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人對於人和神的觀點是怎樣的
黑格爾指出:「按照印度人的觀點,人類本身是神或要變成神,活人與死人的嚴格區分在印度就不存在。因此,印度的建築在未受到伊斯蘭教來源影響的時候,不是用來住死人的,而是像上述那些奇特的洞穴一樣,屬於建築藝術的一個較早的時期。」
② 簡析古代印度法與宗教的關系
佛陀與夢幻交織的世界--印度文化
印度是我國的緊鄰,但由於連綿高聳的喜馬拉雅雪山的阻隔,我們對於這位鄰居的情況又知之甚少,"去西天取經"在中國人的耳朵里成了艱難的代名詞,和古代埃及的尼羅河、兩河流域以及中國的黃河、長江一樣,印度河、恆河同樣醞釀了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古代文化。古埃及、巴比倫、中國、印度同被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
在距今五十萬年以前,印度次大陸就已有了遠古先民,他們同樣是刀耕火種、漁獵採集,在此一代代地繁衍生息。到了距今一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印度境內遍布了居民點,人們已開始從事農業,馴養家畜,製造精美的生活用具。這一切,為一個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的誕生提供了沃土。在南亞次大陸,有一個頭枕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腳濯浩瀚的印度洋,恢恢然陳躺,又生機無限的古老國度。這就是被人稱作"月亮之國"的印度,因其國土形狀宛若牛首,也有人稱之為「牛顱之國」。
神遊文明古國--印度 聖詩般的純美曲調
恆河,從喜馬拉雅山起步,走過一個被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環抱的亞洲半島,滋潤了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一片光輝燦爛的文明,成為一個國度的「聖河」。而這個幸運的國度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
古印度文明
印度的遠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發現的。由於它的遺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的,所以通常稱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這類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種城市文明。從已經發掘的城市遺址來看,城市的規劃和建築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如摩亨佐·達羅城,面積達260公頃,全城劃分為12個街區,有整齊寬闊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統,有的住宅精美寬敞,開始邁入文明的門檻。這一文明延續了幾百年之後逐漸衰落,於公元前18世紀滅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後,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創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逐漸向南擴張。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相傳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公元前4世紀,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
在這一時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波斯帝國的入侵。波斯人統治印度河流域近兩個世紀之久,直到公元前4世紀後期才一度被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所征服。旃陀羅笈多領導了反馬其頓起義,在驅逐了侵略者後統一了北印度,不久又推翻了摩揭陀國的難陀王朝,從而建立起古代印度最為強盛的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代發展到全盛時期。他經過多年征戰,使王朝版圖擴展到除印度半島最南端以外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這個龐大的帝國是依靠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後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後一個國王被推翻。此後,印度半島再也沒有統一過。
古代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對人類文明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在文學方面,創作了不朽的史詩《摩訶婆國多》和《羅摩衍那》。在哲學方面,創立了「因明學」,相當於今天的邏輯學。在自然科學方面,最傑出的貢獻是發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計數法,創造了包括「0」在內的10個數字元號。所謂阿拉伯數字實際上起源於印度,只是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西方而已。公元前6世紀,在古代印度還產生了佛教,後來先後傳入中國、朝鮮、日本。
聖詩般的純美曲調
印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亞洲到歐洲等多種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個由五大民族構成的國家,本身就像一個大大的文化博物館。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買是文化的中心,而加爾各答則每天都有關於文化的新聞,多元化的音樂、舞蹈、舞劇和笑劇都令遊人眼花繚亂,樂而忘返。
在喧鬧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們都嚮往返璞歸真。而印度傳統音樂的基礎正是「自然」。它歌頌人與人 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神之間的關系。四季的旋律都在傳統曲調「拉格」中得到體現——傳說古人從森林裡小鳥的鳴叫和樹枝燃燒的聲音獲得靈感而創造了第一首「拉格」。至於歌曲的內容,則源於北印度的宗教儀式。時至今日,傳統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發音,歌者音質純凈,令歌曲保持一種簡潔、純美的聖詩感覺。即使你聽不懂歌詞,也能體會到自然的神聖與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語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藝術」。它除了強調舞蹈的節奏感,還十分強調伴奏音樂必須悅耳動聽,由莊重的詩歌和風格純朴的音樂組成。這本是用於祭祀的舞蹈,能充分體現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廟舞女在廟宇里表演。這一舞蹈的動作關鍵在於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彎,雙膝分開,而雙腳則要像一把半開的扇。雖然有嚴格的動作規范,但其實每一個演員的表演都是不一樣的,而且大多數時候表演都是即興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個人風格都十分強烈。
現在,這種傳統的舞蹈在一股復古的潮流中再度興起。不過,古時候的Natyam一般是獨舞,而現在群舞更為流行。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艷麗傳統服裝的舞女,在動聽的音樂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獨舞更勝一籌。時至今日,Natyam更發展成一套講究技術的藝術體系.
