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四大古橋
●趙州橋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在河北省趙縣城南2.5公里處,它橫跨洨水南北兩岸,建於隋朝大業年間(605-616年),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俗稱「大石橋」。
趙州橋結構新奇,造型美觀, 全長50.82米,寬9.6米,跨度為37.37米,是一座由28道獨立拱券組成的單孔弧形大橋。在大橋洞頂左右兩邊拱肩里,各砌有兩個圓形小拱,用以加速排洪,減少橋身重量,節省石料,這在建橋史上是個創舉。橋面兩邊的欄板望柱,雕有各種精美圖案,刀法蒼勁,造型生動。在結構上,弧形平拱和敞肩小拱給人一種巨身輕靈、躍躍欲飛的動感。線條剛勁之中見柔和,隱重之中顯輕靈,雄偉之中含雋永。
趙州橋距今13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8次。
在主拱頂上雕有龍頭的龍門石一塊,八瓣蓮花的仰天石點綴於橋側。這些雕像,寄寓著大橋不受水害,長存永安的願望。趙州橋在中外橋梁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我國後代的橋梁建築有著深遠的影響。其「敞肩拱」的運用,為世界橋梁史上的首創。
趙州橋以其非凡的特色,被譽為「天下第一橋」、「世界奇跡」。1961年3月4日,趙州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9月4日,又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取為第十二個「國際土木工程里程碑」,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銅牌紀念碑,遐邇聞名,甲於天下。
●洛陽橋
洛陽橋: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位於福建省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的開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後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據史料記載,初建時橋長三百六十丈,寬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結構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四海。
建橋九百餘年以來,先後修復十七次。大修有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颶風、橋壞。郡守趙思誠修復;明宣德間(公元1426年-1435年)橋址下沉,潮至,橋梁俱沒。知府馮楨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僧正淳,增高三尺;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地大震,橋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禮修復;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橋崩,知縣王之琦修復;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蔡延鍇軍長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公路橋,橋面增高2米。抗日戰爭時期受到嚴重破壞;1993年3月-1996年10月,國家撥出600多萬元專款,實施洛陽橋保護修復工程。現橋長731.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隻石獅、1座石亭、7座石塔。
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岩石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橋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宋碑,即立於祠內,被譽為書法、記文、雕刻「三絕」。
洛陽橋的建造,是對世界橋梁科學的一大貢獻。由於當時洛陽江潮 狂水急,「水闊五里」、「深不可址」,橋基屢被摧毀。造橋工匠創造了一種直到近代才被人們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形基礎,就是沿著橋的中軸線拋置大量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堤,然後在上面建造船形墩。 同時採用「激浪漲舟,浮運架梁」的妙法,把一條條重達數噸的大石板架在橋面上。他們又在橋下養殖大量牡蠣,把橋基涵和橋墩石膠合凝結成牢固的整體。這就是造橋史上最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運用於橋梁工程的創舉。洛陽橋的建成,不僅使洛陽江天塹變成通途,對泉州海外交通事業的發展也起著重大的作用。
●廣濟橋
廣濟橋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古城東門外。橫跨浩瀚的韓江,居閩粵交通要津,以其「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獨特風格,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太守曾汪創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隻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淳熙元年〔1174),浮橋被洪水沖垮,太守常緯重修之,並「創傑閣於西岸」,開始了西岸橋墩的築建,至紹定元年(1228)歷五十四年間,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孫叔謹等太守相繼增築,完成了十個橋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朝+六年(1189),太守丁允元建設的規模最大、功績最著而改稱西橋為「丁公橋」,紹熙五年(1194),太守沈宗禹「皤石東岸」,築「蓋秀亨」,並稱東橋為「濟川橋」,至開禧二年(1206),建成橋墩十三座。東西橋建起來後,中間仍以浮舟連結之,形成了梁橋與浮橋相結合的基本格局。宋末至元代,廣濟橋又有諸多興廢,明宣德十年(1435),知府王源主持了規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後「西岸為十墩九洞,計長四十九丈五尺;東岸為十三激十二桐,計長八十六丈;中空二十六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橋」,並於橋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間」,更名為「廣濟橋」。正德八年〔1513),知府譚倫又增一墩,減浮船六隻,遂成「十八梭船甘四圳」的獨特風格。清雍正二年(1724),知府張自謙修廣濟橋,並鑄鉎牛二隻,分置西橋第八墩和東橋第十二墩,意在「鎮橋御水」。道光二十二的年(1842)洪水,東墩鉎牛墜人江中。故有民謠雲:「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台甘四樣,二隻鉎牛一隻溜」。
該橋集梁橋、拱橋、浮橋於一體,是我國橋梁史上的孤例。橋墩上建有形式各異的廿四對亭台樓閣,兼作經商店鋪,故有「廿四樓台廿四樣」、「一里長橋一里市」之美稱。1958年改中段浮橋為鋼梁橋,全面加固維修。1989年下游一公里處新建了韓江大橋,為保護修復這一全國重點文物單位提供了重要前提。
●霽虹橋
在跑保山市50公里的瀾滄江畔,在古老的埔南古道蘭津渡口上,有一座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修建的霽虹鐵索橋。此橋用鐵鏈連接,其長約106米,寬3.5米,高20多米,跨徑為60米,所用鐵鏈15 根,絞鏈176扣,鐵鏈環扣每扣長一市尺,重七八市斤。橋面鋪墊橫直兩層木板通行。經有關專家考證,霽虹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鐵索橋。在古代,此橋是「蜀身毒道」的要沖,是我國與緬甸、印度乃至西亞交流的重要通道。
橋東岸建有雄偉的御書樓,懸掛著清康熙皇帝的手書「飛虹彼岸" 的金匾。其旁有武侯祠,曾塑有諸葛亮的燙金銅雙龍橋。橋西岸建有觀音閣。這些建築,或就懸岩起檐,或於陡坡立亭,蔚為壯觀。
在「水無不怒石,山有欲飛峰」的滔滔怒江一字排開的雙虹、惠人、惠通三座古橋,三橋之中,惠通橋(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著名。
1983年1月,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霽虹橋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惜的是1986年10月20日,江水大漲,橋頭關樓被毀,鐵索落入江中,歷代修橋碑記和橋頭古樹盪然無存。但仍有不少遊人慕名至此。
如今,怒江之上的這三座古橋中,惠通橋雖已「退休賦閑」,但鐵骨猶懸大江之上,那既「壯麗宏都」又「靈固巧便」的風采不減當年;惠人橋已廢,但兀立江中的三個橋墩和東岸崖壁上「惠人橋」三個大字猶赫然醒目;雙虹橋則歷盡風雨,老而無恙,並繼續履行著橋的義務,發揮「余熱」。
『貳』 印度旅遊的21個問題
導語: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 of India),通稱印度(印地語:भारत;英語:India),位於10°N-30°N之間,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下面分享關於印度旅遊的21個問題。
問1:印度旅遊最佳時間是什麼時候?
