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愛德華八世的人物生平
愛德華八世愛德華以威爾士親王的身份,於加拿大安大略渥太華,1919年 英國國王(更多...)在位1936年1月20日 – 1936年12月11日(1936年12月12日於愛爾蘭自由邦)加冕未加冕前任喬治五世繼任喬治六世出生1894年6月23日英國薩里郡里奇蒙白屋過世1972年5月28日(77歲)法國巴黎安葬1972年6月5日伯克郡弗羅格莫爾配偶華里絲·華菲德全名
愛德華·阿爾伯特·克里斯蒂安·喬治·安德魯·帕特里克·大衛 家族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溫莎王朝皇家頌歌天佑國王受洗1894年7月16日薩里郡里奇蒙白屋父親喬治五世母親瑪麗皇後宗教英國國教會簽章愛德華八世愛德華八世的全稱愛德華·阿爾伯特·克里斯蒂安·喬治·安德魯·博德·大衛(Edward AlbertChristian George Andrew Patrick David)包括了祖父愛德華七世、外祖父(丹麥國王)、父親的名字以及英格蘭(聖喬治)、蘇格蘭(聖安德魯)、愛爾蘭(聖博德)、威爾士(聖戴維)的守護聖者的名字。
繼位前,他是羅撒西公爵、康沃爾公爵及威爾士親王殿下。
在位時,他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國王、英屬海外各自治領的國王和印度皇帝。
退位後他得到溫莎公爵的名銜。 1910年5月6日其父繼位,他自動成為康沃爾公爵、羅撒西公爵、卡利克伯爵、仁弗魯男爵、蘇格蘭外島勛爵和蘇格蘭大管家。1910年6月2日他又被封為威爾士親王和切斯特伯爵。在威爾士政治家戴維·萊特·喬治的主張下,1911年受封儀式在迦納封堡正式舉行。那是中世紀以來首次真正在威爾士舉行的有關的名銜受封儀式。
他年方 14 歲時,在達特茅斯皇家海軍學院就讀——此校相當於英國的海軍軍官學校。一天,有個軍官撞見小親王在哭泣,便問發生什麼事,小親王原不肯透露原因,後來才道出事實:學校里的學生常常踢他。這位軍官便去調查真相,想知道為什麼單單只有小親王受到這種粗魯的待遇。經過很久的盤問,學生們才勉為其難地承認——等畢業後進皇家海軍,可以很得意地向別人誇耀:他們踢過國王。
愛德華八世(右二)和弟弟--後來的喬治六世(右三)
⑵ 吳溫莎的資料
不知道你要的是溫莎公爵的資料還是溫莎王朝的資料,所以都找了一點。
溫莎公爵(Duke of Windsor)即英國的愛德華八世(Edward VIII),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國王、英屬海外各自治領地國王和印度皇帝。
從1936年1月20日至1936年12月11日共執政325天,愛德華八世是溫莎王朝的第二位國王,是英王喬治五世(George V)和瑪麗王後(Queen Mary)的長子,全名為愛德華·艾伯特·克里斯蒂安·喬治·安德魯·帕特里克·大衛(Edward Albert Christian George Patrick David),按照慣例英國王子沒有姓,曾擁有的頭銜按順序為約克王子愛德華(Prince Edward of York),康沃爾約克王子愛德華(Prince Edward of Cornwall and York),康沃爾落德賽公爵(Duke of Cornwall and Rothesay),和威爾士王子(Prince of Wales)。
愛德華在繼位前曾代替父親出巡海外領地,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服役於擲彈兵團,雖然並無上前線。作為王子的他深受國民歡迎,曾有一連串的情婦皆為年長的已婚女子。
繼位短短幾個月,愛德華八世因執意要娶辛普森夫人遭到英國政府,英國國教,及海外領地政府的強烈反對,而導致憲政危機。如果他不顧政府與人民的意願選擇辛普森夫人為王後,首相就會帶領政府集體辭職,這樣愛德華便會違反君主立憲政府的最基本憲法原則。於是愛德華選擇退位,成為英國及英聯邦歷史上在位最短的君王。
他弟弟約克公爵艾伯特王子繼位,稱喬治六世,賜予愛德華「溫莎公爵殿下」的稱號,又賜予辛普森「溫莎夫人」的稱號。
退位之後,1937年溫莎公爵游歷了納粹德國。二戰期間因被指控同情納粹而被派到巴哈馬當總督。二戰之後,溫莎公爵退休度過餘生。
溫莎王朝(The House of Windsor),自1917年統治英國和其海外領地的家族,其前身為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而其家族實際姓氏為韋廷(Wettin)。