③ 印度教三大主神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印度教是以梵天、毗濕奴和濕婆為三大主神的多神教,在三個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濕奴或濕婆立為一個主神,其它神都在其下並都是他的化身。比如印度教濕婆派認為梵天和毗濕奴都是濕婆的化身。而有的傳說認為毗濕奴睡著時肚臍長出一朵蓮花,蓮花中生出梵天,毗濕奴醒來時梵天已經完成創造世界的工作。
④ 印度神話體系是怎樣的
迦樓羅:中國人很熟悉的一種大鳥,傳入中國後演變成了金翅大鵬鳥。原型是種翅有種種庄嚴寶色的神鳥,一天吞噬一條龍王和五百條小龍(哪來這么多龍讓它吃),五百年自焚一次,然後又從火焰中復活,鳳凰重生的傳說即來源於此。緊那羅:歌神,帝釋屬下,似人而有頭角。據《羅摩衍那》所述,為人軀馬首,或馬軀人首,又說為人首鳥軀。夜叉:勇健、輕捷,如守護佛寺山門的執金剛夜叉,毗沙門天王麾下的夜叉八大將軍。夜叉是梵文的音譯,在古印度神話中,夜叉是一種半神,有關其來源,說法不一。據《毗濕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夜叉與羅剎不同,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因而被稱為「真誠者」。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摩睺羅伽:莫呼洛迦,譯作大腹行、大智行、大智腹行、大蟒、大蟒蛇、大蟒神。《維摩經略疏》卷二雲∶摩侯羅伽,此是蟒神,亦雲地龍,無足腹行神,即世間廟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毀戒邪諂,多嗔少施,貪嗜酒肉,戒緩墮鬼神,多嗔蟲入其身而唼食之。此以摩侯羅伽為無足、腹行之蟒神。在新譯《華嚴經》卷一〈世主妙嚴品〉中,曾舉出善慧、清凈威音、勝慧庄嚴髻、妙目主、如燈幢為眾所歸、最光明幢、師子臆、眾妙庄嚴音、須彌堅固、可愛樂光明等無量摩侯羅伽王之名。又,《慧琳音義》卷十一雲(大正54"374c)∶『摩休勒,(中略)是樂神之類,或曰非人,或雲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此外,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中,北邊安有三尊摩侯羅伽。其中央一尊,兩手屈臂,作拳舒頭指當胸,豎左膝而坐;左方一尊,戴蛇冠,坐向右;右方一尊,兩手吹笛,面向左。每一個國家的神話傳說都是和宗教信仰息息相關,最終跟隨時間的潮流演化而成的。
⑤ 印度眾神關系圖
創造神梵天
梵天:印度教神話中三大最高神之一。世界的創造者。佛教吸收其為護法神,稱「大梵天王」 。
創造神梵天(Brahma)在吠陀神話中的身份是祈禱神,而在印度教神話中正式得名梵天,並且直接和宇宙最高意志「梵」聯系起來,一般認為宇宙中的一切都來自於梵天,而毀滅時又重新歸於梵天,梵天就是宇宙最高意志的人格化體現,在印度教神話中被認為是宇宙的創造者,也被稱為「世界之主」。但是實際上梵天受到的崇拜遠不及其他兩位大神,鑒於世界已經為梵天所創造,人們的注意力自然更多地轉移到了毗濕奴和濕婆亦即維護和毀滅兩種力量對於世界權力的爭奪上,另外梵天也因為一些所作所為導致其聲譽的降低和信徒的減少——這和《世界·印度篇》的故事主線有直接關系。在整個印度,毗濕奴和濕婆的神廟遍布各地,而專門供奉梵天的神廟卻只有一座,那就是普什卡的梵天廟(Brahma
Temple)。神話中的梵天為紅膚色,四首,四臂,坐騎為天鵝,在被吸收進入佛教成為護法神後被稱為大梵天。
吉祥天女
釋迦
釋迦:原名喬達摩。悉達多,佛教的創始人。相傳為印度北部小國王子,後舍棄家庭,權位,獨自出走。七年後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又被稱為釋迦世尊,但不是藏密所說的大日如來。佛教中最為崇高的神。
