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有多少華人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20年在印華僑華人只有約5000人,其中3000多人在加爾各答,1000多人在孟買,不到500人在新德里,剩下的分布在海得拉巴和班加羅爾等地。這些華人大多是五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以及高中以下的學生,經營餐館以及出租房屋是主要收入來源。
位於加爾各答東郊的「塔壩」,是印度最大的華人聚居區,約有2000華人生活於此。他們大多是祖輩從廣東梅縣以及湖北天門移居到此,有些家庭已傳至第六代、第七代。
(1)印度人族有多少中族人類擴展閱讀:
上世紀50年代是加爾各答華人的黃金期,僅「塔壩」的「中國城」就有兩萬多中國人,他們基本壟斷了加爾各答製革工業,大大小小的皮革加工廠、製鞋廠不下200家,餐飲食府更是遍布街巷。據李先生回憶,當時在「中國城」里賣廣東小吃都能賺錢,中國人來印度確實是為了淘金。
轉折發生在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於中印關系惡化,數百華人在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前就以各種名義被驅逐。戰爭爆發後,在印華人財產被凍結,工廠關門,商鋪被封,不少人被當作間諜抓起來,哪怕是釋放後都不得在原居住地定居。
隨後,在印華人數量銳減,不少人回到祖籍地或遷至東南亞。
Ⅱ 印度主要人種
印度主要人種,還是雅利安人種印度的北部大部分都是雅利安人種。最北部和東北部有蒙古利亞人種而印度南部有少部分的黑種人。
Ⅲ 印度人的種族構成
對印度種族的劃分,歷來聚訟紛紜。受到學術界普遍公認的劃分方法,是由B.s.古哈於1935年提出來的。他將印度的種族戈U分為六個主要類型:尼格羅人(·the Negroids)、原始澳大利亞人(the Proto—Austroloids)、蒙古人(the Mongoloids)、地中海人(the Mediterraneans)、迪納拉人(the Alpoinarics)以及北歐人(the Nordics)。
尼格羅人是最早來到印度的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種族實體。「尼格羅」的含義是「黑人」。因此,所謂尼格羅人即黑人。按照人類學家的描述,尼格羅地理人種亦稱非洲地理人種,原住於非洲南撒哈拉地區。非洲的剛果人種和開普人種就是典型的尼格羅人種。這一人種的特徵是:皮膚呈中等乃至深度黑色,頭發纖細捲曲,身材短小,前額小而凸出,鼻子扁平,嘴唇寬厚。今天,在印度喀拉拉邦的卡達爾人和普拉衍人身上,在曼尼普爾邦和庫奇山區的安加米那加人身上,在南印度森林居民烏拉里人和安達曼群島的原住民身上,都還可以看到這些特徵。顯然,他們與非洲黑人存在血緣關系。與尼格羅人相比,這些新移民既強壯又聰穎。尼格羅人或被他們同化,或被他們驅趕到人跡罕至的叢林以及孟加拉灣中的島嶼。對榕屬樹木的崇拜,在世界上的許多地方都曾與繁育和靈魂相聯系,在印度也很流行。這可能與尼格羅人的原始信仰有傳承關系。在印度流行的某些對魚類、動物和植物的圖騰崇拜觀念,也同樣可能源於尼格羅人。部分印度尼格羅人使用弓箭打獵。因此,有些人類學家認為,應當將這一起到延伸人類臂膀作用的原始工具的發明歸功於他們。印度尼格羅人的存在,也為現代人類起源於非洲然後四散開來的流行學說提供了佐證。
