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教佛教哪個先有何區別

印度教佛教哪個先有何區別

發布時間:2023-01-13 12:06:07

㈠ 印度教和佛教有什麼區別

分類: 社會民生 >> 宗教
解析:

盡管二者都產生於印度,但卻是兩種不同的宗教。印度教是信仰多神,至少有三個主神,印度教有種姓制度,而佛教崇尚平等。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六世紀產生於古印度。佛教宣揚在靈魂上「眾生平等」,反對「種姓」制度,但不反對奴隸制度。佛教認為人活著就是受罪,根源在於各種慾望,只有消滅一切慾望,進行修行,將來靈魂就可進入「極樂世界」;佛教主張忍耐、順從。由於佛教教義一方面成為廣大受苦難的人民精神上的依託,另一方面也符號統治階級的利益並以此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所以得到廣泛支持,發展很快,公元前三世紀時被定為國教並開始向外傳播:東南傳人東南亞,西北傳人中亞細亞,公元前一世紀由克什米爾傳人中國的於闐,以後在中國不斷發展。

印度教於五世紀時出現,也產生於印度,它適應封建統一的思想,綜合婆羅門教和佛教等各種宗教教義而形成。印度教的基本教義是「法」和「業力輪回」。所謂「法」,是指人們生活和行為的規范;所謂「業力輪回」,是說人在世如果按照給自己的「法」去生活,死後靈魂可以轉生為更高級的種姓,現世的不平等是前生註定的。印度教的因果報應思想麻痹勞動人民,迎合統治階級,是封建剝削關系和不平等的種姓制度辨護的最有力的精神工具,因而得到封建統治階級的保護與支持,公元九世紀以後,印度教成為在全國占統治地位的宗教。由於印度教的興起和後來八世紀起 *** 教的傳人,到十三世紀,印度境內的佛教幾乎毀滅殆盡,盡管十九世紀後半期以後佛教有一定程度的恢復與發展,但當今佛教教徒在印度不足二千萬人,佛教雖源於印度,但發展卻在中國。而印度教在當今印度卻擁有廣泛的基礎,再加上傳統的影響,今天印度教徒在印度已達八億,所以現在的印度是一個以印度教徒為主的國家。

㈡ 印度教與佛教的區別 佛教和印度教的不同之處

1、起源不同

印度教形成於2世紀左右,奧義書集大成,六派哲學體系漸成,它是綜合各種宗教,主要是婆羅門教信仰產生出來的一個新宗教,其繼承婆羅門教的教義,仍信仰梵,並對存在著造業、果報和輪回的觀點,贊成和積極發揮。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為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釋迦族的喬答摩·悉達多。

2、教義不同

印度教教義主要有主神論、種姓分立、因果報應、祭祀萬能、吠陀經典。

佛教的教義非常豐富,基本教義可以用「四諦」來統攝,佛教的根本教理是「緣起無我」(大乘說「緣起性空」),佛教區別於其他宗教的最根本特色是「三法印」。

3、宗教節日不同

印度教主要節日有排燈節、好利節、無遮大會。

佛教的主要節日有佛誕節、佛成道節、盂蘭盆節等。

㈢ 想知佛教同印度教的分別

佛教:佛教於公元前5世紀發源於印度
後來傳遍亞洲
在句世界各地都有信從.佛教不是奠基在信仰單一或多神
而是以佛陀(覺者)的教誨為基礎.佛陀教導信徒如何袪除痛苦與煩惱
並給予他們如何生活的建議.佛教徒以佛陀為模範
以達到更接近佛陀本人所經驗的[更高的覺知]
即是[覺悟]的狀態.而日後興起的大乘佛教
則主張不只是出家人
任何人都應能被救
也因此產生對佛教的種種解釋及成佛的各種方法.同時除了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之外
也出現阿彌陀佛
葯師佛
大日如來
觀世音菩薩等諸佛菩薩. 印度教:印度教始於印度
並已在當地發展超過五千年.亞洲其他地區
非洲
加勒比海和歐洲也有很多印度人定居
他們的信仰也像地理分布一樣多采多姿.有些印度人信仰單一神只
有些就禮敬多神
或相信諸神只是唯一最高神靈的各個面向.主要神只有創造神-梵天
維持神毘紐笯
破壞神-濕婆神等.由於欠缺標準的綱領或儀式
他們有許多信念不相同.然而所有印度人都有定來世的觀念
相信眾生都在生

轉世的持續過程之中.印度人希望藉著[解脫]逃離這個循環.對印度教徒來說
法的觀念也重要
法意謂律法
責任
分道
和美德
強調正確行為是印度教的核心.