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即八部眾,說法見於佛經。《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曾提到過:「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
天:即帝釋天為首的天神。天神的壽命也會完結,這是因為佛家相信事事皆有無常。天神臨死前會出現「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出汗,不樂本位」這五種徵兆,也就是所謂的「天人五衰」。
阿修羅:阿修羅是與天對立的一族。他們非常好戰,男的極丑,女的極美。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食。天有美食而無美女。雙方常因此而互相爭斗,場面十分慘烈。「修羅場」的說法即從此來。阿修羅一族被視為戰神,他還有個化身是火神大摩尼,也就是「拜火教」和中土「明教」的最高神。
龍:龍無論在東西方神話,還是在奇幻文化中都是個非常歡迎的角色。以其獨特的外形,強大的力量備受喜愛。可以說一說到奇幻,人們就會想到龍,龍幾乎成了奇幻文學的代表。東西方的龍雖然有所不同,但它們也有很多相似之處,頭部特徵,善飛翔,會從嘴中吐出物質攻擊等。這些驚人的巧合讓人忍不住懷疑是否以前有此一類生物存在。龍的記載在我國由來以久,大量詳實,准確,生動的記錄貫穿著整個古代正史,有紀可考的記錄最後見於民國初年,讓人十分迷惑。但天龍八部中的龍其實說的是一種大蟒蛇。
乾達婆:擁有黃金之翼半人半鳥的精靈。天界的音樂家。
迦樓羅:中國人很熟悉的一種大鳥,傳入中國後演變成了金翅大鵬鳥。原型是種翅有種種庄嚴寶色的神鳥,一天吞噬一條龍王和五百條小龍(哪來這么多龍讓它吃?),五百年自焚一次,然後又從火焰中復活,鳳凰重生的傳說即來源於此。
緊那羅:歌神,帝釋屬下,似人而有頭角。據《羅摩衍那》所述,為人軀馬首,或馬軀人首,又說為人首鳥軀。
夜叉:勇健、輕捷,如守護佛寺山門的執金剛夜叉,毗沙門天王麾下的夜叉八大將軍。 夜叉
是梵文的音譯,在古印度神話中,夜叉是一種半神,有關其來源,說法不一。據《毗濕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夜叉與羅剎不同,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因而被稱為「真誠者」。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
摩睺羅伽:莫呼洛迦,譯作大腹行、大智行、大智腹行、大蟒、大蟒蛇、大蟒神。《維摩經略疏》卷二雲∶摩侯羅伽,此是蟒神,亦雲地龍,無足腹行神,即世間廟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毀戒邪諂,多嗔少施,貪嗜酒肉,戒緩墮鬼神,多嗔蟲入其身而唼食之。此以摩侯羅伽為無足、腹行之蟒神。在新譯《華嚴經》卷一〈世主妙嚴品〉中,曾舉出善慧、清凈威音、勝慧庄嚴髻、妙目主、如燈幢為眾所歸、最光明幢、師子臆、眾妙庄嚴音、須彌堅固、可愛樂光明等無量摩侯羅伽王之名。又,《慧琳音義》卷十一雲(大正54"374c)∶『摩休勒,(中略)是樂神之類,或曰非人,或雲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 此外,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中,北邊安有三尊摩侯羅伽。其中央一尊,兩手屈臂,作拳舒頭指當胸,豎左膝而坐;左方一尊,戴蛇冠,坐向右;右方一尊,兩手吹笛,面向左。
⑥ 印度宗教如何參透印度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
曾有人過說:想看清人與人關系看中國,想看清人與自然關系看歐洲,想看清人與神關系看印度。印度到處能看到人與神之間信仰,印度是個多神崇拜國家,很多動物在印度都被供奉為神明,像是,牛,猴子,大象,蛇,甚至老鼠都有人供奉。
在印度,人們有宗教信仰,相信有來生,大家工作效率不高,反正今生做不完事情來生接著做。在中國人可不一樣了,人們相信死了什麼都沒了,所以大家都拚命干,都要在這一生把所有好的壞的事情全做完,所以現在印度經濟總跟不上中國,相信印度人也不會著急,反正今生趕不上,來生再接著趕嘛。