答: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最佳旅遊時間。
問2:印度和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答:印度比北京慢2個半小時。如北京時間中午12點,即是印度時間上午9點30分。
問3:在印度用手機撥打國際長途費用是多少?
答:印度話費屬於中國移動的3元區,主叫為每分鍾2.99元。
問4:在印度旅行可以喝生水嗎?
答:不可以。喝水最好買當地的礦泉水。
問5:在印度消費可以刷銀聯卡嗎?
答:不可以。印度只能刷VISA或者MASTER CARD,MASTER CARD尤其好用。在印度使用現金是比較安全的。
問6:印度酒店有Wi-Fi嗎?
答:印度的正規酒店都有Wi-Fi,只是有些免費有些會收費,需要在入住酒店時確認。
問7:在印度旅行公共廁所容易找尋嗎?
答:在印度很難找到公共廁所,如有需要可以去麥當勞。
那裡有方便干凈的洗手間。
問8:在印度可以像在國內一樣穿吊帶裝和熱褲嗎?
答:印度是宗教國家,相對保守,穿著太暴露一是不能進入各種印度教、錫克教廟宇,二是不符合印度國家的國情,也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問9:在印度的旅遊景點相機可以隨意拍照嗎?
答:印度很多景點除了人需要買門票外,還需要為帶進景點的相機購買門票,而且相機的門票絕對不比人的門票便宜。很多地方為保護古跡和文物,還禁止使用三角架和閃光燈。
問10:在印度旅行可以隨便拍當地人嗎?
答:印度人很熱情,也很喜歡和你這個“外國人”合影,但前提是你要在拍照前徵得同意,不要貿然將鏡頭對准當地人。
問11:印度有什麼特產?購買時是否可以討價還價?
答:印度的特產非常多,從香料、手工藝品、雕像到各式的克什米爾羊絨披肩、印度莎麗應有盡有,商品價格也非常便宜,而殺價是在印度購物的准則。印度人通常覺得外國遊客都非常有錢,因此他們對商品所出的價格往往會高出原價2-3倍。如果你想以最合理的價格買到喜歡的商品,殺價一定要殺得准而狠。
問12:印度有多少個世界遺產?
答:印度總共有26個世界文化遺產,其中最著名的是泰姬陵。
問13:印度人飲食有什麼禁忌?
答:印度人吃飯大多使用盤子,千萬注意:吃飯時只能用右手遞接食物。與印度人接觸時,切忌不要用左手遞東西給他,因為印度人認為左手是骯臟不幹凈的.。
問14:印度都有哪些宗教信仰?
答: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但不是印度唯一的宗教。印度9大宗教分別為:印度教,伊斯蘭教、 錫克教、佛教、耆那教、基督教、祆教、猶太教、巴哈伊教。宗教的影響深入到它的社會與文化的每一部分。
問15:印度人為什麼有黑人也有白人?
答:印度是人種的大熔爐。公元前3000多年前,印度是黑種土著居民的天下;之後的三四千年裡北方的白種人大規模進入印度,而黑種的土著人則不斷的南遷。因此印度人既有皮膚白皙的,也有皮膚黝黑的。
問16:在印度旅遊是否安全?
答:印度是一個宗教大國,盡管底層低收入者數量巨大,但是在宗教對道德約束力的作用下,絕大多數人都非常安分守己。印度人的戒備心不強,很多人都把手機錢包置於很明顯的位置,從這一點也可以反映出其安全的程度。 當然,印度也有小偷,只要我們在旅遊時加強戒備心,還是很安全的。
問17:印度就是臟亂差嗎?
答:其實不然。經測試印度的空氣質量比中國的大多數城市都好,其原因有多種:比如汽車的絕對數量少,大排量車更少,城市緯度低,距離海洋距離近等等。 也許你走在首都德里以外城市的大街上,腳下可能會有垃圾,可能會不小心踩到牛糞。但你絕不會踩到粘痰,更不會踩到煙頭。
問17:印度很窮嗎?
答:印度是世界上正在飛速發展的“金磚四國”之一,也是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印度現代和傳統對比強烈,貧窮和富裕分化嚴重,但國力並不弱。
問19:佛祖釋迦牟尼出生於尼泊爾,為什麼說佛教來自印度?
答:2500年前的古代並沒有尼泊爾這個國家, 而當時古印度共分裂為十六國,也沒有印度這個名字。佛陀出生地藍毗尼園雖在尼泊爾,但他其實是在佛母摩耶夫人回娘家生產的途中,佛陀出生後就被帶回迦毗羅衛國(在今天的印度),之後成道與弘法都在今天的印度。
問20:在印度SPA,常常會提到阿育吠陀,阿育吠陀是什麼意思?
答:阿育吠陀 (Ayurveda)是一門很完美的古老生命科學,解釋傳授能讓人生更健康的各種准則。阿育吠陀 (Ayurveda)的意思就是「認識生命」,也強調「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
問21:都知道瑜伽起源於印度,具體在哪個地方呢?