在尼格羅人之後,原始澳大利亞人大規模遷入印度。他們亦被稱為前達羅毗荼人。至於原始澳大利亞人從何而來,學術界眾說紛紜,迄無定論。一種學說認為,他們很可能是在冰河時期沿著陸橋來到印度的,就像印第安人在冰河時期穿越白令海峽從亞洲遷徙到美洲那樣。還有一種學說認為,原始澳大利亞人未必來自大洋洲,但是他們在血統上與一些屬於大洋洲的南太平洋群島上的土著人種關系極為密切。另外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他們似乎來自巴勒斯坦。這一種族的特點是,頭發捲曲,膚色發黑,鼻子扁平,嘴唇寬厚。顯然,他們在體貌特徵上與尼格羅人有相I司之處。現今居住在印度西部、中部和東部廣闊地帶的蒙達人、高爾人、桑塔爾人和比爾人普遍認為就是原始澳大利亞人的後裔。他們至今保留著自己獨特的體貌特徵、生活方式以及語言和信仰。生活在南印度的琴楚人、庫龍巴人和耶拉瓦人也是原始澳大利亞人的後裔。原始澳大利亞人信奉泛靈論。見於上述印度部落民中那些帶有泛靈色彩的儀式,即為原始澳大利亞人的遺風。泛靈論可能是一些原始宗教的前身,至今依然為印度東北部梅加拉雅邦等地的若幹部落民所篤信。他們輕易不對樹木等施以斧斤,因而該邦還擁有很高的森林覆蓋率。也有的學者,如英國著名人類學家阿瑟.基思爵士(Arthur Keith),對於印度人種外來說持懷疑態度,認為印度次大陸原先不可能是一片人種的真空。
以蒙古人為主體的亞洲大陸先民移居印度,形成了外來種族遷入印度的第三波。起源於中國北部的蒙古人,是經西藏高原輾轉進入印度的。現今生活在印度的蒙古人可以分為兩個主要族群,即古蒙古人和藏蒙古人。古蒙古人主要生活在藏南、那加蘭、阿薩姆山區以及印緬邊界。阿薩姆和孟加拉地區的查克馬人、莫卧兒人和雷布查人等皆為其典型代表。人是環境的產物。由於地理環境的改變等原因,他們蒙古人的體貌特徵已經不很鮮明。藏蒙古人則帶有明顯的蒙古人特徵。他們身材高大,鼻子寬闊,體毛與胡須都不濃密。生活在錫金和不丹的主體民族即是藏蒙古人。
可以說,印度為數不少的部落民,基本上是尼格羅人、原始澳大利亞人與蒙古人的後裔,而印度人口的主體卻是地中海人、阿爾卑斯迪納拉人與北歐人的後裔。
印度最主要的種族是地中海人。然而,地中海人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族群。他們可以分為三個類型,即膚色淺黑的古地中海人、膚色黃褐的所謂正宗地中海人以及東地中海人或稱閃米特地中海人。古地中海人血統主要存在於今南印度的泰盧固人與泰米爾婆羅門中。地中海人曾廣泛分布在印度次大陸的中部、北部和西北部。學術界普遍認為,他們就是公元前三千紀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的創造者。印度河文明是印度文明史與世界文明史上極其重要的一章。因此,它的創造者自然擁有受人尊敬的歷史地位。但是,由於印度河文明尚有許多不解之謎,因而它的創造者又多少帶有一些神秘性。他們也被稱為達羅毗荼人。今天南印度的泰米爾人、泰盧固人、馬拉雅蘭人和巴基斯坦的布拉灰人等就是他們的後裔。
對印度文明產生重大影響的外來種族還有阿爾卑斯迪納拉人。這一種族來自南歐沿亞得里亞海岸綿延的迪納拉山脈,而該山脈是阿爾卑斯山脈的東南段。阿爾卑斯迪納拉人的膚色比地中海人白皙。在今比哈爾邦與奧里薩邦以東和阿薩姆邦以西的地區主要的種族血統就來自阿爾卑斯迪納拉人。在古吉拉特邦,孟加拉、奧里薩和卡納塔克邦古爾格縣,都可以看到他們的後裔。他們已經與地中海人融合在一起。阿爾卑斯人其實又是高加索人種的一個分支。類似亞美尼亞人的體貌特徵,在印度帕西人身上十分明顯。
最初居住在俄羅斯南部與南烏克蘭草原地區的一支具有北歐日耳曼民族體貌特徵的原住民,約在公元前1500年前後穿越西北部的山口來到印度。他們膚色白皙,頭型偏長,鼻樑窄細而隆起,身軀高大。他們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遷徙性很強,曾在許多世紀中不斷尋覓新的草地,先後到達伊朗、敘利亞等地,也有的分支散布到安納托利亞、希臘以及東歐各處。到達伊朗的分支有一部分經阿富汗從西北方向進入北印度。他們因此又有印度一伊朗人或印度一歐羅巴人之稱。這些外來游牧民族的文明程度低於印度的土著,但卻弓馬嫻熟,善於騎射。