⑦ 印度人對神有怎樣的看法
像巴比倫人崇拜山嶽一樣,印度人相信神是住在山上和岩洞里的。於是,他們開始建造可以稱其為山丘和洞窟的建築。黑格爾指出:「按照印度人的觀點,人類本身是神或要變成神,活人與死人的嚴格區分在印度就不存在。
⑧ 簡述古希臘哲學、印度哲學、中國古代哲學的特點
東方古典哲學的方法是體驗,離開體驗,東方古典哲學的描述「一無是處」;西方哲學的方法是抽象,依靠抽象,西方哲學的雄辯「走遍天下」。
東方古典哲學關注提升人們的思想境界,西方哲學關注擴充人們的知識視野。
東方古典哲學講天人合一,著重精神修煉,重點是放棄小我達到大我;西方哲學講物我相待,講究抽象思辨,目標是構建嚴謹深刻的概念體系。
東方古典哲學感悟的對象是宇宙和生命的本質。老子、佛陀等人的思想已經達到「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的崇高境界,別人根本不可能超越他們,最多和他們「看齊」。所以,東方古典哲學的傳統是後人不斷重復或註解開山祖師的學說。
西方哲學思考的對象是宇宙和生命的秩序。不論亞里士多德也好,還是弗洛伊德或薩特也好,都是分別從不同角度觀察宇宙或生命的構成,而觀察角度可以無限多樣。因此,西方哲學的傳統是後人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推出全新的哲學思考。
東方古典哲學注重整體領悟,西方哲學注重深入分析。
東方古典哲學的工具是感受和頓悟,西方哲學的工具是概念和邏輯。
東方古典哲學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神秘主義,西方哲學是建立在邏輯基礎上的抽象學說。
東方古典哲學的基礎是陰陽開闔、萬物相融的整體論思想,西方哲學的基礎是層次分明、秩序井然的構造論學說。
東方古典哲學強調關系,西方哲學強調概念。
東方古典哲學使人跨越精神和存在的鴻溝,西方哲學使人服從理性和現象的秩序。
在東方古典哲學家看來,宇宙是一種極為復雜的相互影響的關系;在西方哲學家眼中,宇宙是由最小的基本粒子經歷許多層次不斷組合的模型。
在東方哲學家眼中,主體和客體之間、有限和無限之間、現象和本質之間,能夠相互往來;在西方哲學家看來,粒子和粒子之間、有限和無限之間、此岸和彼岸之間,永遠彼此隔絕。
閱讀東方古典哲學巨著例如《老子》、《易經》、《金剛經》和《心經》等,如果閱讀者自己沒有直接對「道」的相關或相近的體驗,除了得到一些「莫名其妙」的「胡說八道」以外,不會得到多少東西。
閱讀西方大師的哲學巨著,只要閱讀者具備一定的抽象思辨能力,就會不同程度進入大師所描述的世界景象或大師的思想深處。
東方古典哲學是一種藝術。西方哲學是一門科學。
東方古典哲學非常注重「知行合一」。《中庸》講:「道,須臾不可離也;可離,非道也。」禪宗說,道就是「飢來吃飯,困來睡覺」。《雜阿含經》講,涅槃就是「煩惱不起」。對東方哲學家來講,離開獨特的對「道」的經驗,任何「說法」都沒有意義。
西方哲學極為強調抽象思辨和邏輯推理。亞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動力、叔本華的意志本體和西方人眼中的「上帝」以及「大爆炸」假說等,都是對世界或生命的構成及其終極原因的抽象地追溯。這些學說就其主要的方面講,主要是滿足人們了解「真相」的渴望。
東方古典哲學的對立面是自私,西方哲學的對立面是淺薄。
東方古典哲學是詩,西方哲學是畫。
東方古典哲學是聖人經歷長期修煉之後的心靈的凱歌,西方哲學是大師在未知的王國中艱苦探索之後的內心獨白。
東方古典哲學使人睿智,西方哲學使人深刻。
東方古典哲學是金色陽光下的蔚藍色天空,西方哲學是在陽光下閃爍的輝煌建築。
⑨ 印度宗教的宗教關系
