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老藝術家有哪些

印度老藝術家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1-15 08:08:26

① 流浪者主題歌原唱是誰

1、電影介紹:

《流浪者》是由拉茲·卡普爾執導,Khwaja Ahmad Abbas編劇,納爾吉絲、Prithviraj Kapoor、拉茲·卡普爾等聯袂主演的家庭愛情片,該片於1954年1月25日在瑞典上映,於1956年4月7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法院審理一件拉茲闖進拉貢納特的住宅的謀殺案件的故事。

印度電影《流浪者》早在文革以前就已進入中國。《流浪者》和其主題曲「拉茲之歌",在中國最轟動的時期是在70年代末,那是在一代人遭受了苦難經歷之後。

《流浪者》反映印度等級社會的黑暗現實,歌頌了純潔的愛情和人道主義,這當然是影片受到歡迎的原因之一。然而,影片引起十年浩劫之後中國人的共鳴,自有其深刻的歷史淵源。

② 外國著名的詩人有哪些

詩人,就一般意義來講,通常是指寫詩的人,但從文學概念上講,則應是在詩歌(詩詞)創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寫詩的人和詩作家。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外國著名的詩人有哪些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A

阿赫馬托娃

奧登

愛默生

艾略特

阿萊克桑德雷

阿爾丁頓

阿波里奈

艾呂雅

阿拉貢

埃利蒂斯

奧哈拉

耶胡達"阿米亥

約翰"阿什貝利

B

布雷茲特里特

布萊克

拜倫

巴德內伊

布萊希特

邦維爾

波德萊爾

勃柳索夫

勃洛克

巴耶霍

布奇

貝恩

貝歇爾

布勒東

博爾赫斯

勃萊

波爾塔

博納福瓦

伊麗莎白"畢肖普

胡方

C

路易斯'巴斯'德'卡蒙斯

保羅"策蘭

D

但丁

多恩

德萊頓

丁尼生

德魯尼娜

鮑勃"迭蘭

戴墨爾

鄧南遮

達里奧

戴"勞倫斯

德爾

迪更生

E

莪相

莪默"伽亞謨

F

弗洛斯特

菲特

弗"福林特

G

歌德

戈蒂耶

葛奧爾格

果爾蒙

戈沃尼

戈姆林格

伊凡"戈爾

擴展閱讀

1、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作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生於加爾各答市一個有深厚文化教養的家庭,屬於婆羅門種姓。1913年他憑借宗教抒情詩《吉檀迦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人(也是首個亞洲人)。他與黎巴嫩詩人紀·哈·紀伯倫齊名,並稱為「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梁的兩位巨人」。代表作品《飛鳥集》,也是世界上最傑出的.詩集之一,它包括325首清麗的無標題小詩。白晝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都在泰戈爾的筆下合二為一,短小的語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領世人探尋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2、珀西·比西·雪萊

英國浪漫主義民主詩人、第一位社會主義詩人、小說家、哲學家、散文隨筆和政論作家、改革家、柏拉圖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受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影響頗深。雪萊生於英格蘭薩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漢,12歲進入伊頓公學,1810年進入牛津大學,1811年3月25日由於散發《無神論的必然》,入學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學開除。1813年11月完成敘事長詩《麥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兩部重要的長詩《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風頌》。1822年7月8日逝世。恩格斯稱他是「天才預言家」。

3、希梅內斯

西班牙現代著名詩人。西班牙抒情詩新黃金時代的'開拓者。童年的孤獨和少年時在耶穌會學校長達11年的住校生活使詩人心裡隱藏了極大的憂傷。1896年詩人按照父親的意願前往塞維利亞學習法律和繪畫。但是他很快就轉入了文學創作。1900年,和拉美現代主義詩歌創始人盧文。達里奧相識,被其詩歌深深吸引。同年,發表詩集《白睡蓮》,《紫羅蘭的靈魂》,因過於憂傷飽受評論界指責。決定回到家鄉,途中得知父親病逝,其身心受到極大打擊。為此曾多次進入療養院。1912年,回到馬德里做編輯工作。西班牙內戰期間,站在共和派一邊,後被迫流亡國外。二戰時,他積極呼籲人們反戰,晚年的他因不滿西班牙的獨裁統治定居波多黎各。195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4、艾略特

英國現代著名詩人,西方現代派文學思潮的奠基者,出生在美國,祖父是華盛頓大學的創始人。父母都出生在文化層次較高的家庭。1906年,詩人入哈佛大學學習哲學。1908年詩人接觸到象徵主義詩歌,開始了對現代主義詩歌的探索。1910—1911年和1914年,他先後在巴黎大學學習,仍學哲學。隨後就在德國找了一份研究員的工作。1915年他和英國少女維芬結婚,從此定居英國。同年發表第一首詩歌。1920年詩人出版了詩歌評論集《聖林》。晚年的他基本上沉迷於宗教,創作了大量的宗教詩。1948年因為對詩歌做出的開創性貢獻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5、莎士比亞

英國著名戲劇家和詩人。出生於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鎮的一個富裕市民家庭,曾在當地文法學校學習。13歲時家道中落輟學經商,約1586年前往倫敦。先在劇院門前為貴族顧客看馬,後逐漸成為劇院的雜役、演員、劇作家和股東。1597年在家鄉購置了房產,一生的最後幾年在家鄉度過。本。瓊斯稱他為「時代的靈魂」,他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他共寫有37部戲劇,154首14行詩,兩首長詩和其他詩歌。長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和《魯克麗絲受辱記》均取材於羅馬詩人維奧維德吉爾的著作,主題是描寫愛情不可抗拒以及譴責違背「榮譽」觀念的獸行。14行詩多採用連續性的組詩形式,主題是歌頌友誼和愛情。

外國著名的詩人

英國:雪萊《西風頌》「冬天如果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英國: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真誠的愛情之路,永遠不會是平坦的。」

英國:拜倫 《唐璜》「愛情對於男人不過是身外之物,對於女人卻是整個生命。」

英國:濟慈《夜鶯頌》「如果長期戴著一個面具,它就會成為你的臉。」

英國 : 葉芝《當你老了》

美國:惠特曼《草葉集》

美國:艾倫坡《烏鴉》

美國 : 狄金森《狂野的夜》

德國:歌德《浮士德》

德國 : 海涅《抒情插曲》

德國 : 席勒《歡樂頌》

匈牙利:裴多菲《穀子成熟了》

俄國:普希金《上尉的女兒》

俄國 : 葉賽寧《亡靈節》

黎巴嫩 : 紀伯倫《先知》《淚與笑》

智利 : 聶魯達《疑問集》

印度 : 泰戈爾《飛鳥集》

③ 印度大詩人泰戈爾的詩句還有哪些

1. 泰戈爾關於印度描述詩句
泰戈爾關於印度描述詩句 1.印度詩人泰戈爾描述梅蘭芳的詩句,誰知道
是「親愛的,你用我不懂的/語言的面紗,遮蓋著你的容顏,正像那遙望如同一脈,縹緲的雲霞,被水霧籠罩著的峰巒。」是泰戈爾觀看了梅蘭芳演出後寫的。

參考資料:,泰戈爾即興賦詩一首,贈予梅蘭芳留念。原詩是用孟加拉文寫的,寫好後泰戈爾又親自把它譯成英文,並用毛筆寫在了一柄紈扇上。他還興致勃勃地朗誦給大家聽:「認不出你,親愛的/你用陌生的語言蒙著面孔/遠遠地望去,好似/一座雲遮霧繞的秀峰。」表達了泰戈爾觀看《洛神》後,在獲得美的享受的同時,也道出了由於語言的障礙,難以完全理解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難以充分領略京劇藝術真諦的一絲遺憾。全詩詞意親切浪漫,感人肺腑。當時在場的詩人林長民又根據泰戈爾的英文,把詩歌譯成古漢語騷體詩記在紈扇上,並寫了短跋。梅蘭芳非常禮貌的雙手接過了承載著真摯友情的紈扇,向泰戈爾表示了真誠的感謝。而隨同泰戈爾訪華的印度著名畫家南達拉波斯在觀看了《洛神》後,也專門繪制了一幅美麗動人的油畫《洛神》贈給梅蘭芳,令觀者贊賞不已。1961年,梅蘭芳又請精通孟加拉文及泰戈爾文學的吳曉鈴和石真兩位教授根據泰戈爾的原作,將泰戈爾贈送給他的那首詩譯成白話體:「親愛的,你用我不懂的/語言的面紗/遮蓋著你的容顏/正像那遙望如同一脈/縹緲的雲霞/被水霧籠罩著的峰巒。」
2.印度泰戈爾的三句詩句
Life of my life, I shall ever try to keep my body pure, knowing thy living touch is upon all my limps.我生命的生命,我要保持我軀體的純潔,因為我知道是你生命的觸碰在我身上摩挲。

I shall ever try to keep all untruths out of my thoughts, knowing thou art that truth which has kindled the light of reason in my mind.我要摒除所有的虛偽,因為我知道是你在我心頭點亮了真理的明燈。

I shall ever try to drive all evils away from my heart, and keep my love in flower, knowing thou hast thy seat in the inmost shrine of my heart. 我要驅逐所有的邪念,讓我的愛開花,因為我知道是你在我心宮深處安設了座位。

It shall be my endeavor to reveal thee in my actions, knowing it is thy power which gives me strength to act.我要盡我所能在行動上展現你,因為我知道是你的力量指引我行動。
3.閱讀下面印度詩人泰戈爾的三首小詩,按照要求寫作文
1.上帝對人說道:「我醫治你,所以要傷害你;我愛你,所以要懲罰你。」

2.如果錯過太陽時你流了淚,那麼你也要錯過群星了。

3.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但我已飛過。

4.當你把所有的錯誤都關在門外,真理也就被拒絕了。

5. 錯誤經不起失敗,但是真理卻不怕失敗。

6.離我們最近的地方,路程卻最遙遠。我們最謙卑時,才最接近偉大。

7.愛就是充實了的生命,正如盛滿了酒的酒杯。

8.月兒把她的光明遍照在天上,卻留著她的黑斑給她自己。

9.生命因為付出了愛,而更為富足。

10.果實的事業是尊重的,花的事業是甜美的,但是讓我做葉的事業罷,葉是謙遜地專心地垂著綠蔭的。

11.埋在地下的樹根使樹枝產生果實,卻並不要求什幺報酬。

12.瀑布歌道:「雖然渴者只要少許的水便夠了,我卻很快活地給與了我全部的水。

13.謝謝火焰給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執燈的人,他是堅忍地站在黑暗當中呢。

14.塵土受到損辱,卻以她的花朵來報答。
4.印度詩人泰戈爾的介紹
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913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領袖。在外國泰戈爾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詩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學家,但在印度這兩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對泰戈爾來說,他的詩是他奉獻給神的禮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他本人被許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個聖人。

除詩外泰戈爾還寫了小說、小品文、游記、話劇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詩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語寫成,在孟加拉語地區,他的詩歌非常普及。

他的散文的內容主要是社會、政治和教育,他的詩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內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寫自然和生命。在泰戈爾的詩歌中,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樣性就是歡樂的原因。同時,他所表達的愛(包括愛國)也是他的詩歌的內容之一。

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國歌使用的是泰戈爾的詩。維爾弗德·歐文和威廉·勃特勒·葉芝被他的詩深受感動,在葉芝的鼓勵下,泰戈爾親自將他的《吉檀枷利》(意即「飢餓的石頭」)譯成英語,1913年他為此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泰戈爾在印度獨立運動的初期支持這個運動,但後來他與這個運動疏遠了。為了抗議1919年札連瓦拉園慘案,他拒絕了英國國王授予的騎士頭銜,他是第一個拒絕英王授予的榮譽的人。

他反對英國在印度建立起來的教育制度,反對這種「人為」的、完全服從的、死背書、不與大自然接觸的學校。為此他在他的故鄉建立了一個按他的設想設計的學校,這是維斯瓦-巴拉蒂大學的前身。

在他的詩歌中,泰戈爾也表達出了他對戰爭的絕望和悲痛,但他的和平希望沒有任何政治因素,他希望所有的人可以生活在一個完美的和平的世界中。

泰戈爾做過多次旅行,這使他了解到許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他對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寫至今為止是這類描述中最細膩的之一。

