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富士康將聯合印企在印度設晶元工廠,這會給富士康發展帶來哪些改變
富士康與維丹塔,印度的采礦產業公司,將在印度古吉拉特邦建立一個晶片製造基地。在以上提到的晶圓製造計劃中,已經有195億美金的投入。據路透社13日消息,富士康與維丹塔合資公司已從古吉拉特邦得到資金投資和電費補助等方面的資助。據悉,這些公司有望在艾哈邁達巴德古吉拉特邦的最大的城鎮建立半導體及顯示設備。古吉拉特邦的官方表示,這項投資項目將提供100,000多個工作崗位。在這個項目中,富士康將負責技術合作,而維丹塔負責大部分的融資。
其實,台積電的討價還價太高,不但是美國的技術巨人們不想要的,也是美國的大政策,也是美國的半導體行業,一旦台積電成長起來,就會支持三星等公司來對付台積電。最後,他也只能寄希望於富士康不要在印度受苦了,印度的利潤是印度的。
② 富士康將聯合印企在印度設晶元工廠,投資約1358億元,此舉將有何影響
近日,富士康公司發布了這樣一則信息,富士康鴻海公司將與印度礦業與工業集團維丹塔的合資企業,將在印度古吉拉特邦投資設立晶元生產工廠,而且據了解此次生產項目投資約195億美元,摺合人民幣就是1,358億元,這樣一筆大金額的投資,相信富士康肯定是對於印度有過觀察和了解之後才決定進行投資的。這樣的一個合作從分析的形式看來是可以達到一個雙贏的局面。
③ 富士康在印度投10億美元後,疫情來了,員工感染,產量下滑50%
創業這種事情,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論固然重要,但是運氣會占更高比例。
天時、地利、人和不僅僅在戰場上缺一不可,在商業上同樣如此。
但凡在商業上擁有突出成績的人,都不可能是只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就能成功的。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富士康在大陸的代工生意做的是風生水起,成為了多家 科技 硬體公司的首選代工廠。富士康創始人郭台銘的身家也接近了百億美元大關。
不過,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逐漸減弱,富士康早就開始為自己規劃退路。美國、印度都是富士康的備選項。
印度屢創新高的感染人數讓郭台銘意識到了海外一點也不好混!
1
印度工廠疫情肆虐
早在去年印度疫情爆發的時候,就有專家預警:印度疫情可能成為本次疫情的王炸。
說實話,印度當時也很爭氣,並沒有讓疫情的嚴重程度超過美國。只是,疫情並不會因為你一時的努力就離開,印度在全球多個國家開始全面接種疫苗的情況下,爆發了第二輪疫情。
奇怪的是,第二輪疫情爆發後,印度議員竟然親自示範喝牛尿防新冠。這種荒誕行為也被網友經常拿來開涮。
5月7日,印度對外發布了過去24小時的新冠感染情況,單日新增感染人數41萬,創下單日感染人數新高。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印度過去一周的感染人數佔了全世界的41%,由此可見,疫情的嚴峻程度。
隨著印度第二輪疫情的侵襲,在印度開展業務的公司「人人自危」,其中富士康就是受害者之一。
據路透社報道,由於疫情形勢嚴峻,富士康印度工廠多名工人感染,工廠目前只允許工人出去,不能進來,工廠的iPhone手機產量下降了50%以上。
路透社表示,這家工廠位於泰米爾納德邦,工廠生產的手機主要供應於印度本地市場。工廠所在地恰恰是印度疫情最嚴重的地方之一,目前該邦已經全面封城。
受印度疫情肆虐的影響,富士康母公司鴻海公司股價從3月下旬開始下跌,目前跌幅已經超過18%,市值蒸發了3200億新台幣(摺合人民幣740億元左右)。
早在2016年的時候,蘋果就有考慮在印度實現量產,不過當時只是想法。隨著近幾年貿易形勢的變化,蘋果督促富士康到印度建廠,富士康也按照要求照做。
2020年7月份的時候,媒體傳出富士康在印度投資10億美元建廠,准備復制在大陸創造的奇跡。
只是沒想到,富士康的「印度夢」剛剛開始,就被第二輪疫情徹底打亂。富士康為了不耽誤自己的賺錢節奏,還是寄希望於富士康的大陸工廠。
有媒體報道,富士康鄭州工廠數碼產品事業群發布招聘信息,新員工只要入職滿90天,在崗55天,就可以拿到獎勵7500元。