王朝背景
溫莎王朝的父系祖先為韋廷家族,後來其中一個分支被分封到薩克森—科堡-哥達公國(即今日德國的圖林根州),該分支便自此以國為王朝名,但保留韋廷作為私人姓氏。
該分支的數位王子通過婚姻或獲選多國國王,如葡萄牙、比利時和保加利亞國王等。1840年2月10日,英女王維多利亞和她的表弟薩克森-科堡-哥達公國的親王阿爾伯特結婚,薩克森—科堡-哥達這個德國姓氏就此帶入英國王室。
1901年1月22日,維多利亞女王駕崩,其長子繼位為愛德華七世,愛德華成為第一位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的君主。
王朝之始───改朝換姓
1914年8月4日,英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德國作戰。由於經歷多年復雜的聯姻,此時歐洲各國的君主,多是表兄弟的關系。但英國王室帶有德國姓氏,令英國人覺得不順。為安撫民心,當時在位的英王喬治五世,在1917年7月17日頒布一道樞密院御令,宣布改將英國王室名和王室父系子裔私人姓氏,改為溫莎。溫莎一名來自溫莎堡,是英國最古老的王宮之一,據聞由英王征服者威廉一世選址奠基的。
重要事件
溫莎王朝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兩次皆成功令英國成為戰勝國。而另一方面,英殖民帝國在二戰後迅速瓦解,殖民地陸續宣布獨立,令英國在世界的影響力大不如前,陸續失去愛爾蘭國王和印度皇帝等稱號。但通過各種妥協方式,令英國在前殖民地區的影響力依然舉足輕重。這些妥協包括成立英聯邦,和允許一些國家獨立自主,但仍奉英王為國家元首。直至今天,仍有15個國家奉英王為國家元首,其中包括在全球擁有舉足輕重地位的西方大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令英王至今依然為名義上統治最大面積領土的君主。
⑶ 愛德華八世是誰
愛德華八世(Edward VIII,1894年6月23日-1972年5月28日),英國國王,全名愛德華·阿爾伯特·克里斯蒂安·喬治·安德魯·派屈克·大衛(Edward Albert Christian George Andrew Patrick David),即後來的溫莎公爵,自1936年1月20日其父喬治五世駕崩到1936年12月11日退位,為英國和英聯邦各自治領國王,印度皇帝,共執政325天。溫莎王朝的第二位國王。
⑷ 什麼是印度皇帝(英國那個)
莫卧兒皇帝被英國東印度公司廢黜的同一年(1858年),東印度公司的行政權力被解除,英屬印度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後來,印度皇帝稱號被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亞歷山德麗娜·維多利亞奪取,時值大英帝國極盛時期。1877年,維多利亞女王被冠以印度女皇(英語:Empress of India)的頭銜,而這一年是大英帝國正式將印度次大陸並入版圖並成為印度各土邦的宗主國的第19年。當時的英屬印度包括如今的印度(包括葡萄牙殖民地果阿、錫金國、法國殖民地本地治里)、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緬甸(1937年脫離英屬印度,成為英國直轄殖民地)。印度皇冠 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通常被認為是這次「王冠變皇冠」的始作俑者,因為就在不久以前(1871年),維多利亞女王的女兒維多利亞長公主的丈夫、德意志帝國唯一的皇子,也是普魯士王國唯一的王子弗里德里希(即後來的弗里德里希三世)被他的父親、德意志帝國皇帝兼普魯士王國國王威廉一世立為德國皇儲兼普魯士王儲。一旦威廉一世駕崩,弗里德里希將成為德國皇帝兼普魯士國王,而維多利亞長公主也將成為德國皇後兼普魯士王後。迪斯雷利認為,雖然英國的國力大過德國,但德國是帝國,英國卻只是王國。如果維多利亞長公主成為德國皇後,那身為母親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還要在其之下,這樣不合理。所以他希望維多利亞女王成為女皇,這樣才能在禮儀上不被視為在德國之下,況且英國在事實上已經是帝國(大英帝國),而且還是高於其他所有帝國的日不落帝國,只是缺了名義上的確認。維多利亞女王便順水推舟,接受了這一稱號,她也是英國和印度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之前和之後都只有男性皇帝。