印度遠古的宗教形態在印度河文明(約公元前2500年至1750年左右)的一些遺址中能有所發現。在這一文明的遺址中,可以見到許多神的雕像。但就文獻來說,現存印度最古老的有關材料是吠陀(時間范圍大致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800年左右)。吠陀的最初形態是印度上古先民口頭創作的一大批贊歌或祭詞等。這之中包含大量宗教方面的內容。吠陀贊歌等中記述了當時印度人的種種宗教觀念,如關於神的觀念,關於超人或超自然的種種神奇力量的想像,關於祭祀等行為能給人們帶來結果的信念等等。這類觀念最初是分散的,形態是多樣的,但後來逐步形成了影響較大的宗教派別的思想。這就是婆羅門教的思想。
婆羅門教的基本觀念是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這一宗教並無最初的創教者或祖師。它是在吠陀中大量提及的宗教祭祀的基礎上形成的。印度古代很早就形成了種姓制的社會階層形態,人們的身份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從事的職業的類別。從事祭祀的人在印度很多,主持這種活動的人通常被稱為婆羅門祭司。祭祀活動被認為能夠對人產生重要的影響,帶來好的或不好的結果,是萬能的,因而被賦予很高的地位。記述祭祀的最初主要文獻吠陀自然也被認為是聖典。而主持祭祀的人——婆羅門祭司也就因而具有極高的地位,被認為在社會各階層中是至上的。婆羅門教主要反映了婆羅門種姓階層的利益和思想,在印度思想界通常佔有主導地位。這種情況在印度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婆羅門教後來轉變為印度教,發展到近代,依然是印度思想界的主流宗教派別。婆羅門教的哲學思想或核心理論是在奧義書時期(時間范圍大致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500年左右)開始明確提出的。如梵我同一的思想、輪回解脫的理論等都是在奧義書中得到重要闡述的。奧義書的思想不僅對婆羅門教後來的哲學派別有重要影響,而且對婆羅門教派別之外的其他宗教派別也有影響。 大致在公元7世紀上半葉,伊斯蘭教開始在古印度地區傳播,其後幾個世紀,傳播速度加快,傳播地域擴大。傳播的途徑雖有經商、旅行等,但初期主要還是通過軍事征服的手段。伊斯蘭教取得了在所征服地區的統治權後,大力宣傳在西亞、中亞初創時期就形成的一些基本教義。一些伊斯蘭教思想家認為,真主是至尊至善的,而世間事物和人則有邪惡和不凈。還有一些思想家認為,真主是世界的根本因,是永存的。真主不僅創造了宇宙,而且創造了萬物生死輪回的法則。
錫克教(Sikhi。m)產生於15世紀末16世紀初。它是印度教中虔誠派運動與伊斯蘭教中蘇菲派思想融合後演變出的一種宗教形態。錫克教認為,神只有一個,是各宗教都應崇拜的對象,盡管各教所崇拜對象的名稱不同,但實質上它們所崇拜的是同一神。神是自存的,全知全能的,世界上的各種事物都是神的表現,是神創造的。輪回於世間的人充滿痛苦,要脫離痛苦就要達到與神合一的境界。
此外,基督教也很早就傳人到印度,一般認為4至5世紀敘利亞的一個基督教小教派中的傳教士最先將基督教傳人印度。當然,基督教在印度的較大范圍內的傳播還是在更晚的一些時期。 印度近現代佔主導地位的是印度教。印度教理論的核心成分來自古代印度的婆羅門教,但其中也大量融合了古代許多其他宗教的成分。因此,現代印度教所包含的內容的來源是相當復雜的。印度各主要宗教派別在歷史上有相當長的並行發展時期,因而各教派間存在著重要的交涉或關聯,它們之間有相互借鑒或相互影響等的關系。婆羅門教和佛教是印度古代宗教中的兩大主要宗教,兩教之間的關系有以下一些特點:
第一,兩教都從印度古代聖典吠陀和奧義書中吸取了不少成分,有不少共同處。吠陀和奧義書中的內容極為豐富。其中的主要哲學思想為印度後來的婆羅門教思想家所繼承和發展,成為婆羅門教以至後來印度教的基本理論。但一些觀念也為佛教所吸收,成為佛教理論中的重要成分。這是兩教中出現不少相同處的主要原因。例如,輪回解脫的理論、善惡因果的思想、否定形態的思維方式等在吠陀或奧義書中就已提出,婆羅門教中後來的思想家大量使用這些成分,佛教也大量使用這些成分。兩教的不少文獻中的一些敘述是相似的。