泰戈爾(1861~1941) Tagore,Rabindranath 印度詩人,作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是向西方介紹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紹到印度的很有影響的人物。 生平 1861年5月7日生於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市,1941年8月7日卒於同地。家庭屬於商人兼地主,婆羅門種姓。祖父德瓦爾格納特·泰戈爾和父親戴本德拉納特·泰戈爾都是社會活動家,支持社會改革。泰戈爾進過東方學院、師范學校和孟加拉學院,但沒有完成正規學習。他的知識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師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者為多。他從13歲開始詩歌創作 ,14歲發表愛國詩篇《獻給印度教徒廟會》。1878年,他遵父兄意願赴英國留學,最初學習法律,後轉入倫敦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研究西方音樂。1880年回國,專事文學創作。1884年,離開城市到鄉村去管理祖傳田產。1901年,在孟加拉博爾普爾附近的聖地尼克坦創辦學校,這所學校於1921年發展成為交流亞洲文化的國際大學。1905年後民族解放運動進入高潮,孟加拉和全印度人民都反對孟加拉分割的決定,形成轟轟烈烈反帝愛國運動。泰戈爾去加爾各答投身運動,義憤填膺,寫出大量愛國詩篇。但不久同運動其他領袖發生意見分歧,他不贊成群眾焚燒英國貨物、辱罵英國人的「直接行動」,而主張多做「建設性」工作,如到農村去發展工業、消滅貧困愚昧等。他於1907年退出運動回聖地尼克坦,過隱居生活,埋頭創作。1913年,他因英文版《吉檀迦利》(Gitanjaei,即《牲之頌》,1911年出版)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從此聞名世界文壇。加爾各答大學授予他博士學位。英國政府封他為爵士。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先後10餘次遠涉重洋,訪問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傳播和平友誼,從事文化交流。1919年,發生阿姆利則慘案,英國軍隊開槍打死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爾聲明放棄爵士稱號,以示抗議。1930年,他訪問蘇聯,寫有《俄國書簡》。他譴責義大利法西斯侵略阿比西尼亞(衣索比亞)。支持西班牙共和國政府反對法西斯頭子佛朗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寫文章斥責希特勒的不義行徑。他始終關心世界政治和人民命運,支持人類的正義事業。
5.印度的使人泰戈爾有那幾首最出名的詩句
1 夏天的飛鳥,飛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飛去了。

秋天的黃葉,它們沒有什麼可唱,只嘆息一聲,飛落在那裡。Stray birds of summer come to my window to sing and fly away.And yellow leaves of autumn, which have no songs, flutter and fall there with a sign.2 世界上的一隊小小的漂泊者呀,請留下你們的足印在我的文字里。

O Troupe of little vagrants of the world, leave your footprints in my words.3 世界對著它的愛人,把它浩翰的面具揭下了。它變小了,小如一首歌,小如一回永恆的接吻。

The world puts off its mask of vastness to its lover.It becomes small as one song, as one kiss of the eternal.4 是大地的淚點,使她的微笑保持著青春不謝。It is the tears of the earth that keep here smiles in bloom.5 無垠的沙漠熱烈追求一葉綠草的愛,她搖搖頭笑著飛開了。

The mighty desert is burning for the love of a bladeof grass who shakes her head and laughs and flies away.6 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陽而流淚,那麼你也將失去群星了。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 you also miss the stars.7 跳舞著的流水呀,在你途中的泥沙,要求你的歌聲,你的流動呢。

你肯挾 瘸足的泥沙而俱下么?The sands in your way beg for your song and your movement, dancing water. Will you carry the burden of their lameness?8 她的熱切的臉,如夜雨似的,攪擾著我的夢魂。Her wishful face haunts my dreams like the rain at night.9 有一次,我們夢見大家都是不相識的。

我們醒了,卻知道我們原是相親相愛的。Once we dreamt that we were strangers.We wake up to find that we were dear to each other.10 憂思在我的心裡平靜下去,正如暮色降臨在寂靜的山林中。

Sorrow is hushed into peace in my heart like the evening among the silent trees.11 有些看不見的手,如懶懶的微(風思)的,正在我的心上奏著 潺(氵爰)的樂聲。Some unseen fingers, like an idle breeze, are playing upon my heart the music of the ripples.12 「海水呀,你說的是什麼?」 「是永恆的疑問。」

「天空呀,你回答的話是什麼?」 「是永恆的沉默。」 What language is thine, O sea?The language of eternal question.What language is thy answer, O sky?The language of eternal silence.13 靜靜地聽,我的心呀,聽那世界的低語,這是它對你求愛的表示呀。

Listen, my heart, to the whispers of the world with which it makes love to you.14 創造的神秘,有如夜間的黑暗--是偉大的。而知識的幻影卻不過如晨間 之霧。

The mystery of creation is like the darkness of night--it is great.Delusions of knowledge are like the fog of the morning.15 不要因為峭壁是高的,便讓你的愛情坐在峭壁上。Do not seat your love upon a precipice because it is high.16 我今晨坐在窗前,世界如一個路人似的,停留了一會,向我點點頭又走過 去了。

I sit at my window this morning where the world like a passer-by stops for a moment, nods to me and goes.17 這些微(風思),是樹葉的簌簌之聲呀;它們在我的心裡歡悅地微語著。There little thoughts are the rustle of leaves; they have their whisper of joy in my mind.18 你看不見你自己,你所看見的只是你的影子。

What you are you do not see, what you see is your shadow.19 神呀,我的那些願望真是愚傻呀,它們雜在你的歌聲中喧叫著呢。讓我只是靜聽著吧。

My wishes are fools, they shout across thy song, my Master.Let me but listen.20 我不能選擇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選擇我。

I cannot choose the best.The best chooses me.。
6.要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 is not that i're not sure i love u. one is flying at the sky;t burn the light. So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 is not in the being sepearated branches. So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 is the love between the fish and bird;re breaking through the way we deny the existance of love;t be seen from afar. So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 is not the light that is fading away. it is the coincidence of us is not supposed for the love.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 is not that you':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 is not the way from birth to the end. it is after the light they can'. it is when i sit near you that you don't speak it out. So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 is not the burning stars, the other is looking upon into the sea. it is after looking into my heart i can'm loving u;t enjoy the co-existance. it is when we'. it is the same rooted branches can't understand i love u. It is when my love is bewildering the soul but i can'. So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 is not in two distant trees.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 is not the distance across us. it is in our love we are keeping between the distance;t change my love.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 is not that i can't say i love u,一個卻深潛海底 英文版本《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生與死的距離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愛你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愛你 而是愛到痴迷 卻不能說我愛你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我不能說我愛你 而是想你痛徹心脾 卻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我不能說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愛 卻不能夠在一起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彼此相愛 卻不能夠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愛無敵 卻裝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樹與樹的距離 而是同根生長的樹枝 卻無法在風中相依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樹枝無法相依 而是相互瞭望的星星 卻沒有交匯的軌跡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星星之間的軌跡 而是縱然軌跡交匯 卻在轉瞬間無處尋覓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瞬間便無處尋覓 而是尚未相遇 便註定無法相聚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是魚與飛鳥的距離 一個在天. it is in the blinking stars they can'。
7.要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生與死的距離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愛你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愛你 而是愛到痴迷 卻不能說我愛你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我不能說我愛你 而是想你痛徹心脾 卻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我不能說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愛 卻不能夠在一起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彼此相愛 卻不能夠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愛無敵 卻裝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樹與樹的距離 而是同根生長的樹枝 卻無法在風中相依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樹枝無法相依 而是相互瞭望的星星 卻沒有交匯的軌跡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星星之間的軌跡 而是縱然軌跡交匯 卻在轉瞬間無處尋覓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瞬間便無處尋覓 而是尚未相遇 便註定無法相聚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是魚與飛鳥的距離 一個在天,一個卻深潛海底 英文版本: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 is not the way from birth to the end. it is when i sit near you that you don't understand i love u.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 is not that you're not sure i love u. It is when my love is bewildering the soul but i can't speak it out.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 is not that i can't say i love u. it is after looking into my heart i can't change my love.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 is not that i'm loving u. it is in our love we are keeping between the distance.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 is not the distance across us. it is when we're breaking through the way we deny the existance of love. So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 is not in two distant trees. it is the same rooted branches can't enjoy the co-existance. So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 is not in the being sepearated branches. it is in the blinking stars they can't burn the light. So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 is not the burning stars. it is after the light they can't be seen from afar. So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 is not the light that is fading away. it is the coincidence of us is not supposed for the love. So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 is the love between the fish and bird. one is flying at the sky, the other is looking upon into the sea.。

④ 泰戈爾寫詩是用什麼語言印度語英語還是什麼語言在線等。

泰戈爾寫詩用的不是英語,而是孟加拉語。

即使不諳文學,可是說起泰戈爾,在中國幾乎所有受過教育的人都聽過他的名字,也讀過他的詩歌,知道《飛鳥集》,也許還會知道《吉檀迦利》。可是對於泰戈爾的國籍和寫作語言,可能很多人是模糊的。

也許能說出他的印度人,但是如果問他是用什麼語言寫作的,可能很多人會說是英語,因為冰心是從英語翻譯過來。也有人會認為是印地語,因為印度的國語是印地語。可是,泰戈爾出生在加爾各答佐拉桑郭大院,他的母語是孟加拉語,他的寫作語言也是孟加拉語。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印度著名詩人、作家、哲學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泰戈爾是具有巨大世界影響的作家。他共寫了50多部詩集,被稱為"詩聖"。

寫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 說,20多部劇本及大量文學、哲學、政治論著,並創作了1500多幅畫,諸寫了難以統計的眾多歌曲。文、史、哲、藝、 政、經范疇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精。

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制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 強烈願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同時又富有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 具有很高藝術價值,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4)印度老藝術家有哪些擴展閱讀:

飛鳥集(泰戈爾詩集之一)由105段詩歌組成。每段詩歌都只有簡短的兩三句話,卻在冥冥中,悄悄為我們點亮了什麼東西。

而在這些集靈感與思索於一身的精悍短詩中,泰戈爾更向我們展示了他的多個身份——他時而是一個襁褓中的嬰孩,為母親的微笑而手舞足蹈;時而是一名四海為家的探險家,向著高山大海發出感嘆;

時而是一位熱戀中的青年,因心愛的姑娘而謳歌愛情;時而是一位滿頭銀發的老朽,獨自在回憶中反思人生;但更多時他只是一個無名的過客,為世間萬物記錄下靈感閃動的瞬間,然後微笑著安靜離開。

參考資料:網路-泰戈爾詩集

⑤ 印度電影《流浪者》男主人公拉茲有著怎樣的藝術人生

電影《流浪者》說了那麼多麗達,大家還不知道拉茲媳婦長什麼樣呢,稍後上幾張照片還有全家福,再給大家聊聊拉茲的家庭生活和個人 情感 生活。

《流浪者》男主人公拉茲有著怎樣的藝術人生?


一、出身藝術世家,一家三代四口出演《流浪者》

關於這部電影,先說個饒有趣味的片段。

看過《流浪者》的朋友對其中一句台詞印象深刻,即法庭上這位大法官無情地說道—— 「法律不承認良心!」

結果這位老爺子被麗達懟得夠嗆—— 「法官先生,那麼良心也不承認法律!」

說是饒有趣味,是因為這老爺子是拉茲真實的爺爺!