之所以富士康要提高獎勵,為的就是不耽誤iPhone 13的生產進度。
2
富士康在美國也有點慘
富士康雖然在大陸賺得盆滿缽滿,但是郭台銘的野心絕不止於此,他想要成為全世界壟斷型的代工廠。
為此,富士康進行了不少嘗試,其中在美國投資建廠成為了郭台銘不願回首的往事。
2017年7月,郭台銘在「川建國」的邀請下前往白宮,並且決定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投資100億美元,建造一座世界領先的液晶面板生產工廠,這將為該州創造13000個就業機會。富士康可以得到15年內免稅的優惠政策。
就在富士康准備在美國建廠的時候才發現困難接踵而至。
首先,富士康建廠的土地從哪來 ?由於威斯康辛州與富士康簽約的時候並未經過當地農民的同意,盡管有個農民因為賣地賺了1800萬美元,但是當地居民依然認為價格太低,甚至將州政府給告了。這就導致富士康建廠規模無法達到預期。
其次,工人從哪裡來 ?在富士康建廠的時候,威斯康辛州承諾幫助富士康招工,可是當地的工人也不想進工廠呀,工人招不夠自然就很難完成最終目標。
最後,當地沒有完整的液晶面板產業鏈,生產成本過高 。富士康在美國建廠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可是富士康發現,液晶面板在中國或者墨西哥生產之後,再到美國組裝的成本要遠遠低於在美國本土生產和組裝,這是無法繼續下去的生意。
最終,隨著「川建國」同志的敗選,富士康美國工廠也就擱置了。富士康在美國100億美元投資的承諾變成了6.72億美元。
相當於富士康花了6.72億美元買了一個教訓!
用媒體思維全網覆蓋,讓產品銷售慕名而來!
未來所有的商業競爭,都會聚焦在媒體傳播上。一家公司或一個老闆,如果媒體思維短缺,註定會提前敗下陣來。
請記住:沒有傳播度,就沒有認知度;沒有認知度,就沒有美譽度;沒有美譽度,何來知名度!
④ 如何看待現象製造業大轉移:富士康50億美元印度建廠
筆者上周就知道蘋果的SE未來將在印度的新工廠製造。與富士康計劃在印度西部Maharashtra州投資50億美元建設工廠和研發中心的相互印證。來自印度的消息:該州工業部部長SubashDesai稱,富士康與州政府周六簽訂了一份諒解備忘錄,該項目將提供5萬個就業崗位。筆者認為,蘋果與富士康一起把目光轉向印度是看到了印度的市場。畢竟印度是人口大國,如果印度1億人購買蘋果,對於蘋果來說這就是大市場。
但是建廠的話還將遇見大問題,因為蘋果與富士康一個是最終的客戶,一個是集成組裝的客戶,要為他們建廠配套的將是一大群上游下游的配套供應商,以及一大群熟練的技術工作人員與技術。印度教育水準較高,但是製造技術卻並不高,對於配套供應商來說,目前都是從國家進口零部件在印度組裝為主。
過去10年,印度在美國的IT(虛擬空間)獲得很大成功,但是在製造技術,國內的硬體投入方面遠遠落後於世界的水平。如印度的 汽車 工業可以收購路虎,但是自己製造就是塔塔的一般車。而且生產技術與研發遠遠落後世界。所以之前,豐田也曾經大量投入資金開廠,卻最後遭到失敗,不得不撤退。一個國家的基礎,整個國家的製造配套水平沒有到這個程度,卻要去拔高,最後的結果並不一定會好。
最後橋本還想說一個問題,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中,製造業會不斷轉移,會前往有市場,或者前往工資成本低的地方,這沒有特別令人吃驚的地方。但是,工廠在印度並不是一定會成功,還要看上下游的供應產鏈的協同,以及印度市場的支撐,如果印度一直保持目前的低端市場,未來蘋果與富士康還將重蹈豐田的覆轍。
50億美元印度建廠是舊聞,2016時富士康就與印度簽署此協議,2017年底終於落成,當地政府稱能夠提供約40000個就業崗位。
然而,卻顯示了一些端倪,國際大廠紛紛轉移印度,印度迎來一波強化產業鏈地位的機會
前一陣,三星在印度諾一達新建手機工廠,據官方說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手機廠,也是三星在印度的第二家,每年將實現最高1.2億台手機的產量。
三星在中國內地也投入不少,然而隨著市場的放緩,其戰略重心移至印度。
不僅富士康,三星,蘋果,幾乎所有中國手機廠商,包括小米、vivo、OPPO、金立等,都紛紛在印度投資建廠。
