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962中印戰爭為什麼
原因如下:
最主要的就是補給跟不上,中國的武器彈葯需要翻越青藏高原,不但當年如此,就是現在有了青藏鐵路,依然是一個天大的難題。
例如:當時運送50發迫擊炮彈,需要1個月的時間才能運到戰場。
首先需要把炮彈從成都用汽車運到拉薩,然後再用氂牛把炮彈馱著運到戰場後方的後勤中心,然後再發動藏民人工背著炮彈運到戰場周圍。(60毫米迫擊炮殺傷榴彈,全彈質量1.33kg,一個成年男人,也只能背著4-6枚,50發炮彈,需要5個成年人去背)
打起仗來,這50枚炮彈3-5分鍾就發射完了。所以補給跟不上,才是最大的難題。
印度這樣的國家,被打死打傷被俘幾千人能傷筋動骨嗎?(印度一共:1,383人陣亡 ,1,047人受傷,1,696人失蹤,3,968人被俘,加在一起不過萬人)印度有一百萬軍隊,如果可以,印度能跟中國打10年20年戰爭,中國當時正是三年自然災害,中國能跟印度打持久戰嗎?印度有蘇聯、美國、英國援助的武器,有無盡的人口。更重要的還有一點,西藏有半年的時間是冬季,一下大雪,等半年後補給運上來,軍隊早被印度打敗了!
3、中國當時面臨自然災害就不說了,中國是藉助古巴導彈危機的時間(10月15-28日)打中印戰爭的(10月20日至28日),也就古巴導彈危機完了,中國剛好打完撤軍。
⑵ 毛主席:「我想了十天十夜,想不通印度為何要搞我們。」
導語:
1962年,美蘇兩國冷戰正酣,蘇聯准備把幾十枚導彈秘密部署在古巴,每一枚導彈上還攜帶有一顆威力巨大的原子彈,毫不客氣的說,這是人類 歷史 上距離核大戰最近的時刻。
然而,就在全世界的目光都緊張的盯著美蘇兩國動作的時候,在世界的東方,印度人卻搞出了一波「騷操作」:在中印邊境挑起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關於印度的這波操作,事後毛主席曾開玩笑的說:「我想了十天十夜,想不通印度為何要搞我們」。
事實上,不僅是毛主席想不通,當時世界各國的戰略家們,同樣想不通。要知道這個時候的中國,剛剛從朝鮮戰場上下來沒多久,連美國這個世界第一強國都沒有在中國手上討到便宜,印度從哪裡來的自信,可以侵略中國呢?
1962年的國際政治中,還沒有川建國這樣的異類。 活躍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都是一些高手和高高手。 蘇聯的赫魯曉夫,美國的肯尼迪,法國的戴高樂,當然還有中國的毛主席,印度的尼赫魯,甚至敗退台灣島的蔣介石,也是國際政治的高手。
在這些人之中,印度總理尼赫魯的政治水平,也許不是最高的,但絕不是庸手 ,這一點從他利用美蘇冷戰的機會,積極推動「不結盟運動」,把印度變成了第三世界的領袖,成為國際政治之中一股重要的力量,甚至當年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比中國還大,就能夠看出來。
但是,尼赫魯平常顯示出來的政治手腕越高超,62年在中印邊境挑起紛爭的行為就越匪夷所思。
這就好比兩個絕世高手正擺出架勢,轉著圈圈對峙,互相尋找對方的破綻,結果其中一人突然變成了《鄉村愛情》里的趙四,來了一通王八拳。說實話,要不是毛主席作為一個戰略家的敏銳洞察力,及時抓到了反擊的時刻,一般人恐怕都傻在當場了。
62年中印邊境戰爭爆發的時間,對於中國來說簡直是天賜之機。當時的國際環境上,中國本來是 社會 主義陣營一份子,但因為路線問題正與蘇聯鬧矛盾,這一下就等於同時被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強國敵對,而印度卻因為地緣關系和「不結盟運動」領導者的身份,美蘇兩國都向其示好。
從大的國際環境上來看,對我們是相當不利的。但是,從小的時間段上來看,正如前文所說,因為古巴導彈危機,美蘇兩國正在異常緊張的局勢,無暇分心他顧,對我們又是非常有利的。只不過這個有利時間段非常短,很難把握。