現實生活中,正是這位老爺子棒打鴛鴦、一手拆散了拉茲和麗達扮演者娜爾吉絲的情緣。

老爺子給出的理由是——我們家不能娶一個女戲子進門。

老爺子叫 德萬·卡普爾 ,出身地主家庭,年輕時是個警察,盡管平生只演過《流浪者》這么一部電影,但架子端得足足的,在現場不停沖他的孫子導演拉茲咆哮:「我用你教我怎麼演?!難道你比我更懂法律?!」

事實上整部電影從立項到殺青,拉茲進行得異常艱難,因為這裡面有兩位演員是他的長輩,另一位是他的父親—— 拉貢納特大法官

這部電影是一家三代四口人在裡面參演,給大家拉個表單——

《流浪者》還在劇本階段,拉茲就想當導演,但他不敢跟父親說,拿著劇本蹲在父親房門外不停抽煙,最後編劇阿巴斯看不下去了,替他向父親說情。

普利特維拉·卡普爾 先是喜歡上這個故事,隨後決定在其中扮演拉貢納特大法官。影片上映後,他承認自己低估了兒子。

這位一輩子都板著臉的老父親,雖說默片時代已是大明星,但個人際遇和家庭生活十分不幸。

先給大家簡單說下這位默片皇帝、天竺克拉克·蓋博,原本有著令人羨慕的聲望和財富,卻為何總是一臉的憂傷和哀婉。

普利特維拉·卡普爾 出生於1906年11月3日,少時家境優渥,十七歲考入白沙瓦愛德華學院學習法律,1923年在校期間結婚,娶了拉茲的母親羅諾,隔年生下了拉茲·卡普爾。

其後夫妻倆又接連生了五個子女。原本一家人生活富足,其樂融融,未曾想到了1931年,老卡普爾一個幼子、也就是拉茲的三弟德維因肺炎去世,老卡普爾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未曾想災難還未結束。不出一個星期,他的另一個兒子南迪也意外身亡。

這個叫南迪的小男孩是因為家族裡大人們忙於喪事無暇照看,自己在花園里撿了一枚老鼠葯當作糖丸吃掉了。

接二連三的打擊令老卡普爾一夜之間老了一截。

我在《流浪者》片尾看到拉貢納特大法官伸出手去哀嚎:「我的兒子……」感覺那種悲傷十分真實。

還好老卡普爾還有長子拉茲。

拉茲勤奮好學有才華,年僅二十七歲便自編自導自演了《流浪者》,獲得國家電影獎及戛納電影節金獎作品,暢銷全世界,一夜之間蜚聲國際。

《流浪者》不僅火遍中國,在蘇聯也是所到之處收獲無數掌聲,票房冠軍紀錄保持了長達三十年!直到1982年才被《迪斯科舞星》追平。

有這樣一位爭氣的兒子,老卡普爾也算是足慰平生。盡管兒子的感情生活也很令他操心。


二、拉茲與妻子、麗達之間的 情感 真相

麗達扮演者 娜爾吉絲 一直是中國觀眾非常喜愛的女演員。

在《流浪者》中,她演出了傳統女性的溫婉善良、還有現代女性的精明干練,法庭上一個轉身,跨越了兩個時代。

觀眾們多希望她和拉茲真正走到一起。

與我們想像中不同的是—— 拉茲和娜爾吉絲是實錘的婚外戀,她是後來者。

兩人合作過八部電影,《流浪者》是第二部,這個時候拉茲已結婚四年,是一個男孩兒一個女孩兒的父親,還有一個寶寶懷在媽媽肚子里,這個寶寶長大後主演了我們熟悉的《啞女》、《海誓山盟》還有《蛇女》。

拉茲的妻子 克里希娜 出生於1930年12月30日,是老卡普爾的表妹,嚴格意義上講是拉茲的表姑。

輩份有點亂,這個親上加親,也是嘆為觀止。

而且,從拉茲長子出生日期來看,這對夫婦是未婚先孕。兩人熱戀期間就被媒體炒翻天——「拉茲·卡普爾狂熱地愛上了克里希娜!」

也只能說是真愛了。

拉茲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在兩個女人之間搖擺,兩個女人他都愛,最後還是爺爺和父親一錘定音——絕對不能離婚!絕對不能娶女戲子進門!

而拉茲的妻子克里希娜十分賢惠,一直對丈夫的婚外戀保持克制隱忍的態度。

只可憐「麗達」娜爾吉絲一直苦等到1958年3月才嫁給了導演蘇尼爾·杜特,這一年她已經二十九歲了,算是十足的大齡女青年了。

拉茲是個很有事業心的青年, 情感 生活在他的生命里只佔十分之一,即使這十分之一還是由兩個女人分享。

若說真愛,大概拉茲最愛的那個人是卓別林。


三、上世紀五十年代收入最高的男明星

1924年12月14日,拉茲·卡普爾出生於白沙瓦。

他自打十一歲起進入影壇,二十二歲編導主演兩部電影《火》及《雨》,在影壇展露頭角,引起國際影人的注意。

1950年,二十六歲的拉茲自創 R.J電影公司 ,拍攝了《流浪者》,獲得巨大成功。

他與父親不一樣,老卡普爾出演過大量「霸道總裁愛上我」題材、還有豪華奢靡的古裝片,而拉茲將鏡頭伸向 社會 最底層的勞苦大眾,以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講述那些「沒見過一天好日子」的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在他看來,與其描繪那些歌舞昇平鶯鶯燕燕,還莫不如把鏡頭伸向路邊一條無家可歸的小狗。

正如拉茲的一段名言——

大概您沒想到,《流浪者》並非拉茲最成功、票房最高的電影。四年之後,他又與父親、娜爾吉絲合拍了一部《鄉巴佬進城記》,大獲好評!口碑票房超越了《流浪者》。

1964年,拉茲為了附和潮流,非常不情願地拍攝了平生第一部彩色電影《合流》。影片取景歐洲,描寫了三個朋友之間的 情感 糾葛,謳歌了人世間的真、善、美和自我犧牲精神。這依然是拉茲長袖善舞的領域,影片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在當時基本一票難求!

最後竟然在國內連續上映了五年,這不得不說是一個行業奇跡!

由於作品的親民風格,拉茲本人也獲得了巨額經濟回報。1951年-1956年期間,他是國內收入最高的男明星。但拉茲依舊過著樸素低調的生活,他將個人財富又重新投入到熱愛的電影行業中。

1970年,拉茲嘔心瀝血整整製作了六年的《我叫小丑》上映,由於題材太過前衛,票房不盡人意。

拉茲有些心灰意冷。

但這部電影近年來卻不斷翻紅,評分一路高漲,獲得歐美同行盛贊!看來「拍給五十年之後的觀眾欣賞」這種事原來真的有!

晚年拉茲開始將精力花費在下一代,悉心扶助兒女尤其是 里希·卡普爾 ,同時也一手挖掘了未來的天皇巨星沙魯克·汗!

里希·卡普爾雖然不及父親那般有著崇高的藝術地位,但在「勤奮」這一塊真是交足功課!

在拉茲的引領之下,這個家族沒有一個人靠著祖蔭吃干飯、躺在家譜上睡大覺,都在影壇揮灑汗水辛勤耕耘。

與此同時拉茲也在積極拓展人脈,強強聯姻,比如他的外孫子就娶了 阿米達普·巴強 的女兒。這還是卡普爾家族少有的白衣聯姻。

積數代不懈之功,卡普爾家族已成為寶萊塢第一金字招牌。

1988年6月2日,拉茲·卡普爾因病去世(腎衰竭、心力衰竭、哮喘),享年六十四歲。

那麼,在他身後,卡普爾家族成員現狀如何?

拉茲的弟弟、《流浪者》小拉茲後來怎麼樣了?


四、家族近年不斷損兵折將,新生力量也在野蠻生長

《流浪者》小拉茲的扮演者 沙希·卡普爾 後來並未長殘,成年之後依然非常英俊,還娶了一個英國老婆,生了一堆小混血,後來走上了國際影星之路。

2017年12月4日,沙希·卡普爾因肺炎去世,享年七十九歲。

緊接下來,2018年10月1日,拉茲的妻子克里希娜因心臟驟停離世,享年八十七歲;

2020年4月30日,拉茲的二兒子里希·卡普爾(《啞女》男主角)因白血病去世,享年六十七歲;

2021年1月15日,拉茲的大女兒南達里特因癌症去世,享年七十一歲;

2021年2月9日,拉茲最小的兒子拉吉夫·卡普爾因心臟驟停去世,享年五十九歲。

可以說近年卡普爾家族籠罩著一片愁雲慘霧。

但與此同時,拉茲孫輩異軍突起,成為寶萊塢耀眼的新生力量!

比如拉茲的長孫女卡琳娜·卡普爾出演了《三傻大鬧寶萊塢》,迄今為止仍是豆瓣排名第十四的經典作品。

拉茲的孫子、里希·卡普爾的兒子蘭比爾·卡普爾,也是如今頭角崢嶸的明星,據說他的愛好是收藏豪車。

希望這些卡普爾後人秉承先祖的遺志,勤奮向上,永遠記住爺爺拉茲的那段名言——

(全文完)

我想大多數上了年紀的人都看過印度電影《流浪者》,對影片中的主題歌《拉茲之歌》和插曲《麗達之歌》也能哼上幾聲,我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配合當時的政治環境下看過此片的。

《流浪者》的故事梗概:

大法官拉貢納特堅信一個荒謬的理論「賊的兒子一定是賊,法官的兒子一定是法官」,並以此為依據判了扎比的罪,無辜的扎比越獄後,成了真正的罪犯,他為了報復大法官,設計使法官拋棄了將要分娩的妻子,從此,法官的兒子拉茲生活在貧民窟中,成了一個到處流浪的小偷,長大後,在一次行竊中,拉茲意外地遇到了童年時的女友麗達,他們真誠相愛了,拉茲決定痛改前非,用辛勤的勞動來養活自己和母親。

然而,工廠卻以拉茲曾經是個賊而開除了他,狠毒的扎比又脅迫他繼續做小偷,有一天,扎比為躲避警察的追捕,脅迫拉茲的母親做人質,拉茲殺死了扎比並被逮捕,當他得知審判的大法官就是自己的生身父親時,他從獄中逃了出來,他恨父親並選擇了行刺,結果再度被捕,在法庭上,己成為律師的麗達,為拉茲做了精彩的辯護,用事實證明了大法官拉貢納特血統論的荒謬。

該片是由拉茲、卡普爾(1924——1988)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影片,他自己扮演男主人公拉茲,他父親扮演片中拉茲的父親——大法官拉貢納特,他三弟扮演小時侯的拉茲,該片在印度以及世界都有一定的影響力,1953年,榮獲戛納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此後30年多年中,拉茲、卡普爾以非凡的才華和高深的造詣,創造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影片,由他主演的影片,多達57部,多以反映印度普通人的感情與生活,並對 社會 的弊端加以公開地揭露,在六十年代後期,主要致力於製片業,他是印度電影史上最受歡迎的藝術家之一。

拉吉·卡布,一般翻譯成卡普爾,是《流浪者》里拉茲的扮演者,是印度百年電影史上殿堂級的人物。他集編導演、製片於一身,極富國際影響力,被譽為印度的克拉克·蓋博,印度的卓別林。

拉吉出生於1924年,出生地是現在歸屬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一個旁遮普家庭。父親是著名演員普利斯維拉吉,在電影《流浪者》里扮演拉貢納特法官,這部電影里扮演小拉茲的是拉吉的親弟弟沙什,後來他也成為銀幕巨星,他不止一次出演哥哥的童年。拉吉還有一個弟弟沙彌,是印度銀幕貓王,不用說也是位電影明星,在《海誓山盟》里發福的沙彌扮演叔叔。

拉吉10歲第一次登上銀幕,真正擔任主要角色是1947年,合作者是後來的印度夢露馬杜巴拉。

拉吉第一次導演並主演的影片是《火》,在那部電影里24歲的拉吉遇到了納爾吉斯,也就是麗達的扮演者。這對印度銀幕上第一對黃金組合一共合作了16部電影,包括著名的《流浪者》。人們一直猜疑他們的關系,但是拉吉早在22歲就和堂妹結婚了,納爾吉斯和拉吉都沒有承認他們有私情。納爾吉斯後來嫁給了演員桑尼爾·杜特,他們的兒子桑賈伊後來很火!

拉吉的作品非常多,也捧紅了很多女明星。

拉吉有3子2女,除了兩個女兒,幾乎所有的後代都在銀幕上大放異彩,是印度寶萊塢四大卡普爾家族裡演員陣容最強大的。

拉吉從《流浪者》開始出演多部電影都是模仿卓別林的表演,也喜歡表演小人物的生活,是比較有代表性的現實主義表演藝術家。

拉吉只活了64歲,1988年因為哮喘並發症去世。他的為人和演技都很受推崇。需要補充的是,印度電影是配唱制,演員極少自己演唱。拉吉的御用配唱人是穆克什和馬納迪,尤以穆克什為主,他的過早去世讓拉吉感慨:我的聲音沒有了!穆克什的歌聲什麼樣,請聽拉茲之歌!穆克什的兒子也是歌唱家,他的好聲音可以去聽聽《努里》……

印度電影流浪者的男主人公拉茲的演技,對我印象極深,他表演的真實,純朴,沒有造作,自然流暢,而且影片中的拉茲之歌很經典,總之,流浪者的電影當時的上座率非常高,普遍受到電影觀眾的歡迎和好評。不愧為一部使人難忘的好影片。

當初被他迷倒了,甚至找出地圖查找去印度的路線,現在想來有點幼稚

兒時記得印度電影《流浪者》裡面有句經典台詞:法官對拉茲說:做賊的兒子永遠是賊,

《流浪者》是經典之作,飾拉茲的演員,把小偷的玩世不恭,表現的淋漓盡致,看了他的表演,我們會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他的身世,麗達是美麗的富家小姐,她演的情緒纏纏綿綿,恰到好處,而歌曲,也非常委婉動聽,可以說,這個電影影響了一代人。

這個問題你自己可以去網路上查啊,關於他的「生平」介紹的非常詳細,有必要特意問大家嗎?