答:瑜伽起源於印度北部喜馬拉雅山麓的小城瑞詩凱詩,距今有五千多年的歷史,被人們稱為“世界的瑰寶”。
『叄』 中外橋的風格對比 急 誰能告我
關於世界第一座橋的建造,今天已經無法推想,但是從許多殘跡遺址中,我們仍可以看到古代橋梁的大致分布形態。世界上每種橋梁都經歷了由簡到繁的蛻變,而且幾乎每種橋梁都以頑強的生命力存活至今。總體來看,古代橋梁大約可分為七種,分別是浮橋、棧道、懸橋、木橋、石柱石樑橋、懸臂木樑橋和石拱橋等。其中,棧道和懸臂木樑橋在西方並不多見。西方的古代橋梁主要分布在兩河流域、希臘羅馬等地,還包括瑞典、義大利、法國和英國這些國家。而中國的古橋則多建於川河星羅棋布的南方水鄉,如紹興蘇杭等沿海之地。
古代人們居住得比較分散,因其跨越的區域過於遼闊,所處的地理環境也不盡相同。久而久之,地域、民族和人文的差異從各個層面上影響了當地的橋梁建築。進一步地,橋梁背後所折射的文化也呈現出各自的形態。這種明顯度主要表現在中外的古代橋梁文化上。
建造的目的
有河的地方就有橋,這句俗語向我們揭示了河與橋二者之間的關系——河是橋誕生的搖籃。而事實並不盡如此,但凡哪裡需要跨越,哪裡就有橋存在的合理性。這一跨越,也正是人類克服自然偉力的體現。所以人們建造橋梁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方便交通(生活交通和軍事交通),並藉以消除空間距離的不可逾越。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蜀道難〉中寫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生動描述蜀道艱險巴蜀閉塞,為改善人們生活,付巨大代價建成了棧道。早在馬其頓時代,亞歷山大征服波斯後,又侵入印度。在印度河作戰失利,被迫撤退。當時用皮筏內塞草成浮筒,用時聯在一起,以便輸送撤退的軍隊。可見某種程度上,戰爭發展了軍用橋。
然而,古代橋梁的修建並不僅僅是為了生活軍事上的便利。從一些文獻史料的記載上看,古人建橋有時是另有別用。我們知道,古代生產力水平普遍低下,人們對外界的自然現象不能科學客觀地認識。所以每當洪水泛濫、大潮來襲之時,古人總把原因歸結到鬼神上。於是人們開始建橋,有的是為了祭神,有的則是為了祛鬼。這一點在中國頗為常見。例如廣東陸豐就有一座橋取名為迎仙橋的。在東海鎮,橫跨東海,是陸豐縣城連貫新舊墟的交通要道。始建於南宋寶佑二年(1524),其時為十三洞木橋。據《陸豐縣志》載:「邑南門外當新舊墟間,長一十三洞,宋寶佑甲寅知縣肖泰夫建。」民間相傳當地水神肆虐,為祈求神明點化,迎接仙人常臨人間驅邪造福而建。"仙橋夜月"為古代陸豐八景之一。
在中國,橋梁被視為人與人溝通的象徵,具有迎嫁送娶、行禮往來的用途。《詩經》載「親迎於渭,造舟為梁。」公元前1135年周文王迎親,在渭河修建了浮橋。公元前540年秦公子針投奔晉國,在臨晉故城西南蒲津關附近黃河上架浮橋。橋梁在構架兩方的信任上,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跟中國民俗風氣的浸化不同,外國的古代橋梁建築往往側重於宗教朝廷意志的表現。位於羅馬城中跨台伯河的蘇布里齊橋,因霍拉蒂斯·可克爾斯(Horatius Cocles)在橋頭保衛羅馬事績而著稱於世。後人對此曾歌頌不已。而到了中世紀時代,因宗教緣故而建橋更是風靡西方。例如捐助一座祈禱用橋,被認為是一種神聖而又慈善的義務。當時由牧師領導造橋,大家以為不僅可以減輕罪孽,而且還可陰功積德。
橋梁建造的目的充分展示了一種民族文化的心理機制。由此,一時一地之風可以想見。
建造的方式特點
古代交通不便利且通訊不發達,人們建橋的技術經驗得不到廣泛傳播。於是人們靠自己嘗試自己摸索,創建出一座座獨具風格、因地制宜的橋梁。因為各地水文等地理環境不同,橋梁建造勢必要考慮到地域性的差異。此外,民族風俗的多樣性也會影響當地人民的文化心理接受的可能性。所以,古代橋梁結構模式的採取與功用和審美有關。
應該說,一座古橋不僅僅是現今所呈現的模樣。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它也許經歷了多種結構模式。可能一開始只是浮橋,然後逐漸變為木橋,再到石橋。但無論如何,建造者始終有自己的審美傾向。中國古人比較崇尚古典美,所以其橋梁特點多是和諧、優雅和古樸。這種風格的代表無疑就是石拱橋。我國古代石拱橋的傑出代表是舉世聞名的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又稱安濟橋),該橋在隋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左右)為李春所創建,是一座空腹式的圓弧形石拱橋,凈跨37m,寬9m,拱失高度7.23m,在拱圈兩肩各設有二個跨度不等的腹拱,這樣既能減輕橋身自重,節省材料,又便於排洪、增加美觀。在技術和審美效果上,這類橋梁佔有先天的優勢。
西方人比較追求自我體現,所以其橋梁特點多是氣勢雄壯、雍容華貴。在文藝復興時代,還有著一群科學家、藝術家幫助建橋。如達芬奇,他既是畫家,還是數學家、理學家、橋梁家。所以,橋梁在西方也極具藝術特質。在威尼斯當地,有句諺語說「沒有到過威尼斯,就不算到過義大利」,似乎威尼斯成了義大利的特色。而在水流縱橫的威尼斯,橋又成了它的特色所在。其中有一座由大理石建成的利雅托(Rialto)橋,雕刻精細,造型優美。可見,西方橋梁與文化氣息渾然一體。
與外國的古代橋梁相比較,中國橋梁除了分布在江河、深淵溝谷一帶之外,還被廣泛地採用到園林景觀設計當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橋韻風致。以蘇州園林為代表,那數量眾多的橋,造型秀美,體量適中,色澤淡雅,風格各異。在園林的優美景觀中,增添了些迂迴曲折的觀賞情致,而當地人們生活的閑適和意趣也就略見一斑了。
文化形態的呈現
一座橋梁建成以後,它就與周遭的一切形成千絲萬縷的關系。跟其他建築一樣,每座橋都承擔著歷史的變遷和年月的變更。在這默默無聲中,我們看到那殘骸遺跡里古老文化的沉澱。因此無論中外,這一點都不能置疑。誠然,橋梁並不是純粹的死物。有別於大理石那冰冷的溫度,橋梁是鮮活生命的存在。而這生命的存在,分明是人文文化賦予的。換句話說,橋梁正是一種文化形態的呈現。
中國古代橋梁,堅固優美,向來是人們筆下描寫、歌詠的景物。加上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古橋與詩文的關系就更為密切了。像河北趙州安濟橋,古今人們均稱頌不已。
