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收禮的人在接受禮物時可以說笑納嗎
最好是不要這么說,「笑納」由送禮的人像收禮的人說比較合適。
B. 「笑納」為什麼好多人都解釋在接受禮物時也可以使用呢接受別人禮物的敬詞
笑納並非笑著納,「納」是「接受」、「收下」之意,「笑」,還有「嘲笑」,「諷刺」之意。意思是:自己送給對方的東西不好,不成敬意,讓對方笑話了。但很多人望文生義地把它理解為笑著接納了,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說我笑納了。如「笑納」一詞,「納」是「接受」、「收下」之意,「笑」則是「嘲笑」、「哂笑」之意.「笑納」的意思是說,自己送給對方的東西不好,不成敬意,讓對方笑話了.所以應是「自己送禮物請對方笑納」.而有人把「笑」錯誤地理解為「高興」,是因為高興而笑,所以會說對方送的禮物自己笑納了. 「笑納」被用錯的情況還有另外一種.在某地曾見到道路上懸掛著這樣一條橫幅:「做好東道主,笑納遠方客.」客人可以「笑納」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從「笑納」一詞本義來看,它是有專指范圍的,只能納物,不能納人.「笑納遠方客」,從字面上解釋,即要對方把「遠方客」作為禮物收入.這不成了笑料了嗎?把人作為禮品請對方「笑納」,這多少有點不人道了吧!相信這是誤解了「笑納」一詞的真正意思,如把「笑納」改為「笑迎」,應當是正確的. 用錯這類謙辭的原因首先是不理解詞義,其次是趕時髦.有人一看見別人用,便連忙跟著上,似乎用上幾個敬辭謙辭就顯得文雅了.這種思想是不正確的.事實上,即使運用對象沒錯,也未必可以處處運用.在一般場合,還是運用大眾化的禮貌用語為宜
C. 笑納是哪的方言
笑納是客套話,用於請人收下禮物。
「納」是「接受」、「收下」之意,「笑」自則是「嘲笑」、「哂笑」之意。「笑納」的意思是百說,自己送給對方的東西不好,不成敬意,讓對方笑話了。
所以應是「自己送禮物請度對方笑納」。而有人把「笑」錯誤地理解為「高興」,是問因為高興而笑,所以會說對方送的禮物自己答笑納了。
(3)印度笑納叫多少擴展閱讀:
引證解釋
《金瓶梅》第十七回:「些須微意,不成禮數,萬望先生笑納。」
《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再帶去些微土物,千里送鵝毛,笑納可也。」
郭沫若《屈原》第二幕知:「送了這點菲薄的禮物,以備閣下和閣下的舍人們回 魏國 去的路費,真是菲薄得很,希望閣下笑納。」
D. 笑納是哪裡的方言
笑納,不是一種方言。這個詞用通常用在以下集中情境中: 1、請對方收受贈禮的客套話。 2、微薄之禮,請你笑納。 3、請人接受饋贈時說的套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還是非常常見的。
方言的含義
1、方言詞指流行在方言地區而沒有在普通話里地區流行的詞。方言的地區有大有小,在很狹小的地區所使用的方言詞也叫土語詞。
2、方言在不同的人群中指代不同,中國人口中所稱方言是一個政治學概念,實為地方語言、土話或土音,指的是區別於標准語的某一地區的語言,這種叫法不考慮語言間的親屬關系。
方言的價值
1、方言代表一個地區的根基
一個地區的方言匯集了地區獨有的、特色的文化。如果一個地區沒有了自己的方言,相當於丟失了該地區文化,丟失了文化就相當於丟失了根基。
2、方言影響地區的發展
方言由於具有獨特性,通常是只有本地區的人能夠理解。假如方言能夠被傳播到不同的地區去,證明該地區的文化已經被宣揚出去,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該地區的文化,從而帶動該地區的發展。
3、有利於繼承地區文化
語言和文化是相輔相成的,假如一個人能夠將一個地區的方言學好,那麼生活習慣、思想習慣也會向該地區的人民靠近。地區的文化是該地區身份的重要標志。
E. 麻煩別人說什麼
初次見面說「久仰」;
好久不見說「久違」。
等候客人用「恭候」;
賓客來到稱「光臨」。
未及歡迎說「失迎」;
起身作別稱「告辭」;
看望別人用「拜訪」;
請人別送用「留步」。
陪伴朋友用「奉陪」;
中途告辭用「失陪」。
請人原諒說「包涵」;
請人批評說「指教」。
求人解答用「請教」;
盼人指點用「賜教」。
歡迎購買說「惠顧」;
請人受禮稱「笑納」。
請人幫忙說「勞駕」;
求給方便說「借光」。
麻煩別人說「打擾」;
託人辦事用「拜託」。
向人祝賀用「恭喜」;
贊人見解稱「高見」。
對方來信稱「惠書」;
贈人書畫題「惠存」。
尊稱老師為「恩師」;
稱人學生為「高足」。
請人休息為「節勞」;
對方不適說「欠安」。
老人年齡說「高壽」;
女士年齡稱「芳齡」。
求人幫忙說(勞駕),
麻煩別人說(打擾),
祝人健康說(保重),
問老人年齡說(高壽)
看望別人說(拜訪),
請人諒解說(包涵),
送人遠行說(平安).
F. 「笑納」是希望人接受的一個客套詞,如果要是接受物品的話 有一個詞叫什麼來著也就是來回答笑納用的
「笑納」,客套話,用於請人收下禮物,是敬辭,
你要的可能是謙辭: 「愧領」 。
--------------------------------------------------------------------
希望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