維多利亞女皇死後,其子愛德華七世繼位,他的稱號變為印度皇帝(英語:Emperor of India),繼位的喬治五世、愛德華八世和喬治六世都繼續保持這一稱號。這一稱號一直保持到1947年8月14日/8月15日的午夜。此後,印度和巴基斯坦自英國獨立。但是,喬治六世並沒有立即正式放棄「印度皇帝」的稱號,直至1948年6月22日,他才正式放棄該稱號。當英王為了印度事務而簽名時,他們會在自己的名字後面簽上大寫字母組合R I(拉丁文Rex Imperator或Regina Imperatrix的縮寫,意為國王—皇帝或女王—女皇)或Ind. Imp.(拉丁文Indiae Imperator或Indiae Imperatrix的縮寫,意即印度皇帝或印度女皇),這種寫法也被用在很多英國的硬幣上,比如1948年喬治六世發行的硬幣。愛德華八世的簽名
大寫字母「R」和「I」分別代表拉丁文中的國王和皇帝。 當一位男性君主擁有「國王—皇帝」(意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國王及印度皇帝)的稱號時,他的王後則獲得「王後—皇後」(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王後及印度皇後)的稱號,這和「女王—女皇」(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及印度女皇)的稱號在形式上是完全一樣的(都是Regina Imperatrix),但她只是國王的配偶而已。擁有「Regina Imperatrix」稱號的女性中只有維多利亞女王是「女王—女皇」,其他人都只是「王後—皇後」。而且,只有維多利亞女王在簽名時用R I,其他的王後—皇後們只簡單地用R(拉丁文Regina的縮寫,這里指王後而不是女王),即表示她們地位低於維多利亞,甚至連I(拉丁文Imperatrix的縮寫,這里指皇後而不是女皇)也略寫了。[編輯] 印度和巴基斯坦國王 印度獨立後,喬治六世仍然保留印度國王(英語:King of India)達兩年,這期間的印度總督是路易斯·蒙巴頓和查克拉瓦爾蒂·拉賈戈巴拉查理,直到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之後,喬治六世依舊保有巴基斯坦國王(英語:King of Pakistan)的稱號直到他在1952年逝世。當今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即位時也擁有巴基斯坦女王(英語:Queen of Pakistan)的稱號,直到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成立。
⑸ 為什麼愛德華八世會因為親德下台
愛德華八世(Edward Albert Christian George Andrew Patrick David),自1936年1月20日其父喬治五世去世到1936年12月11日退位,為英國和英聯邦各自治領國王,印度皇帝,共在位325天。溫莎王朝的第二位國王。
在這種情況下,愛德華八世有三條路可走:一是放棄迎娶辛普森夫人的想法,這個愛德華八世當然是不會選擇;二是作為國王迎娶辛普森夫人,但可能會引發內閣辭職,導致憲政危機,可能會是對英國君主立憲制的致命一擊;三是退位迎娶辛普森夫人。最終愛德華八世選擇退位迎娶辛普森夫人。
⑹ 國王和皇帝什麼區別 為什麼拿破崙是皇帝 英國那個叫國王
一、地位不同
1、皇帝是國家的第一號人物。
2、分封到各地的皇親國戚和功臣才稱國王,國王是皇帝誥封的。
英國君主上面也有皇帝,是羅馬教皇。英王登基要向教皇行效忠禮,然後由教皇為其戴上王冠。英國君主的全稱都標明其統治區域,如查理一世稱「承上帝洪恩的大不列顛和愛爾蘭國王,國教捍衛者」。
拿破崙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自稱皇帝(Empire)。第一帝國在極盛時,統治歐洲的大部分,還控制著廣大的殖民地。拿破崙稱帝時,雖然形式上也有教皇加冕,實際上,拿破崙是藐視教皇的,在事實上並不受教皇節制。
(6)愛德華八世為什麼是印度皇帝擴展閱讀
「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皇為上,帝為下」。古人所說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詞則是告訴人們,天地是萬物之主。
