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的教育狀況
印度一直將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發展的重心, 希望能夠通過發展高等教育增強其人才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印度獨立後便十分重視工程技術教育, 早在50年代就仿照美國(房源)麻省理工學院(M IT ) , 在全國相繼建立了6 所「印度理工學院」, 發展至今, 印度已經有了550 多所工程技術學院和1 100 多所多科技術學院。2000 年, 印度有大學及類似機構248 所, 開放大學7 所, 所有高校總數達到11 000多所, 高等學校在校生839. 9 萬人。
印度的一些大學在世界上已經頗有名氣, 在世界各國, 來自印度的工程師、教師、醫生和勞工有數百萬名, 受聘於聯合國系統內的各個組織或機構的有數萬人。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軟體行業。印度近年來經濟能持續增長與其近十年來軟體技術迅猛發展是密不可分的,軟體出口更是執世界之牛耳, 帶動了印度經濟的騰飛。有關資料顯示, 印度軟體業的專業技術人員目前已達到了34 萬人, 其軟體科技人才還以每年6萬人的速度急劇增長。
❷ 古儒學校是印度的什麼教育形式
古儒學校是印度的婆羅門家庭教育形式。
古儒學校出現於公元前8世紀左右,相對於世界上的其他學校,它的出現時間算是比較晚的。古儒學校的創辦者是印度當時社會中被稱為「古儒」階層的人物。
這里所謂的「古儒」是指當時對於婆羅門教的經典教義——《吠陀》有比較深刻的研究並且願意致力於青年教育工作的人。
古儒學校設立在「古儒」們的家裡,因此,一般的勞動者或者貧寒人家的子弟是沒有機會參與其中接受教育的。
古儒學校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語音學、韻律學、語法學、字源學、天文學和祭祀等「六科」,它們是學習吠陀經典的基本訓練內容。
簡介:
公元前8世紀以後,隨著科學文化的發展,在古代印度出現的一種辦在家庭中的婆羅門學校,通稱「古儒學校」。
在此類學校中,教師被稱為「古儒」,均系婆羅門種姓;兒童入學須經古儒考驗;他們聲稱不收學費,實則接受家長的贈禮;兒童入學後即遷入古儒家中,學習年限為12年。
學習內容主要為《吠陀》經;師嚴而道尊,採用體罰或恩威並重的方法;利用年長的兒童充當助手協助教師把知識傳給一般兒童。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網路知道
❸ 印度的學前教育機構主要有哪四種
印度的學前教育機構種類較多,課程理論多來自於西方,但印度一向注重將聖雄甘地的有關幼兒教育的論述作為指導思想。目前,印度的學前教育機構主要由以下五類:
①蒙台梭利幼兒學校。
②福祿貝爾幼兒園。
③巴爾瓦迪斯。
④流動托兒所。
⑤實驗幼兒園。
師資培養
印度幼兒教師正規的公立培訓機構有中等幼兒師范學校。私立培訓機構則有巴爾瓦迪斯教師中心、幼教人員培訓班及只介紹福祿貝爾思想的福祿貝爾幼兒教師培訓中心等。
社區教育
地方政府利用社區促進兒童教育發展成績最為顯著的是印度喀拉拉邦倡導的「民眾科學運動」(KSSP)教育改革。該活動的科學家們從1988年底開始,發起全民識字運動。
❹ 古印度的教育特徵是什麼
古印度教育,印度古文明發源於恆河流域。約公元前 10 世紀,恆河流域出現一些奴隸制小國,並形成社會等級制度(即種姓制度)。公元前 5 世紀佛教興起前,古印度教育事業掌握在婆羅門手中。能受教育的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三個種姓。約前 7 世紀出現婆羅門教,前 5 世紀又興起佛教。政、教大權掌握在婆羅門教和佛教徒手中。婆羅門教的教育精神:為破除塵俗,獲得精神上的解脫,與梵天(創造之神)合一。教育內容為《吠陀》。
❺ 印度大學教育制度與中國有何不同
1:吸收先哲的教育思想。
印度歷史上許多大教育家和思想家對印度今天的教育制度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
2:印度社會多文化特徵。
印度今天的教育制度和政策是在吸收和綜合印度文明史上優良教育傳統的基礎上形成的。印度教育
制度的特點體現了印度社會的多文化特徵,兼收並蓄了本土和外來群體文化的精華。
3:以培養國際公民為目標。
與歷史上相比,印度的教育取得了很大進步。在古代印度,只有那些上層階級的人才有機會接受教
育,剛獨立時期,印度的識字率僅為18.33%(1951年人口普查報告)。