拉茲的 社會 地位低下,卻能得到美麗,善良的女律師麗達的愛情,只能是藝術人生。

很認真的在探討人性的復雜。

⑥ 冰心受印度詩人泰戈爾的影響,開始哲理小詩的創作後,後集成《 》和《》 幫我寫下 速度

泰戈爾(1861~1941)
Tagore,Rabindranath
印度詩人,作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是向西方介紹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紹到印度的很有影響的人物。
生平 1861年5月7日生於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市,1941年8月7日卒於同地。家庭屬於商人兼地主,婆羅門種姓。祖父德瓦爾格納特·泰戈爾和父親戴本德拉納特·泰戈爾都是社會活動家,支持社會改革。泰戈爾進過東方學院、師范學校和孟加拉學院,但沒有完成正規學習。他的知識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師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者為多。他從13歲開始詩歌創作 ,14歲發表愛國詩篇《獻給印度教徒廟會》。1878年,他遵父兄意願赴英國留學,最初學習法律,後轉入倫敦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研究西方音樂。1880年回國,專事文學創作。1884年,離開城市到鄉村去管理祖傳田產。1901年,在孟加拉博爾普爾附近的聖地尼克坦創辦學校,這所學校於1921年發展成為交流亞洲文化的國際大學。1905年後民族解放運動進入高潮,孟加拉和全印度人民都反對孟加拉分割的決定,形成轟轟烈烈反帝愛國運動。泰戈爾去加爾各答投身運動,義憤填膺,寫出大量愛國詩篇。但不久同運動其他領袖發生意見分歧,他不贊成群眾焚燒英國貨物、辱罵英國人的「直接行動」,而主張多做「建設性」工作,如到農村去發展工業、消滅貧困愚昧等。他於1907年退出運動回聖地尼克坦,過隱居生活,埋頭創作。1913年,他因英文版《吉檀迦利》(Gitanjaei,即《牲之頌》,1911年出版)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從此聞名世界文壇。加爾各答大學授予他博士學位。英國政府封他為爵士。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先後10餘次遠涉重洋,訪問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傳播和平友誼,從事文化交流。1919年,發生阿姆利則慘案,英國軍隊開槍打死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爾聲明放棄爵士稱號,以示抗議。1930年,他訪問蘇聯,寫有《俄國書簡》。他譴責義大利法西斯侵略阿比西尼亞(衣索比亞)。支持西班牙共和國政府反對法西斯頭子佛朗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寫文章斥責希特勒的不義行徑。他始終關心世界政治和人民命運,支持人類的正義事業。

創作 在長達近70年的創作活動中,泰戈爾共寫了50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100餘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大量關於文學、哲學、政治方面的論著,還創作了1500餘幅畫和2000餘首歌曲,其中1首為印度國歌。
13歲以後 ,泰戈爾發表了長詩《野花》、《詩人的故事》等,1881~1885年,出版抒情詩集《暮歌》、《晨歌》、《畫與歌》,還有戲劇和長篇小說。戲劇和小說多取材於史詩和往世書,詩歌富於浪漫主義色彩。1886年,詩集《剛與柔》出版,標志著他在創作道路上進入面向人生與現實生活的時期。詩集《心中的嚮往》是他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他的獨特風格開始形成。這一時期還寫了劇本《國王與王後》和《犧牲》,反對恢復婆羅門祭司的特權和落後習俗。19世紀90年代是泰戈爾創作的旺盛時期。從1891年起,在他主編的《薩塔納》雜志上,發表《摩訶摩耶》等60多篇短篇小說,主要是反對封建壓迫,揭露現實生活中不合理現象。他發表了《金帆船》、《繽紛集》、《收獲集》、《夢幻集》、《剎那集》5 部抒情詩集,1部哲理短詩《微思集》和1部《故事詩集》。收入《繽紛集》的敘事詩《兩畝地》是作者民主主義思想的最高表現。從《剎那集》起,他開始用孟加拉口語寫詩。他的第二部英譯詩集《園丁集》里的詩大多選自這一時期作品。
20世紀初泰戈爾遭遇到個人生活的不幸,喪偶、喪女、喪父的悲痛與傷感在詩集《回憶》、《兒童》和《渡船》中有真實記錄。他另有兩部長篇小說《小沙子》和《沉船》。1910年,長篇小說《戈拉》發表,它反映了印度社會生活中的復雜現象,塑造了爭取民族自由解放的戰士形象;歌頌了新印度教徒愛國主義熱情和對祖國必獲自由的信心,同時也批判他們維護舊傳統的思想;對梵社某些人的教條主義、崇洋媚外也予以鞭撻 。這期間還寫了象徵劇《國王》和《郵局》及諷刺劇《頑固堡壘》。1910年,孟加拉文詩集《吉檀迦利》出版 ,後泰戈爾旅居倫敦時把《吉檀迦利》、《渡船》和《奉獻集》里的部分詩作譯成英文,1913年《吉檀迦利》英譯本出版,泰戈爾成為亞洲第一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他進入另一創作高潮,發表詩歌《歌之花環》、《頌歌》、《白鶴》、《逃避》,中長篇小說《四個人》與《家庭與世界》。20世紀20 年代泰戈爾仍堅持寫作,發表劇本《摩克多塔拉》、《紅夾竹桃》,長篇小說《糾紛》、《最後的詩篇》及一些詩作。30年代他又陸續出版長篇小說《兩姐妹》、《花圃》、《四章》;戲劇《時代的車輪》、《紙牌王國》 ;詩集《再一次》、《邊緣集》和政治抒情詩《禮佛》等。1941年4月 ,他寫下最後遺言、有名的《文明的危機》,對英國殖民統治進行控訴,表達了對民族獨立的堅定信念。

《泰戈爾作品集》中譯本

思想發展與藝術成就 泰戈爾生逢急劇變革的時代,受到印度傳統哲學思想和西方哲學思想的影響。但他世界觀最基本最核心部分還是印度傳統的泛神論思想 ,即「梵我合一」。在《繽紛集》中,他第一次提出「生命之神」觀念。他對神的虔誠是和對生活、國家與人民的愛融合在一起的。但這使他的詩歌也蒙上了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另外,他提倡東方的精神文明,但又不抹煞西方的物質文明。這些都使他的思想中充滿了矛盾而表現在創作上。綜觀泰戈爾一生思想和創作發展 ,可大體分3個階段:①幼年直至1910年前後,他積極參加反英政治活動,歌頌民族英雄,宣揚愛國主義,提倡印度民族大團結。②隱居生活直至1919年再次積極參加民族運動,愛國主義激情稍有消退,政治內容強的詩歌被帶有神秘意味的詩歌所取代,也受了西方象徵主義、唯美主義詩歌的影響,宣揚的是愛與和諧。③從1919年阿姆利則慘案開始直至逝世,他又開始關心政治,積極投入民族解放斗爭,作品的內容又充滿了政治激情,視野也開闊了,對世界和人類都十分關心 。可以說 ,泰戈爾一生的創作既有「菩薩慈眉」,也有「金剛怒目」。他的詩歌受印度古典文學、西方詩歌和孟加拉民間抒情詩歌的影響,多為不押韻、不雕琢的自由詩和散文詩;他的小說受西方小說的影響,又有創新,特別是把詩情畫意融入其中,形成獨特風格。
泰戈爾與中國 泰戈爾一貫強調印中兩國人民團結友好合作的必要性。1881年,他寫了《死亡的貿易》一文,譴責英國向中國傾銷鴉片、毒害中國人民的罪行。1916年,他在日本發表談話,抨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的行動。1924年,他訪問中國,回國發表了《在中國的談話》。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以後,他屢次發表公開信、談話和詩篇,斥責日本帝國主義,同情和支持中國人民的正義斗爭。中國作家郭沫若、鄭振鐸、冰心、徐志摩等人早期的創作,大多受過他的影響。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紹到中國。幾十年來出版的他的作品的中譯本和評介著作為數很多。1961年為紀念他的百歲誕辰,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10卷本《泰戈爾作品集》。
===========
冰心 (1900~)現、當代女作家,兒童文學作家。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長樂,生於福州,幼年時代就廣泛接觸了中國古典小說和譯作。1918年入協和女子大學預科,積極參加五四運動。1919年開始發表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此後,相繼發表了《斯人獨惟悴》、《去國》等探索人生問題的「問題小說」。同時,受到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寫作無標題的自由體小詩。這些晶瑩清麗、輕柔雋逸的小詩,後結集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稱為「春水體」。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同年起發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文科。赴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在旅途和留美期間,寫有散文集《寄小讀者》,顯示出婉約典雅、輕靈雋麗、凝煉流暢的特點,具有高度的藝術表現力,比小說和詩歌取得更高的成就。這種獨特的風格曾被時人稱為「冰心體」,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1926年,冰心獲文學碩士學位後回國,執教於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等校。此後著有散文《南歸》、小說《分》、《冬兒姑娘》等,表現了更為深厚的社會內涵。抗日戰爭期間在昆明、重慶等地從事創作和文化救亡活動。1946年赴日本,曾任東京大學教授。1951年回國,先後任《人民文學》編委、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聯副主席等職。作品有散文集《歸來以後》、《再寄小讀者》、《我們把春天吵醒了》、《櫻花贊》、《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讀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藝術上仍保持著她的獨特風格。她的短篇小說《空巢》獲1980年度優秀短篇小說獎。兒童文學作品選集《小桔燈》於同年在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中獲榮譽獎。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還出版有小說集《超人》、《去國》、《冬兒姑娘》,小說散文集《往事》、《南歸》,散文集《關於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譯選集》等。她的作品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

《繁星》(詩集)1923,商務
《春水》(詩集)1923,新潮社
《超人》(小說、散文集)1923、商務
《寄小讀者》(散文集)1926,北新
《往事》(小說、散文集)193O,開明
《南歸》(散文集)1931,北新
《姑姑》(小說集)1932,北新
《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說集》1933,北新
《冰心全集之二——冰心詩集》1932, 北新
《冰心全集之三——冰心散文集》1932,北新
《閑情》(詩、散文集)1922,北新
《去國》(小說集)1933,北新
《平綏沿線旅行記》(散文集)1935,平綏鐵路管理局
《冬兒姑娘》(小說集)1935,北新
《冰心著作集之一——冰心小說集》1943,開明
《冰心著作集之二——冰心散文集》1943,開明
《冰心著作集之三——冰心詩集》1943,開明
《關於女人》(散文集)1943,天地
《冰心小說散文選集》1954,人文
《陶奇的暑期日記》(小說)1956,上海少兒
《還鄉雜記》(散文集)1957,上海少兒
《歸來以後》(散文集)1958,作家
《我們把春天吵醒了》(散文集)1960,百花
《小桔燈》(小說、散文、詩歌合集)1960,作家
《櫻花贊》(散文集)1962,百花
《拾穗小札》(散文集)1964.作家
《晚晴集》(散文、小說合集)1980,百花
《三寄小讀者》(散文集)1981,少兒
《記事珠》(創作談)1982,人文
《冰心論創作》 1982.上海文藝
《冰心作品選》 1982,少兒
《冰心散文選》 1983,人文
《冰心選集(1—2)1983,四川人民(未出齊)
《冰心文集(1一3)1983,上海文藝(未出齊)
《冰心全集》(1-8)1994年,海峽文藝

《先知》(散文詩集)敘利亞凱羅.紀伯倫著,1931,新月
《印度童話集》 印度穆.拉.安納德著,1955,中青
《吉擅翅利》(詩集)印度泰戈爾著,1955,人文
《印度民間故事》 印度穆.拉.安納德著,1955,上海少兒
《泰戈爾選集.詩集》 與石真合譯,1958,人文
《泰戈爾劇作集》(4)1959,戲劇
《馬亨德拉詩抄》(尼泊爾)與孫用合譯,1965,作家
《燃燈者》(詩集)馬爾他安東.布蒂吉格著,1981,人文

===================
心靈的呼喚
讀《繁星春木》是一種享受。讀它不必太拘謹,更不必刻意去追求什麼。它,如心中絮語,像穿澗山泉,似抒情小曲,讀它很容易產生情感的共鳴。閑暇時,放鬆心情,輕輕翻開扉頁,聽著舒緩的輕音樂,在隨風搖曳的薰衣草的培伴下,細細品味這淡遠、深沉、自然、清新的語言,愜意極了!