可以看到,印度在未來幾年極可能轉移中國的部分手機製造產業鏈,從而消弱中國手機製造業的競爭力,加強其自身的手機製造、研發能力。
造成的原因可能包括:
中國市場已經飽和,增量空間不大,換機需求放慢,但印度市場人口紅利尚巨大,因而成為手機巨頭們的必爭地。
印度有13億人口,看到一個數據,智能手機佔有率才30%,需求量極大。
當然,從大環境看,也離不開印度政府的努力,吸引外商投資,解決當地就業,為外商提供便利。
此外,印度無論是土地租金,人力,設備,都比較低,而國內的房價、人工、物流、廠房都比較貴,加上市場需求放緩,導致這一趨勢成為必然。
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我國的人口紅利時代結束了。
環顧周邊,川普喊話製造業迴流美國,一些企業美國建廠,富士康、蘋果、三星等印度建廠,當然都是開拓海外市場的需求。
但不得不說,這對中國的製造業是個預警。
本人是2015年大學畢業入職鄭州富士康,當時可以說是滿腔熱血,揮頭顱灑熱血擼起袖子加油干,但是兩年時間過去了,自己的干勁也沒了。
鄭州富士康可以說是蘋果的製造基地,首先人工費不廉價了,在富士康內部版本中,一個普通工人的平均支出為5433元,當然很多人拿不到那麼多,可能計算中把富士康對你的投入也加進去了。所以說勞動力並不廉價。
其次,製造業利潤低,沒有核心技術,除了代加工和最新收購的夏普,富士康沒有拿得出手的東西,沒有核心沒有話語權,相信這也是很多製造業的為難之處。
最後就是政府的幫助和支持了。鄭州富士康最初建廠的時候提出五年免稅,但是從2012到2017這一段時間里,五年之約已經結束。盡管當地政府也提供給富士康許多便利,但還是增加了更多的額外支出。
綜合以上闡述,富士康製造業的龍頭老大,核心是其所需要的,政策上的支持也是發展的必備。至於人們一直說的廉價勞動力,百萬機器人計劃一直在實施。所以說國內沒有好的環境的話,轉向國外也是必然的
當前,功能機仍占據印度市場主導地位,智能手機普及率約為45%。因此, 印度市場已經成為智能手機廠商必爭之地。不僅是因為當地人口眾多,需求旺盛,更重要的是,當地的通信技術正處在特定階段,很多國產手機的舊款機型都可以在當地滿足用戶需求。
因此,不論是從生產、製造,還是銷售的角度來看,國產手機廠商都不能不重視,富士康選擇在當地投資建廠,一方面,是為了滿足當地市場本地生產本地銷售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持續降低生產成本。
2014年12月11日,因涉嫌侵犯ARM、EDGE、3G等8項愛立信持有相關技術專利,當時上升勢頭迅猛的小米被訴至印度德里高等法院。
自此,深埋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中的專利炸彈正式引爆。
當時,愛立信首先祭出了必殺技——申請銷售禁令。
愛立信向當地法院提出的「禁止小米在印度市場銷售、推廣、製造及進口涉嫌侵犯愛立信專利的相關產品,並要求小米和其印度當地的電子商務合作夥伴Flipkart,暫時停止銷售愛立信起訴的涉案專利產品」臨時禁令申請,獲得了法院同意。
一般來說,申請銷售禁令也需要申請人繳納保證金,以免因錯誤申請,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
隨後,小米公按照「每台設備預繳 100 印度盧比於法院提存」的條件,臨時獲得使用高通晶元手機的繼續銷售,對國產手機來說,這只是開始。
當然,起訴的不是愛立信而是被杜比公司。
與愛立信訴小米案類似,OPPO和vivo向法院交納了每台設備34盧比(3.44元)的保證金,並承諾繼續與杜比公司進行FRAND(公平合理無歧視)的專利許可談判。
來自《印度知識產權年度報告》顯示,印度非本土公司或單位專利申請人中,也就是來自外國主體的申請中,高通以1884件專利申請位列第一,三星、華為和愛立信分列第三、第四和第六。
因此,在未來的3-5年內,包括富士康在內各類手機廠商,要想抓住印度3G4G升級轉換的換機商機,必須提前布局和卡位,包括投資設廠、生產本地化以及銷售渠道本地化。
當然,也包括更好的應對來自各方的專利訴訟。
算不上製造業大轉移,這是我國工業化完成以後,往更高的高端工業化發展。而像富士康這樣勞動密集型及低端製造業的外溢效應,是這次工業轉型升級的必然現象,不足掛齒!