「車馬人千里,乾坤此一橋。良工玄絕代,巧構稱殊橋。」明代陸健在《古橋仙跡》一詩中這樣贊美它。
「代久堤維固,年深砌不隳 。」唐代崔恂在《石橋詠》詩中,又這樣稱頌。
對於它的優美形態,清代祝萬祉在《過仙橋》中寫道:「百尺長虹橫水面,一彎新月出雲霄。」
元代劉百熙在《安濟橋》一詩中,更寫出了它的動態美:「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
中國古橋不僅自身很美,而且還和周圍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又一幅美不勝收的圖畫。元代詩人鮮於必仁,在《折桂令 ·蘆溝曉月》中,對蘆溝橋的景色作了這樣的描寫:「出都門鞭影搖紅,山色空濛,林景玲瓏。橋臨微波,車通遠道,欄依長空。起宿靄千里卧龍,掣流雲萬丈垂虹。踏杳疏鍾,似蟻行人,如步蟾宮。」
此外,有關橋梁的神話、寓言和傳說比比皆是。例如「尾生抱柱」、「牛郎織女會鵲橋」、「喝斷當陽」等,令人嘆為觀止。
相比之下,西方橋梁文化就稍微顯得單薄一點,這可能與他們的審美情感的生發方式有關。中國古人較為內斂,自我情感不易外露,自然而然地轉為神韻的體現。西方人比較開放高昂,崇尚自我表達,著力於逼真寫實。所以,在刻意追求橋梁形態的唯美與力度時,他們放棄了可以激發想像力的建築理念。
除了以希臘羅馬神話為藍本進行加工外,外國古代橋梁很少被賦予新的文化內涵。其中有些橋梁反而因軍事戰爭和宗教宣揚而著名於世。
民俗生活
所謂「小橋流水人家」,從另一個角度看來,小橋可以沒有水,卻不可以沒有「人家」。或者准確地說,有橋的地方,必定會有人家的出現。發展至今,橋與民俗已經難舍難分,而且是相得益彰了。
在中國,主要表現在當地人的風俗習慣上。作為人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橋梁常結合了民間的習俗,表達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及純真善良的願望。
往昔春節期間,北京人「走橋摸釘」 —— 撫摸故宮大門上的銅門釘;南方人「過橋走百病」,意在消災祈福; 江蘇吳江水鎮同里有小河 15 條,小橋 49 座。其中,太平橋、吉利橋、長慶橋布列成「品」字形。人們將它們視為「吉祥橋」;孩子滿月、青年人結婚、老年人滿 66 歲等,都要從三橋上走一遭。當地人說:「走過太平橋,一年四季身體好。走過吉利橋,生意興隆(官運亨通)步步高。走過長慶橋,青春長駐永不老。」
農村的民俗風情,於此可見一斑——這一點在國外並不多見。
然而有一種現象在古代東西方都曾有過,那就是橋上的販賣。每當走在斑駁不平的橋面上時,我們可以想像到當年橋的兩邊該是多麼的熱鬧繁華。在等級貴賤分明的古代,大概只有這一空間能容納社會里那些貧賤的腳色。在中國,可能是賣貨郎、乞丐和失意的文人。在西方,可能是賣藝人、小販子甚至娼婦。以橋為依託,他們慘淡地經營起了各自的生活。
小結
雖然中外古代橋梁存在著審美、價值、文化傾向的差異,我們仍不可以忽視歷史上它們在文化上的相互交融和借鑒。應當說,它們的影響是雙方互動型的。
中國古代橋梁精湛的建築技術和多樣而優美的造型,早已引起世界各國人士的關注。在 13 世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在其游記中多次介紹中國的古橋。葡萄牙人比萊奧特 · 佩雷斯、德國人馮 · 布雷姆· 休傑吉斯特、英國人戴維斯等,皆先後於 1577 年、 1796 年及 1880 年到中國游覽,並在他們的旅行筆記中專門介紹了中國的古橋。他們對中國古橋稱贊不已,並對中國橋梁建築工人贊不絕口。
中國古橋的建築技藝對鄰國影響更大。 1675 年,俄羅斯沙皇彼得一世執政時期,曾派人邀請中國橋梁專家前去講課。在唐宋、明清時期,很多中國高僧和旅日華人,把中國的建橋技術帶到了日本 —— 日本的鳴潼橋、長崎的眼睛橋、錦帶橋等,也是明清時期由中國人設計和建造的;而且,錦帶橋還仿照了杭州西湖蘇堤拱橋的樣式呢!
至於西方對中國橋梁建築的影響也是自不待言的。例如東漢時期,從西域往返印度取經,看見了懸橋和索橋。北魏僧人宋雲惠生去印度,則看到了鐵鏈橋。還有絲綢之路與西方的往來,海上航運與朝鮮日本的往來,使橋梁技術經驗乃至文化,都得到影響以及借鑒。
也許中外古代橋梁文化的對比,能夠為中外民族文化的理解溝通提供可能和方便,而這恰好是世界上所有橋梁的共性。
『肆』 幾乎每天都有小夥子從波黑的莫斯塔爾古橋一躍而下,為什麼
這是一個擁有傳奇 歷史 的小城。曾因戰火紛飛,差點毀於一旦,它的重獲新生,讓世界為之驚艷。這里,便是波黑最美的小城-莫斯塔爾(Mostar)。
波黑,全稱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如果說波黑的「波斯尼亞」部分最有名的是薩拉熱窩,那「黑塞哥維那」部分最有名的,就莫過於莫斯塔爾古城了。
古城莫斯塔爾,東北距薩拉熱窩約八十公里,有很多中世紀羅馬建築古跡。從薩拉熱窩到莫斯塔爾的那一路,車窗外真是處處美景,讓人心情愉悅。
提起莫斯塔爾古城,最著名的要數建於十五世紀的莫斯塔爾古橋(Stari Most),這是古城最大的傷疤。老橋的前世今生,是莫斯塔爾的血淚史。
一座橋,兩個民族,連接的是數代人期盼的和平。多少年來,這一座拱橋,將居住在河兩岸的穆斯林族和克羅埃西亞族居民聯系在一起。
那個午後,我站在橋邊,看著當地的幾個男子,脫掉上衣,然後從橋上一躍而下,惹來陣陣的掌聲。「他們為什麼要跳下去?」我問當地的朋友。
據說以前這是一種習俗,戰爭爆發前,這是當地的一項年度活動。勇敢的年輕男子從橋上跳下去,展現自己無所畏懼的勇氣,他們互相競賽,一展雄姿,以博取姑娘們的青睞。
從莫斯塔爾古橋的這端走到那段,陽光燦爛。曾經的這一座古橋,是一座16世紀的橋梁,建造於1557年,橫跨內雷特瓦河(River Neretva),耗時9年才完成。
古橋由奧斯曼帝國蘇丹蘇萊曼一世下令建造,因其優美的弧度和宏偉的形態,也被喻為內雷特瓦河上的彩虹。
橋身4米寬,29米長,橋拱最高端距水面20米,當初一度成為世界上最寬的人工建造的拱橋。橋的兩頭各有一個石砌橋頭堡,充分展現了16世紀波斯尼亞的古樸風情和藝術風格。
某些相關的技術問題至今仍然是一個謎:如何架設棚架?如何把石頭從河的一側運到另一側?如何在這么長的建造周期內讓腳手架保持可靠等。因此,這座橋梁可以列入當時最偉大的作品。
可惜,古橋矗立了427年後,於1993年11月9日波斯尼亞戰爭期間被摧毀。如今我們看到的這座拱橋,是在原址上重建的。