㈣ 印度教和佛教的區別 同發源於印度但兩者發展程度卻差別巨大(2)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
二、佛教先祖鳩摩羅什
在中原地帶,僧人是不可以結婚生子這是眾所周知的,後秦高僧鳩摩羅什為什麼破戒娶妻生子呢?鳩摩羅什嘔心瀝血鑽研佛教譯經,最終成為一代宗師,這不是一般僧人可以做到的。但是萬人眼中的尊師,卻娶妻生子,破了佛教十大戒律之首
三、佛教四大皆空是哪四大
現在有些佛教用語也成為了我們一些生活中的常用成語,比如這個“四大皆空”,那麼這個佛教四大皆空,究竟是哪四大呢?而且真正的四大皆空又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其中有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㈤ 印度教和佛教哪個早起源

最早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地區的確都是信陽佛教的,眾所周知,釋迦摩尼就是出生於尼泊爾的蘭毗尼。阿育王及迦膩色迦王時期,佛教便是印度的主要宗教。

在南亞佛教盛行的地區,發生了著名的伊斯蘭教滅佛事件。伊斯蘭教先由突厥人在北印度傳播。突厥貴族通過武力征服的方式來傳播伊斯蘭教他們大肆燒殺搶掠摧毀佛教寺院和印度教廟宇強迫異教徒接受先知的宗教。佛教和印度教同時受到了嚴重打擊但印度教經過調整和反抗後與穆斯林征服者實現了妥協並繼續生存發展而佛教卻因為種種內外原因最終在印度消亡。伊斯蘭教可以說是踩著佛教的屍體進入印度的。佛教徒最終避難到斯里蘭卡,斯里蘭卡是現今南亞唯一的全民佛教國家。

印度教最早是婆羅門教,公元四世紀時,婆羅門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進一步雜糅了佛教及其他學派的思想,於是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而以「新婆羅門教」自居,企圖恢復舊有地位,這就是今日所說的「印度教」。伊斯蘭教滅佛之際。印度教卻因為與伊斯蘭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區域仍舊保持著很大的勢力。後來趁勢在南亞地區廣為傳播,成為了南亞第一大宗教。

佛教發源於古印度,今尼泊爾境內佛教發源於距今約2553年前的古印度。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是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釋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凈的意思,佛是覺悟的意思。釋迦牟尼佛是北印度人,就是現在的尼泊爾,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據經典記載,佛圓寂時,世壽80歲。

印度教源於古印度韋陀教及婆羅門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它擁有10.5億信徒(199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和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所謂「印度教」是存在於印度本土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它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復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會等級、集團和不同的文化階層有著各自相異的信仰和實踐。

㈥ 印度教和佛教的區別 同發源於印度但兩者發展程度卻差別巨大

印度教是印度的國家,佛教起源於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印度教和佛教這兩種宗教信仰,都與印度有著重大關系,但兩者的發展程度卻相差巨大。全印度大約有百分之八十幾的人信印度教,只有少數人信佛教。但論在世界的影響力,印度教卻比不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
一、印度教與佛教觀念不同
印度作為宗教發源地之一,它的文化傳統都深受宗教影響。印度教作為印度國教,大部分印度人都信印度教,它擁有10億以上的信徒。而發源於古印度的佛教,雖然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但信徒卻是最少的一個。而且在印度,佛教一度面臨毀滅,就算是現在,印度信佛教的人也不多。

有些人認為,佛教就是印度教的一個分支。其實,印度教和佛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宗教。印度教信神,有種姓制度,而佛教宣揚的確實眾生平等。印度教的種姓制度,可以說是根深蒂固,它迎合統治階級,可以說是受統治階級保護和支持的。

而佛教宣揚眾生平等,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了封建思想的統一。所以,佛教雖然發源於古印度,但其實它在印度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反而是遭到了大力的打壓。佛教真正的發展是在中國,印度的佛教徒曾一度被毀滅殆盡,現在印度真正信佛的其實並不多。 上一頁 0 /2 下一頁

㈦ 藏傳佛教和印度佛教有什麼區別

首先印度已基本沒有佛教了,主要是印度教,所以下面介紹一下藏傳佛教與印度教的區別。
佛教和印度教有區別

佛教和印度教,同屬於古老的東方宗教,同源於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羅門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羅門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學習和領會。然而佛陀並非毫無選擇的全盤接受,而是以批評的態度,透過個人的修證體驗,對於婆羅門教的主張,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說有「我」,佛教則說「無我」;印度教說「梵」為宇宙之體,佛教則說諸法因緣生滅的本體是空;印度教嚴格區分階級制度,佛教則提倡一切眾生平等;後期印度教的派別中出現以苦行或樂行的修持,佛教則主張「中道」為修行原則等。