也就是說,尼赫魯只要不是在62年發瘋,稍微推遲幾個月,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中國人贏的也不會那麼容易。
但 歷史 沒有假設,印度就是在最不合適的時間里,挑起了一場最不應該的戰爭,也難怪毛主席調侃說自己十天十夜沒想通了。
那麼一向政治手腕高超的尼赫魯,為什麼會犯了這么一個不符合自己人設的錯誤呢?實際上究其根本,不是尼赫魯的戰略眼光突然變淺了,而是他犯了一個精英階層出身的政治家,經常會反的錯誤:了解敵人,卻不了解自己。
更直白一點說,就是尼赫魯意識到了中國的強大,但他沒有想到印度軍隊會這么不堪一擊。
站在事後諸葛亮的角度,我們重新復盤尼赫魯的整個計劃。首先,當時的國際格局下,中國與美蘇兩大超級強國交惡,在國際環境上是絕對處於劣勢的。只要中印開打,美蘇大概率的會幫印度,這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尼赫魯選擇這么一個看似對印度不利的時間,其實也可以理解為,趁著美蘇自顧不暇,先斬後奏,然後讓美蘇被動捲入這場戰局之中。
這么做至少有兩個好處,如果等到美蘇兩國都有時間和精力來關注中印紛爭的時候,就算印度能從他們那裡得到默許和支持,發動對中國的戰爭,一來戰爭的走向勢必要受美蘇兩國的操縱,二來難免被美蘇兩國敲詐。
但如果趁著美蘇自顧不暇,印度直接挑起戰爭的話,那麼以中國軍隊的實力,印度多半是要處於下風的,這時候美蘇兩國為了打壓中國,避免中國勢力向南亞滲透,勢必就會主動來找印度。這樣印度不僅能掌握一定的主動權,還可以避免為了發起對中國的戰爭被美蘇敲詐。
這一點,從印度挑起侵略戰爭的時候,古巴導彈危機基本上到了尾聲就能夠得到佐證。
從這個角度來講,尼赫魯的戰略眼光不可謂不毒辣。但他唯一沒想到的是,印度軍隊的戰鬥力會這么不堪一擊,根本沒有拖到美國和蘇聯反應過來,就已經一敗塗地,中國軍隊都看見泰姬陵了。
而尼赫魯之所以犯這個錯誤,與其出身印度高種姓的貴族家庭,對於上層 社會 的各種戰略博弈手段一清二楚,但對於底層軍隊的實際實力了解不夠深刻有關。而作為他對手的毛主席,卻是從井岡山和長征路上走出來的,對於自己麾下軍隊的實力,如掌上觀紋,了解的細致入微。
就是這么一點小小的差別,導致了中印邊境戰爭中印度的慘敗,打掉了印度至少三十年的國運。
說完了尼赫魯個人的因素,再說說當時印度。
1962年的印度,表面上風光無限 ,作為「不結盟運動」的領袖,在國際上具有廣泛的影響力,甚至印度人自認為是當時世界的 第三大強國。
蘇聯和美國這兩國超級強國,為了拉攏印度背後的廣大第三世界國家,也因為印度本身特殊的地緣位置,變著法子的與印度搞好關系。直到現代,印度軍事裝備依然主要來自俄羅斯,就是從哪個時候打下的基礎。
但與國際上的旗開得勝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印度國內的改革,卻陷入了瓶頸期 。
印度政府推動的「土改」,不但沒能為廣大貧民帶來福音,反而成為富農階級兼並土地的助力。尼赫魯的個人威望,也因此大為降低。
國家雖然在1947年英國殖民者撤出以後,保持了表面上的統一,但各邦之中分裂主義嚴重,對於中央政府大都沒什麼向心力, 實質上處於一種統而不治的地步。
軍隊之中,山頭林立 ,而且印度軍隊的山頭,還不是像中國民國時代那種分成幾個大軍閥形式的山頭,而是按照部族和宗教等原因形成的「山頭」, 這種「山頭」因為受到宗教思想,部族血脈等聯系紐帶的影響,對內更加團結,但對外更加排斥。說白了,就是各個軍閥之間幾乎沒有融合的可能。
這一切與印度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極為不相符, 任何國家的國際地位,本質上都是以自己的實力作為基礎的,但印度此時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實際上是被美蘇兩國逼出來的,是第三世界國家抱團的產物,並非印度本身的勢力。