戰爭結束後,重建橋梁的計劃被提上了日程。盡量按照原貌恢復,使用同樣的技術和材料。從河中撈起原來的石料供橋梁建造使用,不足部分則從當地的採石場獲得石料。
重建的拱橋,於2004年7月23日落成。為慶祝大橋重新開通,當天有9名小夥子一起從大橋上一躍而下。
如今,莫斯塔爾的古橋地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跨過老橋,就是奧斯曼風格的老鎮。
莫斯塔爾是黑塞哥維那的文化之都,漫步在這硝煙散盡後的古城,隨處都是風景,到處都是悠閑的節奏。
怪不得有人戲言:「在倫敦有多少酒吧,在莫斯塔爾就有多少咖啡館。」
這條商業街不像國內那麼繁華,僅是一條長長的兩邊有賣各種紀念品、餐廳、便利店的街道。
在一家售賣油畫的小店停留,在街邊買一個冰箱貼,買個冰淇淋...在莫斯塔爾,感覺身處歐洲的小麗江,連天邊的雲卷雲舒,都很相似。
在一家美好的餐廳,吃個莫斯塔爾最具特色的土耳其餐。舉目望去,在餐廳就餐的,大多是歐美的遊客。來到這里的中國人不多,算是很小眾的旅行目的地。
各種烤肉相當的好吃,非常推薦,連薯條和麵包的品質也很棒。
莫斯塔爾經歷的戰爭也是數不計數。
從奧斯曼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直至1992年南斯拉夫內戰,波黑和塞爾維亞交戰,和克羅埃西亞交戰,戰爭創傷累累。
值得一提的是,莫斯塔爾市民公投選擇了「李小龍」來代表城市的和平。李小龍的銅像,佇立在莫斯塔爾的City Park of Zrinjski。
如果你去莫斯塔爾,也可以去和那座銅像合個影,並在心中祈願:希望永遠不要再有戰爭。
嗨,我是若有所思CS,一個江南女子,來自蘇州,窮遊了整個中國和全世界30多個國家。
『伍』 古印度至今又多少年歷史,有什麼有名的建築
從哈拉巴文明起算,至少4300年歷史,著名建築如下:
1、泰姬陵(Taj Mahal ),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跡之一,世界文化遺產,被評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跡」。
2、阿姆利則金廟是印度錫克教的最大一個寺廟,位於印度邊境城市阿姆利則市中心,整座金廟的建造共耗費750公斤黃金。這座被譽為「錫克教聖冠上的寶石」的建築,風格典雅,造型優美,既有伊斯蘭教建築的肅穆莊重,又有印度教建築的絢麗璀璨。
3、阿旃陀石窟,在綿延550多米的阿旃陀石窟里,大量的雕刻和壁畫表現了佛教藝術歷史以及古印度人民生活和帝王宮廷生活的畫面。1983年,被指定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4、蓮花廟,又名巴哈伊寺,這座由白色大理石建造而成的建築,以其壯觀美麗著稱,早已成為印度人的驕傲。作為德里獨一無二的標志性建築,其巧妙設計成為這座寺廟的最大看點,蓮花廟以其獨特的魅力,多年來,以大海般的胸懷,每年吸引著成千上萬慕名而來的遊客。
5、琥珀堡位於齋浦爾城郊的一座小山上,是印度古代藩王的都城, 建於1592年。遊客可騎大象上山參觀。由於城堡建在一座叫琥珀的小山上,故稱之為琥珀堡。
6、甘地陵,位於新德里東郊朱木拿河畔,是印度國父「聖雄」甘地的陵墓。陵園呈凹形,在陵園正中,靜卧著一座黑色大理石陵墓,它是一個普通的正方形平台的樣子,高約1米,長寬約3米。
『陸』 誰有關於"橋"的資料
盧
盧
lú
<名,形>
(形聲。甲骨文字形,從皿,虎聲。本義:飯器)
同本義 [a vessel for holding cooked rice]
盧,飯器也。——《說文》
通「廬」。房屋 [building;house]
君盧屋妾。——《荀子·富國》
瞳人 [pupil of the eye]
玉女無所眺其清盧兮。——《漢書·揚雄傳》
通「顱」。頭蓋骨 [skull;cranium]
蹶蹏足以破盧陷匈。——《淮南子·修務》
<形> 黑色 [black]
盧弓一。——《書·文侯之命》
是猶紲韓盧而責之獲也。——《漢書·王莽傳下》。師古曰:「韓盧,古韓國之名犬也。黑色曰盧。」
盧奴城內西北隅有水,淵而不流,…水色正黑,俗名曰『黑水池』。水黑曰盧,不流曰奴,故此城藉水以取名矣。——《水經注·滱水》
上九。與荼有守,辭於盧首不殆。——漢·揚雄《太玄經》。范望注:荼,白也;盧,黑也。
於是乎盧橘夏熟。——《史記·司馬相如傳》
又如:盧弓;盧矢;盧瞳(黑眼珠);盧狗(即韓盧。戰國時韓國良犬);盧獵(即盧鵲);盧鵲(古代良犬韓盧、宋鵲的並稱。亦泛指良犬);盧盧(呼犬聲)
姓
【常用片語】
盧比
lúbǐ 軟體soft金山
[rupee] 印度等國的貨幣單位
盧布
lúbù 軟體soft金山
[rouble] 貨幣單位
盧溝橋
Lúgōuqiáo 軟體soft金山
[Lougouqiao] 在北京西南部,跨永定河(金時的盧溝河)上。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成於明昌三年(1192),清初重建。長265米,寬約8米,由11孔石拱組成,橋旁建有石欄,其上共有精刻石獅485個,姿態各殊,生動雄偉。1937年「七七」事變在此發生,抗日戰爭從此開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旁建有新橋
盧橘
lújú 軟體soft金山
[loquat] 枇杷
盧橘楊梅次第新。——宋·蘇軾《惠州一絕》
盧延讓
Lú Yánràng 軟體soft金山
[a poet in Tang Dynasty] 唐朝范量(現在北京附近)人。他的《苦吟》詩前四句是:「莫話詩中事,詩中難更無,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
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橋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燦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樑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的,包括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東晉以後,由於大量漢人貴族官宦南遷,經濟中心自黃河流域移往長江流域,使東南水網地區的經濟得到大發展,經濟和技術的大發展,又反過來刺激橋梁的大發展。因此,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背誦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樑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橋的類型,若以建橋的主要材料分,便有木、石、磚、竹、藤、鐵、鹽、冰橋等之別。