獨立後,印度政府建立了大量旨在發展高質量教育的機構,在科學、工程、管理、醫療教育和高等
教育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制度。而當前印度政府以為所有人提供受教育機會為目標。
4:印度教育制度最顯著的特點是,既保持古代印度時期重視精神、道德教育的精髓,又吸收了現代
教育重視科學、實用的價值理念,並將兩者巧妙地融合。
❻ 古印度的教育活動主要是
古代印度的主要教育內容是婆羅門教的經典《吠陀》。
《吠陀》是婆羅門教的經典,而婆羅門教是古代印度天然的統.治者之一,所以是古印度的主要教育內容。
❼ 古代印度的幼兒教育有什麼特點
古代印度幼兒教育的特點為:古代印度的幼兒教育是與種姓制度和宗教神學密切相聯系的。其幼兒教育有家庭教育和寺庵之分,但都是以信奉佛祖、吃苦修行、遵循教規、消極厭世為基本特徵的。因此,古印度的幼兒教育始終被濃厚的神學說教所統治。
❽ 印度的高等教育為何遠超我國
印度作為我國的鄰居,在高等教育方面與我們相比孰強孰弱呢?印度在很多方面的研究甚者超過了很多的發達國家,就拿大學來說吧,據一位北大教授指出:有這3點就比我們強。
強處1:可怕的外語能力
在印度,很多人都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在印度很多中小學,什麼德語,法語之類的都是中小學生的必修課程,回想起我們的學生,即使是過了英語四六級也往往是說的不流利。經常看印度電影的人一定會吐槽,印度人說的「印式英語」口音實在是太重了,其實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只要不影響溝通就好,說起來,口音最重的還是日本、韓國所說的英語吧,完全就和人「方言」一樣。
強處3:國際性出類拔萃的人才
因為印度培養出的國際化人才說實話比我國的水平要高,他們可以與美國的企業實現無縫對接,而就是因為這一個優點,可以使他們在國際化的跨國公司里如履平地,如魚得水。還記得前幾批去美國的人才嗎?我國過去美國矽谷的很多人才幹了這么長時間還是坐著又苦又累的技術工作,而印度的精英呢?大部分都成為了矽谷科技公司的管理人員。
❾ 等級特色教育制度!在印度上學到底是怎樣的感受
在印度上學的感受:富人小孩風生水起,窮人小孩低到塵埃。
印度小孩從6歲開始進入「5+3+2+2」學制的基礎教育階段,也就是5年初級小學,3年高級小學,2年初中,2年高中,其中前8年屬於義務教育。但是實際情況是貧民窟的小孩一般只讀初級小學,加上印度女生地位較低,家裡不讓讀書,所以印度貧民窟小孩平均受教育的年齡只有8歲。
嗝嗝老師
在印度上學,如果是富人家的小孩,就是風生水起,可以上大學受到高等的教育。生活在上流社會。如果是貧民窟的小孩,可能就會讀三四年的小學,長大以後就重復著父母的勞力工作。以上兩種現象得不到改善的話,會一直延續到下一代!
❿ 古代印度的婆羅門教教育是怎樣的
古代印度的學校出現在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的孔雀王朝時期。在婆羅門的學校中最有特色的是「古儒學校」。古儒是古代印度對婆羅門教經典有一定研究而又熱心於教育的知識分子的稱謂,「古儒」全部是婆羅門種姓的人,由他們在家裡設立的經義學校被稱之為「古儒學校」。兒童入學年齡一般為7歲-8歲,也有5歲入學的。經古儒准許接受為學生後即遷入古儒家中,共學習12年。在這12年中,師生同飲食共生活,學生要遵守嚴格的規定,如定時沐浴,虔誠祈禱,衣著樸素,削發獨身,在地板上睡覺,還必須到各地行乞,藉以習慣艱苦的生恬。古儒學校教師的品德行為也都必須符合聖典的要求;他們必須精通所授的學業並善於引導學生服從規則。教師應學識淵博、言語清晰、忠貞、和善、以身作則、信仰堅定,並安於行乞而樂於以知識啟迪學生。在公元2世紀出現的教育法規中對師生都有了詳細的規定。古儒學校的教學內容包括語音學、韻律學、語法學、字源學、天文學和祭祀等「六科」,它們是學習吠陀經典的基本訓練內容。古儒學校最初可招收婆羅門、剎帝利、吠舍三種種姓的入學習經義,後來隨著種姓分化的加劇,取消了吠舍子弟學習《吠陀經》的權利,剎帝利依社會分工的需要也僅僅學習少量經義和語法、邏輯之類的知識,更多的時間是學習射術和政治。學習和研究《吠陀經》便成為婆羅門種姓的特權了。
在一些大的婆羅門寺院中也建有精舍,由富有學識的高僧講學論道。他們有的擅長科學和哲學,有的則擅長語法學和字源學,在講學論道時皆吸引眾多門徒遠道來求學。婆羅門種姓的人數很少,他們又注重個人修行,故寺院數目不多,規模也不大,其教育的影響有限。古代印度許多帝王的宮廷里也設有學校,培養教育王子、王孫,這類學校對於政治、經濟等知識更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