盡管在學說上彼此各成體系,但兩千五百多年來,佛教與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豐富了印度的哲學思想。尤其是當古印度中的四姓階級轉信佛教,悟道證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壯大自宗,都顯而易見佛教的出現為印度教的過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為印度教的未來指出了寬闊的走向。

印度教的簡介

西元前十六世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開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對自然山川的敬畏與崇拜,雅利安人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須膜拜、禮贊、歌頌一切自然神只,且將贊歌編為聖典,相互傳頌。到了後期,與人們生活關系較為密切的神只,受到最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漸轉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為了與神溝通,祭祀便成為一件大事,司祭者擁有無上權威,能為自己祭祀、為他人祭祀及教授聖典。於是,在階級制度嚴格劃分的社會里,司祭者被尊為最高階級的婆羅門,他們依著「祭祀萬能」的神聖職權,開啟了神權色彩濃厚的婆羅門思想。

婆羅門教主張:「梵」是宇宙現象的本體,人的生命現象為「我」,宇宙萬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來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輪回受苦,唯有體證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脫。此思想彌漫在當時的印度社會,直到西元前六世紀,出現了反婆羅門教的思想家,他們反對祭祀,主張透過禪定、苦行或享樂來完成解脫。鑒於當時修苦、修樂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於苦,不偏於樂的中道觀,做為修行的根本原則。

阿育王及迦膩色迦王時期,佛教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羅門教便相形式微;公元四世紀時,婆羅門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進一步雜糅了佛教及其他學派的思想,於是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而以「新婆羅門教」自居,企圖恢復舊有地位,這就是今日所說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許多流派中,又以毗濕奴派、濕婆派及性力派為主。八世紀以後,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羅,依據婆羅門教的根本教義,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優點,使印度教宗教實踐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瑣的理論淡化,印度教遂一躍而成為當時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蘭教入侵印度以後,佛教遭受嚴重迫害,印度教卻因為與伊斯蘭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區域仍舊保持著很大的勢力。

到了近代,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傳入,印度教掀起了廣泛的宗教改革,反對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種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瑣宗教儀式、寡婦殉葬等愚昧現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大多數人多信奉此教,其種族階級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婦殉葬等諸多民間陋習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佛教與印度教思想的差異

佛教與印度教同樣都產生於以婆羅門階級為中心的印度,因此,許多人誤以為印度教就是佛教。事實上,印度教以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為三大綱領,夾帶著濃厚的神權色彩;佛教卻否認印度教原有的萬能之說,主張四姓平等,人人皆有佛性,以現實人生的考察,著重實際的修持與體證。於是,兩教不同的訴求方式,形成各自獨特的思想體系。

信仰不同

印度教信奉吠陀思想,與婆羅門的無限權威——透過祭祀,使人和神可以直接溝通;人們崇尚自然、歌詠自然,尤其崇拜神格化的自然神:梵天、毗濕奴和濕婆神。人們之所以崇拜他們,是因為三大主神各司其職,共同主宰宇宙的一切,梵天創造宇宙,主宰人類的命運;毗濕奴維護宇宙間的和平,展現賞善罰惡的大無畏精神,故最得人們敬仰;濕婆神不但能毀壞宇宙,同時能降伏妖魔,繁衍(生殖)世間的活動。所以人們只能服從神的權力,崇拜主神賜給人們的生活,而嚴格遵循既有之不平等的種姓制度,受限於神權宗教的思想底下。

佛教並不否認神的存在,但神非主宰者、非創世者、非唯一者,神雖積集福德,有神通大勢力,若無通達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仍為六道輪回轉世的眾生之一。佛是一位圓滿覺悟者,不論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或首陀羅,只要依循戒、定、慧,次第進修,同樣可以成就阿羅漢、菩薩或佛的果位。佛性即悟性,人人都具有覺悟緣起的性能,都有可能成佛,和印度教所謂的梵天創世神權之說是迥然相異的。