木橋是最早的橋梁形式,我國秦漢以前的橋幾乎都是木橋。如最早出現的獨木橋、木柱樑橋。約商周時便出現浮橋,戰國前後又出現排柱式木樑橋和伸臂式木樑橋。但因木材本身的特性,如質松易腐以及受材料強度和長度支配等,不僅不易在河面較寬的河流上架設橋梁,而且也難以造出牢固耐久的橋梁來,因此,南北朝始遂為木石混合或石構橋梁所取代。
石橋和磚橋。一般是指橋面結構也是用石或磚料來做的橋,但純磚構造的橋極少見,一般是磚木或磚石混合構建,而石橋則較多見。到春秋戰國之際便出現了石墩木樑跨空式橋,西漢進一步發展為石柱式石樑橋,東漢則又出現了單跨石拱橋,隋代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單孔弧形石拱橋,唐代李昭得造出了船形墩多孔石樑橋。宋代是大型石橋蓬勃發展的時期,創造出像泉州洛陽橋和平安橋那樣的長達數里橫跨江海交匯處的石樑橋,以及像北京蘆溝橋和蘇州寶帶橋那樣的大型石拱橋。
竹橋和藤橋。主要見於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區。一般只用於河面較狹的河流上,或作為臨時性架渡之用。早期的主要是一種索橋,南北朝時稱竹質的溜索橋為「笮橋」。後來出現了竹索橋、竹浮橋和竹板橋等。鐵橋,在古代包括鐵索橋和鐵柱橋兩種。前者屬於索橋類,較多見,約在唐代便出現;後者屬於梁橋類,實為木鐵混合橋,極少見,在江西見一例。
鹽橋和冰橋。主要見於特殊的自然環境中。前者主要見於青海鹽湖地區,後者主要見於北方寒冷地區。
若以橋梁的結構及外觀形式分,則主要有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種基本類型。
梁橋。又稱平橋、跨空梁橋,是以橋墩做水平距離承托,然後架梁並平鋪橋面的橋。這是應用最為普遍的一種橋,在歷史上也較其它橋形出現為早。它有木、石或木石混合等形式。先秦時梁橋都是用木柱做橋墩,但這種木柱木樑結構,很早就顯出其弱點,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因此,起而代之的是石柱木樑橋,如秦漢時建成的多跨長橋:渭橋、灞橋等。約在漢代時樁基技術發明,於是出現了石橋墩,標志著木石組合的橋梁能夠越跨較寬大的河道能經受住洶涌洪浪的沖擊。但由於石墩上的木樑不耐風雨侵蝕,於是便在橋上建起了橋屋,保護橋身,此橋型(廊橋)後多見於南方,但最早都見於黃河流域。中小型的石樑或石板橋,構造方便,材料耐久,維修省力,是民間最為喜用的一種橋形,尤其是南宋後,在福建泉州地區十分盛行,創造了許多長大的石樑橋。梁橋若中間無橋墩者,稱單跨梁橋;若水中有一橋墩,使橋身形成兩孔者,便稱雙跨梁橋;若兩墩以上者,便稱多跨梁橋。
浮橋。又稱舟橋、浮航、浮桁,因其架設便易,常用於軍事目的,故也稱「戰橋」--一種用於數十百艘木船(也有用木筏或竹筏連橫於水上的)連鎖起來並列於水面,船上鋪木板供人馬往來通行的橋。若按嚴格意義上的橋:是以跨空和有柱墩為標志的話,那它還不是十足意義上的橋。浮橋主要建於河面過寬及河水過深或漲落起伏大,非一般木石柱樑橋所能濟事的地方。浮橋兩岸多設柱樁或鐵牛、鐵山、石囷、石獅等以系纜。隋大業元年在洛陽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橋,是第一次用鐵鏈連接船隻的浮橋。浮橋目前在我國南方如江西、浙江、廣西等地方仍常見用。
索橋。也稱吊橋、繩橋、懸索橋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鐵索等為骨幹相拼懸吊起的大橋。多建於水流急不易做橋墩的陡岸險谷,主要見於西南地區。其做法是在兩岸建屋,屋內各設系繩的立柱和絞繩的轉柱,然後以粗繩索若干根平鋪系緊,再在繩索上橫鋪木板,有的在兩側還加一至兩根繩索作為扶欄。始見於秦漢,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橋,又名"夷里橋",便是座竹索橋。現存著名的有建於明清時的瀘定鐵索橋、灌縣竹索橋等。過索橋感覺非常驚險,正如古人形容過索橋的那樣:「人懸半空,度彼決壑,頃刻不戒,隕無底谷。」唐代和尚智猛稱:「窺不見底,影戰影栗。」其實真正渡之還是安全的,正如《徐霞客游紀》對貴州盤江橋評價的那樣:「望之飄然,踐之則屹然不動。」
拱橋。在我國橋梁史上出現較晚,但拱橋結構一經採用,便迅猛發展,成為古橋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種橋型,即使在今天,它也仍有繼續發展的廣闊前景。拱橋有石拱、磚拱和木拱之分,其中磚拱橋極少見,只在廟宇或園林里偶見使用。一般常見的是石拱橋,它又有單拱、雙拱、多拱之分,拱的多少視河的寬度來定。一般正中的拱要特別高大,兩邊的拱要略小。依拱的形狀,又有五邊、半圓、尖拱、坦拱等之分。橋面一般鋪石板,橋邊做石欄桿。拱橋的形象最早見於東漢畫像磚上,是由伸臂木石樑橋在發展過程中又受墓拱、水管等形狀影響而產生的。文獻記載見於南北朝時的《水經注》中,現存最早的實物和最具代表性的是隋代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石拱橋的發券,明以後,尤其在清代,則盛行用整券,即「桶狀發券」。
此外,其它特種造型尚有飛閣和棧道、渠道橋和纖道橋,以及曲橋、魚沼飛梁和風水橋。
「飛閣」,又稱閣道、復道,即天橋。古代宮殿樓閣間的跨通道。《三輔黃圖》:「乃於宮(指漢末央宮)西跨城池作飛閣通建章宮,構輦道以上下。」秦漢皇宮樓殿間聯以閣道通行,因上下有道,故稱復道。秦始皇築閣道由阿房宮通驪山,人行橋上,車行橋下,堪稱中國最早的立交橋。「棧道」,又稱棧閣、橋閣,單臂式木樑橋。在山區陡峭的地方,架木鋪成的道路。
「渠道橋」,既是引水渠道又作行人用的橋梁。也即在橋上砌水渠以引水。如建於金代的山西洪洞縣惠遠橋。故今山西民間尚有「水上橋、橋上水」的俚語。「纖道橋」,一種為便於拉纖而建造的、與河流平行的帶狀長橋。多見於浙江境內的運河地區。有的長達一二公里乃至五六公里,如紹興阮社有一座「百孔官塘」纖道橋,建於清同治年間,橋長380餘米,115個跨,橋面用三塊條石拼成,底平接水面。