他們憑借武力優勢征服了相對柔弱的土著,並逐漸分布到印度次大陸許多地區。他們接受了後者的部分文化並逐漸與之混合起來。語言學家則從歷史比較語言學的角度將他們稱為雅利安人。這一名稱歷來爭議不斷,但卻變得十分流行。因此,今天的克什米爾人、旁遮普人、孟加拉人、拉賈斯坦人,巴基斯坦的信德人、俾路支人、普什圖人以及斯里蘭卡的僧伽羅人等,都可以說是雅利安人或混血的雅利安人。他們帶來的所謂雅利安文化,成為印度教以及印度文學、哲學和藝術的源頭。「雅利安」一詞主要是一個語言學術語。英國語言學家弗里德里希·馬克思·穆勒不贊成將這一術語用於指稱種族。然而,有一點確鑿無疑,即他們是源於歐洲的種族,是白種人。
經過通婚與往來,不同的種族血統多有混合。尼格羅人走向邊緣,近乎滅絕。原始澳大利亞人散布在印度南部、西部和中部的部落之中。蒙古人與其他人種融合最少,分布在印度東北部、西孟加拉邦和喜馬拉雅山山麓。地中海人是輝煌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創造者。在這一文明衰亡之後,他們向東遷徙並分散在恆河流域。來自阿爾卑斯山的種族滲透到恆河流域之時,不同的種族血統的融合開始大量出現。地中海人主要生活在恆河上游,阿爾卑斯山人主要生活在恆河下游。在印度南方,則以達羅毗荼人和前達羅毗荼人為主。
Ⅳ 印度有哪些民族
印度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30%,其他較大的民族包括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固族、泰米爾族等,72%人說印度-雅利安語,25%說達羅毗荼語。
種族構成:
印度的種族主要分為五個類型,以進入印度的時間先後排序,分別為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亞人(即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蒙古利亞人(即黃種人,亦稱亞美人種)、達羅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
其中達羅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構成了現今印度人口的絕大部分,一般意義上的印度人通常是特指他們。
Ⅳ 印度人屬於什麼人種
印度人屬於混血種人
印度人包括印度各族人民。總人口約13億,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30%,海外主要分布在美國。
其他較大的民族包括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固族、泰米爾族等。 72%為印度-雅利安人,25%為達羅毗荼人。
(5)印度人族有多少中族人類擴展閱讀:
印度人的文化:
印度斯坦人歷史悠久,與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創造了輝煌的印度文化。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間寫成《吠陀》,成為婆羅門教以及印度教最古老的經典。
後來成書的還有 《奧義書》、 《往世書》、《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摩奴法典》以及大量佛經,流傳至今,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重要遺產。
在天文、 歷算、 醫學、音韻學、繪畫、音樂、舞蹈、建築、雕刻等方面也有很高成就。印度斯坦人與中國人民早有友好交往。
公元前117年,張騫出使西域曾派副使前往。5世紀及以後,中國高僧法顯、玄奘曾游學其地,許多印度僧人也曾前來中國講經。
Ⅵ 印度人是什麼人種