種種問題交織在一起,尼赫魯當然是知道的。而想以常規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才迫使尼赫魯想要以一場對外戰爭的勝利,來增強中央政府的威信,打壓軍隊中的山頭主義,從而反過來支持國內的土地經濟改革。
在對外戰爭成為唯一的解決國內問題的辦法之後,擺在尼赫魯面前的,就只能是冒險了。當然結果現在大家都知道了,但對於那時的尼赫魯來說,這是整合印度成為一個強大國家的唯一選擇。
人到無路可走的時候,為了贏總會下意識的放大自己的長處,從而給自己心裡暗示。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尼赫魯最終做出錯誤的決定,實際上是當時印度的國內局勢給他的壓力之下的必然選擇。
歷史 總是驚人的相似,經過半個多世紀以後,印度人終於又復甦了過來,但其國內面臨的那些問題,卻並沒有解決。
莫迪政府與當年的尼赫魯面臨的是相同的問題,不同的是,中國比之當年在國際上的環境和地位,不能說更好,最起碼是更具有主動權了一點,如果印度人想要發動挑釁,其結果可能還不如當年。
但同時也要看到,尼赫魯這樣傑出的政治家,在印度國內局勢的壓力迫使之下,會做出明顯不符合自己水準的決定,莫迪自然也不可能絕對的收放自如,從這個角度上講,中印邊境爆發沖突的概率還是很大的,我們絕不能輕敵。
用毛主席的話說,就是:「戰略上要藐視敵人,戰術上要重視敵人!」
⑶ 當初中國打了印度的嗎為什麼打怎麼打的死傷情況求有料的大神說說
你說的是在1962年發生在喜馬拉雅山兩側的戰爭 。
中國人叫做 「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
印度人叫做 「前進政策」 。
外國人叫做 「印度對華戰爭」 。
任何一個新生政權的第一件事 ,就是宣召領域范圍 ,印度也不例外 。印度撿起來英國殖民主子的 「麥克馬洪線」 ,當做北部邊界 。但是沒有明說 ,中國也沒在意 。
朝鮮戰爭爆發了 ,印度乘機北進 ,佔領了傳統習慣性以北 、麥克馬洪線以南的中國部分領土 。1953 年 ,朝鮮戰爭結束 ,印度就不敢再北進了。
1959 年 ,西藏發生叛亂 ,印度乘機再度北進 ,被中國軍隊擋住了,並且發生了小規模的武裝沖突 。雙方軍隊接觸的地方 ,叫做 「實際控制線」 。由於中國無暇西顧 ,印度更加認為中國軟弱可欺 ,所以就繼續侵犯中國西南邊界 。中國決定給侵略者一個教訓 ,可是得有時機 ,否則會引起巨大國際糾紛 ,顯然是對中國不利 。
1962 年 秋天 ,發生了 「古巴導彈危機」 ,全世界的目光集中到加勒比海 ,時機到了 !
由國防部長林彪元帥掛帥 ,調動張國華的十八軍 、丁盛的五十四軍 ,蘭州軍區的十九軍 ,青海省的獨立五十五師 ,二十萬大軍參戰 。
先是詐敗 ,小股部隊一觸即潰 ,丟盔卸甲地潰退 。中央急了 ,連發七封電報 :「不許退!」 林彪說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誘敵深入近一百公里 ,牽著印度的三個集團軍 ,進入了早已安排好的山溝里 ,解放軍的只是一個營 ,把出口一堵 ,幾萬印度鬼子兵就成了 「瓮中之鱉」 。林彪把准時機 ,一聲令下 ,全殲了印度侵略軍 。
由於山高路遠 供給十分困難 ,所以解放軍不留俘虜 ,機關槍噴火器一齊開火 ,一個不剩。
只留下七千傷兵 ,洗了腦 ,放回去了 。
全世界都說 :那是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中國對此事諱莫如深 ,幾十年不說一個字 。
下一次列印度 ,一個都不留 ,記住 「雖遠必誅之!」殺無赦 !
看誰還敢侵略大中華 !
⑷ 1962年,印度被我軍吊打後,美蘇兩國在幹啥,為何不敢出兵幫忙
看到我們國家曾經受到的侮辱和妥協,我們邊境的國家,以為我們仍然是「亞洲病夫」,以至於在新中國成立後,他們不斷在邊境威脅我國領土,企圖獲得利益,但我國已經不再是那個任人欺凌的國家,因此在1962年,印度侵犯我國的時候,被我國打得落荒而逃,當時的世界大國為什麼沒有從中橫插一腳呢?