總之只要我國在這次工業轉移定型以後,那麼外溢企業那是微不足道的!
中國已經貴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經完全不需要這些低端製造業,中國目前迫切需要的是:他們盡快,盡可能全部搬走。讓我大中華能更好,更快,更多的發展房地產。富士康請你快搬,不留也不送。
這不是什麼新聞,早在15年8月時,富士康50億美元印度建廠的消息就被高調的公布了,但是直到現在也沒有實質性的動作,富士康還因為這一行為遭到印度一些輿論批評,這是一種不兌現投資承諾的舉動。這能稱為製造業大轉移嗎?三年了都沒什麼動作,好像還不能,還不如中美貿易關稅引起的動作大。充其量只能說有製造業轉移的苗頭,苗頭到成為現實中間的距離有多遠,誰也不知道。
低端製造業的轉移是一種趨勢,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低端製造業從歐美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為什麼?因為低端製造業的技術含量低,對企業員工要求不高,企業的利潤低,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一環。低端製造業為了某求生存,需要在成本上下工夫,歐美發達國家的人工、土地、稅收成本高,不適合這一類企業生存了,就要轉移到適合的地方去,於是來到了東南
亞。當東南亞不適合這一類企業生存後,就需要再找新的生存地,適者生存,這是客觀規律。
中國現在的製造業環境,已經到了低端製造業無法生存的地步了嗎?
當然沒有,我國經濟體量是上去了,但主力還是低端製造業。從低端製造業向高端製造業轉變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國2025計劃這才提出幾年的時間,距離計劃實現的時間都還早,這中間歐美國家還會給我使絆子,延緩我們向高端製造業轉化的過程,真實實現的時間恐怕還要延後。
在高端製造業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之前,就把低端製造業放棄那是自尋死路。美國加息、徵收高關稅的目的無疑也存在這樣的目的,把企業從我國趕走,將對我國的經濟產生釜底抽薪的作用。因此,我國在高端製造業壯大之前,是絕對不會允許這種現象出現的,從國家為企業降稅減負,定向降准等政策上也可以看出這一點。
製造業會大量遷走嗎?
會,但那是在將來,附加值低的製造業在將來的中國很難立足。這和在歐美一樣,本身利潤就低,但工人工資成本、土地成本、稅收成本等隨著經濟的發展,只會提高不會降低,這將導致附加值低的製造業必將遷走,但不是現在。
現在印度市場還沒有足夠的吸引力,與國內相比,我們國內有完整的產業體系,製造業的零配件可以就近解決;完善的公路、鐵路、港口等運輸網路,這都為企業的生產提供了便利,降低了企業的時間成本。龐大的中產消費階層,讓企業即靠近商品的源頭,又靠近市場,這些都是印度所沒有的。另外,印度是一個政教分離很嚴重的國家,宗教的影響力甚至大過政府,政令不通是印度政府一直以來沒有解決的問題。和這樣一個威信力不高的政府合作,會遇到到的困難可想而知。
綜上所述,低端製造業大轉移是早晚的事,這是符合客觀規律的;但不是現在,與我國來說,現在高端製造業還沒有成型,還需要低端製造業支撐經濟,短時間內不會放棄對低端製造業的支持;與印度來說,基礎設施幾乎沒有, 配套的零部件都需要進口,源頭上存在諸多的不利;貧富差距巨大, 中產階級還沒有成長起來,消費市場沒有成型,企業遠離市場;政教分離,政府的威信力不夠。因此低端製造業大轉移現在還只是個苗頭,成為現實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去過印度工作過的人,比如我,會告訴你。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首先,你要理解一個問題。印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
英語不是印度人的母語。在印度,有超過200種語言和文字,官方語言和文字共15種。印度的鐵軌到現在還有寬窄兩個軌距。秦始皇2000多年前解決的問題,印度到今天沒有解決。
這對於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是致命的。不統一的方言口音尚且可以用文字說明書培訓員工操作,但是連文字都不統一,你怎麼培訓?