中國最早所謂的「皇帝」,是對「三皇五帝」的統稱。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傳說中的三個古代帝王;「帝」原指宇宙萬物至高無上的主宰者,即天帝,後來許多國家混戰,各自稱帝,出現西帝、東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來到人間,成為超越「王」的人間尊號。
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女皇,繼承莫卧兒王朝皇帝的王位。她的頭銜是「天佑大不列顛、愛爾蘭及海外領地女王,國教保衛者,印度女皇」。這是所謂「大英帝國」的來源。不過確切地說,應該說是有一個共同君主的兩個國家,大不列顛王國(及其海外領地)和印度帝國。
英國在印度的直接統治者為Viceroy,直譯為「副王」,意譯為「總督」。在維多利亞女王之後,男性的英國君主頭銜是「印度皇帝」。只有愛德華七世、喬治五世和喬治六世三個國王用了這個頭銜。愛德華八世未加冕即遜位,喬治六世時期印度獨立,印度皇帝的頭銜被取消。
⑺ 愛德華八世是誰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的生平簡介
愛德華八世(Edward VIII,1894年6月23日-1972年5月28日),英國國王,全名愛德華·阿爾伯特·克里斯蒂安·喬治·安德魯·帕特里克·大衛(Edward Albert Christian George Andrew Patrick David),遜位後被其弟喬治六世封為溫莎公爵(Duke of Windsor),自1936年1月20日其父喬治五世去世到1936年12月11日退位,為英國和英聯邦各自治領國王,印度皇帝,共在位325天。溫莎王朝的第二位國王。
在愛德華八世作為國王的數月之中,他的婚姻問題引發英國的 *** 危機, *** 、自治領 *** 、人民和教會均反對他迎娶辛普森夫人,愛德華八世假如違背民意引起 *** 辭職,即違背作為君主立 *** 體下國王保持政治中立的基本憲法方針,所以他選擇退位,成為英國和英聯邦歷史上唯一自動退位的國王。後世人在提及"不愛江山愛美人"這一句時,通常會聯想到溫莎公爵的愛情故事。
愛德華八世退位後,由他的弟弟喬治六世繼位。1937年5月8日,頭銜改為溫莎公爵。二戰期間,他作為英國軍事代表常駐法國,在被指控為同情納粹後,到巴哈馬擔任總督。戰後,退休度過餘生。
愛德華八世的全稱愛德華·阿爾伯特·克里斯蒂安·喬治·安德魯·博德·大衛(Edward AlbertChristian George Andrew Patrick David)包括了祖父愛德華七世、外祖父(丹麥國王)、父親的名字以及英格蘭(聖喬治)、蘇格蘭(聖安德魯)、愛爾蘭(聖博德)、威爾士(聖戴維)的守護聖者的名字。
繼位前,他是羅撒西公爵、康沃爾公爵及威爾士親王殿下。
在位時,他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國王、英屬海外各自治領的國王和印度皇帝。
退位後他得到溫莎公爵的名銜。
早年生活
愛德華生於薩里里士滿的帕拉底歐式白色木屋。其父為約克公爵喬治王子殿下。其母為約克公爵夫人(後來的瑪麗王後)。作為維多利亞女王的長曾孫,出生時愛德華已得約克的愛德華王子殿下的名銜。他的家人稱呼他全名最後的"戴維"。
威爾士親王
1910年5月6日其父繼位,他自動成為康沃爾公爵、羅撒西公爵、卡利克伯爵、仁弗魯男爵、蘇格蘭外島勛爵和蘇格蘭大管家。1910年6月2日他又被封為威爾士親王和切斯特伯爵。在威爾士政治家戴維·萊特·喬治的主張下,1911年受封儀式在迦納封堡正式舉行。那是中世紀以來首次真正在威爾士舉行的有關的名銜受封儀式。
他年方 14 歲時,在達特茅斯皇家海軍學院就讀--此校相當於英國的海軍軍官學校。一天,有個軍官撞見小親王在哭泣,便問發生什麼事,小親王原不肯透露原因,後來才道出事實:學校里的學生經常踢他。這位軍官便去調查真相,想曉得為什麼單單只有小親王受到這種粗魯的待遇。經過非常久的盤問,學生們才勉為其難地承認--等畢業後進皇家海軍,可以非常得意地向別人誇耀:他們踢過國王。
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愛德華屆服役的最小年歲,並表示有興趣參與。他被准許參與軍隊,和英國護衛隊一起服役。雖然愛德華表示願意往前線工作,但英國 *** 不許,以免王位繼承人受傷。盡管如此,愛德華見識了戰壕戰的可怕,又盡其所能探望前線。雖然其角色十分有限,卻令他受到參戰者的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