童 真

「魚兒上來了,水面上一個小蟲漂浮著,在這小小的生死關頭,我微弱的心,忽然顫動了!」類似於詩中的情景大家都見過。五六年前,我曾在中央電視台的某個節目中看到了這樣的畫面:一隻活潑伶俐的小鹿在猛獸襲擊鹿群時與同伴走散了。與此同時,一隻體魄健壯的雄獅對這只嬌小的小鹿窮追不舍,小鹿瘋也似的拚命逃跑,它的眼裡滿是對生的渴求,它告訴自己:我必須奮力奔跑,我要活下去!可是,弱者終究是弱者,獅子在離小鹿還有幾步之遙時,猛著撲了上去,死死咬住小鹿的脖頸。伴著一聲凄涼的哀號,小鹿的生命走到了盡頭。

這個場景不過短短的四五十秒,但它卻令我在之後近半個月的時間里寢食難安。我的情感世界裡只剩下了同情和厭惡:同情小鹿臨死前發出的那震撼人心的一聲哀呼;厭惡獅子逐鹿時那貪婪的眼神。可是,我現在再看到類似的情景,我只會安之若素地用「弱肉強食」這四個字輕描淡寫地解釋它。直至此刻,我才明白,當時心中憐憫的情感完全出自於自己的善良,自己寶貴的童真。童真,你快回來,幫我做回以前那個情感豐富的我。

自 然

「聰明人,拋棄你手中幻想的花罷!她只是虛無縹緲的,反分卻你眼底春光」我之所以喜歡這首詩,是因為我從中找到了與自己內心相映的共鳴。我以前就是一個愛幻想的人,整日沉迷於對未來的幻想,而不能明智地改善現在。我小時候常幻想自己的未來多麼成功,多麼一帆風順,無與倫比。但那僅僅是幻想中開的一朵格外嬌艷卻可望不可即的花兒。我以前學習就是因為「愛想不愛做」變得一點也不用心,以致於成績一直無所提高。

沉迷幻想,使得自己與許多難得的機會擦肩而過。記得我五年級的一次綜合知識競賽,所有的同學都躍躍欲試,積極地准備著,而我卻不怎麼在乎,「堅信」自己一定會成功。可到了比賽時,看到試題根本不知從何下筆。比賽結果出來後,一些平日不如我的同學都榜上有名了,而我卻名落孫山。當時真是追悔莫及啊!沉迷幻想,卻沒有努力追求現實中真正光芒萬丈的太陽的人是可悲的。

從現在起,扔掉手中幻想的鮮花,爭取那些真正的美麗吧!

母 愛

「母親啊!掀開你的憂愁,容我在你的懷里沉酣,只有你是我靈魂的安頓。」母親,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千百年來,它一直以偉大和無私著稱。在冰心的這部《繁星春水》里,母愛又是作品的主旋律。每每讀到它,心靈總不免輕輕顫動一下。記得爸爸給我說過這樣一個動情的故事,有一個在學術界成績斐然,專門研究力學的專家,在做實驗時得知女兒在一座五層樓的樓頂練習飛翔時,鞋也顧不得穿,以光速飛奔到女兒所站的大樓面前。當女兒往下跳時,她毫不猶豫地沖上前去,接住了女兒。之後,當學生們告誡躺在搶救室里的她那麼做十分危險時,她笑了笑說:「搞了大半輩子力學,又怎麼不知道危險呢?只是,在愛的世界裡,是沒有力學的!」

愛沒有力學。一隻雌鳥雖然害怕一粒小小的子彈對自己翅膀的射擊,可是當一隻比子彈大得多的雛鳥從巢口墜落時,它會閃電一般毫不遲疑地沖上去;一頭母牛帶著牛犢遭遇狼群襲擊時,它會用自己的肉體和鮮血去護衛自己的幼小的孩子……

這世界上把一切都承擔下來,最後卻忘了自己的,往往只有母親。答應我,請現在就去為母親做一件事,相信我,即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會給她莫大的安慰!

伴著如碧螺春般沁人心脾的《繁星春木》可愛的安琪兒們,舞動你潔白的雙翅,尋回你那失去已久的童真,扔掉幻想的花兒,學會愛與被愛,Are you ready

⑦ 阿米爾·汗在印度電影界的地位有多高他的代表作有哪些

印度寶萊塢演員、導演、製片人阿米爾·汗(Aamir Khan)在印度電影節的地位很高,可以說是第一線的人物。來自一個演藝世家,從小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在他投身影視行業之後也帶來了很多優質的作品。

阿米爾·汗(Aamir Khan)的代表作除了有他出演、執導的一些影視作品,其實最應該受關注的還是這檔真人訪談節目《真相訪談》了,這檔真人訪談節目帶來的現實意義更加重要。

⑧ [印度]泰戈爾

泰戈爾
目錄·簡介
·泰戈爾生平
·泰戈爾的創作
·泰戈爾的家世
·泰戈爾年表
·泰戈爾與中國

簡介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913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富裕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領袖。在外國泰戈爾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詩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學家,但在印度這兩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對泰戈爾來說,他的詩是他奉獻給神的禮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他本人被許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個聖人。
除詩外泰戈爾還寫了小說、小品文、游記、話劇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詩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語寫成,在孟加拉語地區,他的詩歌非常普及。
他的散文的內容主要是社會、政治和教育,他的詩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內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寫自然和生命。在泰戈爾的詩歌中,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樣性就是歡樂的原因。同時,他所表達的愛(包括愛國)也是他的詩歌的內容之一。
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國歌使用的是泰戈爾的詩。維爾弗德·歐文和威廉·勃特勒·葉芝被他的詩深深感動,在葉芝的鼓勵下,泰戈爾親自將他的《吉檀枷利》(意即「獻詩」)譯成英語,1913年他為此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數字帳號為: 160271683 但後來他與這個運動疏遠了。為了抗議1919年札連瓦拉園慘案,他拒絕了英國國王授予的騎士頭銜,他是第一個拒絕英王授予的榮譽的人。
他反對英國在印度建立起來的教育制度,反對這種「人為」的、完全服從的、死背書、不與大自然接觸的學校。為此他在他的故鄉建立了一個按他的設想設計的學校,這是維斯瓦-巴拉蒂大學的前身。
在他的詩歌中,泰戈爾也表達出了他對戰爭的絕望和悲痛,但他的和平希望沒有任何政治因素,他希望所有的人可以生活在一個完美的和平的世界中。
泰戈爾做過多次旅行,這使他了解到許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他對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寫至今為止是這類描述中最細膩的之一。

泰戈爾生平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印度著名詩人、作家、藝術家、小說家、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生於加爾各答市的一個富有哲學和文學藝術修養家庭,8歲就寫詩,並展露出非凡的天才,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4至1911年擔任梵社秘書,20年代創辦國際大學。1941年寫作控訴英國殖民統治和相信祖國必將獲得獨立解放的著名遺言《文明的危機》。泰戈爾是具有巨大世界影響的作家。他共寫了50多部詩集,被稱為"詩聖"。寫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及大量文學、哲學、政治論著,並創作了1500多幅畫,諸寫了難以統計的眾多歌曲。文、史、哲、藝、 政、經范疇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制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願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同時又富有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 具有很高藝術價值,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其重要詩作有詩集《故事詩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 (1913)、《飛鳥集》(1916)、《邊緣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說有短篇《還債》(1891)、 《棄絕》(1893)、《素芭》(1893)、《人是活著,還是死了?》(1892)、《摩訶摩耶》(1892)、《太陽與烏雲》 (1894),中篇《四個人》(1916),長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與世界》(1916)、《兩姐 妹》(1932);重要劇作有《頑固堡壘》(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紅夾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 《死亡的貿易》(1881)、《中國的談話》(1924)、《俄羅斯書簡》(1931)等。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紹到中國,現已出版了10卷本的中文《泰戈爾作品》。
1861年5月7日,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戴賓德納特·泰戈爾是聞名的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哥哥、姐姐也都是社會名流。泰戈爾在這樣一個文壇世家環境的薰陶下,8歲開始寫詩,12歲開始寫劇本,15歲發表了第一首長詩《野花》,17歲發表了敘事詩《詩人的故事》。才華橫溢的泰戈爾從小就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1886年,他發表《新月集》,成為印度大中小學必選的文學教材。這期間,他還撰寫了許多抨擊美國殖民統治政論文章。
1901年,泰戈爾在聖地尼克坦創辦了一所從事兒童教育實驗的學校。這所學校在1912年發展成為亞洲文化交流的國際大學。
1905年,泰戈爾投身於民族獨立運動,創作了《洪水》等愛國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為今日印度的國歌。1910年,泰戈爾發表長篇小說《戈拉》。1916年,發表長篇小說《家庭和世界》,熱情歌頌爭取民族獨立的愛國主義精神。1912年,泰戈爾以抒情詩集《吉檀迦利》獲諾貝爾文學獎金。1913年發表為人們所熟知的《飛鳥集》和《園丁集》。
1924年曾來過中國,泰戈爾回國後,撰寫了許多文章,表達了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
泰戈爾的一生是在印度處於英國殖民統治的年代中度過的。祖國的淪亡、民族的屈辱、殖民地人民的悲慘生活,都深深地烙印在泰戈爾的心靈深處,愛國主義的思想一開始就在他的作品中強烈地表現出來。他雖然出身於富貴家庭、生活在矛盾錯綜復雜的社會里,但他的愛憎是分明的,創作思想是明確的,始終跟上了時代的步伐。他曾在民族獨立運動高潮時,寫信給英國總督表示抗議殖民統治,並高唱自己寫的愛國詩歌領導示威遊行。他還曾堅決拋棄英國政府所授予的爵位和特權。印度人民尊崇他、熱愛他,稱他為詩聖、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靈魂。
泰戈爾不是個狹隘的愛國主義者。他對於處在帝國主義侵略和壓迫下的各國人民一貫寄予深切的同情,並給予有力的支持。20世紀20年代,泰戈爾曾多次出國訪問,並與世界各國文化名人一起組織反戰的和平團體。30年代,當德、意、日法西斯發動侵略戰爭的時候,泰戈爾拍案而起,向全世界大聲疾呼:「在我離去之前,我向每一個家庭呼籲——准備戰斗吧,反抗那披著人皮的野獸。」這位舉世聞名、多才多藝的作家,在漫長的六十多年創作生涯里,共寫了五十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一百餘篇短篇小說,二百多個劇本和許多有關文學、哲學、政治的論文以及回憶錄、游記、書簡等。其中1921年問世的著名詩集《吉檀迦利》,使泰戈爾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故事詩》和《兩畝地》是印度人民喜聞樂見、廣為傳誦的不朽詩篇。膾炙人口的《喀布爾人》、《素芭》和《摩訶摩耶》均為世界短篇小說的傑作。《贖罪》、《頑固堡壘》、《紅夾竹桃》等都是針對當時印度社會現實予以無情揭露和鞭笞的著名戲劇劇本。
泰戈爾不僅是一位造詣很深的作家、詩人,還是一位頗有成就的作曲家和畫家。他一生共創作了二千餘首激動人心、優美動聽的歌曲。其中,他在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期創作的不少熱情洋溢的愛國歌曲,成了鼓舞印度人民同殖民主義統治進行斗爭的有力武器。《人民的意志》這首歌,於1950年被定為印度國歌。泰戈爾70高齡時學習作畫,繪制的1500幀畫,曾作為藝術珍品在世界許多有名的地方展出。
1941年,泰戈爾與世長逝,享年81歲。
泰戈爾(1861~1941)
Tagore,Rabindranath
印度詩人,作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是向西方介紹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紹到印度的很有影響的人物。
生平 1861年5月7日生於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市,1941年8月7日卒於同地。家庭屬於商人兼地主,婆羅門種姓。祖父德瓦爾格納特·泰戈爾和父親戴本德拉納特·泰戈爾都是社會活動家,支持社會改革。泰戈爾進過東方學院、師范學校和孟加拉學院,但沒有完成正規學習。他的知識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師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者為多。他從13歲開始詩歌創作 ,14歲發表愛國詩篇《獻給印度教徒廟會》。1878年,他遵父兄意願赴英國留學,最初學習法律,後轉入倫敦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研究西方音樂。1880年回國,專事文學創作。1884年,離開城市到鄉村去管理祖傳田產。1901年,在孟加拉博爾普爾附近的聖地尼克坦創辦學校,這所學校於1921年發展成為交流亞洲文化的國際大學。1905年後民族解放運動進入高潮,孟加拉和全印度人民都反對孟加拉分割的決定,形成轟轟烈烈反帝愛國運動。泰戈爾去加爾各答投身運動,義憤填膺,寫出大量愛國詩篇。但不久同運動其他領袖發生意見分歧,他不贊成群眾焚燒英國貨物、辱罵英國人的「直接行動」,而主張多做「建設性」工作,如到農村去發展工業、消滅貧困愚昧等。他於1907年退出運動回聖地尼克坦,過隱居生活,埋頭創作。1913年,他因英文版《吉檀迦利》(Gitanjaei,即《牲之頌》,1911年出版)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從此聞名世界文壇。加爾各答大學授予他博士學位。英國政府封他為爵士。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先後10餘次遠涉重洋,訪問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傳播和平友誼,從事文化交流。1919年,發生阿姆利則慘案,英國軍隊開槍打死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爾聲明放棄爵士稱號,以示抗議。1930年,他訪問蘇聯,寫有《俄國書簡》。他譴責義大利法西斯侵略阿比西尼亞(衣索比亞)。支持西班牙共和國政府反對法西斯頭子佛朗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寫文章斥責希特勒的不義行徑。他始終關心世界政治和人民命運,支持人類的正義事業。

