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和哪個國家接壤
與孟加拉國、緬甸、中國、不丹、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等國家接壤。
2. 印度與阿富汗關系
印度是一個國家,阿富汗也是一個國家,兩個地方只是國與國的關系。
3. 阿富汗是如何入侵印度的
1747年,阿富汗的艾哈墨德·沙赫當選為王。他從1748年開始向印度進軍。
被各種矛盾弄得四分五裂的莫卧兒帝國,得不到屬國的援助,無力抵抗入侵者。1748年,艾哈默德·沙赫侵入旁遮普。1749年,他第2次入侵旁遮普,獲得了大量戰利品之後撤回。1751~1752年,艾哈默德·沙赫第3次侵入旁遮普,印度軍戰敗,莫卧兒皇帝把旁遮普和木爾坦割讓給阿富汗勝利者。1756~1757年,艾哈默德·沙赫第4次入侵,佔領了拉合爾。至此他的目標就是德里,而該城竟毫無防禦,甚至連一次小接觸都沒有就被佔領。莫卧兒皇帝阿拉姆吉爾二世被廢黜,阿富汗人到處殺戮和搶劫。
1757年夏,艾哈默德·沙赫帶著價值1.2億盧比的戰利品返回阿富汗,留下他的兒子帖木兒「米爾帕」統治他在印度河以東的領地。
是時,印度南方的馬拉塔人興起,1758年,馬拉塔人佔領了德里,並出現在印度河東地方,把帖木兒「米爾帕」趕過印度河,並將拉合爾佔領。艾哈默德·沙赫不甘心失敗,1759年8月,又率兵4萬越過印度河,重新佔領了拉合爾。1760年1月,艾哈默德·沙赫擊潰了北印度各個馬拉塔人酋長的軍隊,再度佔領了莫卧兒帝國的首都德里。1761年1月14日,在帕尼帕特附近,阿富汗軍隊同馬拉塔軍隊進行一次決戰,結果是馬拉塔人大敗,全軍覆沒。
但是,艾哈默德·沙赫也無力保持自己在印度的整個佔領區,不得不撤回本國。他在德里盡可能榨取更多的金錢,在離開德里之前,扶植自己的傀儡——已故的阿拉姆吉爾二世之子沙阿拉姆為莫卧兒皇帝。
1765年,錫克教徒佔領了旁遮普全境,把最後一批阿富汗駐軍完全趕走。馬拉塔人軍事實力的損失,方便了英國人對印度的征服。
4. 印度和阿富汗接壤嗎
印度和阿富汗不接壤。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GJ。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GJ。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印度氣候分為雨季(6~10月)與旱季(3~5月)以及涼季(11~次年2月),冬天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較無寒流或冷高壓南下影響印度。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簡稱阿富汗,是位於亞洲中西部的西亞高原內陸國,北鄰土庫曼、烏茲別克、塔吉克,西接伊朗,南和東連巴基斯坦,東北與中國接壤。阿富汗面積64.75萬平方千米,氣候以大陸性氣候為主,秋季多阿富汗風,東北部是高原山地氣候區。
5. 印度和阿富汗接壤嗎
印度和阿富汗不接壤。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相鄰,和中國也有接觸,印度和阿富汗之間隔著巴基斯坦。
印度西北部與巴基斯坦接壤,北部與中國,不丹和尼泊爾接壤,東部與緬甸接壤,印度西孟加拉邦的東部是孟加拉國。印度南部是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等島國。
阿富汗北部與土庫曼、烏茲別克和塔吉克接壤;東北部與中國接壤;東南部與巴基斯坦相鄰;西部與伊朗接壤。
6. 印度和伊朗接壤嗎
兩國並不接壤,中間隔著巴基斯坦,距離上相隔約700公里,伊朗在中亞,印度在南亞,兩國沒有邊境線。
7. 印度和土耳其接壤嗎
不接壤。印度和土耳其是不接壤的,兩個國家都想差甚遠,根本沒有什麼地方是接壤在一起的,都隔著其他國家的,所以印度和土耳其是不接壤的。
8. 阿富汗與印度的歷史關系
阿富汗的歷史可上溯到古波斯帝國,公元前6世紀居魯士大帝遠征時並入波斯。亞歷山大遠征後又並入其帝國。亞歷山大死後帝國三分,阿富汗地區又轉屬於東部的塞琉古王國。約前250年,位於阿母河與興都庫什山間(包括阿富汗北部)的巴克特里亞總督狄奧多德據地脫離塞琉古而獨立,建立了希臘化的巴克特里亞王國(中國史籍稱大夏、吐火羅等),前二世紀上半葉最強盛,曾擴地至印度河,後因內亂轉衰。
前二世紀上半葉,原駐於河西走廊的大月氏被匈奴所敗,遂西遷至阿母河領域,約前140-130年左右征服大夏,將希臘王朝逐向南方。東漢時大月氏分休密、雙靡、貴霜、都密、肸頓五部。一世紀時,貴霜統一諸部,擴張為強大的貴霜王國,其盛是西起鹹海、東至蔥嶺,橫跨中亞和印度半島西北部,倡大乘佛教。三世紀後漸衰,分裂為若干小國。五世紀上半葉被從北方襲來的懨噠所滅。