印度人是多種族人。在印度遼闊的國土上,曾發現大約50萬年以前的人類遺跡,數千年來,又有不同人種不斷進入印度,而且不斷彼此融合。所以在印度的居民中可以看到有不同人種的特徵,故印度有「人種博物館」之稱。
印度人包括印度各族人民。總人口13億,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30%,海外主要分布在美國。其他較大的民族包括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固族、泰米爾族等。72%人說印度-雅利安語,25%說達羅毗荼語。
根據印度2001年人口普查統計數據計算,印度斯坦族人口約為3億,約佔印度人口總數的30%,系印度人數最多的民族。該民族主要分布於恆河中上游的印地語地區和印度斯坦語地區,主要操印地語,大體可以分為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兩大類。前者主要包括阿里爾人、查特人、洛蒂人、馬利人、卡狄貢比人、拉其普特人、查米達爾人等。後者有邦多人、科爾巴人、白伽人、莫特拉人、恰布阿人、沙哈利埃人和高爾人等。
高爾人又有不少支派,如帕特人、牟利亞人、高亞人、波爾伽人、波羅坦人、波爾海亞人、拉吉袞德人、拉吉牟利亞人等。可見,印度斯坦族是一個總的稱謂。上述各色人等的存在,保留了遠古部落生活的信息,說明印度斯坦民族的融合還沒有達到高度統一的程度。
Ⅶ 印度有多少個民族,多少種語言
印度有兩千多個民族,數百種語言。從人種學上看,最多的是來自歐洲的所謂雅利安人,還有來自南洋的、來自緬甸的和原住的黑人。
種姓制度和民族有關系但又不是一樣的東西。種姓的原始意義是顏色,是為了保持來自歐洲的皮膚白的人不受原來的黑皮膚的人的污染,但是後來逐漸演變為社會階層和分工,在同一個民族中有高種姓也有低種姓,但是種姓之外的不可接觸者則肯定是少數族裔。印度東北部的少數民族是沒有什麼種姓的。信仰印度教和錫克教的人講種姓,穆斯林和基督教不講種姓,佛教講眾生平等也是對種姓制度的突破,但是現在印度已經沒有多少佛教徒了。
智商這個東西不可靠,根據英文網站,很多人相信印度人的平均智商是94,而如果只算印度斯坦的話智商可能超過100。我覺得這都是推測而已,沒有什麼意義。
Ⅷ 了解印度有幾大人種
在印度遼闊的國土上,曾發現大約50萬年以前的人類遺跡,數千年來,又有不同人種不斷進入印度,而且不斷彼此融合,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印度有幾大人種的相關介紹,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了解印度有幾大人種1:維達人
Vedda
南亞斯里蘭卡的少數民族。又稱吠陀人。人數極少。居住在斯里蘭卡東南部低窪地帶,以巴杜拉最為集中。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原有語言已喪失,被稱為維達語的僧伽羅語方言中只殘留一些詞語,無文字。
迷信萬物有靈,行祖先崇拜。佛教和印度教因素已滲入其原始信仰之中。相傳維達人的祖先早在斯里蘭卡島尚未與南亞次大陸分離之前,就已生活在從印度中部直到斯里蘭卡的土地上。
公元前5世紀左右,來自次大陸北部的雅利安人(僧伽羅人的先民)進入斯里蘭卡後,維達人被排擠到中部山區。16~17世紀後,葡萄牙、荷蘭和英國殖民主義者相繼入侵,推行 種植 園經濟,破壞大片森林,維達人的採集漁獵生活受到干擾,生活極為困難,最後被迫遷至東南部貧瘠地帶。
歷史 上,維達人與僧伽羅人的先民已有相當程度的融合,對僧伽羅人的形成具有重大影響。維達人分若干外婚制母系氏族,以野豬、孔雀等圖騰命名。物質 文化 和生活方式極為簡單。
按謀生方式,可分為農村維達人和森林維達人。前者定居務農,同時從事採集、狩獵, 飼養 牛和家禽。森林維達人多住山洞石穴,穿樹皮纖維,主要從事射獵,善用弓箭,同時進行採集和養蜂。能粗製陶器。
