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雅典的地理環境有何特點
1、雅典地處阿提卡的中心平原地帶,三面環山,一面傍海。西南面則是聖羅尼克灣,西南距愛琴海法利龍灣8公里,西面是艾加里奧山,北面是帕尼薩山,東北面是彭特里山,東面是伊米托斯山。
2、雅典位於地中海氣候帶和高山氣候帶的交界點,氣候溫和,屬希臘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冬季溫暖潮濕,夏季少雨,陽光充足,最高氣溫(7月)18-41°C,最低氣溫(1月)0-18°C。[2] 每年7月8月期間偶爾會有熱浪,最高氣溫超過38°C。2007年6月27日,雅典達到有氣象記錄以來最高溫度+46.2°C,即115.1°F。2004年2月暴風雪期間,雅典天文台觀測到的最低溫度為-10.1°C。
2. 雅典的地理環境
雅典位於地中海氣候帶和高山氣候帶的交界點,氣候溫和,屬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冬季溫暖潮濕,夏季少雨,陽光充足,最高氣溫(7月)18-41°C,最低氣溫(1月)0-18°C。 每年7月8月期間偶爾會有熱浪,最高氣溫超過38°C。2007年6月27日,雅典達到有氣象記錄以來最高溫度+46.2°C,即115.1°F。2004年2月暴風雪期間,雅典天文台觀測到的最低溫度為-10.1°C。
雅典由於地處雨影區,因此和其它地中海氣候的城市相比非常乾燥。雅典幾乎每年冬天都會下雪,春季和秋季是理想的觀光旅遊和舉辦各種戶外活動的季節。從每年10月中旬到次年4月中旬有大量的降水,通常為暴雨或雷暴。北部郊區的丘陵地帶氣候略有不同,冬天的溫度更低一些,降雪也相對多一些。霧在城市中心並不多見,但在東面的伊米托斯山周邊地區較多。 基菲索斯河和伊利索斯河流經雅典穿城而過。
3. 雅典城邦興起的原因
希臘多山,貧瘠,及多島嶼是其城邦興起的重要因素,陸地被分割成小塊,沒有大河流域與廣闊的平原,地理環境既限制了農業的發展,也使古代希臘缺乏像印度,中國那樣建立龐大帝國組織所必需的天然條件。因為縱觀愛琴海北岸,沒有可作為地區合並基礎的地理政治中心,不適合統一領土國家的建立,卻有利於一系列獨立城邦的興起。雅典城邦處於地中海沿岸,其海外貿易條件得天獨厚,商品經濟在奴隸制制經濟中佔有很大比重,商品經濟的成熟為城邦興起提供物質支撐。此外,由公民大會裁決國家事物的直接民主形式是城邦興起政治的前提。
4. 古希臘文明和古印度文明有什麼區別
這一文明遺產在古希臘滅亡後,被古羅馬人破壞性的延續下去,從而成為整個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早在古希臘文明興起之前約800年,愛琴海地區就孕育了燦爛的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另一支希臘人(多利亞人)的入侵毀滅了邁錫尼文明,此後300年,希臘完全陷入沉寂狀態,封閉又貧窮,希臘歷史進入所謂「黑暗時代」。因為對這一時期的了解主要來自《荷馬史詩》,所以又稱「荷馬時代」。在荷馬時代末期,鐵器得到推廣,取代了青銅器;海上貿易也重新發達,新的城邦國家紛紛建立。希臘人使用腓尼基字母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並於前776年召開了第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召開也標志著古希臘文明進入了興盛時期。前750年左右,隨著人口增長,希臘人開始向外殖民。在此後的250年間,新的希臘城邦遍及包括小亞細亞和北非在內的地中海沿岸。在諸城邦中,勢力最大的是斯巴達和雅典。
印度的遠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發現的。由於它的遺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的,所以通常稱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這類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種城市文明。從已經發掘的城市遺址來看,城市的規劃和建築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如摩亨佐·達羅城,面積達260公頃,全城劃分為12個街區,有整齊寬闊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統,有的住宅精美寬敞,開始邁入文明的門檻。這一文明延續了幾百年之後逐漸衰落,於公元前18世紀滅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後,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創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逐漸向南擴張。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相傳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公元前4世紀,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
5. 與古代的埃及印度和中國文明相比,古希臘文明產生的地理環境有什麼不同
古希臘大致上包括馬其頓以南的希臘半島,以及愛琴海和愛奧尼亞海中的各島嶼。古希臘的自然環境並不豐富,從氣候上來看,屬於地中海型氣候,冬雨夏熱,土地並不肥沃,只能生產而乾旱的水果,如橄欖、葡萄等,糧食不能自給。穀物主要有大麥,此外則有蜂蜜和酒。希臘半島是一個多山,平原少的地區地勢崎嶇不平,僅有的小塊平原又被難以逾越的山脈阻隔,不適耕作。雖也有河川,不過都水淺流急,不利航運。雨季會泛濫成災,乾季又常乾涸,因此灌溉不易,很難發展農業。而畜牧業也只適合綿羊和山羊,所以不甚發達。
希臘半島,東接愛琴海,西鄰愛奧尼亞海和亞得里亞海,北連巴爾干半島,海岸線曲折,島嶼密布,多良港。從半島東部的港口出發,經由愛琴海,向東可航行到小亞細亞西岸;從東北可到達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而抵達黑海;往南經過克里島可到達埃及;向西經過愛奧尼亞海可到達義大利和西西里島。這樣的地理環境,對於古希臘航海業的發展大有幫助。
希臘半島依地勢分為北、中、南三部分。北希臘由伊庇魯斯山和狄薩利亞平原組成。由北希臘到中希臘,要經過一條險要的關卡—溫泉關。中希臘由於群山眾多,平原狹小,其中以著名城邦—阿提卡最為重要。從中希臘到南希臘,則要經過科林斯地峽,地峽附近的科林斯最為重要的城邦。南希臘別名為「伯羅奔尼撒半島」,最重要的城邦為斯巴達。
如此錯綜復雜的地理環境、不便的陸路交通和地區分割,是造成古希臘城邦林立、不易統一的重要原因。城邦的狹小使古希臘人經常向海外殖民。發達的商品經濟,頻繁的海外貿易與殖民活動,使希臘人一開始就不同與古代東方的農業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