業報輪回思想

印度教以為,生死輪回的根源,來自於業。業,是行為善惡的造作,產生於人們無限的「愛欲」與無始以來的「無明」。於是「以無明為始,依欲而成意志,由意志而有業,由業而受果」的輪迴圈子於焉形成。此外,印度教以為,「我」是生命輪回中的主角,人的身體因「我」而生,人的活動也由「我」而起,所以「我」是恆常存在的,現世人生的苦,由前世行為招感而來,今生行為的善惡,同樣也會連帶前世的業緣,影響到下一世的人生。由此可知,婆羅門教的輪回觀和業力說是恆貫三世,建立在「實有」我思想上,與真我論相結合。

佛教否認「恆常有我」的理論,認為業力並非依附在固定的「我」上,而是一種生命繼起的動力。也就是說,輪回中的「我」,是眾緣和合而生,由外在具有形體的身軀,與受想行識等內在精神的作用組合而成,而且每一因緣又是其他眾緣的和合所得,所以在緣起性空中不斷地剎那轉變、聚滅,無法令人隨心所欲,故無永恆不變的「實我」存在。如同燃燒中的薪火,盡管一個個的火焰剎那竄起,又剎那熄滅,火的本身仍以一種焚燒的狀態繼續蔓延。而這個由眾緣和合,假名為我的生命,也以「無明為父,貪愛為母」,承受自己過去的業報,流轉於六道之中。所以佛教的輪回觀,是在無限時空循環中的三世因果里,建立「自業自得」的業報思想。

修行解脫思想

就形式而言,佛教與印度教主張透過修證的方式,完成身心的苦惱束縛解脫;但在內容上,印度教主張「梵我一如」即是解脫。解脫的方法,除了要學習吠陀、祭祀、布施、苦行之外,更須舍棄名利、妻兒親朋,出家修習瑜伽禪定,使心寂靜;由此認識自我,才能得到「梵我一如」的正智,體悟「梵我一如」的真解脫境界。佛教的看法則不同,在修持實踐上,強調自我覺照的工夫,認為解脫必須經由四聖諦的親身體悟,在緣起思想的前導下,依八正道行持,證入「無我」自在的究竟空性中。

就持戒而言,印度教實行人生的四個行期:梵行期、家居期、林棲期與雲游期;按照每個階段規定的義務,致力履行祭祀、祈禱、持戒及禁慾等,以求解脫。佛教除了在家信徒之外,更有戒律嚴謹的僧團組織為圭臬。二者雖同樣奉行「五戒」,但佛教著重生活的實踐,令人容易遵行。

相較於印度教的苦行、祭拜的種種苛刻條件來說,佛教認為諸法是互相依賴,互為條件的,因此採取不偏於苦,不偏於樂的中道修持,與慈世濟物的利他行。

佛教對印度教的影響

在婆羅門教的聖典中,記載種姓制度中的婆羅門是由梵天的口生出,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分別由梵天的雙臂、兩腿及足下生出。種族之間不能通婚,而且只有前三種姓才有資格加入婆羅門教。這種在種姓制度下形成的種族歧視,直到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提出「四姓平等」的主張,才給數千年來被奴役的印度人民帶來光明。

佛陀處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中,並不贊成婆羅門教的種族制度。雖然他本身是剎帝利的王族,但他並不想用剎帝利的權威去統治人民,壓迫人民。相反的,佛陀用慈悲平等的真理,毅然的向階級森嚴的社會宣戰。所以他在菩提樹下成道時,宣說了「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的平等主張,告知當時受到種族制度壓迫的人民:命非天定,即使上天也沒有辦法使我們成為販夫走卒,今天我們之所以會有這些差異,都是由於自己往昔身口意的造作,沒有誰能夠主宰我們,能主宰我們的,還是我們自己。既然是由我們自己種種的造作,成為種種不同的遭遇,也就明白的告訴我們,宇宙萬法沒有所謂「固定的」、「不能改變的」,或是「永恆存在的」因素,一切事物皆在剎那剎那中變化。因此,其本質是「空性」的,不可能永遠是同一種族,四姓人民皆是平等的。