泰戈爾的創作

1.主要作品
在長達近70年的創作活動中,泰戈爾共寫了50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100餘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大量關於文學、哲學、政治方面的論著,還創作了1500餘幅畫和2000餘首歌曲,其中1首為印度國歌。
13歲以後 ,泰戈爾發表了長詩《野花》、《詩人的故事》等,1881~1885年,出版抒情詩集《暮歌》、《晨歌》、《畫與歌》,還有戲劇和長篇小說。戲劇和小說多取材於史詩和往世書,詩歌富於浪漫主義色彩。1886年,詩集《剛與柔》出版,標志著他在創作道路上進入面向人生與現實生活的時期。詩集《心中的嚮往》是他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他的獨特風格開始形成。這一時期還寫了劇本《國王與王後》和《犧牲》,反對恢復婆羅門祭司的特權和落後習俗。19世紀90年代是泰戈爾創作的旺盛時期。從1891年起,在他主編的《薩塔納》雜志上,發表《摩訶摩耶》等60多篇短篇小說,主要是反對封建壓迫,揭露現實生活中不合理現象。他發表了《金帆船》、《繽紛集》、《收獲集》、《夢幻集》、《剎那集》5 部抒情詩集,1部哲理短詩《微思集》和1部《故事詩集》。收入《繽紛集》的敘事詩《兩畝地》是作者民主主義思想的最高表現。從《剎那集》起,他開始用孟加拉口語寫詩。他的第二部英譯詩集《園丁集》里的詩大多選自這一時期作品。
20世紀初泰戈爾遭遇到個人生活的不幸,喪偶、喪女、喪父的悲痛與傷感在詩集《回憶》、《兒童》和《渡船》中有真實記錄。他另有兩部長篇小說《小沙子》和《沉船》。1910年,長篇小說《戈拉》發表,它反映了印度社會生活中的復雜現象,塑造了爭取民族自由解放的戰士形象;歌頌了新印度教徒愛國主義熱情和對祖國必獲自由的信心,同時也批判他們維護舊傳統的思想;對梵社某些人的教條主義、崇洋媚外也予以鞭撻 。這期間還寫了象徵劇《國王》和《郵局》及諷刺劇《頑固堡壘》。1910年,孟加拉文詩集《吉檀迦利》出版 ,後泰戈爾旅居倫敦時把《吉檀迦利》、《渡船》和《奉獻集》里的部分詩作譯成英文,1913年《吉檀迦利》英譯本出版,泰戈爾成為亞洲第一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他進入另一創作高潮,發表詩歌《歌之花環》、《頌歌》、《白鶴》、《逃避》,中長篇小說《四個人》與《家庭與世界》。20世紀20 年代泰戈爾仍堅持寫作,發表劇本《摩克多塔拉》、《紅夾竹桃》,長篇小說《糾紛》、《最後的詩篇》及一些詩作。30年代他又陸續出版長篇小說《兩姐妹》、《花圃》、《四章》;戲劇《時代的車輪》、《紙牌王國》 ;詩集《再一次》、《邊緣集》和政治抒情詩《禮佛》等。1941年4月 ,他寫下最後遺言、有名的《文明的危機》,對英國殖民統治進行控訴,表達了對民族獨立的堅定信念。

2.思想發展與藝術成就
泰戈爾生逢急劇變革的時代,受到印度傳統哲學思想和西方哲學思想的影響。但他世界觀最基本最核心部分還是印度傳統的泛神論思想 ,即「梵我合一」。在《繽紛集》中,他第一次提出「生命之神」觀念。他對神的虔誠是和對生活、國家與人民的愛融合在一起的。但這使他的詩歌也蒙上了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另外,他提倡東方的精神文明,但又不抹煞西方的物質文明。這些都使他的思想中充滿了矛盾而表現在創作上。綜觀泰戈爾一生思想和創作發展 ,可大體分3個階段:①幼年直至1910年前後,他積極參加反英政治活動,歌頌民族英雄,宣揚愛國主義,提倡印度民族大團結。②隱居生活直至1919年再次積極參加民族運動,愛國主義激情稍有消退,政治內容強的詩歌被帶有神秘意味的詩歌所取代,也受了西方象徵主義、唯美主義詩歌的影響,宣揚的是愛與和諧。③從1919年阿姆利則慘案開始直至逝世,他又開始關心政治,積極投入民族解放斗爭,作品的內容又充滿了政治激情,視野也開闊了,對世界和人類都十分關心 。可以說 ,泰戈爾一生的創作既有「菩薩慈眉」,也有「金剛怒目」。他的詩歌受印度古典文學、西方詩歌和孟加拉民間抒情詩歌的影響,多為不押韻、不雕琢的自由詩和散文詩;他的小說受西方小說的影響,又有創新,特別是把詩情畫意融入其中,形成獨特風格。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印度孟加拉語詩人、作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生於加爾各答市一個具有深厚文化教養的家庭,父親是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和社會活動家,六個哥哥也均獻身於社會改革和文藝復興運動。泰戈爾自幼厭惡正規學校的教育,靠家庭教育和刻苦自學度過少年時代,1878年去英國學法律,後轉入倫敦大學攻讀英國文學,研究西方音樂。
泰戈爾童年時代即嶄露詩才,他的愛國詩篇《給印度教徒廟會》(1875)發表時,年僅14歲。1880年,19歲的泰戈爾便成為職業作家。1881至1885年,他出版了抒情詩集《暮歌》(1882)、《晨歌》(1883),還有戲劇和小說等作品。這些早期傷品的特點是夢幻多於現實,富於浪漫主義色彩。
90年代是泰戈爾創作的旺盛期,詩集《心中的嚮往》(1890)是他的第一部成熟作品,著名詩篇《兩畝地》(1894)的發表,標志著泰戈爾從宗教神秘主義走向深刻的人道主義。這一時期的詩作還有《金帆船》(1894)、《繽紛集》(1896)第5部抒情詩集和一部《故事詩集》(1900)。此外,他還創作了6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的《素芭》(1893)、《摩訶摩耶》(1892)、《最活著,還是死了?》(1892)等被列入世界優秀短篇小說傑作之林。
1901年,泰戈爾為改造社會創辦了一所學校,從事兒童教育實驗。1912年,這所學校成為亞洲文化交流的國際大學。由於英國在孟加拉推行分裂政策,1905年印度掀起民族解放運動的第一個高潮,泰戈爾積極投身於運動並創作了許多愛國詩篇。這一時期是他創作的最輝煌時期。他出版了8部孟加拉文詩集和8部英文詩集,其中《吉檀迦利》為詩人贏得世界性聲譽。這一時期重要的詩集還有《園丁集》(1913)、《新月集》(1915)、《飛鳥集》(1916)等。1910年,泰戈爾又發表了史詩性長篇小說《戈拉》和象徵劇《國王》等。
1919年,印度掀起第二次民族解放運動高潮,為尋求民族解放道路,他走遍五大洲,發表了許多著名演講。這時期突出成就是政治抒情詩,分別收在《非洲集》(1937)、《邊沿集》(1938)、《生辰集》(1941)等作品中。
泰戈爾一生共創作了50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100餘篇短篇小說,20餘種戲劇,還有大量有關文學、哲學、政治的論著和游記、書簡等。此外,他還是位造詣頗深的音樂家和畫家,曾創作2000餘首歌曲和1500餘幀畫,其中歌曲《人民的意志》已被定為印度國歌。
在60餘年的藝術生涯中,他繼承了古典和民間文學的優秀傳統,吸收了歐洲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文學的豐富營養,在創作上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取得了輝煌成就,成為一代文化巨人。1913年,「由於他那至為敏銳、清新與優美的詩;這詩出之以高超的技巧,並由他自己用英文表達出來,使他那充滿詩意的思想業已為西方文學的一部分」,獲諾貝爾文學獎。英國政府封他為爵士。
1941年4月,這位曠世奇才,印度近代文學的奠基人寫下最後的遺言《文明的危機》。同年8月7日,泰戈爾於加爾各答祖宅去世。
【代表作】
詩集:詩集《暮歌》、《晨歌》、《心中的嚮往》、《兩畝地》、《金帆船》、《繽紛集》、《故事詩集》、《素芭》、《摩訶摩耶》、《最活著,還是死了?》等等
20世紀初期的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政治上遭受壓迫,經濟上受到剝削,使這個古老國家的人民陷入貧窮、愚昧之中。為了喚醒這個沉睡的巨人,兩位偉人應運而生了。一位是民族解放運動的領袖「聖雄」甘地,另外一位就是印度近代史上最偉大的文化巨匠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 泰戈爾多才多藝,才華超人。既是作品浩繁的文學藝術大師、學識淵博的哲人、成就卓著的社會活動家,也是銳意革新的教育家。他一生所有的貢獻,不但在印度歷史上具有著劃時代的意義,而在國際上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泰戈爾在印度文化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而他最突出的天才的表現,恐怕就是他驚人的創作量了。他12歲開始寫詩,在60餘年的筆耕生涯中,創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有詩歌上千首,歌詞1200餘首,並為其中大多數歌詞譜了曲; 中長篇小說12部,短篇小說200多篇,戲劇38部,還有許多有關哲學、文學、政治的論文及回憶錄、書簡、游記等;此外還創作了2700餘幅畫。他給印度和世界留下了一筆異常豐富的文化遺產。 1913年,「由於他那至為敏銳、清新與優美的詩篇;這些詩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並且由他自己用英文表達出來,便使他那充滿詩意的思想成為西方文學的一部分」,泰戈爾被瑞典文學院授予該處度諾貝爾文學獎這一最高榮譽,成為第一個獲得這項殊榮的亞洲作家。漫長的55年後,日本的川端康成長又一次奪取這一桂冠。泰戈爾因此而蜚聲世界。 他的詩歌體裁和題材豐富多彩,清新雋永;小說格調新穎、感染力強;戲劇種類繁多,富於哲理意味;歌曲或哀婉纏綿、或威武雄壯,不拘一格。在人們的印象中,泰戈爾是以偉大的「歌手與哲人」的雙重身份出現的。 讓我們把目光轉向西孟加拉的加爾各答,1861年5月7日,羅賓德拉納特誕生在那裡。 泰戈爾世家和拉比的童年 泰戈爾家庭原姓塔克爾(孟加拉人的尊稱,意為「聖」),泰戈爾是它的英文變稱。羅賓德拉納特的祖父德瓦卡納特「王子」。同時他也是一位思想家和文化名流,當時許多進步人士的改革運動都得到他有力的支持。 這位「王子」的繼承人德本德拉納特不同於父親的熱衷社交,他性格內省慎思,潛心於哲學和宗教著作的研究。他兼具三種不同的氣質:對宗教的篤信,對藝術的敏感,對實際工作的精明善斷。對名氣更大的兒子,他的影響無疑是深遠的。 他的溫文爾雅、尊貴大方, 博得了「瑪哈希」(意為「大聖人」)的美稱。 德本德拉納特有個龐大的家庭。他擁有15個子女。女兒婚後,女婿也長住於他家的。此外,還有一些親戚和眾多仆從。子女勻是在充分的自由和嚴格的家教、對宗教的虔敬與對美妙生活的享受緊密結合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這個家庭繼承了父親所熱愛的印度文化傳統,又深受西方文化影響,常舉行哲學和宗教討論會、詩歌朗誦會,經常演戲, 還有不時安排的音樂會。 著名詩人、演員、音樂家和學者常常成為座上客。「瑪哈希」讓子女們自由發展各自的特長,充分發表各自的見解而不加限制,態度極開明。羅賓德拉特就降生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在他的性格形成時期,從這個環境中飽吸了智慧和美的養份,「印度文藝復興的急流潮湧從他的四周澎湃而過」。 由於是父母最小的兒子,被大家昵稱為「拉比」的羅賓德拉納特成為每個家庭成員鍾愛的對象。但他並不受互溺愛,恰恰相反,這個家庭的生活方式十分簡朴。鞋子和襪子要在兒女們長到10歲時才按宗教法規批准穿用。拉比在中爾答進過4所學校, 但他都不喜歡。他厭惡那種無視個性的教育制度,厭惡遠離自然的、牢籠般的教室,對教師的敵意態度和野蠻體罰更不能容忍。他喜歡的是校外的花園、池塘、春天和白雲。後來他還進過東方學院、師范學院和在孟加拉學院讀書,但都沒有完成學業。他後來致力於教育革新,與此不無關系。 相形之下,他的家庭給他的熏陶是極明顯的。拉比豐富的歷史、文學和科學知識都源自於父兄。泰戈爾家族對印度民族解放運動和復興孟加冬天文藝具有很大貢獻。長史德威金德拉納特才華出眾,是詩人和哲學家,曾向印度介紹西方哲學。另一位史長薩迪延德拉納特是進入英屬印度行政機構的第一個印度人,懂多種語言,翻譯出版了許多梵文和孟加拉文古典著作。姐姐斯瓦納庫瑪麗是第一位用孟加拉文寫小說的女作家。五哥喬蒂林德拉納特成為一位音樂家、戲劇家、詩人和新聞記者。他長拉比13歲,對拉比的才幹十分賞識並予以鼓勵,還通過創辦文學雜志《婆羅蒂月刊》直接引導拉比走上文壇。 另外,喬蒂林德拉納特的妻子卡丹巴麗•黛薇,是一位豐姿綽約、優雅寬厚的女性。她在拉比身上傾注了深深的愛,給他布置出一個精美優雅的環境。她幾乎成了拉比理想中的人物,兩人之間有一種羅曼蒂克的眷戀。拉比就在這樣的家庭氛圍里度過一生中最愉快安適的日子。
印度著名詩人、作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生於加爾各答市的一個富有哲學和文學藝術修養家庭,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曾赴英國學習文學和音樂,十餘次周遊列國,與羅曼•羅蘭、愛因斯坦等大批世界名人多有交往,畢生致力於東西文明的交流和協調。泰戈爾以詩人著稱,創作了《吉檀迦利》等50多部詩集,被稱為「詩聖」。他又是著名的小說家、劇作家、作曲家和畫家,先後完成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1500多幅畫和2000多首歌曲。天才的泰戈爾還是一位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1913年,泰戈爾以詩歌集《吉檀迦利》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泰戈爾是印度近代和現代最偉大的作家,詩人,小說家,戲劇家,美術家,音樂家.1913年以英文散文詩集《吉檀迦利》獲諾貝爾文學獎。我常常想,泰戈爾就像那天際的明星。「在那裡,心是無畏的,頭也抬的高昂;在那裡,智識是自由的;……在那裡,話是從真理的深處說出;……在那裡,心靈是受你的指引,走向那不斷放寬的思想與行為」(吉檀迦利)這就是泰戈爾,像那啟明星帶引我們走向黎明。

