處在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社會里。就拿印度來說,那些自稱自己是蒙古後代的印度人,也是經過了長時間的沉澱和認同的。
⑺ 統治過印度的蒙古人的後裔在印度種姓高不高
當然高啦,而且是最高的存在!因為蒙古族在印度建立的莫卧爾王朝,是歷史上統治印度最長的朝代。至於那些說蒼白皮膚最高的,肯定都是歐美那些龜佬國家的水軍了。他們 肯定會無所不用其極的貶低我們東方勢力!白辣雞、黑辣雞都是垃圾啊!只有我們中華兒女才是真正的高貴!注意,蒙古族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多看看歷史,事實也是同一起源!
不過那些挑撥離間,妄圖分裂我們中華民族的敵對勢力,肯定會編造歷史,造謠惑眾的!歐美勢力極度恐懼我中華復興,縱觀古今我東方數次遠征西方。不但給他們帶去了先進的科學技術,還有優秀的父系基因。他們根本沒有記載歷史的機構和史官,也沒有一本正式的歷史書。所謂輝煌歷史,無不都是近代的粉飾之辭。然而,他們還在竭力的抹黑、詆毀我們中華的輝煌歷史。
晚清打了個盹兒,讓他們得瑟一下。如今幾十年,就讓我中華追了上來。一場新冠病毒,才世界看清楚誰才是世界真正的王者!一家華為,就讓歐美整個西方世界,膽寒顫抖。正面玩不過我們,就用各種卑鄙下作的手段。居然齷齪到,把我們的華為公主綁架了。這些鬼佬,原本就是小偷、強盜、竊賊的後代。還滿嘴仁義道德,整天吹噓什麼公平自由善良博愛呢……
⑻ 印度有哪些民族
印度主要民族: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盧固族、泰米爾族、馬拉地族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
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葯出口國,僑匯世界第一。印度是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8)印度的蒙古人叫什麼擴展閱讀;
印度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後創造了印度河文明。約在公元前14世紀,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並征服了當地土著。約公元前1000年,開始形成以人種和社會分工不同為基礎的種姓制度。
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開始統一印度次大陸,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自11世紀起,來自西北方向的穆斯林民族不斷入侵並長期統治印度。
1526年建立莫卧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開始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佔領。
1857年爆發反英大起義,次年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1947年6月,英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⑼ 印度有多少個民族
1、印度人口13.24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全國共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30%,其餘分別為:泰盧固族8.6%,孟加拉族7.7%,馬拉地族7.6%,泰米爾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納達族佔3.9%,馬拉雅拉姆族3.9%,奧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
2、印度的種族主要分為五個類型,以進入印度的時間先後排序,分別為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亞人(即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蒙古利亞人(即黃種人,亦稱亞美人種)、達羅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其中達羅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構成了現今印度人口的絕大部分,一般意義上的印度人通常是特指他們。
3、尼格利陀人:尼格利陀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也是目前印度人口最稀少的種族。他們屬於尼羅格人種尼格利陀類型,最初來自非洲。這一人種的特徵是:膚色暗黑,頭發纖細捲曲,身材矮小,鼻子扁平,嘴唇寬厚。