20世紀仍鑽木取火,進行無言貿易。行一夫一妻制,婚後從妻居,交表親也普遍。禁忌堂表親和姨表親,多有妻姊妹婚和夫兄弟婚現象存在。人死後留置所居山洞,他人遷走。
了解印度有幾大人種2:安達曼人
Andamanese
南亞印度少數民族。居住在印度安達曼群島。人數極少。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尼格利陀類型。使用安達曼語,語言系屬未定。
無文字。信 鬼神 和巫術,懼怕樹林、海洋、 疾病 和祖先“鬼魂”。安達曼人原分10個部落,每個部落佔有一定的區域。部落之下分為若乾地方集團,由頭人管轄。
保留母系制殘余。集團內的事務由年長的男人和女人處理。無 法律 。對危害他人生命財產者,由受害者本人或聯合親友進行報復。靠採集、漁獵為生。
所用工具極為原始。能製造粗陶器、獨木舟,會用竹篾、藤條、蔓草 編織 籃子。不懂馴養牲畜。實行一夫一妻制。沒有表示各種親戚關系的稱謂,通常直呼名字。一般無衣著,男女都剃發,喜歡全身刺青,佩戴用骨、貝、木竹以及樹葉、藤蔓製成的腰帶、臂箍、手鐲和項鏈。
宋人趙汝適《諸蕃志》“海上雜國”條,稱“晏陀蠻國,自藍無里去細蘭國,如風不順,飄至一所,地名晏陀蠻,海中有一大嶼,內有兩山,一大一小,其小山全無人煙,其大山周圍七十里。山中之人身如黑漆,能生食人,船人不敢艤岸。山內無寸鐵,皆以硨磲蚌殼磨銛為刄。”
《瀛涯勝覽》鍚蘭條稱之為“桉篤蠻”,指“自帽山南放洋,好風向東北行三日,見翠藍山在海中,其山三四座,惟一山最高大,番名桉篤蠻山”,又指島上的人“巢居穴處,男女赤體,皆無寸絲,如獸畜之形。土不出米,惟食山芋、波羅蜜、芭蕉子之類,或海中 捕魚 蝦而食。”
了解印度有幾大人種3:尼格利陀人
Nagritos
東南亞古老居民。名稱來源於西班牙文,意為小黑人。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尼格利陀類型。身材矮小,男子平均身高1.50米,女子高1.42米;膚色褐黑,頭發略帶鬈曲。
相傳二三千年前曾廣泛分布於東南亞各地。後受馬來人排擠和同化,現僅存留於馬來半島泰、馬邊境的密林深處,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和加里曼丹的沼澤地帶,菲律賓的呂宋、內格羅斯、巴拉望和棉蘭老島的偏僻山區,以及印度的安達曼群島等地。
包括塞芒人、庫布人、阿埃塔人和安達曼人等支系。無統一語言,各支系有自己的語言或借用鄰族語言,並受鄰族文化影響。少數信仰伊斯蘭教,屬遜尼派;多數保持萬物有靈和巫術信仰,有巫師。
多為一夫一妻制家庭。社會無階級,也無首領。多以狩獵採集為生,由40~60人組成群體,在一定的地域內活動。住所系用竹竿或樹枝搭成的簡陋窩棚,上面蓋以樹葉或獸皮。
部分人轉向定居,從事刀耕火種農業,種植旱稻、玉米等;部分人從事捕魚。開始與鄰族發生以物易物的交換關系。
了解印度有幾大人種4:泰米爾人
Tamils
南亞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印度的泰米爾納德邦、安得拉邦、喀拉拉邦,以及斯里蘭卡的東部和北部地區。
在緬甸、馬來西亞、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模里西斯、斐濟、東非和南非的印度僑民中,亦有為數不少的泰米爾人。除一部分雅利安婆羅門外,都屬達羅毗荼人種類型。
身材矮小,膚色較黑,鼻子小而扁平,嘴唇厚,頭發黑而濃密、鬈曲。使用泰米爾語,屬達羅毗荼語系南部語族,有獨特字母。信仰印度教,屬濕婆教派,種姓制度森嚴;少部分人信基督教。
泰米爾人長於建築、青銅雕塑,以及表演古典 舞蹈 和民間戲劇,對印度南部、斯里蘭卡北部及東南亞文化的發展起過重要作用; 航海 、 數學 、 醫學 亦有很高成就。經濟因地而異,有的狩獵,有的從事畜牧或漁業,有的從事農業,種植水稻。