⑨ 瑪西婭·布朗——九奪凱迪克獎的大師,風格多變的民間故事的傳承者

       台灣學者宋佩這樣評價圖畫書作家瑪西亞•布朗:「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可能是她的得獎紀錄和她多變的創作風格。她的得獎紀錄固然無人能比,而她在每一本圖畫書中營造出的時代與地域的氛圍,以及她純熟的運用各種媒材說故事的技巧,可能也很難有人出其右。」

【 瑪西婭·布朗 (Marcia Brown)】

       當今美國在世最資深、最受推崇與贊頌的創作者。

      一位十分傳奇的人物。

       她九度榮獲凱迪克獎;兩次獲得國際安徒生獎提名。她是凱迪克大獎史上的最大贏家,至今仍保持著紀錄。

       瑪西婭猶如繪本花園中繁華多貌的常青樹。

       1992年,她因對兒童文學的長期貢獻而獲得懷爾德終身成就獎,美國國會圖書館宣布將瑪西婭·布朗的作品作為永久館藏。

【 瑪西婭·布朗 之凱迪克獎 】

       ⭐獲得金獎最多,三次金獎,只有大衛·威斯納能夠媲美(三金三銀)。

       ⭐獲得凱迪克獎數量最多(3金6銀),1950年到1955年,連續6年獲獎。(第二名是莫里斯·桑達克,一金七銀)

       ⭐間隔時間長。從1948年到1983年,整整35年。時間最長的可能是馬克·西蒙特,第一次是1950年獲凱迪克銀獎,最後一次是2002年獲凱迪克銀獎,整整52年。

【 作者介紹 】

       瑪西婭·布朗(Marcia Brown),1918年出生在美國紐約州的一個牧師家庭。由於她的父親是位牧師,她從小就跟著家人在州內到處遷徙,每次搬家後都先跑到 社區圖書館 辦好 借書證 後才能安下心來回家整理東西。

      她從小就非常喜歡閱讀、繪畫和手工,12歲時,她的父親把廚房的牆壁塗成黑色,讓她當黑板畫畫。瑪夏常常一畫就是好幾個小時。此時,她在心中埋下了一個願望——希望自己將來做一個插畫家。但由於家境一般,又撞上美國的經濟大蕭條,她只好和姐姐們一起在紐約州立師范學校學習英語和戲劇,畢業後在高中擔任教職3年。之後來到紐約的公共圖書館兒童觀擔任故事會講師。她不僅在館內講故事,還經常走進社區給來自世界各地的孩子們講世界各地的故事。也不斷接觸美國和國際上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品和插畫藝術作品,這些經歷對她日後從事繪本的創作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1946年,她出版了處女作《小旋轉木馬》。一個孤獨的小男孩在他家附近聽到一個旋轉木馬的聲音並開始了一次冒險,布朗在書中生動描述了一個格林威治地區繁華的社區。

      1947年出版的《石頭湯》,讓她一鳴驚人,這本書為她贏得了第一個凱迪克獎銀獎。這本書也是她早期有關傳統民間故事作品中的肇始。

       瑪西亞·布朗的大部分時間在阿爾巴尼大學工作,並留下了大量珍貴資料。1993年秋天搬到了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拉古納山,1994年,布朗捐贈了10,000美元用於組織,編目和保存她的論文。

       2015年4月28日在她位於加利福尼亞州拉古納山的家中逝世,終年96歲。

【 風格及理念 】

          ⭐瑪西婭雖然沒有孩子,卻一直都在為孩子們做事。從說故事到創作一本本的繪本。

        ⭐她一生酷愛旅行,足跡遍及歐洲、亞洲和非洲。每到一地,都會長時間地停留,細細地體驗和品味當地的民風和民俗。比如她特別喜歡義大利,那麼她就創造機會陸陸續續在義大利住了四年。喜歡法國,就到法國住上一段時間,還跑到巴黎音樂學校管弦樂隊學吹笛子。1985年,67歲高齡的她,還曾經到杭州的浙江美術學院學習過中國水墨畫。

       民間故事傳承者,文化多樣

       「把民間故事中蘊藏的智慧傳授給兒童,使他們獲得生命的感覺,這是童年的遺產」,「把這些真理傳遞給孩子們,他們能獲得充分的表達,這是他們的權利,也是我們的榮幸。——瑪西婭·布朗

        瑪西婭發現民間故事對於孩子具有獨特的吸引力,她喜歡給孩子講古老的民間故事,並把它們畫下來。她改編了大量的民間故事、童話故事。她相信故事能幫助兒童形塑人格,圖畫有助於記憶;民間故事和童話故事能清楚揭露出現實的生活,以夢想與現實的的兩面持續地存在我們的心中。

       《穿靴子的貓》、《灰姑娘》改編自佩羅童話,《堅定的錫兵》改編自安徒生童話,《三隻山羊嘎啦嘎啦》是挪威民間故事,《從前有一隻老鼠》改編自古代印度寓言故事,《影子》是一首來自Blaise Cendrars法語的散文詩,採用拼貼畫突出非洲藝術特色。……

      風格多變

       她一直致力於用不同的技法和媒介材質來,表現不同的時代,營造不同的氛圍,凸顯東西方不同文化的質感 。

        她認為插畫的功用在於表達故事內容,為呼應每一本書不同的主題與時代背景,她會嘗試不同的媒材與風格,水粉、水彩、蠟筆、鋼筆、木刻、拼貼……例如木刻版畫之於印度古老的寓言《從前有一隻老鼠》;剪影、拼貼之於非洲部落的故事《影子》等;《三隻山羊嘎啦嘎啦》通過粗放的蠟筆體現了挪威民間故事的魅力和北歐的藝術風格,《迪克·惠廷頓和他的貓》採用的是麻膠版畫,等等。

       為了完成這些風格多樣的圖畫書,她曾到世界各地游覽采風搜集資料;學過油畫、版畫、中國水墨畫;研究民間文學理論和兒童心理學著作。她拿到第一次凱迪克大獎時,便用得到的獎金到義大利住了一年半,這段時間只是用來體驗那兒的生活文化、畫畫與逛美術館。

       她曾說,「一本書的氣氛非常重要。如果書里說的是一個傳統的故事,卻配上和時代背景完全不合的圖畫風格,自然很不對味……創作者要為小讀者著想,小朋友對那個時代毫無認識,所以畫家畫的服裝即使不能巨細靡遺,也要表達出當時的風味。」

      曾有人好奇的問她,為什麼每次遇到不同的作品就要改變畫風?瑪西亞˙布朗的回答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她說:「因為我不能容忍每天吃一樣的東西!」

       作者的話

       ⭐瑪西亞說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做到:像一顆美麗的種子,在孩子心裡埋下藝術的根芽;像一首創新的歌曲,從古老的主旋律中衍生出種種變化。她的每一本書幾乎都是對經典的傳承。

       ⭐她說:「介紹一本繪本給人,就像介紹一位朋友給人。」

       ⭐「圖畫的清新質感靠的是表現的力度,而非媒材的新穎與否。為了不把在上一本書中注入的意念和技巧帶到下一本書里,我總會隔一段時間再創作新書,這段時間或是畫畫,或是旅行吸取新的感受,為創作下一本書鋪路。」

    【 背景知識--關於畫風,老師 】

       在紐約公共圖書館擔任少兒館館員期間,她師從的三位著名畫家都有著不同的特長,如Stuart Davis的油畫作品受立體派的影響很深,重視色彩與形體間的關系,而日裔的YasuoKuniyoshi嫻熟多種媒材,喜用自由的線條和簡約的形體描繪各樣的人物,至於Louis Shanker則用木版畫嘗試抽象題材,並借著木刻粗獷的線條表現出舞蹈與運動的節奏韻律,瑪西亞的三位老師風格截然不同,從他們身上她似乎不只學到各樣的技巧,還學會各樣圖像風格與平面媒材獨特的表現性,從這些畫家身上所學的各家不同畫技也奠定她日後於圖畫書創作時呈現的多樣風格。

    【背景知識--瑪西亞·布朗圖畫書創作心得】

       瑪西亞•布朗曾就創作圖畫書的心得寫成一本書,書名為《蓮子:兒童、圖畫和書》(Lotus Seeds: Children, Pictures and Books, 1985)。書中用了七種象徵來描寫藝術和創作的過程,這七種象徵分別是種子、歌、舞蹈、電光火石、禮物、不變的模式、黃金勛章。