「曲橋」,園林中特有的橋式,故也稱園林橋。橋與徑、廊均為園林中遊人賞景的通道。「景莫妙於曲」,故園林中橋多做成折角者,如九曲橋,以形成一條來回擺動,左顧右盼的折線,達到延長風景線,擴大景觀畫面的效果。曲橋一般由石板、欄板構成,石板略高出水面,欄桿低矮,造成與水面似分非分、空間似隔非隔,尤有含蓄無盡之意。
回答者: 弦之月NONO - 大魔導師 十三級 11-21 20:05
盧溝橋位於廣安門外豐台區,距離市中心約20公里。該橋因跨越盧溝河(今永定河)而得名。盧溝橋位列中國三大古代名橋之首,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兩座是河北的趙州橋和泉州的洛陽橋。
盧溝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迄今已經有八百餘年的歷史。該橋所跨越的盧溝渡口是當時進出都城的唯一門戶,原有的浮橋和木橋等臨時性交通設施已經不能適應都城所在地的交通狀況,為此,建了一座耐用的大石橋,即盧溝橋,初名廣利橋。盧溝橋是一座有11拱的大石橋,全長266.5米,橋面寬度為9.3米,橋身用巨大的白石砌成。橋墩砌築為船型,其前有名為』斬龍劍』的分水尖,用於抵禦急流。該橋的建築設計先進,製造精良。盧溝橋的建築裝飾亦別具特色。橋欄為高達近一米半的的281根望柱與欄板連接而成,每根望柱頂端都刻有一個大獅,它的身上攀附有形象各異、或藏或露的小獅子,於是民間便有』盧溝橋的石獅數不清』的歇後語。根據考古工作隊的勘察,已知共有大小石獅485隻。
盧溝曉月--燕京八景之一,始於金代的燕京八景之說,盧溝曉月即是其中一景。橋的東端有碑亭,石碑為清代乾隆皇帝所書,正面為』盧溝曉月』,背面為盧溝橋詩。
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盤踞於永定河西岸的日本侵略軍以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強行要過盧溝橋到宛平城搜查,遭到了國民黨二十九路軍的拒絕。於是日本侵略軍就大舉武裝進攻橋東,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
趙州橋位於歷史文化名城趙縣,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被譽為「華北四寶之一」。
趙州橋出自工匠李春之手,是一座弧形單孔石拱橋。在橋兩端的石拱上,辟有兩個券洞,這種結構叫「敞肩拱」,是世界橋梁中的首創。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對趙州橋進行了修繕,成為旅遊觀光的勝地。
如今,當人們途經屏南棠口村,遠遠便可望見一座氣勢宏偉、古樸凝重的木橋宛如長虹卧波,威然雄跨於棠溪與白溪的匯水口.可誰能想到,此前這座厝橋卻三建三毀於洪水的肆虐,傳說厝橋建而毀,毀而建是因兩河伯爭長所致,其間不知有多少人葬身魚腹,多少人繞道懸崖艱難往返,望河興嘆.棠口地居屏南中心,此橋為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實不能一日無橋.人們冥思苦想,有何法能使厝橋永固?清朝周大權,樂善好施,為建橋一事寢食不安.一天夜裡,周大權夢見一隻金雞下凡,站立於河面,那伸展的雙翅正好搭在兩岸,朦朧中又見一菩薩站於雞背上,把水引向兩邊.一覺醒來,已見晨曦,周大權思之夢境,頓有所悟,認為這是神仙指點,當即挺身為首募捐再造厝橋,聘請各方能工巧匠,憑夢中記憶,整座橋按公雞形象設計,把正中石墩砌成三角雞頭形,橋面左右為兩翼,象徵著公雞振翅,昂首報嘵。建橋伊始人們踴躍投工獻料,可謂一呼百應,八方支援,僅一個秋冬就建成。橋長70米,寬6米,正橋用260根杉木構架,不用寸釘片鐵,只憑椽靠椽、桁嵌桁,相交相接,互依互靠。橋底拱而橋面平.橋面兩旁整齊勻稱,豎立著百根欄柱,橋頂瓦檐鱗蓋斗角鉤心,造形酷似古代名畫《清明上河圖》中建築,確系匠心獨運,巧奪天工。
傳說厝橋落成之日,周大權等首事為感念菩薩托夢昭示特備福禮,供謝天。.午夜時分,伺俸香火的周大權等隱隱聽到溪水喧嘩似雞翅拍水之聲,雞角石發出哄亮清晰的公雞啼叫聲,一時全村公雞齊鳴,千百名男女老少「聞雞起舞」,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紛紛涌至橋邊.眾百姓跪拜橋頭,燒香念經,向天祝禱保佑厝橋千秋永固。事後,周大權根據夢見的菩薩形象,塑身於橋的正中,面向潮頭,即現時人們尊稱的王顯靈帝菩薩公,供奉香火,千秋紀念。周大權撰橋志勒碑豎立橋頭,並載人縣志
『柒』 我要知道橋的名字!!!拜託拜託
華夏歷史十大名橋
盧溝橋:位於北京廣安門西南10公里,因橫跨盧溝河(今永定河)而得名,全橋用白石建成,兩邊石欄雕柱各140根,柱頭雕石獅共485個。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於廣東潮州市東門外,是我國古代一座交通、商用綜合性橋梁,也是世界上第一座開關活動式大石橋,古有「一里長橋一里市」之稱。
五亭橋:位於揚州瘦西湖內。橋基由12條大青石砌成大小不同的橋墩組成。橋身為拱券形,由三種不同的券洞聯合,共15孔。孔孔相通。橋上置五亭。亭與亭之間以廊相連。
安平橋:位於福建晉江縣安海鎮,俗稱「五里橋」。橋面由七條大石板鋪成,橋頭有六角五層磚構宋塔一座,為中古時代最大的梁式石橋,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
趙州橋:位於河北趙縣城南交河上,是一空腹式單孔圓弧石拱橋,橋面寬10米,兩側42塊攔板上,刻有龍獸狀浮雕。
十字橋:位於太原市西南15公里的晉祠內。橋梁為十字形,建於魚沼之上,又名魚沼飛梁。全橋由立於沼中的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柱頂有柏木斗拱與縱、橫梁相連,上鋪十字橋面,兩側有漢白玉石欄桿圍護憑依。
風雨橋:位於廣西三江縣程陽村邊林溪河上,全橋為石墩木面瓦頂結構。橋上建塔形樓亭5座,可避風雨。整座橋梁不用一根鐵釘,全採用榫槽銜接,斜穿直套,縱橫交錯,精緻牢固。
鐵索橋:位於四川滬定縣城西大渡河上。橋面採用9根鐵鏈,上鋪木板,以通人畜,左右兩側,各用兩根鐵鏈作扶手。鐵鏈粗如碗口,每根長達130米。