第二,兩教的主要差別反映了古代印度種姓制社會中不同階層的主要利益及觀念。婆羅門教在產生時主要反映了婆羅門種姓階層的思想,而佛教在產生時則主要反映了部分剎帝利及吠舍種姓等階層的思想。婆羅門教的核心哲學理論是梵一元論,認為世間一切事物在本質上就是梵,梵是最高的實體,真正的存在的不變根本因。佛教的核心哲學理論是緣起觀,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緣起的,否定最高根本因的思想,認為事物是無常的,無真實不變主體。婆羅門教的梵一元論與其婆羅門至上的政治主張是一致的,體現了婆羅門種姓階層的根本利益。而佛教的緣起觀與剎帝利吠舍等種姓的反對婆羅門至上觀念及追求一定范圍內的社會平等的政治主張是一致的,體現了這層人的利益。
第三,兩教在發展中基本能和平共處。婆羅門教和佛教雖然代表了印度社會不同階層的利益。但兩教的對立卻不是水火不容的。婆羅門教和剎帝利分別代表了印度的上等社會階層,而部分吠舍也不是社會的底層。印度古代的種姓制在一定程度上說對於這兩教的教眾來說還是可以接受的,種姓制對這些階層來說又是一種相對能保持各自利益的制度,能夠大體上維持他們之間的相對和諧關系。因此,在兩教並行發展的大部分歷史時期中,二者能夠和平共處,縱然存在著大量兩教互相批駁的場合,但一般來說,基本上是思想交鋒,而不是武力對抗,兩教間很少見到發生流血沖突的事件。 耆那教與婆羅門教之間的關系與上述與佛教的關系類似。耆那教的信眾基礎大致與佛教相近,此教也是來自沙門思潮,也吸收了奧義書中的一些基本思想。因此,婆羅門教與耆那教在歷史上雖有思想沖突,但與後者也基本是和平相處,一般也不發生流血沖突。耆那教與佛教之間的相同處很多,二者在一些方面都不認可婆羅門教的觀念。佛教和婆羅門教在產生初期雖然有爭奪信眾方面的沖突,但這種沖突並沒有擴大或升級。佛教文獻中有批駁耆那教理論的內容,然而所佔比重不大。兩教的差異或對立不是不可調和的。
在伊斯蘭教傳人古印度並成為其中的主要宗教之後,印度的宗教關系或宗教存在格局發生了重要的變化。伊斯蘭教不是古印度的傳統本土宗教,它的教義最初來源於西亞、中亞等地區,與印度古代聖典吠陀奧義書沒有淵源關系。因而最初在許多方面與印度原有的宗教派別難以調和。伊斯蘭教在古印度的主要擴大或發展時期,就與婆羅門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宗教派別發生了激烈的沖突。最初,伊斯蘭教曾一度採取軍事征服的手段來解決與其他宗教之間的矛盾。在這個過程中,當時伊斯蘭教屬於強勢宗教,印度原有的宗教受到很大打擊。然而婆羅門教或印度教是印度本土影響最大的宗教,在社會中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雖然受到伊斯蘭教的沖擊,卻只是影響的范圍有所縮小,並未被完全擊垮,在古印度形成了與伊斯蘭教對峙的局面。耆那教也受到了伊斯蘭教的沖擊,但也沒有完全被驅除,在一些地區仍保持著影響。佛教在伊斯蘭教擴大影響的過程中受到的打擊最為巨大,加上佛教當時在古印度的其他一些自身的因素,13世紀之後,它基本在古印度衰落,一些原有的佛教重要活動中心不復存在。直到19世紀,佛教才在印度在一定范圍內有所「復興」。
錫克教雖然是在吸收改造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某些成分的基礎上形成的,但對傳統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中的一些陳規陋習則表示反對。如傳統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中都有婦女社會地位不高的現象,印度教中有寡婦殉葬的習俗,伊斯蘭教中有男女權利不一樣的規定。錫克教則主張在神面前人人平等,反對歧視婦女。此外,錫克教還反對種姓分別、祭司制度、繁瑣祭祀,把這些看作是違背神意的。印度宗教不少派別中有一種消極遁世的傾向,而錫克教則主張積極人世。
從總體上說,印度古代宗教中原有的本土宗教之間思想交鋒多,直接的激烈沖突少,而後來出現的一些宗教與原來的傳統宗教之間的思想交鋒少,直接的激烈沖突多。
⑩ 印度的神仙體系是怎樣的
印度神很多,沒有成型的體系。因為印度人認為神是你的心中的信仰,只要你信,哪怕是自己編造的都可以成為是神。印度教中最主要的三個神分別創造之神梵天、保護之神毗濕奴和生殖與毀滅之神濕婆。另外濕婆被認為是力量最強大的神。