         她解釋「種子」是表示藝術在孩子心裡埋下了一粒好種,以後會長大並且結實。

       而「歌」象徵充滿創意的人生,而她的書正像一首首的歌曲,從主旋律衍生出種種變化。

       「舞蹈」是比喻藝術家借著自己的作品表達美、痛苦、恐懼和生命的喜悅,就像舞者用肢體表達出來的一樣,而創作的源頭在於藝術家深深相信生命里蘊藏著無窮的寶藏。

       「電光火石」則是藝術家突然捕捉到的靈光,化成了圖畫。

        「禮物」代表藝術家把自己奉獻出來,把自己的內心展現在觀眾面前,藝術的精神可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幫助他們不受到社會階層、膚色與種族的限制。

        「不變的模式」是指古老的傳說與童話當中往往包含了固定的模式,為我們提供無窮的想像,讓我們認識自己的恐懼和世界的陰影,並且為我們塑造了學習的榜樣。

        「黃金勛章」代表的不是外界的肯定,而是指藝術創作是藝術家從內心提煉的黃金所製成的勛章。

【凱迪克獲獎作品】

1948凱迪克銀獎《石頭湯》(暫無)

1950凱迪克銀獎《漁夫亨利》

1951凱迪克銀獎《迪克·惠廷頓和他的貓》

1952凱迪克銀獎《約翰船長的廚子》無中文版

1953凱迪克銀獎《穿靴子的貓》無中文版,改編自佩羅童話

1954凱迪克銀獎《堅定的錫兵》無中本版,改編自安徒生童話

1955凱迪克 金 獎《灰姑娘》改編自佩羅童話

1962凱迪克 金 獎《從前有一隻老鼠》改編自古代印度寓言故事

1983凱迪克 金 獎《影子》

【作品介紹】

1、 《石頭 湯》 1948凱迪克銀獎。【民間故事、愛和分享】   

  內容:

        三個士兵疲憊地走在一條陌生的鄉村路上。他們是在打完仗返家的途中。他們又累又餓,事實上,他們已經兩天什麼東西也沒吃了。

       當三個士兵接近一個村莊時,村民開始忙開了。他們知道士兵通常是很餓的,所以家家戶戶都把可以吃的東西都收藏起來,比如把大麥藏在閣樓上、牛奶桶沉到井裡、肉掛在地窖里。士兵們挨家挨戶討吃的,還希望能在閣樓借宿,可是村民們都說沒吃的東西、沒住的地方,全村人還努力裝出餓壞了的樣子。這是一場鬥智的較量。

       飢腸轆轆的士兵們被逼出了一個絕招。他們向村民們宣布,要做一鍋用石頭做的湯。好奇的村民們為他們准備好了木柴和大鍋,士兵們真的開始用三塊大圓石頭煮湯了!當然,為了湯的味道更鮮美一點,他們還需要一點佐料,比如鹽和胡椒什麼的……當然有一點胡蘿卜會更好……捲心菜呀、土豆呀、牛肉呀配一些也不錯……如果再來一些大麥和牛奶,連國王都可以喝了……一鍋神奇的石頭湯真的煮好了!

Tip:我們比較熟悉的是瓊·穆特版本的《石頭湯》,後面會介紹。

2、 《漁夫亨利》 1950凱迪克銀獎。【生活、成長、自然】

      美麗的海島,真實的生活,一個小男孩的成長儀式,寧靜、美好。獻給每一個成長的孩子。

       內容: 亨利是一個美國男孩,住在聖托馬斯島上,島嶼沐浴在加勒比的湛藍海水中。亨利最想當一名漁夫。不管做什麼,亨利總是想著爸爸的船——阿里阿德涅號;他想總有一天,他也可以駕船出海,航行得很遠很遠。重要的那一天總算來了,亨利的第一次打漁之旅開始了。他經歷了一次很多孩子沒經歷過的冒險。後來,如媽媽所說,亨利就成了「真正的漁夫」。亨利的故事中有海島的土話,有漁民生活的真情實感,一切都是那麼暖心又動人。

       ⭐她很多書的靈感都是從國外旅行中得到的。她曾在聖托馬斯島待過兩個夏天,她在島上畫素描,和孩子們交朋友,收獲了亨利和他的日常生活的美好畫卷。

3、 《迪克·惠廷頓和他的貓》  1951凱迪克銀獎【民間故事、哲思、品格(勤勞、善良、努力)】

       ⭐成功需要運氣,更需要努力;讓孩子看到「堅持的力量」。

      內容: 很久以前,英國有一個名叫迪克·惠廷頓的小男孩。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去世了,他只能靠著鄉親們的救濟生活。後來,他懷揣著淘金夢跟一個車夫去了倫敦。但事與願違,到了倫敦後,沒有地方住也沒有東西吃,他特別後悔離開了家鄉。不過,天無絕人之路,經過一番波折,一位叫菲茨沃倫的富商收留了他,讓他給廚娘打下手。雖然有了一個固定的工作和住所,但是他白天得忍受暴脾氣廚娘的打罵,晚上還得忍受在他床上跑來跑去的老鼠。 有一天,迪克幫人擦鞋得到了一便士。他用這一便士買了只貓,想用它趕走老鼠,能睡個踏實覺。沒想到,這只貓徹底改變了迪克的人生,讓他從一個窮小子,變成了富翁,最後成了倫敦市長。

       惠廷頓是幸運的。

        惠廷頓是踏實勤奮懂得感恩的。

        成功有時是偶然的需要運氣的,但最終取決於自己和周圍人的優秀品質。成功需要運氣,更需要努力;要對美好生活充滿嚮往,不管生活多麼困難,都不要放棄自己的理想。走向成功的道路充滿坎坷,唯有堅持不放棄的人才能真正成功,懷抱夢想,堅持不懈,幸運就會相伴。有時候我們和成功只差「再堅持一點兒的」意志,讓孩子看到「堅持的力量」。

4、 《約翰船長的廚子》 1952凱迪克銀,無中文版

5、《穿靴子的貓》 1953凱迪克銀獎

        ⭐流傳三百年的法國經典童話。一隻聰明的貓用智慧為主人和自己贏得精彩新生!

      內容:磨粉匠臨終前給他的三個兒子分別留下了自己僅有的財產,而小兒子只分得了一穿靴子的貓,這只貓叫布斯。傳說這只貓非常聰明,並有一雙有「法力」的靴子,小兒子很善良,暗戀公主已久,由於國王和王後也是個唯利是圖的人,根本不可能把公主嫁給出身貧寒的他,為此小兒子始終被兩個哥哥嘲笑。一日,公主假面出遊,在一小酒館內唱歌時與小兒子相遇,兩人也互生好感,善良的布斯不忍心主人錯過自己的愛情,設計把小兒子包裝成了伯爵,來接近國王。但是愛情的路上困難重重,期間又有食人惡魔和巫師的設計陷害,但小兒子最終憑借自己的誠實、善良,以及神貓布斯的魔力,贏得了公主。而神貓布斯也成為了新的勇士。

       《穿靴子的貓》情節曲折離奇,語言簡潔生動。童話主要是給孩子們看的,要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才能打動和吸引他們。在 夏爾·佩羅 的童話中,常常藉助於豐富的想像,同時故事又編造地合情合理,一點也不顯得生硬牽強。《穿靴子的貓》中,寫一隻貓遇到了妖精,妖精變來變去,最後變成一隻耗子,就被貓一口吃掉了。作者的想像顯然是有生活依據的。因為現實中,貓本來就是吃耗子的。 

     ※這個書有很多版本,同名作品還獲得了1991年凱迪克銀獎,  (美)馬爾科姆·阿瑟 文  / (美)弗雷德·馬塞利諾 圖  ,楊玲玲、彭懿中譯。

      2011年美國 夢工廠 公司改編為動畫電影。

6、《 堅定的錫兵 》1954凱迪克銀獎。

      ⭐改編自安徒生童話,童話中的美好和不曾有的殘酷。

       內容:堅定的錫兵被製作出來的時候,就少了一條腿。鼻煙盒裡的小妖怪僅僅因為不滿錫兵盯著美麗的紙做的舞蹈姑娘,而心生嫉妒,處處做怪,使錫兵從三樓栽蔥地跌落地上。頑皮的小孩把他放在紙船上,沿著水溝順流而下,使他在急流和大雨中一路顛簸,險些傾覆。黑暗的下水道中的水耗子卑劣地向他討要買路錢。在下水道的盡頭是一條寬闊的運河,但並非厄運的結束。在沒入湍急的水流之前,錫兵的耳旁響起了這樣的話:「沖啊,沖啊,你這戰士,今天是你犧牲的日子!」在水底他又不幸被一條大魚吞入腹中。而當他隨被捕殺的大魚輾轉回到原來的主人家,又見到心愛的舞蹈姑娘時,卻被一個小孩扔進了火爐。一陣風過,錫兵深愛的舞蹈姑娘也被吹進了火爐。第二天,女僕從爐灰中發現了一顆小小的錫心和一朵亮晶晶的玫瑰。

        孩子們喜歡它,首先因為這是錫兵的冒險故事,還有他對年輕舞者的愛。而對於成人能體會到作者表達的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殘酷。

       瑪西婭·布朗為這個故事的插畫投入很多情感。溫馨的藍紫色背景營造出另一個世界,充滿靈性,同時飽含力量和生機。

7、 《灰姑娘》 1955凱迪克金獎。改編自佩羅童話。

       ⭐故事承襲童話奠基者夏爾·佩羅的精髓,畫風獨樹一幟,語言輕松優雅,完美詮釋經典童話的永恆魔力。

       內容:沒有幾個故事能像《灰姑娘》那樣受到如此廣泛的喜愛。幾乎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都有一種版本,但人們最喜愛的,還是查理·佩羅的法國版本。這個譯本非常適合於講故事和大聲朗讀。從把時鍾撥慢的小小的丘比特,到最後的宮殿場景,瑪西婭·布朗的插圖既迷人又充滿了魔力。這些畫會一直留在孩子們的記憶里。

8、 《從前有一隻老鼠》 1962凱迪克 金 獎,

      ⭐改編自古代印度寓言故事,引導孩子思考強與弱、永恆與變化,培養孩子感恩、謙遜的品格。

        內容:「誰敢說本大王從前是一隻小老鼠,我就吃了他!」 一隻大老虎吼叫道。然而一位法術高超的隱士卻對此十分不屑。因為正是他把一隻小老鼠變成了大貓,然後變成了狗,最後變成了這只威風八面、自以為是的大老虎。

       故事的創作靈感來自於印度古老的《五卷書》,引導孩子們去思考「強大」與「弱小」、「驕躁」與「謙遜」、「永恆」與「變化」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是一則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寓言。

       為了重現東方寓言的魅力,布朗採用了木刻印刷的方法。棕綠色、土黃色、石榴紅相搭配,自然豐富的木紋理為故事增添了古老而經典的韻味。搭配上白色鏤空,木刻堅硬的線條有著剪紙的感覺,有力、動感。

9、 《影子》 1983凱迪克金。光與影的游戲,與生命有關的傳奇

       內容:火光中、月光下、燈光里,只要有光就有影子,只要有火就有影子。影子不停跳躍、舞蹈,像是有生命的精靈,在非洲古老的文化中,在非洲口傳文學里,影子確實有了生命,有了它自己的故事。

       瑪西婭·布朗布朗譯自法國詩人布萊斯·桑德拉爾的同名詩歌,她採用剪影、拼貼的方式來展現影子的意象,用醇烈的深色為基調表現非洲森林火堆旁的故事,形象鮮明,意蘊深長,達到了表現力的極致。

10、 《三隻山羊嘎啦嘎啦》 --學會機靈和勇敢

        內容:一個簡單的故事,一種在民間故事中常見的3次重復,卻帶給小讀者3次驚險的體驗。 有三隻都叫「嘎啦嘎啦」的山羊,想到山裡的草原吃胖一點。但是,山谷間有一座橋,橋下住著一隻可怕的大妖怪。……「小山羊」和「中山羊」都說:再過不久,有一隻更胖的山羊會來。於是,大妖怪便放走了它們。最後「大山羊」來了,他以強悍無比的氣勢,將大妖怪打得落花流水。然後,和另外兩只山羊,在草原上吃得飽飽的,到現在,都還胖得走不回去呢!這是一則挪威的口傳童話。它的語言,簡潔而有力,繪圖則獨具氣魄和震撼效果。在歷經鮮明的戲劇張力之後,歡樂的結尾,使孩子們和「嘎啦嘎啦」一樣,感到滿足極了!

閱讀全文

與印度老藝術家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38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56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32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63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21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82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00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10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78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03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15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68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393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68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86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61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66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24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54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