五音橋:位於河北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上,橋兩側裝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敲擊能發出叮咚悅耳的聲音。我國古代聲樂中分宮、商、角、徵、羽5個音階,所以人們稱其為五音橋。
玉帶橋:位於北京頤和園內。全橋用白石建成,拱圈為蛋尖形,橋面呈雙向反彎曲。橋身用漢白玉雕砌,兩側雕刻精美的白色欄板和望柱,使其通體潔白,線條流暢。遠望猶如一條玉帶點綴在碧波粼粼的昆明湖上,有「海上仙島」之贊譽。
----------------------------------------------------------------------------------------------------
--------------------------------------------------------------------------------
清明橋,蠡湖大橋,槐古橋,亭子橋,跨塘橋,三里橋,吳橋,高墩橋,通德橋,人民橋,江尖大橋,蓮蓉橋,永定橋,金匱橋,文化宮橋,紅星橋,錫山大橋,梁溪大橋,金城大橋,鋼鐵橋,工運橋,下甸大橋,南門高架橋,南長橋,伯瀆橋,蠡溪橋,寶界橋,體育場橋,蓉湖橋,西門人民橋,仙蠡橋,金鉤橋,通揚橋,躍進橋(妙光橋),大公橋
----------------------------------------------------------------------------------------------------
1.世界各國主要大跨板梁和箱梁橋
橋 名 主 跨(m) 建成年 地 點
鋼梁 CoSta e Sllva 300 1974 巴西里約熱內盧
Sava 261 1956 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
Zoo 259 1966 德國科隆
Gazelle 250 1970 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
安康漢江橋 176 1982 中國陝西
預應力 虎門輔航道橋 270 1997 中國廣東
混凝土 Gate Way 260 1986 澳大利亞布里斯班
梁 黃石長江橋 245 1996 中國湖北
濱名大橋 240 1976 日本
Koror-Babelthuap 241 1978 美託管島
2.世界各國主要大跨鋼桁梁橋
橋 名 主跨(m) 建成年 地 點
魁北克Quebec 549 1918 加拿大
福斯灣Forth 521 1889 英國蘇格蘭
南港大橋 510 1974 日本大匝
Gommodore J.J. 501 1974 美國法尼亞
Orleun Greater New 480 1958 美國路易斯安那
Howrah 457 1943 印度加爾哥答
Mississipi 446 --- 美國路易斯安那
East Bay 427 1936 美國奧克蘭
二.世界最大拱式橋一覽表
橋 名 主跨(m) 建成年 地 點
鋼拱 新河谷(New River Gorge) 518 1977 美國西弗吉尼亞
奇爾文科(Kill Van Kull) 510 1931 美國新澤西
悉尼港(Sydney Harbour) 509 1932 澳大利亞悉尼港
ST.Marco-1 390 1929 南斯拉夫薩格勒布
弗里蒙特(Ferment) 383 1971 美國俄勒岡
茲達科夫(Zdakov) 380 1961 捷克和斯洛伐克
曼港(Port Mann) 366 1964 加拿大溫哥華
混凝
土拱 萬縣長江橋 420 1997 中國重慶
克爾克I橋(Krk-I) 390 1979 南斯拉夫
貴州江界河橋 330 1995 中國貴州
邕寧邕江橋 313 1996 中國廣西
格拉德斯維爾橋(ladesville) 305 1964 澳大利亞悉尼
黑約帕拉那橋(Rio Parana) 290 1964 巴西
亞拉比達橋(Arradida) 270 1963 葡萄牙
三多橋(Sando) 264 1943 瑞典
三.世界最大懸索橋一覽表
橋 名 主跨(m) 建成年 地 點
明石海峽大橋(Akashi) 1990 1998 日 本
大帶橋(Great Belt) 1624 1997 丹 麥
亨伯橋(Humber) 1410 1981 英 國
江陰長江橋(Jiangyin) 1385 1999 中 國
青馬大橋(TsingMa) 1377 1997 中國香港
費雷澤諾橋(Verrazano) 1298 1964 美國紐約
金門大橋(Golden Gate) 1280 1937 美國舊金山
海依靠斯特(Kusten) 1210 1998 瑞典
麥金納克大橋(MaCkinac) 1158 1958 美國密執安
南備贊大橋(Bisan) 1100 1987 日本本四聯絡線
博斯普魯斯橋(Bosporus) 1073 1973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
華盛頓橋(GeorgeWashington) 1067 1931 美國紐約
4月25日橋(Satazar) 1013 1966 葡萄牙里斯本
福斯大橋(ForthRoad) 1006 1964 蘇格蘭
四.世界最大斜拉橋一覽表
橋 名 主跨(m) 建成年 地 點
鋼結
構與
混合
結構 多多羅橋(Tatara) 890 1999 日本
羅曼蒂大橋(Normandy) 859 1995 法國
南京長江二橋 628 2001 中國南京
揚浦橋 602 1993 中國上海
名港中大橋(Meiko Central) 590 1997 日本
徐浦大橋 590 1997 中國
鶴見橋 510 1994 日本
生口橋 490 1991 日本
香港汀九橋 475 1998 中國香港
安納西斯橋(Annacis) 465 1986 加拿大溫哥華
橫濱海灣橋 460 1989 日本
預應
力混
凝土
結構 斯卡恩聖特橋(Skarnsundet) 530 1991 挪威
重慶長江二矯 444 1995 中國重慶
盧納大橋(Luna) 440 1983 西班牙
銅陵長江橋 432 1995 中國安徽
赫爾格蘭特橋 425 1991 挪威
鄖陽漢江橋 414 1993 中國
武漢長江二橋 400 1995 中國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