日本台灣在2000年前後有過一段南向政策,政府主動引導企業把特別低端的服裝業等產業轉移到南亞和東南亞。最後只有越南的轉移真的成功了。其他全部完蛋。
印度的工人連培訓組織他們大規模生產鞋子帽子都費勁,你現在讓他們生產手機電腦?
異想天開。
其次,印度沒有足夠支撐大規模組裝電子產品的上下游產業鏈。
印度在上個世紀被美國人忽悠了,自認為自己是要做21世紀的「地球管家」,以軟體立國。當時美國人許諾給印度的願景是,中國給世界做苦力,印度人坐在辦公室里給大老闆美國人管帳。然後印度人開開心心的就去做軟體外包了。結果,過去20年,印度在微電子機械製造等領域的投入非常有限。這個領域,他們幾乎完全依賴進口。
當然,進口可以解決需求。不過,進口無法創造利潤,促進產業鏈延伸。因此在印度想要做電子產品組裝業,就面臨「從零開始」困境。
從最基本的零部件倉儲,物流,流水線管理,QC,成品出貨,稅務所有這些,富士康這些品牌過去了,都要從頭創造一套體系和配套設施。
當然,有人會說,啊你放屁!印度有自己本土的品牌,自己也在造手機,你怎麼說人家什麼都沒有呢?!你是個印黑!!
嘿嘿,我這么說,是因為印度從來沒有經歷過富士康和蘋果這類企業,以及在如此復雜的生產流程下還對工期要求如此之高的需求。在這個領域,印度是徹底空白。印度的本土品牌的配置普遍都非常低,生產流程很慢,工期也不趕。
中國之前也沒有經歷過。但是,中國有4個億統一語言統一文字受過最低9年制義務教育的年輕勞動力,可以配合富士康和蘋果們的要求迅速培訓學習調整。
印度能拿得出幾百萬還是幾千萬統一文字統一語言受過9年義務教育的勞動力?
最後,印度的政治體制決定了這個國家無法適應工業化和現代化國家的競爭。
印度是世界上少有的在「行政部門內部搞民主」的神經病。
一般來說,行政部門的上級出一個決策,立法機構和司法機構出來平衡是正常的。印度不僅立法司法要出來平衡,行政體系內部也互相制衡。一個決策下來,行政機關哪怕是最高權力機關下的決策,底層一個部門不蓋章不認可,這個決策等於沒有。他就是不執行,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換言之,一個現代化的企業想要在印度完成生產工作,除了要從零開始,克服人力資源的種種困難和配套的缺失,最重要的,是要能夠戰勝整個印度政府。
總的來說,去印度投資的口號吹吹騙騙股民拉拉股價可以。真的去干,那是要賠掉褲衩的。
按著所謂磚家的說法這是發展的必然結果。如果中國物價在一定范圍內不算太貴。樓房沒有那麼讓人望塵莫及富士康能走嗎。中國的高物價就是被一群所謂的精英磚家忽悠壞的。一個抓大放小把小薇企業一夜之間蒸發了。一個規模經營把農民老百姓的雞狗徹底干沒了。小微企業的消失,鑄就了多少土豪大款。老百姓雞狗的消失。徹底的把物價集中在大小資本家手裡。他們說漲就漲。豬肉當時幾塊錢一斤。到後來的十幾塊一斤。這就是精英磚家叫獸們忽悠的結果。
工廠搬到哪裡是人家老闆的事,資本都是逐利的,為了討好銷量潛力巨大的印度也正常,只要有利潤就可以了從美國轉移到日韓和台灣地區,再從台灣地區轉移到中國大陸,現在轉移到印度越南有什麼不可以的
⑤ 富士康在印度「爆雷」:超50%產能被砍!緊急加薪欲重返大陸
2020年6月,富士康曾透露將把投資重點放在印度,還被傳投資10億美元(約65億元人民幣)擴建其在印度南部的一家工廠; 可不料,這一代工巨頭押錯了寶,隨著近期印度疫情的第二次暴發,富士康也在印度市場「爆雷」; 甚至有消息爆出,富士康欲重返大陸,目前已經在鄭州工廠大幅漲薪。
外媒5月12日最新報道,富士康在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100多名工人已經確診感染新冠肺炎病毒,該公司目前也按照當地規定實施封鎖禁令, 由此 富士康印度工 廠的運轉也大受影響,據稱 超過50% 的產能 已經被砍掉 ,尤其影響最大客戶蘋果公司的訂單 。 針對「iPhone減產50%」的消息,富士康在5月11日回應:不針對客戶及產品發表評論。