懨噠系游牧民族,原居於金山(阿爾泰山),臣屬於柔然,羅馬人稱之為「白匈奴」。五世紀初西遷,以後相繼征服伊犁河域、河中地區、吐火羅、印度西北部,還擊敗了薩珊波斯,殺其王,成為一令人生畏的強國,其統治中心就在今阿富汗境內,信奉襖教。567年左右,薩珊波斯與西突厥聯合擊滅懨噠,以阿母河為界瓜分其領土。吐火羅被劃歸屬波斯,但不久(約568年)又被西突厥奪取。
627年,西突厥統葉護可汗派其長子在吐火羅建立了突厥人的王朝。唐軍滅西突厥後,吐火羅的突厥王朝向唐稱臣,唐置月氏都督府於此。另在今阿富汗境內及其附近還有若干臣屬於吐火羅的小國:護密、護時犍(唐置沙州都督府)、罽賓(修鮮州都督府)、帆延(烏鳳都督府)、訶達羅支(條支都督府)、骨咄(高附都督府)。另外,唐還於662-674年間封流亡來唐的波斯末王之子卑路斯為波斯王,置波斯都督府於波斯東部與阿富汗境內。八世紀初,阿拉伯人的勢力進入,控制了吐火羅。自751年怛羅斯之戰後,蔥嶺以西之西域諸國盡皆歸於阿拉伯人,此後中亞地區逐漸伊斯蘭化,直至今日。
821年,阿拉伯阿拔斯朝(黑衣大食)呼羅珊總督塔希爾建立了塔希爾王朝,領有中亞、河中、阿富汗地區,名義上承認哈里發主權,但形如獨立。867年錫斯坦省軍隊統帥亞庫布(綽號薩法爾)起兵建立薩法爾王朝,873年滅塔希爾王朝,領有伊朗大部、河中、阿富汗、印度西部,中心在呼羅珊,曾一度遠征巴格達。不久,河中地區又興起了地方將領建立的薩曼王朝,900年滅薩法爾王朝。962年,呼羅珊總督阿爾普特勤又據伽色尼城獨立,稱雄一方,建立伽色尼王朝,佔領阿富汗,十世紀末滅薩曼王朝,相繼得到中亞與伊朗各一部分、印度河領域北部,十一世紀受到塞爾柱突厥人打擊而衰落,失去伊朗、中亞領地。十二世紀中葉,赫拉特與伽色尼之間的廓爾山區興起了廓爾王朝,很快就據有阿富汗全境,後又滅伽色尼王朝,占伊朗、印度各一部,1215年左右廓爾王朝被興起於河中的花剌子模蘇丹國所滅。
1220年花剌子模被蒙古滅亡,以後阿富汗相繼為蒙古汗國、伊兒汗國以及附屬於蒙古人的一些小政權統治,帖木爾興起後又歸其統治。帖木爾死後阿富汗又成為帖木爾後裔與中亞的土庫曼黑羊王朝等國爭奪的戰場,十六世紀後又轉入波斯手中。
1747年,阿富汗阿布達里酋長艾哈邁德乘波斯衰落之際獨立,建立了阿富汗王國,使得統一的阿富汗國家正式形成。歷經阿布達里德王朝(1747-1826)、巴拉克宰(1826-1973)兩個王朝。其間分別於1839-1842、1879-1880、1919年三次擊敗英國的入侵。
9. 印巴沖突發生一周,美國和聯合國為啥都不介入
作為美國而言,無利不起早。只有對美國有利的事情,美國才會去做;對美國沒有利益或者利益很小的事情,美國不會去做。
對於印巴沖突,美國雖然希望巴基斯坦幫助解決阿富汗問題,但巴基斯坦確實能力有限,幫不上美國什麼大忙,所以,在巴基斯坦與印度發生沖突時,美國也不會幫巴基斯坦什麼忙。印度作為一個地區大國,甚至還是世界大國夢,美國從印度得到的東西肯定比巴基斯坦多,如果美國幫助印度,那是助紂為虐、為虎作倀,美國暫時從印度得不到任何利益,當然也不想幫印度。
因為印巴問題無法徹底解決,國際社會包括聯合國也認為,維持現狀是最好的選擇。其實,印度和巴基斯坦都不希望爆發大規模戰爭,戰爭對誰都沒有好處,印度要實現大國夢,也必須有良好的國內環境、周邊環境和國際環境;巴基斯坦很多方面不是印度的對手,當然不希望發生大規模戰爭。
10. 哪條神秘通道處於中國和阿富汗之間,為什麼會獲得關注
中國和阿富汗之間,有一條狹窄的通道,叫做「瓦罕走廊」。這條走道在古代曾發揮重要的作用,今天依然有人惦記,想借去用。那麼,這條神秘的通道是怎樣的呢?
(俄英談判,圖取其意)
這年的3月11日,俄英兩國在沒有通知中國和阿富汗的情況下,私自簽訂了《關於帕米爾地區勢力范圍的協議》,單方面劃定了兩國在帕米爾的勢力分界線。將本來屬於清朝的興都庫什山北麓與帕米爾南緣之間的狹長地帶,設置為兩國間的「緩沖地帶」,就形成了今天的瓦罕走廊。
此時的清朝已經窮途末路,剛剛在甲午戰爭中慘敗,被迫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根本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和俄英斡旋,只好不痛不癢地發出了幾聲抗議,做做姿態。
現在,瓦罕走廊雖然早已失去了往日商賈駝隊不斷、僧侶朝拜接踵的熱鬧場景,但它的戰略價值卻是十分重要的。對於防止宗教極端勢力的滲透,實現戰略物資的快速投放等,依然可以發揮其重要的通道作用。
正因為如此,所以這條通道近年來變得很熱,甚至有西方國家想借去,建立他們的軍事基地。我們只能說,這些人實在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