所以,首陀羅不可能永遠是首陀羅,婆羅門也不可能永遠是婆羅門。例如:優婆離本是一個首陀羅族中的剃頭匠,後來在佛陀的弟子中被尊為是十大弟子中的持戒第一。摩登伽女是首陀羅族中的一名賤民,她為了愛戀阿難的美貌,受佛陀的感化出家,而後證得阿羅漢。尼提原是首陀羅族中的一名糞夫,出家後精進,證得羅漢果。佛陀的十大弟子中分別是智慧第一和神通第一的舍利弗和目犍連,原是婆羅門教的領袖,因聽聞佛陀所說法:「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皈依佛陀的座下,並證得大阿羅漢的果位。
此外,印度教吸收了許多佛教的習慣和信仰,如果沒有佛教,印度教永遠不會有當前的狀態,誠如聖雄甘地所說,佛教給予印度教新的生命、新的意義、新的解釋。譬如印度教過去認為殺羊宰馬,甚至殺人做為祭神供養的犧牲品,自己便可以獲得幸福,後來由於佛教業力思想的主張,使他們以不殺生為第一美德;又德拉維達地區的寺院組織和僧侶戒律以及在商羯羅的哲學中,和在純宗教範圍以外的印度邏輯學的發展中,也都同樣可以發現到佛教對印度教的影響。

從以上的論說,我們不難發現:佛教的教義是超越其他宗教的。印度教傳統以來的天神信仰,終究無法解決人類身心的苦惱束縛,獲得究竟解脫,反而在恪守嚴格的種姓制度中,泯滅了眾生既有的平等尊嚴。而佛教則著重開發自我內心的覺性,這個「覺性」窮究至極,即是佛性的完成。所以佛教主張: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這種平等的對待,來自於佛陀覺悟到:宇宙萬法都在緣起之中,彼此互為因緣,就像因陀羅網,一一網珠映現無量光彩,無量光彩又同時攝於一網珠中,彼此互相交攝,重重無盡。所以,沒有一法能單獨生起,法與法之間是同體而共生的。此緣起無自性的道理,與印度教「梵我」為永恆的主張,是截然不同的。

了解緣起無我之理,則知萬物一體,我即眾生,眾生即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若能彼此尊重、包容,便能進一步發展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乘菩薩思想,是為佛教真精神所在。

喇嘛教就是藏傳佛教,是指傳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傳佛教和密宗或金剛乘並非完全一樣的名詞:藏傳佛教可以包括密宗及其他大乘佛教的分支,但密宗卻是源自金剛乘的佛教分支。

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自蓮華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了外道(苯教),逐漸建立了藏傳密教的基礎。之後經過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

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藏傳佛教,苯教,喇嘛教
藏傳佛教常被人以為是一種具神秘及原始民族色彩的宗教,一般人把它稱為「密宗」或「喇嘛教」,這些稱呼和藏傳佛教的內涵有些許的不同。藏傳佛教是佛教各宗派中的一部份。佛教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由本師釋迦牟尼佛弘揚,傳至今天,主要分為南傳(即緬甸、泰國及斯里蘭卡一帶之佛教)、北傳(中國、韓國、越南及日本等地盛行)及藏傳(西藏、尼泊爾、不丹等地盛行)。佛法在傳入各地以後,或多或少都因為風俗文化而演變成為具地方色彩之宗派,但其教義與本師所弘傳的並無分別,只是在表達上及儀式上有所不同。

藏傳佛教主要分為四大主流派別,分別為:格魯派、薩迦派、寧瑪派及噶舉派。在中文中,這四主流派別因其服飾及建物之特色而常被稱為「黃派」、「花派」、「紅派」及「白派」。

一般稱呼的「黑教」是藏族的苯教之俗稱,是一種佛法未傳入西藏以前的本土信仰,與「密宗」及佛法毫無關系。本教是一種祭祀大地山河的泛靈信仰,其中部分教士吸收了一些佛法名詞及教義,在佛法傳入西藏之後,苯術已不如佛教盛行。苯教在川北一帶有不少的信徒及法師。

「喇嘛」一字解作「無上」,被用作任何一位法師之尊稱,等同遇到德高望重的僧人時會尊稱為「師父」一般。時至今天,我們把任何西藏僧人都稱作「喇嘛」;乃至在印度,有些人把任何西藏人不論老少僧俗男女都稱作「喇嘛」,甚至有人以「喇嘛」為姓氏的,這些都是後期之文義衍變,與原來意義定有所差異。「喇嘛」並非西藏法師的獨有稱號,西藏的人把漢地法師稱作「漢喇嘛」(Gyalama)。而藏地習俗,對於普通僧人,稱作「扎巴」。

藏傳佛教包含了完整之小乘及大乘戒律及教義,故此也包含了密宗的教義在內,但並不是說藏傳佛教就等於「密宗」。密法只是藏傳佛教的一部份而已。一位西藏的僧人未必就一定學過密宗,所以把藏傳佛教各派統稱作「密宗」並不確切。

閱讀全文

與印度教佛教哪個先有何區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42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58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36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67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2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86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04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12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2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05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19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0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397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72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88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65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0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28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58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