當時不少業內人士也都看好富士康的決定,稱其轉戰印度將帶來新的機遇和優勢。可如今, 印度第二輪疫情暴發導致的大規模感染和停產, 顯然已經 給 富士康的「 藍圖 」 蒙上了陰影。
事實上,富士康在印度的投資計劃就曾傳出過「爆雷」消息。2020年初,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工業部代表人士宣布, 與富士康在當地合作建立電子產品製造工廠的計劃取消, 盡管並未透露具體緣由,但這也意味著富士康「砸下50億美元(約322億元人民幣)」的擴張計劃宣告泡湯。
印度的擴張道路不好走,富士康似乎又將目光轉移回大陸市場。《南華早報》消息指出,富士康5月7日的一份內部公告顯示, 富士康鄭州工廠新員工若工作90天且到崗不少於55天,將獲得7500元獎金,此獎金數額較3月底已經翻倍。 市場分析認為,結合iPhone 13即將在秋季發布的傳聞,富士康此舉或是為了降低損失、穩住產量而將訂單轉移至大陸工廠生產。
重返大陸市場,或許是富士康已經意識到:海外市場的「飯」真的不太香。要知道,富士康2017年給美國「畫餅」如今已經持續生變——過去3年, 富士康在美國威斯康星州的投資已經縮減至6.72億美元(約43億元人民幣),與此前「投資100億美元」的承諾相差甚遠。
好不容易走出國門,富士康又為什麼沒能走遠?原因主要有三:中國是全世界少有的三重勞動力紅利(大量熟練技術工人、大量高等教育大學生、大量工程師紅利)的密集市場;中國有著對於企業的市場保護優勢;中 美文 化等軟性條件的本質差別。
對於富士康來說,國內優渥的環境讓其忘記了市場的殘酷本質,這次美國的鎩羽而歸也反映出:走出國門到了美國、印度、越南等海外市場,除了考慮大量除了投資金錢之外,還有很多現實的問題需要解決,一旦盲目就很容易碰釘子。
文 | 劉蘇林 題 | 黃紫鎵 圖 | 盧文祥 審 | 陸爍宜
⑥ 疫情後的富士康:將重心轉移印度,砸10億建廠,你怎麼看呢
1982年對郭台銘而言是一個新的發展,他把公司鴻海塑膠更名為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還把目光看向國外工作,試圖把鴻海打造成一個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
郭台銘與他的「代工王國」若說1982年是郭台銘從低谷期、負債累累邁向成功的開始,那1988年乃是郭台銘及其它的富士康走向巔峰的開端。1988年,郭台銘帶上資產,隻身一人趕到深圳,他大筆一揮買下了一片500畝的山上。沒多久,那片山上擁有一個全新的名稱——富士康廠房。
富士康提出了比一個中學校長月薪水還強的200元月薪的招聘職位,中國改革開放前期,很多勤快、不怕吃苦且又急缺掙錢的農戶看好富士康給的的高工資而選擇進到富士康。郭台銘還記得,富士康的第一代工人多是農民,她們掙錢的沖動非常強烈,分外愛加班加點,每個人都想取得超過8個小時上班時間外1.5倍加班費,更想要禮拜天2倍加班費。
在這樣的職工期盼賺錢的氛圍中,廉價勞動力所產生的高效的工作高效率讓原有的工廠規模逐漸無法滿足富士康的創新需要。
對隨著一塊過來看地的政府官員說:「看得見的土地資源我都要了」。佔地面積1500畝的龍華科技工業園從此問世,富士康的全球代工廠經營規模日趨完善。接著富士康與BIM、英特爾展開合作,繼續努力拿下蘋果公司幾近壟斷市場的代工權,並緊隨蘋果的腳步變成代工大佬。2001年,鴻海集團完成1442億台幣的營業收入,一舉變成台灣1000家大民營企業的領頭。