4、原始澳大利亞人:在尼格利陀人之後,原始澳大利亞人大規模遷入印度。他們亦被稱為前達羅毗荼人,屬於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原始澳大利亞人一般為中等身材,頭發捲曲或呈波浪形,膚色深棕至黑色,鼻子較寬,嘴唇較厚。現今居住在印度西部、中部和東部廣闊地帶的蒙達人、高爾人、桑塔爾人和比爾人普遍被認為就是原始澳大利亞人的後裔。
5、蒙古利亞人:以蒙古利亞人為主體的亞洲大陸先民移居印度,形成了外來種族遷入印度的第三波。印度的蒙古利亞人可以分為兩個主要族群,蒙古人和與藏族關系密切的漢藏語系民族。蒙古人的後裔為莫卧兒人,他們已經基本上融入在印度主體民族之中,由於混血的緣故,蒙古人的體貌特徵已經不明顯。包括查克馬人和雷布查人在內的漢藏語系民族則帶有明顯的黃種人特徵。他們膚色淺黃,臉龐扁平,眼睛細小,胡須和體毛稀少。
6、印度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最初是居住在俄羅斯南部與南烏克蘭草原地區的一支古民族,約在公元前1500年前後穿越西北部的山口來到印度。他們身材高大,頭型窄長,眼眶深陷,鼻樑高而窄,毛發濃密。
7、達羅毗荼人是指南亞使用達羅毗荼語系諸語言各民族的統稱,又稱德拉維達人。達羅毗荼人主要分布在印度。特徵是長臉型,中等身材,卷發呈黑色,唇薄,皮膚為淺褐色。操達羅毗荼系語言,使用南印度系的字母文字。
⑽ 印度歷史上最輝煌的帝國竟是蒙古人建立的
聞名世界的的印度泰姬陵,堪稱人類史上最經典的偉大古跡之一,被譽為「完美建築」。雖然泰姬陵是印度的傑作,但創造這一傑作的印度莫卧兒帝國,對土生土長的印度人來講,卻是外來的侵略者。
因為莫卧兒帝國的開創者和統治者都是蒙古人。
莫卧兒帝國,是繼孔雀帝國(約前324—約前188年)和笈多帝國(320—540年)之後,印度史上又一個超級輝煌的時代。它誕生於1526年,當時咱們中國是明朝嘉靖年間。
「莫卧兒」,就是波斯語「蒙古」。莫卧兒帝國的建立者叫巴布林(1483—1530年),這位老兄是突厥化的蒙古人,他名字的意思是「老虎」。
巴布林的先祖是就是那位號稱「成吉思汗第二」的突厥化蒙古人——帖木兒(1336—1405年),他雖有殘疾,被人稱為「跛子帖木兒」,但野心巨大,整日期望「山寨」成成吉思汗——夢想征服世界!他兇狠殘忍,又極具軍事才華,在波斯、俄羅斯、伊拉克、敘利亞、印度等地,屢戰屢勝,締造了威震一時的「帖木兒帝國」,他甚至還痴心妄想打算征服明朝,但在准備出征時突然病死了。
巴布林非常崇拜自個的這位老祖宗,導致他自幼也是野心勃勃。他11歲時繼承父親的王位,成為中亞的一個小王公。當時他的境況非常糟糕。烏茲別克人佔領了原來帖木兒帝國的領地,巴布林被一腳踢開,四處流浪,受盡挫折。直到1504年,他經過艱苦奮斗,終於占據了阿富汗的喀布林,這才算有了自個的窩。
面對強悍的烏茲別克人,巴布林自知難敵,便轉而向南發展。1506年,他出征印度,在帕尼帕特戰役中打敗了德里蘇丹(當時印度北部的 *** 教國家的國王),佔領德里,從此開始了莫卧兒帝國在印度的統治。
莫卧兒帝國的全盛時期,是阿克巴大帝(1542—1605年)締造的。阿克巴是巴布林的孫子,莫卧兒帝國的第三代君主。他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帝王,他即位時,帝國剛遭遇危機(險些被阿富汗人滅掉)不久,勵精圖治的他建立了強大的騎兵,平定了各地反叛,四處征戰兼並,使疆域一再擴大。對內他進行行政和稅收改革,對臣服的印度教王公採取寬容政策,取消壓迫他們的賦稅,並迎娶印度教公主。
為調和 *** 教和印度教的矛盾,阿克巴還創立了一種名叫「神聖宗教」的新宗教。同時,他大力發展文化,招攬一大幫文學家和藝術家來到他的宮廷。所以有人說,阿克巴大帝才是莫卧兒帝國真正的建立者。
從阿克巴開始,莫卧兒帝國建立了一套強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文化上相容幷蓄,因為莫卧兒人受波斯影響非常大,所以他們的文化既有波斯風情,也有印度特徵,他們成就最大的就是繪畫和建築,那真是美輪美奐。
轉眼到了18世紀,和歷史上非常多大帝國一樣,莫卧兒帝國也是盛極而衰,它連續遭到波斯和阿富汗的入侵,內有馬拉塔人、錫克教徒起義,各地總督乘機獨霸一方,西方的英、法殖民者也開始進行殖民征服。整個帝國四分五裂,名存實亡。19世紀後,莫卧兒帝國的皇帝成了英國殖民者的傀儡。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後,吸食鴉片上癮的末代的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被英國殖民者廢除。第二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女皇」,莫卧兒帝國徹底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