男人通常只纏一條兩米長的圍褲;有的還披一條小布單或穿一件無領長袖綢衫。婦女喜歡穿帶金銀花邊的紗麗。以大米為主食,喜吃酸辣、椰油和葷食,飲咖啡。盛行姑舅表婚,山區仍有搶親習俗。人死後行火葬。
了解印度有幾大人種5:達羅毗荼人
Dravidians
南亞操達羅毗荼語系諸語言各民族的統稱。又稱德拉維達人。主要分布在印度、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
屬不同人種類型:①歐羅巴人種與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的混合類型,即達羅毗荼人種,包括泰盧固人、泰米爾人、馬拉雅蘭人以及坎納拉人等。多信印度教,其中以濕婆派為主,經濟、文化均較發達。
②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包括托達人、科塔人、奧朗人、坎德人、貢德人等。
③尼格利陀人種類型,包括伊魯拉爾人、帕尼安人、卡達爾人等,其經濟、文化均較落後,許多人仍以採集和射獵為主要生計,有的依靠掘土棍生產,稱為掘棍文化,許多方面都保留著氏族部落結構,其中有些仍處在原始公社後期,生活在深山密林中,保留萬物有靈信仰。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各民族,是南亞現存最古老的居民。歐羅巴人種南歐類型的人於公元前4000~前3000年到達印度,與當地人混合形成達羅毗荼人種,一部分滯留在次大陸西北部,保留較多歐羅巴人種的體質特徵,成為現存的布拉灰人。歐羅巴人種的人來到後,部分土著被趕到山區林地,習慣上又稱前達羅毗荼人。一般認為達羅毗荼人與哈拉巴文明有關。雅利安人來到後,達羅毗荼人被趕到次大陸南部,建立安度羅、潘地亞、朱羅、哲羅等王國,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化。17~18世紀英國殖民者入侵後,將達羅毗荼人切割開來,進行掠奪、壓迫,破壞了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印度獨立後的1956年根據各民族要求建立泰米爾納德邦(原馬德拉斯邦,以泰米爾人為主)、安得拉邦(以泰盧固人為主)、邁索爾邦(今卡納塔克邦,以坎納拉人為主)和喀拉拉邦(以馬拉亞蘭人為主)。
Ⅸ 印度人屬於什麼人種它有多少個民族呢
印度人種從身體外表特徵看,印度人膚色表現黝黑(北部地區部分人皮膚雪白)。劃分人種的外表特徵除膚色、頭發形狀、面部等特徵外,還有其他許多主要依據,如骨骼。骨骼不同,人種不同。以頭顱骨為例,頭顱骨周邊近橢圓形的是白種人;頭顱骨周邊呈三角形的是黃種人;頭顱骨周邊近似方形的為黑種人。而印度人的頭顱骨周邊近似橢圓形。
印度號稱人種博物館,這主要是世界性的民族大遷移,大融合的產物。約在公元前3000年前,達羅毗荼人就居住在這里。此後,習慣上稱之為雅利安人的游牧部落從西北部遷入;以後又有波斯人、大月氏人、厭噠人等陸續從西北部進入,形成了印度民族的復雜現象。全國現有幾百個民族和部族,其中印度斯坦族人數最多
Ⅹ 印度有多少個民族
印度有100多個民族,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利亞納邦、比哈爾邦和拉賈斯坦邦等地。除此之外,還有泰盧固族、孟加拉族、馬拉地族、古吉拉特族、加拿達族等等。
印度共和國(英語:TheRepublicofIndia,India),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印度氣候分為雨季(6~10月)與旱季(3~5月)以及涼季(11~次年2月),冬天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較無寒流或冷高壓南下影響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