到2002年,鴻海集團的營業收入完成了翻一番,達到3450億台幣,郭台銘構建了包括了手機上、顯示屏、PC系統軟體,主板、電腦主機箱、LED、無線路由器等各個行業,串連了詳細的高科技產業鏈的「代工王國」。有著幾十億個人財富的郭台銘,在私底下卻是一個低調的老闆,他從來不開豪車、不穿知名品牌,連辦公室里的辦公室桌子都是由多張餐桌拼接成的,桌子上放著小鬧鍾也是使用了十幾年。
在生活、工作上節儉,在回報社會層面可是他很慷慨大方。郭台銘在台灣建立了慈善機構永齡基金會,一直持續向診療、文化教育、科技行業共項目投資可達近千億元。
⑦ 富士康將聯合印企在印度設晶元工廠,這會影響到國內工廠嗎
據相關消息,郭台銘將聯合印度企業在印度投資建立晶元廠,投資約1358億元人民幣。這對我國的晶元製造有一定的影響。
眾所周知,晶元對現代人類工業文明的重要性。因為華為事件,我國的很多新興產品的速度緩慢是因為受到了晶元的制約。所以我國目前正大力加強這一領域的建設。富士康將與印度礦業與工業集團合作辦廠。此項投資計劃獲得了當地政府的支持和大量關注。政府為了表示最大支持,為該企業提供電力補貼。這個合作計劃不僅為當地解決了就業問題,還會拉動當地的經濟增長。
⑧ 富士康擴大在印度現有工廠,為什麼富士康要去那裡建廠呢
之所以會選擇去印度建廠,是因為這里擁有更大的手機市場。而且印度的人口特別多,所以在招聘員工的時候也可以節省很多的費用。而且在建立廠房的過程當中並不需要多高的成本,所以說在這里建造廠房是非常合適的一件事情。
不管怎麼說,這家公司能夠去當地發展,也會給當地帶來發展的機遇。因為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解決很多當地人的就業問題,同時還可以給當地的製造業帶來新的生機。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緩解很多人的壓力,同時又可以讓當地的經濟得到發展。所以說這種行為對當地的發展非常有利,同時又可以讓該公司節約運營的成本。一旦成本減少之後,公司能夠獲得的利潤也越來越多。
⑨ 放棄中國工廠押寶印度市場,富士康在印度加註,如今怎麼樣了
電子科技業方面最熾熱的話題當屬美國制裁華為,事情的原因大致是,美國在制裁伊朗的過程中,不曉得是心靈感應到還是某種技巧,它認定華為出口設備到伊朗,違背了美國的出口管制規則,並晉級為刑案指控,請求公司擔任人擔責,在往常美國的三輪制裁下,華為將面臨無芯可用的宏大危機,作為一家中國企業,不是由於運營錯誤、不是由於技術與效勞不行,僅僅是由於拿不出證據,由於「莫須有的疑心」就遭到了打壓,這曾經不是一家企業的問題,在逐步發酵下,這已然成為國度與國度之間認識形態的對立,但是就在這一節骨眼,郭台銘宣布,終止和華為的一切協作,這一聲明惹起了風雲,可能有的人不是很熟習郭台銘,但他旗下的公司我們一定很熟習,就是在最近幾年由於員工跳樓引發了,員工待遇問題的富士康,我們先來聊聊郭台銘其人。
富士康不但沒有到達其依託蘋果獲利的戰略目的,印度政府還方案中止富士康在印度建廠的方案,美國威斯康辛工廠的樹立也是指日可待,如今的市場曾經今非昔比了,富士康離不開蘋果,但八十萬純熟工人是十分遭到歡送的,國內汽車巨頭比亞迪也進軍了代工製造業,在迅猛開展這方面比照起當年的富士康更是不遑多讓,不只有更成熟的技術,母公司的根底也很可靠,更主要的是其背靠中國市場,消費方面不費吹灰之力,如今這樣的情況不由得讓人想起,當初郭台銘表示富士康是給大陸員工賞飯吃,如今看來,不曉得是誰給誰賞飯吃,真實是挖苦又魔幻,當初叱吒台灣商界,人稱「成吉思汗」的郭台銘,往常也失去了他的高光時辰,逐步變得暗淡,不曉得大家對富士康、郭台銘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哦!