當時印軍進犯我國邊境的時候,解放軍僅用了32天的時間,就收復了我國「麥克馬洪線」以南,達旺河以北的領土。之所以戰斗速度這么快的原因,除了在抗美戰爭勝利之後,我國解放軍士氣大漲,裝備也要比當年強一些之外,就是美蘇沒有對印度進行援助。
起初戰爭還沒開始時,美蘇一直在對印度支持,並且強硬的態度好像是要幫助印度攻打中國一樣,但實際上,最終對於印度的支持只停留在輿論方面,這兩位大國並沒有參加這次戰爭。
戰爭開始是在1962年10月20日,僅用了四天時間,基本上已經把印度佔領的我國內部駐扎的印軍清除干凈,這是我國也想要與印度進行談判,用較為柔和的方式解決這一場紛爭,希望通過談判讓印軍撤軍。
然而對於我國的談判信號,印度充耳不聞,並且進行大幅度調兵,頗有大乾的架勢,還宣布印度全體進入緊急狀態,直到後來,以我國勝利宣告結束。
而蘇美這時沒有支援印度的原因非常簡單,這個時候,他們正在古巴爆發的導彈危機里應接不暇,爆發的時間正好是1962年10月15日,因此蘇美的主要目光在對方的身上焦灼,而沒有時間管顧印度這種小國。
兩國已經帶著核武器開始部署,態度劍拔弩張,非常有可能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剛好危機在10月28日解除,而我們與印度自衛反擊戰,同樣是在這一天截止的。
但後來,中印邊境依舊沒有得到和平,我國與印度仍舊在邊境中對峙,這時美國也支援了印度兩億美元的軍費以及各種武器裝備,而蘇聯更是在戰爭之前,就已經支援了印度十幾個師的武器。甚至美國的航母艦隊,也開始行駛到印度洋附近,但值得注意的是,美軍一直沒有真正的派兵幫助過印度。
但中印戰爭的第二階段從11月14日開始到11月21日結束,這段時間中美並沒有古巴導彈危機,但他們依舊只是在國際輿論上支持印度,並沒有給印度派來一兵一馬。
這一次戰爭,我軍追擊到了印度境內,也稱為自衛還擊戰。
美蘇不幫助印度,沒有出兵印度的原因,一定不是因為忌憚中國,軍事上打不過中國,因為在當時我國的軍事力量仍然非常薄弱,比起美蘇這樣的軍事大國來說,肯定是處於劣勢地位的,但就算是這樣,他們仍舊不一定能夠打敗中國,首先朝鮮戰爭就是一個非常鮮活的例子,在土地並不熟悉的地方,他們作戰也會有所吃力。
而中印沖突更是在高山峻嶺的地方,在西藏高原邊境上,蘇美軍隊來到這里之後,也不一定能夠比印度的山地師強,因此他們只是支援武器,而並不支援軍隊,如果他們過來戰爭,是必須要狂轟亂炸的武器,但他們離印度較遠,很難把武器送到這里。而如果攻擊中國的其他地方,在國際輿論中,他們都會處於下風,因為當時我們已經是主權國家,攻擊我們就相當於侵略。
有可能引發更大的戰爭,那時候的世界大部分國家都在渴望和平,沒有人願意參加戰斗,因此他們只是在輿論上聲援印度。
蘇美這種大國引發戰爭,並不是為了我侵略,而是為了利益,如果這場戰爭不能給他們帶來利益,那麼他們自然沒有必要去摻和。而那個時候的中國仍然非常蕭條,就算蘇美花大量的財力,精力去幫助印度戰勝中國,他也不能夠從中國拿到什麼好處,如果他們沒有打贏中國,那麼在輿論上更會折損他們的大國顏面,因此他們參與這場戰爭,對他們沒有利益。
而美蘇當時並不想讓中國得到發展,因此他們就想讓印度來牽制中國,於是他們提供武器,讓印度對中國進行攻打,如果這場戰爭糾纏時間長的話,對中國的經濟也是一場不小的災難,當看到印度無法將中國拉入泥沼中,因此到後期,美蘇連武器都不進行援助了。
美蘇這樣的做法,與如今正在發生的烏俄戰爭有異曲同工之處,他們只是進行武器支援,企圖用這種方式去牽制一個國家,但並不會幫忙去戰斗,挑起更大的戰爭。
⑸ 1962年中印戰爭印度慘敗,美國和蘇聯為何都保持沉默
1962年的時候,在中國和印度邊境上演了中印戰爭,這場戰爭被我們國家稱之為是中印自衛反擊戰。其實對於華夏兒女來說,這就是一場普通的邊界戰爭而已,因為印度不斷的侵擾中國的邊境,不斷叫囂的同時還傷害了邊界的解放軍,忍無可忍之下,我們才發動了這場正義的自衛反擊戰。
四是不願出。
我國對印自衛反擊戰,從當時的交戰環境來看十分惡劣,是高原缺氧的環境下作戰。特別是西段已經到了嚴寒時間。無論美國與蘇聯,都沒有在這種條件下作戰的經驗,因此他們不會願意付出不必要的代價出兵幫印度。
⑹ 1962年中國為什麼不把印度打得翻不了身
沒那個能力啊,別看現在交通發達,以前吃喝拉撒還有武器彈葯都要靠人力運輸的,還是高原地區,准備的補給打垮印度人用了一半,還有一半是用來防禦的,而且那時古巴導彈危機結束,美蘇大量援助印度,平原地區印度的裝甲兵還有空軍能發揮最大效果,見好就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