⑩ 蘋果三家代工企業准備轉移去印度,感謝「富士康」們,一路好運
中國是公認的世界工廠,依靠每一名勤勞的工人辛勤勞作,每天都有商品被源源不斷的運往世界各地,支撐起我們「世界工廠」地位,製造出無數產品的真是無數的中國工人。在我們發達的製造業里,許多來自於境外的企業來到大陸投資建廠,其中電子製造業的眾多代工企業來到了我國,隨著改革發展的步伐不斷壯大能夠,為我國提供大量工作崗位的同時也能夠繳納大量稅收。其中,來自台灣省的富士康就是這些代工企業的代表。
富士康創始人郭台銘曾經在接受采訪時說富士康是「四流的人才、三流的管理、二流的技術、一流的客戶」。富士康發展盈利始終最為重視的是郭台銘口中的「一流客戶」,加工製造階段性明顯。其中蘋果公司這位大客戶已經成為富士康的一張金字招牌,有為蘋果代工的能力成為富士康在吸引客戶時對自己的質量認證。
近日,據國外媒體報道,知情人士稱,蘋果三大代企業計劃參加印度的生產獎勵計劃,未來5年在印度投資總計9億美元(約合61.3億元)。三家iPhone代企業鴻海、和碩、緯創都將參加生產獎勵計劃。為吸引國內外 科技 企業投資,將印度打造為全球智能手機生產中心,印度政府今年6月宣布約66億美元的獎勵措施,並承諾對在印度生產的產品增加的銷售額,將提供6%的財政補貼。該計劃已於8月生效,為期5年。據傳,鴻海集團已申請投資約400億盧比(約合5.42億美元),緯創承諾投資近130億盧比,和碩承諾投資近120億盧比。緯創目前每月在印度組裝約20萬部第二代iPhone SE,計劃在今年底前將月產量提高到40萬部;和碩暫未開始在印度運營,已開始商談建廠事宜。
鴻海、緯創、和碩的生產能力和產值都是毋庸置疑的。多年來,在大陸發展中無論在哪裡建廠都能為當地帶來豐厚的稅收,並帶來大量的就業崗位。今年年初據富士康鄭州 科技 園發布的最新信息,鄭州市副市長史占勇在考察該廠區時表示,近幾年電子信息產業已經成為鄭州市最大產業。之前鄭州電子信息產業產值不足150億,而在富士康入駐之後,產值如今已超過5000億。富士康建廠後帶動當地相關製造業產業鏈形成,也貢獻出更大的 社會 效益。
多年以來,電子設備代工廠的管理模式和生產技術方面的引入都為我國國內的民營企業帶來了許多新的理念,尤其是代工廠發展過程中對各類零件的需求使得我國民營製造企業獲得了很好的發展機遇,並且已經形成了全世界最為健全的產業鏈。對經濟發展和中小企業的帶動作用十分巨大。
先進的生產技術能夠幫助提升勞動者生產效率。富士康等代工企業向印度轉移生產線已經開始數年。目前為止,在印度建廠的投入和收益方面的結果看是遠未達到預期水平的,當地的勞動者文化水平低,掌握加工技術慢、生產效率低是很重要的因素。因此,雖然印度的勞動成本更低卻不具備勞動力市場的優勢。事實上,在吳曉波老師在《激盪三十年》的記錄中,我國在改革開放早期勞動者的素質較今天的印度也沒有太多優勢。法國人投資的葡萄酒廠生產車間內不許吐痰需要反復不斷的要求,而中方則認為法國人太挑剔。幾十年後,我們的勞動者已經成為世界上性價比最高的,具有好的勞動素質和很高的勞動效率,這與國家開發引進外資工廠吸取好的理念並繼續發展密不可分。
多年的發展提升了我國勞動者素質。隨著我國製造業的不斷發展,我國對核心技術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對於生產線的升級有關,製造工藝的改善提升都有了新的認識。我國的人民受教育水平也隨著 社會 整體用工需求的水平提升而提升。如今,我國的大學畢業生數量也處於世界前列,具有了較高的新技術發展潛力。但是勞動者素質提升也相應的提升了勞動者對薪資提升的需求。依靠大量廉價勞動力發展起來的代工企業再難以如二三十年前一樣容易賺取勞動價值的差額。
鴻海、緯創、和碩代工企業依然具有很大的生產能力,在我國國內的工廠為我國製造業發展依然具有極大貢獻。立訊精密、比亞迪等本土代工企業的成長在一定范圍內分走了市場,人力資源成本的提升也壓縮了代工企業的利潤,選擇印度建廠也是富士康一類的代工企業新的戰略 探索 。年初對於富士康印度工廠用工方面工人效率低下,管理制度難以落實方面的報道非常豐富。再次只能對這些轉移的代工企業說一聲一路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